無量壽經(jīng)
《無量壽經(jīng)》全稱《佛說無量壽經(jīng)》,亦稱《大阿彌陀經(jīng)》(參閱漢譯版本),是凈土宗的基本經(jīng)典之一,為“凈土五經(jīng)一論”中的一經(jīng),凈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該經(jīng)中找到理論依據(jù)。經(jīng)中介紹阿彌陀佛(無量壽佛)所發(fā)諸大愿(依版本不同而數(shù)量不一,最多為四十八愿...[詳情]
《無量壽經(jīng)》之積集德行
《無量壽經(jīng)》之積集德行(一)
阿難,法藏比丘于其佛所,諸天、魔、梵、龍、神、八部大眾之中,發(fā)斯弘誓,建此愿已,一向?qū)V?a href="/remen/zhuangyan.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莊嚴(yán)妙土。所修佛國開廓廣大,超勝獨妙,建立常然,無衰無變。于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不生欲覺、瞋覺、害覺,不起欲想、瞋想、害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忍力成就,不計眾苦。少欲知足,無染恚癡。三昧常寂,智慧無礙。無有虛偽諂曲之心,和顏愛語,先意承問。勇猛精進,志愿無倦。專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恭敬三寶,奉事師長。以大莊嚴(yán),具足眾行,令諸眾生功德成就。
好,先看這一段,這是“積集德行”第七章。這一章主要是表達法藏菩薩建立大愿以后的菩薩行——由愿導(dǎo)行,就是介紹阿彌陀佛因地修行的過程、內(nèi)涵、方法。我們普賢十大愿王其中有一條——常隨佛學(xué),現(xiàn)在這一段就是“常隨佛學(xué)”的具體的內(nèi)容,我們跟阿彌陀佛學(xué)。阿彌陀佛是怎么成就的——提供了很多因地修行的方法、訣竅,大家不可草草看過。
釋迦牟尼佛要告訴尊者阿難——“阿難”,就提醒他注意了。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的“所”——就是法會上。那法會上有無量的與會大眾:有“諸天”,諸天包括欲界的六天和色界的十八天;“魔”,魔就是魔天——第六天;“梵”,大梵天王;還有“龍”,龍就是水族動物里面最尊貴的;那么“八部”,八部有天、龍、緊那羅、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摩睺羅伽這些。一般講天龍八部,天龍是最有神驗的,以它為首。那都很多——與會大眾。
法藏比丘就發(fā)出這樣的弘誓大愿。那么發(fā)了之后——“建此愿已”,就是四十八大愿已經(jīng)建成了。一般講建立:“建”是開始在做,“立”就是完成了。這里建這個愿已,“已”就是完成了。完成之后,這就好像是他用五大劫來設(shè)計了一個藍(lán)本——規(guī)劃設(shè)計圖。規(guī)劃設(shè)計圖不是設(shè)計好了就放在那里啦,放在那里,規(guī)劃設(shè)計圖還是一個圖而已——一個設(shè)計而已。要把它實現(xiàn)出來。那么法藏菩薩就開始起行了,就是實現(xiàn)他這個大愿的行動開始了。
第一句就非常重要:一向?qū)V厩f嚴(yán)妙土。這是一樁大事,那完成它要有精進勇猛之心。在動經(jīng)無央數(shù)劫——這個不可計數(shù)的時間長河里面,就是做這樁事情,所以這就一向?qū)P闹轮镜貋砬f嚴(yán)、完成這個奇妙的剎土。我們說一個有成就的菩薩,這就是他的一個修行的秘訣——一向?qū)V。這個大乘經(jīng)典講,阿鞞跋致——不退轉(zhuǎn)的菩薩,他有個特點就是常行一法,就是恒常地修行一種法門。以這一法總攝一切的善法,這就是阿鞞跋致菩薩修行的特點。那么相比較凡夫眾生,他正好相反,他喜歡多元化,喜歡搞很多。搞得很多,心很散亂:今天張三,明天李四。今天修這個,明天修那個,這正好是凡夫眾生的一個特點,他是很難成就的。
所以這個“一向?qū)V尽?不僅是出世間的佛法,你就是修習(xí)世間的某個學(xué)問,或者做成某個事業(yè),也得要有一向?qū)V碌奶攸c,不能搞雜了。因為每個人他有宿世的一個好樂、一個特長,你抓住你的特點去做,你才能做成功,你不能“撒胡椒面”。有很多企業(yè)家也談他成功的秘訣:他就專門做他擅長的事情。但有的企業(yè)家,當(dāng)他賺了錢之后就不知所已,他就到處投資,對不熟悉的地方他也投資,搞得越來越大,最后不可收拾,把所有的錢都虧進去了,就失敗了。所以要一向?qū)V?不要分散。
我們中國有部上古時候的書,叫《陰符經(jīng)》!蛾幏(jīng)》實際上它是一部兵書——怎么打仗的,但它同時又是一部道書——修道的書。它里面有這幾句話,很有哲理,它首先比喻,叫做“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反晝夜,用師萬倍”。大家聽了可能不知道在講什么,解釋一下。“瞽者”就是瞎眼的人——瞎子。如果一個人眼睛瞎了,那么馬上他耳根的聽力就會上來——功能就會增加,你看這個戰(zhàn)國時期有個叫師曠的大音樂家。音樂家是需要他耳的這種聽力的,辨別那個微細(xì)的五音——宮、商、角、征、羽是不是協(xié)調(diào)、和諧。為了使他耳的聽力更為增上,他故意把自己眼睛熏瞎了。等他熏瞎之后,他真的耳根的聽力馬上成倍地增上。甚至得到了神妙的功能作用,就是他聽一個人的聲音——你只要講話,他就能夠知道你的命運,聽到一個國家的主流音樂,就能判斷這個國家的興衰。這叫“瞽者善聽”!懊@者善視”,當(dāng)你的耳朵聽不到的時候——聾了,你眼睛的視力就會加大——明察秋毫。這是我們平時都能感覺到的。
好,那就用這個現(xiàn)象來表達一種哲理,它表達什么呢?就是我們不能分散!敖^利一源”,絕就是杜絕一切利益上的引誘——把所有的心力集中在一點上。絕利一源,這樣用師十倍。“用師十倍”就是你產(chǎn)生的功能作用增加了十倍。如果會打仗的,可能他就把這引申為“集中兵力打殲滅戰(zhàn)”:雖然一分散,我不如對方的兵力多,現(xiàn)在我把所有兵力都集中起來攻他一個點,就會打勝仗,然后一個一個點給他收拾掉,最后就形成兵力的一種從劣勢轉(zhuǎn)為優(yōu)勢的情況。絕利一源,用師十倍,然后“三反晝夜”,你在一晝夜當(dāng)中又是精益求精,又在這一點上不斷地加大,那你的功能作用呈幾何級地增加了一萬倍——“用師萬倍”。所以無論是上古的古圣先賢教誨我們的,還是法藏菩薩在這里面完成四十八大愿建立凈土,都是要一向?qū)V尽N覀兛吹竭@些經(jīng)典,就要落實在自己的行動當(dāng)中,我們也要做到一向?qū)V尽?/p>
所以后面講三輩往生,就把這個“一向?qū)V尽币脖磉_出來了:發(fā)菩提心,一向?qū)D畎浲臃。為什么要一向(qū)D?由于法藏菩薩完成大愿,完成凈土,他是一向?qū)V?現(xiàn)在我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要相應(yīng),我們也要一向?qū)D?要專修。所以善導(dǎo)大師他為什么講五種專修,是符合凈土法門理念的:你要讀誦,就讀誦凈土經(jīng)典;你要禮拜,就禮拜阿彌陀佛;你要稱念,就稱念阿彌陀佛名號;你要觀想,就觀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yán);你要供養(yǎng),就供養(yǎng)西方三圣。它就是表達一向?qū)V?就是跟西方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產(chǎn)生一個密切的關(guān)聯(lián)。這樣你的心力已經(jīng)傾向那個地方,臨命終時無論怎么樣你都會去,因為你的心理定勢——慣性的力量——就是種子的串習(xí),都指向了西方極樂世界,不會到其它地方去。所以絕對不能散。
好,所以“一向?qū)V厩f嚴(yán)妙土”這種一向?qū)V?不是他一生,而是無量劫生生世世都是一向?qū)V镜。這就正好跟前面世自在王佛給法藏比丘的一個開示呼應(yīng),說你要建立一個殊勝、超勝十方的剎土,這個可以啊,能實現(xiàn)哪!就好像一個人要舀大海的水,你只要多生多劫都去舀,終究能把大海的水舀干,見到大海底部的妙寶。你看這個世自在王佛也是談至心精進的問題,至心也就是一向?qū)V。所以我們無論修凈土法門,還是做世間事業(yè),要把“一向?qū)V尽弊鳛槲覀冏鍪碌囊粋最高原則。我們無論在世間看那些成功者,還是修道看那些成功者——其實人和人之間,查他的稟賦,不是相差很大的,最后成敗的一個關(guān)鍵,就是他的意志力問題、他專心致志的問題。
孟子講弈秋教兩個學(xué)生,一個學(xué)生專心致志學(xué)下棋成了國手,另外一個學(xué)生一邊學(xué)下棋,一邊猜測有天鵝飛過來,就想像:“我能不能把它打下來,做個菜吃。”他老是分心,就被淘汰下去了?鬃釉谏掷锩嬉姷哪莻老人能夠抓知了,竹竿一上去就把它抓下來,像探囊中之物一樣的,他能夠達到這個神妙,也就是“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所以我們能做到用志不分——一向?qū)V?我們念佛的神效才能上來。道家也講九轉(zhuǎn)丹成,丹成要九次的反復(fù)。所以我們看這些經(jīng)典、一些重要的文句,我們要看清楚它的方法論的原則。
好,那這樣他因地當(dāng)中,就是一向?qū)V厩f嚴(yán)妙土。所以所修的“佛國”——就是凈土,從果上來說,它的面積開廓廣大。西方極樂世界是非常的廣闊、開闊——“開闊廣大”。由于他的心廣大,所以地面也廣大!俺瑒侏毭睢,是指它的這個地面構(gòu)成的材質(zhì)都是七寶,乃至無量珍寶合成的,超勝他方世界所有的珍寶,唯獨它非常奇妙。這是從它的材質(zhì)來看。然而“建立常然,無衰無變”,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從它的“建”,到它最后的“立”——就是成就,它具有著常的特點。這個“!本褪涅槃的常、樂、我、凈的常;“然”就是法而自然的那種常的特點:在西方極樂世界體現(xiàn)出來了。這種常的特點就是“無衰無變”,這個剎土不會有衰壞,不會有變異,它永遠(yuǎn)都是那樣清靜、莊嚴(yán)的。無衰無變,這就是它常的特點,不像我們這個地球——我們這個世間,有成、住、壞、空。以后這個地球,包括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它們共有三大災(zāi),水災(zāi)、火災(zāi)、風(fēng)災(zāi)要把這些世界全都?xì)У簟D俏鞣綐O樂世界沒有這三災(zāi)的威脅,它永遠(yuǎn)是不會衰變的。
《無量壽經(jīng)》之積集德行(二)
好,那么出現(xiàn)這樣一個凈土的果報,是由于法藏菩薩在不可思議兆載永劫——這個“兆載永劫”就已經(jīng)是我們難以想像的時間跨度,然后加一個不可思、不可議的概念——這都是華嚴(yán)表達的那種大數(shù)里面最后的大數(shù)。就是這樣一個圓滿大愿的過程,經(jīng)過的時間是非常漫長的、非常久遠(yuǎn)的,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在這樣“不可思議兆載永劫”,法藏菩薩“積集菩薩無量德行”,就是矻矻汲汲地修行六度萬行的菩薩行。在這個永劫的修行當(dāng)中,首先是“心凈則佛土凈”,法藏菩薩也要走這個道路。自身清凈——凈土之因,從清凈自已的心開始。所以“不生欲覺、瞋覺、害覺”,就是貪色、貪財?shù)倪@個欲望的覺,這個五欲得不到滿足——瞋恨的覺以及惱害他人的覺,不生起來。這是細(xì)微的——這個貪、瞋、害的覺不生起來;那么粗糙一點的就是對境產(chǎn)生一種想——一種沖動的貪欲的想、瞋恨的想、惱害他人的想,也不起來。這個心就如如不動。
那這個心攝受了他的六根——攝住六根,“不著色、聲、香、味、觸、法”。不貪戀執(zhí)著外境的六塵,那你想,這就不是凡夫。我們凡夫是六根都要奔逸在色、聲、香、味、觸、法六塵里面,中間就會生出六識。所以六根對六塵,產(chǎn)生六識,這就使凡夫眾生在這里苦惱,競爭,造孽、輪轉(zhuǎn),F(xiàn)在法藏菩薩六根攝住,與六塵不偶——不對待,當(dāng)然也不會產(chǎn)生六識。你看他的心就很清凈,就離開了十八界——凡夫的境界。忍力成就,不計眾苦。這個菩薩道里面,特別強調(diào)忍的力量——超過持戒、精進、禪定一切力量。能忍之人就是大丈夫。這個忍分為兩種:一種是眾生忍,一切眾生罵我,打我,誹謗我什么,如如不動——你不跟他計較;一種是法忍,就是法上的——饑渴喲,寒熱啊,這些,也能夠忍。
那一般講忍,就是面對魔軍。有的是來自外面的魔軍;有的是來自我們里面的魔軍,就是我們的煩惱、結(jié)使。你看釋迦牟尼佛成道的時候,百萬魔軍過來,佛就告訴魔王波旬,“你這個魔軍啊”——魔軍一般能夠發(fā)出十支隊伍,這十支隊伍是挺有意思的,所以我們辨別什么是魔。魔軍發(fā)的第一支隊伍——最大的部隊,就是“欲為汝初軍”:欲——淫欲,是你派出的第一支主力部隊。我們一面對欲望就打了敗仗,墮在負(fù)處,就成了俘虜;那你面對魔軍,你首先就敗了!皯n愁為第二”,憂愁也是魔軍呀——第二支隊伍!梆嚳实谌姟,饑渴是魔軍的第三軍,如果我們?nèi)淌懿涣损嚳省嚳势鸨I心,你就偷人家,搶人家,你就是墮到了負(fù)處啦!翱蕫蹫榈谒摹,這種愛欲的需求像干渴一樣的,讓你坐立不安,非要去滿足不可!暗谖逅哕姟,所以一天到晚我們就昏昏欲睡——睡眠,也就是被魔軍控制了。現(xiàn)在我們雖然不能做到不睡,但至少要做到控制睡眠的時間。如果我們像社會上養(yǎng)生一樣的,你得要睡八個小時九個小時;修道人如果睡八個小時九個小時,那可能就有問題了——你被魔軍控制了?鬃訉υ子琛膶W(xué)生,看到他晝寢了,都說“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
“怖為為第六”,這種害怕、恐怖、畏懼是第六軍!耙苫跒榈谄哕姟,懷疑、后悔就是第七軍。所以當(dāng)我們升起極重的對善法的懷疑和后悔的時候,我們被魔軍控制了。“瞋恚為第八”,瞋恨的心——動不動發(fā)火的心,這都是魔軍!暗诰爬B(yǎng)軍”,就是你追求名聞利養(yǎng),喜歡這些知名度,喜歡搞那些虛的東西——擺架子、搭架子,這都是被魔所控制!暗谑娮愿,輕慢出家人”,就是自己把自己看得很高,很驕慢,輕蔑出家人。所以這個魔軍的十支隊伍,我們想一想,面對這十支隊伍,我們能不能打勝仗啊?很有可能我們都打敗仗啊!一打敗仗,這個魔王波旬很高興了:“你沒有逃脫我的魔手——魔掌心哪!你還是魔子魔孫啊!”所以三界不容易出得去。
那么法藏菩薩他的忍力成就,就是超越了這些魔軍的范圍。忍力成就也包括他的忍辱波羅蜜,不生一點瞋恨的心。就好像《金剛經(jīng)》講那個歌利國王割截忍辱仙人,一片一片肉割下來的時候,這個情況下,一般的人還不生瞋恨心嗎?!但是這個忍辱仙人不僅沒有生瞋恨心,還生憐憫心,生慈悲心,而且發(fā)愿:“我成佛,最先要度你這個惡王!边@就忍辱到家了。所以這個歌利國王以后就成了釋迦牟尼佛的第一弟子——憍陳如,憍陳如就是歌利國王過來的。這是“忍力成就”。
“不計眾苦”,就是所有的痛苦都不計較。為了完成這個大愿,為了莊嚴(yán)西方極樂世界,就是阿鼻地獄的苦都要經(jīng)受。不會由于受點苦,我就后悔:哎呀,這個愿很難完成啦,得了得了吧!“不計眾苦,少欲知足”,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xué)的!吧儆,欲望不要太高;“知足”,尤其是一個沙門,有少欲知足法,才有涅槃法。我們很多的煩惱、很多的諂媚攀求的心,都來自多欲。少欲之人就住在茅蓬,他也是如同住在天堂;多欲之人住在天堂,他也像住在茅蓬。所以現(xiàn)在我們講一個人的幸福指數(shù),不在于外面的這種物質(zhì)的多少,實際上就在他的一種觀念、一種心理的覺受。所以幸福指數(shù)是跟人的觀念相關(guān)的。
現(xiàn)在我們這個地球面臨著這樣的一種資源的匱乏、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戰(zhàn)爭的問題,實際要開的一個藥方就是少欲知足。唯有少欲知足,才能夠使環(huán)境的壓力、人和人之間的這種緊張情況、國與國之間的緊張給它緩和下來。但恰恰又是非常悲哀的,人的愿望從潘多拉的魔盒一旦放出來之后,他沒辦法降低他的欲望。各個國家都在談排碳量的問題,誰能夠主動地說,把自己國家的排碳量降低呢?就像美國這個最發(fā)達的國家,他提生態(tài)問題提得很多,但是他也不愿意減低他的排碳量啊!你這個大國都不主動降低你的排碳量,怎么可能讓其他的國家降低呢?!所以最終還是個多欲的問題:欲望太高了,追求高消費,居高不下。直到人和人之間、國家和國家之間都不降低欲望,那以后的南極、北極全都融化,海平面全都升高,沿海地區(qū)的發(fā)達城市全都淹沒,整個的地球土地越來越少;由于資源土地越來越少,可能就會引發(fā)戰(zhàn)爭。所有的苦難都是從欲望里面出來的。所以你看我們的這些菩薩們,給我們傳達的是這樣的智慧——少欲知足。
沒有“染恚癡”,染恚癡就是淫欲的心、瞋恨的心、愚癡的心。“三昧常寂”,修甚深的止,住在那種恒常寂定的三昧里面;然后止中有觀,能夠升華他無礙的智慧。在他修行的過程當(dāng)中,他沒有一點虛偽的心,沒有諂媚彎曲的心。“直心是道場”,就真誠、正直的心。我們看到這些經(jīng)文,作一面鏡子,看看我們自己。實際上,我們要升起大慚愧心,我們舉心動念常常不真誠,虛假。然而我們有種種的欲望,要滿足就會諂媚:對自己的上司、對能夠掌握自己命運的人,他就會諂媚。于是這個過程他都用機心,這個機心就彎曲。
“虛偽諂曲”的心是嚴(yán)重違背道的,所以現(xiàn)在為什么很多人看佛經(jīng)看不懂。甚至拿到《印光法師文鈔》他都看不懂,哪怕他受過高等教育。實際上最終不是他的文化程度問題,他的心是虛偽諂曲的心,他就看不懂佛經(jīng):是這么一個情況。所以我們大乘佛法會講直心是道場,你正直的心就能夠開發(fā)智慧。法藏菩薩無量劫以來沒有虛偽諂曲的心,這我們都要效仿。雖然這個環(huán)境好像虛假,不說假話辦不成大事——是有這么一個樣子,但我們要知道,你說假話辦成的并不是什么大事!也不是什么正事!如果非得要用虛偽諂曲的心才能做成事不可,干脆我們無為一下。所有的善法當(dāng)中,無為法最高——干脆就念阿彌陀佛好了。所以我們要有這么一種超越的心態(tài),即便做世間的事情,也得要有出世的精神去做。
那么法藏菩薩人際關(guān)系怎么相處呢?首先他的念頭沒有虛偽諂曲之心,然后人際關(guān)系“和顏愛語,先意承問”。對人非常的和藹,顏色非常的歡喜,說的都是愛語、聽得讓對方歡喜的話。做到這一點不容易!我們凡夫眾生都是有我執(zhí)、我見、我慢的。所以他人際關(guān)系為什么搞不到一起,不能溝通,就是“我有我的性格,我有我的見解,我比你強”。所以見了面不要說和顏愛語了,好像欠了他什么似的,板著一個臉,而且還有設(shè)防:現(xiàn)在人和人之間關(guān)系實際上是太糟糕了。實際上這也是我們的心地日益險惡污染、道德水平下降的產(chǎn)物。那么“先意承問”,就是主動地去問訊對方,不是說:“你不問候我,我也不問候你。你有什么了不起呀?”主動問候,就好像常不輕菩薩,見了所有人頂禮:“我不敢輕慢汝等,汝等終將作佛!敝鲃拥厝ロ敹Y,去說出這樣贊嘆的話。
好,這樣的一種修行是用勇猛心、精進心去做的。這種莊嚴(yán)妙土的志愿,在無量劫當(dāng)中無疲無倦——不疲厭!皩G笄灏字,以惠利群生”,專門去求清白之法——什么叫清白之法?就是令自己和他人回歸到佛性——這樣的法。那在我們修行過程當(dāng)中有幾種可得注意。首先講慚和愧。佛經(jīng)講有二種法——為兩種白法:一個是慚,一個是愧。所以一個菩薩修行,他一定要有慚愧心、懺悔心,然后要有持戒的心,然后要執(zhí)持名號念佛的心。這些都屬于清白之法的范圍,每天把它們作為自己修行的內(nèi)容。這就屬于前面講的“洗濯垢污、顯明清白”的過程。那么以這個清白之法來自利的目的,是完成自己的福德智慧來利益眾生;同時把利益自己的清白之法也教化眾生,也讓眾生以這種法來洗濯垢污,顯明清白。
好,在這個過程當(dāng)中,而且恭敬供養(yǎng)佛、法、僧三寶。三寶是自始至終能夠加持我們的巨大精神力量,它是常住的。所以法藏菩薩在任何一劫、一生的投生當(dāng)中,都要恭敬三寶。恭敬有供養(yǎng),有聽法,有蒙佛授記,有代佛弘化這些:恭敬三寶!胺钍聨熼L”,你看這個法藏菩薩,他發(fā)四十八大愿已經(jīng)是大菩薩的身份,然而在他未來的修行過程當(dāng)中,他還要去尋找善知識。善知識是我們成就佛道的大因緣。你奉事師長,說明放下了自己的“我慢”。只要有一個人在道德、智慧、法上比我強一點的,我們都要拜他為師,執(zhí)弟子禮。這一點是值得我們來學(xué)的。
這說明佛在因地當(dāng)中有個特點:每一次的示現(xiàn)他都要觀察,這個世界上我所處的時空態(tài)里面,有不有一個比我更有道德、智慧的;只要有,一定要拜他為師,然后恭敬侍奉。執(zhí)弟子禮,就是這個師長要我干什么就干什么,像奴仆的心,像大地的心一樣去奉事師長,把這種至極恭敬的心表達出來。尤其是對我們的和尚阿阇黎,一定要奉事恭敬;如果不能恭敬自己的師長,如果對師長有輕慢之心,甚至有講壞話之心,這都是要墮地獄的。所以這些,法藏菩薩都是在以身垂范了——恭敬三寶,奉事師長。以福德、智慧來莊嚴(yán)自己的一切菩薩行,這就“以大莊嚴(yán)”,來“具足眾行”!按笄f嚴(yán)”這里就是大乘的福德、智慧。來莊嚴(yán)自己的菩薩萬行,其目的是令一切眾生也獲得這樣的功德成就。
《無量壽經(jīng)》之積集德行(三)
“……住空、無相、無愿之法,無作無起,觀法如化。遠(yuǎn)離粗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習(xí)善語,自利利人,人我兼利。棄國捐王,絕去財色。自行六波羅蜜,教人令行,無央數(shù)劫積功累德。隨其生處,在意所欲,無量寶藏自然發(fā)應(yīng)。教化安立無數(shù)眾生,住于無上正真之道;驗殚L者、居士、豪姓、尊貴,或為剎利、國君、轉(zhuǎn)輪圣帝,或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常以四事供養(yǎng),恭敬一切諸佛。如是功德不可稱說?跉庀銤嵢鐑(yōu)缽羅華,身諸毛孔出旃檀香,其香普熏無量世界。容色端正,相好殊妙。其手常出無盡之寶、衣服、飲食、珍妙華香、繒蓋、幢幡莊嚴(yán)之具。如是等事超諸天人。于一切法而得自在!
好,先看這一段。法藏菩薩在這個無量劫的積功累德過程當(dāng)中,他一切自利利他的行為都有一個前提,就是在諸法空性的智慧的基礎(chǔ)上去做的。所以智為前導(dǎo)——般若智慧前導(dǎo)。所以他是住在“空”。諸法的空性——自性空、畢竟空、無所有,這是諸法的本質(zhì)相狀。住在這樣的空里面。空就離開一切相,沒有男相、女相、一相、異相、善相、惡相,這些:無相!盁o愿”,沒有相也就沒有希求的東西。所以講空、無相、無愿叫三解脫門:入涅槃城,或者從空門入,或者從無相門入,或者從無愿門入。
好,住在這樣的三解脫之法當(dāng)中,那當(dāng)然就“無作無起”:諸法不生不滅的體性決定沒有造作,沒有生起。要觀一切法——無論是世間法還是出世間法,無論是心法還是色法,都是如夢如幻如化,沒有一點真實特點:觀法如化。所以這都是一個般若智慧的正見。那住在這樣的空性里面、般若里面——不住一切法就住在般若上,同時又自然遵循一切因果的法則。不是說住在空性里面就什么都不干,住在空性里面還要生起一切善法——來止惡修善。所以下面就談到他在行為層面的止惡修善之因。
“遠(yuǎn)離粗言”,粗言這口業(yè)就是粗惡的語言。我們在身、口、意三業(yè)當(dāng)中,最容易范的就是口業(yè)——這個口無遮擋。因為我們都有這種煩惱:總是會看別人的缺點,看到了總是喜歡說出來。于是我們就有這個口業(yè)。這個粗惡的語言包括妄語呀,綺語呀,惡口哇,兩舌啊——都包括,就是四種口業(yè)的內(nèi)容都有。要遠(yuǎn)離它,不要去說這種妄語——粗惡的語言,因為這是害自己,也害對方。言語傷人,就好像熱天忽然面臨著寒冷的冬天一樣。一句惡言你傷了人家的心,他是一輩子都會懷恨在心。于是這個懷恨的種子,可能生生世世你們都要對面。像存的本錢還要長利息,微小的一個惡言以后可能形成大的冤家對頭。那么這樣,自己造的口業(yè)自己就有果報,又害得別人生起瞋恨之心:彼此都得到了傷害。這個“遠(yuǎn)離粗言”里面也包含著身、口、意,就是身、口、意的十惡都遠(yuǎn)離,以這個粗言作為一個代表來說。那么相反的,就“修習(xí)善語”——慈善的語言、真誠的語言、和合的語言、恭敬的語言。修習(xí)這個善語,這樣自己得到利益,也能令他人得到利益:菩薩四攝法的愛語。
這個語言作用人的心理是非常細(xì)微的,我們常常這方面不注意。得罪了人都不知道怎么得罪的,以后生活、人生很坎坷都不知道問題出在什么地方。常常問題就出在口無遮攔:喜歡講別人的壞話,于是這話又傳到對方那里,好了,你就得罪了一個人啦。然后人家以后給你過不去,你還:“哎!你怎么這么壞呀?”實際上是你種的一個因的結(jié)果。所以要修習(xí)善語,要隨喜贊嘆他人。這個其實不容易的,所以我們要反過來啊!一般的人都是說人家的壞話非常厲害,非常痛快——他越說越痛快,恨不得把人家祖宗三代的壞事都給說盡,他才高興;然后叫他贊嘆別人一句,這個話就很難出口——他就贊嘆不出來。所以修習(xí)善語不是很容易的。我們?yōu)槭裁匆欢ㄒ囵B(yǎng)一種同體的慈悲心、不忍之心?你看你一個惡語傷害對方,如果有同體觀,你設(shè)身處地地想一想,你被這種惡語傷害的時候,你愿意不愿意啊?這個恕道的一個根本的精神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們就遠(yuǎn)離粗言;通過“己欲達而達人”,就修習(xí)善語,自己得利益也利益他人——“人我兼利”。這就是修十善業(yè)道。
然后每一世的修行示現(xiàn),都能夠把國王的位置放棄!皸墖柰酢,國王不當(dāng)了。杜絕財色,就出家啊,行作沙門了。一切世間人最看重的就是財富,就是女色,這兩種最大的欲望,正好法藏菩薩每一世都把它放下。多少眾生為了財色,造了多少的惡業(yè)——地獄的業(yè)!所以一個菩薩深知財色的可怖、可厭,一定要示現(xiàn)“絕去財色”,來把修道的價值彰顯出來。所以自己行持“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個布施度慳貪,持戒度毀壞,忍辱度瞋恨,這個禪定度散亂,般若度愚癡。到了究竟圓滿程度就是波羅蜜——到家了,到彼岸了。自己修六波羅蜜得利益,也叫一切眾生行六波羅蜜。“無央數(shù)劫”也是很大的一個時間概念了——來修這樣的自利利他之菩薩道!胺e功累德”,積集無量的功德,累積無量的德行。
好,這是他的修因。修因就能夠有殊勝的果報了,所以在每一世投生的地方,只要他愿意,就有無量的寶藏顯發(fā)出來。他的福報很大,地下的伏藏——金銀七寶的寶藏自然顯現(xiàn)出來。那自然顯現(xiàn),這么多福報來了,干什么呢?由于法藏菩薩原來就發(fā)了這個愿——要做大施主,做大施主,在每一生當(dāng)中你拿什么去布施呢?如果你自己吃飯都有問題,你不是空的愿嗎?所以他這個事是要兌現(xiàn)的:我每一世都有無量的寶藏過來了,于是我就把無量的珍寶之藏來布施。這樣的一個財布施讓一切眾生感激——生感恩之心,然后再跟他講佛法,教化這些眾生,令其得到安立,住在佛道上,讓他們發(fā)成佛的菩提心。所以一切布施最終還是法布施為上。
那么這樣的過程當(dāng)中,他曾經(jīng)示現(xiàn)過種種的身份;蛘邽榇蟾婚L者,或者為居士——印度講居士也是有地位的,他有道德但是顯現(xiàn)得很恬淡,追求精神價值,叫蘊德寡欲,社會地位也受人尊重,才叫居士——就叫居家之士。士,屬于這種社會的精英階層就叫士。“豪姓、尊貴”,就是他能生到貴族之家——這個門閥、貴族;蛘吣軌蛘莆照䴔(quán)做剎帝利、國君,或者成為轉(zhuǎn)輪圣王。轉(zhuǎn)輪圣王有四種:鐵輪王、銅輪王、銀輪王、金輪王;蛘咚軌蚴粳F(xiàn)在六欲天做天王:這個欲界的六天——從四天王天到他化自在天,法藏菩薩都做過天主。乃至于在色界天做大梵天王。所以你看他示現(xiàn)了很多的身份。實際上我們從經(jīng)典看,他還示現(xiàn)過比丘,示現(xiàn)過太子這些身份。那么在這些身份的示現(xiàn)中,每一期的生命都能夠以四事——就是飲食、衣服、湯藥、臥具——來“供養(yǎng)恭敬一切諸佛”,種上殊勝的福田。所以法藏菩薩每一次的示現(xiàn),都不會忘記去做廣修供養(yǎng)諸佛的福田。這樣的功德是無量無邊,“不可稱說”。
然后他自己的身業(yè)感得“口氣香潔如優(yōu)缽羅華”,就是他口里發(fā)出的氣味很香的,很潔凈的,那個香味就像青蓮花的香味;身體的每一個毛孔里面也能放出旃檀香。你看大菩薩就不一樣了:他身上不像我們這樣的血肉之軀有很多微生物,有很多細(xì)菌——這些他沒有。由于有這個血肉之軀——很多微生物、很多病菌在里面,所以我們口里就不是香潔的。只要早上一起來,我們的口里就發(fā)臭,不刷牙還不行;然后出點汗不是旃檀香——這個酸臭的味道。所以我們的身心狀況跟這個菩薩相比,那是天壤之別。身心很潔凈,出旃檀香,出青蓮花香,那絕對是真實的。不要以為我們口里很臭,就懷疑:怎么會有青蓮花香呢?
別說菩薩有,就說這個世間有讀《法華經(jīng)》的人,她口里都會放出蓮華的香味。這個宋代潁州有個叫盧媚的官妓,她的口里就放青蓮華香。有一個會看她前生的僧人——有點宿命通,說這個官妓上一輩子是比丘尼,誦了一輩子的《法華經(jīng)》。到臨終的時候一念之差,就沒有解決生死問題,成為了一個官妓——陪高官的妓女。所以為了驗證,就拿一部《法華經(jīng)》給她念,她一念,非常流利就念下來;如果再給她另外一部經(jīng),她念不下來。所以我們想,阿彌陀佛因地做法藏菩薩的時候,口氣香潔如優(yōu)缽羅華——青蓮華,放出旃檀香味,實際上這些功德也都在六字洪名里面。我們好好地把這個佛號念得相應(yīng)了,也能把法藏菩薩的青蓮華香味轉(zhuǎn)為我們的青蓮華香味。
好,那么這樣的口里和毛孔放出的香,都能夠普熏——就是遍熏——無量無邊的世界。我們一切眾生能夠接納到這樣的香味,都能生起像法藏菩薩那樣做大施主的慈悲心,生起恭敬三寶的心。法藏菩薩每一期的示現(xiàn)都是容貌、身相非常端正!跋嗪檬饷睢,具有如佛的那種相好莊嚴(yán)。由于他的悲心和福德所感,還出現(xiàn)一個不可思議的妙用。就是法藏菩薩他的手掌心里面,好像無盡的福德之藏,能夠顯現(xiàn)一切的珍寶。就從手掌心里想要黃金,就有黃金,想要白銀,就有白銀,想要流現(xiàn)金銀七寶以及種種衣服、種種飲食、種種花、種種香、種種繒蓋、種種幢幡、種種音樂來,這些壯嚴(yán)之具都從他的手掌心里面流現(xiàn)出來。那你看看法藏菩薩,他要廣結(jié)善緣就太有條件了:天下所有的窮苦人你們都來吧,我都可以給你布施。由于手上是無盡的福德之藏,想要多少就有多少,所以一切眾生在他那里都得到了什么——得到了歡喜,結(jié)上了人緣了。所以我們這些今天能聽到這個《無量壽經(jīng)》阿彌陀佛的法門的人,說不準(zhǔn)就在多生多劫以前——在法藏菩薩布施這些東西的時候,我們是正在排隊接受布施的一員。是不是?
這個事情是很重要的。就是法藏菩薩在無量劫積功累德的過程當(dāng)中,以這種無我的智慧,以他的慈悲,生出他無量的福德、無量的慈悲、無量的光明、無量的法布施。他一方面完成自利利他的行為,更重要的是他要為未來拯救一切眾生先結(jié)上一個人緣。佛能不能度眾生,眾生能不能接受這種救度,這里面還不僅僅取決于水平問題,更多的是取決于一個緣。有緣了,能夠一聽就親切,就歡喜,就能接受這種救度。所以佛不度無緣之人,不是佛有分別。就是你跟佛沒有緣,佛跟你說了,你不接受救度——你不相信,F(xiàn)在我們能夠相信這個法門,能夠愿意去,實際上就告訴我們,是阿彌陀佛無量劫以來積功累德的過程當(dāng)中,跟我們結(jié)過緣——主動地跟我們結(jié)緣。當(dāng)我們窮的沒有衣服的時候,得到了衣服當(dāng)然就歡喜;餓的即將要死的時候,接受了這么多飲食:這就有緣了。那么這樣自利利他的佛事,“超諸天人”。包括他給一切眾生的福德,也是一切天人的福德不能比擬的。這就是大菩薩已經(jīng)到達事事無礙境界的一種情況。
我們讀《華嚴(yán)經(jīng)》,善財童子參到一個優(yōu)婆夷——叫具足優(yōu)婆夷——的時候,具足優(yōu)婆夷她的院子里面,四面八方有很多很多的眾生到這里。干什么?也是領(lǐng)救濟之物和學(xué)法,她就是面前有個小瓶這個小瓶里面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想要飲食就有飲食。一個小瓶里面,很多很多的眾生——不可數(shù)的眾生來了,所有的人都能吃飽,而且吃不完。具足優(yōu)婆夷是用一個小瓶里面——給與她的無盡福德之藏,來布施一切眾生。那么法藏菩薩是從手掌心里面流現(xiàn)出的無量福德之藏,布施一切眾生。這都是大不可思議的事事無礙的境界。所以這就表明法藏菩薩在他無量劫積功累德的過程當(dāng)中,他“于一切法得大自在”。心能轉(zhuǎn)物即同如來,以這個大自在解脫的不可思議的境界,來饒益一切眾生,來與九法界眾生結(jié)上法緣——是他未來成佛、圓滿大愿、救度眾生的序幕,為成佛救眾生先打下一個伏筆,打好一個基礎(chǔ)。
好,那么今天了解阿彌陀佛因地上的修行,我們常隨佛學(xué)。怎么學(xué)?里面都有它的內(nèi)容。然后我們念佛。以什么心態(tài)念佛?要以阿彌陀佛那樣的胸懷來念佛,要以感恩的心來念佛,要以慚愧的心來念佛,這樣我們才跟彌陀的名號相應(yīng)。由于阿彌陀佛——就法藏菩薩——因地修行的所有福德、智慧、功德、六度都在名號里面,所以我們把這個名號念好,就等于把阿彌陀佛無量的福德之藏、功德之藏、智慧之藏開顯出來,來轉(zhuǎn)為我們的福德、智慧。所以能夠信愿持名者,就叫“多善根福德因緣”。以佛的功德來莊嚴(yán)我們的功德,這叫香光莊嚴(yán)。所以了解法藏菩薩因地的修行,是非常重要的。
——2009年8月始大安法師講于東林寺第二屆凈土文化進修班
- 懺除業(yè)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 臨命終時最后一念沒在阿彌陀佛上,能否往生?
- 懺除三障諸煩惱是哪三障呢?
- 怎么判斷自己是真信?以怎樣的心態(tài)面對愛情?
- 從極樂世界回到娑婆世界的人還會退轉(zhuǎn)嗎?
- 凡夫的六根是輪回的根源
- 瞋恨心很重,對鏡時不能把持自己該怎么做?
- 生命分為幾個階段?十個階段
- 佛教的深信是什么意思?什么叫依教奉行?
- 如何收攝住散亂的心?
- 修行需要的清凈心究竟是什么?
- 為什么念佛、持經(jīng)要有至誠心?
- 在修清凈心的行門當(dāng)中念佛是直接和圓頓的
- 至信與至樂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發(fā)第一愿是為了幫眾生帶業(yè)往生
- 一切眾生充滿貪嗔癡但人人皆有佛性
- 凈業(yè)行人為什么要讀誦大乘經(jīng)典?
- 在生活和道德實踐中,信佛和不信佛的人有差別嗎?
- 如何理解阿彌陀佛大愿不同的愿目數(shù)字?
- 什么叫功夫成片?往生條件是念到功夫成片才行嗎?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yuǎn)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biāo),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yuǎn)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