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銘-禪解 前言 本題之意 論者生平 禪解方式

  信心銘 禪解

  前言

  壹、本題之意

  《信心銘》本論,是禪宗三祖僧璨大師的心法,所有修行的理論與方法,均包含在這五百八十四字里。此論雖短,但言簡意賅;此論雖簡,但意義深遠(yuǎn)。一切諸佛妙理,盡在此中,如果不用心體悟,是難以領(lǐng)略其中的涵義。

  首先,僧璨大師為何命此題目?因?yàn)槟┓?a href="/remen/zhongsheng.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眾生,沈迷五欲,執(zhí)著深重,且意志怯弱,不易起信。正如《法華經(jīng)》云:「雖復(fù)教詔,而不信受,于諸欲染,貪著深故!

  再者,《信心銘》此三字為何?「信」,真信。對諸佛菩薩,歷代祖師所說之法,要能真信;對自己修行,要有信心;對所修法門,亦有信心。若對佛沒有信心,怎么學(xué)佛?若對己沒有信心,怎么去做?若對法沒有信心,怎么去修?故此三者缺一不可。

  「心」,是心作佛。離開此心,就無佛可言。您要成佛,并非每天跪著拜佛;您要成佛,并非嘴巴只在念佛。只要沒有進(jìn)入自心,您就成不了佛,為何?因?yàn)樾氖欠?自心是佛,必然成佛!队^經(jīng)》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谷艨先缋硇扌,精進(jìn)不斷,必然成就。

  「銘」,永記于心。將佛所說的法義,祖師所傳的心要,「銘」記于心,其正見方能建立;念念不離自心,時時常生智慧。要如何銘記不忘?大乘經(jīng)典常教我們,透過讀誦、書寫、受持、為人解說,自然可以深植八識田中。

  「信」自「心」是佛,心外無別佛,依此教法,必將成佛,將此知見「銘」記于心,這便是《信心銘》之意。

  常人不敢有此想法,常說罪障深重,能與佛結(jié)緣,已是萬幸,哪敢妄想開悟成佛?此是邪見,而非謙卑。學(xué)佛不成佛,學(xué)佛有何益?五祖弘忍問惠能:「欲求何物?」六祖答:「唯求作佛,不求余物。」這不是很明顯的答案嗎?《法華經(jīng)》云:「于諸過去佛,在世或滅后,若有聞是法,皆已成佛道!怪灰犅佛法,就有機(jī)會成佛。此經(jīng)再云:「若人散亂心,入于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散亂之人,當(dāng)他妄心止息,就可修成佛道,更何況是一心修學(xué)的行者呢?

  最后,修學(xué)次第不離信、解、行、證。信是成佛的基石,若無深信則一切不能入;信而后能解,無解又如何明白真實(shí)義;真知才能真行,悟后起修乃是真修;修而無修,無修而修,日久行深,方證菩提。然再以過來人的體證,明眼人的智慧,才可廣度有情的眾生。

  貳、論者生平

  據(jù)《景德傳燈錄》記載:有一居士,年約四十多歲,來禮拜二祖慧可大師,并問:「弟子身纏風(fēng)邪之疾,請求和尚為我懺其罪過!」大師說:「將罪過拿來,我?guī)湍?a href="/remen/chanhui.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懺悔!鼓蔷邮可蚰季,便說:「我尋覓罪過,卻找不到!勾髱熣f:「我已幫您懺其罪過。您應(yīng)當(dāng)皈依佛、法、僧三寶。」居士問:「今見和尚,已知僧寶。不知什么是佛與法?」大師答:「是您的心在作佛,亦是此心生起萬法,佛與法本無分別,僧也是如此!咕邮柯労,有感而發(fā):「今日才知道罪性不在內(nèi)、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心一樣,佛、法亦無別!勾髱熤盐,對他深為器重,隨即為他剃度,且說:「您是佛門珍寶,法名就叫僧璨!棺源酥,他的疾病亦漸漸痊愈。

  聽完此公案,不知諸位有何感觸?當(dāng)您遇到不如意的時候,常會覺得是自己的業(yè)障現(xiàn)前,所以就想請高僧大德為您作法事、消罪障。僧璨大師于未開悟前,也和凡夫一樣,想請慧可大師為他懺罪。但一經(jīng)點(diǎn)化,讓他領(lǐng)悟到「緣起性空」的實(shí)相。一切事相皆是緣生緣滅,了不可得,若不能體悟,則會執(zhí)迷成疾;今已徹悟,故其疾漸漸消去。

  迷時有分別,悟時無不同。佛、法、僧三寶,本是自性三寶,而非心外的事!秹(jīng)》云:「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凈也!皈依三寶是要我們回歸自心,使自心常!赣X而不迷、正而不邪、凈而不染」的意思呀!

  后來三祖僧璨,遇年僅十四歲的沙彌道信,前來禮師說:「愿和尚慈悲,教我如何解脫!勾髱焼:「誰束縛您?」道信答:「沒有人束縛。」大師直說:「那還要求解脫的法門嗎?」道信言下大悟!

  諸位是否思惟過,是什么在束縛自己?是別人、是家庭、是社會、是金錢、是感情,還是身體?原來是我們的腦袋,自我的意識,個人的偏見,累劫的習(xí)氣,以及業(yè)力的牽引。但再深入觀照,其實(shí)是對「我」的執(zhí)著。因「我執(zhí)」所以產(chǎn)生「我所」,自心無明,故引發(fā)貪瞋癡作祟,而其心被妄想、執(zhí)著所縛。若了知諸法無我,五蘊(yùn)皆空,就沒有被束縛的我。

  參、禪解方式

  將本論分為十章,讓讀者有個整體的概念,再以白話直譯每章的原文,使大眾對此論可大略的認(rèn)識,再逐句詳細(xì)解釋,并舉公案來說明,有理有事有禪意,愿諸位以平常心,來細(xì)細(xì)的參究!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