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方向 感受佛法真諦
中國佛學(xué)院講師 靜波法師
學(xué)佛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時也是一件艱難的事。當(dāng)我們從“佛”的字面意義上去理解的時候,我們會發(fā)現(xiàn):“佛”是由“人”和“弗”組成的。所謂“人”,是指所有人類的每一分子。學(xué)佛之所以容易。是因為它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可能做的事情;所謂“弗”,則是否定義。如是,“佛”字可理解為“不是人”。學(xué)佛之所以艱難,是因為它是一件極難成就的事情。當(dāng)有人聽到“不是人”后,馬上會有情緒產(chǎn)生。畢竟一般人所感到的,只是侮辱性的內(nèi)涵。對此,則是一種束縛。而當(dāng)我們換—種角度,則也可以是圣賢之類。所以,學(xué)佛即是學(xué)“不是人”,實在就是怎樣轉(zhuǎn)換一般人固有的價值觀念,并且,這種轉(zhuǎn)換的立足點是,基于人的位置上,由此而升華而超越,其結(jié)果是,認(rèn)清事物的真相,達到智慧的圓滿。
因為眾生煩惱的千差萬別,其歸根結(jié)底,無非是對事物的錯誤認(rèn)識所導(dǎo)致。而這種錯誤的認(rèn)識,就像我們每一個人都戴著一副有色的眼鏡?梢韵胂,眼鏡給我們的影響,絕對不會認(rèn)識到事物的真實相。盡管有赤橙黃綠青藍紫之類,但這只是一廂情愿,以為自己沒有錯誤。事實上,不僅僅是一種錯誤,更多的還是一種障礙。由此而產(chǎn)生的結(jié)果是:我們將在這種錯誤的觀念中,離佛道越來越遠。
關(guān)于錯誤的認(rèn)識,我們可以舉例說明。如有居士問我,家中佛堂供有三尊佛像,我供了兩個供果,法師,您看怎么分呢?一剎那,我愣住了。此居士對此,面有得意之色,意思是說:你也沒有辦法了吧?于是,我說,佛是不會分供果的,只是,你要分罷了。再舉一個例子,有一次,一個人來法源寺找一熟人?汕,那人不在,即在院里轉(zhuǎn)悠。遇到我,隨便問了幾個問題。交談中,我無意問起他是做什么工作的,他很得意地說,佛教不是講空嗎?你怎么能這樣問呢?我看了他一眼,突然大喝一聲:你給我滾蛋!那人立刻急了,面紅耳赤地對我說,出家人怎么能這樣對別人呢?我笑了,反問他,你不是講空嗎?為什么又空不了呢?那人趕緊說,咱倆沒緣,轉(zhuǎn)身即去。
由此可見,人們活在錯誤的觀念里,所認(rèn)識的佛法也是一種錯誤的觀念。學(xué)佛就是要改變自己自以為是的觀念,使之與真理相契。而一般人卻總也走不出主觀我的束縛,于是,認(rèn)假為真,患得患失,徒增了諸多煩惱。從前,有一位老和尚,他的兩個弟子因為一件事而吵了起來,彼此憤憤不平。其中,沒有理的一位先到老和尚處告狀,訴說自己如何如何受了委屈。老和尚聽了,就對他說,這事你是有理的。而有理的一位聽到了這件事,感到真正受了委屈。就去向老和尚陳述。這種陳述肯定帶有個人的傾向。老和尚聽了,就對他說,這事你是有理的。有一旁觀的弟子,以為自己是最公正的見證人,能夠把事情真相說清楚,也去向老和尚陳述。老和尚聽了他的述說后,也對他說,這事你是有理的。說到此,有人肯定會迷惑不解。其中原因是:每個人各有因緣,無法替代,所以,每個人都沒有錯;既是因緣生法,則是沒有定性,那么,即是假,即是空,如是,空不礙有,又何妨說誰有理呢?此中道理,實在是明白之后的方便。如尼采的《查拉斯圖加如是說》中的至人,在攀上山頂時,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東西。但對于渴望并退縮于山頂?shù)娜?至人試圖引導(dǎo)他們同樣走上山頂。于是,他必須一點點的告訴人們,前面是什么景色。通過這樣的努力,逐步到達山頂。即使什么也沒有見到,但此時人們已經(jīng)能夠接受這個事實。在這個過程中,所經(jīng)歷的風(fēng)景,對于目的而言,不能算是真的。但對于所在那個點的人們而言,無異是真的。于是,至人也隨順人們而說是真的,其目的是為了使人們能夠到達山頂。
二、方向?qū)θ藗兊挠绊?/p>
1、依方向探討常法
佛教中,關(guān)于生死問題的探討,已然許許多多,得出的結(jié)論是:“不生亦不滅”。對此,利根人可以一了百了,窺一斑知全豹,通達不二平等的真諦。只是,作為人的根性使然,總是試圖抓住一個可以依靠的拐杖。于是,以為必有一常恒不變的法存在。因此,而有束縛,而有障礙,而有煩惱。如提婆菩薩在《百論》中,例舉五種常法。即:虛空、時間、方向、微塵,涅槃。而在《涅槃經(jīng)·獅子吼菩薩品》中說:“眾生起見,凡有二種,一斷二常,如是二見,相離中道,無常無斷,乃名中道”。如是,對于常與斷的探討,是通達佛法真諦的一個立足點。針對五種常法的觀念,由于時間關(guān)系,我們只能就其—種進行探討。我選擇了方向作為對象。實在是:方本無方,因方故迷。最終要通達的是:觀方知彼去,去者不至方。至于其它,只能依此例推或留等以后了。
2、方向?qū)θ藗兊挠绊?/p>
方向是人生中的重要依止。生活在現(xiàn)實中的人們,幾乎沒有不承認(rèn)方向的。同時,也沒有不受方向影響的。且不說,飛機、火車、輪船等交通工具,要有位置的移動才有意義;單是人的一舉手一投足,也分明帶有意向性。而這一切,無不活動在方向的范疇之內(nèi)。可見,現(xiàn)實中,如果一個人分不清東南西北,那么,這個人不是白癡,就是迷失了方向。如此看來,方向就在我們每時每刻的生活中,我們無法離開它。有時我們把那些犯了錯誤,或者人生旅途失意的人,稱為“迷途者”,此種方向更是猶為重要,所以有“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是百年生”一說。而認(rèn)識體悟佛法真諦,應(yīng)是學(xué)佛的方向,可謂重中之重。因為“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一失人身,萬劫不復(fù)”?梢,無論是狹義的方向,還是人生旅途的方向,我們都不能掉以輕心,更何況是佛教徒的學(xué)佛方向,則是以追求真理為方向。由此可知,把握方向,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畢竟,方向是人生的依止;同時,也可以成為學(xué)佛的依止。因為;“不依世俗諦,不得第一義”。
3。方向?qū)θ藗兊氖`
因方向是人生中重要的依止,所以要善加把握方向,切不可以混沌不明。一般人對于方向的感受,總是覺得沒有什么原因,即本來如此,天經(jīng)地義。就像蒺藜是尖的一樣。事實上,世界沒有第一因或自然生的情形。因為這種錯誤觀念的定位,對人們產(chǎn)生了束縛。于是,再也走不出這個圈,煩惱隨之而產(chǎn)生。它纏繞著我們,使我們無法掙脫出來,只能聽天由命。如中國人傳統(tǒng)的“以有為尊,以東為大”,所以有“東風(fēng)壓倒西風(fēng)”之說。如果有人說,“西風(fēng)壓倒東風(fēng)”,那么,若在文化大革命中,這樣的人肯定沒有好結(jié)果。又比如,有人因迷信而算上一卦,說不宜往西,于是,這個人再也不敢動。事實上,無論怎樣不敢動,這個人只要稍一移動,肯定就會有西的傾向?梢韵胍,將會有多少似是而非的觀念,束縛著人們的手腳,由此而難以擺脫困擾和煩惱,更何談超凡入圣。
進一步說,關(guān)于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方向問題,在佛法中,又是怎樣定位的呢?這同樣是我們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只有解決了這樣的問題,我們才不會疑惑和徘徊,我們才會義無反顧地走下去。
透視方向
1、從四大部洲,即一四天下透視方向
一般人所認(rèn)為的“實有方向”,即方向是常的問題。其最有說服力的證明就是關(guān)于:日出是東的比喻。這是一般人都認(rèn)同的問題。由此推出:日中時應(yīng)是南方,日落時應(yīng)是西方,夜間時應(yīng)是北方。如此看來,方向是有的,而且是真實不虛。
對此,我們來分析探討:關(guān)于以四大部洲的日出來定位方向的問題。在古印度,各種外道和一般人,以及佛教徒都認(rèn)同,日月圍繞須彌山運轉(zhuǎn),就是以須彌山為中心,周圍環(huán)繞咸水海。咸水海中四方各有一大洲,總稱四大部洲。須彌山東邊的洲稱東勝神洲,南方的洲稱南瞻部洲,西方的洲稱西牛賀洲,北方的洲稱北俱廬洲,我們所居住的洲稱南瞻部洲,又稱南閻浮提。此四大部洲又稱一四天下。在此一四天下中,日月圍繞須彌山轉(zhuǎn)。當(dāng)太陽運行到東勝神洲正午時,光亮射到南瞻部洲,此時,南瞻部洲的人就以為:日出之際是東方;當(dāng)太陽運行到南瞻部洲正午時,光亮射到西牛賀洲,西牛賀洲的人就以為:日出之際是東方,當(dāng)太陽運行到西牛賀洲正午時,光亮射到北俱廬洲,北俱廬洲的人就以為:日出之際是東方。
如此看來,四大部洲都有日出之時,也都應(yīng)有東方,四大部洲都有日落之時,也都應(yīng)有西方。換一個角度,即使用現(xiàn)代的觀念來衡量方向,同樣也會有這樣的結(jié)論。如東半球的人看到日落處說是西方,而此時,西半球的人所看到的卻是日出,以為是東方。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沒有一定的東方與西方。可見,方向并不確定。以為方向是常的觀念,是一種錯誤。
2、從一大部洲即一天下透視方向
或許,有人會問,如果就四天下而言,東方?jīng)]有最初,也沒有最后,得出方向不確定的結(jié)論。如果就一天下而說,即只從南瞻部洲說,那么,日出的地方就一定是東。可見,東方并不是沒有最初。即從一天下說,方向是一定的。可見,方向應(yīng)是常恒不變的。
對此,我們繼續(xù)分析和探討。要知道,空間是無量無邊的。佛經(jīng)中常講:虛空無盡,世界無盡。如《金剛經(jīng)》中說;“東方虛空可思量否?否也,世尊。”如此看來,十方虛空既然是無量無邊,不可思量,那么,一般人以為的,從一天下即南瞻部洲說有定常的方向,就有了限量。如果有了限量,那么,方向就可以分成部分。如是,就應(yīng)不是定常,而是無常?梢,所說的方向是常,只是我們錯誤認(rèn)識產(chǎn)生的結(jié)果,F(xiàn)實中的東南西北的定常觀念,同樣是我們的錯誤認(rèn)識所導(dǎo)致。當(dāng)我們不能消除這種錯誤認(rèn)識之時,自然走不出定常方向的束縛。事實上,人們對于方向的定位,不過是名言概念的假名安立。我們完全可以轉(zhuǎn)換這種名言概念。如果人們最初把東方說成是西方,那么,我們今天同樣也要遵循這樣的觀念以為真實?梢,方向是不固定的。退一步說,假使能夠固定下來,人們將沒有任何辦法生活在現(xiàn)實當(dāng)中。而現(xiàn)實當(dāng)中,面對同一根電線桿,相對站立的兩個人,因所處位置的不同,而有東南西北之相異。如甲人看桿在東,乙人則著桿在西。可見,方向?qū)嵲诓皇枪潭。不固定的方向分明是?而假又是空。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有可能改變觀念而得自在。
3、從已去未去去時透視方向
龍樹菩薩的《中觀論·觀去來品》中說:“已去無有去,未去亦無去;離已去未去,去時亦不去!笨梢,如果說有方向,那么就能夠到達此方向。而到達此方向的過程有三種情況:一、已去;二、未去;三、去時,F(xiàn)在,我們就此三種情形進行分析和探討。就已去而言,既然已經(jīng)去過了,就不需要再去;就未去而言,既然沒有去,也就不能稱為去;就去時而言,此時應(yīng)是半去半不去,而半去則是去,半不去則是不去,前已破去此執(zhí)?梢,三種情形都不成立。如是,方向的存在,是一個沒有真實性的假名安立。
四、有方向與無方向的關(guān)系及其運用
1、超越有無的不二平等
通過以上對方向的探討,得出的結(jié)論是“沒有方向”。一如《肇論·物不遷論》中所說的“去者不至方”;又說:“旋嵐偃岳而常靜,江河竟注而不流,野馬飄鼓而不動,日月歷天而不周,復(fù)何怪哉!”面對于此,當(dāng)我們真能感到不奇怪的時候,即可以通達;“即動即靜”。也就是說:有方向即是無方向。事實上,二者之間本來平等不二,只因“宗途屈于好異”,所以說有說無。二者之間的關(guān)系,如《大智度論》所說:“以世俗諦故有,第一義諦故破”!段锊贿w論》也說:“談?wù)鎰t逆俗,順?biāo)讋t違真”,此是把真俗對立起來。所以凡夫執(zhí)實有煩惱而不得出離,二乘人偏空而不得教化眾生,只有大乘佛法超越空有即不被空有所障礙。如《大智度論》所說的:“離是二邊,行于中道,是為般若波羅密”。雖然行于中道,卻又不是實有中道。若然以為:不是有方向,也不是無方向,同樣是一種錯誤。因為中道是無所得,而無所得也不可得。說到此,肯定有人傷感!洞笾嵌日摗分姓f:“五百聲聞,聞畢竟空,如刀傷心”。不過,大乘佛法的博大,使我們每個人都有希望。前提是;不能聞有執(zhí)有,聞空執(zhí)空。那么,由此而通達的是空不礙有,有也不礙空。
可見,雖然事物的真相是無所得空,卻又分明是在有上通達的。如《中觀論》所說的:“不依世俗諦,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比缡,即可通達:色不異空,色即是空;空不異色,空即是色。而佛教中所運用的空有,實在如《大智度論》所說的:“為執(zhí)有者說空,為執(zhí)空者說有”。這只是針對偏空偏有之人而說的。若能通達,則空有不二,不相妨礙;若不能通達,則不應(yīng)倒因為果,隨意而言說無有方向,如佛教中所說的斷滅空之流。有此邪見,所以有:寧起有見如須彌山,不可執(zhí)空如芥子許。學(xué)人不可不注意。
2、隨緣安立方向
通過分析有無方向的問題,那么,針對生存在現(xiàn)實中人們的執(zhí)著而言,則需要換—種角度來打破固有的觀念,即實有方向,進而通達無有方向。只有這樣,學(xué)佛才會有希望。而一般人會因此而迷茫,因為,沒有了方向,就變成了隨便或者無所適從,于是,生活中設(shè)有了依止。應(yīng)當(dāng)說,這不是佛教徒的準(zhǔn)則。因為,當(dāng)徹底的否定方向而形成斷滅空時,人們當(dāng)然會像迷途的羔羊,或者像無頭蒼蠅一樣亂撞。其結(jié)果肯定是可悲的。更何況,現(xiàn)實中一旦否定了方向的安立,那么,飛機、火車、輪船,乃至種種關(guān)于方向的規(guī)范被取消后,一切就亂了套。佛教中的沒有方向,并不是否定了現(xiàn)實中的規(guī)范,只是否定了實有不變方向的知見而已。至于現(xiàn)實中的規(guī)范只是不真而已。所以,面對現(xiàn)實,處理沒有方向問題的方法是:如我們前面所講的,“有無平等”;或者,就世俗諦上通達第一義諦的角度上,我們可以說,無方向即是有方向;而且,又在有方向上通達無方向。如是,兩者之間平等不二,只是方便說空說有。因為;空有平等不二,即不應(yīng)相互障礙。如此看來,我們依舊可以乘火車、輪船、飛機,乃至舉手投足。而一切的有方向,又無不是當(dāng)下的無方向。如此,我們將會任運自如,不異舊時人,只異舊時行履處。再也不會考慮先邁哪—條腿的問題。如是自由而無掛礙。進一步說,無方向是非有,有方向是非空,即非空非有,即不常不斷。此也是指:方向不是定常,即不常;方向又不是定斷,即不能沒有方向的依止,即不斷。本無斷?裳,只是人們制造了斷常,所以,才會隨順眾生而說斷常。
我們在前面批破斷常的過程中,運用了“須彌山”和“四大部洲”的概念。這不是佛教的專利,而是當(dāng)時古印度人普遍的說法。所以,佛菩薩為導(dǎo)引眾生,就隨順世間而說,但并不代表佛教主張,其目的是為使眾生改邪歸正。我們在此使用,同樣是效法了佛菩薩的本懷。《佛藏經(jīng)》、《大般涅槃經(jīng)》中,都說有:“如來不與世間爭”等用語。因為,佛法要通達的是真諦,即第一義諦,而不是就世俗諦上的計較,所以佛教中的《因明》中,規(guī)定有“世間相違過”,同樣是“不與世間爭”的另一種說法;《普賢行愿品》中,也有“恒順眾生”;《百論》最后,有“隨俗語故無過,如佛雖知諸法無相,然告阿難入舍衛(wèi)城乞食。若除土木等,城不可得,而隨俗語故不墮妄語”。我們前面所說的;日月圍繞須彌山的說法,也是同樣的道理,是佛菩薩在世時,隨順當(dāng)時人們的知識水平而說的。因此,不要用現(xiàn)代的科學(xué)知識來要求古代,也沒有必要,用現(xiàn)代科學(xué)眼光因看不到須彌山和四大部洲,就說佛教經(jīng)論中所說不實。要知道,佛菩薩是針對現(xiàn)實,隨機施教的,絕不會越過當(dāng)時人的認(rèn)識水準(zhǔn)而說與世間相違背的教法。所以,切不可因此而誤解佛教。
3、方向的延伸
進一步探討關(guān)于方向的定位。此是隨眾生的因緣而說。如《大般若經(jīng))的最初,說十方世界各有諸佛度眾生,是因為有十方世界的眾生;如果沒有十方世界的眾生,佛陀終不安立十方佛國。在此經(jīng)中,佛菩薩也同于世間的凡情一樣,見面之際,致問世尊無量:“少病少惱,起居輕利,氣力調(diào)和,安樂住否?世事可忍否?眾生易度否?持此千莖蓮花以寄世尊而為佛事”。實在是難以想象,尤其是一般人。而其意義,實在是“和其光而同其塵”的方便,目的是與眾生打成一片。只有這樣,才能教化和導(dǎo)引眾生。如果以為,佛菩薩同于世人,那將是大錯而特錯了。
基于此點,關(guān)于對禪內(nèi)涵的理解也是如此:可以什么都是。前提是,已經(jīng)把差別的現(xiàn)象界打碎了。因此,再不會圉在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上。而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沒有不變的實在之相,所以能夠“無所住而生其心”,所以能夠“百花叢里過,片葉不沾身”,所以能夠“黃花翠竹西來意,青山綠水古佛心!逼渲,黃花、翠竹、西來意之間,青山、綠水、古佛心之間,在禪的境界里,已然平等。如此對現(xiàn)象界的超越與升華,早已不是人的價值觀念了。所以《大毗婆沙論》中說:“法佛眾生三無差別”;所以禪宗有“狗子也有佛性”,又有“我手何似佛手,我腳何似驢腳”;“三論宗”主張“無情有佛性”說?梢,單純從人的價值觀念出發(fā),是沒有辦法學(xué)好佛的,更何談覺悟與奉獻了。因為,我們最可怕的敵人,是強烈的我執(zhí)。在我執(zhí)的世界里,人們很少給別人機會,那么,這個現(xiàn)實就很可怕了。退一步講,既使為了我,也應(yīng)該給別人以機會。只有這樣,自己才有機會。有一句話叫:自己方便,與人方便。更何況,佛教徒的無我是對我的理性透視。即認(rèn)識到我非真,即假即空,自然就會:得也安然,失也坦然,奉獻不求回報。并且,由此無我,必能無私,同時必能無畏。應(yīng)該說,這是對方向的最好定位,也可以說是最正確的方向。
五、關(guān)于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問題
1、有極樂與無極樂的探討
《阿彌陀經(jīng)》中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贝酥蟹较蝻@著明了,這又作何解釋呢?其實,可以肯定地講,站在人的角度,即世俗諦上,我們必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那里,極樂世界依正二報等種種莊嚴(yán),的確真實不虛。而從另一個角度,即真諦上,則是空無,也就是沒有方向,又哪里有極樂世界的真實性呢?但有與無是平等不二,即是中道無所得。在《六祖壇經(jīng)》中,有惠能大師對韋刺史說過的一段話,即:“使君,東方人但心凈即無罪;雖西方人,心不凈亦有愆。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許多人對此迷惑,不知其所以然。事實上,這是對執(zhí)著實有方向知見的否定,并不是說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會造罪。此中的心凈,是對真諦的通達。這是學(xué)佛的目的。在真諦的境界里,“法無去來,無動轉(zhuǎn)者”;或者是“諸法本無所從來,去亦無所從至”。因為,心凈之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如此,又哪里有什么西方與東方之別呢?如果一定以為實有西方、東方,依然是人的知見。站在人的位置上,應(yīng)屬正常;而站在佛法真諦上說,則是假,是如幻如化的不真。所以說:不是沒有方向,只是這方向不是實在而已。雖然不是真實,但對一般人而言,卻以為是真實。所以,法藏比丘因地時,發(fā)四十八大愿,成就西方極樂世界以接引眾生。此是應(yīng)眾生的根機而安立,所以要先說十萬億佛土之外的西方凈土,借以舍去眾生對娑婆世界的貪著。當(dāng)眾生已然發(fā)愿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際,又說“唯心凈土,自性彌陀”。這正如提婆菩薩在《百論》“舍罪福品”中所說的,先是“依福舍罪”,然后是“依空舍福”,其道理是完全一樣的。我們的認(rèn)識也需要這個過程,先要在事相上,即人的觀念上堅信“生者決定生”,接著還要認(rèn)識到“去者實不去”;反過來,雖然“去者實不去”,而當(dāng)下又是“生者決定生”。關(guān)于“唯心凈土,自性彌陀”對方向的否定,就以上我們探討的真諦,不二平等、觀方知彼去,去者不至方,以及生者決定生,去者實不去,正是“唯心凈土,自性彌陀”的立足點。由此可知,所謂唯心,即是真心,或清凈心,也即:是自性。如《楞嚴(yán)經(jīng)》中,“七處征心”,了不可得;又如《彌陀要解》中有:“吾人現(xiàn)前一念心性,不在內(nèi),不在外,不在中間”,此中不可得心,即是第一義諦,即是不二平等,也就是真心,或者自性。如是《觀經(jīng)》所說的“是心是佛,是心做佛”才有意義。可以這樣說,實有西方是事,不出一念心是理。而“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現(xiàn)前一念心中所觀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這是《彌陀要解》中所說。由此可知,在一念心中,理事圓融,無二無別,那么,西方極樂世界即是心中之影像,而十法界依正都是一念心之所變現(xiàn)。所以,往生西方當(dāng)于眾生心內(nèi)耕耘,即在一念心內(nèi),或者自性之中,悟得自他不二。那么,我們的胸襟將會拓展,再不會同一些無關(guān)緊要的人與事計較。如是,我們往生西方的問題,也就是在自己的心內(nèi)變現(xiàn)凈土。
認(rèn)識到了心的微妙,并不是實有東南西北的方向,我們就應(yīng)當(dāng)在我們的心上下功夫。如《維摩經(jīng)》中所說,“若菩薩欲得凈土,當(dāng)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而在這個凈心的過程中,會因為每個人因緣的不同,在持誦阿彌陀佛名號,或在生活細節(jié)上的反省時,也正是回歸清凈心或自性的過程。當(dāng)耕耘至此之際,方能真正感受到:“生者決定生”,當(dāng)下即是“去者實不去”。
- 上一篇:學(xué)佛與思維觀念的轉(zhuǎn)變
- 下一篇:施與受
- 靜波法師: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仁德上人:體會體驗落實實踐佛法的道理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凈慧法師:修學(xué)佛法的關(guān)鍵就是從自身煩惱入手
- 星云大師:佛法在哪里?佛法遍在虛空之中
- 靜波法師:接受四念處觀
- 靜波法師:有利可圖時,不要總是希望自己得到好處
- 靜波法師:不去執(zhí)著又能做好事才是真正的佛教徒
- 靜波法師:以布德為棄履
- 如瑞法師:修學(xué)佛法,要大膽的親近善知識
- 靜波法師:因緣觀是觀事物存在的假象是不真實的
- 靜波法師:病苦是對治貪欲的良藥
- 靜波法師:無人無我觀自在,非空非色見如來
- 靜波法師:要舍得同別人一起來分享慈悲和智慧
- 靜波法師:待人好就是待自己好
- 仁德上人:世間法與佛法有什么不同?
- 夢參法師:護持佛法功德無量,人人都能弘揚佛法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yán)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yán)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xué)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dāng)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靜波法師: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正凈法師:禮佛發(fā)愿懺悔文
- 仁清法師: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本源法師:學(xué)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廣超法師: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慧廣法師: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覺真法師: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杜一心: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biāo),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zé)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本源法師: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靜波法師]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凈界法師]怎么修因緣觀?觀察因緣的相貌
- [普洱茶]普洱茶可以放冰箱保存嗎?
- [禪宗思想]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凈,何處惹塵埃的闡說
- [生活故事]致富第一妙訣
- [佛經(jīng)故事]要留一個空間給自己轉(zhuǎn)身
- [佛與人生]為什么得道的人很自在而普通人不能?
- [在家修行]如何學(xué)習(xí)普賢菩薩的稱贊如來?
- [其他漢傳法師]怎么才能把現(xiàn)前之事入到唯心之理
- [其他漢傳法師]為什么做了這么多的供養(yǎng)卻沒有功德?
- [紅茶]工夫紅茶為什么叫工夫紅茶?
- [禪宗公案]什么是道?清凈之水
- [生活故事]和尚也會打電話
- [哲理故事]量大才好做事,樹大方能遮陰
- [佛與人生]心存佛念 不忘念佛
- [佛學(xué)常識]出家僧人的四威儀
- [正凈法師]禮佛發(fā)愿懺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