喚醒和諧自覺 提升心靈素質——和諧,人間佛教的當代實踐課題
覺真
香港人口頭常說:“最緊要是開心!北本┤丝陬^常說:“活著就要找樂!边@兩句話看起來大同小異,但仔細領會,卻可能各有含義。開心,是精神層面的,是內心的活動。找樂,向何處去找?似乎更多在于外求。不管內求,外求,開心與找樂都是一種人的存在。人的存在,是社會的存在,也就是說,人不可能脫離了社會,孤獨存在。人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所知所感、乃至人的一切美德(甚或缺德)都只能是通過社會、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聯(lián)系而體現(xiàn)出來。一個人的快樂和幸福,恐怕也只能來源于同他人的聯(lián)系和交往,在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中才能嘗味幸福,感受快樂。人類的善與惡,實際上也是對人、對社會、對眾生而言的。只有對人的善、對社會的善、對眾生的善,才是善;對人的惡、對社會的惡、對眾生的惡,才是惡。所以,人的存在的意義,決不僅僅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他人、為了群體、為了社會、為了民族和國家。有沒有只為自己而不顧及他人,甚至危害他人的人呢?當然也有,那就是極端的自私者,那是缺乏道德自覺、道德自律、道德反省的人,才會唯利是圖,自私自利,以過分的自私而危害了社會與他人,那么,這樣的人就有可能受到公眾的非議、道德的譴責或法律的處罰了。于是,人與人之間的共存關系,就有了兩種:一種是進步的相互關懷相互扶助的善的關系,一種是倒退的不懂個人責任與社會責任的破壞性的惡的關系。前者活得高尚,有尊嚴,受人尊敬;后者則活得卑下、委瑣,甚至為人所不齒。兩者的區(qū)別,就在人的人格狀態(tài),就在是否具有理性。當然,人格是個人獨立存在的表征,人格的多樣性也決定了人的存在的多樣性,上述兩分法是我行文的一種方便。事實上,人,不能簡單地分成善惡兩類,還有一些人只憑他的情緒、個性、主觀意欲在生活。對他而言,說不上善,也說不上惡。這種人用流行的語言,叫“跟著感覺走”?墒,感覺可靠嗎?我提出這些,無非是想說明:一個人,不可能全憑激動、激憤、激情去生活。人在生活中,還必須具有理性、具有自控力、亦即自律的能力。人,如果失去了理性和自律,他就只能是狂熱的、迷亂的。人的激情,有可能把人引向正義的、高尚無私的行為;但也有可能把人引向極端的可怕的造成傷害他人,傷害社會的后果。所以只憑激情,有時能做出好事,有時也會做出壞事?駸、迷亂的人,根本缺陷就是缺乏了理性,缺失了思考,缺失了反省、自省。今天,人們慨嘆,物資豐富,精神空虛,信仰缺失,理性消沉,人的需求層次越來越低,恐怕正是缺少理性(而又太多盲目性)所帶來的后果,也是社會隱伏著道德危機、倫理危機的不幸之源。
偉大佛陀于2600年前創(chuàng)立了佛教。兩千年前,佛教傳入中國。在傳入中國的第一個千年,中國佛教又傳入韓國、日本和越南等地,傳入中國的第二個千年,佛教又從亞洲傳播到歐洲、美洲、大洋洲等全球廣大地區(qū)了。佛教講中道,是理性的宗教;佛教講慈悲,是和平的宗教;佛教講自利利他,自覺覺他,是智慧的宗教;佛教講律儀,講行持,是踐行的宗教。他有利于人心的凈化,道德的增上,社會的穩(wěn)定,人際關系的和諧,所以,佛教越來越受到東西方人士的歡迎。
七佛通戒偈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這是諸佛的教化,也是我們佛教徒的宗旨。這一宗旨的全部內容,都是在規(guī)范我們的行為。諸惡莫作,是行為,行為不作惡;眾善奉行,是行為,行為行眾善。自凈其意,也是行為,在思想中,意念中,心中,去除污穢,摒棄雜念,破斥虛妄,清凈無染,這就是從自心做起,從內心做起,這不是行為嗎?可見,佛教決不僅僅是一種信仰形態(tài),而是一種獨特的極其具有普世價值的文化形態(tài),一種和諧、和合的生活方式。我想,通過佛教來喚醒人們的和諧自覺,提升人們的心靈素質,這正是今天人間佛教最重要的實踐課題。
什么人才能和諧?行為端正的人才能和諧,行為健康的人才能和諧,行為持善拒惡的人才能和諧。行為端正來自心靈素質的端正;行為健康,來自心靈素質的健康;行為持善拒惡來自心靈素質的清凈無染。一切源自于心,一切又卻落實于行動。一個人的健康,就是身心和諧。身心不和諧,身心交瘁,這個人還能健康嗎?同樣,一個社會的健康,就是社會的和諧,這個社會不和諧,處處廝殺、爭奪、你死我活,這個社會能健康嗎?可見,和諧不僅是理念,是信仰狀態(tài),而且是普世倫理的準則和做人的道德規(guī)范。和諧不在說,而在行,用佛家的語言,就是重在修證,重在行持。
和諧在哪里?西方有句諺語:“把過去交給垃圾,把未來交給上帝,把現(xiàn)在交給自己。”佛教叫“活在當下”。怎么活?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坐言起行,就是活。當下不是過去,過去的已經(jīng)一去不再回。當下不是未來,未來還沒有來。當下就是此時、此處、此刻、此在。那天在廣州天河體育中心,參加為慶賀明生大和尚升座典禮的“梵音頌和諧”音樂晚會上,聽歌唱家蔣大為唱《天堂在哪里》,他說,天堂就在你心里。我說,天堂在和諧者的心里,天堂在和諧者的行為之中。和諧不在說,不在呼吁,不在祈求。和諧就在當下。直下,是直下自覺,直下肯定,直下呈現(xiàn)。這才是覺悟者的和諧,這才是真真實實的和諧,這才是鮮活的和諧的生命。
成功靠什么?西諺說:“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后肯定有一個堅強的默默無聞的女人!边@可能是部分真理。佛教講“眾緣和合”,眾緣成就,也就是眾緣和諧!叭f事俱備,只欠東風”,有了萬事俱備的前提,若是只欠東風一個條件,依舊不能成功。有的人,盡管他很努力、很賣力、很勤力,可是這努力、賣力、勤力與結果之間往往存在著一條巨大的鴻溝,既不快樂,又不成功,這就是因為缺少了和諧。我認為,一個人真正的成功,就在于個人、家庭、集體或社會與事業(yè)之間的和諧。
人類的共同利益是什么?禽流感(H5N1)、沙士(SARS)、瘋牛癥,是怎么來的?艾滋病是怎么來的?海嘯、礦難、干旱、洪水以及水污染、空氣污染種種災難是怎么來的?你摧殘植物的生機,它就會給你一片荒蕪。我們?yōu)槭裁匆闪⒁粋“環(huán)境保護局”的國家機構?我們與大自然的關系,失去了和諧,我們還能生活得太平嗎?我們的古人,常講“天下太平”。什么叫太平?太者,大也。太平,就是大宇宙、大平衡、大合作、大和諧?梢,和諧、和平、和合,才是人類的共同利益,共同目標。一切國家、一切宗教、一切人,都應該為社會和諧、為世界和平、為人際關系的和合,做出應有的貢獻?墒,在這個利益沖突、分崩離析、危機四伏的現(xiàn)實世界上,為什么總是有一些人竟會違背自己的直接利益,甚至破壞自身的利益去做出不和諧,甚至傷害和諧、拒絕和諧的事來呢?這是不能不促使我們深刻反思自己的了。
人為什么必須反思自己?在20世紀,科學技術確實有了巨大的發(fā)展,但是這種科學發(fā)展、技術進步的結果,也把自然環(huán)境跟人類自身的關系給模糊了,甚至顛倒了。一方面,人類要征服自然,一方面人類也增長了狂妄、傲慢、自滿,增強了放縱欲望的暴力。最新的科學成就,固然解決了不少歷史上的老問題,卻也帶來了不少新的條件下的新的問題。新的問題有時可能比老的問題更嚴重、更可怕。一千多年的歷史古跡巴米揚石佛被炸毀,美國“9·11”事件震驚全球,由此而后一再出現(xiàn)的各種社會危機,反映了什么?物質豐富了,精神萎縮了,心靈荒漠化了,環(huán)境遭受了巨大的污染,心靈也同樣遭受了可怕的污染。社會財富分配引發(fā)的諸多社會抗爭,“我不想活了你也別想活”的種種倫常悲劇,可能讓我們付出了更可怕的代價而不自知,F(xiàn)代人無法控制的沙士(SARS)、禽流感(H5N1)、以至海嘯、地震、干旱、洪水、沙塵暴、水污染、空氣污染,其原因歸根到底,是人類不能控制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貪、嗔、癡,不能控制自己無限膨脹的欲望:侵凌、占有、強取、豪奪、趕盡殺絕、報復、泄憤,甚至連“同歸于盡”也成了不擇手段的欲望。對待上述種種社會不和諧——惡斗虐殺,害人害己、內耗內傷,我們能不反省自身、反思自己嗎?人類必須作出心智的反思、道德的反思、文明的反思。我們都說“地球村”,既然成了“村”,一村之內,豈有不和諧之理?
面對現(xiàn)代社會的現(xiàn)代問題,我們佛教徒的責任是什么?佛法不是神學,佛教徒不是產(chǎn)生神跡的靈媒,更不是推動什么“圣戰(zhàn)”的精神斗士。佛法是生命關懷與關懷生命的真理和方法。西塞羅說:“蘇格拉底第一個把哲學從天上拉了回來,引入城邦甚至家庭之中,使之考慮生活和道德、善和惡的問題”。那么,我要說:“釋迦牟尼第一個把智慧、把宇宙人生的真理從天上拉了回來,引入人間,使我們懂得緣起性空,懂得慈悲和諧,懂得關懷生命和生命關懷!弊孕牡暮椭C,人與眾生的和諧,正是佛教文化與佛教文明最豐富的精神資源。佛教與其他宗教的不同處,就在于佛教致力于心的自省、心的自悟、心的懺悔、心的清凈、心的深入與完善。他是用智慧去啟發(fā)人、感化人、引導人。不僅佛教徒,即使非佛教徒,或不信仰佛教的人,也能接受佛教的影響,就因為佛教不是從功利的立場,而是從心靈徹悟的立場去幫助人、開導人。不論你是否信仰佛教,你都有可能喚醒自己的和諧自覺,都有可能提升自己心靈的質量。佛教徒自身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自律精神和學習佛陀的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的奉獻精神,無疑是有益于人類,有益于構建和諧社會的!斗ň浣(jīng)·心意品》中說得好:“輕躁難持,唯欲是從;制意為善,自調則寧。”輕率、浮躁、欲望無度,這是社會的通病。只要把握好從善的方向,自我調整、調順、調伏、調柔,一句話:調心。妙哉,自調則寧!鞍偾ХㄩT,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四祖道信語)。只要心調整好了,心安、心定、心凈、心寧,不受外境的干擾和影響,“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那就是智慧,福德。安心就是吉祥和諧,好事皆可圓滿。據(jù)說西方哲學史上有一句名言,叫“認識你自己”。而“認識自己的無知”則為西方哲學史上的重要命題。那么,聯(lián)系我們自身,認識自己的無知,我想首先就應該認識自己對和諧,對“自調則寧”的無知吧。自調則寧就是自己內心的和諧,就是自己對自己負責,就是自己解放自己,自己決定自己,自己照顧好自己。
人的成功,離不開和諧,人類的發(fā)展和進步,也離不開和諧。和諧是人品識見,和諧是高風亮節(jié),和諧是人格風范,和諧是清凈無染,和諧是生命境界。讓我們把佛陀的教化帶給人間,帶給法界眾生,愿人人喚醒和諧自覺,愿人人提升心靈素質,這是今天人間佛教的新的實踐課題,也是我們佛教徒義不容辭的責任。
- 覺真法師: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濟群法師:怎么做才能開啟自覺?
- 覺真法師:什么是善惡?善與惡都是一種人的存在
- 本源法師:佛教不是消極避世,而是積極入世的
- 覺真法師:心是什么?人的本體、生命力
- 覺真法師:忍辱功夫的真正成就
- 太虛大師:學佛者第一步需要對佛與佛教有種認識
- 界文法師:佛教的慈悲觀怎么理解?
- 妙江法師:“科學”、“貿易”、“單位”這些名詞都出自佛教
- 靜波法師:佛的意思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 大安法師:佛教“牧!笔鞘裁匆馑?就是在修心
- 大安法師:佛教經(jīng)典與道教經(jīng)典可以同時誦嗎?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覺真法師: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杜一心: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覺真法師]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佛與人生]佛法里怎么看待人與人交往?
- [佛學常識]佛教常用動物形象譬喻點明佛法
- [哲理故事]反穿襪子真實心
- [生活故事]婚姻幸福的秘訣
- [凈土論著]凈土宗所依據(jù)的經(jīng)論有哪些?
- [禪宗公案]這是什么禪義?
- [黃茶]君山銀針是一種什么茶?君山銀針的簡介
- [人物故事]不生病的人
- [佛教法器]佛教法器磬的作用是什么?
- [達摩祖師]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禪宗五家]云門宗祖庭是何寺,在哪里?云門宗祖庭云門寺介紹
- [生活故事]叫一聲爸爸媽媽
- [哲理故事]善不等于被傷害
- [佛與人生]生病后感覺沒精進、學習落后了,對不起師父怎么看?
- [佛學常識]慧遠大師的《廬山東林雜詩》解釋
- [在家修行]在家自修佛該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