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認同、自我回歸

  自我認同、自我回歸

  圣凱法師

  在一本書里,看到一位88歲高齡的老太太總結人生幸福有三訣:“不要拿自己的錯誤懲罰自己”、“不要拿自己的錯誤懲罰別人”、“不要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很簡單吧!只有三條,可是真的能做到嗎?那么,便會讓我們活得輕松些。

  “不要拿自己的錯誤懲罰自己”,就是說不要自己同自己過不去。凡夫的我們,如果一有過錯,就會終日陷入無盡的自責、哀怨、痛悔之中。雖然說這些心理在所難免,但是對于錯誤來說,毫無用處,只能帶來更大的痛苦。錯誤的過去已經(jīng)過去,應該拍拍身上的灰塵,重新走上人生的旅途。

  “不要拿自己的錯誤懲罰別人”,就是說不要把自己的痛苦帶給別人。人們都會為自己的過錯而痛悔,但是受傷的虛榮心卻還要瘋狂地尋找能夠掩飾傷口的更大虛榮。很多人失戀的人說:“如果我得不到她,我也不讓別人得到她”,正是陷入這種虛榮心的圈套。

  “不要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這是因為我們以別人為參照物而造成的一種錯誤心理。比如,當大家都在等綠燈時,有個大膽的家伙看到前后沒有車輛,于是便直撞紅燈,接著人群便開始騷動,只有紅燈在閃著無奈的紅光了;別人都貪污受賄,我這一點便宜算什么。于是,我們都犯下別人同樣的錯誤了。

  在禪宗里,有一個白云守端禪師與他師父楊岐方會禪師的故事。有一次,他們兩個對坐。楊岐問說:“聽說您的師父茶陵郁和尚大悟時說了一首偈,您還記得嗎?”“記得記得,那首偈是‘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有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白云畢恭畢敬地回答說,難免有些得意。

  楊岐聽了,大笑數(shù)聲,一言不發(fā)地走了。

  白云愣在那里半天,心里特別納悶:為什么師父聽了自己的偈而大笑。整天都在思考著師父的笑,但是卻找不出任何原因。那天晚上,他輾轉(zhuǎn)反側(cè),苦苦地參了一夜,無法成眠。

  第二天,白云實在忍不住了,大清早就去請教師父:“師父聽到郁和尚的偈為什么大笑呢?”楊岐禪師笑得更開心,對著眼眶因失眠而發(fā)黑的弟子說:“原來你還比不上一個小丑,小丑不怕人笑,你卻怕人笑!”白云聽了,豁然開悟。

  參禪開悟不能將心思寄托在別人的身心上,因別人而歡樂、痛苦,哪能得大自在,哪能見性成佛。

  楊岐方會禪師在追隨石霜慈明禪師時,也和白云遭遇了同樣的問題。有一次,他在山路上遇見石霜,故意擋住去路,問說:“狹路相逢時如何?”石霜說:“你且躲避,我要去那里去!”

  又有一次,石霜上堂的時候,楊岐問道:“幽鳥語喃喃,辭云入亂峰時如何?”石霜回答說:“我行荒草里,汝又入深村。”

  人人都有一面鏡子,鏡子與鏡子間雖可互相映照,卻是不能取代的。若把自己的喜怒哀樂寄托在別人的喜怒哀樂上,就是永遠在鏡上抹痕,找不到光明落腳的地方。

  其實,沒有人能夠左右你的情緒,除了你自己。陰雨天氣本身不能夠使人抑郁,如果你抑郁,那是因為你自己對天氣的反應,使你感到抑郁。我們常說:“你真?zhèn)业男摹?其實更確切的表達則應該為:“我傷了我自己的心,因為我是根據(jù)你的態(tài)度看自己的!蔽覀儠f:“她很討人喜歡”,確切的表達應該是:“我一見到她,就讓自己喜歡她!蔽覀冇袝r心想:“我一到高處就害怕”,但是確切的表達卻是:“我一到高處就嚇唬自己!

  一個正常的人,應該可以控制自己的思想與感情,所以有必要對所接受的信息進行自己的理性判斷。所以,有時應該排除甚至不接受一些不必要的信息,以控制自己的精神世界。千萬不要在大腦里形成這樣的觀念:“在遇到什么事情的時候,自己應該具有怎樣的一種心情;更不應聽信別人對你的這些話:“你應該笑”、“你應該哭”。

  別人的痛苦與快樂是由別人主宰,我的苦樂應由我自己作主。如果因別人而主宰了自己的苦樂,這就如一個陀螺,因別人的繩索而轉(zhuǎn),轉(zhuǎn)到力盡而止,如何對生命智慧的觀照呢。

  比如說,丈夫忘記了妻子的生日,妻子本來沒有什么。同事卻說:“他怎么能這樣對你呢,你該多傷心呀!”妻子果然十分傷心起來。其實,丈夫忘記了妻子的生日,并不能說明丈夫?qū)ζ拮拥母星槠鹆耸裁醋兓?忽視了妻子的存在。他或許真的太忙了,他或許從來不用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愛。而妻子的傷心,卻是因為別人大驚小怪而引起的,從而對自己的情緒形成影響。

  我記得有一次講座時,有一位年輕的小姑娘向我訴說自己的苦惱:她愛上一個小伙子,可是別人都說這位小伙子有許多缺點,所以她十分猶豫,不知道該怎么辦呢?其實,青菜蘿卜各有所愛,愛情是自己的感受,別人無法代替。如果反過來說,別人認為你應該喜歡某個人,你就應該去愛他嗎?

  “自我認同”,就是對自己的生命有一種自己的思想、感情、行為等方式。每一個生命有一種生命點,每個人在這個社會都有一個位置!白晕艺J同”,所以要尋找自己生命的支點與位置。

  “自我回歸”,能夠透過對生命的認知,讓動蕩的心回歸寧靜與平和。我們經(jīng)常使生命過度勞累,同時由于應付生活中的沖突、矛盾,也使人們身心疲憊。生活會使我們有一種“不想活下去”的感覺,一種強烈的厭倦感。因為生命在不斷地向外透支,沒有讓它休息,補充生命的維生素。

  靜坐的功能,就是在修補我們的生命線,提煉生命的營養(yǎng)素。從靜靜的一呼一吸中,讓生命慢慢地安定下來,更進而達到心神的集中。當我們的心力集中時,必能掃除平日錯誤百出的無力感,而得心應手處事。只能收回那顆奔放放逸的心,讓它向內(nèi)直觀,則生命力的發(fā)揮必如草木得到滋潤的泉源。

  所以,臺灣作家林清玄說:“小丑由于認識自我,不畏人笑,故能悲喜自在;成功者由于回歸自我,可以不怕受傷,反敗為勝;禪師由于反觀自我如空明之鏡,可以不染煙塵,直觀世界。認識、回歸、反觀自我都是通過自己做主人的方法!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