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游行經(jīng)
(二)游行經(jīng){二-四}
游行經(jīng)(初)
佛陀在世時,常常游行到各地去教化眾生,去解除人家的困惑。佛陀以游化各地時,所遇到的很多事情為機,對出家的諸弟子,以及在家的信徒,甚至是異教徒,都不遺余力的去為他們開演說法,律令教誡,使好多人增添法益,解脫困境,此經(jīng)即為其中概要的經(jīng)典。
里面曾經(jīng)描述過佛陀將入涅槃(寂滅、離世)時的遺教、訓誡,以及佛陀入滅后的舍利分配(分為八分),暨蓋塔供養(yǎng)等事。
(一)首先敘述阿阇世王(未生怨。中印度摩揭陀國王-頻婆娑羅王之子。已登基為國王。本為殘忍之人,皈依佛陀后,為佛教一大外護者),欲出兵攻打跋祇國(十六大國之一,以離車族為盟主)。阿阇世王皈依佛教后,一向都聽佛的教訓,故遣禹舍(雨舍,筑華子城之大臣)至靈鷲山(耆阇崛山,位于中印度摩竭陀國王舍城之東北),去請示佛陀是否可行?原來阿阇世王因看不慣跋祇國民自恃勇健,剛愎自強,不肯馴伏于他,才引起其不滿,而想以強大的軍力去折伏跋祇國人。
佛陀不歡迎其行動,就趁禹舍大臣來訪請示的機會,對阿難提示跋祇國之難以攻破之原委。里面是以佛陀和阿難一問一答的方式記錄下來的。佛陀開導的內(nèi)容如下:
1.跋祇國的君臣很和順(常集會議事)。2.長幼有序。3.孝順父母。4.敬重師長。5.尊崇宗廟。6.諸多貞婦。7.尊重沙門持戒者(以上為七不退法)。佛陀說其國人民既具有這些美德善行,即不容易會被侵害,也就是并不能以武力就會容易被人攻破!
禹舍大臣聽后向佛表白說:「只行七法當中的一法,即很牢固有力,何況跋耆國的國民已完具七不退法!」說后即以國事多忙為由,禮謝佛陀,而回去復命。
(二)佛陀隨后即到王舍城,集諸比丘于講堂,藉闡跋祇國之七不退法,而敘說五種七法,以及。
佛陀在講堂為諸比丘闡示七不退法之一,和跋祇國民所遵奉的七法類同。茲志其文于左:
1.常常集會,講論,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2.上下和同,敬順無違。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3.奉法曉忌,不違制度,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4.若有比丘,力能護眾,多諸智識,宜敬事之,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5.念護心意,孝敬為首,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6.凈修梵行,不隨欲態(tài),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7.先人后己,不貪名利,則長幼和順,法不可壞。
佛陀在這里另啟五種七法,原文如下:
第一種七法:1.樂于少事,不好多為,則法增長,無有損耗。2.樂于靜默,不好多言。3.少于睡眠,無有昏昧。4.不為群黨,言無益事。5.不以無德,而自稱譽。6.不與惡人,而為伴黨。7.樂于山林,閑靜獨處。如是,比丘!則法增長,無有損耗。
第二種七法:1.有信,信于如來,至真、正覺,十號具足。2.知慚,恥于己闕。3.知愧,羞為惡行。4.多聞,其所受持,上中下善,義味深奧,清凈無穢,梵行具足。5.精勤苦行,滅惡修善,勤習不舍。6.昔所學習,憶念不忘。7.修習智慧,知生滅法,趣賢圣要,盡諸苦本。如是七法,則法增長。無有損耗。
第三種七法:1.敬佛。2.敬法。3.敬僧。4.敬戒。5.敬定。6.敬順父母。7.敬不放逸。如是七法,則法增長,無有損耗。
第四種七法:1.觀身不凈。2.觀食不凈。3.不樂世間。4.常念死想。5.起無常想。6.無?嘞。7.苦無我想。如是七法,則法增長,無有損耗。
第五種七法:1.修念覺意,閑靜無欲,出要無為。2.修法覺意。3.修精進覺意。4.修喜覺意。5.修猗覺意。6.修定覺意。7.修護覺意。如是七法,則法增長,無有損耗。
六不退法有二,第一為:1.身常行慈,不害眾生。2.口宣仁慈,不演惡言。3.意念慈心,不懷壤損。4.得凈利養(yǎng),與眾共之,平等無二。5.持賢圣戒,無有闕漏,亦無垢穢,必定不動。6.見賢圣道,以盡苦際。如是六法,則法增長,無有損耗。
第二種六不退法是:1.念佛。2.念法。3.念僧。4.念戒。5.念施。6.念天。修此六念,則法增長,無有損耗。
(三)佛陀由王舍城到竹園(巴利本說庵摩羅樹園,然而可推為迦蘭陀竹林精舍-迦蘭陀竹園),在堂上演說解脫道之基本學──戒定慧三學,其原文如下:
與諸比丘說戒定慧。修戒獲定,得大果報。修定獲智,得大果報。修智心凈,得等解脫,盡于三漏-欲漏、有漏、無明漏。已得解脫,生解脫智,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后有。
佛陀其次到了巴陵弗城,就在該城外的樹下,為諸優(yōu)婆塞(近士男,在家信徒)說五戒(不殺、不盜、不媱、不欺──不妄語、不飲酒)。諸居士們隨后興筑大堂舍于其處。佛陀在該堂舍為諸善信演說破戒之五衰耗,以及說持戒之五功德。原文如下:
凡人犯戒,有五衰耗:1.求財所愿不遂。2.設有所得,日當衰耗。3.在所至處,眾所不敬。4.丑名惡聲,流聞天下。5.身壞命終,當入地獄。
凡人持戒,有五功德:1.諸有所求,輙得如愿。2.所有財產(chǎn),增益無損。3.所往眾人敬愛。4.好名善譽,周聞天下。5.身壞命終,必生天上。
時已夜深人靜,佛陀就將諸善信遣散。
佛陀嗣后在后夜,明相出現(xiàn)時,以他的清凈的天眼,看到諸大天神各各持守宅地之景,就對阿難預言巴陵弗城將來會繁榮等事。此預言是佛陀回皈講堂后之事。經(jīng)文是以佛陀垂問阿難,說造此城之人是誰?阿難回答為禹舍大臣所筑,是為了防御跋祇國而造的。佛陀稱贊造此城時正得天意。佛陀說:佛陀我在閑靜處時,因天眼而知諸大天神,以及中、下等神都在封守宅地,佛陀說大天神所封守之地,人住其處,即會安樂熾盛。中神之封處,即為中人所居住之處。下神封處,就是下人所居住之所。這個地方是賢人所居住之處,是商業(yè)繁榮之所,國法真實,沒有欺罔等事,可說是勝地,是不會容易被破壞的!佛陀雖這樣說,但曾經(jīng)也預言歷時久后,會衰壞之因果,好像是在警告巴陵弗城之人!佛陀說:此城久后,如果會衰壞,那就是由于1.大水。2.大火,以及3.中人、外人之謀,也就是內(nèi)奸通外敵,有以致之!
此時城里的善信,于徹夜到講堂來供養(yǎng)佛。大家手自斟酌,食訖,行水,也就是大家親手奉仕佛陀吃食了后,即行水。行水就是用水洗缽與手。佛陀趁諸位在座,就啟示說:「現(xiàn)在此處為賢智所居之處,持戒的人很多,都凈修梵行,善神會因之而很歡喜!狗鹜蛹礊橹湓刚f:「可敬知敬,可事知事,博施兼愛,有慈悲心。是諸天稱贊之處,常與善俱,不與惡會」!
佛陀說后,受大家歡送而離城。禹舍大臣隨后即想:沙門瞿曇現(xiàn)在出此城門,應將此門名為瞿曇門。又見佛陀渡河之處,就名為瞿曇河。佛陀至河邊時,看見有人坐船渡河,有的乘筏,有的乘桴,就略施神力,剎那間,已到彼岸!佛陀有頌說:
佛為海船師,法橋渡河津,大乘道之輿,渡一切天人。
亦為自解結(jié),渡岸得升仙,都使諸弟子,縛解得涅槃。
(四)佛陀渡過河后,游行至拘利村。在一樹林下對諸比丘們說明戒、定、慧、解脫之四深法。佛陀說:有四深法,其一為圣戒,第二為圣定,第三為圣慧,第四為圣解脫。佛陀說此法唯佛與佛始能分別了解,大家都不得曉知之故,才會在此生死流轉(zhuǎn)而無窮無盡,佛陀以偈說:
戒定慧解上,唯佛能分別,離苦而化彼,令斷生死習。
佛陀隨后至那陀村,在那里說明十二居士(1.伽伽羅,2.伽陵伽,3.毘伽陀,4.利輸,5.遮樓,6.婆耶樓,7.婆頭樓。8.藪婆頭樓,9.陀梨舍妙,10.藪達利舍覓。11.耶輸,12.耶輸多樓)巴斷五下分結(jié)(身見、疑、戒取、欲貪、瞋),而生天之事。又對于阿難提示法鏡。佛陀在那陀村時,是住在犍推處,也就是磚瓦的房屋,是一休息所。阿難于此處請問已逝世之十二居士之生處,也問到其它五十人,及五百人之生處。佛陀回答說:「伽伽羅等十二位居士已斷除五下分結(jié),命終后已生天,在那里般涅槃(寂滅),已不還此土來。五十人即已斷除三結(jié)(身見、疑、戒取),已無媱怒癡,已得斯陀含(一來果),后還此土一次,以盡苦本。五百人也已斷除三結(jié),已得須陀洹(預流果),已不免再墮惡道,以后往來于此土七生,而盡苦際。
佛陀其次闡述「法鏡」說:「為使圣弟子得知所生之處,盡三惡道而得須陀洹(預流果,初果)。──不超過七生,必盡苦際」,佛陀也應為他人說此事。所謂「法鏡」,即為圣弟子得不壞信之謂(金剛不壞之信仰,絕對皈依之心性)。首先歡喜信受「佛陀」為一無所著、等正覺、十號具足之智者。其次歡喜信受佛「法」為真正微妙,是自恣而說,是不擇時節(jié),其所示的涅槃之道,是智者所行的。又歡喜信受「僧」,是善共和同,所行的都質(zhì)直,并沒有諂諛,是道果成就,上下和順,法身具足,向于須陀洹,而得須陀洹(預流),向于斯陀含,而得斯陀含(一來),向于阿那含,而得阿那含(不還),向于阿羅漢,而得阿羅漢(無生),四雙八輩(四向四果之圣眾),是如來的賢圣眾,是很值得恭敬之眾,也是世人之福田。賢圣之戒,是清凈無垢,沒有缺漏。信其明哲之所行,能獲三昧定!
(五)在毘舍離國應妓女庵婆婆利之請,而說法開示,并授與優(yōu)婆夷之五戒。
佛陀隨后到毘舍離國,坐在一樹下。當?shù)氐募伺ぉも制牌爬犅劥讼⒑?即往參詣獻供。佛陀即示教利善,也就是說法開示。使其得大法喜。庵婆婆利女聽佛的教訓,而發(fā)愿皈依三寶,而為在家學佛的優(yōu)婆夷,愿自此以后受持五戒。她同時邀請佛陀,及佛陀的千二百五十位弟子住宿于其園觀。此時毘舍離的隸車族們,聽此消息后,非常的興奮,也擬參詣佛陀。經(jīng)中描述他們出門時的豪華程度──如嚴駕五色寶車-或乘青車青馬,衣蓋幢幡,官屬等均為青色。其它四色車馬,悉皆如是。服色分為五色,而盡同的五百位隸車族門,其隊伍在中途剛好遇到辭佛后擬回家辦供的庵婆婆利女。該女的車輛因奔馳疾速,就和寶車的隊伍共相?撥,損折幢蓋,也就是車輪及軛等相接沖,致被沖撥,而毀損旗幟。因不讓路而被隸車族們責難。庵婆婆利女說她因請佛明日應供,急需歸辦飯食,車輛當然需疾馳如飛,來不及閃避為由,硬不讓路。隸車族們聽后,已不再發(fā)怒,就趁機和該女言談,擬給與該女百千兩金為條件,請該女讓供。庵婆婆利女說她先請已定。不得相讓,也就是請佛在先,已經(jīng)定案,不能隨便讓人先供佛僧。隸車族雖再三請她讓供,其條件為:如十六倍的百千兩金,或國財之半數(shù)等,但都不能打動該女之心。該女說舉國的財寶相與,也不能搶走我先供佛僧之決心!隸車族無奈,只有揮手嘆異,而徑詣佛陀暫時駐錫的地方。
佛陀于此時遙見隸車族們與其車馬和部屬數(shù)萬,將正條道路都填滿似的壯觀,就對諸弟子們說:「大家如想知道忉利諸天之游戲園觀,即看眼前那威儀容飾,這就是了!」佛陀并警告諸弟子,叫他們收攝自心,具足威儀。佛陀說:「所謂自攝其心,即是:內(nèi)身身觀,精勤不懈,憶念不忘,舍世貪憂;外身身觀,精勤不懈,憶念不忘,舍世貪憂。內(nèi)外身觀,精勤不懈,舍世貪憂。受、意、法觀,亦復如是」。也就是將自心收攝,不可被世上之興衰苦樂所迷,要精勤于真理,不了放松其意!所謂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之四念處是。至于具諸威儀,即為可行知行,可止知止,左右顧視俯仰,攝持衣缽,食飲湯藥,不失宜則,善設方便,除去陰蓋,行住坐臥,覺寤語默,攝心不亂!
五百位隸車族們到了庵婆婆梨園,行禮如儀后,退坐一旁時,看見佛陀的光相獨顯,有如秋月,又如天地清明,凈無塵翳,好似太陽,懸于空中,光相獨明!會中有一位梵志,名叫并既,就從坐位站起,以偈頌說:
摩竭鴦伽王,為快得善利,身披寶珠鎧,世尊出其土。
威德動三千,名顯如雪山,如蓮花開敷,香氣甚微妙。
世尊亦如是,光照于世間,觀如來智慧,猶闇覩錠鐐,
施眾以明眼,決了諸疑惑。
隸車族們因欲詳細了解偈頌,而再三請并既梵志重說偈頌,事后即脫寶衣布施并,并即轉(zhuǎn)奉給佛陀。佛陀趁此機緣,而為他們闡述五寶。1.如來出世,是甚難得。2.能演說如來正法之人,是很難得。3.能信解如來演法之人,是很難得。4.能成就如來演法,能成就人,是很難得。5.能如臨危救厄之反復的人,是很難得。
隸車族們聽后,得大法喜,即席請佛明天受他們之供。經(jīng)佛陀加以說明已允庵婆婆梨女之請,不可失約等語后,他們只有禮辭佛陀,而回去。佛陀于隔日應庵婆婆利女之供養(yǎng)后,該女曾于佛僧食后,捐獻園林給佛陀。她說:「在毘耶離城中之園觀當中,我所有之此園最好,我愿奉獻給佛,愿佛慈悲納受」。佛陀許尤其獻而說:「汝可以將此園,施佛為首,及招提僧。所以然者?如來所有園、林、房、舍、衣、缽六物,正使諸魔釋梵,大神力天,無有能堪受此供者」。招提僧為欲招來菩提而努力用功之僧伽,也就是僧團之義。而這里所指的六物,即如經(jīng)文之1.園,2.林,3.房,4.舍,5.衣,6.缽等是。魔為惡魔(障),釋為帝釋,梵為梵天。佛陀允許其獻園給佛和僧團,而闡明唯佛及僧,堪以接受其獻,其它任何天神均不堪接納其施。佛陀接受其所獻之園后,有偈贊頌說:
起塔立精舍,園果施清涼,橋船以渡人,曠野施水草,
及以堂閣施,其福日夜增,戒具清凈者,彼必到善方!
庵婆婆利女獻園告一段落后,即坐在小?,也就是較矮的坐席。佛陀即為其闡說佛理,其內(nèi)容大致和毘婆尸佛為提舍王子等二人所說之法相同。首先都是以布施、持戒、生天等論,以及欲念為大患,污穢不凈、上漏(煩惱中之最上者)為礙,須求脫離苦樂之道(出要)為上策!佛陀講這些法后,已知該女之心已柔軟和悅,蔭蓋微薄,容易接受進一步開導教化,因之而說苦集滅道之四諦。庵婆婆梨女聽后,很有所獲,就皈依三寶,受持五戒,正式為在家學佛的優(yōu)婆夷。
(六)佛陀其次到竹林叢(竹林聚),為毘沙陀耶婆羅門說法,毘沙陀耶即以飲食供養(yǎng)佛僧。佛陀在這里曾以偈頌贊稱布施的功德,偈頌說:
若以飲食,衣服臥具,施持戒人,則獲大果。
此為真伴,終始相隨,所至到處,如影隨形。
是故種善,為后世?,福為根基,眾生以安。
福為天護,行不危險,生不遭難,死則上天。
竹林地方因陷入饑饉之故,佛陀即禁止諸弟子們之托缽乞食。佛陀叫他們在毘舍離,以及跋祇國安居,以便解決大眾之飲食的問題。佛陀和阿難二人,就留在竹林。佛陀在結(jié)夏安居中,覺得肉身全體開始疼痛,覺得八十歲之老軀,恰似老舊的車輛,覺知臨終之期已近。然而佛陀覺得眾弟子悉皆不在,若取涅槃(寂滅、逝世),不適其時,因此,而自力精勤,以留壽命。佛陀由靜室到清涼之處,而默座在那里。阿難遙看佛陀的氣息不對。就跑至佛前而說:「弟子觀看師傅的容貌,好似有疾?」又說:「世尊有疾,我心惶懼,憂結(jié)荒迷(憂悲結(jié)使,也就是被煩惱迷惑),而不識方面(不知一切)。世尊的氣息未絕,然而我猶少醒悟,我默思如來一定還不會滅度,世眼還未滅,大法還未損。不知世尊您,到底如何,并沒有教令給眾弟子?」佛陀知道阿難的心思,即說佛陀所說之法,內(nèi)外已訖,終不自稱,
所見通達。又說他已老,年粗八十。譬如故車,方便修治,得有所至。吾身亦然,以方便力,得少留壽。自力精進,忍此苦痛,不念一切想,入無想定時,我身安隱,無有惱患。
佛陀自知臨終期近,就闡述自皈依、法皈依,自燈明、法燈明之法。佛陀說:當自熾燃,熾燃于法,勿他燃然。當自皈依,皈依于法,勿他皈依。佛陀解說此法說:比丘觀內(nèi)身精勤無懈,憶念不忘,除世貪憂,觀外身,觀內(nèi)外身,精勤不懈,憶念不忘,除世貪憂,受、意、法觀,亦復如是。佛陀并說他滅度后,修這樣之法,才是第一佛子!
(七)佛陀欲到遮婆羅塔,然而背痛加劇,遂止其念。佛陀叫阿難敷一坐席,而坐在那里。佛陀此時述說:如修四神足,即得留住壽命于劫余之間。然而阿難?不解佛意。佛陀就叫阿難禮辭佛陀,在不遠的一株樹下靜思其意。這時天魔波旬,曾來勸告佛陀早入涅槃。佛陀回答要等到諸弟子皆來集會,大家又能自調(diào),勇捍無怯,到安隱處,逮得己利,為人導師,演布經(jīng)教,顯于句義,若有異端,能以正法,而降伏之,又以神變,自身作證,是時,自會進入涅槃。經(jīng)波旬請佛進入涅槃之語三次后,佛陀即答應于三個月后,在本生處──拘尸那竭之娑羅園雙樹間,將入涅槃,等天魔去后不久,佛陀即在遮婆羅塔,定意三昧,舍命住壽。此時地大震動,舉國人民都皆驚怖,衣毛為豎。佛陀于是放大光明,徹照無窮,幽冥之處,莫不蒙明,各得相見。佛陀以偈頌說:
有無二行中,吾今舍有為,內(nèi)專三昧定,如鳥出于卵。
阿難眼看此景,即請問佛陀,有關于地大震動之事。佛陀說:地動有八因緣。1.地在水上,水止于風,風止于空,空中大風,有時自起,則大水擾。大水擾,則普地動。2.得道比丘、比丘尼,及大神尊天,觀水性多,觀地性少,欲知試力,則普地動。3.苦薩從兜率天,降神母胎,專念不亂,地為大動。4.菩薩始出母胎,從右脅生,專念不亂,則普地動。5.菩薩初成無上正覺,當于此時,地大震動。6.佛初成道,轉(zhuǎn)無上*輪,魔若魔天,沙門、婆羅門,諸天世人,所不能轉(zhuǎn),則普地動。7.佛教將畢,專念不亂,欲舍性命,則普地動。8.如本于無余涅槃,盤涅槃時(入滅時),地大振動。以是八因緣,令地大動。佛陀并說偈頌,如經(jīng)文。
二、游行經(jīng)(中)
首先是佛陀為阿難說明佛陀勝于八眾之事。又說無常之法,以明佛與法之未曾有事。其次又在香塔說四念處、四意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意、八正道等三十七道品,以及四禪。佛陀述說此等法門,都收攝在十二部經(jīng)。佛陀也提起天魔波旬曾勸告他進入涅槃,而佛陀也曾經(jīng)答
應預言三個月后將進入涅槃。佛陀此語一出,諸弟子們都一時愕然,悲哭不已!佛陀乃為大家述說無常無我之教,以及如第六第七項里所說過之教誡。
八眾為:1.剎帝利眾。2.婆羅門眾。3.居士眾。4.沙門眾。5.四天王眾。6.忉利天眾。7.魔眾。8.梵天眾。
佛陀說過去曾與剎帝利眾互相來往,或坐或起,談論過無數(shù)次。佛陀因精進定力,能隨處現(xiàn)身,剎帝利眾雖有「美色」(優(yōu)勝的色彩),不過佛陀的光色?勝過他好多。剎帝利眾有「妙聲」(微妙聲音),然而佛陀的音聲天勝過他。剎帝利眾常辭我而退,我?不辭過他。剎帝利眾善能談話,佛也能說,而剎帝利眾所不能談說的,佛陀能說。
佛陀說他廣為其說法,使他得大法益后,佛陀就在那個地方隱沒。因此,剎帝利眾根本不知我是天神,或者是人類。像這樣的屢次往還于第八眾之梵天眾之處,都一一為他們廣說真理無數(shù)次,他們都不
知我為何人。阿難聽后說:「甚奇世尊,未曾有也,乃能成就如是」。誠為贊嘆佛德之余,所發(fā)出之語:如怪哉,甚奇甚特,甚奇甚特未曾有等是。所謂甚為奇特,也就是非常的奇妙特殊,難得有這種事,佛陀所說之此法,唯有如來始能成就!
佛陀又說他能知受起住滅,想起住滅,觀起住滅,也是如來甚為希有之法,故叫阿難應當受持。
佛陀到香塔,坐在一株樹下,令阿難集諸附近一帶之比丘弟子到此講堂來。香塔譯為樓房或重閣,所謂重閣講堂是也。這里所指的香塔,是在毘舍離國,彌猴池之邊,位于大林里。佛陀等到大家聚齊后,則入講堂,開始說法。佛陀說他將述之法,是佛陀本身成道之法。所謂:(1)四念處(1.身念處,觀身不凈。2.受念處,觀受是苦。3.心念處,觀心無常。4.法念處,觀法無我)。
(2)四意斷(四正勤。1.對已生之惡為
除斷而勤精進。2.對未生之惡,更為使不生而勤精進。3.對未生之善為生而勤精進。4.對已生之善為使增長而勤精進)。
(3)四神足(1.集定斷行具神足。2.心定斷行具神足。3.精進斷行具神足。4.我定斷行具神足)。
(4)四禪(色界四天之四禪,初、二、三、四等禪)。
(5)五根(信、精進守念、定、慧等根)。
(6)五力(信、精進、念、定、慧等力)。
(7)七覺支(1.擇法覺支。2.精進覺支。3.喜覺支。4.輕安覺支。5.念覺支。6.定覺支。7.行舍覺支。)
(8)賢圣八道(1.正見。2.正思惟。3.正語。4.正業(yè)。5.正命。6.正精進。7.正念。8.正定)。
其中除四禪外,即所謂三十七助道品是。佛陀叫大家當在此法中和同敬順,切勿生諍訟。佛陀說同事一師,接受同一的水乳,大家應該于此法中勤勉學研,以期得大法益。佛陀說他就是以此法得道,現(xiàn)在流布的十二部經(jīng)就是!十二部經(jīng)為一切經(jīng)的根本圣典,同時也是經(jīng)典的型態(tài)之提示,其名目為:
1.貫經(jīng)(修多羅,契經(jīng)。一般用為經(jīng)典,但在十二部經(jīng)時是指經(jīng)典中主要的部份,如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等精要的教義。所謂教化的主體,是散文體的部份)。
2.祇夜經(jīng)(應頌、重頌。指韻文體的部份,易于諳誦與引人興趣之作用)。
3.受記經(jīng)(授記、記說。記說為詳細說明,或直說,或分析,或反問,或舍棄不顧。授記就是為大弟子們預言將來成佛作祖等事)。
4.偈經(jīng)(孤起頌。與散文體并無關連,是獨立之韻文體的歌頌)。
5.法句經(jīng)(感興。對于憂悲等事而自然發(fā)露即興所頌出之句經(jīng))。
6.相應經(jīng)(因緣。說種種因緣實事)。
7.本緣經(jīng)(本事。佛陀以外之人們的前生譚)。
8.天本經(jīng)(本生。佛陀本身之前生譯)。
9.廣經(jīng)(廣說。廣說種種甚深之法義)。
10.未曾有經(jīng)(未曾有過之人、事等)。
11.證喻(譬喻。集各種之喻示說法)。
12.大教經(jīng)(論議。將教理批注分別解說)。
佛陀叫大家好好信受持守,藉以加功進道,期得法益!因為如來在不久之后,也就是三個月后,將入涅槃(入滅)離開世間。大家聽完佛陀突如其來之教語后,都一時愕然,殞絕迷荒,自投于地,舉聲大呼而說:「一何駛哉?佛取滅度!一何痛哉?世間眼滅!我等于此,已為長衰!」有的比丘,悲泣躃踴,宛轉(zhuǎn)嗶咷,不能自勝。猶如斬蛇,宛轉(zhuǎn)回遑,莫知所奉。佛陀看此情形,而安慰大家說:「大家不要過于憂悲!天地人物,無生不終。欲使有為,不變易者,無有是處。我亦先說,恩愛無常,合會有離,身非己有,命不久存!狗鹜右灿觅薯炛卣f過(偈略)。
佛陀說無常無我之義,以慰大家后,又說他會教誡大家的因由。佛陀說:天魔波旬曾于再三請我進入涅槃。并說當佛成道時,天魔也曾經(jīng)勸佛進入涅槃,如來說他那時并不答應。佛陀這次曾答應天魔,等到眾弟子齊到,乃至天人見神變化,乃取滅度,F(xiàn)在佛陀的弟子已集,佛陀也顯示過神變,應入涅槃之時。佛陀因此,答應三個月后進入涅槃,天魔才滿足其愿,才欣喜離去,其它如前述。
阿難這時由座而起,行禮如儀后,請佛憐愍眾生,饒益天人,而留住世間一劫。經(jīng)過三次的請愿后,佛陀才回答阿難說:佛陀已修習四神足,可以自在如意的留住世間一劫有余。以便廣度冥頑的眾生。佛陀曾提示過此事,當時因阿難你不曾請我留住不滅度。經(jīng)三次垂示,還不請我留住,到了現(xiàn)在,我已說過三個月后將入滅度,此言既出,好像豪貴長者吐食于地,已不能還食一樣,佛陀絕不能自違其言,故此案已定,無需再三觸嬈于我,也就是不可一再的煩我!
(二)佛陀其次和阿難等人進入庵婆羅村,在一山林為諸大眾講述戒定慧三學。佛陀說:修持戒律,能得大果報。修定能獲智慧,得大果報。修智即心凈,而得等解脫:而能滅盡三漏(欲漏、有漏、無明漏)。這樣的已得解脫,生解脫智,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后有,也就是已脫離三界,已和生死輪回絕離的了!
佛陀其次進入瞻婆村、犍荼村、婆梨婆村,以及負彌城。到負彌城后,則住于其城北之尸舍婆林。佛陀在此闡揚四大教法,大意謂:對1.佛,2.和合眾僧多聞耆舊,3.眾多比丘持法、持律、持律儀者,4.一比丘持法、持律、持律儀者等,親受持之法與律,應信而不毀。
第一大教法:從佛親聞親受之教,不應不信,亦不應毀。當于諸經(jīng)推究其虛實,依律、依法,究其本末。若其所言非經(jīng)、非律、非法的話,就告訴對方,說佛陀不曾說過此話,你受錯了。因為我依諸經(jīng)、依律、依法,而你所說的?與法相違,故不可受持,不可授與人,應該舍棄不用。反之而對方所言的都依經(jīng)、依律、依法的話,則應肯定為佛說。因為我依諸經(jīng)、依律、依法去對照時,你所說的乃與法相應,故應鼓勵對方受持,廣為人說,不可捐舍!
第二大教法是,從和合僧、多聞耆舊,親聞親受之法、律、教,不應不信,亦不應毀。當于諸經(jīng)推究其虛實,依法、依律,究其本末。如其所說的并不是經(jīng),不是律,不是法的話,即應告訴對方,說佛不曾說過此話,你受錯了。因我依諸經(jīng)、依律、依法,發(fā)見你所說的與法相違,故不可受持,不可為人講說,應于捐舍不用。反之而對方所言的都依經(jīng)、依律、依法的話,則應肯定為佛說。因我依諸經(jīng)、依律、依法去對照時,你所說的均與法相應,故應鼓勵對方受持,廣為人說,不可捐舍。
第三大教法是從眾多的比丘之持法、持律、持律儀者處親聞親受之法、律,是否取舍適當?shù)膯栴}。
第四大教法即從比丘(長老)之持法、持律、持律儀者處親聞親受之法、律,是否取舍適當?shù)膯栴}。其敘述的內(nèi)容均和第一、第二之大教法相同,故不重述。
(四)佛陀其次取路于末羅(力士,十六大國之一。本為種族名,而為國名。此族之本所生處在拘尸竭城),而進入波婆城(末羅族之一都城,位于跋祇國之南方。此處為周那供養(yǎng)佛陀之處而有名),住于阇頭園中(林名)。有一位工師子(打鐵店之老板)名叫周那(純陀、淳陀),他聽說佛陀由末羅而至此地,就詣佛所,聽受佛陀的教法,而得法喜。他隨即請佛翌日降臨其宅,受其供養(yǎng)。到時,即以飲食供佛及僧。在食物里,另備很名貴的栴檀樹耳(栴檀樹之茸),獨奉佛陀。因佛陀曾禁止純陀將此茸施給諸比丘們食。其時曾有一位晚年出家的長老比丘,「以余器取」,也就是將其余的食器,取殘余之食。
飯食后,純陀曾請教佛陀有關于沙門的種類。佛陀以偈回答,說有四種沙門:一、行道殊勝。二、善說道義。三、依道生活。四、為道作穢。
第一種類的比丘是善能度脫恩愛之剌,能入涅槃無疑。是超越天人之路,是行殊勝之道。第二類為:善解第一義,說道無垢穢,慈仁決眾疑,故為善說道。第三類為:善敷演法句,依道以自生,遙望無妬場,是依道生活的沙門。第四類為:內(nèi)懷奸邪,外像如清白,虛誑無誠實,這種沙門就是為道作穢的沙門。
在佛陀回答的偈頌里,曾經(jīng)訓誡說:善與惡,凈與不凈,應認清楚才好。佛陀說:假裝顯露在外面的類似于善凈的外相,好像銅涂金,凡愚一看,則以為是圣智的弟子。其它的則不予認同,是很不對之事。千萬不可舍棄清凈的信仰。雖一人,也應保持大眾的形象!如內(nèi)心穢濁,而外裝清凈,顯現(xiàn)出關閉奸邪的行?,而實在卻是懷著放蕩的人。因此,不可只看外貌,不可一見便親敬他。因為外表雖絕奸邪,而內(nèi)心?是放蕩的沙門,故不了被其外貌所虛弄!
佛陀受供,使純陀(周那)獲得法益后,即離開其處,中途在一樹下,曾對阿難說他背痛,叫阿難敷一座位,而坐在其處后,對阿難說:「剛才的那位周那,無悔恨(后悔)意耶?」阿難說周那雖設齋供佛,然而并無福利可言。因為佛陀在其舍宅受供后,便即進入涅槃。也就是加緊佛陀肉體之痛,致佛不得不早入涅槃。佛陀聽后,即開金口,指阿難的見解不對。佛陀說:「周那會獲得大利,會得延壽命,會得大色力,會得善名譽,會多生財寶,死后定會升上天界去享受快樂!」佛陀又提示說:「佛陀初成道時,能施食給佛的人,和佛臨滅度時,能獻食給佛的人,二者的功德相同,都有很大的功德!至于因供物而加重肉體上的疼痛,并不是有意的,自和加速佛陀進入涅槃之事無關!狗鹜诱f后,叫阿難去轉(zhuǎn)達此事給周那。
(四)佛陀抱病涉路,向拘夷城(十六大國之一,是末羅族之本所生處,也是佛陀入滅的地方)前進,在一株樹下,又對阿難說他的背痛很利害,叫其敷一座位,就在那里休息。這時有一位阿羅漢(阿羅邏迦羅摩。為一仙人,佛初出家時,曾就其學,佛成道時已逝世)的弟子,名叫福貴,由拘夷那竭城的波婆城前進的途中,忽見容貌端正,諸根寂定的佛陀坐在樹下,即生起欣慕之心,就到佛前,行禮如儀后,道出他的師傅之內(nèi)心寂定的程度。他以為佛陀的心境也類似于此種境地。他說:「出家之人在于閑靜處,喜樂于閑居之樂,是很特殊之事。如五百輛車輛經(jīng)過其旁,也不聞見似的閑靜!我?guī)熢诰幸哪墙叱桥c波婆城的中間的道側(cè)樹下靜坐。那時有五百車輛經(jīng)過其旁,車聲雖轟轟,也不被其所擾。此時有人向我?guī)熣垎栒f:『剛才曾有群車經(jīng)過,是否看到?』我?guī)熁卮鹫f:『不見!』那人又問『聽到其聲音與否?』我?guī)熡只卮鹫f:『不聞!』那人又問:『你是在此處呢?或在他處呢?』我?guī)熁卮鹫f:『在此處』。那人又問:『你是否醒悟(意識到)?』我?guī)熁卮鹫f:『意識到』。那人又問『你是覺醒呢?還是在寢睡呢?』我?guī)熁卮鹫f:『我不寢!荒侨寺牶髥∪粺o語。這是很希有之事。出家人專精的程度是如此,自會引起那個人之感動,而禮謝吾師后離去」,佛陀聽其一席話后,就垂問福貴說:「群車震動之聲,雖醒而不聞,與雷電震動天地時雖醒而不聞,那一種比較難?」福貴回答說:「千萬的車聲,也不能和雷電之聲相比較,所以雷電震聲時,雖醒而不聞,當然是比較難!」佛陀即說:「我曾經(jīng)于從前游行阿越村,住在一草廬。那時有異云(雨云)暴起,雷電霹靂,打死四只牡牛(耕作用牛),和二位耕者兄弟(農(nóng)夫),一時人群驟聚。是時我出草廬,彷徉經(jīng)行(漫步行走)。大眾當中有人至于我處,行禮如儀后,隨我漫步。我曾經(jīng)問那人說:「那些大眾在干些甚么?」那人反問我說:「您剛才在那里呢?是醒醒呢?還是睡覺呢?」我回答說:「我在此地,我并沒睡寢」。那人嘆為奇聞而說:「得禪定即如佛,雷電霹靂,聲震大地,而獨寂定,醒而不聞!」然后回答我說:「剛才雨電暴起,雷電霹靂,打死四只牡牛和二農(nóng)夫,大家因此趕集而來,其發(fā)生的地點正在此處!」此人因此而得法益后,禮謝佛陀而去。
這時福貴,禮佛后,擬將身被的很高貴的二黃迭(光澤的金黃色之衣,常為紫色如迭,故名)獻給佛陀。佛陀令他一迭施佛,一迭施阿難。佛陀就此對福貴開教,其內(nèi)容和前面教人之法一樣,都由布施、持戒、生天、棄欲、凈心之道等開始,然后見機成熟而說四諦之法,使福貴得開法眼,皈依三寶,愿持五戒,而為優(yōu)婆塞。同時請佛如游行教化到了波婆城時,則愿佛降臨其貧聚中(指福貴所住的村落),以便奉供。
福貴禮謝佛陀離席后不久,阿難則拿被施之黃衣,奉獻佛陀。此時阿難看見佛陀的顏貌縱容威尤熾盛,諸根清凈,面色和悅,就請問佛陀說:「弟子侍奉佛陀已屆二十五年,未曾看過像今日之佛陀的面色這樣的光澤,如金發(fā)明!這是甚么緣故?」佛陀說:「有二種因而有此相。一為佛陀初得道,成就無上正真之覺時,二為佛將滅度,欲舍世命,進入涅槃時。此二因緣,致佛顯現(xiàn)金色光曜!」
(五)佛陀口渴,令阿難取水。阿難說剛才因五百車輛在上流渡過,致河水濁穢不清,只供洗足,未便飲用。經(jīng)佛陀再三令其取水,阿難則說:「離此不遠處,有拘孫(留)河,河水澄清,可飲可浴。這時有位鬼神(藥叉)居住雪山(印度北方),篤信佛道,即持八種凈水奉獻給佛,佛陀愍之而納受。佛陀用偈描述此事,內(nèi)容和長行同,里面的八音為:極好、柔軟、和適、尊慧、不女、不誤、深遠、不竭等音,是佛所得的八種聲音。
佛陀到達拘孫河邊,飲完河水與澡浴后離去,在中途休息于一樹下。佛陀又說他背痛,故今周那取僧伽梨(大衣,是禮服),四牒而敷,也就是將大衣迭折四重,敷一座位之意。周那依命敷置后,佛陀即坐在其上面。這時周那向佛表白他欲先于佛而進入涅槃之事,佛陀許之,周那就這樣的自取涅槃(逝世)。佛陀在此說偈,內(nèi)容和長行同。
(六)阿難向佛請教佛陀滅度后的化葬規(guī)則。佛陀教他如同轉(zhuǎn)輪圣王(大圣德之國王)之儀式。佛陀并應阿難之請,而描述其禮節(jié),如下文:
先以香湯洗澡其遺體,用新劫貝(新的綿布)纏于全身,再用五百張迭(五百對之著衣綿布)纏之,然后將身放入金棺。用麻油灌入,之后舉金棺放在第二大鐵槨之中,再用栴檀香之槨包于外,堆積種種的名香,厚堆在上,付之阇維(荼毗,火葬)后,檢拾舍利(遺骨),在四衢道(十字路)蓋起塔廟(墓標),在表剎(表面之柱石-塔)懸繪,讓過路的全國民眾均能見塔而思慕如來法王之道化,使生者得福,死者升天!(佛陀有偈,和長行同)
佛陀對阿難說:天下有四種人值得起塔供養(yǎng)。一為如來,二為辟支佛,三為聲板,四為轉(zhuǎn)輪王(又有偈,意同)。
佛陀將到拘尸城,末羅雙樹間(并立的娑羅樹的中間)。時有一梵志,由拘尸城擬往波婆城,在中途遙見佛陀,被佛端嚴的妙相所吸引,遂到佛前,他說他的住處離此不遠,請佛到其房舍止宿,等翌日受供后再入城。佛陀并不許允,就叫阿艱將此意對其說明。其內(nèi)容是:時既暑熱,彼村遙遠,佛陀已疲極,已不堪到那個地方去,也就是佛陀已決定進入涅槃,故未能接受其請。后面又有偈,其意亦同。偈里所指的凈眼,為清凈法眼之具有者,也就是佛陀。監(jiān)藏即為看顧六根之藏之人,是侍者,是指阿難。有為法為因緣所生之法,是遷流不常住。無漏身即為沒有煩惱之身體,選擇為舍惡取善之意。
佛陀終于進入拘尸城。佛陀向著末羅族之本生處之拘尸羅之娑羅樹的樹林,在雙樹間叫阿難敷一床座,頭在北,面向西。其理由為:佛法流布,當會久住北方。阿難聽從佛命,將床座敷在雙樹的中閑。是時佛陀即在四牒的僧伽梨上面,右脅偃下,如獅子王,迭足而橫臥在那里。這時在雙樹間的所有篤信佛陀的鬼神,都將奇特之花,散布于地,想藉以供佛。釋尊卻對阿難說這并不是真正的供養(yǎng)。如能受法,能行法之人,才是真正供養(yǎng)如來。釋尊并說偈頌,以闡其義。內(nèi)容和長文同。里面之「覺華而為供」,是以覺悟喻為華,也就是能行法而至覺悟才是真正的供養(yǎng)。又「陰界入無我,乃名第一供」之陰界,為色受想行識之五取陰之要素。無我即為佛教的根本教義,是沒有常、一、主宰之自我,是教人不執(zhí)著基本存在,以達成解脫的目的!
這時梵摩那(另一奉仕于佛之比丘),在佛前執(zhí)扇扇佛,佛陀?令他離開。阿難因之而默然私自思念:「這位梵摩那,他是常在佛陀身邊供給佛陀所需,并不嫌煩,一直尊敬佛陀,F(xiàn)在值佛末后,也就是佛陀最后之時(臨終時),急須其在佛前看顧。而佛陀?令他閃開,必定有甚么原因?」于是就將其意請教佛陀。佛陀說:「此拘尸城外十二由旬(一由句約為三、四里),均為諸大神天(有大威神力之神)所居,諸大神天都嫌這位比丘立在佛前。因為現(xiàn)在為佛將入滅度,是最后之時,天神門都渴望最后得以奉覲佛陀。而這位比丘,因有大威德,暎蔽光明,使天神門,不得親近禮拜佛陀我。因此,我才叫他避開!」阿難趁機請教佛陀,有關于這位比丘過去所修所積之德業(yè)。佛陀說:「在九十一劫的久遠之前,毘婆尸佛(過去七佛之第一)在世時,這位比丘曾以歡喜心手執(zhí)草炬照亮其塔。因此勝因,現(xiàn)在的威光,上徹二十八天,是諸天神之光所不能及!」
阿難此時向佛請愿說:「請不要在此鄙陋的小城,荒毀之土,進入涅槃滅度。應在瞻婆、毘舍離、王舍、婆祇、舍衛(wèi)、迦維羅衛(wèi)、波羅捺等七大強國之任何一個國家當中進入滅度為妙。這些國家的人民眾多,都信樂佛法,佛滅后定能恭敬供養(yǎng)佛陀的舍利!」佛陀在此糾正阿難的錯誤觀念。佛陀說此城并不是鄙陋之城。佛陀說此城在過去時,曾為大善見王(轉(zhuǎn)輪大王)所住過之城,國名叫拘舍婆提?v長四百八十里,橫廣二百八十里。其城七重,遶城欄桿又為七重。雕文刻鏤,中間曾懸寶鈴。谷米豐賤,人民熾盛。城基三仞(二丈余),高十二仞。城上樓閣之高度為十二仞,柱圍三仞。金城、銀門,銀城、金門,瑠璃城、水精門、水精城、瑠璃門。城周圍都以四寶來莊嚴,間錯的欄桿同樣以四寶莊嚴。金樓、銀鈴,銀樓、金鈴。寶塹七重,其中有花,如優(yōu)缽羅(青蓮花)、缽頭摩(紅蓮花)、俱物頭(白團花)、分陀利(白蓮花)等花,都常開。池底有金沙,狹道兩邊,生多鄰樹(貝多羅-高竦樹,其葉干燥后,可刻字)。其金樹為銀葉花實,其銀樹即金葉花實,水精樹為瑠璃花實,琉璃樹為水精花實。多鄰樹之間,有眾浴池,清流深潭潔凈不穢,以四寶之磚為其邊之間砌。金梯銀蹬,銀梯金蹬,瑠璃梯金蹬,琉璃梯之陛,是以水精為蹬,水精梯之陛,以瑠璃為蹬。周匝的欄楯,遶遶相承,其城處處生多?樹。其金樹為銀葉花實,其銀樹即為金葉花實,水精樹為琉璃花實,琉璃樹為水精花實。樹間亦有四種寶池,生四種花。街巷齊整,行伍相當,風吹眾花,紛紛路側(cè)。微風四起,吹諸寶樹,而出柔軟之音,猶如天樂。其國人民,男女大小都游于樹間,而自誤樂。其國常有十種聲-貝聲、鼓聲、波羅聲(小鼓聲)、歌聲、舞聲、吹聲(吹奏樂器之聲)、象聲、馬聲、車聲,以及飲食戲笑聲等是。
大善見王具足了金輪、白象、紺馬、神珠、玉女、居士、主兵等七寶,有四德,為四天下之主。
1.金輪寶:大王常于十五日月滿之時,以香湯沐浴,然后升上高殿,被婇女圍遶,輪寶則自然的忽然現(xiàn)在其前。此輪有千輻,光色都具足,是天匠所造,非世所有,所謂巧奪天工是也。為真金所成,直徑為丈四。大善見王曾默然自語說:「我曾由先宿耆舊(德高望重的長者)處聽到這種話:『剎帝利王水澆頭種之人(以水澆頭,頂戴王冠,新即王位之王族出身之王),于十五日月滿時,以香湯沐浴,升上寶殿,婇女圍遶。在這時,自然的忽現(xiàn)金輪于前。輪有千輻,光色具足,天匠所造,非世所有。真金所成,徑有丈四,是
則名為轉(zhuǎn)輪圣王』,F(xiàn)在此輪出現(xiàn),豈不是耆宿們所描述之事么?我現(xiàn)在應該試一試此一輪寶才對!」
這時善見大王即召集四兵(象、馬、車、步等兵。為轉(zhuǎn)輪圣王出游時之隨從軍隊),向金輪行禮如儀,以右手摩抆金輪而說:「汝(金輪)向東方,按法則轉(zhuǎn),不可違異常則」。金輪則向東而轉(zhuǎn)。王就率四兵隨其后面而行。在金輪寶之前,有四神在引導。金輪停住時,王也止駕。
此時東方諸小國王,看到大王駕到,即以金缽盛諸銀粟,以銀缽盛諸金粟,到了王所,行禮后說:「善來,大王!我們所住的東方的地方豐樂,人民熾盛,生性仁和,慈孝忠順。唯愿圣王您,能在此處治政。我們當會隨侍左右,協(xié)助大王您!」大王聽后說:「不、不,諸位賢王們!你們已表達對我的恭敬。你們應自用正法治世,不可偏枉。千萬不可有些非法行于國內(nèi),這也是我治世的方法!」這時諸小國王聽此教訓后,就跟隨大王巡行諸國,而至東海之表。依次而至南方、西方、北方,都隨著金輪所到之處而行。所到的地方,其國王們都愿意獻出其國土,大王都一一予以婉謝,其事如同東方諸小王。善見王既隨金輪周行四海,到處都以道開化民眾,安撫大家,至此,即取道回到其本國-拘舍婆城。到時,金輪寶就安住于宮門之上面的空中。大善見王很歡喜此事而說:「此金輪寶是我的瑞相,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正真正銘的轉(zhuǎn)輪圣王的了!」以上為金輪寶成就的由來。
其次敘述白象寶成就的由來。
善見大王于清晨在正殿坐好時,有象寶忽然現(xiàn)在其前。象毛純白,全身七處都平隱,有健步如飛之力。象首雜色,六牙纖臃,以真金填其間。大王見后,私自念言:「此象非常的好,如善于調(diào)馴,定合于我乘騎!」大王即時令人試探調(diào)習,而發(fā)現(xiàn)諸能悉備。大王于是親自試騎,于清晨出城,周行四海,到吃飯時,已回到本城。大王覺得很滿意,而說:「此紺馬寶
是我的瑞相,我現(xiàn)在是正真的轉(zhuǎn)輪圣王!」
其次描述神珠寶成就的由來。
大王于清晨坐在殿上,神珠忽現(xiàn)于前。神珠的質(zhì)色清徹,沒有半點的瑕穢。大王看后說:「此珠妙好,如有光明,既能照明宮內(nèi)」。大王欲試探此珠,就召集四兵,叫他們將此珠置于高幢上面。在冥暗中捧幢出城,神珠的光明照諸軍隊,猶如白畫。珠光普照在軍眾外之周圍,有一由旬之普。住于城內(nèi)之人,都以為已經(jīng)是天亮時刻,而開始各人的工作。善見大王看此情形,非常的歡喜而說:「此神珠是我的瑞相,我確為轉(zhuǎn)輪圣王無疑!」
其次描述玉女寶成就之由來。
一時玉女寶忽然此現(xiàn)。顏色從容,面貌端正。不長、不短、不粗、不細、不白、不黑、不剛、不柔。冬天則身溫,夏天則體涼。由全身之毛孔放出栴檀之香。從口里放出優(yōu)缽羅華之香氣。說起話來很柔軟,舉起動來很安祥,先起后坐,不失規(guī)
則。大王因清凈無著之故,短時也不被其所動,何況親近?不過大王也因得此玉女而喜悅,大王說:「此玉女寶真是我的瑞相,我今為正真的轉(zhuǎn)輪圣王!」
其次為居士寶成就之由來的描述。
有一時,居士丈夫,忽然自出,寶藏自然的藏有無量的財富。居士的宿福之眼光,善能徹知地中之伏藏。不管是有主人的,或無主人的,悉皆得見而知!其有主人的,能為之擁護,沒有主人的,即取而為王之所需。這時居士寶往白大王而說:「大王!如有所需,是不成問題的。我自會辦得到的!」這時大王欲試探居士寶,即令嚴飾船只,在水中游戲,大王對居士說:「我需要金寶,汝趕快與我吧!」居士回答說:「大王!且待片刻,到岸上就會與您!」大王?逼令而說:「我?堪稌r急用,今正為此而來!」這時居士寶受大王的嚴令所逼,即跪在船上,以右手插入水中,寶瓶即由水中隨手而出,有如毘蟲之攀樹那樣之容易。其它的居士寶們,
也同樣的將手插入水中,即有寶瓶隨手而出,剎時寶物充滿于船上,然后向善見王說:「剛才令我獻丑了,不知王所需要的為幾何?」大王聽后說:「好啊!好啊!我實在不急用,剛才是欲試探而已。你現(xiàn)在的表現(xiàn)就是已供養(yǎng)我似的了!」居士聽后,即將寶物還投水中。大王看在眼里,喜在心中,大王說:「此居士寶真是我的瑞相。我現(xiàn)在是正真的轉(zhuǎn)輪圣王的了!」
其次為描述主兵寶成就的由來。
有一時,主兵寶忽然出現(xiàn)。此主兵寶,乃一智謀雄猛,英略獨決之人。他詣于王處而說:「大王!如需討罰的地方,即請王不免憂慮,我自會為王辨理!」這時大王欲試探主兵寶,實時召集四兵,而告主兵寶說:「你現(xiàn)在指揮兵隊吧!你將未集合的,令他們集合,已集合的,即把他們皈放,未嚴裝者令嚴裝,已嚴裝者即令解散,未去者令去,已去者令停住下來!」主兵寶聽王之語后,就將四兵調(diào)遣-未集者即集,已集者就放。未嚴裝的即令其嚴裝,已嚴裝者即解之。未去者令去,已去者令停住下來。大王看后,非常的滿意,大王說:「此主兵寶是我的瑞相,我現(xiàn)在真是轉(zhuǎn)輪圣王了!」
佛陀話說到此,而叫一聲阿難說:「阿難!以上就是善見轉(zhuǎn)輪圣王之成就七寶之由來」。(成就七寶之事,巴利本雖亦有其記事,然而并不一一詳說)。
佛陀其次敘述善見大王具有四神德(四種功德)之事,其項目如下(巴利本缺)。
1.長壽不夭,無能及者。2.身強無患,無能及者。3.顏貌端正,無能及者。4.寶藏盈溢,無能及者。
佛陀又對阿難說:善見大王后來令人駕車出游后園。大王曾對御者說:「我想觀察全國民眾是否安居樂業(yè)?你駕車時應特別的注意!雇醭鲇螘r,民眾都夾道而觀,都對各自帶來的侍從們吩咐而說:「應慢慢的走,我想仔細的拜觀圣王的威顏」。如是這般,善見王之慈育民物,有如父親慈愛其子,民眾仰慕國王,即如孩子敬仰慈父一樣,凡是有特殊珍奇之物,都想貢奉給大王而說:「大王!愿您慈悲納受,這都是出自我們愿意奉獻的」。大王回話說:「大家的誠意我已心領了。我自有我所需的寶物,你們還是拿回去自用吧!」
有一個時候,大王曾欲蓋個宮殿,此事被人一傳開來,民眾即紛紛詣于大王,大家都愿意出資出力為王造作宮殿。大王都一一婉謝,大王說他很愿意接受大家的好意,但是大王他自有寶物可供蓋殿之用。民眾卸一再的請愿,愿和大王共同建造宮殿。大王終于隨從民意,不再婉拒。民眾因此而以八萬四千那么多數(shù)量之車輛,運載金錢,到了拘舍婆城,建造大王施法的宮殿。這時在忉利天(三十三天)之第二天子-妙匠天子,曾自默想如下之事:「只有我才能與善見王堪以蓋造正法殿(正法堂、法殿)」。佛陀在這里,又叫一聲阿難,然后又說:那時妙匠天所造的法殿,縱長六十里,寬度三十里,是以西寶去莊嚴的,地基非常的平整,以七重寶磚砌其階。其法殿有八萬四千的支柱。金柱托銀櫨。銀柱搭金櫨,也有琉璃水精的櫨柱。殿的四周都有欄楣圍繞,均為四寶所成的。四階陛也同樣的以四寶所成。其法殿的上面,有八萬四千的寶樓。金樓以金縷織成,而布在其座上。水精琉璃樓,其狀亦同。殿的光明眩曜人眼,猶如太陽之盛明,使人不得正視似的。
善見王于此時曾自想念說:「我應在此殿的左右多起造?園池」。于是即造縱橫一由旬的園池。又私自念言:「應在法殿的前面造一法池」。于是又施造縱橫一由句的法池。池里之水,清澄潔凈無穢。以四寶之磚廁砌其下。池的四邊,有欄楯圍繞,均為黃金、白銀、水精、琉璃等四寶所合成的。在水池里有眾雜華之生殖,如優(yōu)缽羅華(青蓮花)、波頭摩華(紅蓮花)、俱物頭華(黃蓮花)、分陀利華(白蓮花)等是。這些華會放微妙的香氣,馚馥四散!池四邊的陸地也有花的繁殖,如何酰物多華(善思華)、瞻葡華(金色華)、波羅羅華(喇叭華)、須曼陀華(素罄華)、婆師迦華(雨生華),檀俱摩梨華(美麗華)等是。那些路過的人,一看此池,沒有不被吸引,而想入池中一浴為快者!在那里游戲時,會覺得清涼,會隨其心之所欲。如須漿時,就會給他漿,須食時,就會給他之食。不管衣服車馬,香華財寶,都不會逆人之意。
佛又叫一聲阿難而說:那時善見王有八萬四千只象,都以金銀校飾,寶珠絡用。其中以齊象王為第一。又有八萬四千只馬,都以金銀校飾,寶珠絡用。其中以力馬王為第一。有八萬四千車輛,都以獅子革絡,四寶莊嚴,其中以金輪寶為第一。有八萬四千寶珠,其中以神珠寶為第一。有八萬四千玉女,其中以玉女寶為第一。有八萬四千城市,以拘尸婆提城為第一。有八萬四千殿,以正法殿為第一。有八萬四千樓,以大正樓為第一。有八萬四千,均以黃金白銀所成的,而以氍氀毾氈,蜿蜒細軟之物,布放在此床上。有八萬四千億之衣物,以初摩衣(麻衣)、迦尸衣(竹絲衣)、劫波衣(綿布衣)為第一。有八萬四千之食物,每日所供設之食的滋味,都有所不同。
阿難!那時善見王騎在所有象群當中之齊象王上面,拂曉時由拘尸城出城外,去巡察天下,共行跡周遍于四海,而只費須臾的時間,回城時還來得及吃早餐。又乘在馬群中之王-力馬寶上面,拂曉時到了天下去巡察,足跡遍及四海,須臾之間,已還回城內(nèi)吃早餐。又在群車中之最-金輪車里,駕力馬寶,乘此車,拂曉出城去巡察天下,遍及四海,須臾之間,已回到城內(nèi)吃早食。王以眾神珠當中之神珠寶照明宮內(nèi),使晝夜都常明。一群玉女中,以玉女寶善賢,侍奉其身邊。眾居士當中,最能供給的人,即任命為居士寶。眾剎帝利(武士)當中,善能討罰的,即任命為主兵寶。八萬四千城中,以拘尸城為政府的所在地。在眾殿中,王常蒞臨之處,是在正法殿。在眾樓當中,王常止居之樓,是在大正樓。在眾座位當中,王常止坐的,是在頗梨座,是取安禪之故。所穿的衣物上面,雖都以妙靈莊飾,但都隨意而穿,是表慚愧的緣故。在所有的食物當中,二所常吃的,為自然飯,是表知足之故。
那個時候曾有八萬四千只象出現(xiàn),但因太多之故,眾象當中互相沖突蹈蹋,傷害了很多的眾生。因之而私自念言:「這些象,常常出現(xiàn),致傷眾生,自今以后,每經(jīng)百年,只許出現(xiàn)一象」。就這樣的每百年轉(zhuǎn)次而出現(xiàn)一象,始終都一樣的周而復始!
游行經(jīng)(后)
佛陀對阿難說此善見大王的果報,是由于布施、持戒、禪思的三種因緣而來的。并說大王在其法殿修四禪時,玉女寶曾經(jīng)看見大王之異瑞,而生起大王是否將臨終之念。大王即為玉女說「諸行無!怪砗,就真的命終逝世,而生到第七梵天。佛陀并說佛陀之涅槃逝世后,不會再受「后有」等事。其夫簡述如下:
佛陀對阿難說:當時的善見大王私自念言:我從前到底是積甚么功德,修甚么善本,而能于現(xiàn)在獲得果報(福報)巍巍如是?又私自念言:此福報一定是由于三種因緣所致!一為布施,二為持戒,三為禪思(禪定)。
善見大王繼又私自念言:我已得此人間福報,應該進一步去修天上福利之業(yè)(業(yè)者為善、惡、無記之所作)。我宜自抑損,遠離憒鬧,至一隱閑寂靜之處,以崇道術(shù)(道術(shù)為道法技術(shù),通于內(nèi)外、世出世之法,如五明道術(shù)等是)。就將此事告知善賢寶女,寶女承命,即通告內(nèi)外大小,說王已婉絕所有的侍覲!
大王修道之心既決,實時升上法殿,進入金樓觀,坐在銀床上,開始用功打坐。下面是有關于修持四禪之事,其較詳細,即出在『眾集經(jīng)』。
首先觀察貪、媱、欲、惡、不善之害,而除去這些惡念,而達到有覺有觀之境,終于完成「離生喜樂」之禪定(初禪)。繼而除滅覺與觀,內(nèi)信歡悅,舍心專一,而達到無覺無觀之境,終于完成「定生喜樂」之禪定(二禪)。其次舍喜而專念,守護而不亂,達到自知身樂之境,而完成賢圣所求之護念的樂行──「離喜妙樂」的禪定(三禪)。更進而舍滅苦樂,除去憂與喜,而達到不苦不藥,完成護念清凈之「舍念清凈」之禪定(四禪)。
大王得此四禪后,即由床坐而起,出金樓觀,到了大正樓,而坐在琉璃?。在此專修慈心。由片面的慈心,而達到遍滿無量的慈心的境界。此時已將瞋恨心(瞋恚為三毒之一)棄除,也已沒有嫉惡之心,純粹以靜默慈柔而自娛樂!悲、喜,舍之心,也同樣的發(fā)揮到遍滿無量的境地(慈、悲、喜、舍為四無量心)。
同一時期,玉女寶曾經(jīng)默自念言:「久違顏色(久已不拜見大王之顏,已久疏大王),思一侍覲(想謁見大王一面)!挂虼硕鴮χT婇女們說:「妳們應以香湯沐浴身體,衣服要穿的整齊。因為我們已久疏大王,應該一齊到大王處,去拜謁大王,去侍奉大王才對」。婇女們依命,都回去沐浴打扮,潔身待命。善賢寶女又對主兵寶說:「大家久疏朝覲(謁見帝王),故應集諸四兵,以便奉覲大王。主兵寶也同樣的依命是從。大家準備完畢后,寶女即率領眾婇女,由四種兵隊引導隨從,而詣于多鄰園。大王因聽到大眾震喊的聲音,即倚牖窺視,發(fā)見寶女已到戶側(cè)。大王即令說:「不可進來,因我將出觀」。大王說后,由頗梨座站起,出大正樓,下正法殿,率玉女寶同到多?園,而坐在其座位。此時王的容顏非常的光澤,其喚發(fā)的樣相,踰于常時。寶女見之而驚疑,就請問大王說:大王的顏色異于常時,此異瑞是否表示大王將舍壽命?大王擁有好多象,尤其是金銀交飾寶珠絡用之第一白象寶,是大王所有。愿大王暫于留意,共同享受其樂。也就是說,千萬不可舍壽而遺棄萬民!」
玉女依次而提起力馬寶、輪寶,玉女寶、居士寶、主兵寶,以及城中之最的拘尸城、正法殿、大正樓、寶飾座、柔軟衣,以及珍異美味等,均為大王之所有,所以極力勸諫大王暫息舍壽,以便使大家能夠分享大王之福。大王聽后即說:「這些人中之寶,為從來就恭奉與我,都慈柔敬順,現(xiàn)在何必又提起它呢?」玉女不察其意,就求大王開示。大王即說:「妳所提起之象、馬、寶車、宮觀、名服、肴饈,均為無常之物,不能久保其常態(tài)!所以勸我暫留于世去享受,那是不妥的!刮迮是不解,仍然一再的請問大王。意思是不知如何向大王講話,才符慈順?也
就是講什么話,才能順大王之意?王即教她說:「妳如能說這些象馬寶車等物均為無常,不能久保。因此,愿大王您不要戀著,不要勞神。圈為大玉的壽命已經(jīng)無多,即將棄世,而進入來生。是有生必有死,有合定會有離,絕沒有人能永保其壽命。故愿大王割斷恩愛,發(fā)起力求無上道之心。妳如能這樣的勸我,才為敬順之言」!
佛陀將這段話講完后,叫阿難一聲,接著而說:那玉女寶聽大王之一席話后,悲泣號(唬)啼。稍后將眼淚擦干,就將大王教她說話的要領,原原本本向大王說一遍。玉女寶將話說完后,善見大王即忽然命終,其速度,有如壯士吃一美飯之間,并沒有半點的苦惱,是安祥逝世。其靈魂即上升到第七梵天(二十梵天世界中之第七層梵天,屬于色界天)。善見王逝世后七天,其輪寶,珠寶等,就自然隱沒,象寶、馬寶、玉女寶、居士寶,主兵寶等所有殊寶都同樣的壽終正寢。城、池、法殿、樓觀、寶飾、金多?閣,悉變而為土木。
佛陀又告訴阿難說:「此有為有造作之法,是無常,是會變易,終皈磨滅。如貪欲而不知厭棄的話,就會消散人命。大家都著于恩愛,而不知足者多。唯有得到圣智,諦見真理之人,始會知足。阿難!我想起我于過去世曾經(jīng)六次返至于此,而做過轉(zhuǎn)輪圣王,終于放置骨骸于此世界,F(xiàn)在我已成就無上的正覺,又要將此性命舍棄于此,將肉身置于此處。從今以后,永絕生死,已沒有地方可放吾身之處,因為此生為最后的邊際,更不會再受后有之身!
佛陀此時正在拘尸那竭城本所生處:也就是末羅族(力士)之發(fā)生地之拘尸那竭城。在其郊外之婆羅園(娑羅樹之林)中的娑羅雙樹并列的中間。佛陀將臨滅度,而告訴阿難說:「你到城里告訴諸末羅族們說:『諸位仁者們!要知佛陀將在今天的后夜。在娑羅園的雙樹間,將入般涅槃(圓寂、滅度)。你們?nèi)缬猩趺匆呻y,應到該處去請教佛陀,去面受佛陀的訓誡。這是難得的好機會,這樣即不會有后悔之憾!』」阿難聽佛之令,就和一位比丘灑干眼淚,即到拘尸那城。這時城里有五百名末羅族,因事而聚在一起,他們一看阿難,即問阿難為甚么這么晚降臨此地?阿難垂淚而回答說:欲為你們帶來饒益之故,這么晚才來相告的!你們應知!佛陀于夜半(巴利本說初、中、后夜之后夜)將進入涅槃。你們應該趁此良機,詣于該處,去面受佛陀的教誡,以免以后看不到佛陀而后悔!」末羅族的人們聽此消息后,都舉聲大哭,大家悲哀宛轉(zhuǎn),都倒在地上,一時氣絕,而又復蘇。其情形有如大樹根拔,枝條摧折!大家異口同音而說:「佛陀為甚么這么快就要進入滅度?眾生們將長衰,世間的眼目將滅亡!」阿難看此情景,即勸慰大家說:「不要再叫苦了,不要再叫苦了,不要再悲傷啦!天地萬物,生者必會滅!是有為有造作之法,雖欲常存,也勉強不得!佛陀不是說過合者會離,生必會盡(滅)之話么?」末羅族聽后互言而說:「我們應各自回家率從家屬,拜持五百張的白迭,共詣雙樹才對!」等到大家再聚時,大家就即刻出城,詣于雙樹園,到了阿難之處。阿難遙見其情形,即自念言:「來了這么多的人,如一一拜見佛陀,則恐來不及,深恐佛陀會早已進入涅槃。我應在這前夜(初夜)、和他們同時謁見佛陀為妙」。于是統(tǒng)率五百末羅及其眷屬,至佛住處,行禮如儀后,都站在一邊。阿難趨前向佛報告說:「某末羅族和諸末羅族,及他們的眷屬,都來問候世尊您!」佛陀說:「有勞大家光臨!你們定會因之而壽命延長,無病無痛!」大家即感謝佛陀的恩賜,都銘記阿難率大眾拜謁佛陀之情。就一再的禮拜佛陀,然后都坐在一旁。這時佛陀即開示無常的真理,去教利喜大家。末羅族們得大法喜后,就將搬來的五百張白迭奉獻于佛。佛陀接納其獻后,末羅族們即由座站起,禮謝佛陀后離開其處。
這時拘尸城里有一位名叫須跋陀羅的梵志(外道出家求道之游行者),是一位一百二十歲的耆舊,為一多智的行者。他得知沙門(指佛教的道人)瞿曇(指佛陀,本為他的族姓)于今夜在雙樹間將入涅槃,就自言自語說:「我對于法(真理)疑慮未決,唯有瞿曇始能解開我意。我須到彼處求教!」于是連夜出城,詣于雙樹間,至于阿難住處,問訊后站在一邊,然后向阿難表達其來意而說:「聽說瞿曇沙門于今夜將取滅度,故特來拜謁,求個接見一面。因我對于真理抱有疑問,愿見瞿曇,以決心疑!」阿難聽后說:「不成了,不成了,須跋啊!因佛身有疾,不可打擾其最后的調(diào)息!」須跋梵志?不聽其制止,他再三的懇請能拜見佛陀一面,他說:「我曾聽過,如來時一出世,如優(yōu)曇花應開花之時(千年一次)才會開花一樣,故來求教,欲決所疑。如能暫得相見,則幸莫甚!」阿難仍然不肯引他拜見
佛陀,還是同樣的婉拒再三。佛陀已知此事,乃告知阿難說:「你不可阻止他,應請他進來,我會為其決疑。這,不會有甚么嬈亂的!假若聞我教法,必得開解(了解)的!」阿難于是依佛之命,就告訴須跋,叫他好好的把握機會。須跋喜出望外,到了佛所,行禮如儀后坐在一處,然后向佛請問說:「我對于法有疑問,如有時間,則請佛解決我之滯念!」佛陀說:「你盡放心,有的是時間。將你的疑問通通講出來好了!」須跋說:「為甚么有好多的行者自稱為師?如不蘭迦葉(六師外道之一)、末伽梨憍舍利(同上)、阿浮陀翅舍披羅(同上)、波浮迦栴(同上)、薩若毘耶利弗(同上)、尼犍子(同上。裸形外道。以上六師為佛在世時,逆于婆羅門之潮流,又想對抗佛教之行者。詳閱沙門果經(jīng))。這些人均為異法。瞿曇沙門(指佛陀)對此是否詳知?」佛陀說:「不要說了,不要提起這些人之事!如硬要說,我的回答是盡知其事!不過我還是為你講解深法要緊,你當注意聽!」須跋也已覺得佛陀在世的時間不多,故還是聽佛的法要為是。于是佛陀即說:「在諸法當中,如沒有八圣道(請參酌眾集經(jīng))的話,即沒有第一之沙門果(預流果),以及第二(一來果)、第三(不還果)、第四的沙門果(羅漢果)」。佛陀說在諸法中,因有八圣道,才有第一乃至第四之沙門果。在佛法里有這八圣道,故有第一乃至第四之沙門果!佛陀有偈說:
我年二十九,出家求善道。須跋我成佛,今已五十年。戒定智慧行,獨處而思惟,今說法之要,此外無沙門。
(此偈雖和巴利本有少異,但是其要?為一。尤其是佛傳中二十九歲出家,三十五歲成道,八十歲入滅之說,即梵文和巴利文都一致,是值得注意的地方)。
佛陀又告訴須跋說:「如果諸比丘們均能自攝(正住,也就是在佛法中學佛沒有缺失).的話,則此世間,會充滿阿羅漢(無生,得道)不盡」。也就是會有算不盡的人都會得道證果。這時須跋對阿難說:「所有沙門都已從瞿曇行持梵行。現(xiàn)在正在行持的,或?qū)⑿谐值?都能得大法利。阿難!你在如來之處修持梵行,亦得大法利。我能得拜謁如來請問我的疑問,也已得大利!現(xiàn)在唯有謹候如來,則以弟子的記莂,而記莂于我耳」(指允其出家為佛子)。須跋話講完后,就向佛陀表白說:「我現(xiàn)在是否可以在如來法中出家,受具足戒嗎?」佛陀說:「如有異學的梵志(外道),欲在我法中修持梵行,必先在頭四個月中試觀其行,及觀察其志性(個性)。如具足威儀(舉止動息,都無損威德)的話,則能在我法中受具足戎。須跋,你要曉得!事在人為,是否肯行不肯行耳!」須跋聽后說:「外道異學在佛法中,當試四個月,以便觀其人之行動,以便察其個性。如具足威儀無缺失的話,乃得具戒。我現(xiàn)在能在佛陀正法中,經(jīng)過四年之使役,具足諸威儀沒有缺失后,愿
受具戒!」佛陀很被感動,而說:「我已說過,雖有規(guī)定,但主要還是在其人之行耳」。須跋于是在其夜出家受戒,凈修梵行(完成梵行),于現(xiàn)法中(現(xiàn)實世界中),自身作證,已盡生死之業(yè),梵行已立(已完成梵行),所作已辦(已辦完一切世業(yè)),已得如實的智慧,已不會一再的受「后有」之身(以上幾句,均形容羅漢之向果,是阿羅漢的作行果位的特質(zhì))。入夜未久之時,則成阿羅漢果(至真、應供)。此人就是如來最后的弟子。須跋得道后,即先于佛陀而進入滅度(涅槃去世)。
阿難這時站在佛院的后面,撫床、悲泣不已。他歔欷而說:「如來為甚么這么快就要滅渡?大法之淪曀,怎么會這么速?眾生將長衰啦!世間之眼會消滅啦!到底為何如此?我承蒙佛恩,雖得以在于學地(學處、指戒),然而所業(yè)未成,而佛陀即告滅度?」佛陀知此,而故意間諸弟子們說:「阿難比丘現(xiàn)在在此么?」諸弟子們回答說:「阿難現(xiàn)在站在佛陀您的后面」。大家繼而述說阿難之自言自語,將阿難悲嘆的一切,都一一報告于佛。佛陀聽后對阿難說:「止、止!千萬不可憂慮,切勿再悲泣!你自侍奉我以來,身行有慈,無二無量。言行有慈,無二無量。意行有慈,無二無量(嘉許阿難身口意三業(yè)都有大慈行)。」佛陀繼之而說:「阿難!你供養(yǎng)的功德是非常的大。那些諸天、天魔、梵天、沙門,婆羅門們,雖然也曾經(jīng)供養(yǎng)遇我,但都不及于你。你只用功精進,將于不久,會完成道業(yè)!」
佛陀并告諸比丘們說:「過去諸佛之給侍弟子,亦如阿難,未來諸佛的給侍弟子,亦如阿難。然而過去諸佛的侍者,須用語告訴他,然后才能知曉。阿難?舉目即知,知道如來須這樣,世尊須這樣等事。這是唯獨阿難特殊的未曾有法,你們應以為范。我告訴你們一件事:轉(zhuǎn)輪圣王有四種希特的未曾有法-圣王有所行時,舉國民眾皆來奉迎。拜見王已,即非常的歡喜,聽王教示亦喜。瞻仰王的威顏,都不會覺得厭足。轉(zhuǎn)輪圣王不管是住,或者是坐,或者是臥,國內(nèi)的臣民到王所去拜見王時均會喜,聽王之教亦喜,瞻仰威顏并不厭足。這就是轉(zhuǎn)輪圣王的四希特之法(指王之行住坐臥四法。巴利本即說剎帝利、婆羅門、居士、沙門之四眾。)如今的阿難亦有此四種希特希特之法。如阿難雖默然而入比丘集團中時,大家都歡喜。為眾說法,大家聽到也歡喜。大家看到其儀容,聽其說法,都不會覺得厭足。其次阿難至此比丘尼眾中,優(yōu)婆塞眾中、優(yōu)婆夷眾中,大家一見都歡喜。如為他們說話,大家一聽都歡喜,大家看到其儀容、聽其說法,都不會覺得厭足(指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等四眾,都贊仰阿難之德)」。
這時阿難行禮如儀后,向佛表白說:「世尊!現(xiàn)在那些由四方而來的沙門,他們都是耆舊多智,明解經(jīng)律,清德高行之眾,大家都欲覲世尊您。我也因之而得以禮敬、親覩、問訊他們。佛陀如滅度后,他們不一定會再來,欲瞻仰已不能,當如何?」佛告阿難說:「你切勿憂慮,諸位族姓子們(善良家庭出身的子弟)常有四處可以懷念:1.懷念佛誕生之處(藍毘尼園)。大家會喜歡欲拜謁其處,會常念不忘而生戀慕之心。2.懷念佛陀初得道之處(尼連禪河畔,畢波羅樹下)。會喜歡欲拜謁其處而常懷念不忘,而生戀慕之心。3.懷念佛初轉(zhuǎn)*輪之處(波羅捺斯之鹿野苑)。喜歡欲拜謁其處,而憶念不忘,而生戀慕之心。4.懷念佛陀般泥洹之處(拘尸那城外之沙羅樹園)。喜歡而拜謁其處,而憶念不忘,而生戀慕之心。阿難!在我般泥洹之后,族姓的男女們,念佛降世時的功德是如此!佛得道時的神力如是,轉(zhuǎn)*輪時度人如是,臨滅度時,遺法如是。大家如到這些地方游行,拜謁這些處所,而禮敬塔寺(修行道場)的話,即大家一旦臨終時,均會轉(zhuǎn)生到天上去(已得道之圣者除外)!
佛陀又告訴阿難說:「我入涅槃后,遇有欲求道之諸釋種來時,即應聽許其出家,應授與具足戒(比丘、比丘尼應受之戒,是別解脫戒中之最具足之戒,后來所謂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五百戒是)。不可刀難其出家的愿望。如有其它異學的梵志(指外道)欲來求道時,亦應聽許其出家,授與具足戒。從前所規(guī)定之先試四個月之慣例不應再用。因為他們雖有異論,但若稽留少時,在學習佛法當中,就會發(fā)生本見(有關于事物起原之見解)」。
這時阿難跪在地上,合起手掌而向佛說:「這位闡怒(車匿。釋迦族之奴隸之子,佛出城時為御者。佛初次皈國時出家。常有惡口之性難解,佛涅槃時,以梵檀罪罰他),因虜扈(奴隸侍從者)成性難改,佛滅度后,應如何對付?」佛告阿難說:「我滅度后,如車匿比丘不守威儀,不受教誡的話,你們即應實行梵檀罰(默擯之刑罰。則眾僧不和受刑者交談。
本為在梵王宮前立一檀,如天眾中有不如法而行的話,則令其立在檀上,而禁止其它天眾與之往來、交談,是由此演變而來的)。應命諸比丘不得和他交談、往來、教授、從事等,以期其改善」。
阿難又向佛請問說:「佛滅度后,諸女人們不受教誨者,應如何對付?」佛陀說:「不和她見面」。阿難說:「假如相見時,應如何?」佛陀說:「不可和她講話」。阿難說:「假如和她說話時,應如何?」佛陀說:「當自檢心!」佛陀接著而說:「阿難!你以為佛滅度后,已沒有覆護,已失去了所持了么?千萬不可這么想!我成佛以來所說的經(jīng)與律,就是你的護身符,就是你所持的!阿難!從今天起,允許諸比丘們可舍棄小小之戒,上下相互稱呼時,當順禮節(jié)法規(guī)!這就是出家敬順之法(佛之遺訓--戒律護持之原則)」。佛又告訴大家說:「你們?nèi)鐚τ诜、法、?僧)有疑問,或?qū)τ诘烙幸傻脑?即應趕快咨問。應該趁此時提出,不可有后悔。在我還存在于人間的此時,當會為你們解說」。這時諸比丘們卻無人發(fā)言,唯有默然無語。佛陀又對大眾提示同樣之語,大家同樣默然無語。于是佛陀又對大眾說:「你們?nèi)绻蜃晕覒M愧,而不敢咨問的話,當因知識,速來咨問,應把握此機會,不可以后發(fā)生后悔才是」。然而諸比丘們?nèi)匀荒粺o語。這時阿難就向佛陀說:「我相信諸大德們均有凈信。并沒有一位比丘對于佛法眾(僧)有疑,或?qū)τ诘烙幸伞。佛陀說:「我也知道這些人中,最小的比丘也是同樣的都見道?(指道行。是入圣道之行法),不會趣入惡道。極盡七次的往返于此界后,必定會脫離一切苦際!」這時佛陀即記莂一千二百余位之比丘們未來當?shù)玫牡拦?
佛陀于此時將身上所披的郁多羅僧(大衣)露出金色的手臂,告訴諸比丘們說:「你們應作此觀念:如來有時誕生于世,好似優(yōu)曇缽花,好久才會開花中次一樣!」佛陀于是以偈頌說:
右臂紫金色,佛現(xiàn)如靈瑞(優(yōu)曇缽花)。
去來行無常,現(xiàn)滅無放逸(來去如諸行無常)。
因此,大家不可放逸。我因不放逸之故,才會成正覺的。算不盡的眾善,均由不放逸而得的。一切萬物,沒有常存者。這是如來最后所說之語!」
佛陀于是即進入初禪定,由初禪定起而入第二禪,由第二禪起,而入第三禪,由第三禪起,而入第四禪,由四禪起,而入空無邊處定,由空無邊處定起,而入識無邊處定,由識無邊處定起,而入不用定(無所有處定),由不用定起,而入有想無想定(非想非非想處定),由有想無想定起,而入滅想定(以上四禪、四空定、滅盡定,詳解在眾集經(jīng))。是時阿難問阿那律(佛陀堂弟,十大弟子之一)說:「世尊是否已進入涅槃?」阿那律回答說:「還沒有。世尊現(xiàn)在是在滅想定。我從前親自聞佛說過:由四禪,乃入涅槃」。這時佛陀由滅想定起,而入有想無想定。由有想無想定起,而入不用定,由不用定起,而入識處定,由識處定起,而入空處定,由空處定起,而入第四禪。由第四禪起,而入第三禪,由第三禪起,而入第二禪,由第二禪起,而入第一禪。再由第一禪起,而入第二禪,由二禪起,而入第三禪,由三禪起,而入第四禪,由四禪起,佛陀即進入涅槃。當于是時,大地即起大震動,諸天、世人,皆大為驚怖,所有幽冥之處,也就是日月的光明照不到之處,均蒙大光明,各各都得相見,相互談論而說:「那一個人,生在這個地方,某某人生在某某地方」。其光明普照,勝過于諸天之光。時忉利天(三十三天,欲界第二層天).在于虛空中,以曼陀羅花(白團華)、優(yōu)缽羅華(青蓮花)、波頭摩花(紅蓮花)、拘摩頭花(黃蓮花)、分陀利花(白蓮華)等花散在如來之上,也散在眾會之上。又以天上之栴檀抹香,散在佛下,及散于大眾,佛即入于滅度。
時梵天王(初禪王)在于虛空中,以偈頌而說:
一切昏萌類,皆當舍諸陰,佛為無上尊,世間無等倫。
如來大圣雄,有無畏神力,世尊應久住,而今般涅槃。
釋提桓因(帝釋天)也作偈頌說:
陰行無有常,但為興衰法,生者無不死,佛滅之為樂。
毘沙門王(多聞天王,四大天王之一,屬北方)也作偈說:
福樹大叢林,無上福娑羅,受供之良田,雙樹間滅度。
阿那律(阿那律陀-無貧,佛堂弟,十大弟子之一)也作偈說:
佛以無為住,不用出入息,本由寂滅來,靈曜于是沒。
梵摩那比丘(另一專職奉仕佛之比丘)也作偈說:
不以懈慢心,約己修上慧,無著無所染,離愛無上尊。
阿難比丘也作偈說:
天人懷恐怖,衣毛為之豎,一切皆成就,正覺取滅度。
金毘羅神(威如王,千手觀音之眷屬)也作偈說:
世間失覆護,群生永盲冥,不復覩正覺,人雄釋師子。
密?力士(金剛神,守護神)也作偈說:
今世與后世,梵世諸天人,更不復覩見,人雄釋師子。
佛母摩耶(大術(shù)大幻,佛陀生母)也作偈說:
佛生樓毘園,其道廣流布,還到本生處,永棄無常身。
雙樹神也作偈說:
何時當復以,非時花散佛,十方功德具,如來取滅度。
沙羅園林神也作偈說:
此處最妙樂,佛于此生長,即此轉(zhuǎn)*輪,又于此滅度。
四天王也作偈說:
如來無上智,常說無常論,解群生苦縛,究竟入寂滅。
忉利天王(三十三天,第二天)也作偈說:
于億千萬劫,求成無上道,解群生苦縛,究竟入寂滅。
焰天王(善時天,第三天,焰摩天)也作偈說:
此是最后衣,纏裹如來身,佛晚滅度已,衣當何處施?
兜率陀天王(知足天,第四天)也作偈說:
此是末后身,陰界于此滅,無憂無喜想,無復老死患。
化自在天王(
- 上一篇:一 大本經(jīng)
- 下一篇:三 典尊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