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從聞生,故聞本愿能發(fā)信心

  彌陀如來所發(fā)三心,凡夫眾生如何領受呢?接受阿彌陀佛真心的對待,接受阿彌陀佛名號的救度,以接受流露出凡夫眾生修因感果的事實。接受彌陀如來真心的對待,接受彌陀如來名號的救度,就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意業(yè)的接受、口業(yè)的稱念、身業(yè)的頂禮,就代表凡夫?qū)Π浲尤鐏淼臍w命之相。

  所以“信受”這二字,從接受來代表信心,所以信受就是信心領受,領受阿彌陀佛名號的功德。阿彌陀佛將名號功德,透過我們稱念回向給我們,得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成就菩提,這樣就是信心。說信心,是在意業(yè)彰顯凡夫接受阿彌陀佛的救度;說念佛,是在口業(yè)說明阿彌陀如來救眾生的事實,也就是凡夫在口業(yè)接受阿彌陀如來的救度;說禮拜,就是在身業(yè)接受阿彌陀佛的救度。身、口、意三業(yè)流露出接受阿彌陀佛救度的相狀,這就是我們凡夫與彌陀相契相應。

  三信一心都是佛力回向,那么,在行者如何發(fā)心起行相應阿彌陀佛的本愿呢?發(fā)心就是指開發(fā)信心,起行就是持名念佛,所以發(fā)心是指“信”,起行是指“行”。凡夫要如何發(fā)心起行相應彌陀的本愿呢?

  好,我們來看答案。

  【答:如來三心,機受一心,一心即信心,信從聞生,故聞本愿能發(fā)信心。】

  一開始將凡夫建立信心的緣由說得非常清楚明白。如來的三心——至誠心、深心、回向發(fā)愿心,是《觀經(jīng)》所說的如來的三心。《無量壽經(jīng)》十八愿所說的如來的三心是:至心、信樂、欲生。上一回信愿向諸位報告過,至心就是阿彌陀如來的真實心,信樂就是阿彌陀如來的智慧心,欲生就是阿彌陀如來的慈悲心。無論是說真實心、說智慧心、說慈悲心,乃至說平等心,說其它佛慈愍眾生的心,都是在顯示阿彌陀佛以這句佛號要救度眾生的真心。好比說父母疼愛子女的父母心,也可以說父母教育子女的教育心,父母關(guān)心子女的關(guān)心,父母愛護子女的愛心,說了這些不同的心,都是在說父母的父母心。

  阿彌陀佛的真心在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之中。十方的眾生要如何安心起行,相應阿彌陀佛的本愿呢?我們是在因地的凡夫眾生,不能不知,因為我們要在因地求果地,每天稱念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要了解我們的所作所為、所修所行是不是相應阿彌陀佛的本愿?如果不相應,那么念這一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打了折扣。

  很多凈業(yè)的行者,每天稱念六字果號南無阿彌陀佛,但對阿彌陀佛的本愿不聞不知,或者是聞而不信,這就是有口無心啰?跇I(yè)上看起來是相應六字果號,因為口業(yè)每天稱念啊,可是意業(yè)上,卻與阿彌陀佛的佛心、佛愿,不相應、不相契。比喻來說明。孩子聽父母的話,父母叫他去掃地、叫他去洗碗、叫他去煮飯,這個小孩雖然在行為上,有去掃地、有去洗碗、有去煮飯,但是是掃的不情不愿、洗的不情不愿、煮的不情不愿,因為內(nèi)心很想要出去玩,不想要幫父母做家事,父母叫他去做,他是不情愿的心去做。行為上有在做,但是內(nèi)心與父母不相應,這就是所謂父子的代溝。

  我們在行為上有在修行、有在拜佛、有在念佛,但是內(nèi)心有與阿彌陀佛的慈悲愿力相契相應了嗎?是念佛念到很苦惱呢?還是念到很法喜?問問自己便可明了。如果念佛念到很苦惱,這句佛號,是我們轉(zhuǎn)凡成圣的無上妙法,為什么念佛會念到很苦惱?這句佛號,是我們離苦得樂的良方妙藥,為什么會念的很擔心?這句佛號,是我們斷煩惱證菩提的無上妙法,為什么念佛會念的很擔心?這句佛號,是我們跳脫三界六道的無上要法,為什么會念到很顧慮?我們?nèi)魧⑽覀儍?nèi)心的心相徹底觀照一番,便可以了解,自己到底念佛是與阿彌陀佛相應了嗎?佛號是阿彌陀佛的佛心,佛號也是阿彌陀佛的佛愿,稱念六字果號,有與阿彌陀佛的佛心、佛愿相契嗎?相應嗎?如果沒有,要在哪里下功夫呢?

  信從聞生,如來的三心,機受一心,一心就是信心,信心要如何發(fā)起呢?從聽聞南無阿彌陀佛的本愿妙法做起,自然在聽聞的過程當中,便可以產(chǎn)生信心、開發(fā)信心,因為世尊在《無量壽經(jīng)》跟我們說:“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信心歡喜是從聞其名號而來,所以聞其名號是因,信心歡喜是果,聞其名號在前,信心歡喜在后,當然聽聞阿彌陀佛名號的本愿道理,可以令聽聞的眾生心中產(chǎn)生信心歡喜的相狀。

  蓮如上人是凈土真宗第八代的祖師,蓮如上人在《一代記聞書》開示說:“即使再怎樣地不信,若系心聽聞,因慈悲故,終可獲信。”蓮如上人這段話開示說的太好了。凡夫眾生即使再怎樣不相信阿彌陀佛名號的救度,只要肯將心安住在聽聞六字洪名的道理,便因為阿彌陀佛慈光照耀,威神加持,慢慢地對這句佛號生起了信心,最后便可以獲得到真實的信心。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