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藏敦煌文獻》佛教資料考辨

\

  內(nèi)容提要:本文通過對《浙藏敦煌文獻》中佛教資料部分的研究,給原本未能定題的絕大部分資料擬定了題目,并將同一寫卷而分置數(shù)處的殘頁、殘片進行了綴合,對擬題不確或有誤的作了糾正,為進一步整理和研究浙藏敦煌文獻提供了參考意見。

  繼《上海博物館藏敦煌吐魯番文獻》、《北京大學藏敦煌文獻》、《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敦煌文獻》、《甘肅藏敦煌文獻》等區(qū)域性敦煌文獻圖録本問世后,《浙藏敦煌文獻》也于2000年7月面世。《浙藏敦煌文獻》雖僅有201號(附錄3號),但多為精品,象《黃仕強傳》、《普賢菩薩說證明經(jīng)》,首尾完整,而且抄寫精善,字跡清晰,是現(xiàn)存同類寫卷中最好的一種。加上這些藏品過去多為一些名學者收藏,寫卷上留下了他們的題跋,為考訂流傳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資料。

  《浙藏敦煌文獻》編纂委員會本著“能定則定、難定存疑”的原則,已經(jīng)給大部分寫卷定了題(佔全部數(shù)量的90%),為進一步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開創(chuàng)之功,實不可沒。但是,由于《浙藏敦煌文獻》絕大部分文獻都是佛教文獻(佔95%),受專業(yè)等方面條件的限制,在定題問題上,《浙藏敦煌文獻》還存在一些瑕疵。有的擬題不確(如浙敦196懺悔歌辭,其實是《和菩薩戒文》),有的擬題有誤(如浙敦100佛經(jīng)殘片,其實是道經(jīng)殘片),更多的是能定而未定。而這些能定而未定的資料,恰好最能反映《浙藏敦煌文獻》的獨特價值。如浙敦176(浙博151)佛經(jīng)殘片,其實是《大佛頂如來放光悉怛多鉢怛囉陀羅尼》的釋文,這是過去從來沒有發(fā)現(xiàn)過的一個文獻,對研究唐/不空的譯經(jīng)和梵文悉曇字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為此,我們對《浙藏敦煌文獻》中的佛教文獻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希望通過定題這一基礎工作,方便更多的研究者。

  因本文研究重點不在文字,加之電腦字庫的限制,錄文時,除特殊需要外,敦煌抄卷中常見的一些俗字寫法,及“艸”頭與“竹”頭、“巾”旁與“心”旁等部首混用的情況,均改為通行寫法。原文即為簡體字者,一仍其舊,不改為通用的繁體字。原卷抄寫錯誤者,不作改正,以存其本。

1、浙敦049(浙博024)佛經(jīng)殘片(1)

  案:原件存2行,其文如下:

  不目第八要具三義方得名預流一具果向無漏道故

  此21字抄的是唐/圓暉《俱舍論頌疏》論本第二十三中的一段話。原文如下:

  問:何緣此名,不目第八?答:要具三義,得預流名。一,具得果向無漏道故;二,具得見修無漏道故;三,于現(xiàn)觀十六心流,遍至得故。第八三義俱闕。故預流名,不目第八。(2)

  故此件可擬名為:俱舍論頌疏殘片(3)

2、浙敦067(浙博042)佛經(jīng)疏釋殘片(4)

  案:原件存13行,用規(guī)范的今草抄寫,今録其文如下:

  正顯真空分中初是羅漢尼說次是□(后殘)

  羅此云小山為魔王說 汝墮惡□(后殘)

  智者達非有 如車攬眾分 □(后殘)

  釋曰汝墮惡見趣者摽魔過也汝(后殘)

  二為癡覆三為惑因稱之為惡趣(后殘)

  惡見趣于空行聚中妄執(zhí)有有情(后殘)

  作者稱之為空執(zhí)實有情為惡□(后殘)

  圣達非有既除妄執(zhí)故顯真□(后殘)

  則喻顯后則法合攬輪輞木以(后殘)

  實其次世尊于□□□(后殘)

  婆拕梨諦聽(后殘)

  顛倒故執(zhí)有(后殘)

  審□(后殘)

  這十三行文字抄的也是唐/圓暉《俱舍論頌疏》論本第二十九中的一段話。原文如下:

  就正顯真空分中,初是羅漢尼說,次是世尊說。今則是初。論云:有阿羅漢尼,名世羅(此云小山)為魔王說:汝墮惡見趣,于空行聚中,妄執(zhí)有有情。智者達非有,如即攬眾分,假相立為車。世俗立有情,應知攬諸蘊。

  釋曰:汝墮惡見趣者,摽魔過也。汝此魔王,墮惡見趣。身見名惡,一障圣道,二為癡覆,三為惑因,稱之為惡。趣向生死,為流轉(zhuǎn)因,因之為趣。惡見即趣,名惡見趣。于空行聚中,妄執(zhí)有有情者,正釋惡見也。五蘊和合,名為行聚。都無作者,稱之為空。執(zhí)實有情,為惡見也。 智者達非有者,顯真空也。有情是假,圣達非有。既除我執(zhí),故顯真空。 如即攬眾分至攬諸蘊者,舉喻釋成。初則喻顯,后則法合。攬輪輞等,以成其車,車則是假。攬五蘊法,以成有情,情何得實。

  其次,世尊于《雜阿笈摩》中,為婆羅門婆抱梨說(婆抱梨此云棗。父母憐子,目此棗名也):婆抱梨諦聽,能解諸結(jié)法,謂依心故染,亦依心故淨。我實無我性,顛倒故執(zhí)有,無有情無我,唯有有因法。謂十二有支,所攝蘊處界,審思此一切,無補特伽羅。既觀內(nèi)是空,觀外空亦爾,能修空觀者,亦都不可得。(5)

  故此件可擬名為:俱舍論頌疏殘片(6)

3、浙敦068(浙博043)佛經(jīng)殘片(7)

  案:原件存15行,其文如下:

  寶無君臣法又□□□□持五戒不信□(后殘)

  有受者多所毀犯于是地下鬼神及祠□(后殘)

  五官料(8)蕑除死定生或駐錄精神未判□(后殘)

  定者奏上閻羅閻羅監(jiān)察隨罪輕重考□(后殘)

  痿病黃之病困篤(9)不死一絕一生猶其罪福□(后殘)

  其精神在彼王所或七日五三七日乃至七七日□(后殘)

  其精神還其身中如(10)從夢中見其善(后殘)

  明了者信驗罪福是故我今勸諸四輩□(后殘)

  幡燃卌九燈放諸生命以此幡燈放生功德拔彼□(后殘)

  得度苦今世后世不遭厄難

  救脫菩薩語阿難言如來世尊說是經(jīng)□(后殘)

  利益不少坐中諸鬼神有十二王從坐而起往(后殘)

  跪合常白佛言我等十二鬼神在所作護若□(后殘)

  空閑林中若四輩弟子誦持此經(jīng)令所結(jié)愿無求(后殘)

  問言其名云何為我說之救脫菩薩言灌頂(后殘)

  考其內(nèi)容,為東晉/帛尸梨蜜多羅譯《佛說灌頂拔除過罪生死得度經(jīng)》之結(jié)尾部分:

  救脫菩薩語阿難言:閻羅王者,主領世間名籍之記。若人為惡,作諸非法。無孝順心,造作五逆。破滅三寶,無君臣法。又有眾生,不持五戒,不信正法。設有受者,多所毀犯。于是地下鬼神及伺候者,奏上五官,五官料簡,除死定生;蜃浘,未判是非。若已定者,奏上閻羅。閻羅監(jiān)察,隨罪輕重,考而治之。世間痿黃之病,困篤不死,一絕一生,由其罪福,未得料簡。錄其精神,在彼王所;蚱呷眨、三七日,乃至七七日,名籍定者,放其精神,還其身中,如從夢中,見其善惡。其人若明了者,信驗罪福。是故我今勸諸四輩,造續(xù)命神旛,然四十九燈,放諸生命。以此旛燈、放生功德,拔彼精神,令得度苦。今世后世,不遭厄難。救脫菩薩語阿難言:如來世尊,說是經(jīng)典,威神功德,利益不少。座中諸鬼神有十二神王,從座而起,往到佛所,胡跪合掌,白佛言:我等十二鬼神在所作護,若城邑聚落空閑林中,若四輩弟子誦持此經(jīng),令所結(jié)愿,無求不得。阿難問言:其名云何,為我說之。救脫菩薩言:灌頂章句,其名如是。(11)

  故此件可擬名為:佛說灌頂拔除過罪生死得度經(jīng)殘片(12)

4、浙敦069(浙博044)佛教禪宗文稿(13)

  浙敦102(浙博077)佛教禪宗文稿(14)

  浙敦103(浙博078)佛教禪宗文稿(15)

  案:據(jù)《敘錄》考證,原件為唐寫本。從字體、紙張、大小、內(nèi)容等多方面來看,原為同一寫本分散成三頁。這是《浙藏敦煌文獻》中最有研究價值的文獻之一,先按其原來的格式錄文如下:

 。1)浙敦069(浙博044)佛教禪宗文稿

  了達性空徹諸佛之本源豁一經(jīng)之眼目

  還見四句親切處處(么)

  真性洞明依般若 不勞彈指證菩提

  一相無相 迷人只強

  兩個五尺 卻微一丈

  一相無相太分明 只在當人一念中

  十二時中勤搬用 超出生死涅槃

  一相無相好似虛空不可量本體元無相

  虛空難度量非白亦非黃總(緃)有丹青巧

  手難描樣無相光中有相藏

  人天往返諸漏未除道果雙亡無靜(諍)第一

  超凡入圣從頭勘證將來轉(zhuǎn)位回機透底

  盡令徹去還委悉么

  勿謂無心云(16)是道 無心猶隔一重關

  (2)浙敦102(浙博077)佛教禪宗文稿

  但是佛祖 人人有分

  無為福勝最難尋 百尺竿頭進步行

  猶如云中孤雁子 冥冥杳查(杳)覓無蹤

  無為福勝;雙修不落空希(布)施福利重持

  經(jīng)功德勝體用并雙修智慧光中六度

  萬行四季開花滿地紅

  滿積恆步(沙)七寶週迴布施三千福德分明因

  果不昧能宣四句之福勝前萬倍之功用真

  智以照遇(愚)如急流而勇退

  旦(但)道退后如何

  象踏恆沙徹底過 大千沙界百雜碎

  尊重正教 皆由心造

  舉手動足 無不是道

 。3)浙敦103(浙博078)佛教禪宗文稿

  九曲黃河顛倒轉(zhuǎn) 普天匝地一輪圓

  正信希有名利虛花水上漚功名未成就

  莫要相爭斗急急早回頭火燒眉毛纔把

  頭來救一旦無常萬事休

  因勝果勝信心明了無疑人空法空真性本

  來平等直饒名相雙泯取捨兩忘要且猶存

  筏見咦

  彈指已起生死海 何須更覓度人舟

  無得無所(說) 是真難滅

  但有分毫 眼中見邪

  無得無所(說)正路頭 加鞭進步向前修

  時時提起不放捨 直到娑婆彼岸

  無得無所(說)佛祖西來玄妙訣笑殺大迦葉

  神光將背(臂)卸方便演三車救度眾生早

  考其內(nèi)容,并不是禪宗的文稿,乃是用詩偈的方式,闡發(fā)《金剛經(jīng)》之玄旨。自從梁代昭明太子蕭統(tǒng)將《金剛經(jīng)》分為“法會因由分”至“應化非真分”等三十二個段落后,歷代注疏《金剛經(jīng)》者多采用“三十二分”法,這三頁抄本亦不例外。其中,浙博069的“一相無相,迷人自強”以下,所釋即是“一相無相分第九”。浙博102的“無為福勝最難尋”以下,所釋即是“無為福勝分第十一”。浙博103的“正信希有”以下,所釋即是“正信希有分第六”。“無得無所,是真難滅”以下,所釋即是“無得無說分第七”,只是抄者誤寫“說”為“所”而已。由此可知,其原件的排列次序,應該是浙博103在前,浙博069在中,浙博102在后。

  但這三頁抄本,既不同于《金剛經(jīng)》的“講經(jīng)文”,也不同于現(xiàn)存敦煌文獻中的《金剛經(jīng)贊》(17)或者《金剛經(jīng)贊疏》(18)、《金剛經(jīng)贊釋》(19),F(xiàn)存于大藏經(jīng)中的唐代《金剛經(jīng)》注疏,均無類似的形制。通過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在宋/宗鏡述、明/覺連重集的《銷釋金剛經(jīng)科儀會要注解》和明/屠垠注《注解鐡鋑州》(此據(jù)正文及卷后所附作者名,《卍續(xù)藏經(jīng)》的編者改書名為《金剛經(jīng)注解鐡鋑州》,作者名則作屠根),保存了這些詩偈!朵N釋金剛經(jīng)科儀會要注解》中保存的有:

  因勝果勝,信心明了無疑。人空法空,真性本來平等。直饒名相雙泯,取捨兩忘,要且猶存筏見。咦,彈指已超生死海,何須更覓渡人舟。(正信希有分第六)(20)

  所以稱揚德勝,了達性空,徹諸佛之本源,豁一經(jīng)之眼目。還見四句親切處么?真性洞明依般若,不勞彈指證菩提。(依法出生分第八)(21)

  人天往返,諸漏未除。道果雙忘,無諍第一。超凡入圣,從頭勘證。將來轉(zhuǎn)位回機,透底盡令徹去,委悉么?勿謂無心云是道,無心猶隔一重關。(一相無相分第九)(22)

  滿積恆沙七寶,周回布施三千。福德分明,因果不昧。能宣四句之偈,勝前萬倍之功。用真智以照愚,如急流而勇退。且道退后如何?象踏恆沙徹底過,大千沙界百雜碎。(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金剛經(jīng)注解鐡鋑州》中保存的有:

  正信希有,鐵牛嗷吼。震倒須彌,邪魔奔走。

  正信希有妙法傳,一念無差遍大千。九曲黃河顛倒轉(zhuǎn),普天徹地一輪圓。

  正信希有,有(23)名利貪花水上漚。功名未成就,莫要相爭斗。佛。急急早回頭,火燒眉毛纔把頭救。一日無常萬事休。一日無常萬事休。(24)

  無得無說,是真難滅。但有絲毫,眼中著屑。

  無得無說正路頭,加鞭進步向前修。時時提起不放捨,直到波羅彼岸頭。

  無得無說,佛祖西來玄妙訣。笑殺大迦葉,神光將臂卸。佛。方便演三車,救度眾生,早早離三界,好念彌陀歸去來。好念彌陀歸去來。(25)

  一相無相,迷人只強。兩個五百,卻作一貫。

  一相無相太分明,只在當人一念中。十二時中勤搬用,超出生死涅槃門。

  一相無相,好似虛空不可量。本體原無相,虛空難度量。佛。非白亦非黃,緃有丹青,巧手難描樣。無相空中有相光。無界空中有相光。(26)

  無為福勝,出頭端正。俱住佛法,人人有分。

  無為福勝最難尋,百尺竿頭進步行。卻是云中孤燕子,冥冥杳杳覓無蹤。

  無為福勝,福慧雙修不落空。布施福力重,持經(jīng)功德勝。佛。體用并雙行,智慧光中六度并萬行,四季花開滿樹紅。四季花開滿樹紅。(27)

  尊重正教,皆繇心造。舉目動靜,無不是道。

  尊重正教念彌陀,時識方知一剎那。蛟龍翻起千尺浪,汲水灘頭鳥作窩。

  尊重正教,無舌兒童談話妙。鐵鳳空中叫,石女巖前笑。佛。這事甚蹊蹺。除是靈山,古佛他知道。萬像森羅一性包。萬像森羅一性包。(28)

  可見這三頁文獻抄寫的就是一種《金剛經(jīng)》的注解,雖然使用了禪宗似的語言(這和般若類經(jīng)典重在心性解脫,故很容易與禪宗見解契合有關),但其根本目的還是在于導歸淨土(恰好有關往生淨土的內(nèi)容缺失),不能稱為禪宗文獻。不過,原書名和作者的問題仍是撲朔迷離。從書名問題來看,如果據(jù)覺連的《注解》,則應名《銷釋金剛科儀》。如果據(jù)屠垠的《注解鐡鋑州》,則應名《金剛經(jīng)鐡鋑州》。從作者問題來看,屠垠沒有說明《金剛經(jīng)鐡鋑州》的作者是誰。覺連稱《銷釋金剛科儀》的作者為宋代的宗鏡禪師:“爰有宋宗鏡禪師者,乃應真之一數(shù)也。……故將梁昭明太子所判三十二分金剛經(jīng),依文衍義,剖析精要微,乃立科儀,發(fā)明經(jīng)趣,總有七種規(guī)模:一提綱,二要旨,三長行,四結(jié)類,五頌經(jīng),六警世,七結(jié)歸淨土;虿┎山(jīng)論,或廣引他宗。……自宋迄今,四海盛行。”(29) 并說:“自佛說經(jīng)之后,至大宋第十四帝理宗淳祐二年,立此科儀。”(30)可知著作時間是宋理宗淳祐二年,即公元1242年。如果據(jù)此,《敘錄》確定原書為唐寫本就有問題了。但是,抄本有些內(nèi)容不見于《銷釋金剛經(jīng)科儀會要注解》而見于《注解鐡鋑州》(31),同樣,《注解鐡鋑州》沒有的內(nèi)容而在《銷釋金剛經(jīng)科儀會要注解》卻有(32)。只能大致推斷,在唐代有這么一個金剛經(jīng)注解行世,其后逐漸散佚,部分內(nèi)容被后人吸收到自己的著作中而得以保存。由于這一問題比較複雜,我們擬另譔文論述。

  此件可擬名為:金剛經(jīng)注

5、浙敦081(浙博056)佛經(jīng)殘片(33)

  案:原件存3行,其文如下:

  兩舌相磕地獄形骸碎破罪報懺悔眾合黑

  耳地獄解剔罪報懺悔闇冥肉山□獄斬剉

  罪報懺悔鋸解釘身地獄斷截罪報懺悔鐵

  考其內(nèi)容,抄寫的是《慈悲水懺法》卷下的一段:

  懺悔兩石相磕地獄,形骸碎破罪報。懺悔眾合黑耳地獄,解剔罪報。懺悔闇冥肉山地獄,斬剉罪報。懺悔鋸解釘身地獄,斷截罪報。懺悔鐵棒倒懸地獄,屠割罪報。(34)

  故此件可擬名為:慈悲水懺法殘片(35)

6、浙敦084(浙博059)佛經(jīng)殘片(36)

  案:原件存5行,原文如下:

  智慧狹劣少(中殘)□之法(后殘)

  應生信敬貴重之心必當?shù)弥翢o上正(后殘)

  文殊師利問佛言世尊佛說是藥師瑠(后殘)

  無量功(37)德如是不審誰肯信此言(后殘)

  言唯有百億諸菩薩摩訶薩當信(后殘)

  考其內(nèi)容,抄寫的是東晉/帛尸梨蜜多羅譯《佛說灌頂拔除過罪生死得度經(jīng)》之后半部分:

  佛言:汝智慧狹劣,少見少聞。汝聞我說深妙之法、無上空義,應生信敬貴重之心,必當?shù)弥翢o上正真道也。文殊問佛言:世尊,佛說是藥師瑠璃光如來無量功德,如是不審誰肯信此言者?佛答文殊言:唯有百億諸菩薩摩訶薩,當信是言耳。唯有十方三世諸佛,當信是言。(38)

  這個殘片和浙敦068(浙博043)佛經(jīng)殘片的字體和抄寫的內(nèi)容完全相同,卷子的很多特徵一致,如天頭均為1.3cm(據(jù)《敘錄》),抄錯字均于旁加兩點表示刪去等,似為同一卷而斷開者。但《敘錄》稱浙敦068為鉛欄線,墨色淡,而浙敦084為墨欄線,墨色濃,則使人未敢遽定,尚待質(zhì)諸高明。

  故此件可擬名為:佛說灌頂拔除過罪生死得度經(jīng)殘片(39)

7、浙敦095(浙博070)佛經(jīng)注疏殘片(40)

  浙敦178(浙博153)佛經(jīng)注疏殘片(41)

  案:浙敦095原件存36行,草書,全文700馀字。浙敦178原件存22行,草書,全文近600字,文長不錄。這兩殘頁原本為一件而被人裁割為二,故字跡、紙質(zhì)等特徵完全一致?计鋬(nèi)容,是《金剛經(jīng)》的一種注疏。

  浙敦095解釋的是鳩摩羅什所譯《金剛經(jīng)》開頭的第三段:

  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于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42)

  故原件中有“經(jīng)曰:須菩提應如是不住于相”、“經(jīng)曰:何以故”、“經(jīng)曰:須菩提東方虛空可思量”、“經(jīng)曰:南西北方可思量不”等句子。而且,其于注釋中引用了天親(世親)所造《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論》(菩提流支譯)中的偈子:“自身及報恩,果報斯不著,護存已不施,防求于異事。”(43)

  浙敦178解釋的是《金剛經(jīng)》開頭的第二段: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馀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shù)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44)

  故原件中有“經(jīng)文我皆令入已下此第一心”、“經(jīng)文如是滅度以下此常心”、“經(jīng)曰所有一切眾生者”等句子。注釋中也引用了天親所造《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論》中的偈子:“廣大第一常,其心不顛倒。”(45)

  從內(nèi)容可知,浙敦178應該排在浙敦095前面。但此注疏不見于現(xiàn)有的《大正藏》和《卍續(xù)藏經(jīng)》,當為藏外佚作。

  故此件可擬名為:金剛經(jīng)注疏殘片

8、浙敦099(浙博074)佛經(jīng)注疏(問答)(46)

  案:原件存9行,今錄其文如下:

  七唯于心不得分位者謂凡夫煩障故生種種異見不

  成圣法而假立也 當知四種唯依心立即是

  異生無相定無相事滅盡定此四六七識斷滅時立

  成不成言成者云得不成不得即得非得

  因果等法通凡圣者圣者及仏亦種上起現(xiàn)行

  行蘊攝者為是行故因何義得不相應 答夫是

  相應須為有體此不相應是無體又不與心識同根

  心所與同心故 又此不與心王同一剎那起名不相

  應又不與心同生同滅

  這段文字的內(nèi)容,解釋的是《百法明門論》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的有關問題。經(jīng)過研究,我們認為這是為唐/曇曠所譔《大乘百法明門論開宗義記》作的注釋。現(xiàn)將兩者對照如下:

  如:《大乘百法明門論開宗義記》說:

  七,唯依心不得分位建立一種,謂異生性。依見惑種,令心、心所不成圣法,而假立故。

  浙敦099則說:

  七,唯于心不得分位者,謂凡夫煩障故,生種種異見,不成圣法,而假立也。

  結(jié)合《大乘百法明門論開宗義記》前面的解釋,可見浙博099所說不謬:

  異生性者,謂諸圣者皆名同生,而諸凡愚名曰異生。由見所斷二種障故,令諸凡愚異見而生,異趣而生,異類而生,即二障種未永害位,能障圣道,名異生性。是異之生,異生之性,皆依主釋。由此性故不得圣法,故小乘中別名非得。

  如:《大乘百法明門論開宗義記》說:

  當知四種唯依心立,二十通依色心假說。由此亦通凡圣位有,故唯識論所引經(jīng)說:補特伽羅成就善惡,圣者成就十無學法。又說:異生不成就圣法,諸阿羅漢不成就煩惱。成不成,言顯得非得。亦說墮在圣同分故。其滅盡定圣者得故。因果等法通凡圣故。五蘊之中,皆行蘊所攝,說此皆是不相應行故。亦是法處法界所收,馀不攝者,皆此攝故。諸馀門義如理應思。

  浙敦099則說:

  當知四種唯依心立,即是異生、無相(想)定、無相(想)事、滅盡定此四。六七識斷滅時立。成不成,言成者,云得。不成不得,即得非得。因果等法通凡圣者,圣者及佛,亦種上起現(xiàn)行。行蘊攝者,為是行故,因何義得不相應?答:夫是相應,須為有體。此不相應,是無體。又不與心識同根,心所與同心故。又此不與心王同一剎那起,名不相應。又不與心同生同滅。

  不過,由于文獻的缺乏,我們無法知道這一注解的作者是誰,只能等待將來有更多的資料來解決這些問題。

  故此件可擬名為:大乘百法明門論開宗義記注疏

9、浙敦100(浙博075)佛經(jīng)殘片(47)

  案:原件共12行,每行20字。今錄其文如下:

  道告諸眾生 一切悉聽之 吾與人民等 同受無量□

  行之如追蹇 駕力可得其 游豫入三徒 功永三減成

  天尊不虛說 彰業(yè)必顯名 功就不居之 退身不處之

  但行無厭惓 果感云輿迎 玄臺六合室 自然登舉行

  無為漡政塲 設之于苦新 應化示天庭 功修百行足

  通達無上京 以子不才知 見誡胡疑生 泄本無為志

  孤偘示火中 見徒入火終 心腹自謂是 變化紫炁□

  群狩對門坐 自覩不得入 心懷怨嘆之 泣哭師聞□

  引道得覩之 同犮紫金顏 迴業(yè)三天地 (后殘)

  于金諸來群 勿使習斯之 用之便感(后殘)

  苦亦不得憚 一心奉無疑 行□(后殘)

  無量不思議 遙覩三天基 □(后殘)

  從內(nèi)容來看,這顯然不是佛經(jīng)殘片,而是道經(jīng)殘片。文中“道告諸眾生”、“天尊不虛說”、“功就不居之,退身不處之”、“玄臺”、“云輿”、“紫炁” 等典型的道教用語可證。

  故此件可擬名為:道經(jīng)殘片

10、浙敦106(浙博081)佛經(jīng)殘片(48)

  案:原件存7行,每行16字至19字不等。今録其文如下:

  諸天女俱童目天女而為上首又與無量虛空

  神江海神泉原神河沼神藥草神樹林神

  舍宅神水神火神風神土神山神地神宮殿

  等神皆來集會時觀世音菩薩于大會中密

  放神通光明照曜十方剎土及此三千大千世

  界皆作金色天宮龍宮諸尊神宮皆悉震

  動江河大海鐵圍山須彌山土山黑山亦皆大動

  考其內(nèi)容,抄寫的是唐/伽梵達摩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jīng)》中的一段:

  又與無量欲界諸天女俱,童目天女而為上首。又與無量虛空神、江海神、泉源神、河沼神、藥草神、樹林神、舍宅神、水神、火神、地神、風神、土神、山神、石神、宮殿等神皆來集會。時觀世音菩薩,于大會中密放神通,光明照曜。十方剎土,及此三千大千世界,皆作金色。天宮、龍宮、諸尊神宮,皆悉震動。江河大海,鐵圍山、須彌山、土山、黑山亦皆大動。日月珠火、星宿之光皆悉不現(xiàn)。(49)

  故此件可擬名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jīng)殘片(50)

11、浙敦126(浙博101)佛經(jīng)殘片(51)

  案:原件存12行,今録其文如下:

  羅蜜不得施不得施者不得受者亦不遠離是

  法行檀波羅蜜是則照明菩薩道如是須菩提

  菩薩以方便力故具足菩薩道具足已能得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持戒忍辱精進禪定

  慧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何等十八一諸佛身

  失二口無失三念無失四無異想五無不定心六

  無不知捨心七欲無減八精進無減九念無減十

  慧無減十一解脫無減十二解脫知見無減十三一

  切身業(yè)隨智慧行十四一切口業(yè)隨智慧行十五

  一切意業(yè)隨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見過去世無閡

  無障十七智慧知見未來世無閡無障十八

  智慧知見現(xiàn)在世無閡無障

  考其內(nèi)容,抄寫的是姚秦/鳩摩羅什譯的《大智度論》“釋照明品第八十一”(卷第九十一)和“釋四念處品第十九”(卷四十八)中的內(nèi)容。原文如下: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十八空、三十七助道法、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不具足菩薩道,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菩薩摩訶薩當云何具足菩薩道、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告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以方便力故行檀波羅蜜,不得施、不得施者、不得受者,亦不遠離是法,行檀波羅蜜,是則照明菩薩道。如是須菩提,菩薩以方便力故,具足菩薩道。具足已,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52)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所謂十八不共法。何等十八?一諸佛身無失。二口無失。三念無失。四無異想。五無不定心。六無不知已捨心。七欲無減。八精進無減。九念無減。十慧無減。十一解脫無減。十二解脫知見無減。十三一切身業(yè)隨智慧行。十四一切口業(yè)隨智慧行。十五一切意業(yè)隨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見過去世無礙無障。十七智慧知見未來世無礙無障。十八智慧知見現(xiàn)在世無礙無障。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摩訶衍,以不可得故。(53)

  原件在第5行“亦如是”3字下,加一墨線表示上下文之區(qū)別,可見,抄者先抄寫了“釋照明品”中的內(nèi)容后,又抄寫了前面“釋四念處品”中對“十八不共法”的解釋。當然,前段原本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具足品第八十一”中的內(nèi)容,也可以理解為先抄寫的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的段落,然后再抄寫《大智度論》中的解釋。

  故此件可擬名為:大智度論抄本殘片(54)

12、浙敦162(浙博137)講經(jīng)次第(55)

  案:此件擬題不當。原件存上中下三段,依次録文如下:

  初文前略明二

  后入文正釋三

  初總摽

  后別釋四

  初結(jié)前生后

  次正誦戒相二

  后結(jié)勸修學

  初釋輕垢

  二明制意

  三明廣略

  四科其文

  初科判

  后隨釋

  從內(nèi)容來看,這不是講經(jīng)的次第,而是典型的佛經(jīng)科文(科判)。所謂科文,就是注釋者為方便解釋經(jīng)論而將內(nèi)容分成數(shù)段,再以精簡扼要的文字標示出各部分之內(nèi)容,是我國古代疏釋經(jīng)論者常用的詮釋方式。依據(jù)分科可以獲知該書之簡明內(nèi)容及義旨脈絡,并能定出注釋者對于該書之大體見解。這一方法,始于東晉/道安,F(xiàn)按照科文的規(guī)則,加數(shù)字標識(表示標題級數(shù))整理如下:

  初文前略明二(1)

  初總摽(2)

  后別釋四(2)

  初釋輕垢(3)

  二明制意(3)

  三明廣略(3)

  四科其文(3)

  后入文正釋三(1)

  初結(jié)前生后(2)

  次正誦戒相二(2)

  初科判(3)

  后隨釋(3)

  后結(jié)勸修學(2)

  從內(nèi)容來看,這是為梵網(wǎng)菩薩戒的輕垢罪篇作的科文。如新羅/太賢《梵網(wǎng)經(jīng)古跡記》卷下末說:

  《經(jīng)》:佛告諸菩薩至四十八輕今當說。述曰:此下別誦輕戒。此中有三:初結(jié)前生后,次次第誦出,后結(jié)勸奉行。此初也。此諸輕戒隨其意樂,有犯、無犯,是染、非染,耎中上品,應當了知。(56)

  日本凝然爲唐/法藏的《梵網(wǎng)戒本疏》作的《梵網(wǎng)戒本疏日珠鈔》卷五十也說:

  上輕垢罪釋文之初科為三段:初結(jié)前生后,二正顯戒相,三結(jié)勸修學。彼第三者,今此經(jīng)戒總結(jié)段也。(57)

  不過,因科文內(nèi)容有限,目前不能斷定這究竟是爲《梵網(wǎng)經(jīng)》作的科文還是爲唐/法藏《梵網(wǎng)戒本疏》作的科文。

  故此件可擬名為:梵網(wǎng)菩薩戒輕垢罪篇科文

13、浙敦170(浙博145)佛經(jīng)殘片(58)

  浙敦171(浙博146)佛經(jīng)殘片(59)

  案:原件兩頁,各存16行,今録其文如下:

  復次今當略辯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

  示若唯世俗見如來者則不決定若以勝義

  見如來者是則決定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第六增上王?染時染自?于無染不染?染者名愚夫

  今此頌中第六增上王者謂心意識若有已

  度五暴流未度第六意暴流爾時其心隨逐

  諸定所有愛味故名染時復有補特伽羅于

  長夜染取為己有于可愛法執(zhí)藏不捨是故

  說彼為染自取貪名為染因貪所生當來世

  苦亦名為染若染自取于所染心不隨功用

  攝受遮止修意對治作意故如是彼心于現(xiàn)

  法中無有染污于無染心此染自取當來世

  中因彼諸苦亦無有染若有于彼隨作功用

  而不攝受亦不遮止不修意對治作意□□

  此苦因長夜受苦于此苦因□(后殘)

  愚夫

  尊或弟子所設佛世尊或佛弟子由悲□□

  自往其所然彼由覆隨煩惱纏染污其心尚

  不如實發(fā)露己過況能信解修諸善法如是

  當知于彼善說法毘柰耶相應善法二種心

  城皆不能入何況復能取為己有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

  示在家出家總由四種雜染因緣失壞善說

  法毘柰耶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如龜藏支于自誚? 苾蒭善攝意尋思

  無所依止不惱他? 證般涅槃無所謗

  此頌所明謂如有一依初靜慮捨三惡尋所

相關閱讀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