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皈五戒大意
三皈五戒大意
三皈,是皈依佛、法、僧三寶;五戒,是佛教的根本戒。除非我們不信佛,信佛一定要皈依三寶;除非我們不學佛,學佛一定要受持五戒。因為皈依三寶,是進入佛門的起步,受持五戒,是學佛必須遵守的基本原則。相信在座各位,大多數(shù)都已經(jīng)皈依三寶了?但三寶的意義究竟是甚么呢?三寶又有那幾種?我們皈依三寶之后,要怎樣才算是真正的三寶弟子?三寶弟子是否一定要求受五戒?五戒的內容又是甚么?皈依三寶、求受五戒又有甚么好處?關于這些問題,各位是否都已經(jīng)理解?本人認為,開始學佛的人,對以上的問題,必須認識清楚,然進行三皈五戒,使自己的信仰,建筑在理智旳磐石上,才算是一個正信的佛弟子。因此,今天特別提出‘三皈五戒’的問題,與各位共同討論,希望各位都明白三皈五戒的意義,都能負起三寶弟子應有的責任,都成為一個正信的三寶弟子。
一、三寶的意義
甚么是三寶呢?三寶,就是佛寶、法寶、僧寶;佛寶是覺義,法寶是正義,僧寶是凈義。
佛,梵語佛陀耶,譯華言名覺者,含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意思。自覺,揀非凡夫的不覺;覺他,揀非二乘圣人的自覺;覺行圓滿,揀非菩薩修因,覺行未圓滿。諸佛因中修行時,能運用般若的智慧——始覺智,照見宇宙人生的原理——本覺理,自覺覺他的功德妙行,都達到究竟圓滿的覺悟境界,所謂:‘三覺圓明,萬德具足,’徹底明白人生的意義,回復本來具足的真如自性,成為宇宙的大覺,即被稱為佛陀——覺者。所以佛字,又含有始覺,本覺,究竟覺的意義。
自從佛覺悟宇宙原理,親證諸法本體之后,即本其先知覺后知,先覺覺后的精神,來入人間,將自己所發(fā)現(xiàn)的真理,以及發(fā)現(xiàn)真理的方法,教導世人,令見佛聞法的人,化愚成智,轉迷為悟,轉凡成圣,最后覺悟成佛,究竟離苦得樂,給予眾生無窮無盡的利益,因此名為佛寶。
法,梵語達摩耶,譯華言名為法,含有自性與軌持的意思。即是說;宇宙間所有一切現(xiàn)象,無論是有情無情,有形無形,是精神,是物質,皆各有其獨特的自性,是有一定的運作與表達,令人看了有一定的認識和理解。例如:我們看見地的堅性,就知道是地;看見水的濕性,就知道是水;看見火的暖性,就知道是火;看見風的動性,就知道是風等,所以凡能含持自性,軌生他解的事物就是法,但這只是就宇宙的現(xiàn)象界而言。至于事物的本體,究竟是甚么呢?自古以來,所有人類都不知道,教育家不知道,哲學家也不知道,連極端進步,極端聰明的科學家,也無法了解,唯有佛陀一人,不但知道,而且親證。
因為佛能夠運用高深而超人的般若智慧,既理解宇宙原理,又親證諸法本體,之后,即將其所發(fā)現(xiàn)的真理,及其親證諸法本體的經(jīng)驗與方法,教導弟子們,并鼓勵勸勉弟子們,努力修學,積極進取,謀求拾回遺失已久的佛性,親自體證諸法的本體。所以法,在佛教言,有證法,教法、與修法。眾生依佛的教法,精勤修學,如法受持,終有一天,可以親證佛所證、所說的真理,和佛一樣,成為宇宙的大覺,究竟離苦得樂,因此名為法寶。
僧,梵語僧伽耶,譯華言名和合眾。是指出家學佛的比丘與比丘尼的團體而言。因為出家人在同一信仰,共一目標的團體中,過著身和共住,口和無諍,見和同解,意和共悅,戒和共修,利和同均的清凈生活,三業(yè)清凈,思想一致,享受平等;最后,還可以共證寂滅理,所以名和合眾?梢哉f:僧就是出家修行,住持佛法,團結一致的集團,他她們能夠弘揚佛法,續(xù)佛慧命,作為我們的導師,人間的福田,有益社會,有利群眾,因此被稱僧寶。
二、三寶的類別
三寶的類別,可分為四種:
。ㄒ唬﹦e相三寶
別相三寶是指佛在世時,曾經(jīng)停留在人間,與眾生接觸過的三寶,有大小乘的分別。大乘三寶中的佛寶,是指最初成道的毗盧遮那佛;法寶是指華嚴經(jīng),與其他一切大乘經(jīng)典;僧寶是當時在佛座下,協(xié)助佛陀教化眾生的大菩薩僧。若就從體起用,應小乘機言:則現(xiàn)丈六金身的釋迦牟尼佛是佛寶;佛所說的四諦、十二因緣等教、理、行、果是法寶;依法修行,證得解脫道的三乘圣眾是僧寶。以其個別出現(xiàn)人間,教化眾生,佛不是法,法不是僧,形相不同,彼此互異,所以名別相三寶,又名化相三寶。
。ǘ┳〕秩龑
佛滅度后,流傳于世間的佛像,無論是紙晝,木刻,泥塑,銅鑄,都可以代表釋尊,令禮拜恭敬的人滅罪生福,是住持佛寶。佛弟子將釋尊一代時教,所說的十二分經(jīng),結集成三藏圣典,是住持法寶。出家修行,弘揚佛法,能自行化他的比丘、比丘尼,是住持僧寶。
。ㄈ┳孕匀龑
自性,是指眾生本具的真如自性。真如自性,圓明覺照,是佛寶覺義;真如自性,不變隨緣,能出生十法界諸法,作為一切諸法的軌則,是法寶正義;真如自性,隨緣不變,不生不滅,清凈無染,是僧寶凈義。佛法僧三寶,皆依真如自性而建立,故名自性三寶;因為真如自性,是一切法所依據(jù)的理體,所以又名理體三寶。
。ㄋ模┮惑w三寶
意思是三寶之中,各各互具三寶。例如佛寶,其本身覺照明了,是佛寶覺義;佛親證諸法實相理,是法寶正義;佛的身心清凈,是僧寶凈義。在法寶言:諸法實相,靈明覺照,是佛寶覺義;原本執(zhí)持萬物,是法寶正義;原本清凈無染,是僧寶凈義。在僧寶言:僧眾修行,能立觀智,是佛寶覺義;能遵循軌則修行,破邪顯正,是法寶正義;能和合共處,清凈無諍,是僧寶凈義。三者互具,不可分割,故名一體三寶,又名同體三寶。
因為別相、住持二種,各有形式,有相貌可見,屬于事相三寶;自性與一體二種,只可以神會,不可以觀見,是屬于理性三寶。事理各二,共有四種三寶。
三、皈依的意義
皈依是甚么?皈是皈向、皈宿,依是依靠、依托,依賴。如游子歸家,依靠父母;亦如浪子回頭,找尋歸宿;亦如學生依托老師,弟子依賴師傅一樣。我們寄生在業(yè)海茫茫的五濁五世中,如果沒有可靠的信仰對象,作為我們精神的寄托與歸宿,沒有良師益友給我們依托和信賴,難免依世起倒,隨俗浮沉,或被煩惱的波浪沖擊,漂流生死苦海,無法靠近覺岸,擺脫六道輪回的苦惱,F(xiàn)在,皈依三寶,等如已經(jīng)找尋到歸宿,前途有所依賴。印光大師說:‘歸者歸投,依者依托;如人墮海,忽有船來,即便趨向,是歸投義;上船安坐,是依托義。三寶為船,眾生歸依,即登彼岸。’因為三寶,是黑夜的燈塔,苦海的慈航,我們皈依三寶,等如在無明黑夜中,獲得真理之光的照耀,亦如在煩惱波濤洶涌的生死苦海中,忽遇三寶的慈航,若能歸投慈航,歸向三寶,依托三寶作為我們生命的導航,一定可以渡過苦海,登陸覺岸。
又皈字從白從反,白的反面就是黑,黑的反面就是白,正是代表人生的兩面;白表示智慧的光明,黑表示愚癡的黑暗。眾生久遠劫來,長期被無明煩惱的黑暗,障蔽自性的智慧光明,以致顛倒行事,隨業(yè)流轉,輪迥六道生死,從迷積迷,無法走出黑暗,奔向光明,F(xiàn)在,由于住持三寶的教導與接引,用清凈的身心皈依三寶;皈依佛,依靠佛寶的覺悟,啟發(fā)自性的覺悟,從顛倒迷惑中回頭,提高理智,發(fā)菩提心,趣向佛道;皈依法,依靠佛的法寶,啟發(fā)自性的正智,從邪知邪見中回頭,提起正念,了解真理,增長智慧;皈依僧,依靠僧寶的清凈,啟發(fā)自性的清凈,從五濁惡世的物欲洪流中回頭,步著諸佛菩薩的后塵,踏著一切賢圣僧的足跡,走上菩提覺道,奔投寶所,回歸真理之邦,以佛教的真理,作為自己生命的歸宿。所以皈依三寶的意義,不止是反黑為白,反迷為悟,反邪歸正,反愚為智,反染為凈,徹底改造自己;還要由皈依事相的三寶,進而皈依自性的三寶,最后親證理性三寶。
四、皈依儀式與功德
佛在世時,皈依儀式,非常簡單。根據(jù)過去現(xiàn)在因果經(jīng)記載,佛初成道,受商人兄弟供養(yǎng),食后咒愿;‘所為布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為樂故施,后必得安樂。’隨即勸導商人:‘汝等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末來僧。’兄弟二人立刻宣言:‘大德!我今皈依佛,皈依法。’便完成了皈依的儀式。直至佛到鹿野苑,度僑陳如等五人出家,學佛證果,然后三寶具足。
最初皈依三寶的,是耶輸迦的父親。因為見佛聞法,心生歡喜,即對佛言:‘我今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唯愿世尊,聽為優(yōu)婆塞,自今已去,盡形壽,不殺生,乃至不飲酒。’
后來,耶輸迦的母親與前妻,見佛聞法得益,亦自動對佛說:‘自今已去,皈依佛、法、僧,聽為優(yōu)婆夷。’是為在家二眾弟子的開始;可知皈依儀式,極其簡單。
但現(xiàn)代人,喜歡隆重,致使皈依儀式,演變成有有敷座,請師,唱贊,禮佛,開示,請圣,懺悔,受皈,發(fā)愿,勸誡,回向等一連串的活動。還有人加插其他余興節(jié)目,如甘露瀖頂?shù)龋际墙右娚姆奖恪?/p>
本人認為,皈依三寶,最重要的是皈依者本人,自動自發(fā),心誠意悅,在住持僧寶的接引與領導下,對住持佛寶宣誓:盡形壽皈依佛法僧,就可以完成皈依的手續(xù)。不過,在完成皈依手續(xù)后,還要真正發(fā)心研究佛學,了解真理,如法修行,做到敬佛,敬法,敬僧;實行學法,修法,弘法;同時負起護法的責任,才算是一個真正的三寶弟子,至于皈依儀式隆重與否,并不重要。
至于皈依三寶的功德,非常殊勝。優(yōu)婆塞戒經(jīng)說:皈依三寶,能出生無量善法,是成就無上菩提的根本,所得福報,無窮無盡。文殊師利問經(jīng)說:皈依佛法僧,可以解脫一切苦惱。佛說因緣僧護經(jīng)說:皈依三寶,得大吉利。其他經(jīng)典,無不贊嘆皈依三寶的功德,微妙難思。過去有一位三十三天的天子,福報享盡,將墮三涂,帝釋天主,教他皈依三寶,稱念‘皈依彿,兩足尊;皈依法,離欲尊;皈依僧,眾中尊。’七日后命終,天主不知其去處,特來問佛。佛言:因皈依三寶功德,轉墮為升,已生兜率陀天。由是證明,皈依三寶,的確可以離苦得樂,近則增長人天福報,免墮惡道;遠則可以作為成佛的真因,終證佛果菩提。
五、五戒的內涵
五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ㄒ唬┎粴⑸蚀
生是生命,凡有生命的動物,無不貪生怕死,我們愛護自己的生命,怎可以隨便殺害其他生命呢?所以皈依佛門,第一條要守的戒律,就是不殺生,不食肉,以培養(yǎng)仁慈的德性,以擴展個人的愛心,以保持身體的健康。因為一般動物,也和人類一樣,隨時都可能發(fā)生各種疾病,我們將有病動物的血肉,送進自己的腸胃,不怕病菌傳染嗎?就算是健康的動物吧,但動物被捕殺時,其內心的恐懼,憤怒,怨恨,悲哀與痛苦的情緒,往往令其細胞產(chǎn)生毒素;人們將含有大量毒素的肉類,吃入口中,藏到體內,日積月累,人體細胞,自然會產(chǎn)生大量毒素,因而引生很多意想不到的疾病。何況動物被殺死后,體內胞細組織,立即開始腐敗,細菌亦不斷成長,再經(jīng)過由屠場送往冰庫,冷藏,儲存,運送,銷售,購買,烹飪,進食,一連串的操作過程,肉類不斷腐敗所產(chǎn)生的細菌,也就更多,更毒。專家們將其濃縮涂在老鼠表皮,三個星期就引起癌腫。所以素食,的確可以減少由肉類傳染的疾病,可以避免由肉類毒素,所引生的各種奇難雜癥。
因果經(jīng)說:‘今生多疾病,前身殺孽重。’不僅說明因果定律,自作自受的道理,同時也說明了很多出家修行的人,為甚么會被惡疾綿纏的原因,因為出家修行的人,今生雖然持戒修行,但前世未必不殺生,不食肉。所謂:‘假使百千劫,所作業(yè)不忘;因緣聚會時,果報還自受。’由于宿生惡業(yè)所追,怎得不?除了戒殺放生,實行素食,加以誠心懺悔,以謀消除宿業(yè)之外,別無他圖。
可惜很多人,都不明白三世因果報應之理,不知懺悔,不肯戒殺放生以贖罪,反而每因疾病需要吸取營養(yǎng),而殺害生物,滋補自己;即使是信佛的人,亦不例外。我們撫心自問,一日三飧,一年三百六十五日,一百年就是三萬六千五百日,人的一生,在十多萬次進食中,究竟殺害了多少生物,實在無法統(tǒng)計。古人說:‘千百年來碗里羹,冤深似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請各位想一想,屠場里堆積動物的尸體,與戰(zhàn)場上人類的尸骸遍野,有何分別呢?
由于食肉的人太多,肉商為了供應市場需要,不得不擴建屠場,增加屠工,大量殺戮生物。由于殺生共業(yè)所感,致使我們的世界,不止充滿殺機,而且殺氣騰騰,天災人禍,隨時降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殺人之多,古所未有,有心人都希望阻止戰(zhàn)爭,可是僅僅距離二十年,又爆發(fā)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死傷人數(shù),遠遠超越第一次大戰(zhàn),F(xiàn)在,世界各地,又戰(zhàn)火蔓延,萬一不幸,導致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勢必毀滅人類前途。因此,我們戒殺素食之目的,已非只限于為個人的健康問題了,我們?yōu)榱巳祟惖那巴九c幸福著想,就應該戒殺放生,實行素食,以擴展愛心,以停止殺業(yè),以避免戰(zhàn)爭,取消浩劫,導人類于永久性的和平。
。ǘ┎煌当I而義利
世間物各有主,不應該不問自取,甚而少至一針一線,一花一草,一枝筆、一張紙,不與而取,都犯了偷盜之罪。很多人都以為自己是正人君子,而且家庭富有,地位崇高,怎會作賊,盜取他人的財物呢?其實,偷盜并不限于明搶暗偷,或持械打劫;而是包括用不正當?shù)氖侄危澢蠓欠莸呢斘,以及欺騙奸詐,強奪巧取,走私漏稅,盜取公物,欺世盜名等不道德的行為。此外,如果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侵損別人的權益;或利用自己的權力與地位,令他人不得不贈送禮物;或欺壓良善,奪取他人晉升的機會,甚至為了貪求方便,侵占了他人小小的便宜,或因不守時的壞習慣,令對方付出寶貴的時間,都是屬于偷盜的一族。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里,在創(chuàng)業(yè)過程中,或在社交埸所上,往往犯了偷盜之罪而不自覺;小則令別人遭受損失,大則引起社會糾紛,甚或導至戰(zhàn)爭。因此,佛特別制不偷盜戒。身為佛弟子的我們,不但立身處世,要做到‘正其義而不謀其利,明其道而不計其功。’不茍取不義之財,還要樂善好施,奉獻自己所有,扶危濟困,福利群生,實行布施,以除慳貪。
。ㄈ┎恍耙Y節(jié)
古人說:‘萬惡淫為首。’佛言:淫欲是生死根本,我們欲想超出生死輪回,一定要斷淫。楞嚴經(jīng)教導修行的人,必使淫機,身心俱斷,連斷性亦無,始可進修佛道。所以佛制出家弟子,要絕對戒淫,不可涉及男女私情。即使是在家學佛人,亦要清心寡欲,潔身自愛,不得恣情縱欲,不得見色起心,不得強暴非禮,不得亂倫邪行,不得涉足舞場妓舍,或涉及婚外情;以免制造糾紛,導演家庭悲劇。特別是三寶弟子,更要崇尚禮節(jié),行為端莊,思想純正,實行佛化家庭,使家中下一代,自小就接觸佛教的道德教育,自小就養(yǎng)成‘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聽’的良好習慣,將來長大成人,立足社會,必然不會受社會色情風氣的影響,而成為濁世的清流,不致沉淪欲海,無法自拔。所以身為家長,無論是為了家庭幸福,或是為了下一代,都應該受持不邪淫戒。
。ㄋ模┎煌Z而誠實
語言,是人類社會維系公關的主要橋梁,亦是毀滅人類前途的導火線,所以古人說:‘一言興邦,一言喪邦。’不可不慎。佛為了救護人的口業(yè),特別制定不妄語戒,教導我們說話要誠實,報導要正確,不可以因貪求名利而妄自夸大,自贊毀他;不可以因嗔恨對方,而粗言惡語,破口大罵;不可以因妒忌別人,而挑撥離間,妄言中傷;不可以因取悅于人而花言巧語,欺騙奸詐;特別是修行人,更加不可以,未得圣人之道而言已經(jīng)得,未證圣果而言已經(jīng)證,希望對方尊敬供養(yǎng)自己,以滿足個人的私欲。當知妄語之罪,自毀信譽,破壞公關,導人迷信,死必墮落地獄,罪畢轉生為人,還要常受誹謗,語雖誠實,人不信受種種惡報,非戒除不可。
(五)不飲酒而正智
酒能麻醉人的心智,酒能損害人的健康,酒能令人喪德敗行。四分律說:酒有十過,三十六失。現(xiàn)代科學,已經(jīng)證明,飲酒可能引生各種疾病,損害身體,講究衛(wèi)生,珍惜前途的人,都自動戒酒,何況佛弟子?佛在世時有一出家人,已經(jīng)證得阿羅漢果,神通自在,能降伏毒龍,被稱為降龍比丘。一次因乞得含有酒精的食物,嘔吐大作,醉臥在地,飽受蟲蟻欺負。又有一比丘,因醉酒喪智,頭腦不清,看見鄰家園子里有一母雞,便捉來殺食,及鄰家主婦,跑來追問時,不止否認,還借酒行兇,奸淫人婦;因為飲酒,殺盜淫妄之罪都犯了,因此,佛制凡是佛弟子,不得飲酒。包括一切含有麻醉或刺激性的東西,都要戒除,以保持理智清醒,行為正常,免因醉酒破戒,或借酒行兇。
據(jù)上可知,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就是仁、義、禮、智、信的道德行為,亦是做人的根本。特別是人的質素,先天就充滿了貪嗔癡種種心理毛病,加以外界物質的誘惑與刺激,很容易策動身口七支,作殺盜淫妄等惡業(yè),自害害人,甚至破壞社會秩序與治安,給人間帶來很多人為的災害與禍患。因此,佛制五戒,要弟子們嚴格遵守;五戒受持清凈,然后可以進行求受沙彌、沙彌尼戒,比丘、比丘尼戒,以及菩薩戒。如果人皆實行不殺生,仁慈愛物,就可以保障一切生命的安全;杜絕社會上種種殘殺,謀殺,暗殺,奸殺種種罪惡行為。如果人皆實行不偷盜,重義輕利,就可以保障他人財產(chǎn)的安全;減少社會上明搶暗偷,持械打劫等罪惡案件發(fā)生。如果人皆實行不邪淫,尚節(jié)守禮,就可以保障婚姻安全,家庭幸福;取消社會上非禮強奸,亂倫喪德種種敗行。如果人皆實行不妄語,誠實可靠,就可以保障自他的信譽與權益,維護社會正常公關;止息人間妄言綺語,挑撥離間,以及是非口舌之爭。如果人皆實行不飲酒,保持頭腦清醒,提高理智,就可以保障自他行為的安全;保持正常操作,不致醉酒闖禍,或醉酒駕駛,以導致種種意外發(fā)生。
六、受持五戒的功德
我們無論是為了自己的安全與幸福,抑或為了凈化社會,保障一切人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都應該在皈依三寶后,進一步發(fā)心求受五戒,在嚴謹受持五戒的過程中,認真改往修來,使自己在生活與工作方面,不斷改善自己,提升自己,朝向智慧的覺道邁進,一方面凈化自己的身心,令三業(yè)清凈,;增長以自利;一方面凈化社會,取消罪惡,令社會安定繁榮以利他。在佛說賢者五福經(jīng)中說:自己不殺生,又能勸導他人不殺生,來生必得長壽的果報;自己不偷盜,又能善說法要,令聞法的人,改變偷盜的行為,來生必得富饒,擁有無量財寶的福德;自己斷淫,又能教人斷淫,或勸人尚節(jié)守禮不邪淫,來生必然相貌端正,莊嚴無比;若能自己不妄語,又能說服他人,止息妄語,敬信三寶,來生必得善名遠播,人所稱贊的福報;自己不飲酒,正智明了,又能說法利生,教人不飲酒,令人保持正智,明白佛法,理解真理,來生必然聰明大智,人所敬信。我們欲想長壽,大富,端莊美麗,知名度高,又想聰明才智過人,真的要發(fā)心受持五戒。何況持戒,諸佛稱贊,善神守護,功德不可思議。
佛在世時,有一比丘,嚴持不妄語戒。有一天出外乞食,看見一個難產(chǎn)婦人,生命危在旦夕,大悲心生,自言:我自從皈依如來,即嚴持不妄語戒,若然清凈,愿以此功德,令此難產(chǎn)婦人,順利生產(chǎn)。言畢,嬰兒立即出世,毋子平安。又過去年印度迦濕彌羅國,有一毒龍為患,當時住在毗羅寺的五百大阿羅漢,共同入定,亦不能驅逐此惡龍。后來,有一游方僧人至,聞毒龍為患,特別前往毒龍?zhí)帲瑥椫刚f:‘請遠離此地’,毒龍聞言,即自動離開。五百阿羅漢問僧人入何定,可以驅逐毒龍!僧人答:我不入定,也不用神通,只是一向嚴持佛戒,即使是輕微小罪,亦不觸犯,所以能令毒龍害怕,自動離開。由此證明,持戒功德,遠勝神通;即使是只能受持一戒,清凈不犯,其功德亦不可思議。因為五戒,有少分戒,多分戒,與滿分戒的不同。但受一或二戒,名少分戒;若受三或四戒,名多分戒;全受五戒名滿分戒。所以皈依,一定要同時昄依三寶,不可分割;求戒,是可以求受滿分戒,也可以選擇求受少分戒、或求受多分戒的。無論是少分、多分、或滿分,但能受持不犯,功德一樣不可思議。
現(xiàn)在,關于皈依三寶,受持五戒的意義與功德,大家都明白了,若果想進入佛門,改往修來,超凡入圣,離苦得樂,就一定要皈依三寶;若果想滅罪生福,上升不墮,保持人身不失,就要受持五戒。可以說:三皈五戒,是確定佛弟子身份的證明,亦是往來人間天上,以及通往佛道的法界護照。凡是想滅罪生福,享受人天快樂,甚至想轉凡成圣,覺悟成佛的人,都應該皈依三寶求受五戒。皈依三寶,就是三寶弟子,求受五戒之后,男子就是優(yōu)婆塞,女子就是優(yōu)婆夷,意譯是近事男,近事女。意思是說:皈依受戒的善男子、善女人,今后應該親近三寶,學習佛法,了解真理,如法修行,以求智慧;同時還要盡自己的能力,四事供養(yǎng)三寶,護持三寶,以修福德;如是;垭p修,解行并進,才是典范的三寶弟子,才是典范的優(yōu)婆塞,或優(yōu)婆夷,才可以;墼鲩L,菩提上進,而獲得學佛的真實利益。
如何才能守好三皈五戒
“如何才能守好三皈五戒”,這個問題作為一個佛教徒來講,是非常重要的,是最根本的基礎,也是我們成佛的基礎,沒有它一切成就都不能得到。所以想持好三皈五戒的這種心非常好。“到哪里去了解相關知識”,實際上你只要有了“怎樣才能去持好”的這種決心,這就是你最好的知識。
三皈五戒是我們學佛的基礎,也是成佛的一個最根本的條件。如果我們有一個用生命、用所有的利益,來換取三皈五戒的決心,外面的事情就好解決了。關鍵就是我們有沒有這種決心,這是關鍵。因為一切唯心造,有和沒有都是相對的,如果我們的心非常堅定的話,這樣相關的知識都會有,也就是說這種因緣都會逐漸的生起,而且非常真實;如果你沒有這種決心,就想敷衍了事“我想了解了解三皈五戒”,這樣的話,就給你相關知識和解釋,恐怕也不起作用。所以說這個決心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我們能夠有了不怕自己失去利益,也要守好三皈五戒的這種決心。比如說,我正在做生意,如果和戒律相沖突的時候,我決心放下我的利益,我要服從三皈五戒;當我生命和這個戒律相沖突的時候,我寧可犧牲生命,來持好三皈五戒。如果你有這種決心,也就是說你決心已定,整個宇宙都會給你講三皈五戒,萬事萬物都會給你講三皈五戒;如果你沒有這種決心,看書再多恐怕也起不到更大的作用,所以這個問題在這點上很重要。
當然啦,看書也是重要的,但是我們不要指望看書,也不是要觀察別人怎么做。而是要觀察自己,看自己每一言每一行,是否符合三皈五戒。比如說吃飯,我們吃飯的時候,這碗飯和這碗菜我能不能次第吃?我是不是分別這碗飯和這碗菜好和不好?首先要沒有嫌棄心,沒有分別心,好和壞都是平等的。吃的時候要次第吃,什么叫次第吃?從你最近的往下吃,菜也是這樣,飯也是這樣。同一桌吃飯,別人吃什么不要管,不要考慮,就考慮我吃的這一塊,眼睛不往外瞅。持戒應該從這里開始,從吃飯、睡覺、走路、說話……看它們符不符合三皈五戒。
這個三皈五戒講起來要很長時間,我簡單跟大家講一講。比如說,我們去上街,當走在路上的時候,我們嗓子里有痰了,這口痰是隨便就吐呢?還是找到一個合適的地方去吐?或是吐在紙里,包好,送到一個裝垃圾的地方?如果條件都不具備,既沒有帶紙,又沒有找到合適地方,那這口痰怎么辦?既然我們學佛了,是佛的弟子,國家也有一個衛(wèi)生文明的要求,我們這口痰應該怎么辦?我的想法,那你就把它咽下去。我們的持戒精神應該是這樣。
當我們走路的時候,比如說走在馬路上,我們應該右側通行,在人行道上走,不可在機動車道上走。雖然機動車道沒有車,周圍也沒有人,甚至是晚上,也不可以。因為國家既然有規(guī)定,我就一定要遵守。遇到紅綠燈,不管有人沒人,只要是紅燈我就停,不可以超越,就哪怕半夜回來,遇到紅燈我也要停下來。雖然是沒有人,但是空中有佛菩薩在看著你,有很多的眾生在看著你,你是真持戒還是假持戒?你持戒是給別人看,還是給自己看?這就是我們所要求的。作為一個佛教徒首先要真實。
走在路上,我們要求的是不該看的地方不要看。比如到市場,買菜的時候是否去講價,這個問題我講了幾次了,但是還要講。因為很多都是在家居士,到市場講價已經(jīng)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也可能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種樂趣。作為你是一種樂趣,但作為賣菜的人,就是一種膽戰(zhàn)心驚的挑戰(zhàn)。
當看到你來的時候,手不斷地在菜里挑來挑去的時候,你想他那是什么樣的一種心情?是一種恐懼、害怕。另外,你又不斷地跟人講價錢,他為了叫你買菜,就不斷地撒謊。
很簡單的例子。你比如說,這個菜,從他要獲的利,和他的運輸費用等等條件來講,應該一塊錢就可以買走。但你非要給人八毛錢,所以他就得提高到一塊二,留兩毛錢的余地和你討價還價。就是說這種撒謊是誰造成的?就是我們給人家造成的。所以說他撒謊必然有責任,但其中主要的責任還在于你。你不斷地促成別人的撒謊。這樣的話,我們作為一個受了三皈五戒的佛弟子,你的持戒精神就被破壞了。
因為佛教徒是拔苦予樂的,對所有眾生都能幫助他去拔苦,給予樂,這是我們的持戒精神,不要給對方造成痛苦。有時候我們甚至帶著念珠,到人家的菜里不斷地挑揀,這面嘴里講著價錢,把那好的都拿走了,把壞的留給人家。我們平時都說學佛,佛絕對不會讓我們干這種事情。
所以這就是我們修行的開始。不要挑,要把壞的留給自己,把好的留給別人。這樣的菩薩行為,這樣的學佛行為,我們何樂不為呢?如果就買一次菜,這么點小小的利益,我們都不肯放下,我們怎樣為眾生去舍血、舍肉、舍生命,去救護呢?不可能的。所以說我們要從小事做起。
另外,買菜也不要看人家的秤,給多給少,生怕吃虧。本來我們就應該找虧吃,學佛人千萬千萬不要占便宜。當你占了便宜的時候,你心里就吃了一個大虧,道德的虧。當我們不與他人計較,而且寧愿吃虧。別人歡樂的時候,表面上你在物質上虧了,但你內心反而是一種收獲,是一種大的收獲,超越你所得物質的千百萬倍。那是真正的快樂,可能你這一生都會永遠快樂下去,這樣的快樂何樂不為呢?佛教徒只有能認真地去做好三皈五戒,才會享受這種快樂,獲得這種大利益。所以說三皈五戒就給我們帶來了根本、永久的快樂。
特別是買菜以后,臨走又拿人家?guī)讉。秤已經(jīng)夠了,又拿人家?guī)讉,這本身就犯盜戒。當你走的時候,人家在背后就罵:“你看看,這個人還信佛呢?臨走還拿我的豆角,拿我的菜。”人家連唾帶罵,眼神都非常不對。所以說這個毛病千萬千萬要改過來。一定不要給人家賣出的菜任何“增值”。就人家給也不要,就白給你,你也不要。為什么?來之不易。給我們怎么辦?好,一個是不要,一個是再給錢,一定要平等對待。這樣我們就真正地學了三皈五戒。
三皈五戒就是拔苦予樂。只有給別人快樂的時候,我們才會真正的快樂,只有幫助別人解除痛苦的時候,我們的痛苦才會消失。所以上哪去找相關的知識?就是從生活中去找,從每一言、每個動作、每句話去找,這才可以。
比如說,妄語的問題,我們應該有一個寧死不妄語的決心。有很多做生意的,比如說賣服裝,本來就不是進口的,他說是進口的。本來價錢和它的實際成本,就是差距很懸殊,他說很高的價錢,等別人來討價還價,這樣都犯妄語。這是不應該的,應該是實話實說。
即使你有些話不能告訴別人,但是也不可以撒謊,不能為一點利益,就失掉了我們真正做人的品德,作為一個佛教徒的品德。當然了,很多的女同志,還有一些話是不能跟人講的,人家問你錢放哪?你不能跟人講,但你可以打閑岔。比如說,他問你:“你錢放在哪?”你可以伸出手:“你看我這個手指蓋很漂亮。”他說:“你錢到底放在哪?”你說:“我這手指蓋真漂亮!”他一看你不往這上說,就拉倒了。這就可以方便回避,就不犯妄語。
千萬千萬不能犯妄語。特別值得注意一點,就是說所謂的“方便妄語”可不可以打?為了幫助別人的時候,我們可以打方便妄語嗎?是不可以的。佛是如語者、實語者、不妄語者。我們做不到實語者、如語者,因為我們沒有證到實相。佛手里雖然是空拳,但佛說我這個拳頭里有糖,它就會生出糖來,因為佛是實語者。而我們不是,我們說手里有糖,其實它沒糖。所以我們不能有任何妄語的行為,沒有就是沒有,有就是有。
特別關鍵的時候,比如說親人有病,得了重病,這個病如果告訴他,可能會打擊很大。等親人問我:“我這是什么樣的病?”為了這個親情就撒謊了,哦!沒有問題,就感冒等等,或一點小病。這話可不可以講?是不可以講的。說我要是直接告訴他,是不是對他的一種傷害呢?從我們的理解,確實產(chǎn)生了一種情緒的打擊,會有一點傷害。但是更主要的,由于你心里的真實,就是治好他病的一付藥。如果你去妄語了,表面上是幫助他,實際上你就失去了這副藥。這才是一個大利益。
更主要的一個利益,將來我們還要成佛,要往生西方,如果你打了這種方便妄語,不可以往生西方,也不可以成佛。當你犯一句妄語的時候,你的前程上,就會出現(xiàn)了無數(shù)的障礙,阻擋你再進一步地修行佛法。
這個問題跟大家這么探討,它實際上是很重要的。為什么我們大家有時候,在生活中會失去很多的利益?就因為在這些關鍵的問題上,失去了自己的判斷能力,和正確的認識,和持戒的決心,所以失去利益。微小的差別就會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會影響到你這一生的成就,所以說不可小視。
佛的戒律來不得半點虛偽,越是想修行的人,更不能來得半點虛偽,所以說不能妄語,要實話實說。當你實話實說的時候,佛菩薩都會幫你解決問題。當你撒謊的時候,佛菩薩就會離你而去。雖然你是方便妄語,佛菩薩也不會護佑你的。所以說我們應該真正的理解,佛所說的真語者、如語者、不妄語者、實語者,不可以妄語。
平時,同事之間、同學之間、鄰居之間也不可以妄語。比如說,出門經(jīng)常問候的話,說:“你今天挺好?”如果你今天難受了,你不能說挺好。你說:“可以。”只能說可以,不能說我挺好。問你:“你是否吃早飯了?”你沒吃,只能說沒吃:“噢,今天還沒吃。”你不能說:“噢,已經(jīng)吃過了!”我才不想上你們家吃呢,我嫌你們家埋汰。這話絕對不能說。就記住不管任何條件下,都不能妄語,除非為了救人,佛菩薩允許開方便,在沒有救人的情況下是不允許的。
為什么有很多人能夠證果?就是因為他真實,寧可犧牲生命,不肯做犯戒的事情,所以很快就證果了。為什么我們不能證果?就因為我們處處都給自己找方便,心地不真,所以不能證果。
修行戒律主要在于自己不斷地展開?粗褰浜芎唵,因為五戒,和八戒、十戒、甚至二百五十條比丘戒、三百多條的比丘尼戒、還有菩薩戒,它們互相都是相通的,都是一個源泉。如果你五戒持不好,你想再持好八戒、十戒、比丘戒、甚至是菩薩戒,是不可能的。
這個持戒基礎從哪開始?從五戒開始。只有五戒你受持嚴謹了,你才會持好其它戒。這個就像蓋房子一樣,基礎打壞了,你再往上蓋,這個墻早晚要塌的,所以說必須打好基礎。也就是說五戒通一切戒律。持戒的主要精神要靠自己悟,自己去理解,理解一條就要落實一條在行為中。不要盲目地求更多的戒律,那是以后的事情。想求得更多的戒律,首先就要從第一條戒律開始,那就從三皈五戒做起。只有從三皈五戒做起,而且能夠做得很好的人,才有資格再往上去受戒,求戒。所以說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為什么我們學佛中,有很多人學一學就偏了?就是把這個三皈五戒,沒放在心上。他認為三皈五戒不是根本,不是定力,不是智慧,這種看法是錯誤的。實際上戒律就是大智慧、大定力。我舉一個例子,比如說如果一個人想持好戒,一天就吃一頓飯,那他這二十四小時都在守戒,不管是醒著或是睡覺,他都在持戒。有的人去打坐,可能坐了兩小時、三小時,他下了坐,這個定力就逐漸地消失了,滿足不了他二十四小時的需要。你想一想是不是?所以說一條戒律,就是一個大定力,是一個無漏的定力,我們一定要認識到,戒律就是大定力,又是大神通。
我們很多學佛人已經(jīng)聽過一個故事,過去,有一個毒龍危害一方。后來有五百羅漢用禪定力驅它不走,就是五百羅漢用禪定力要把它攆走,這個毒龍也不動彈。后來來了一個尊者,也沒有入定,而就是說了一句“賢善遠去。”當他叫它遠去的時候,這個毒龍馬上就走了。
后來這五百羅漢就問他:“我們這么多人攆它不走。為什么你一句話,叫它走,它就走呢?”這個尊者說:“因為我把小戒當重戒去持。”就很小很小的一條戒律都當重戒去持。所以我們知道,由于他嚴持戒律的精神,所產(chǎn)生的定力,是一個無漏的定,是一個真正的大定力,也是大神通,它來不得半點虛假。你看五百羅漢都驅它不走的毒龍,被他一句話就驅走了,我們可以感覺到,這個大定力是無時無刻不在。
所以我們一定要對戒律生起極大的信心,這樣才能夠去持好戒。更主要的持戒精神就是說,我們在家居士一定不要怕失去更多的利益,不管多大利益,甚至生命失去了,我也要持好戒。有這種精神你才能持好戒。而且必須把每條戒律,都要落實在行為中,如果跟佛菩薩也敷衍了事,那你就欺騙自己,是不可取的。
所謂的自己悟,就是把戒律落實在行為中,不斷去努力,自然他就悟了。一定要持到什么程度?自己都不能理解自己的程度。自己對自己持戒的精神,都會產(chǎn)生了“是否是對?是否是過分的執(zhí)著?”得有這種精神才可以。因為持戒的精神,必須超越自己的思惟。
- 最全的燒香圖解,燒香有何含義與講究?
- 皈依之后需要注意什么嗎 皈依佛門后的注意事項
- 開天眼后究竟能看到什么?
- 楞嚴咒簡介,什么人不能念楞嚴咒?
- 常犯邪淫者得十種苦報 從婚后出軌事件看出的因果報應
- 地藏經(jīng)簡介,地藏經(jīng)主要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簡介,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講什么?
- 佛教基礎知識
- 最簡單的三皈依儀式-如何授三皈五戒居士儀軌
- 持咒打坐的方法 持咒打坐的姿勢圖
- 為什么要學佛?有什么用呢?
- 心經(jīng)簡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內容介紹
- 心經(jīng)入門
- 2020年佛教節(jié)日一覽表
- 佛教唱贊時法器打法
- 什么是佛教?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佛的定義呢?
- 為什么要燒香拜佛?燒香的含義是什么?
- 什么是咒語?佛教最神奇的九個咒語
- 佛教名詞
- 準提咒簡介,準提咒功德及妙用
- 學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內容
- 佛教和印度教的區(qū)別
- 持咒是什么意思?如何持咒?
- 佛咒入門
- 文殊菩薩心咒簡介
- 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三寶又是什么意思?
- 誦經(jīng)有訣竅嗎?誦經(jīng)的十二條訣竅
- 初入佛門該怎樣修行?
- 在家燒香有什么講究?一些禁忌千萬不要觸碰!
- 皈依證怎么辦理?辦皈依證后的忌諱是什么?
- 女眾出家前須知,一生只有一次出家機會
- 往生咒簡介,念往生咒要注意什么?
- 給去世的人上香的規(guī)矩
- 楞嚴經(jīng)簡介,楞嚴經(jīng)大致在講什么?
- 求佛有沒有用?為什么說佛菩薩可以保佑人?
- 觀自在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清心咒簡介
- 涅槃是什么意思?涅槃的四種分類分別指什么?
- 什么是文字禪?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腳踏實地的付出才會有收獲,所有的付出都不會白費
- 佛教戒律是怎樣產(chǎn)生的?戒律的由來
- 忉利天主是誰?
- 授記有幾種方式?授記的四種類型
- 人不要想太多,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 佛經(jīng)中的世尊指的是誰?
- 釋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覺性是永恒的、沒煩惱、證佛國
- 皈依后做事還是不順,對佛法心灰意冷,該怎么辦?
- 佛教的經(jīng)變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圣誕是哪一天?農(nóng)歷十一月十七恭迎彌陀圣誕
- 剛念經(jīng)時聲音響亮且快,后來就沒有了,為什么?
- 以佛心來凈化自己內在的妄心
- 嘴笨不會安慰人怎么辦?
- 馬鳴菩薩是誰?馬鳴菩薩的簡介與故事
- 為什么在世間行善的功德勝于極樂百倍?
- 學會順其自然,在晴天時愛晴,在雨天時愛雨
- 念經(jīng)時可以控制妄念嗎?
- 什么是“五蓋”?菩薩沒有厭怠心
- 趙州和尚是哪個朝代的,哪里人?趙州和尚的簡單介紹
- 什么是莊嚴國土?
- 在家居士怎樣才能讓現(xiàn)在和將來的生活具足幸福安樂?
- 八正道是為人處世乃至成佛的八種正確方法和途徑
- 阿逸多菩薩是誰,是彌勒菩薩嗎?
- 佛教說的隨緣是什么意思?隨緣的含義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論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幾種?佛教六種神通的簡單介紹
- 求神不如求己,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經(jīng)時犯困,打盹后又從頭開始念,該怎么辦?
- 人幫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錢的七種結緣方式
- 殺生、妄語、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無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對親人的病,家里的經(jīng)濟條件,心很亂,該怎么辦?
- 什么是信心不逆?
- 佛教基礎知識
- 心經(jīng)入門
- 佛教名詞
- 佛咒入門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地藏經(jīng)入門
- 怎樣讀懂佛經(jīng)
- 佛教基本教義
- 佛咒簡介
- 楞嚴經(jīng)入門
- 妙法蓮華經(jīng)入門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入門
- 十小咒入門
- 佛教修行及戒律
- 藥師咒入門
- 六字大明咒入門
- 無量壽經(jīng)入門
- 華嚴經(jīng)入門
- 藥師經(jīng)入門
- 阿彌陀經(jīng)入門
- 佛教僧侶與居士及其源流
- 普賢行愿品入門
- 佛經(jīng)簡介
- 虛云法師入門
- 六祖壇經(jīng)入門
- 佛教傳播與發(fā)展
- 楞伽經(jīng)入門
- 圣嚴法師入門
- 宗派簡介
- 凈慧法師入門
- 解深密經(jīng)入門
- 佛經(jīng)入門
- 濟群法師入門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入門
- 法增法師入門
- 昌樂法師《人生是道場》
- [佛學常識]什么是十力
- [佛學常識]佛為阿那律說八大人覺的內容是什么
- [在家修行]佛說的這七種布施,不用花錢就能做到
- [佛學常識]什么是空想
- [佛學常識]什么是文字禪?
- [佛經(jīng)名句]惡自受罪,善自受福,亦各須熟,彼不相待的解釋
- [佛學常識]什么是般若?
- [佛學常識]阿彌陀佛掌中蓮臺有何象征含義
- [生活故事]根不隨塵,心不在境
- [星云大師]學佛一定要經(jīng)過佛學院的教育嗎?
- [佛與人生]人不要想太多,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