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禪

  《說禪》

  1994/7/20于臺北電信局佛學(xué)會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各位同學(xué):剛才的介紹,是,我出家以后,是在佛學(xué)院里面學(xué)習(xí)佛法的。但是說對天臺宗的教義有研究,我不敢說;更不敢說有修證,這個話不敢說這樣子。

  我們佛教徒對于佛法能認(rèn)真地學(xué)習(xí),應(yīng)該說是非常重要的。學(xué)習(xí)了以后,能用功修行,更是特別重要。可是在修行里邊,大概地說,不是禪、就是凈,不是凈、就是禪。至于律,修禪也好、修凈也好,都應(yīng)該是有律的,它不應(yīng)該是獨立的。

  禪在中國,也是非常興盛,但是不如凈土法門的普遍。凈土法門是比較容易,可是若認(rèn)真地去修行,能成就一心不亂,你也是要特別努力才有可能成就的。禪,當(dāng)然應(yīng)該說不是容易;但是如果你能夠?qū)τ?a href="/remen/banruo.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般若波羅蜜有深刻的認(rèn)識的話,禪又不應(yīng)該說特別難的。所以,有個現(xiàn)成的話,就是難難、易易,應(yīng)該是這樣子比較恰當(dāng)。

  我說一個禪的故事。就是在中國的四川,唐朝的時候,有一位叫做法真禪師,他是參學(xué)溈山禪師的。在那里是食不求飽、居不求安,或者說是臥不求暖,就是對于日常生活的事情,他不是十分在意的。這表示這個人他全心全力都是在道上用功,對于日常生活他不是那么計較。因此溈山禪師對他非常的器重。

  有一天,溈山禪師就對這位法真禪師說,說是「你在這里住很久了,都沒有看見你提出一句轉(zhuǎn)語,你都沒有提出一個轉(zhuǎn)迷啟悟的法語,你都沒能這樣做,一直地都是默然!惯@樣子提出來以后,這位法真法師說:「你叫我從何處開口呢?」溈山禪師說:「可以問『如何是佛』都可以嘛。」溈山禪師正要說這句話的時候,這位法真禪師就伸手把溈山禪師的口摀住了。這個意思:你不可以說的。溈山禪師就說:「子真得其髓!」你真是得到了禪的真髓、禪的精要了。

  在佛法里面,不管是《大般若經(jīng)》也好、或者《法華經(jīng)》也好、《華嚴(yán)經(jīng)》也好、《涅槃經(jīng)》也好,這個大乘經(jīng)論里面一致地宣說第一義諦是離言說相的,一致地都是這樣講的。所以,這位禪師雖然說是禪,其實和教下說的也是一致的,就是離言說相的意思。我們在世俗諦上可以橫說、可以豎說,可以深、可以淺,種種的方便、施設(shè),但是在第一義諦上是沒有這些戲論的。

  這位法真禪師離開了溈山禪師以后,他回到四川去的時候,就有參學(xué)的人向他學(xué)禪。有一個人就向他告假,這位法真禪師就說:「你到什么地方去呢?」說:「我到西山去住茅蓬,我要自己用功修行,在那兒住茅蓬!狗ㄕ娑U師說:「你去住茅蓬、修行,你到西山去住茅蓬,我向東山招呼你,你能不能來呢?」說是:「不能,我不能來。」「若這樣的話,你還沒有資格住茅蓬!拐f了這么一句話。

  那么這句話,我們應(yīng)該要想一想才能知道。他在西山住茅蓬,你向東山去招呼他,這位禪師說不能來,說「不能來」這句話,表示這個人還沒有開悟的意思。我們?nèi)绻粡淖置嫔线@樣說,可能也不是太容易明白。

  另外有一個禪師有幾句法語,可以作參考。就是趙州禪師,趙州禪師他到一位(云居)禪師這里參學(xué)。參學(xué)的時候,這位禪師一看,趙州年紀(jì)很大了,就對他說:「老老大大,何不覓個住處?」說是你這么大年歲了,應(yīng)該找一個地方安住下來,你跑什么呢?我們從表面上來說,這句話是這個意思。趙州禪師說:「喔!我年紀(jì)大了,應(yīng)該找個地方住,那么什么地方可住呢?」那位禪師說:「山前有個古寺基!拐f這個山的前面有個古代的寺廟的基礎(chǔ)在那里,你可以到那兒去住。這個時候趙州禪師說:「和尚自住取!」你去住吧,我不去住。這一段話表示趙州禪師境界很高。

  這個時候,趙州禪師就離開這里,到另外一個禪師(名字叫做茱萸禪師)那兒去參學(xué)。茱萸禪師也是,一看見趙州禪師很老了、年紀(jì)很大了,說:「老老大大,何不覓個住處?」也是這一句話。趙州禪師說:「什么地方好住呢?」這個禪師說:「老老大大,住處也不識!」說是你出家這么久了、參學(xué)這么多年了,都白參學(xué)了,你都不知道個住處是什么!這句話說得厲害。那么,趙州禪師又回答一句:「三十年弄馬騎」,三十年我一直是騎馬,騎著馬各處走,但是「今日卻被驢撲」,結(jié)果今天驢沒騎好,被驢把我摔下來了!說這么一句話。

  他這個話的意思,就是佛教徒學(xué)習(xí)佛法、坐禪的這個問題,應(yīng)該是「無所住」。《金剛經(jīng)》上說「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若「有所住」,這是凡夫境界,凡夫才是有所住的!赣兴 乖趺粗v呢?就是我們凡夫的心,不管是分別什么,都是在那里住;蛘哒f,「住」就是取著的意思,我們分別什么就是執(zhí)著什么,執(zhí)著什么就分別什么,這叫做有所住。有所住就是眾患之本,也就是一切煩惱的根本;若能無所住,一切煩惱都清凈了,就能與第一義諦相應(yīng)。

  剛才這個法真法師對那位禪師說,「你到西山住茅蓬,我向東山喚你,你能來吧?」說「不能來!」這個話的意思,就是你心有所住的時候,就沒有資格住茅蓬,就是你還沒開悟,你沒有明白什么是第一義諦的時候,你不能住茅蓬的。不能住茅蓬的原因,我們這個心若不能安住第一義諦,心在世俗諦上虛妄分別,煩惱時常的會活動,你茅蓬住不住。你若能夠無論什么事情都能向道上會,那你就能安住在第一義諦,這一切世俗諦的顛倒迷惑不能動搖你,你就可以住茅蓬了,是這樣意思。

  「你在西山住茅蓬,我向東山喚你」,這個話的意思,你在西山住茅蓬,實在你無所住,在第一義諦上說,沒有西山、東山的分別;我向東山喚也是一樣、向西山喚也是一樣,是無差別境界。你若認(rèn)為你是住在西山、而不是住在東山,你就是心有所住,有所住就是沒開悟,你沒通達(dá)第一義諦,那么你就不能化解你內(nèi)心的煩惱,你要住茅蓬你住不住。你還要繼續(xù)地參學(xué),你要向善知識請教,你開悟了,然后再住茅蓬才可以。所以法真法師說,你不能住茅蓬,你住茅蓬不可以的。

  中國的禪宗,的確是很多人、很多人得到禪的利益,有大成就。但是,佛法流行久了,根性的不同,逐漸地也就有很多不同的情形出現(xiàn)了。

  我就說這么多好了,現(xiàn)在我解答問題。

  問:弟子經(jīng)常于拜佛打坐念佛,于佛號聲中慢慢進(jìn)入亡我之境,然后于前面突然現(xiàn)出一片金黃色光亮的光,很亮,但不刺眼。此一光慢慢擴大,弟子感覺身體溶入光中,亦慢慢地隨光擴大,最后,整個光遍滿虛空,而此時弟子亦感覺整個身體消失,亦感覺身體充滿虛空,不知如何處置。請法師明示此一情形如何、應(yīng)如何處置?阿彌陀佛。

  答:「弟子經(jīng)常在拜佛以后打坐念佛,在佛號聲中慢慢進(jìn)入亡我之境」,拜佛以后打坐念佛很好,「在佛號聲中慢慢進(jìn)入亡我之境」,「亡我之境」這句話,是自己形容這個境界,用「亡我」這兩個字來形容,這個話也是可以,但是實在不應(yīng)該用「亡我」這個話來說的。因為在佛法里面說,無我就是圣人,有我就是凡夫。應(yīng)該說,就是打坐念佛,念佛聲中心里面沒有一切雜念,心里面沒有分別。如果你感覺到心里面沒有分別,就說心里面沒有分別,這么說。

  「然后于前面突然現(xiàn)出一片金黃色的光明」,如果心里面能夠一心不亂,沒有一切雜念,假設(shè)這個人身口意三業(yè)清凈、十善業(yè)莊嚴(yán),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沒有一切雜念,相續(xù)不斷地這樣清凈、無分別,如果是這樣的話,「出現(xiàn)一片金黃色的光明」,我們向好處說,應(yīng)該說這是阿彌陀佛的光明來攝受這個人。

  「此一光慢慢地擴大,弟子感覺身體溶入光中,慢慢隨光擴大,最后,整個遍滿虛空,弟子亦感覺整個身體消失」,對,這句話是對的,身體消失。身體消失,就和佛的光明遍滿虛空,或者這樣感覺。這樣的境界很好,就是你一心不亂,阿彌陀佛放光來加持這個人,這個人他繼續(xù)地?zé)o分別,這個身體就不顯現(xiàn)了。

  不顯現(xiàn),有什么意思呢?這表示我們?nèi)说纳眢w,身體是欲,我們欲界地面上的人,身體因欲而有;現(xiàn)在你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加上佛的大光明的加持,欲心不動了(不是沒有欲,還是有欲,只是暫時不動)。你達(dá)到這個境界,身體就不現(xiàn)了。身體不現(xiàn),但是這上面并沒有說有輕安樂。

  本來修禪定的人,先得欲界定,再進(jìn)步到未到地定,再進(jìn)步就是初禪。未到地定有一個現(xiàn)象,就是沒有身體,身體不見了,但是他又能夠有輕安樂?墒沁@個身體的不顯現(xiàn)與輕安樂,中間也是很長一大段的。所以,這位居士他有這個境界,就是他因念佛而得一心不亂,超過了欲界定。但是欲界定還沒圓滿,要繼續(xù)地這樣念佛、繼續(xù)這樣用功,欲界定增長了,就會有輕安樂;再進(jìn)一步就是初禪。到初禪的時候,再繼續(xù)念佛,能見阿彌陀佛;見阿彌陀佛、聽佛說法,就得念佛三昧了。

  但是這個地方是一個多事之秋、多難的地方!我們念佛,散散亂亂地,也可能沒有什么事;但是你若有功夫現(xiàn)前的時候,也可能什么事沒有,就是很順利地到了念佛三昧了,也可能中間有問題。最好是你對于教義有認(rèn)識,你知道什么是佛法。這個時候從佛法里面得到的智慧,在這個境界里面作主,最好是能這樣。如果你沒有教義的基礎(chǔ),你有問題的時候,你不能對抗,就有這個問題;也可能沒有事,什么事沒有。所以,這個境界不必說那么微細(xì),就是念佛三昧的前相——這個人要得念佛三昧了,但是還沒得,先現(xiàn)出來這個境界。你問我,我就是這樣解釋。

  那么,應(yīng)該怎么處置呢?應(yīng)該這樣:在這個境界里面,不管出現(xiàn)其它的事情、或者不出現(xiàn),你心都不要動,你繼續(xù)安心念佛,或者是不念佛也可以,就是心要無分別住——無分別、明靜而住。不論出現(xiàn)什么境界,你不要睬它,你不要隨那個境界作種種分別,那么你會很安全地繼續(xù)進(jìn)步。如果你隨著那個境界去分別這是怎么回事、那是怎么回事,你沒有佛法的般若的智慧的時候,就危險,就可能有問題。所以,你問我怎么處置,如果你對于佛法的教義認(rèn)識不夠,你就不要動。我說這個「動、不動」,就是你心不要動,繼續(xù)地?zé)o分別住,就好了,就是這樣處置就好了,就是這樣子做。

  最好你可以讀一讀《觀無量壽佛經(jīng)》。

  本來按佛法的修行的次第,初開始來到佛法的時候,你先要聽聞佛法,近善知識、聽聞正法,把佛法的大義、佛法的第一義先認(rèn)識清楚,然后再修行。修行中間有什么問題,你知道怎么處理。若是你原來沒有這樣學(xué)習(xí)過,現(xiàn)在再開始去學(xué),就有問題。有什么問題呢?你得的功夫,你不繼續(xù)地這樣用功,就容易失掉,就是有這個問題。

  怎么處置?這也算是一個定境,在這個定的境界里面無分別住,就好了;一心念阿彌陀佛,無分別住,就好了。

  問:念佛人如何修習(xí)止觀?「止」指何念?「觀」又要觀何物?

  答:「念佛人怎么樣修習(xí)止觀」這個話,我們剛才說到禪,禪是止觀,禪是有止、有觀的。修念佛法門的人,也有止觀的義,但是不是那么……,和修坐禪的止觀又不是完全相同的。不過,念佛的人當(dāng)然要停下一切的妄念,一切雜亂的妄想都停下來,專心地念阿彌陀佛名號。因為現(xiàn)在念佛的人,就是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求生阿彌陀佛國,止此而已。若是古代的念佛法門,那不止于此;我們通常說,有實相念佛、有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我們現(xiàn)在的人多數(shù)就是持名念佛。如果你是觀像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那就是修止觀,也就是禪。

  所以,持名念佛的人如何修止觀?當(dāng)然就是停止一切雜念,專心念阿彌陀佛名號?墒悄闳粼敢庑拗褂^,也可以觀阿彌陀佛的相好光明,你也可以這樣做。你念阿彌陀佛名號的時候,你口稱名號,但是心里面觀想阿彌陀佛的相好,也是可以,也可以這樣觀,這樣觀也容易一心不亂。只是持阿彌陀佛的名號,多數(shù)不容易一心不亂,不是說不能,比較難。若你能夠觀阿彌陀佛的……或者是概略的一個相、或者專注某一相,容易一心不亂,也是可以的。觀阿彌陀佛的白毫相、肉髻相,都可以;或者是一個全體、概略的一個相。你最初觀,不要要求太細(xì)致,就是概略的一個相就可以。就是可以這樣止、也可以這樣觀。如果你不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你只是觀阿彌陀佛的相好光明,也是可以,那就變成觀像念佛了。

  觀像念佛的時候,有一個問題,就是假設(shè)你觀阿彌陀佛的相好的時候,有的時候你會感覺到頭熱,如果有這個感覺的時候,趕快停下來,不要觀。就先注意自己的肚臍,注意它二十分鐘、或者三十分鐘,然后再觀阿彌陀佛的相好光明。觀阿彌陀佛的相好光明,觀五分鐘就可以,然后再注意肚臍子。注意肚臍子可以說是止,觀阿彌陀佛的相好光明可以說是觀,這樣說也可以。

  或者是你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念的時候把其它的一切雜念都停下來。念一會兒你就不念,你就把心放在肚臍這里,住下來安住不動。不動它三十分鐘也可以,然后就觀阿彌陀佛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觀阿彌陀佛的——如來.應(yīng)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diào)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就是按如來的十號來觀想阿彌陀佛的功德。這樣觀完了,然后還是住在肚臍這里,心不要動。住三十分鐘,然后再念阿彌陀佛的名號,這樣子也可以。這樣子有個好處,你清凈的念力容易增長,雜亂的妄想就衰退了,就會停下來,也容易得一心不亂。

  不過,現(xiàn)在念佛的人多數(shù)沒有這樣做,多數(shù)只是念阿彌陀佛名號,希望能夠一心不亂,止此而已,這樣也是好,也不是說不可以。

  所以,你問我:「念佛人如何修習(xí)止觀」,就可以這樣觀。

  問:應(yīng)如何受持《金剛經(jīng)》?

  答:阿彌陀佛!你看《大悲心陀羅尼經(jīng)》,你去讀,或者是你讀天臺智者大師編的《法華三昧懺儀》,你就會感覺到佛法是非常的注重清凈!非常注重清凈是怎么樣注意呢?你受持《金剛經(jīng)》的時候,假設(shè)你能做到的話,要單獨有一個房間,就是專做受持《金剛經(jīng)》的地方,把這個地方弄得清凈。你進(jìn)到這個房子里邊去的時候,有單獨的衣服,穿這個衣服可以到這個房間,這個衣服不可以到廁所去,到廁所另外有衣服。去了廁所完了,一定要把身洗一洗,要沐浴,穿上專備的衣服,然后到這個房間來。當(dāng)然也要刷牙,吃過東西就得要刷牙。然后受持《金剛經(jīng)》。

  在這里說受持《金剛經(jīng)》就是讀誦,讀誦《金剛經(jīng)》的文、還要受持《金剛經(jīng)》的義,有文也有義、有義也有文,這樣的受持。受持文,當(dāng)然只要你讀過幾天書,或者查查字典、或者問問誰,把這個文完全能夠認(rèn)識,就是受持。但是受持義,就是得要學(xué)習(xí)一個時期。我們中國歷代祖師,乃至現(xiàn)在的大德,對于《金剛經(jīng)》的批注多得很,太多了。不過,我可以提供一個建議,把無著菩薩的《金剛般若論》、天親菩薩的《金剛般若論》也讀一讀。再就是中國歷代有名的大德,天臺宗古代有名的大德、華嚴(yán)宗的大德、唯識宗的大德、三論宗的大德,這些人對《金剛經(jīng)》的批注要讀。至于一般的人——南無阿彌陀佛——「我有學(xué)問,我看看幾本書就寫個批注,很容易!」這個批注不行!

  你問我怎么樣受持《金剛經(jīng)》,第一、最好是專有一個地方來受持,要注意清潔;第二、對于《金剛經(jīng)》的批注、參考書,你要用一番功夫,然后你就受持、讀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離開了這個房子到別的地方去,你心里面也要想:「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無我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你心里面就有一部《金剛經(jīng)》。

  當(dāng)然要把《金剛經(jīng)》背下來,背下來你讀起來容易,不費眼力;你若常是照本念就太辛苦了。

  常受持《金剛經(jīng)》,如果你能這樣受持的話,假設(shè)你今年二十歲,你受持三十年,有可能得無生法忍!這不是說笑話,真的啊!

  問:有一兄長往生十五年,意外死亡。最近外甥女(現(xiàn)二十歲)忽做一夢,見到老老的舅舅在路口發(fā)生車禍,又死了。她非常不解,因為那時才四、五歲的小孩,現(xiàn)在怎么會這樣?

  答:「做一夢」,就是以前的現(xiàn)象,在心里面再現(xiàn)出來,也可能是這樣。「見到老老的舅舅在路口發(fā)生車禍,又死了」,應(yīng)該是這樣解釋,就是以前的現(xiàn)象現(xiàn)在又重現(xiàn)。但是,不知道這個舅舅是不是信佛?也有可能他在表示向你求救的意思,就是他現(xiàn)在的生活情況還是很苦。你可以念《金剛經(jīng)》,給他念一千部《金剛經(jīng)》回向!

  問:禪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是最上乘的心地法門,修行依此心地法門修最好。請問為什么要依心地修行呢?

  答:其實這個話說出來:「這是心地法門」,就好像這個法門是特別殊勝;其實只要是佛法里面的法門,都是心地法門!不但是佛法的修行的法門,就世間上、社會上的士農(nóng)工商,都是心地法門。

  為什么這么說?離開心,還有什么事?沒有事啊!離開心,什么事沒有。譬如說這個柱子、那塊磚放在那里,它有什么事?它什么事沒有,就是因為沒有心的關(guān)系,有心就有事。所以,都是心地法門。

  但是,禪宗的人就是用這個字:「這是心地法門」,就好像只是它是心地法門、別的不是。什么都是心地法門!不過,佛法的心地法門能使令我們超越,能由下而上、由淺而深、由凡而圣;世間上、世俗諦的心地法門使令你迷惑、使令你顛倒、使令你苦惱,就是這么回事。

  說是「修行這心地法門是最好」,是的,心地法門是最好。

  你這里兩個意思。「請問為什要依心地修行?」你不依心地去修行,那么誰能修行呢?要用心修行嘛,你不用心怎么能修行呢!所以,都是用心地修行。

  不過,另外有一個分別:修行的時候以心為所緣境,或者以色為所緣境。譬如修止觀的人,以肚臍為所緣境,就是把心住在肚臍這里不動,那么這就是以色為所緣境,以形相為所緣境。譬如說我們現(xiàn)在觀佛,觀佛的相好光明,這也是色,以色為所緣境。若是以心為所緣境,那就不同。以心為所緣境,就是能觀的是心、所觀的也是心,就是以心為所緣境。

  若是一開始就以心為所緣境,這個人了不起!若是你初開始的時候,不要以心為所緣境,以色為所緣境,或者是地、水、火、風(fēng)為所緣境,你修一個時期以后,然后以心為所緣境,也好,就是做一個次第。

  我們?nèi)瞬荒懿怀姓J(rèn)有利鈍的問題,有的人的確是非常的大智慧、有的人就遲鈍一點。我們遲鈍的人不能和那個大智慧、那個銳利的人相比,我們不能和他比,我們比不來。

  當(dāng)然我們笨,用笨的方法,先以色為所緣境。假設(shè)是觀肚臍的話,住在那里,你這樣修一個時期,你的心多少有一點寧靜的力量;譬如現(xiàn)在這屋子里頭很吵,但是你立刻心里面可以靜下來,不被這個喧鬧的境界所干擾;你若能這樣就有一點,你多少有一點寧靜的力量了。這個時候,你以心為所緣境的,很妙,會很妙!

  以心為所緣境,就是自己看自己,自己反過來看自己,結(jié)果什么也看不見——無有少法可得!但是,妙就是妙在這里,感覺到好,非常好!那么這就說「這是心地法門」,也是可以!高^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是觀,觀心不可得。自己看自己的心是什么樣子,這時候只是止,這還是止;你若觀這個心是不可得,那就變成觀了。這樣子,也可以說是心地法門。這就是禪,這就是如來禪的意思。

  「禪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是最上乘的心地法門」,禪宗也立文字,不能說不立文字。你這句話就是文字,你說「不立文字」這就是話、這就是文字,怎么說不立文字呢!達(dá)摩禪師告訴二祖:吾觀漢地,唯《楞伽經(jīng)》可以印心!《楞伽經(jīng)》不是文字嗎?所以,還是立文字,說「不立文字」這句話說得太早了!甘亲钌铣说男牡胤ㄩT」,任何的宗派都說自己是最上乘,因為這樣才有人來學(xué)嘛!「我這個是最鈍的,我這個不是那么妙」,那么誰還肯學(xué)呢?都是這樣意思。

  「修行依此心地法門修最好」,是的!负谩惯@個話,應(yīng)該有一個什么意思呢?我這樣修學(xué),使令我身心清凈、沒有煩惱,能使令我逐漸地、逐漸地能進(jìn)步,這就叫做好。說是你這個法門很妙,但是我修起來不相應(yīng),那就是不行了。所以,「好」應(yīng)該是表示這個意思。

  但是現(xiàn)在的人,還是我剛才說的這句話,如果你對般若波羅蜜能夠有深刻的認(rèn)識,那你能夠修禪也是可以,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也應(yīng)該愿生阿彌陀佛國。修禪、而又愿生阿彌陀佛國,我認(rèn)為是最圓滿的!如果你不愿生阿彌陀佛國,你修禪,就算是你得無生法忍也好,你未必就能一下子從三界解脫生死苦!初果圣人也還是要流轉(zhuǎn)生死,不過他不到三惡道去,在人天里流轉(zhuǎn)生死。這樣說,你修禪就算你得無生法忍,你來生還是要受生死的,不如到阿彌陀佛國去見佛聞法是更好!

  問:請師父開示見分、情分,弟子不懂,謝謝師父開示。

  答:這個見分、情分,你說的把我也弄得不懂了!應(yīng)該說「見分、相分」,應(yīng)該這樣說。見分和相分,是唯識宗的一種名詞。

  譬如說我們的眼睛看見一切的形相,能見的眼識就是「見分」,所見的一切形相就是「相分」。或者我們心去覺知一切的境界,心的能覺知就是「見分」,所覺知的就是「相分」,應(yīng)該是這樣。

  若說情分,應(yīng)該說智,智與情相對,見與相相對,凡圣相對,大小相對。你若說情,就是智與情。譬如說我們修學(xué)佛法,感覺到佛法的開示是真理,「我要學(xué)習(xí)佛法,我要受三歸五戒、修學(xué)十善,我要修六波羅蜜、三十七道品」,你有這樣清凈的愿望,也能這樣去修行,就可以名之為智分,這是智慧。但是智慧是智慧,有的時候煩惱也會來的,就是想要去看電影、想要去什么地方跑一跑,這就屬于情。就是我們凡夫修行沒到圣位的時候,有智也有情、有情也有智,智和情兩個打仗,就是這么回事,應(yīng)該是這么說。

  佛教徒就是逐漸地增長「智」慧、逐漸地消滅「情」,到了阿羅漢的境界,就是完全無情了,他完全沒有愛了。就是看見他的父親,和別人(不是父親)一樣的;看見哥哥弟弟,和不是哥哥不是弟弟,大家都是一樣的;看見個仇人(有怨仇的人)和親愛的人,大家都是一樣——真是怨親平等了!這不是妄語啊!

  我們凡夫有「情」感覺正常,我信佛了,我還是要有一點情才對。如果是在佛法上的用功太多了,人家有什么人情的事情,完全都放棄了;人家說你這個人信佛怎么信到這個程度,都沒有人情了。

  所以,情和智相對,見與相相對,應(yīng)該這么說。

  問:是否每一位學(xué)佛的人都要發(fā)愿往生凈土?

  答:我也同意!每一位學(xué)佛的人都要發(fā)愿往生阿彌陀佛國,因為往生阿彌陀佛國太好了!太好了。

  我們在這個世界上住,這個世界有什么好可愛的?這個世界有很多的問題,這個世界有地震,還有大風(fēng)、風(fēng)災(zāi),又有水災(zāi),地水火風(fēng),還有火災(zāi)、還有風(fēng)災(zāi)。這個地水火風(fēng),雖然我們生活上不能夠離開它,但是它有的時候也會傷害我們,這是一。另外,我們居住的地方有很多不公平的事情,你無可奈何!說「我請律師!」請律師也無效。很多很多的問題,所以這個地方不是太好。到了阿彌陀佛國完全沒有這個問題。

  到阿彌陀佛國還有一樣非常好的地方,不需要找工作!不用找工作,所有的衣食住都是現(xiàn)成的。阿彌陀佛最初做法藏比丘的時候,他已經(jīng)感覺到修行人為生活的問題,耽誤、妨礙你修行,所以他創(chuàng)造了一個清凈的世界,取消這個問題!所以,到阿彌陀佛國非常好,這是一。

  第二、到了阿彌陀佛國,自然的是三十二相莊嚴(yán)。我們這個世界的人,我看,哎呀,人家長得那么莊嚴(yán)、美好,我長得很丑陋,心里面很不舒服。但是到了阿彌陀佛國沒有這個問題,大家都是莊嚴(yán),這也是一個好。

  第三、到那里就有神通,自然的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愿意到什么地方,隨時就可以去。你聽阿彌陀佛說法,也可以到他方世界,到藥師佛世界聽法,也可以到娑婆世界彌勒菩薩那里聽他說法。聽完法,很快地又回到阿彌陀佛國去。你看,自由自在,有多好!我們在這里住,就把你困在這里,你完全不能自在。并且我們現(xiàn)在這個身體老病死,多苦啊!到阿彌陀佛國的人不老,你看這多好,不病,也可以說不死,因為壽命太長了。

  所以,我同意,每一位學(xué)佛的人都應(yīng)該發(fā)愿往生凈土!我同意。

  問:人往生后八小時,或說十二小時,六根已不起作用,為他念佛、誦經(jīng),他能否聽到,用什么聽?

  答:這個是那樣。我們愿生凈土的人,當(dāng)然平常你要多用功;多用功,你的心清凈,臨命終的時候正念分明。就是沒有悶絕以前,你心里面正念分明、念阿彌陀佛、愿生阿彌陀佛國,阿彌陀佛就放光接引,就往生了,最好是這樣子。

  若是自己的道力不夠,沒能正念分明,人家助念,自己也有時候不行。譬如說大家都在念佛,我也隨著念佛,但是我心里面妄想,跑到高雄去了,這些念佛的聲音我們都聽不見,是不是?我耳朵也沒有病,但是人家念佛我聽不見,就是這個妄想很有力量。你要故意地不聽一切聲音,心里面無分別住,你還不容易做到,還是不容易。但是,你若是妄想來了,就做到了!這么多人念佛、又打引磬、又打木魚,都沒聽見!你看這妄想的力量很大啊!

  臨命終的時候亦復(fù)如是,說我們給他助念,但是他心里面有妄想,如果那個時候自己沒有妄想,心不顛倒,隨著一同念佛,也有希望能往生阿彌陀佛國。但是這個事情如果沒有做到,就是悶絕了;由明了的意識,到了意識昏昧,就是悶絕了,如果這是命終,就這時候開始死亡。死亡了,最后一剎那這個身體壞了、滅了,第二剎那中陰身出現(xiàn)了。中陰身的眼耳鼻舌身意、色受想行識是正常的,你念佛他能聽見,他也能隨著你念佛,假設(shè)沒有特別的業(yè)障。特別的業(yè)障,就是這一剎那死,那一剎那就受果報了,這就是困難。

  如果他是生到天上去,那也還算好;若是到了地獄、餓鬼、畜生世界,就是苦,你念佛、助念都不容易。唯有投生人,有一點希望,因為現(xiàn)在的人避孕,一避孕,他想去投胎,不行;這時候你念阿彌陀佛他聽見了。他若是能聽見的話、沒有其它妄想的障礙,還有希望往生阿彌陀佛國的。

  不過也有個問題,中陰身非常不穩(wěn)定,就是他在短的時間,一下子就到很遠(yuǎn)的地方去了,那么你念佛的聲音他就聽不見了,也有這個困難。除非是這個人他對這個身體的愛著特別重(所謂守尸鬼;不過中陰身這個時候還沒有變成鬼,也沒有正式受果報),他若愛著這個身體,這時候也可能離這個身體不遠(yuǎn),那么你給他助念,他也能聽到!赣檬裁绰?」當(dāng)然還是用耳。

  問:亡者生前不會說國語,不懂國語,為他用國語誦經(jīng),他能否受用?

  答:這話是這樣子,他若能懂,假設(shè)他中陰身這個時候也信佛,他又能懂,他也可能共同地誦經(jīng)。就假使不懂,但這個誦經(jīng)的功德,是由回向輸送給他。你念經(jīng)的時候,一心不亂地念經(jīng),念完經(jīng)的時候回向:愿此功德,使令他能夠業(yè)障消除,發(fā)無上菩提心,往生凈土。這么回向給他,他還是能得到利益;即使沒有往生凈土,也能得到利益。

  問:亡者生前不信佛,是異教徒,為他誦經(jīng)、念佛,恰當(dāng)嗎?

  答:也是可以。因為也是念經(jīng)的功德回向給他,還是能得到好處的,還是可以。

  現(xiàn)在就是到點了。對不住,到點就是結(jié)束了。

  我解答的問題,只是我提供這么一點意見而已。你們還可以多讀經(jīng)論、參學(xué)善知識,不要執(zhí)著我的解釋。多謝各位。阿彌陀佛!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