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歲天才隨母剃度 正法在握譯經(jīng)無數(shù)
中國古代高僧輩出,有些高僧除了佛法造詣精深,而且精通漢文梵語,譯出眾多佛教經(jīng)論,鳩摩羅什就是其中之一,并與真諦、玄奘、義凈三位合稱為四大譯經(jīng)家。明賢法師認為:“因佛經(jīng)翻譯的貢獻,鳩摩羅什大師之名常列于經(jīng)典史籍的譯經(jīng)類目錄,佛教的信仰者與愛好者也多敬重大師的譯經(jīng)功績。而如學者湯用彤先生所指出,古今翻譯風氣不同,依今日翻譯之匠氣而視古代譯經(jīng)大師,必不能得歷史的真相。古昔的譯經(jīng)大師,必先是佛法的通達者。鳩摩羅什大師不僅是正法在握、依法通經(jīng)的翹楚,更是開中原大乘先河、開張漢地般若法眼的巨擘。”
鳩摩羅什出家之后,名震西域,遠聞漢地。
呂光強迫其娶龜茲王女為妻,使其虧節(jié)。
開中原大乘先河、開張漢地般若法眼的巨擘。
鳩摩羅什大師曾在贈弟子沙門法和的偈頌里表露心聲:“心山育明德,流薰萬由延。哀鸞孤桐上,清音徹九天。”哀鸞是佛國凈土中一種能發(fā)出微妙柔軟、和雅美聲的圣鳥,所演唱的是清凈法音。大師以哀鸞自況,其一生傳譯佛經(jīng),有流布法音之功。大師所布宏的,正是般若中觀的甚深法音。
魏晉時期,佛法初開,無數(shù)先賢高士為傳經(jīng)求法,往來東西之間。然而深經(jīng)尚壅,法統(tǒng)未備,修行人渴求真理,尤其對大乘教法核心法要摯心渴仰上下求索中,形成了各具特點的義解與行持方法。然而般若法統(tǒng)的清凈傳承,由鳩摩羅什大師自印度莎車王子一系求來而入關后,方始真正扎根下來。
大師生于龜茲國之貴族,七歲隨母親出家。初依龜茲風俗,跟從佛圖舌彌法師習小乘佛法,后至罽賓,所學亦是根本說一切有部的經(jīng)律。后來大師在沙勒國駐留,期間博采眾書,兼習世間諸法。沙勒國地處交通要道,四方往來眾多,有大乘佛法流行。大師在此遇到大乘高僧佛陀耶舍與莎車王子兄弟,棲心大法,漸棄小乘,學習中觀等大乘經(jīng)論。后大師母親前往天竺修行,大師辭別母親,回龜茲后繼續(xù)廣習大乘經(jīng)論、講經(jīng)說法,成為中觀大師。其師盤頭達多從罽賓回龜茲后,羅什大師曉之以大乘宗義,留下了師徒二人互為“大小乘師”的動人佳話。
年輕的羅什大師此時已名震西域,遠聞漢地。前秦皇帝苻堅為得到大師,派大將呂光西征,滅龜茲國,將大師掠至涼州。很快前秦政權滅亡,呂光自立為涼王,大師因此在涼州滯留了十多年,直至后秦主姚興攻伐呂涼,大師才正式被迎請至中原長安,此時的大師已是57歲的年紀。
大師受到后秦主的禮遇,被尊為國師,在逍遙園和西明閣主持譯場。大師到來之前,長安已是北方地區(qū)譯經(jīng)和佛法弘傳的重鎮(zhèn),法筵之盛,傳譯之繁,傳習之廣,令大師深為贊嘆。大師入關后,一時間更是眾僧云集、門庭若市,參學者不遠萬里、數(shù)以千計,連后秦主姚興也親率王公大臣前往聞法。
法筵雖隆,然而佛法傳習未久,經(jīng)論尚未齊備,加之音聲有乖謬、根機有利鈍、見地有高下,舊譯經(jīng)論參差不齊,學人臆解法義之事在所難免。大師深知佛法玄旨幽賾,契悟者少,雖有意撰著大乘經(jīng)論,然而身處秦地,為令佛陀微言大義為漢人所知,便止息造論之心,將生命光陰的最后十數(shù)年,全部投注于大乘經(jīng)典的翻譯和中觀(般若)法要的弘傳中。
在此期間,大師攜眾僧譯出包括《大品般若經(jīng)》《小品般若經(jīng)》《妙法蓮華經(jīng)》《金剛經(jīng)》《維摩詰經(jīng)》《阿彌陀經(jīng)》《首楞嚴三昧經(jīng)》《中論》《百論》《十二門論》《成實論》及《十誦律》在內的經(jīng)典35部294卷,其中以般若中觀的經(jīng)論為主。
大師所住持的既是譯場,更是法音演暢之所。史料記載其門下有名德才俊三千余人,著名者有道生、僧肇、僧睿、道恒、曇影、慧觀、慧嚴、道融、僧正、僧遷、法欽、曇無成、僧導、僧業(yè)、僧嵩等大師,后世有什門八俊、四圣、十哲之稱。
大師每譯一經(jīng),必隨講其義。弟子僧眾隨堂聽受,領悟言前,辭潤珠玉,執(zhí)筆承旨,未有不習大乘之人。師徒共相提攜,鞠躬盡瘁,日夜精勤,翻譯經(jīng)典,授受正理,發(fā)明深旨,將經(jīng)典文義會同般若法統(tǒng)一并傳承后來。
大師弟子中,僧肇大師高慧俊才,助師譯《般若經(jīng)》,著《肇論》,廣破六家七宗,開顯中觀般若正見。道融法師講析所譯之《中論》《法華經(jīng)》,獲大師“佛法之興,融其人也”之贊嘆。曇影法師助譯《成實論》,總結論義綱宗,深得大師之意。僧叡、慧觀等法師皆對所譯經(jīng)典、所受法義領悟非常,為師所稱道。諸弟子或廣開學風,或弘法諸方,成為般若正法在漢地弘傳的大法將。
羅什大師在北方弘法,南方慧遠大師早在其入關之初便遣書通好,詢問法義,敬求般若,什公對其勉勵備至。此后兩位高德多有書疏往來,長安有經(jīng)論譯出,什公必抄贈遠公,般若正見以鴻雁傳書的形式源源不斷直抵匡廬,為南方佛法正見的樹立與凈土法門初開奠定了最早的基礎。
鳩摩羅什大師是將般若中觀法系傳承到中原并使其在漢地真正立足的第一人,中觀正見因此在我國北方及中原地帶首次大開法眼。如僧肇大師所贊嘆:“自公形應秦川,若燭龍之曜神光;恢廓大宗,若羲和之出扶桑。”
大師圓寂前與眾僧道別時曾說:“凡所出經(jīng)論三百余卷,唯《十誦》一部未及刪煩了,存其本旨必無差失。愿凡所宣譯,傳流后世,咸共弘通。今于眾前發(fā)誠實誓,若所傳無謬者,當使焚身之后,舌不燋爛。”公元409年,大師圓寂,荼毗后果然舌根不爛,是為大師開佛知見,傳持佛心法印之明證!這一無價的舌舍利也保存至今,默默宣說大師之深悲遠慧與不朽功勛。
羅什大師的母親臨去天竺,與其告別時曾問道:“方等深教應大闡真丹,傳之東土唯爾之力。但于自身無利,其可如何?”大師回答:“大士之道,利彼忘軀,若必使大化流傳,能洗悟矇俗,雖復身當爐鑊,苦而無恨。”
大師年幼即慧發(fā)天真,深悲早現(xiàn)。身棲小乘之域而雅好大乘,志存敷廣,故生發(fā)“身當爐鑊,利彼忘軀”之弘誓,只身前往東土。大師在漢地雖然聲名遠布,流芳國史,但其弘法卻歷盡坎坷。
大師來華,始終有君王因緣相隨。大師常斡旋于帝王將相之間,期間頻有受辱因緣,而大師仍以正法為重,不避權貴,不畏世俗,苦而無恨,辱而不屈。
初期,大師被涼王呂光所掠,長期滯留涼州。期間,呂光輕慢大師年少,以醇酒密室相逼,強迫其娶龜茲王女兒為妻,使其虧節(jié),又多次設計使大師從劣馬上跌落。大師常懷忍辱,面無改色,不卑不阿,令呂光羞愧而止。
后秦主姚興崇尚佛法,禮敬大師,常親聞法義,乃至問道研學,翻經(jīng)著論,講疏典籍,窮年忘倦。即便如此,姚主也以“大師聰明超悟,應留存后代,保留法種”之荒唐理由,逼令大師受妓生子。大師于無奈中忍辱負重,每到講說佛法前,常常自言:“譬如臭泥中生蓮花,但采蓮花,勿取臭泥也。”
白蓮質潔氣清,出淤泥而不染,而俗心者以染污眼目觀圣者之心,則只見淤泥、不見高潔。后人多以羅什大師“戒虧”一事為言柄詬病大師德行,卻不知圣者深悲切愿,為度眾生乃作示現(xiàn)。大師在草堂寺期間,有僧見其受妻、不住僧舍,便托詞效仿。大師聽聞后,于缽內盛滿細針,遍請諸僧,說:“你們如果能仿效我吃下這些針,就可以蓄妻室了。”說罷像跟吃平常食物一樣,張口將針全部吞下,而后沐足,自雙足毛孔中一一取出。諸僧見此無不慚愧羞澀,心悅誠服,不再有懷疑的異想。
- 上一篇:全能奇才遁入空門 愛國護法不懼炮轟
- 下一篇:在家也能了生脫死 并不提倡人人出家
- 星云大師:與自己剃度的常住應建立一個什么樣的關系?
- 仁德上人:什么才是正法的道場?
- 仁德上人:得法弘法歌
- 靜波法師:完成皈依三寶之后要護持正法
- 星云大師:“剃度法語”這歌里面的意義是什么?
- 夢參法師:要宣揚正法,千萬別上邪魔外道的當
- 智隨法師:正法、像法、末法時期的區(qū)別
- 能弘法師:承擔如來家業(yè),做佛陀的使者,正法的傳播者
- 靜波法師:勇于站出來護持正法才是真正的佛弟子
- 靜波法師:佛陀的教誨沒有差別
- 靜波法師:要護持正法
- 靜波法師:永遠喚不醒裝睡的人
- 明海法師:要不忘初心,善于觀察因緣、隨順因緣
- 明賢法師:從古到今僧服都未曾改變 為什么說僧服是無價寶?
- 明賢法師:修行人對人生的三點理解 進入禪修境界的重要常識
- 明賢法師:玄奘大師揚威異域立論高明一字不易
- 傳印法師:傳印長老:時代處末法 心中有正法
- 明賢法師:勿在背地說人壞話!
- 明賢法師:舍命為爭取宗教信仰的彌光老和尚
- 明賢法師:嗔恨墮入惡趣忍辱功德殊勝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