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方法師《中觀今論》講座 第六章 八不

  第六章 八不

  第一節(jié) 八事四對之解說

  “龍樹的根本中論,開首以八不──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出的緣起開示中道。龍樹為何以此緣起八不顯示中道?八不究竟含些甚么意義”?

  龍樹菩薩的《中論》最主要是要展現(xiàn)中道思想,他是從八不的緣起來顯示的。而導師的這個主題就是解說這八不的內容、意義及功能。

  “要明了八不,先要知道所不的八事。這八者,是兩兩相對的,即分做四對∶ 生滅、常斷、一異、來出。先說生與滅∶生滅,在佛法里是重要的術語,三法印的諸行無常,即依生滅而說明的”。

  八不就是針對八件事情來否定它的真實性,“不”,是否定遮遣,從“生滅、常斷、一異、來出”這四對的八件事情來分析而否定遮遣其實在性。

  先說生滅:三法印是佛法的根本,其中第一個法印即“諸行無!!靶小笔沁w流變化,從遷流中看出它是剎那剎那不停變化而生滅無常的,所以依生滅而說明無常,如果沒有生滅的現(xiàn)象,就無法看到它的無常變化,從無常知道它有生滅,所以重點就是在解決生滅的問題。

  “此生與滅,或說為有為──諸行的四相∶生、住、異、滅。本無今有為生,有而相續(xù)為住,變化不居為異,有而還無為滅。如人的成胎為生,從成胎到發(fā)育完成健在為住,一天天的衰老為異,臨終的死亡為滅。或說為三有為相∶生、異、滅。住相含攝在異中,因為一切法都在不息的變化,沒有絕對的安住性,不過在生而未滅的當中,稱此相對的安定為住。此安住即是變化不定的,所以或稱為住異。或說生滅二相,依一般的事物相續(xù)看,可有生滅當中的住異相;若從心識的活動去體察,是「即生即滅」,竟無片刻的安定,只可說生滅”。

  不管是從人或物體的外在現(xiàn)象來看,都可以用生、住、異、滅(或生、異、滅)來表達。如從我們的心靈現(xiàn)象來看,那就找不到住相和異相了,只有生與滅。導師點出了重點:觀察我們的心靈無法看到安住相,它是即生即滅而沒有片刻的安定,故無住相與異相,只能說生滅的現(xiàn)象。

  “雖有此四種、三種、二種的不同,然基本原則,都是說明諸法從生至滅與生了必歸于滅的過程,所以每以這基本的生滅說明無!薄

  導師很清楚地解釋了生滅的內容。從一切法的現(xiàn)象來看,應該有四種現(xiàn)象――生、住、異、滅。因為看起來從生到滅似乎還有一期的安定相,有住與異(變化)的過程。但從心靈上來看,安住(住相)變化(異相)就不可得了,只看到剎那的起落生滅。這樣就知道觀察外在的法與內在的心靈有些不同。然而,不管是一般外在的法還是心靈,都有一個基本的原則――生的必歸于滅的過程。

  “對于無常生滅的一切,細究起來,可有三種∶一、一期生滅,這是最現(xiàn)成的,人人可經驗而知的。如人由入胎到死去等,有一較長的時期,如上四相所說。如約器界說,即成與壞,或成、住、壞”。

  器界或人類從生到滅,不管是生、住、異、滅還是生異滅,都是我們能看到并經驗得到的。人從小孩長大到成年人,再到老到死,在我們的感覺上有幾十年安住的過程,這幾十年就是時間相,這個一期的安定相叫一期生滅,用一期生滅來表示人的一生尤其確當。

  “二、一念──剎那生滅,不論是有情的無情的,一切都有生滅相,即存在的必歸于息滅。推求到所以生者必滅,即發(fā)覺變化的并非突然,無時無刻不在潛移密化中。即追求到事物的剎那──短到不可再短的時間,也還是在生滅變化中的”。

  修行一定要探討我們心靈的心相,否則很容易執(zhí)著在實有的現(xiàn)象里。在一期生滅中很容易感覺到實有,在這段似乎安住的時間里會誤會是實在的。然而歸納到一念剎那生滅時,容易體會到無常無我感。所以修行人在一念生滅下功夫,那就比較容易體會。比如說:南傳與北傳在修行方法上有些爭論,根源在對于生滅的方式和現(xiàn)象的解釋有所不同。有的是從一期生滅來講的,有的是從剎那的一念生滅來講的。但如果從容易發(fā)覺實相來說,在觀察剎那的一念生滅處用功更重要!從剎那去觀察會比較容易體會不住、無常、無我、空寂,再看一期生滅就明白而不會執(zhí)著了。也就是說,如果剎那生滅的當下你能有所體會,剎那間就解決問題了,因為明白了剎那,必然了解一期。如果執(zhí)著在一期生滅而沒有了解剎那生滅,就會認為一期的過程是實在的,還會執(zhí)著在那個現(xiàn)象上。所以體認剎那生滅的觀念與在此用功觀察很重要!

  “佛法說「一見不可再見」,因為一眨眼間,所見的似乎一樣,而早已不是原樣了。莊子說:交臂非故,也是此義”。

  過去上課曾講過,一般人看河水在流,以為都是同樣的河水,其實每一剎那的河水都不是原來的河水了,此一剎那非前一剎那,只是你看不出來而已。

  “一見不可再見”

  說的就是無常無我、新新非故。但在我們的慣性里,總覺得自己每天眼見耳聞接觸到的都是實在而不變的這些法。這就是從一期生滅才會有這種感覺,如果明白剎那生滅,就不會落在這個感覺中。

  “這個剎那生滅,好學深思的哲人們,都多少的推論到。近代的科學者,已證實人們的身體,不斷的在新陳代謝。但佛法還說到另一生滅,可稱為大期生滅。眾生生死流轉,是無始來就生而滅滅而又生的,生滅滅生,構成一生生不已的生存”。

  如果對佛法沒有相當?shù)牧私?常常會忽視這個大期生滅。佛法說:眾生無始以來生死輪回不停。指的就是大期生滅之生命輪回不停。除非你己證到阿羅漢,你己成佛,已截斷了生死之流。否則,必然身不由己隨業(yè)流轉,這一生五蘊滅了,就去執(zhí)取一個新的五蘊。但是,因為我們沒有神通,看不到過去未來,所以對大期生滅比較忽視而不了解。如果不了解大期生滅的存在性,就不會重視修行的必要性:早死晚死都是死,好死歹死也是死,有何差別?這樣的人在人間就隨心所欲而失去道德觀念,忽視了佛法“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業(yè)力思想。佛法談的三世就是大期生滅的思想,過去的業(yè)力會影響到現(xiàn)在,現(xiàn)在所做的會影響到未來,這很重要!一切都不是無因生的,與未來有著必然的聯(lián)系,死了不是斷滅,現(xiàn)在的所作所為會影響到未來的報應。所以唯心論與唯物論都是偏于一邊的。佛法講三世緣起,講的就是業(yè)力的作用,雖然一切(包括業(yè)力)如幻,但可隨緣而展現(xiàn)。悟道后一切解決而不再相續(xù),業(yè)力如幻故;沒有悟道而超越,就會隨自己造作的因緣而在大期生滅的苦迫循環(huán)中,業(yè)力雖如幻而隨緣展現(xiàn)故。佛陀最主要是讓我們明白大期生滅,明白生死苦迫的原因真相,而不再執(zhí)著一期生滅的當下“有”,這樣才能超越大期生滅,斷生死之流。

  “我們知道一念──剎那生滅,滅不是沒有了,還繼續(xù)地生滅滅生而形成一期的生滅。從此可知一期一期的生死死生,同樣的形成一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都可稱之為生。到生死解脫的時候,才名為滅”。

  大期生滅的過程中有一生一生的生滅,即成為一期生滅;在一期生滅中,觀察到我們內心的變化,就感到一念的剎那生滅。大期生滅的因緣現(xiàn)象展現(xiàn)在一期的生滅中;要看出一期生滅的真相就在剎那生滅中。所以要解決大期生滅,就要應用現(xiàn)在的一期生滅,從當下一念剎那生滅中看清一期生滅的真相,而解決根本問題。所以,大期生滅、一期生滅、一念剎那生滅間沒有矛盾,它們就是這樣如實地展現(xiàn),我們應該從三個不同角度來了解。

  導師點醒我們,一念雖然是剎那生滅,但是滅了不是什么都沒有,其作用還是存在的,否則后面如何相續(xù)?如果一剎那過了即生即滅,后面不再相續(xù)了,就沒有未來的果報煩惱苦迫了,不就解決問題了?剎那過去,不是什么都沒有,它還是生而滅,滅而生,在一期相續(xù)的現(xiàn)象中繼續(xù)運作。從此而知,我們這一期期的生死死生(一期生滅)同樣形成了生生不己的生命之流――大期生滅。不明白大期生滅的人,就會產生斷滅論或唯物論,偏于一邊。了解三種不同層次的生滅,才會比較深刻體會生滅的問題。

  其實三種生滅都是在“生”,即使死了以后還在生,從來沒有真正滅過。從根本的大期生滅來說,到生死解脫時才名滅。人出生后死了滅了,但緊接著又生,生了又滅,看起來生生滅滅,其實在大期生滅中都只是在“生”里,沒有滅過。只有悟道成佛解脫生死,才真正止息了,那時才真正名為滅

  “這如緣起法所說的∶「此生故彼生」,即是生死的流轉──生;「此滅故彼滅」,即是流轉的還滅──滅。剎那生滅是深細的;此大期生滅又是極悠遠的,每非一般人所知”。

  一般人很難了解生滅的現(xiàn)象。心靈的剎那生滅就很難看到,非常難以了解;無始以來的大期生滅更不知如何在變化。我們不可能從大期生滅來解決生死問題,只能從了解一念生滅來解決問題,能了解剎那生滅,也就能了解大期生滅。大期生滅是那樣悠遠無始而找不到源頭,未來也無窮盡,如何截止?然而大期生滅的展現(xiàn)就在當下的一期生滅中,我們之所以還在流轉,是由于還在無明迷惑愛染執(zhí)著中,沒有見法見實相。生死的相續(xù)是“此有故彼有”,“此有”(無明執(zhí)著)沒有斷,所以“彼有”(生死)一直存在。只要“此有”不再相續(xù),后面“彼有”必然截止,即“此無故彼無”。再長再遠的大期生滅重要的就在眼前解決,在當下掌握,就在剎那中體會它的真相,全在這里了!

  “更進一步來說與生滅有關系的有與無!赣小古c「無」,依現(xiàn)代的術語說,即存在與不存在。此有無與生滅,徹底的說,有著同一的意義。如緣起法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這可知有與生為一類,無與滅又是一類”。

  明白了生滅,也就明白有無,只是展現(xiàn)的角度與語言的表達方式不同而己。存在的叫“有”,不存在的叫“無”。其實“生”才叫存在,“滅”就是不存在,所以“有無”與“生滅”有同一意義。“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有與生是一樣的;“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滅與無也一樣。

  “外道及一般人,每以為有即是實有,無即實無,即什么都沒有了,這是極浮淺的見解”。

  一般的人與所有外道的思想就是落在這里:看到了一切現(xiàn)象以為就是“有”(實在的有),看不到的就是“沒有”(實在的無)!坝小奔磳崒嵲谠诘挠,“沒有”即根本沒有――實有實無。這就是一般人的思維模式,是很浮淺的觀念。

  “此一見解,即破壞因果相──和合與相續(xù)”。

  這幾句話一般人不易了解。什么叫破壞因果?因果講的是和合相續(xù),剎那生滅變化不停。如果“有”是實(真實不變之義)有,那就不會變化,就沒有因果相續(xù)了;“無”是實無,和因緣也沒有關系,這樣就破壞了因果。真正的因果有和合的相續(xù)相,實有實無就不依相依相緣的和合。一定要明白這里的重點!因為一般人都是這樣錯誤的思維模式,以為“有”,就是永恒實在的有;現(xiàn)象消失,就是永遠滅而都無。我們學緣起就是不再落入一般的觀念,進一步深入緣起法的“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就知道沒有一法是永恒不變的,但又能緣起萬法,所以就不會落入實有實無的知見中。要反省自己的思維摸式,在說一件事情時,往往會:“我知道了,他啊就是這樣的”!其實他知道的那個還在變化,他看到的是過去的呈現(xiàn)!拔铱吹揭粋人很壞,很討厭他”,這就是定論。那人真的很壞嗎?會不會變化呢?再說,你所說的壞,也許只是你個人的主觀看法,別人看來也許并不壞呢!這就是定論――實有好壞。因緣和合的相續(xù)是剎剎那剎那在變化的,好的會變壞,壞的也會變好。如果你不悟道,心靈就會永遠在這樣的起落中,認為好的永遠是好的,壞的永遠是壞的,好壞是由你主觀來判定的嗎?注意哦!我們的思維摸式就是這樣,落在實有實無的定論中,而破壞了和合相續(xù)的因果相,忽視了緣起法的如幻如化,我覺得這很重要!利用這個因緣來點一下:看到一個喜歡的人就說他好,看到不喜歡的人就說他壞,我們都是那樣斷然地肯定。好的,產生喜歡;不好的,產生厭惡或瞋恨。是不是都落在實有實無里?如果了解和合的緣起,還會下這樣的定論嗎?你看到的只是緣起和合相續(xù)的過程,而且是剎那變化不停的,哪里可以下定論呢!只有真正明白緣起,才不會執(zhí)著好壞美丑、實有實無。大家要反省自己是否都在實有實無的觀念里?要注意啊!

  “佛法徹底反對這樣的見解,稱之為有見、無見。這有見、無見,佛法以生滅來否定它,代替它。一切法之所以有,所以無,不過是因緣和合與離散的推移;存在與不存在,不外乎諸法緣生緣滅的現(xiàn)象。即一切法為新新非故,息息流變的有為諸行,從不斷地生滅無常觀,吐棄了有即實有,無即實無;或有者不可無,無者不可有的邪見”。

  這里太重要太重要了!我們仔細地討論一下:眾生一般都會落在實有(有見)實無(無見)的兩邊。而緣起的一切現(xiàn)象之所以會有會無,只是緣起聚與滅而己。條件具足聚合就產生了一個現(xiàn)象;條件遷移變化了,它就消失了。緣起法本身己在告訴我們,現(xiàn)象的會有會無,是由于它是處在和合的遷流變化中。我們雖然學了緣起法,如果不深入體會這點,表面上了解緣起,要受用卻很難。體會到了這點,超越與解脫并不難!這個地方是關鍵哦!

  存在與不存在只是緣生緣滅的現(xiàn)象,一切法是新新非故的。但我們對于法在遷流變化過程中的某一現(xiàn)象或感觸(如受)卻執(zhí)著實在不變的,不明白一切是新新非故的。遷流變化的已經過去了,我們卻一直被那個影像牽扯住,好的就是好的,壞的就是壞的,永遠留在心底的角落里。這不就把它當實有不變的永恒存在嗎?其實哪里有不變的法?尤其心靈起落變化的剎那生滅是最明顯的。眾生執(zhí)著一期的相續(xù)以為實在的,那還情有可原,因為看起來它是停住那么久,譬如看一個人樣子每天都差不多。但心靈確是剎那剎那不停在生滅,每一剎那的感受也是緣起。為什么把一剎那的感受當作是永恒實在的呢?這一點最要注意了!我們的執(zhí)著性都在“受”上。

  一切有為法在遷流變化中,沒有一個永恒常住的,我們要觀察息息流變象水在流動不息的有為諸行,就會了解剎那“生滅無!(三法印的諸行無常印)變化,“有”只是剎那的存在,剎那在變化又新新非故,怎會是永恒的有?所以我們就會吐棄“有,即是實有”的實有觀念,超越實在感。如果沒有觀察到諸行的剎那遷流變化,看不到一切法的生滅剎那不住,就會認為一切都是停止不變真實有的,那就會停留在實有的觀念里。只要突破了實有的觀念,就不會落在實無里(實有實無是同一理念)。也不會認為“有的,就不能沒有;沒有的,就不能有”,把“有”、“無”分成截然不同的領域,或隔閡開的不同的實體。這很重要!我們看到有就是實有,沒有就是實無,實有與實無是完全兩個不同的境界。如果明白新新非故,有知道有的不是實有,當剎那遷流變化過去時,也不是實無,因為產生的作用還在。這樣的“有”就不會與“無”相對,研究中觀的緣起就是在這里展現(xiàn)中道。

  雜阿含經說:“正觀世間集,不起世間無見;正觀世間滅,不起世間有見”。正觀一切法能緣起,就知道不是什么都沒有;正觀一切法都會滅,那就不是實有。這樣的觀念剛好與世俗眾生的觀念相反,那就不會落在實有與實無里,這就是善觀緣起。如果把“有無”分開,有是有,無是無,照佛法來講就是實有實無的邪見。從緣起的角度來看,因為無,所以才能有;因為有,才會無。因為“有”會滅,它是生滅不停的,有的必歸于滅;滅了不是什么都沒有,緣起的萬法繼續(xù)生生不息,正因為無,所以才會有。有無不是隔閡的兩邊。如果落在實有實無的觀念,生的就不能滅了,滅的不能生了,那就沒有因果相續(xù)了。正因為有可以無,無可以有,所以才能成立因果,這是緣起因待性的內在特質。不明白這點,落在實有實無就變成邪見,不能正見緣起的法則。所以“生滅與有無”是有待深入了解的重要課題,八不最主要的就是從有無、生滅的立場來了解事實真相的。

  “一類世間學者,以抽象的思想方法,以為宇宙根本的存在是有,與有相對的不存在是無;從有到無,從無到有,而后成轉化的生滅。這是以為先有無而后生滅的。依佛法,凡是有的,必然是生的,離卻因緣和合生,即不會是有的”。

  世間學者是從多方面來談的(只要不是站在佛法的根本立場,差不多都涵蓋在世間學者的范疇),他們用抽象(想象推理)的思想方式,認為宇宙的根本之所以會存在是有一個“有”,不存在的自然就是無。它不是先有或先無,而是先成立有某一個存在,才產生一切萬法。有的思想認為是從“無”生“有”,有的思想認為必然有一個根本的東西存在才能引生萬法。一個是先站在“有”的立場,一個是站在“無”的立場來引生后面的生滅現(xiàn)象。但照佛法來說:凡是有的,也就是所謂的生,離開了因緣和合的生是不會有的,所以不是四生(自生、他生、自他和合生、無因生)而是因緣生。

  “因此,因中有果論者的「有而未生」,為佛法所破”。

  因里本來就有果的成份存在,只是還沒有生出來而已,種子中如果沒有果性是不會成長為果的,這就是因中有果。佛法不承認因中有果,如果這能成立,那就不需要其它的緣而能成果了。任何一個因要很多助緣契合才會產生果的現(xiàn)象,絕不是因中己具足了果。因中己注好了一切的果在里面,這在佛法的緣起論來講是不能成立的。佛法講的是緣起法,因是主因,緣是助緣,絕對不是單一的條件而能成就一法。凡是一法的因,它的本身也是由因緣條件而組合的,哪里來本來就具足的果?

  “「觀有無品」說∶「有若不成者,無云何可成?因有有法故,有壞名為無」”。

  從這幾句就知道:有無是相依相緣而展現(xiàn)的。沒有存在“有”,“無”也就不能成立。正因為有這個“有”的現(xiàn)象,它壞掉時才叫無。所以也沒有一個本來叫“無”的東西,只是“有”的消失叫無而已。

  “這是說∶依有法的變化趣于滅,滅即是無。離了有法的變異即沒有滅,離了滅即沒有無。若滅是存在的滅,不是存在的緣散而滅,那就是連無也無從說起”。

  有無、明暗相生就是在講滅。六祖壇經有三十六也在說這。實在的“有”與“無”沒有關系,實在的“無”與“有”也沒關系。因為如果是實在的就不需要相依相緣來產生。緣起法的之所以能生起,是緣起相聚和合產生的現(xiàn)象“有”,當這個現(xiàn)象消失時就是“無”。如果沒有這個現(xiàn)象的有,無又如何能成立?無是根據(jù)“有”的消失而產生的。再說“有”,它是因緣條件組合時產生的現(xiàn)象,在永恒不變的實有中怎能看出“無”?只有在“無”的襯托下才能看出“有”的現(xiàn)象的產生。所以,有無是相依相待而有,不是實有實無的。這一點大家要明白!

  《中觀論頌》其中二十幾品都在破實有自性的有無。《中觀今論》課程結束后,我們接著會研究《中觀論頌》,這里不再細談,只要明白這個重點就好。

  “所以「觀六情品」說∶「若使無有有,云何當有無」!這樣,有與生,滅與無,是有著同一的內容。生起就是有,滅去即是無”。

  這個最重要啊!我們把有無、生滅都變成相對的兩個狀態(tài)。其實沒有“有”的現(xiàn)象存在,“無”是不能成立的。既然了解它們是相待的存在,有與生、滅與無就有同樣的內容而不是完全不相關的兩回事。

  “一般人對于有與無,每落于靜止的觀察,所以都想象有與無約體性說,以生滅為約作用說。其實,體用如何可以割裂”?

  如果從靜止去觀察有與無,我們就會落于想象,產生體性和作用的分別現(xiàn)象:有與無是從體性上講的,生與滅是從作用上講的!捌鋵,體用如何可以割裂”?這一句話很重要哦!有無生滅的體性、作用是不能分割的,體是顯用的,用是體的功能,怎能分開!

  “佛法針對這點,以生滅為有無,如「觀三相品」說”。

  從生滅現(xiàn)象的當下來說就是它的有無,有無是從生滅現(xiàn)象來談的。

  “中觀者深研生滅到達剎那生滅,所以發(fā)揮生滅即有無,確立動的宇宙觀”。

  這句話我們要稍微體驗一下。如果從靜止的層面觀察萬法,或觀察它遷流不息生滅的動的現(xiàn)象,結果是完全不一樣的。從靜態(tài)來看,剎那生滅只是剎那間,一期生滅時間較長,大期生滅更長,更難以了知。如果從動態(tài)上觀察,動的宇宙觀就不一樣了。后面這幾句話就是關鍵:

  “但從念念生滅而觀相續(xù)的緣起,那末有與生,無與滅,也不妨說有相對的前后性”。

  前后性是相對的。如果不是從動的角度來看,而是從靜止狀態(tài)看的話,就無法看到它前后的相續(xù)。

  “如十二緣起支中說的「取緣有,有緣生」即有在先而生在后;有即潛在,生即實現(xiàn)”。

  從剎那生滅無法看出十二緣起支的“取緣有、有緣生”的序列。所以,在一念相續(xù)的當下看到的與從靜止的一期生滅看到的是不一樣的。注意聽!這關系到觀照時的利害關系,有差別,注意聽!這就是重點!如果是靜止的觀察,那就看不到“取緣有、有緣生、生緣滅”,但從動態(tài)中就可以看得出來。從動的宇宙觀來看,就不妨有相對的前后,可以觀察得出來。

  “滅了而后歸于無,也好象滅在先而無在后。但這都約緣起假名相續(xù)的意義說,否則會與外道說相混”。

  這是約假名相續(xù)的意義而說的,不是落在實有實無,大家要注意!外道說的法與佛法哪里不同?佛法講的是緣起,外道都在實有實無里面,不是先有生,就是先有滅;不是先有有,就是先有無。佛法不是哦,導師都在點重點!這里要用心去思維探討觀察了解。雖然解釋了,大家不一定馬上就懂,但確很重要!

  “此生與滅,含攝了哲學上的存在與不存在,發(fā)生與消滅等命題”。

  現(xiàn)在所有的宗教及哲學幾乎都是在講這個問題,在這里產生爭論與同異。我們在緣起法的深觀中能明白有無、生滅的真相,才能超越出來。也能了解佛法緣起論與外道的不共處,明白佛法與宗教哲學上或社會一般學者的觀念盲點的不同處。佛法與外道的爭論乃至佛法中不同體系的爭論,也是對這個認識體證不同而產生的分岐。這個重點如果能把握了解,回過頭來看佛法中宗派體系不同的爭論,也能明白這確實牽涉到一個根本問題。

  第二節(jié) 斷常

  “再說斷!梅鸱ㄖ袕棾馔獾赖挠袩o,多用「生滅」。而此下的斷常、一異、來出,為當時外道戲論的焦點,所以多方的破斥他。常,在釋迦時代的外道,是約時間變異中的永恒性說的。斷,是中斷,即不再繼續(xù)下去。例如外道執(zhí)有神我,有此常住的神我,所以從前生到后生,從人間到天上,前者即后者,這種有我論者即墮常見”。

  佛陀時代的一切外道談的有無不是常見就是斷見。佛法用生滅來破除外道實有實無的觀念。若是常見,就認為有一個永恒不變的東西即本體,在生死回中來來去去,這就是常住的永恒性;如果中斷了,那就不再下去了。外道就是這樣執(zhí)著神我的,而佛法用生滅的現(xiàn)象讓他們觀察根本沒有這樣永恒不變的東西。

  “如順世論者,不信有前世后世,以為現(xiàn)在雖有我,死了即甚么也完了,這即是墮于斷見的斷滅論者”。

  外道思想不是實有的常見就是實無的斷見。佛陀從生滅現(xiàn)象相續(xù)的過程中,讓外道了解緣起法的內容:不存在常,斷也不對。要明白,常見與斷見站什么角度而說。

  “凡是佛法,決不作如是說。根本佛法以緣起生滅為出發(fā),以無常而破斥此等常見;但無常是常性的否定,而并不是斷滅”。

  為何要講生滅?生滅是事實上的現(xiàn)象,從現(xiàn)象的當下去破除想象中的常――永恒的我(靈魂、神我)。這個生生世世來來去去不滅的“我”、“靈魂”到底是什么?從生命的當下去觀察它,不過是五蘊的作用,哪里有一個實在的永恒不變的本體?所以可從現(xiàn)實的生滅現(xiàn)象去破除這種常見。生滅是變化的,所以是無常的,無常就是常性的否定――常不可得!這句話很重要!如果不了解無常是在否定常的實在性(常性不可得),就會執(zhí)著在實有一個無常。其實無常只是生滅現(xiàn)象的展現(xiàn)而已,既是生滅遷流不停的在變動,表明是無常的。這就是從生滅現(xiàn)象來觀察體會的。所以當我們用無常否定了常性時,千萬不要落入這樣的觀念:“沒有常,那就是斷了”。

  “佛法都說生滅與相續(xù),此常與斷是極少引用為正義的。然而不常不斷的生滅相續(xù),意義非常深玄”。

  注意聽:生滅相續(xù),不是滅了就斷了,生滅滅生這就是相續(xù)相而不是斷,用斷常不能認為是正義的,而不常不斷才是佛法所說的正義,這個內容就非常深奧了!一般人難以真正理解其中甚深的含意,以為這個“有”不能用語言來說,但內心還感覺是有――不斷即是有。所以不常不斷就很難明白,就如同涅槃解脫是不常不斷一樣!對這點沒有深切的真正明白,不同體系會有不同理解而產生執(zhí)著。如下:

  “一分學者大談生滅相續(xù),而又轉上了斷常之途”。

  這就在講佛法中不同宗派的理論:也談緣起的不常不斷,也談生滅相續(xù),但論到最后還是走上了斷常之途。對大乘三系或根本佛法的知見沒有相當深刻的明白,很難了解這句話的重要性!研究大乘佛法的人對這個問題尤要注意!從過去開課至今,我們一直在闡明三系理論之間的同異。如對這己很清楚明白,就知導師所講何義?前面談過,不管如何講空講有,最后歸于“有”的就還在有無“有”的一邊。注意聽!如果是“有”,必然會落入斷常!大部分落于常的一邊,其實落到常的一邊與落到斷的一邊還是一樣的。

  “舉例說∶薩婆多部主張三世有,一切法體是永遠如此的──法性常如(只是現(xiàn)象變遷而已)。從未來到現(xiàn)在,從現(xiàn)在到過去,說生滅,說相續(xù),不過在作用上說。他們雖也說諸行無常,然依中觀者看來,是落于常見的”。

  “三世實有論”怎能遠離常見?說什么只是現(xiàn)象的變遷,法體常如,過去到現(xiàn)在到未來都一樣的,所以最后必然還是會落入常見。

  “如經部師,以種子現(xiàn)行來說明因果。然而從大期生滅的見地去看,「涅槃滅相續(xù)(相),則墮于斷滅」(觀成壞品)”;

  經部師比薩婆多部進步一點,他們以種子現(xiàn)行來說明因果,其實唯識后來也是采取這樣的觀念。用“種子生現(xiàn)行”來說明因果還是有弊端的。從大期生滅的角度去看時,種子生現(xiàn)行的理論就會落于斷滅相。大期生滅是入涅槃真正證解脫,他們說涅槃是不再生了。那這個生與滅就是截然的兩邊了,不是落于斷的觀念了嗎?這個很不容易了解。緣起講不常不斷,哪里有真實的滅?注意聽哦!這也是蠻重要的一個觀念。所以導師說“不常不斷非常的深玄”,要明白還真的不容易!用種子生現(xiàn)行來解釋生死輪回及成立解脫,雖然表面上能讓大家滿意,其實從大期生滅來看還是會落入斷滅,這個問題就很重要了!所以前面講到一期生滅、剎那生滅、大期生滅,這個要深思哦!在思維法義時,不能光在這一邊覺得很圓滿就行了,也要從另一個角度考慮而不落入斷常啊!這就是我們要注意思考的地方!如南傳與北傳談到一個問題:十二緣起是一念中的還是一期的?三世因果怎樣講才能圓滿?如果只注重剎那生滅而不談三世,這個因果能成立嗎?從大期來看能解決問題嗎?我覺得這個地方蠻重要的!緣起法則講的生滅有無應從哪個角度去看?一期生滅是從現(xiàn)象,大期生滅是從無始來的生滅,剎那生滅是身心當下的一個意念,三者如何能融會?如何從剎那不礙一期、一期不礙大期?只有從這樣融和的觀念去明白,才是正確的,很重要!如果沒有注意這點,我們的思維模式一定會局限于某一個角度,這樣就無法了解全部。導師后面會舉證:

  “從剎那生滅的見地去看,「若法有定性,非無則是常;先有(實有)而今無,是則為斷滅」(觀有無品)”。

  如果不結合一期生滅和大期生滅,而只是從剎那生滅去看,問題就來了:“若法有定性,非無則是!薄H绻紫冉⒎ㄊ怯凶孕缘,說它非無就是“!笔恰坝小;先有而后滅無,這就是斷,所以不能站在有自性的實有立場來看。從剎那生滅的角度來看時就會產生這個問題。

  “他即使不落于常見,斷見還不免呢!只要是執(zhí)為自性有,自相有的,是難于避免常斷過失的”。

  導師一再點出重點要讓我們明白。中觀為何一直在闡揚無自性的自性空?因為只要執(zhí)著在自性有或自相有,就無法避免斷常的過失。中觀評判其它體系及外道的知見不正確,說他們不是落有就是落無,不是落斷就是落常,不是隨便說的,而是有內涵有根據(jù)的。導師為什么一直闡揚無自性?自性空才能緣起萬法不礙,而一切萬行當下又都是寂滅的,要從這個角度去理解真不容易。因為眾生都在相對的二邊:不是有,就是無;不是常就是斷。其實要透徹了解“非常非斷”,只要抓住一個重點――有自性與無自性既可。有自性一定會落于常見或斷見,只有站在無自性的自性空立場,才能完全避開這個障礙,這就是重點!

  “所以說∶「若有所受(能感受到的)法,即墮于斷!(觀成壞品)”。

  “若有所受法”中的“有”,就是你認為所感觸到的一切是實在的有。

  “若法執(zhí)為實有,現(xiàn)在如此,未來也應如此,即墮于常見。若說先有而后無,即是落于斷見”。

  覺得一切法是實有的,現(xiàn)在是這樣,未來也一定是這樣,不會變的,這就是常見;如說先(實)有而后無,會滅掉而沒有,只有就是斷。實有的東西,有就是實有;沒有就是斷無。自性見者的結論就是這樣。

  “「觀有無品」和「觀成壞品」,明確的指出這種思想的錯誤!毫缋碚摗灰苍f到∶ 「若有許諸法,緣起而實有,彼亦云何能,不生常等過」”?

  如果你肯定(許即肯定)一切諸法雖緣起而實有的,哪里能離開斷常等過錯?

  “故此中所講的斷常,是非常深廣的。甚至見有煩惱可斷,即斷見;有涅槃常住,即常見。而涅槃是「不斷亦不常,是說名涅槃」(觀涅槃品)”。

  注意哦!這幾句話大家要用心:從深觀來觀察法的真實義,如果認為有一個實在的煩惱可斷,那也是斷見;有實在的涅槃可住,那就是常見,這兩句話太重要了!其實我再點出來,這就在講大乘不共慧。我曾說:眾生執(zhí)著永恒不變的實有性,所以對無常的觀察就是從現(xiàn)實中去體證它的真相,從生滅的現(xiàn)象去否定永恒不變的常及實在的我。如果還不明白,佛法就告訴你怎樣去觀察無常的現(xiàn)象,它真的是剎那不住的。觀察的目的就是離開“!迸c“我”的實有感的執(zhí)著,離開我見我執(zhí)的執(zhí)著,這就是方便善巧。如果真正悟到這個道理,既然“常不可得”,“我不可得”,哪里還有一個常見、我見可破?我們現(xiàn)在會煩惱痛苦執(zhí)著,這是我們當下身心的現(xiàn)象。這現(xiàn)象是由于無明不了解真相,執(zhí)一切法為實、為常,才產生的愛染執(zhí)著。在善知識的啟發(fā)下,明白緣起無自性,一切的煩惱痛苦與感受都是剎那生滅不住而非實的。透過這樣的理論而觀察到果然如此,此刻還找得到煩惱嗎?還有煩惱可斷嗎?眾生在無明中,說他有煩惱執(zhí)著;在明白中,“我”不可得,煩惱也不可得,一切都沒有常性,當下遠離執(zhí)著而恢復本來。不了解這個真相,一定執(zhí)著有煩惱可斷,有生死可得可超越,那只是眾生無明狀態(tài)中的一種感覺而已。導師點出來:要了解不斷不常是非常深細的,真的很難明白!明白了,這個問題也就解除了。那時還見有煩惱可斷嗎?還見有涅槃可常住嗎?如果有,那你還是在斷見常見里。讓大家了解這點談何容易!說眾生有生死輪回,煩惱無邊,業(yè)力無盡,這是站在對眾生無明中的一種點化,讓他了解現(xiàn)在的狀態(tài)。但佛法也有善巧讓他醒過來明白真相:明白煩惱生死不存在,“我”也不可得,哪里還有可斷可除的?大家注意聽!如果不明白,而執(zhí)著在有生死可得,有法可得,有煩惱可斷,有偉大的體證,我證入涅槃,證了幾果。請問:那是真的明白嗎?連涅槃都不可住啊!如果涅槃可住,這個可住的地方就是常見。注意!這是很重要的!導師所點每一處都非常深細,這就是大乘不共慧所在處,而中觀就是在展現(xiàn)大乘的深觀。

  “總之,不見緣起真義,那恒常與變化,變與不變,為此常見、斷見所攝”。

  緣起真是甚深復甚深啊!一般人談起緣起覺得很簡單,其實難以見緣起的真義哦:不管是恒常的或變化的,“變”與“不變”都含攝在常見與斷見里。沒有徹底明白緣起而了解諸法實相,總在實有或斷滅中,要離開斷見常見,談何容易啊!

  第三節(jié) 一異

  “生滅、斷常、一異、來出”是現(xiàn)象的八個角度,我們的思想都無法超越這樣的思維模式,只要在實有實無的觀念里,一定會落入這八個角度。八不就是在超越與否定,首先明白這些內容,才能超越而說“不”,了解真相后就不會被這些繩索綁住。

  “一異,是極重要的,印度六十二見即以此一見異見為根本,F(xiàn)代辯證唯物論所說的矛盾統(tǒng)一等,也不出一異的范圍”。

  外道及所有見解都不出一異的范疇,雖然一異與生滅相關,但這問題是當時佛陀時代的外道最常探討的。外道共有六十二見,其實根本只有一個主題――一異,是從一異而引伸的。要破外道很多角度的邪見,歸納起來即一異的問題而已。

  唯物論的辯證法主要內容就是矛盾統(tǒng)一,同樣沒有離開一異的范圍。世界的思想哲學包括“思想”、“主義”觀念而產生的辨證法,唯物論或唯心論都無法離開一異的取向。

  “一即同一,異即別異,且說兩種看法:(一)、如茶壺的整體是一(《金剛經》名為一合相),壺上有蓋、有嘴、有把等是異。人是一,眼、耳、手、足等即異”。

  如從茶壺的整體來看是一合相,茶壺就是一;但它有蓋子、倒水的嘴及把子,都是不一樣的,即是異。整體是一,每個部位是異。

  拿人來說,整體叫一個人,人有眼睛、耳朵、手、腳等,這各各都不一樣,因此叫異。

  “或名此一異為有分與分:分即部分,有分即能包攝部分的。換言之,就是全體與部分。全體即是一,全體內的部分即異”。

  “有分”與“分”是唯識學常用的名詞,分,就是異的部分;有分,是整體全體,即一,包括“分”的部分;分,是部分即異。全體是一,全體內的部分即異。

  “然而如分析到不可再分割的部分,又即是「其小無內」的小一,統(tǒng)攝于有分的全體”。

  把一個物質分割到微細而不能再分隔時,稱為“零虛”或“元素”,這是小一。整體和合的是一,各個不同的地方叫異。把整體分析到不能再分割,即最小最小的一(其小無內的原點)。

  “如此個體而觀察此外的一切屋宇鳥獸魚蟲草木等,此即一,而彼彼即異,所以異又譯為種種”。

  我們個體看外面的一切,不管是房子、動物、草木,這些整體合起來也叫一。草木、動物、房子各各有差別,這叫異。從不同的角度來觀察,一異的解釋就有所不同:太陽系當一,每個星球就是異;地球是一,地球上很多東西是異;

  “而此種種,或又統(tǒng)攝于一,即所謂「其大無外」的大一”。

  種種的法最后歸在一起,叫其大無外的大一。如認為上帝是創(chuàng)造宇宙的本體,上帝就是最大最大的一(其大無外的本體)。

  “此外,如從類性去看,如說人,你、我、他都是人,即是同一;然我是張某,你是李某,乃至智愚強弱各各不同,即是異。在此彼自他間,有共同的類性是一,不同的性質是異。而此一中有異,異中有一,是可以種種觀待而施設的”。

  類性是不同的種類,每一種種類的性質都不一樣,同一類的叫一,一類中的差別萬相就是異。

  從不同種類、角度、思維模式的相對因緣中可施設不同的一異,所以是種種觀待而施設。

  “勝論師有同異性句,即以一異為原理,而使萬有為一為異,《中論》也有破斥。一異中,包括的意義極多!華嚴經》明六相──總、別、同、異、成、壞;總別、同異四相,即是此處所說的一異。緣起幻相,似一似異,而人或偏執(zhí)一,偏執(zhí)異,或執(zhí)有離開事實的一異原理?傊,這是世間重視的兩個概念”。

  中國的道家思想也是用一異來表現(xiàn)的:“一化萬物,萬物歸一”,一可以異,異可以一。

  中論針對一異的問題來評破它。注意哦,導師也談到:任何角度、人、思想都沒有離開一異的觀念。佛法中的勝論師(佛陀時代就有) 和其它思想體系及宗教的思維模式都沒有離開一異的觀念(就象前面提及的“有無生滅”),世間重視的兩個概念就是一異。從緣起法的中觀理論知道一異不可得,而來破一異的觀念(不一不異的“不”就是在否定)。

  第四節(jié) 來出

  “來出,出又作去。從此到彼曰去,從彼到此為來。如變更觀點,那甲以為從甲到乙的去,而乙卻以為從甲到乙為來。來去即是運動,本是一回事,不過看從那方面說罷了!世間的一切,我與法,凡是有生滅動變的,無不可以說為來去”。

  不同的空間角度說:從你那邊到我這里,我叫“來”;從我這里到你那邊,我說是“去”。但如從你的角度來看,我所說的“來”就變成“去”,“去”變成“來”,這就是角度不同。

  來去其實是同一個意思――運動變遷,從那里到這里,這里到那里,叫“有來有去”。世間的一切凡是有生滅變化的萬法,都可以用來去形容:出生叫來,死了叫去;有煩惱叫起來,煩惱消滅叫去……生滅、來去、一異意思都一樣。

  第五節(jié) 為何只說四對

  “現(xiàn)在,更進說龍樹為何只說這四對?為什么如此次第?《阿含經》中,如來散說緣起的不常不斷等,龍樹特地總集的說此八不。依《阿含經》,不妨除去「不生不滅」而換上「不有不無」”。

  佛陀在《阿含經》中散說到不常不斷的緣起法,不是很密集強烈地一直在講。所以龍樹菩薩特地把這些思想全部收集起來,判別后,以生滅(或有無)、斷常、一異、來去這四對為重點主題而作有次第的敘說。

  “《阿含》的緣起論,是「外順世俗」,以生滅的正觀而遣除有無、常斷、一異、來去的”。

  注意聽!這幾句話很重要!所謂外順世俗,即是順著眾生的觀念、理想及一切感受而來點化啟發(fā)。世間的現(xiàn)象是剎那生滅變化的,佛陀就用我們普遍可見的生滅現(xiàn)象來引導,從生滅中體會無常而排除內心實有實無、或;驍、或一或異、或來或去的觀念。眾生都顛倒在“有無、常斷、一異、來去”的實有感自性見里,從哪里去超越而發(fā)現(xiàn)真相?就在這里――依世俗的大家的共見,在生滅現(xiàn)象中去理解他它真相。眾生都落在外在幻相的想象空間中,求一個不可得的未知。佛法揭示出:眾生落在生滅、有無、實在自性里,而起種種的障礙顛倒執(zhí)著,都是由于對真相的不明白(無明)而已!所以不能離開現(xiàn)實人間的一切感受及現(xiàn)象的變化中去明白真相。不是想象外面有一個大我、大一,然后去求不可知不可得的,這一點多重要!眾生、外道執(zhí)著實有實無、大一小一,而去探討追求信仰那個超越一切的東西,這只是加強顛倒執(zhí)著而已。佛陀告訴我們:正觀世俗人間看到的生滅現(xiàn)象而譴除有無、一異、生滅、來去的實有自性見的產物。

  “但由于某些學者的未能「內契實性」,淺見地分別名相,而不能如實正觀緣起,說生說滅,依舊落入有無的窠臼”。

  這是導師很深的感嘆啊!某些學者不了解阿含的深義(導師不會一竿子打翻一船),不了解真相而在自以為是,根本沒有“內契實性”,沒有真正見到諸法實相,所以,很膚淺的去分別執(zhí)著在名相上,不能如實正觀緣起,沒有深觀(尤其是大乘的深觀)。生滅只是對治,從生滅現(xiàn)象來而明白變化不居、常不可得,用生滅來破除一切的執(zhí)著,他們反而落在有生有滅中在說生說滅,最后還是落在有無里。但是,他認為自己對,其實并沒有真正地了解實相,還在實有的生滅中去對治,反而在生滅上產生執(zhí)著了。

  “所以深入緣起本性者,宣說不生不滅的緣起,遣除生滅──即有無的妄執(zhí),重行闡明釋迦的真義”。

  真正深入緣起本性的人,要進一步破除對這種實有生滅的執(zhí)著,就說不生不滅的緣起,這就是大乘不共慧。目的是譴除實有生滅的執(zhí)著――即有無的妄執(zhí)(有生滅就有“有無”),說不生不滅的目的是破除實有生滅及實有實無的妄執(zhí)。

  有人執(zhí)空就用“空空”來破,執(zhí)著空也會變成病。用緣起生滅現(xiàn)象來破除有無、一異、斷常,來去,結果變成執(zhí)著實有生滅。那就進一步宣講緣起不生不滅的本性,了解深觀的深義,破除對實有生滅現(xiàn)象的執(zhí)著。

  “大乘的八不緣起,吻合釋尊的深義,而從施設教相的方便說,是富有對治的新精神”。

  龍樹菩薩為何要用八不的緣起?他是從佛陀的本懷深義中假名施設來談一些方便。還是為對治那些不透徹的人所產生的執(zhí)著,進一步把它破除掉,只是一種新的對治精神而已。

  “這四對,說明法的四相。無論是小到一極微,大到全法界,沒有不具備此四相的,此四者是最一般而最主要的概念。我們必須記著,這四者是不能說為前后次第的,是「說有次第,理非前后」的。如順世間的意見說,不妨說有次第”。

  為何取有無(生滅)、斷常、一異、來去這八事合成四對?無論小到極微大到全法界,都離不開這四相,眾生不離開這幾個主要概念。

  不要認為這四者有前后相續(xù)的次第。在說話來表明此法時,有先說后說的次第,而理論及法義上是沒有前后次第的,只是隨順世間的觀念看法不妨說成有次第。

  “佛說:世間的學者,不依于有,即依于無。一切無不以「有」為根本的概念”。

  注意聽!確實這樣!眾生沒悟道前(包括一般學者)不是依于有就是依于無,最后歸納都是有,從有才會產生無,“無”成立在“有”的否定上,沒有“有”就不能成立無,主要的觀念還是在有。

  “此「有」bha^va,一般的──自性妄執(zhí)的見解,即是「法」「體」「物」,這是抽象的而又極充實的”。

  這個“有”是自性妄執(zhí)的見解,就是實在的法、體、物。從“有”的自性見的見解產生出來的就是法、體、物,看起來是很抽象,其實內心又感覺得很充實而實在。

  “如不是這樣的有,即是無,什么也不是的沒有。此有與無,是最普遍的概念,抽象的分析起來,是還沒有其它性質的。如將此有與無引入時間的觀察中,即必然地成為常見或者斷見。如有而不可無的即是常,先有而后可無的即是斷。常斷,即在有無的概念中,加入時間的性質!峨s含》(九六一經)說:「若先來有我,則是常見;于今斷滅,則是斷見」”。

  四對都建立在有無的概念基礎上,“法體”(有)加上時間觀念即成斷常,再加上空間即一異;再加上運動即來出,都是從實有實無而引申出來的。為何有斷常的觀念?平常我們都落在實有實無,從實有實無的觀念引申加上時間就有前后相,有了前后相就會產生這樣的知見:常――有而不可無;斷――先有而后可無。

  “如將此有無、常斷,引入空間的觀察,即考察同時的彼此關系時,即轉為一見與異見。人類有精神與物質的活動,外道如執(zhí)有神我常在者,即執(zhí)身(心色)、命(神我)的別異;如以為身、命是一的,那即執(zhí)我的斷滅而不存在了”。

  外道的每個理論都先建立一個常在的神我,身是五蘊肉體,命即神我。只要有這樣的觀念,就會執(zhí)著神我與這個身心的關系了:五蘊的身心與神我是一還是異?如以為身與命是同樣一個,就會執(zhí)神我的斷滅而不存在了。這個身心五蘊與里面的神我是一致的,五蘊壞時,神我也不見了。所以執(zhí)著在一的,最后就會落入斷滅。如果先建立有一個神我、真我,大我、實有自性的我,一定會落入一異、常斷。

  “此一異為眾見的根本,比有無與斷常的范圍更擴大;它通于有無──法體,斷常──時間,更通于空間的性質。但這還是重于靜止的,法體實現(xiàn)于時、空中,即成為來去”:

  外道六十二見的根本是在一異的理論上引申出來的。有無是在法體上說的,斷常是時間上來說的,一異關涉的范圍更廣大。有無、斷常、一異是從靜止的層面來看的,活動的動態(tài)就有來去,來去就是活動的現(xiàn)象。

  “或為時間的前后移動,或為空間的位置變化。法體的具體活動即來去,來去即比上三者更有充實內容了。此來去,如完滿的說,應為「行、止」,《中論觀去來品》即說到動靜二者。在《阿含經》中,外道即執(zhí)為「去」與「不去」。所以,如以世間學者的次第說,即如此: 圖片

  有無──── 法體

  斷常──── 時間、法體

  一異──── 空間、法體、時間

  來去──── 運動、法體、時間、空間”

  注意看這圖:第一是“有無”,第二是“斷常”,第三是“一異”,第四是“來去”。延伸的線就是它所關涉的層面,“有無”只有一條線――法體,從法體本身論有無,只與法體有關系!皵喑! 有二條線――法體、時間;“一異”有三條線――法體、時間、空間;“來去”有四條線――法體、時間、空間、運動。注意,這里要稍微體會一下:有無的觀念直接的理論對象就是法體(五蘊);斷常就牽涉到時間相;一異就涵蓋了空間;“來去”包括了運動相。明白這些后,就會明白有無、斷常、一異、來出與法體、時間、空間、運動相的關系,而進一步超越否定即通達八不。

  “如上面所說,中觀者是以此四相為一切所必備的,決無先后的。釋尊的教說,以生滅為三法印的前提。生(異)滅,被稱為「有為之三有為相」,即「有為」所以為有為的通相”。

  佛陀談到佛法的根本三法印,主要還是站在生滅的立場來建立的。只要是有為法,就會顯出生住異滅,因住與異相同,生異滅(心靈即生即滅故而為生滅)的三相即是有為法的通相。

  “原來,kriya^是力用或作用的意義。kr!ta,即是「所作的」。佛說的「有為」與「行」,原文都以此作用為語根,如行sam!ska^ra是能動名詞,意思是(能)作成的,或生成的。而有為的原語,是sam!skr!ta,為受動分詞的過去格,意思是為(因)所作成的。這為因所成的有為,以生滅為相,所以生滅為因果諸行──有為的必然的通遍的性質”。

  導師在這里從梵文或巴利文來解釋原語的意義,這對我們都很生澀。有為法的意思主要是“因”所作成,有為的不是自己本來就有的,而是因(即條件)所成就的。有為法由因緣條件的聚合而現(xiàn)起,必然也因條件的消散而消滅,所以顯現(xiàn)的一定是生滅相。這樣來解釋有為法:之所以叫有為,不是自己本來就有的,而是從因到果不斷變化的,所以必然顯出因果的生滅相。

  “因果諸行,是必然的新新生滅而流轉于發(fā)生、安住、變異、滅無的歷程”。

  只要是生滅的,一定有從因到果生滅的過程,諸行的“行”就是遷流變化,指因與果息息流變的過程。

  因果與一切法的諸行,展現(xiàn)出來的必然是新新生滅,每一剎那都是嶄新的、變化的、無法安住的。有為法現(xiàn)出的一定是生滅相,生滅就是發(fā)生、安住、變異、滅無――生住異滅。

  “釋迦的緣起觀,以此生滅觀即動觀中,否定有見與無見”。

  這個地方很重要!大家要把握住!佛陀講的緣起觀,是把握住過程生滅的動態(tài)。如果不是遷流變動的生滅相,那就變成非緣起的永恒不變的自性了。正是觀察到動的生滅相才否定有見(有見是恒常不變)。既是動的,就是新新(生生)不住的,也表明不是斷滅。不是永恒的實有,也不是斷滅而無,而是一個遷流相。注意!這是佛法最重要的一點!把握不住這點,就會偏離佛陀最正確的緣起觀的主題,而落到自性見中與外道混為一談。緣起觀是生滅遷流不停的一種動態(tài)――諸行的遷流。這其間來談緣起法,就不會落有無及斷常。如果不是遷流生滅的緣起觀,如何來破除實有的常見及斷滅的無見?注意,很重要哦!大家思考一下,這幾句話雖簡單,但意義深刻。只有把握住了這個,才能既穩(wěn)且準地站在佛法的根本上而不會偏差了。

  “然佛以此生滅為有為諸行的通遍性,即從無而有從有還無的流轉中正觀一切,并非以此為現(xiàn)象或以此為作用,而想象此生滅背后的實體的”。

  只要是緣起的生滅法都是常遍而必然如此的。什么叫生滅相?從無會現(xiàn)有,從有會滅無,即是一種遷流變化的過程。注意聽哦!什么叫如實正觀?就是在法法生住滅遷流變化的過程中去正觀它,而不是離開有為的生滅相,用心靈來想象一個境界狀態(tài)。就如同我們的如實觀照不去想象一切,而是照我們生命遷流的當下去觀察它。不是用心意識想象某種而使心安住于“一”的修定狀態(tài),不是“制心一處,無事不辦”的理念。通過這里的闡述就襯托出“正觀”二字了。所謂正觀就是在這個現(xiàn)象的當下去觀照它,不是看到生滅的現(xiàn)象作用而去想象背后有一個實在的實體。其實這里已點出了我們修行的心要啊!正觀緣起,就是在緣起的當下去觀察它,知道無常、無我而體會寂滅涅槃法性空寂。而不是在這樣的現(xiàn)象背后體會它有實在的實體。注意呀,這兩點的不同就是用功觀照的人有所差別處:一種是看到生滅遷流相,知道它的不住非實無自性,當下就知道無常無我,當下再進一步能契入法性寂滅的實相。另一種是看到遷流作用,就想象它背后總有一個實在的實體。這樣的如實正觀與想象的觀照結論是完全不同的!同樣用功修行觀照,為什么結論全然不同?就在于后者沒有建立真正的緣起正見。前者已對緣起法兩邊(生滅流轉及還滅涅槃)都很清楚了解,所以就不會轉方向。而后者對于神我、自性、大我還存有幻想執(zhí)著,導致暈頭轉向而想象背后有實在的本體,甚至將空性也認為是實在的本體。這就是一個關鍵點,導師的著作看起來都很簡單,其實意義深遠啊!

  “但有自性的學者,執(zhí)生執(zhí)滅,流為有見無見的同道者”。

  佛法用現(xiàn)實的生滅相來破除實有不變永恒的自性見。但有人聽佛講生滅后,又執(zhí)著有一個實在的生及滅,所以一樣落入有無的知見,就去對治對抗而永無了期。比如煩惱生起了,如果認為有一個實在的煩惱生起來了(實有生),就會執(zhí)著一定要把它消滅(實有滅),于是每天跟煩惱打仗,要消滅它。執(zhí)著實生實滅也同樣會落入有見無見,實有生與實有“有”是一樣的,這個很重要哦!大乘佛法契入的是無生――生的實性不可得!那就不是用對治打仗的,而是看清真相實相當下即空。這個不一樣啊!

  “為此,中觀者──大乘經義,從緣起本性空的深觀中,以此生滅替代有無而否定(除其執(zhí)而不除其法)他”。

  這句話很重要!中觀是龍樹菩薩闡揚緣起本性空所用的大乘深觀法。什么是本性空?一切法本無自性,生不可得,實有不可得,實我也不可得,直接體達緣起本來的空性。這個空性不是我們來破除否定而空,是本性本來如此(雜阿含經的“此性自爾”)。大乘深觀的方法比普遍較淺的觀照更深,它能到達究竟的觀照,直接契入的是法性空寂。這個法性空寂不是由于觀察才有,而是本來如此的。這只有從緣起本性空的深觀中才能體會,從生滅而體會到不生不滅的無生(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以生滅故,寂滅為樂)。

  “除其執(zhí)而不除其法”,這句話很重要!中觀見要破的是眾生實有感自性見的執(zhí)著,從緣起的深觀知道自性空本性空,對萬法執(zhí)著愛染的實在感自然就消除了,但是,并沒有破壞緣起的萬法。注意聽哦!這個很重要!比如說:我們的六根與外面境界的接觸,在實有感中,你會產生執(zhí)著占有主宰貪欲,F(xiàn)在從深觀中知道一切的外境(包括自己的身心)都是本性空的,沒有一法是實在的,只是緣起生住異滅的變化,即生即滅的虛幻相而已,從深觀中知道它的本性空,了解它不是實在的,沒有一法是實在的永恒不變的,那你還會去愛染執(zhí)著嗎?所以要破的是這個愛染及執(zhí)著。離開了愛染執(zhí)著,身心還是存在,萬法還是存在,不是在破除消滅萬法,是消除對法的實有感的執(zhí)著愛染,大家要明白!中觀者所謂的破一切執(zhí)著,不是在破一切法,是在破對法的染著貪愛。

  我們每一個人生活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里,之所以會有壓力及痛苦煩惱,同樣是由于執(zhí)著在實有感。如從緣起的深觀來看萬法的實相,哪一法不是緣起如幻?真正透徹明白它緣起的寂滅法性,你就不會被外境迷惑而染著了。一旦超越了染著,在萬法中就不會有障礙了。會有障礙,是因為有染著,如果那個染著真正消除了,在萬法中沒有一法會障礙你,你也不會被任何一法而迷惑。這樣萬法對你就沒有障礙,不需要破除消滅萬法。

  不了解這個法義的人認為外面的外六處(色聲香味觸法)會染著我們,所以只有不與外在的六塵接觸才能不再染著。難道這樣背離一切萬法就不會被染著了?把一個犯罪的人抓來關在監(jiān)獄里,不與外面接觸,他就清凈了嗎?問題不在于外面的六塵,而是自己心里的貪欲。為何有貪欲?把外面的一切及自己的感覺都認為是實在的。如果了解我能感覺觸動的一切萬法是緣起如幻非實無自性,內外皆鏟除了實有感,誰來執(zhí)著?所以要破除厭離的不是萬法,而是我們的貪欲染著。貪欲染著是從觀念來的,沒有看到諸法的真相,被萬相迷惑了,以為是實在的,這就是重點!一有自性見的實有感就會產生貪欲染著造業(yè),所以只有從緣起本性空的深觀來否定實有感。

  “如從無自性的緣起而觀此四者:生滅即如幻如化的變化不居的心色等法,即不離時空的活動者”。

  破除了實有感自性見,從無自性的緣起觀念來看生滅、斷常、一異、來出四者:生滅的現(xiàn)象雖遷流不停,其實是如幻如化在變化不居中。這樣的色心等法即不離時空的活動者。我們的一切都是在時空中活動,有人厭離這些現(xiàn)象,認為我們不動才好。其實在動中又有什么關系?它本身就是活動的,你叫它如何不動?真正的不動,不是叫外面的所有境界都不動,而是內心的執(zhí)著不再起落,這很重要!很多人喜歡修禪定:外面的境界沒有了,內心的境界也不動了,好象一切都停止了,處于一種空的狀態(tài)定境――體驗是見鳥不見飛,看到鳥但沒有飛的相。導師形容他們是見神見鬼了?吹降娜耘f應是緣起的遷流相即時空的活動,這樣的境又哪里能鏟除?但是,修定的人就不一樣了,活動的好象是不對的,要不動的才可以。而不知緣起的萬法萬相本來就在時空的活動中,這個觀念很重要!看起來似乎沒有什么,但這個知見如果轉不過來,修行的方法差別就很大了,這個問題是很嚴肅的,大家要注意!

  “從特別明顯的見地去分別:生滅(法)的時間相,即相似相續(xù),不斷而又不常的”。

  我們感覺有前后的生滅變化,就有時間相,感覺到相似相續(xù),但又說不斷亦不常,一般人會覺得困惑:“既然有相續(xù)相就是不斷,怎會又不!?覺得不斷與不常好象是矛盾的。但在生滅相續(xù)的活動過程中,只要有時間的相續(xù)相,本身現(xiàn)出來的就是不斷也不常。常即不會相續(xù)變化,因而有相續(xù)變化的就是不常;不斷是因為它有相續(xù)相。

  “生滅(法)的空間相,即相依相緣,不異而不即是一的”。

  既是遷流變化的相續(xù)相,在空間中是前后動態(tài)變化的,不會是一;但是,前不離后,后不離前,又不是異。所以在空間相里,不可說它是異或一。

  “此生滅的運動相,實時空中的生滅者,生無所從來而滅無所至的”。

  在時間與空間中看出生滅的運動相,叫生滅者。但這個生滅者卻沒有一個來處及去處。自性見才認為有實在的來處及去處(其實自性即不變之義,來去也是不可得的)。展現(xiàn)在時間、空間、運動相,就有常斷、一異、來出的理念,其實都是基于緣起的生滅相而展現(xiàn)的。

  “約如幻的無性緣起說,姑表擬之如下:圖片

  +-----------------無----------------+

  | |

  | 來去相─── 運動、時間、空間 |

  生 似續(xù)相─── 運動、時間、空間 滅

  | 依緣相─── 運動、時間、空間 |

  | |

  +-----------------有----------------+

  “生滅”的旁邊是“有無”,所以執(zhí)著生滅就是執(zhí)著有無。在生滅有無的大觀念里,展現(xiàn)出來的是來去相——運動的、時間的、空間的。其實空間、時間、運動涵蓋在緣起的生滅相中。展現(xiàn)的生滅是一個遷流變化時刻可觀察的現(xiàn)象,所以佛陀用如實的生滅現(xiàn)象來破除對治外道的神我見、自性見、實有感。注意聽!佛法是用現(xiàn)實來破除否認外道的神我見自性見,尤其是從人的本位來談,就是五蘊六處的功能。用當下如實的現(xiàn)象從生滅來破除外道的自性見及實有感,這點大家要明白哦!佛法一直強調的,不是在談玄說妙或想象推理,這很重要哦!佛法講的是如實。什么叫如實?照著我們看得到體會得到的生命的當下去看清楚它的真相。就在人本位生命的生滅過程中,再從時間、空間、運動相綜合起來分析它,而破除外道的神我見。這就是佛教的特質。注意聽哦!為什么一直要強調這個?這個如果明白了,我們的修行用功就會得法如法了,不會再落入神秘的想象及推理的幻相,不會落入心靈神秘的經驗,以為是超越一切而外的特殊的不可思議的東西。其實只要如實面對我們的五蘊六處,即使那些神秘現(xiàn)象也還是五蘊功能之內的一個相而已,并不是超越五蘊功能外的神秘境界。明白了這個,就能把握佛法的與世不共,修行就會很如理如實了:面對我們的生命環(huán)境及一切外在的條件,如實地從觀察生滅(有無)、斷常、一異、來出的不可得而破除實有感的觀念,最后回到根本的一點――法性空寂本無自性!即使大乘佛法的深觀也不離這個根本,注意聽!不是離開這個另外有一個特殊的深觀,還是在無常生滅的現(xiàn)象中直接契入法性寂滅而已,與佛法的根本是不相背的。我借這樣的因緣講得更清楚透徹,能牢牢把握這些主要的觀念,修行就很如實清楚而不再落入想象幻想。

  龍樹菩薩為何要造中論?破除由自性見引生的“有無、一異、斷常、來去”兩邊的執(zhí)著。因這些觀念都偏離了佛法的根本——緣起正見。緣起二字看來簡單,內容卻甚深復甚深。自龍樹菩薩至今又二千年了,導師只是讓我們看清根本的問題。今天談到龍樹菩薩中觀的重要法義,也是要我們發(fā)現(xiàn)這個根本的問題。龍樹菩薩時代,不管外道或內道所產生的自性見實有感的執(zhí)著,與現(xiàn)在社會錯誤知見的執(zhí)著還是一樣的。龍樹菩薩能闡揚這樣的真理,當時能體會的人就能破除而超越執(zhí)著,現(xiàn)在我們也是一樣。能體會到中觀的深義,現(xiàn)在所破的執(zhí)著與龍樹菩薩當時破的執(zhí)著是一樣的。所以我說導師真的很有智慧,他找到了這個根本問題的點,再加以透徹的闡明,使我們同樣能得到解脫受用。一般人看這些文章都似懂非懂泛泛看過去了,也無法深入探討。但每當我看到這些而去深思體會時都很感動:如果不是導師這樣的指點,說實在的,憑我們這樣哼哼哈哈看,不要講幾十年了,幾劫都很難了解,真是不容易啊!所以每每看到這個法的深義時,我對導師真是無限的感激和感動!

  第六節(jié) 不

  “八不所不的八事四對,是一切法最一般的普遍特性。龍樹總舉此八事四對而各加一「不」字以否定之,雖祇是不此八事,實已總不了一切法”。

  四對八事的八個方向角度有著人間最容易體會的普遍特性,涵蓋了一切法。

  “八事四對,為一切法的基本通性,八者既皆不可得,即一切法不可得;從此即可通達諸法畢竟空的實相”。

  這即是大乘深觀處:八事四對就是在形容一切法,因它是一切法的通性。了解八事四對的自性實在性不可得,即代表一切法的八者皆不可得,即一切法不可得。這里的不可得,是指沒有永恒不變性,沒有自性實在性,而遷流變化的現(xiàn)象是存在的。既然現(xiàn)象是遷流的,就是不住的,沒有一剎那是停止的,其實還是不可得。世俗的現(xiàn)象是這樣,實性卻不可得。從根本的八事就可以了解它的不可得,代表一切法都不可得。有人對師父說:“現(xiàn)在觀察我的身心真的找不到一個我,沒有永恒實在性,確實如此。但是師父:我死后要到哪里去呢”?這真是笑話!四對八事的不可得,是表明一切法皆不可得。如果問:“我知道這里的我是不可得的,但我死后要到哪里去”?豈非還有一個地方可得可去!那就變成戲論笑話。能真正明白這里所說的八事不可得,戲論就止息了,也能通達畢竟空的實相。就在我們生命的體驗中,在可觸可及的一切萬法中,能體會到它的無自性,體證它的非實不可得,就明白一切法皆不可得了。這樣講起來不是很簡單么,為什么幾千年來都那么難以體會,都要等待未來等救度?就是對這個法沒有深入通達體驗。導師把中觀的內涵講得這樣清楚,如果我們能把握的話,那就不是遙遙不可及的哦!大家要把握啊!試著體驗看看是否如此。

  “青目說:論主以此不生亦不滅的「二偈贊佛已,則為已說第一義」。第一義是圣者所體證的境界,即一切法的真相、本性”。

  這里在解釋為什么用一個“不”字來否定。青目是一位出名的論師,他指的論主就是龍樹菩薩。龍樹的《中論》開始就用“不生亦不滅”的偈語來贊佛,其實這二個偈子已經在說究竟第一義了。

  第一義就是真諦或實相,是圣者所體證到的一切法的真相本性。

  “他又說:「法雖無量,略說八事,則為總破一切法」。他以破一切法盡顯第一義,解說此八不的。然青目的解說八不,分為兩段:一、專就破生滅、斷常、一異、來去的執(zhí)著以顯第一義,是約理說的”。

  這八事代表一切法,因為它是一切法的通相,通性。所以也就破除了一切法的實有性,而顯出實相的第一義。

  青目把龍樹菩薩的中論所破除的八事分成二部分。第一部分是以破除眾生對八事的執(zhí)著來顯第一義。也就是說,要破的不是一切萬法,而是眾生對萬法的執(zhí)著——實有感、貪取、愛染。

  “如法的實生既不可得,滅也就不可得了,無生那里會有滅呢?生滅既不可得,斷常、一異、來去也就不可得了”。

  生滅既不可得,斷常、一異、來去也就不可得了。因為生滅、斷常、一異、來去的根本執(zhí)著是同樣一個自性執(zhí),生滅的問題破了,斷常、一異、來去都能破了。表面上在否定八事,其實生滅的問題一旦解決了,所有的問題都隨之而解決,所以,主要在現(xiàn)出生滅的真相。還有一個重點是在破生,有生才講到滅,如果生不可得,滅也就不可得,所以生才變成最主要的問題。大家要注意:如果有實在的生,它就不能滅。正因為生滅而顯出生非實,生了才能滅。如法的實生既不可得,滅也就不可得。很多人聽到佛法在講不生不滅都會錯意了,以為有一個自性、空性、實在性是不生不滅的,他們所理解的不生不滅是永恒、常的意思。這樣就把佛法的不生不滅解釋成與神我觀念一樣了。如在“不生”中間加一個“故”字――不生故不滅,意思就完全不一樣了:因為生,非實生,生無實性,所以叫不生;因為不生,所以也不滅。站在生滅的現(xiàn)象來看,生不可得,所以滅也不可得,這樣就不至于錯會為有一個東西是不生不滅的。對不生不滅的解釋從佛陀到現(xiàn)在有多少不同:可以解釋成生非實,所以不滅;也可以解釋成有一個東西是不生不滅的。一個是破神我見的,另一個恰恰是與神我見混在一起的,看看差別有多大啊!

  而中觀的思想在否定八事時,首先立足于否定實有的生,這樣滅的實在性也隨之被否定了。生滅的實有法體一旦被否定,后面的斷常(在法體上延伸的時間相)、一異(延伸的空間相)、來去(延伸的運動相)的實在性也都明白非實了。所以我們下功夫理解法義時要把握“生”這個字,透徹明白“生”的非實,F(xiàn)象看起來有生滅,但是如何在現(xiàn)象的生滅中去體會它的不生滅?也就是生滅的無實性,生不可得,滅也不可得,這個重點是基礎,一定要把握住!以前我也講過:真正的大乘空義是在生生滅滅中去體會它的不生不滅,這一點要注意!這里的不生不滅,不是說有一個東西不生滅,而是生的不可得,滅的不可得,才能悟無生。中觀就在提示什么叫無生,這一點大家要注意!

  “二、舉事例以說明八不:如谷,離從前的谷種,并沒有今谷新生,故不生;而谷從無始來,還有現(xiàn)谷可得,故不滅”。

  這是用稻谷來比喻,從初劫的稻谷一直相續(xù)到至今還能看到,如沒有前面稻谷的種子,后面新的稻谷就無法相續(xù)生出來。離了前面的因就沒有后面的果,今天的稻谷是從前面的因(稻種)相續(xù)而有的,并不是離開前面的稻種自己新生出來的。稻谷種到地,加水、養(yǎng)分、陽光等,它就會抽芽慢慢變成稻谷。一粒稻種會展現(xiàn)很多谷出來,但必須有前面的因(稻種)才有后面的谷,所以這個谷不離前面而有,它就不是新生的,只是相續(xù)而已。

  這里不生的“生”,指的是無中生有,單獨的新生。而是從前面的舊谷因緣而相續(xù)生的。所以它不是新的無中而生有的。從過去一直到現(xiàn)在,還可以看到谷的相續(xù),就是不滅。從這個比喻來說不生不滅。

  “雖然谷是不生不滅的,以后后非前前,故不常;年年相續(xù)有谷,故不斷。由谷生芽、長葉、揚花、結實,即不一;然谷芽、谷葉、谷花、谷實,而非麥芽、麥葉、麥花、麥實,也不可說是完全別異的”。

  現(xiàn)在看到的新谷,雖然是從前面的舊谷而相續(xù)才引生的,新的谷不是前面的谷,前面的谷也不是后面的谷,所以叫不常;年年相續(xù)有谷,故不斷。用谷的現(xiàn)實例子,讓我們知道什么叫不生不滅、不常不斷。谷種了以后,會生芽長葉開花結果,它是有變化的,后面的不是前面的,所以叫不一;雖然芽不是葉,葉不是花,花不是果,但總不能說它們之間完全沒有關系,所以叫不異。

  “谷不自他處而來,亦不從自體而出,即不來不出。這可見青目的八不義,是即俗顯真的”。

  現(xiàn)在的谷由前面谷的因緣而有,但新谷不是前面的谷跑來形成的,即是“不來”;也不是從新谷的本身自己單獨生出來的,即是“不出”。這一切還是離不開因緣變化,故沒有自性的來出――不來不出。

  青目不是抽象的,而是用稻谷來舉例,從現(xiàn)象的事實中來顯出法的真義,這還是即俗顯真的。

  “古三論師以青目此兩段文:前者是依理說的,后者是據(jù)事說的。因為八不非僅是抽象的,即在一一的事上以顯出八不。青目的舉谷為例,即是就世俗諦以明第一義的好例”。

  從理論上或事相的事實上分為二邊來解釋。研究中論就知道龍樹菩薩最主要一句話:不依世俗諦,不得第一義諦。要明白第一義諦,一定是從現(xiàn)實的事相中而顯現(xiàn)出來的。

  “古代三論師,以為二諦皆應說不生不滅等,那么,青目為何說不生等為明第一義諦呢?古師說,青目所舉的第一諦是指中道第一義說的,但此義極為難知!清辨釋也分為二說:一、如說:「彼起滅、一異,第一義遮;彼斷常者,世俗中遮;彼來去者,或言俱遮」。這是說:生滅與一異,是約第一義諦而說為不的;斷常即約世俗諦而說不的;來去,二諦中都不可得。這種說法,也有他相當?shù)囊饬x”。

  導師把三論師對青目的看法稍加解釋,讓我們作為參考。另外一位注釋中論的青辯論師認為,論到生滅或一異時,是從第一義諦的立場來遮遣的;論到斷常就用世俗諦來遮遣;論到來去,不管是從第一義諦或世俗諦都一樣不可得。

  導師舉例出不同論師的解釋讓我們明白,他認為青辯的這種解釋方法也有他相當?shù)囊饬x。

  “因為佛說緣起法是不斷不常的,緣起法是約世諦安立,所以世俗緣起法,是不斷不常的,即此而顯生死相續(xù)的流轉,故清辨說不斷不常約世俗諦說”。

  導師的解釋:青辯認為緣起法本來就是不斷不常的,世俗的緣起法顯現(xiàn)的是緣起相續(xù)生命流轉的一邊。既然生死相續(xù)的流轉是不斷不常的,所以他就從這里提出,說不斷不常其實就是依世俗諦而說的。

  “二、又說:「或有說言:如是一切第一義遮」。這以為八不都約第一義諦的見地說,因為在第一義空中,生滅、斷常、一異、來去都是不可得的。清辨釋曾引到此二家的說法,第二說即與青目說同一”。

  另一種認為一切都是從第一義去遮遣的,沒有分世俗諦或第一義諦。破了生滅的實在性,后面的一異、斷常、來去也就都破了。只要從第一義空的立場,生滅、斷常、一異、來去的自性其實同樣都不可得,從世俗諦流轉的現(xiàn)象就是在展現(xiàn)它的生滅;如果從第一義來講,八事其實本身都不可得。第二說就是青辯的解釋,他與青目的說法是一致的。

  “約第一義以說明不生不滅等八不,當然是正確的,然僅此不能圓滿的了達八不”。

  這是導師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