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課、中印佛教的流傳
第二十一課 中印佛教的流傳
佛教源于印度古國,經(jīng)過二千五百余年的流傳,至今成為世界大宗教,期間以傳入中國的影響最為深遠。十三世紀,佛教在印度衰微后,南傳佛教仍囿限于南亞諸小國,而北傳佛教自傳到中國后,于隋唐八宗并起,大放光彩,進而傳入日、韓,乃至西方國家。漢傳佛教在佛教史上扮演著承先啟后的重要角色,中印佛教的流傳值得吾人加以研究。
一、印度佛教的流傳發(fā)展
太虛大師依據(jù)思想主流將印度佛教的發(fā)展分為三個時期:
(一)小行大隱時期--約公元前四世紀至公元一世紀
佛陀應(yīng)機說教,而有小乘、大乘教法的不同,如弟子中悲智雙運的舍利弗、護法衛(wèi)教的目犍連、度化邊民的富樓那,都是大乘根性的佛子。近代學者稱佛陀時代為「原始佛教」或「根本佛教」;佛陀入滅后,主張頭陀苦行的大迦葉尊者主持結(jié)集,弟子們對佛陀教法的不同詮釋,已埋下日后部派分裂的種子。百余年后,佛教首度分成上座部與大眾部,史稱「根本分裂」。爾后逐步分裂,各立支派成二十部,即所謂「部派佛教」;數(shù)百年間所傳的教法多為聲聞、緣覺的小乘佛法,故稱佛教史上的第一個五百年為「小行大隱時期」。
(二)大主小從時期--約公元二世紀至七世紀
從公元二世紀馬鳴、龍樹菩薩開始的次五百年間,大乘佛法從潛隱不張的時期走向康莊大道,高樹法幢,一時大乘菩薩人才輩出,小乘佛法也就退于次要、從屬的地位,稱為「大主小從時期」。
初期大乘佛教以《般若經(jīng)》、《法華經(jīng)》、《無量壽經(jīng)》、《維摩經(jīng)》、《華嚴經(jīng)》等為代表性經(jīng)典。中期大乘佛教的思想主流發(fā)展為空、有二宗,即中觀派以龍樹《中論》為基礎(chǔ)宣揚般若空觀;瑜伽派以彌勒為開祖,于般若空性上,注重瑜伽行,建立唯識說。
(三)密主顯從時期--約公元八世紀至十三世紀
佛陀涅槃千年后,進入后期大乘佛教,此時大乘佛教極度興盛,刺激傳統(tǒng)印度教的改革復興,二教交互融攝。七世紀頃,印度受到回教民族阿拉伯人的侵略,激起國家民族意識而傾向民族宗教的印度教;佛教于此政治背景下,逐漸融和印度教而傾向密教化。
八世紀初,密教集大乘教理的精粹,以真言密咒為中心,完成密宗的體系。其后,密宗為大眾化、通俗化,乃融入印度教學說,是為左道密教。此派經(jīng)蓮華生大士傳到西藏,成為西藏佛教前弘期的主流。
十二世紀末,回教徒屢次入侵,徹底摧毀佛教寺院,僧侶多逃往國外,佛教已完全融入印度教中。至十三世紀時,佛教在印度終至衰微不振。
二、中國佛教的流傳發(fā)展
佛教傳入中國至今,約有二千年的歷史,源遠流長,F(xiàn)在為了大家了解方便,星云特將其流傳與發(fā)展分為六個時期,以茲說明:
(一)經(jīng)典翻譯時期(東漢至魏晉南北朝)--約公元一世紀至六世紀
東漢明帝永平年間,印度佛教東傳中國,梵僧陸續(xù)攜經(jīng)來華,并翻譯佛典以利弘化。《四十二章經(jīng)》是中國第一部翻譯的佛典,從東漢至魏晉南北朝五百年間,陸續(xù)譯出三藏十二部,奠定中國各大宗派的成立基礎(chǔ)。東漢安世高、支婁迦讖、北魏菩提流支、西晉竺法護、南北朝鳩摩羅什、佛馱跋陀羅、真諦等,都是此一時期的譯經(jīng)代表人物。
佛教圣典漢譯后,經(jīng)過祖師大德的弘講注疏,漸與中國傳統(tǒng)的哲學思想及宗教觀念消融,發(fā)展出獨特的學派,開隋唐宗派林立的先河。
(二)八宗并弘時期(隋唐盛世)--約公元六世紀至十世紀
隋唐三百余年為中國佛教史上的黃金時代,譯經(jīng)事業(yè)配合宗派發(fā)展,令漢譯三藏更趨完備,諸學派的基本立場與思想旨趣各有偏重,先后開宗立派,形成中國大乘八宗,各宗派齊頭并進,展現(xiàn)無窮的活力。
唐代的佛教,除盛行于本土外,并弘傳至日、韓等國,先后有道照、智通、玄昉、空海、最澄等入唐求法,返國開創(chuàng)法相、律、密、天臺各宗。唐末五代,教難、兵火不斷,諸宗一時皆沒。
(三)禪凈爭主時期(五代趙宋)--約十世紀至十三世紀
唐末五代教難與戰(zhàn)亂頻仍,佛寺廟產(chǎn)遭受破壞,法義典籍亦多失佚,唯有「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禪宗,法脈不斷。北宋時期,禪宗受到朝廷官員及士大夫的喜愛,成為五家七宗的極盛時代。南宋臨濟大慧宗杲主張「看話禪」,曹洞宏智正覺倡導「默照禪」,二家分立禪宗天下,人才輩出。北宋永明延壽著《宗鏡錄》,乃整理禪學的鉅著;大師提倡「禪凈雙修」,闡明見性成佛,亦得誦經(jīng)念佛,廣作萬善行門,其著作《萬善同歸集》即調(diào)和禪、凈二宗的法執(zhí);又作「參禪念佛四料簡」,標明禪凈雙修是最好的修行方式,更加促進凈土宗的盛況。
宋代知識分子援佛入儒,發(fā)展出別具特色的「理學」,是儒家融和、吸收佛教哲學,著重于闡述「心性」與「天道」的理論。這是佛教信仰普遍為中國人民所接受的力證。
(四)宮廷密教時期(元、明、清)--約十三世紀至十九世紀
元世祖忽必烈尊薩迦派八思巴為國師,命八思巴等勘定漢、藏兩種藏經(jīng),撰成《至元法寶勘同總錄》。嗣后歷代皆崇信西藏佛教,均優(yōu)遇喇嘛教,保護僧徒,密教乃廣行于蒙、藏、漢三地。明代亦以崇仰藏僧的方式來治理西藏,廣封法王。
明、清兩代是中國佛教式微時期,佛教至明代已深入中國民間,甚至產(chǎn)生佛、道不分的情形。明太祖為加強對佛教的管理,曾頒布法令,嚴禁僧俗往來。清代朝廷對蒙古采取懷柔政策,帝王崇尊密教,為喇嘛僧建立寺廟,雍正并改北京雍和宮為喇嘛寺。此時民間或有他宗信仰,但法運衰微,佛教益頹,清末漸盛行居士佛教。
(五)凈土經(jīng)懺時期(清末民初)--約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
明太祖監(jiān)于佛教團體民間勢力的龐大,頒布詔令,將佛教劃歸為山林之教,自此僧侶或以山居自修為依歸,或居市集以念佛誦經(jīng)超度亡靈為本業(yè),失去大乘佛教弘法利生,廣結(jié)人緣的菩薩精神。
此一時期,高僧大德或隱居山林自修,或志在民間游化,在經(jīng)懺時流的世風下,別開參禪念佛的凈業(yè),諸宗派多以念佛為基本修行。民間持誦佛號,發(fā)愿往生西方的信仰亦盛,如印光大師主張念佛法門,致力社會救濟,各地僧俗遂興結(jié)社念佛的風氣。清末民初,佛教續(xù)遭法難,楊仁山、太虛大師等護教、革新,為中國佛教留下了希望的種子。
(六)人間佛教時期(二十一世紀)
二十一世紀是回歸佛陀時代的人間佛教時期,佛陀出生、修行、成道皆在人間,說明佛教是以人為本,廣度有情的生命之教。六祖惠能大師曾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因此佛法要落實人間,才有存在的價值。
民初佛教領(lǐng)袖太虛大師力排舊弊,倡導佛教革命,喊出「人生佛教」的革新口號,影響深遠。一九四九年,政府播遷來臺后,佛教在大陸幾經(jīng)摧殘,一蹶不振。五十年來,佛教在臺灣蓬勃發(fā)展,可謂受到人生佛教思想的啟迪;佛教不僅能增進人生的幸福,更負起人間和平、團結(jié)的使命。星云一生以發(fā)揚「人間佛教」為己志,主張佛教應(yīng)現(xiàn)代化、生活化,方能裨益群生。如弘揚佛法要「語文國際化」,發(fā)展佛教要「現(xiàn)代信息化」,修行方式要「人間生活化」,寺院組織要「道場僧信化」。
如今世界佛教莫不趨向「人間佛教」的目標,可見二十世紀后的世界必定以「人間佛教」為主流,走向同體共生、平等和平的歡喜與融和。
- 第一課、佛
- 第一課、佛的意義
- 第一篇 法身、報身、應(yīng)身
- 第一冊、自序
- 三十七道品 序文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一節(jié) 何謂佛
- 第一課、佛教的真理
- 第二課、如來十號
- 第二課、釋迦牟尼佛 (一)
- 圣典篇 大念處經(jīng)
- 大架構(gòu)篇 二、五根、五力
- 第三課、佛身
- 第一課、律宗(一)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二節(jié) 釋迎牟尼佛
- 第九課、中國四大名山 (一)
- 第一課、修觀對治淫欲
- 第一、二、三課、綜合指要
- 十三、懺法
- 1:佛學是怎么一回事?
- 第四課、藥師佛
- 編者序言 作者序言
- 練習1 有意識的呼吸 一 正念觀身
- 第三課、釋迦牟尼佛(二)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三節(jié) 何謂法
- 十五、焰口
- 上座部佛教修學入門 目錄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三節(jié)、佛教的實質(zhì)
- 第十五課、四攝法 四無量心 四弘誓愿
- 第二篇 受持五戒、八關(guān)齋戒、菩薩戒
- 第三十課、焰口召請文(宋·蘇軾)
- 第八課、四圣諦
- 一一念不生
- 第七課、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
- 第十四課、菩薩十地
- 第十八課、聲聞四果
- 第四課、轉(zhuǎn)輪圣王
- 第十課、修學佛法的次第
- 第二十六課、悟道詩
- 第九課、十二因緣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二節(jié)、佛陀教導的是什么
- 什么是文字禪?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腳踏實地的付出才會有收獲,所有的付出都不會白費
- 佛教戒律是怎樣產(chǎn)生的?戒律的由來
- 忉利天主是誰?
- 授記有幾種方式?授記的四種類型
- 人不要想太多,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 佛經(jīng)中的世尊指的是誰?
- 釋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覺性是永恒的、沒煩惱、證佛國
- 皈依后做事還是不順,對佛法心灰意冷,該怎么辦?
- 佛教的經(jīng)變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圣誕是哪一天?農(nóng)歷十一月十七恭迎彌陀圣誕
- 剛念經(jīng)時聲音響亮且快,后來就沒有了,為什么?
- 以佛心來凈化自己內(nèi)在的妄心
- 嘴笨不會安慰人怎么辦?
- 馬鳴菩薩是誰?馬鳴菩薩的簡介與故事
- 為什么在世間行善的功德勝于極樂百倍?
- 學會順其自然,在晴天時愛晴,在雨天時愛雨
- 念經(jīng)時可以控制妄念嗎?
- 什么是“五蓋”?菩薩沒有厭怠心
- 趙州和尚是哪個朝代的,哪里人?趙州和尚的簡單介紹
- 什么是莊嚴國土?
- 在家居士怎樣才能讓現(xiàn)在和將來的生活具足幸福安樂?
- 八正道是為人處世乃至成佛的八種正確方法和途徑
- 阿逸多菩薩是誰,是彌勒菩薩嗎?
- 佛教說的隨緣是什么意思?隨緣的含義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論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幾種?佛教六種神通的簡單介紹
- 求神不如求己,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經(jīng)時犯困,打盹后又從頭開始念,該怎么辦?
- 人幫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錢的七種結(jié)緣方式
- 殺生、妄語、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無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對親人的病,家里的經(jīng)濟條件,心很亂,該怎么辦?
- 什么是信心不逆?
- 佛教基礎(chǔ)知識
- 心經(jīng)入門
- 佛教名詞
- 佛咒入門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地藏經(jīng)入門
- 怎樣讀懂佛經(jīng)
- 佛教基本教義
- 佛咒簡介
- 楞嚴經(jīng)入門
- 妙法蓮華經(jīng)入門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入門
- 十小咒入門
- 佛教修行及戒律
- 藥師咒入門
- 六字大明咒入門
- 無量壽經(jīng)入門
- 華嚴經(jīng)入門
- 藥師經(jīng)入門
- 阿彌陀經(jīng)入門
- 佛教僧侶與居士及其源流
- 普賢行愿品入門
- 佛經(jīng)簡介
- 虛云法師入門
- 六祖壇經(jīng)入門
- 佛教傳播與發(fā)展
- 楞伽經(jīng)入門
- 圣嚴法師入門
- 宗派簡介
- 凈慧法師入門
- 解深密經(jīng)入門
- 佛經(jīng)入門
- 濟群法師入門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入門
- 法增法師入門
- 昌樂法師《人生是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