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戒修學(xué)述要
五戒修學(xué)述要
凈界法師主講
第一卷
《五戒修學(xué)述要》。諸位法師慈悲,諸位居士,阿彌陀佛!請放掌。
那么我們從今天開始有四堂課的時間,要跟大家共同的來學(xué)習這個五戒在修持上的一些重要的觀念跟方法。
那么在講這個主題之前,我們先簡單地說明,就是諸位在兩天之后就要再受五戒了,當我們受了戒以后,這個時候我們在生命當中,到底有什么差別,跟我們沒有受戒之前有什么差別?那么這一點我們先做一個說明。
那么在我們受了戒以后,我們內(nèi)心當中的一個最大的差別啊,就是我們內(nèi)心當中多了一個戒體。那么這個戒體在心中到底,會產(chǎn)生一個什么的效果?在戒律里面講到兩個不同的效果:第一個就是有本期誓。“期誓”就是說你心中有一個愿望在支持著你。雖然你以前在沒有受戒之前,你也可能做很多的善法,但是你那個善法是沒有一個目標來引導(dǎo)你的。比如說你到了菜市場,你看到可憐的眾生,你也可能會把它買下來放生,但是你這樣的行為你是臨機剛好看到因緣才生起的,你不是經(jīng)常保存這樣的愿望的,所以你這個行為不會相續(xù),而且造作也沒有力量。那么當我們受了戒以后,你心中經(jīng)常保存一種愿望——我要斷惡修善度眾生,那么這種愿望再遇到環(huán)境的因緣具足的時候,這個愿望就表現(xiàn)出來。所以你受完戒以后,你的戒體會產(chǎn)生一種愿望來引導(dǎo)你的生命,那么使令你的生命遠離錯誤、趨向于善法。這是第一個,你心中有一個愿望。第二個是遍該生境。也就是說你在沒有受戒之前,你所修的善法是有期限的,不能夠普遍一切眾生。比如說你以前也可能不殺生,但是你不是說對所有的眾生都不殺生,可能你遇到了冤家你就會去傷害他,遇到了去刺激你的蚊子啦、蒼蠅啦,你可能會傷害它。但是你受了戒以后,你的不殺生是普遍地面對一切眾生,我對所有的眾生,在任何的情況之下都不殺生。所以你的所緣境是特別地廣大。所以,我們總而言之你受了戒以后,開始修善的時候,第一個,你心中有誓愿,第二個你的所緣境特別廣大。所以會使令你所修的一切善法的功德,都會輾轉(zhuǎn)地增勝。這就是我們受了戒以后的一個最大差別,就是成就了一個戒體。
那么這個觀念大家有了以后,我們就可以來看講義啦。那么《五戒修學(xué)述要》,我們將釋此義,大分為三。 我們這當中有三大科:第一個、安住戒體,那么我們受了戒以后,應(yīng)該如何去納受戒體,進一步地去安住戒體,把戒體的功能把它發(fā)揚光大,這是這一堂討論這個主題。第二個、奉持戒相,那么這個戒體是內(nèi)心的一個愿力,那么我們?nèi)绾伟堰@個愿力,把它付諸在身口二業(yè)的一個戒相,這個就真實地去表現(xiàn)我們心中的愿望。第三個、結(jié)示勸修,我們最后用一個偈頌來總持前面的所有的內(nèi)容。所以我們事實上持戒就是兩個重點,第一個我們?nèi)绾伟沧∥覀兊慕潴w,第二個我們?nèi)绾稳嵺`我們的戒相,這兩個重點。我們就著這兩個重點開始去研究它的講義。
我們看第一段,甲一、安住戒體。那么安住戒體有兩個重點。第一個、戒體相狀。我們要安住戒體,你要先得到戒體。你根本心中都沒有戒體,你根本不知道怎么安住。所以這個戒體相狀就是告訴我們?nèi)绾蝸沓删徒潴w。第二個、戒體作用。當我們心中有戒體以后,我們?nèi)绾伟堰@個戒體把它發(fā)揮成一個最大的、防非止惡的作用。這個地方講兩個重點。
我們先看第一個。那么我們后天要受戒,我們?nèi)绾蝸砣コ删蛢?nèi)心戒體。我們看這個《事鈔》:
《事鈔》云:“謂法界塵沙二諦等法。以己要期,施造方便,善凈心器必不為惡,測思明慧,冥會前法。以此要期之心,與彼妙法相應(yīng),與彼法上有緣起之義,領(lǐng)納在心,名為戒體。”
那么這一段我們分成三小段來說明。那么第一小段是說明我們所領(lǐng)受的戒法是什么,所領(lǐng)納的法,就是整個法界塵沙二諦等法。這個“法界”指的是十法界,那么這個十法界的法呢,就像這個空中的灰塵、像恒河的沙這么多,所以這個“塵沙”是一個譬喻。那么這個法是什么內(nèi)涵呢?“二諦”,有真諦的不生不滅的無為法,也有世俗諦的生滅的有為法。那么十法界的整個塵沙二諦等法,怎么就是我們所領(lǐng)受的戒法呢?我們做一個說明。當我們沒有受戒的時候,這個十法界的法都是我們造業(yè)的所緣境。說你為什么會殺生?就是有這些十法界的因緣。有一些雜染的因緣、清凈的因緣你才會造業(yè)。所以我們在沒有受戒之前,這十法界的法都是我們造罪的因緣。那么我們受了戒以后,這十法界的因緣就轉(zhuǎn)成一個我們持戒的對象。就是轉(zhuǎn)過失成功德。所以,諸位要知道,我們在受戒的時候,我們每一個戒所謂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他所面對的對象是整個十法界的法。所以這樣子,古德說,這個就是所謂的十法界的“妙善戒法”,這個妙是微妙的妙,妙善戒法。這就是我們后天我們要去領(lǐng)受的這個戒法。雖然你的戒是五條,但是這五條它的所緣境是十法界的。
第二個,我們看能領(lǐng)納之心。以己要期,施造方便,善凈心器必不為惡,測思明慧,冥會前法。那么我們應(yīng)該要用什么方法來領(lǐng)受這個十法界的妙善戒法呢?這個地方講出一個重點——“以己要期”。你心中必須有一個希望,那么你有一種要成就廣大功德的希望,那么這個希望包括有一定的時間,比如說如果你受八關(guān)齋戒,那當然這個希望就是一日一夜,我一日一夜要奉持佛陀的八關(guān)齋戒而成就廣大的功德;如果你是受五戒,那么你的希望是盡形壽,到你這一期生命死亡為止。所以你心中必須有一個一定的期限,這個期限當中你有一個希望,那么依止這樣要成就一種功德,想要離苦得樂的希望,你開始施造方便,善凈心器必不為惡。這個地方的“方便”就是你要遵守受戒的儀軌。所以你在受戒的時候,你該禮拜的地方?jīng)]有禮拜,該你出聲音的時候你沒有出聲,你就得不到戒體。因為你身業(yè)、口業(yè)沒有造作,就沒有遵守儀軌、沒有遵守這個方便。所以這個地方一定要注意,我們一定要去遵守身業(yè)禮拜、口業(yè)的稱念,那么這樣子呢,來調(diào)伏我們心中的惡念,不要起惡念。就是受戒的時候、三歸依要得戒體的時候,你不能打妄想。
那不能打妄想,我們心中要干什么呢?以下說明:測思明慧,冥會前法。“測思明慧”就是一種觀想。你這個時候你要觀想,我從現(xiàn)在開始是一個生命的開始,過去的種種譬如過去死,今日的種種譬如今日生,我現(xiàn)在是一個新的開始。那么這個時候你心中要對整個三寶面前許下誓愿:我從今天開始,我對整個十法界的因緣,我要做三件事情:第一個,誓斷一切惡、無惡不斷;第二個,誓修一切善、無善不修;第三個,誓度一切眾生、無一眾生而不度化。當然,我們許下這個誓愿不表示我們馬上做到,當然重點就是說你一定要先立定一個目標,那你生命有一個方向、一個努力的使命感,這個是一個重點。而且你在許下誓愿的時候心中不能任何的揀別,不管對方,他是你的冤家或者是你的仇人,你都應(yīng)該把他納入到你所發(fā)愿的對象,這是非常重要的。那么你心中許下這個誓愿以后,你就用你的誓愿去“冥會前法”,這個前法就是前面的十法界的妙善戒法。這個時候你能領(lǐng)納的心跟你所要領(lǐng)納的十法界的法就相契合。所以這個地方就是以心來會這個境。
我們看第三段總結(jié):以此要期之心,與彼妙法相應(yīng),與彼法上有緣起之義。那么這個時候,我們心中的希望跟前面十法界的妙善戒法兩個相應(yīng)了以后,在我們心中就有一種緣起。這個緣起就是說,心生則種種法生。本來我們心中沒有這個目標的,那么當我們對這個十法界開始發(fā)愿的時候,我們心中開始由沒有而轉(zhuǎn)成有,這個就是緣起。那么你說他這樣子的話,我這樣子發(fā)愿心中產(chǎn)生一個什么呢?產(chǎn)生一個非常有力量的一個要斷惡修善度眾生成就佛道的誓愿。這個時候,這樣的一個清凈的愿力在你心中就緣起。那么這樣子的一種功能,你把它牢牢地放在心中,這個就是你的戒體了。因為所有的斷惡修善度眾生的一個戒法的表現(xiàn),都是從它發(fā)動出來的,所以它是一個體。
我們看第二段:“于本藏識,成善種子,此戒體也。”這一段是講一個簡單的一個定義。就是在阿賴耶識當中你要成就一種善的種子,這個善種子就是功能,能夠防非止惡的功能,這個就是戒體。也就是說,你看我們看這個圖,你本來是一個阿賴耶識,是沒有這種功能,但是你后來緣境發(fā)心,緣十法界開始發(fā)了斷惡修善度眾生的心,產(chǎn)生一個善種子,這個善種子就是戒體。
所以我們簡單做一個總結(jié)。你要成就戒體啊,你就是你在受戒的時候你要發(fā)愿。有些人受戒的時候就是念阿彌陀佛,你受戒的時候念阿彌陀佛你不能得戒體。念阿彌陀佛有念阿彌陀佛的功德,成就戒體有成就戒體的因緣。你不發(fā)愿、你不對十法界發(fā)愿,你根本不可能成就戒體。那么這個戒體到底是什么?簡單地說,就是“要期誓愿”,你生命當中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來引導(dǎo)你。
這個目標對我們的生命是一個很大很大的一個力量。我講一個簡單的公案諸位體會看看。這個是講到美國好萊塢一個巨星他立志成功的一個實際的例子。這個人他的祖先啊,他本來是伊朗人,中東伊朗人,后來他搬到美國去住,就移民到美國。那么這個巨星他的父母親,他父親是一個酒鬼整天喝酒,他母親是一個賭徒整天賭博,所以他們兩個他父親母親整天就是醉生夢死,所以他是一個非常破碎的家庭,不正常的家庭。所以這個人他讀到高一的時候就輟學(xué)了,就不再讀書了,整天做無業(yè)游民,自暴自棄,反正這種環(huán)境你也沒辦法成功。后來他做無業(yè)游民做了四年,到了二十歲的時候,他一覺醒過來,突然間醒悟。他說我不能這樣子一天過一天,我再一天過一天我的父母親的生活相貌就是我的未來最明顯的寫照,我必須做一些改變。然后他就立定志向,我一定要在今生當中有所作為。但是有所作為,他想一想,我也不能去做生意,沒有錢;我也沒有一技之長,也沒辦法找工作。但是他覺得他身體很健康,他可以做一個演員,而且他對于表現(xiàn)、對于演藝的這樣的一個事情很有興趣,他決定要做一個世間上有名的演員,他立定一個志向。那么他就去好萊塢去應(yīng)征演員。但是他天生有一個缺陷,他嘴巴是歪一邊的,那么歪一邊當然這個相貌就不好看了,所以他去應(yīng)征的時候被很多導(dǎo)演都拒絕了。但是他告訴他自己他不能放棄,我既然不能夠做演員,那么我就應(yīng)該往這個方向去努力。他就到好萊塢公司里面去應(yīng)征掃廁所,因為掃廁所你經(jīng)常能夠接觸一些演藝的人員。那么他掃廁所,白天掃廁所,他晚上就研究那些世界上著名的劇本,寫得好的劇本他都研究。他自己也寫劇本,后來他把他自己的劇本,他掃廁所就很多導(dǎo)演上廁所,他看到導(dǎo)演就把他劇本給他看,那么很多導(dǎo)演看到他的劇本都沒有興趣。有的導(dǎo)演是有興趣,但是他說你把劇本版權(quán)賣給我,他說不可以,我這個劇本要給你用是有一個條件,男主角一定要是我。但是這個導(dǎo)演說你嘴巴歪一邊怎么能夠做主角,不可能。后來他在掃廁所掃了五年的廁所,被拒絕了一千三百七十五次,一個人在生命當中有一千三百七十五次的挫敗,很多人是放棄了。當然他也曾經(jīng)想過放棄,但是他想說,我的人生只有兩個選擇,第一個,我照我的目標去做,我堅持我的目標,我達到我的成功;第二個,我放棄,我放棄的時候,我的生命就跟我父母親一樣,醉生夢死,那與其這樣倒不如去死,行尸走肉嘛!后來到一千三百七十六次的時候,他遇到一個導(dǎo)演,一個年輕的導(dǎo)演看到他的劇本非常喜歡。跟他說,你把這個劇本賣給我,我給你三萬五仟塊美金。那么這個時候?qū)λ麃碚f是一個很大的數(shù)目,他可以、他也可以得少為足,放棄他的目標,拿三萬五仟塊過他快樂的日子。但是他跟導(dǎo)演說,做演員是我一生當中最大的目標跟理想,我一塊錢都不要拿、拿你的錢,你只要讓我做這里面的男主角就可以了。導(dǎo)演開始當然覺得不適合,但是后來被他所感動,就錄用他做男主角。果然,拍第一集以后就轟動整個美國。這個男主角就是席維斯史特龍。那么他所寫的第一個劇本就是《洛基》。那么他就是以他的目標實踐一個不可能的一個、本來別人不可能的、那么他后來把它實現(xiàn)了。
也就是說,我們一個人的最大的挫敗就是自我設(shè)限。我們每一個人內(nèi)心當中有一些善良的功能,比如說你曾經(jīng)也布施、偶爾也會放生,我們每一個內(nèi)心當中有也有邪惡的功能。但是一般人對邪惡的功能,往往是采取一個妥協(xié)的態(tài)度,一天過一天;那么善良的功能你也不會刻意地去加強它。所以我們一般人沒有受戒啊,他的生命只有一種情況,就是過去跟未來是相等的,他不可能有突破的。所以你要不受戒的時候,你看看你的過去,你就知道你未來是怎么樣,因為你不可能改變。那么受了戒就是不同,你就是因為要改變你才受戒。但是你要改變的第一個重點,你必須要發(fā)愿。在佛前、在三寶面前、在整個三寶的證明之下,你許下你的誓愿——過去的就不要再提了,我過去醉生夢死、無量劫流轉(zhuǎn),這個就不要再說了;從今天開始,我要做三件事:第一個、誓斷一切惡,第二個、誓修一切善,第三個、誓度一切眾生,而且把這樣的一個目標回向來生往生凈土,或者成就佛道。那么這個就是所謂的戒體。就是你心中當中開始有一個目標來引導(dǎo)你的生命,你的生命已經(jīng)不是隨風飄蕩。一個人沒有目標就是沒有方向、沒有使命感,沒有使命感就是一天過一天,也可以好,也可以不好,什么都可以的,這樣的生命你要開始放棄了,你的生命應(yīng)該開始重新規(guī)劃。我們以前,造善造惡是做不了主的。因為你沒有目標。沒有目標的人,你的生命是環(huán)境作主,心隨境轉(zhuǎn)——你遇到了染污的因緣你只好造惡,反正別人都這樣做我也這樣做;那么你遇到三寶的境界你就造善,F(xiàn)在不是了。諸位要知道,你受了戒以后,你的生命是你自己要作主,我不管是遇到染污的因緣、我不管是遇到清凈的因緣,我一定要斷惡修善度眾生。這個就是你受了戒以后你應(yīng)該做的相貌,就是你要在生命當中有所突破。那么這個為什么你有這樣的力量呢?就是你在受戒的時候要發(fā)愿,就是這個地方——“測思明慧冥會前法”。所以我們在受戒的時候,你要持戒之前要先得戒體,你不得戒體你就沒辦法持戒了。那么得戒體,我們剛剛講過,你一定要緣境發(fā)心,開始發(fā)愿,有這樣子的發(fā)愿才成就一個生命的一個新的目標。
好,我們看第二段,乙二、戒體作用。
那么當我們受了戒以后,我們心中在整個污泥當中產(chǎn)生一朵蓮華,就叫戒體。那么我們?nèi)绾慰渴裁礃拥男蕹职堰@個蓮華的力量擴大呢,把這個光明的力量擴大呢,使令它發(fā)揮最大的作用?我們看第二段。
《業(yè)疏》云:“由有本種熏心,故力有常,能牽后習,起功用故,于諸過境,能憶能持能防,隨心動用,還熏本識,如是展轉(zhuǎn),能靜妄源。”
這一段我們分成兩小段來說明。先看第一小段,由有本種熏心,故力有常,能牽后習,起功用故。那么這個“本種”就是你當初在三寶面前所許下的誓愿。你受戒的時候成就第一個善良的種子,成就第一個清凈的誓愿,這個叫“本種”。然后你要把第一個種子不斷地去憶念,憶念它。“熏習”就是你要不斷地憶念你這個當初所發(fā)的愿。那么“故力有常”,這個“常”就是相續(xù),使令這樣的一種愿力的功能在心中不斷不斷地加強。那么怎么加強呢?“能牽后習,起功用故”——它能夠產(chǎn)生后來的功能,這個“習”就是功能,種子功能。也就是說,你剛開始在染污的心中產(chǎn)生一道的光明,但是你不能夠這樣子就結(jié)束,你要不斷地憶念戒體,把這個光明再牽引后面的光明,把第一個光明轉(zhuǎn)成第二個更大的光明,第二個光明再轉(zhuǎn)成第三個光明……那么這樣子,這個功能慢慢地輾轉(zhuǎn)增勝,那么生起凈化內(nèi)心、轉(zhuǎn)染成凈的作用,這是總標。
我們看別釋。那么我們應(yīng)該如何把已經(jīng)成就的戒體把它擴大呢?這以下說明:于諸過境,能憶能持能防,隨心動用,還熏本識,如是展轉(zhuǎn),能靜妄源。那么我們前面說過“由本種熏心”,由第一個種子來熏心產(chǎn)生第二個種子,那么這是怎么回事呢?這以下詳細說明。就是你受完戒以后,當你遇到這種過失的境界,你以前遇到這個境界你一定會造殺盜淫妄的,這個染污的境界,這個時候你要做三件事:第一個,憶,憶念,你要憶念你的戒體。我不能再做這件事情了,因為我的生命有一個新的目標來引導(dǎo)我,我過去沒有目標那當然就算了,沒有目標的人做什么都可以的,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在佛前許下誓愿了,我不能放棄我的目標,因為我放棄我的目標我的生命就沒有價值了。所以我們要不斷地憶念我們當初所許下的誓愿,那么由于憶念的關(guān)系產(chǎn)生一個“持”,就產(chǎn)生一種執(zhí)持不失,你的心就被你抓住了把你攝持住了,然后由持產(chǎn)生防,產(chǎn)生防非止惡。所以說,“隨心動用,還熏本識”。那么你剛開始你對煩惱產(chǎn)生一分的調(diào)伏,產(chǎn)生調(diào)伏以后你就加強你的力量,慢慢地,“還熏本識”,又成為另一個更強大的戒體。所以,戒體啊,你每用一次,它的力量就大一次。那么“如是輾轉(zhuǎn),能靜妄源”。你不斷地去憶念你的戒體,使令它防非止惡,那么這個時候戒體的力量慢慢地擴大,你那個染污的力量慢慢地減少,就能夠轉(zhuǎn)染成凈,那么就能夠凈化你的內(nèi)心。
我們看這個表解,那么這個我們的心跟環(huán)境接觸的時候,第一件事,先憶念戒體。就是你已經(jīng)是一個受戒的人,我在佛前已經(jīng)發(fā)下一個目標了,這個目標我不能放棄的。那么我們憶念我們的戒體就產(chǎn)生持守不失的,使令我們身口不敢動。我們心中有力量的時候,你的身口就不會動。一個人身口會造業(yè),你的心一定是六神無主。六神無主的時候,你就是沒辦法了,那這個時候你會被煩惱掌控。但是我們心中有憶念戒體的關(guān)系啊,我們身口就不會去活動,不會活動就產(chǎn)生防非止惡,那么一次一次成功以后,就把染污的心轉(zhuǎn)成清凈的心。
所以受了戒以后,你說那個我們一個人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就好,干嘛要受戒?這個觀念是非常錯誤的。因為你沒有受戒,你不可能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這是一個結(jié)果,這是一個結(jié)果啊。你因為有受戒你才能夠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否則你怎么抗拒你的煩惱呢?所以,佛陀制戒他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幫助你從煩惱的力量里面解脫出來,他是幫助你。佛陀有大的善巧,幫助你。當然,這個戒體我們說過,有兩個重點:第一個,領(lǐng)納戒體;第二個,憶念戒體。我們知道,能憶能持能防的關(guān)鍵在憶念戒體。我們?nèi)绾伟堰@個戒體的力量擴大,你受了戒要做這件事情。
這個憶念啊,我們做一個說明什么叫憶念?我們過去沒有好好地利用這個憶念的這個作用,就使令我們喪失很多的機會。這個憶念啊,在心理學(xué)上說叫做心靈的聯(lián)想。它有正面的聯(lián)想也有負面的聯(lián)想。比如說有一個巧克力,如果你看到巧克力,你是如何憶念這個東西,你是如何聯(lián)想這個東西?如果你認為巧克這個東西會讓我發(fā)胖,會增加我的血糖,你對這個巧克力產(chǎn)生負面的聯(lián)想,那么我跟你保證,你一生當中你會去碰巧克力的機會很少,你對巧克力的造的業(yè)一定很少,你跟巧克力的因緣就會脫離了。如果你對巧克力產(chǎn)生正面的聯(lián)想,誒,巧克力對我產(chǎn)生能量,我吃巧克力會有一種幸福的感受,你對巧克力安立一個正面的聯(lián)想,那我看你跟巧克力一生當中接觸的機會非常得多。你看所有事情都是這樣,你的心中的憶念影響你的行為。比如說你說婚姻,男女的婚姻關(guān)系,你對婚姻是怎么憶念?你說我想到婚姻的時候我就害怕,婚姻就是束縛、就是痛苦,那我保證你今生不太可能結(jié)婚,就算結(jié)婚的話你婚姻也不會維持太久,就算維持也是名存實亡。那如果你想到婚姻的時候你想到好的聯(lián)想,誒,婚姻給我幸?鞓,那么你產(chǎn)生這樣的聯(lián)想,你對婚姻生活你就會過得很快樂,你的婚姻的因緣也會維持得長久。所以這個心靈的聯(lián)想是非常的重要。
現(xiàn)在問題就是說,當你心中許下這個目標,這個目標到底在你心中會產(chǎn)生多大的力量,你要用憶念的方式讓它擴大。反正有些人他受了戒以后他也無所謂的,他也不去能憶能持能防,他也不去憶念他的目標,這個時候你的目標在你生命當中就變成沒有價值了。你必須把你生命當中最喜歡的東西跟你這個目標聯(lián)想在一起。比如說你身體不好,你渴望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我今生已經(jīng)是為病魔所折磨,今生算了,我希望我以后的生命永遠離開病痛。你這個目標要跟你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聯(lián)想在一起——因為你會斷惡修善度眾生所以你一定會健康。有些人一生當中過著卑賤的生活被別人看不起,我希望渴望得到尊貴的生活,你要把尊貴跟你心中的目標聯(lián)想在一起,當然在佛法的修習它更重要是究竟的安樂,比如說你希望能夠遠離三界的生老病死的折磨,你希望到極樂世界過清凈的生活,親近阿彌陀佛、有一個美好的正報、具足神通、供養(yǎng)他方十萬億佛,你必須把往生極樂世界跟你的戒體聯(lián)想在一起,這個時候你的戒體才會有力量。
我引用這個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里對戒體的功能,講一段小故事給大家做一個鼓勵。龍樹菩薩說有一個貧窮人,這個貧窮人當然他從小就很貧窮,后來他發(fā)覺他這樣貧窮下去不是辦法,他立定志向要遠離貧窮得到富足,那么他就跟善知識請示如何離開貧窮的方法。善知識說有一個功德天他很靈感,任何人向他祈禱他有求必應(yīng),你應(yīng)該去向他祈禱。后來這個人在工作之余每天就向這個功德天禮拜、祈禱、贊嘆。他對功德天禮拜了十二年,有一天功德天就被他感動了,就在晚上的時候出現(xiàn)。功德天說你拜了我十二年,你這個真誠感動了我,你到底有什么祈求?這個貧窮人說,我一出生的時候就非常貧窮,我希望能夠得到富足。這個功德天就給他一個瓶子,叫叫德瓶,功德的德、瓶子的瓶。功德天說,你只要向這德瓶祈求什么東西,它就會滿你的愿。哦,這個貧窮人就對瓶子祈求,我先要有一個美麗的房子,果然房子出現(xiàn)了。但房子里面要有一些家具、裝璜、寶物,他就祈求。祈求以后,所有的設(shè)備都齊全。我出門的時候要有一個車子,一個莊嚴的車子出現(xiàn)。后來因為這個德瓶的關(guān)系,他變成非常地富有。那么當然,一個人有錢他就要向他過去的朋友炫耀一下,就把他過去那些貧窮時候的朋友都請到家里面慶祝一番。那么這些貧窮的朋友看到,就說哎唷,你以前跟我們一樣都是很貧窮,今天吃飽了明天的飯菜都不知道了,你怎么這么富足呢?這個貧窮人說我因為向功德天禮拜了十二年,那么他送給我一個德瓶,所以這個德瓶能夠讓我所求如愿。那么他的朋友說,你可不可以現(xiàn)場表現(xiàn)一下給我們看?好,沒問題。那么他就向德瓶祈求的時候,說我希望出現(xiàn)一個漂亮的寶珠。果然就在大眾當中,這個寶珠就在桌子里面出現(xiàn)。這個時候那些貧窮人的朋友就非常贊嘆就鼓掌,那么這個主人這個時候就得意忘形,就在那個地方又跳又唱,就不小心把德瓶摔到地上就打破。打破以后,從德瓶里面變現(xiàn)出來的東西,就全部消失掉,他又恢復(fù)貧窮。
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講這個故事,這個德瓶就是諸位的戒體。就是說,本來這個目標你如果好好地去實踐奉行,你生命當中真的能夠所求如愿,你要什么就有什么。但是不幸的是,我們現(xiàn)在很多人受了戒以后,經(jīng)常不去憶念戒體。不把這個戒體當一回事,還是隨順妄想而轉(zhuǎn)。所以他這個戒體的力量慢慢地薄弱,到最后消失掉。我不知道諸位有沒有這種感覺,我們看傳戒,我自己就注意一件事,現(xiàn)在我們臺灣的傳戒有一個很明顯的情況。比如說這個地方的戒子三百個,有將近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人都是重受的。重受諸位知道吧?就是受第二次的。他為什么會重受?就是他的戒體的力量他沒有把握。問題就是說,今天不是凈律寺這樣子,所有的寺廟我探聽的結(jié)果,很多都是重受,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就是很多人他受戒以后回去,他不憶念戒體,失掉以后明年有地方再受一次,受一次他不珍惜又失掉。那么你不斷地發(fā)愿,然后你又忘失你的本愿,時間久了以后你會產(chǎn)生一個痲痹性。這樣子比一個完全沒有受戒的人更可怕,因為你已經(jīng)產(chǎn)生一種修行的疲憊。所以我希望我們受戒是很珍貴,但是更重要你回去以后你要不斷的的憶念你的戒體。怎么憶念呢?我剛剛說過,你要產(chǎn)生一個正面的聯(lián)想,它就像德瓶一樣讓你所求如愿,如果你今天不經(jīng)常憶念戒體,你就什么都沒有了,讓這個戒體在你生命當中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你遇到染污的因緣,你很想造業(yè)的時候,你踩煞車告訴你自己,等一等,我這樣子做就把我的戒體破壞了,那么這個時候我以前因為戒體產(chǎn)生的這種快樂的果報就會消失掉。所以一個人他為什么能夠抗拒自己的欲望?其實抗拒欲望是很難的。就是你要把這個戒體的效果、它的重要性在你的心中產(chǎn)生一個強大的力量,然后這個力量在生命當中開始在主導(dǎo)你,而不是欲望在主導(dǎo)你,是由戒體來主導(dǎo)你。這樣子,其實你受戒受一次就夠了,后面就是你如何讓它擴大。如果你今天不做憶念戒體的作用,你每一次都受,回去還是打破,那你要受到什么時候呢?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講,第一件事情,成就戒體;第二個,憶念戒體。這兩個同等重要。
好,那么這個就是我們講到你在奉持戒法之前你要做的兩件事情:第一個,緣境發(fā)心、成就戒體;第二個,你要對這個戒體、心中的目標產(chǎn)生很多很多正面的聯(lián)想,它讓你今生業(yè)障消除福慧增長,它讓你臨命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它是你生命當中的寶瓶,那么憶念戒體把戒體的力量擴大。這個是我們在受戒之前在持戒之前要做的兩件事情。
好我們看講義,甲二、奉持戒相。
前面我們講,我們這個受了戒體心中有一個愿望,斷惡修善度眾生。但是你在實踐的時候,在五戒來說,是有五個項目:第一個、不殺生;第二個、不偷盜;第三個、不邪淫;第四個、不妄語;第五個、不飲酒。就是說同樣是一個德瓶,這個德瓶有的是比較小、有的比較大。像菩薩戒的德瓶就比較大,它的戒相比較大,所以它的功德會比較大。當然我們先把五戒的德瓶先守好,你才能夠轉(zhuǎn)成菩薩戒的德瓶。所以這個受戒是有次第的。所以,在五戒來說它的實踐,依止這個目標所產(chǎn)生的一個實際的身口的實踐,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五條。
好,我們先休息十分鐘好了。
第二卷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四面,甲二、奉持戒相。
那么我們前面講到安住戒體,就是我們受了戒以后,我們心中有一個愿望,我們心中希望生命當中能夠依止斷惡修善度眾生這個目標來實踐。那么這個時候,一個人有愿望以后,他的生命就有方向、有使命感,也可以說你心中有一個功德寶瓶。那問題是這個功德寶瓶應(yīng)該如何來保持不令它破碎呢?那么這個就是要看第二段了,奉持戒相。戒體會產(chǎn)生戒行,但是戒行也會保護戒體,這兩個是相互作用的。那么應(yīng)該如何來保護我們的戒體呢?這個地方有五個地方要注意的。這五段啊,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都會傷害我們戒體的,都會傷害我們生命當中最重要的目標,這個五段都要避免。
我們先看第一段的(乙一、)不殺生。那么這當中(丙一、解釋名義)我們先解釋什么叫殺生——斷有情命,是名“殺生”。在佛法的定義啊,你只要斷絕有情眾生的生命,這個叫“殺生”。什么叫“有情”呢?就是說他有感情。比如說你砍一棵樹,砍樹不能講殺生,因為樹沒有感情,就是說樹沒有明了的心識,它沒有心、它只有生長功能。那么所謂的有情,如果要詳細定義,就是從初世到后世。初就是最初,初就是說當一個嬰兒、一個神識投胎以后,這個就是有情,雖然他還沒有出生,但是只要這個神識在母親的肚子里面投胎了,這個叫初世。所以你墮胎就是犯了殺戒了。其次,這個人臨命終的時候,只要他的神識沒有離開,他的全身沒有冰冷,這個也是有情。所以你看到他還有生命,你用注射讓他安樂死,這個也犯殺生。也就是說,在他投胎的時候開始算起,到他身體完全冰冷、神識離開,這個過程都叫做有情,只要你去殺害他都叫做殺生。斷絕有情識的眾生的生命,叫殺生,這是一個最簡單的定義。
這以下把這樣的一個斷有情命的相貌,把它開展出來,看第二段:凡有命者,不得故殺。若自殺、教他殺、方便殺、咒殺、墮胎、破卵、與他毒藥、令命斷者,并得殺罪。
那么這斷有情命,這以下把它做三段的開展。第一段,凡是有生命現(xiàn)象的,都不能去殺害。簡單地說就是所有的動物,它只要有情感、有心的作用,它有感受、有情感的,這個都不能殺生。那么殺生有幾種相貌呢?這以下簡單地提出七種相貌:第一個、若自殺。這個“自”就是親自,親自去殺害。這個親自殺害在律宗有兩種情況:第一個,你去殺害別人。殺害別人,這個就犯了上品的根本不可悔罪;如果你殺害自己,使令自己死亡,就是自殺,犯中品。所以你自殺也是有罪的,因為你也是有情。所以自殺包括殺害別人、殺害自己,傷害別人是上品罪,傷害自己是中品罪。第二個、教他殺。你沒有親自殺害他,但是你用言詞或者用書信來教唆別人去殺,結(jié)果對方死掉了,那你教唆的人犯到根本罪。比方說,在律上說,有四個人,你們四個朋友在一起,有一個人說我們?nèi)⒛衬橙撕貌缓。那么其中有一個人提出這樣的提議,只要你點頭說好,那么這個人去做了,對方被殺死了,你只要說好,你就犯到根本罪了,就是教他殺。只要你有同意這件事情,都構(gòu)成了教他殺。這個地方要注意。就是前面是用身體去殺,這個地方是用言詞、用口業(yè)去殺。第三個、方便殺。這個方便殺它的內(nèi)涵就是間接地殺生,我沒有直接殺他,但是他卻因為我而死亡。那么這個地方戒律講得很多,我們在《五戒相經(jīng)箋要》當中提出三個重點。蕅益大師說什么叫間接殺生呢?第一個,指示道路令他人殺害。你看到某一個人拿著刀子要去追某一個人,拿刀子就是要殺人對不對,那么這個人往東邊跑過去了,那么他問你看到他沒有,你說有,往這邊過去了,你指示道路讓他追趕得到,把對方殺死。那么殺的人犯殺罪;你指示道路的,你也犯根本罪,因為他因為你而死亡,你要不指示道路他就不會死。第二種情況,就是使令他在惡道中死。你明明知道這個人他身體情況很虛弱,如果他去工作他就會死亡,你身為老板或者老板娘,你強迫他去工作,你明明知道他生病生得很嚴重,你又強迫他去工作,而且你知道他工作可能會有死亡的危險,只要你有一點疑惑,你強迫他去做,結(jié)果他果然死掉了,你也是犯到根本不可悔罪。這個叫做方便殺、間接殺生。第三種,設(shè)置殺生的工具。你挖了一個洞,你要陷害某一個人,結(jié)果他果然掉下去,你說他自己掉下去的,不能這樣講。因為你剛開始挖這個洞的時候,你就有動機要殺害某人。雖然他自己掉下去的,他死掉了,你也犯到殺罪。比如說我在桌上放個毒藥,但是你放毒藥就是要毒害某人嘛,雖然他自己喝了,但是這個毒藥是你放的,所以這叫間接殺生。就是你雖然沒有殺對方,但是對方卻因為你的因緣而死亡,這個叫做方便殺。那么當然這個很多,我們可以從這樣的方面去了解。第四個、咒殺。這個咒殺不是一般人做得到,就是用持咒的方式、用持咒驅(qū)使鬼神去殺害對方,這個一般是外道最喜歡用這個方式。第五個、墮胎。墮胎就是你不管用藥物、用針灸來殺害胎中的嬰兒。有些人說,有的法師說,這個胎兒在四十九天之前他還沒有成就人的形狀,所以四十九天之內(nèi)殺害胎兒不犯根本罪,這個觀念是完全錯誤的。從律上的定義,有情就是從初世到后世,只要這個神識投胎了以后,他就是一個有情,不管他的外表是不是人的樣子,這不管。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知道,只要這個是一個生命體,那么你去墮他、去害他,這個也是殺罪。接下來,第六個、破卵。這個是破壞動物的卵,也是跟前面墮胎一樣,它還沒有出生,但是它是一個生命體。第七個、與他毒藥。與它毒藥就是說,對方要自殺,你是西藥房的老板,或者剛好你身邊有毒藥,你明明知道他要自殺,他跟你索取毒藥,你就把毒藥給他。他跟你說我活著已經(jīng)沒有價值了,你趕快把毒藥給我,讓我了結(jié)這個痛苦的生命,你果然把毒藥給他了,那么他吃了毒藥死掉了,你也犯到殺罪,這叫與他毒藥。
總而言之,我們看第三段,總結(jié):令命斷者,并得殺罪。殺罪的成立必須有兩個重要的條件:第一個,對方是有情;第二個,對方生命斷絕。如果他只是受傷,那你這個殺罪不圓滿,叫方便罪,沒有犯到根本罪。所以殺罪是不是犯到完全圓滿的根本罪,就是看他的生命是不是斷絕。
我想我們爾后有四條根本戒都是一個觀念,我們說明一下。在唯識學(xué)上說一個戒,犯罪的條件有三個:第一個要有意樂,你要有惡念的動機,有這個動機;第二個有加行,你有身口的行動,你要采取行動。你只是想一想,在律上不能犯根本罪。意樂、加行,第三個究竟,你把這條戒做圓滿了。每一條戒都有究竟。從殺生的角度使令眾生命斷,就究竟,那么這樣子你的戒體就破壞了。這個是把殺生做一個簡單的定義。
看第二段:(丙二、)具緣成犯。那么殺生是具足五種因緣而成就了犯重,這個犯重就是犯到上品的根本罪。我們在持五戒,你剛開始要注意根本罪,根本罪一條犯到,你所有的五條都犯到,你的德瓶都破壞掉。所以你要先注意這個根本罪,先避免根本罪。第一個,殺生的對象,對方是一個人,他六道里面是個人。如果他是一個動物或者鬼神,那是不犯根本的,對方一定要一個人。第二個,你心中做人的轉(zhuǎn)想,你知道他是一個人。比如說,你如果在黑暗當中看到一個黑色的影子,你以為他是鬼,你真的以為他是鬼,結(jié)果你為了保護自己把對方殺死,這樣子不能犯根本罪,因為你當初是把他當鬼想。那么就是說,你很清楚對方是個人,這是第二個條件。第三個,起殺心。表示說你不是無意的,你是真的有殺害之心。第四個,興方便,而且你采取行動了。前面是個意樂,這個講加行。你用刀、用杖、用毒藥、用針灸的方式……就是采取行動。第五個,使令前人命斷。那么這樣子就是犯到根本罪。這個地方的命斷啊,在律上做了說明,說命斷有兩種情況:第一個、當下命斷,第二個、你殺害他的時候他沒有死亡,后來他這個病啊拖了三年死掉了,但是他這個死亡是跟你當初你殺害他的是有密切關(guān)系的。雖然拖了三年死掉了,他死掉的當下,你的戒體也破壞了。所以這個地方是說他后來因為這樣而死也算。所以我們在判定罪相的時候,我們基本上,在律上,我們都是簡單的判法:第一個、心;第二個、境,外境的境。你心中只要有殺心,那一定是犯罪了,不管有沒有行動,可能是輕、也可能是重。只要有心就一定有罪。那么他的罪的輕重,就看你的境——你所殺生的對象是誰、對方有沒有命斷,這兩個條件來判斷。
在律上為什么在六道當中殺人的罪是最重呢?理論上天人比我們尊貴,應(yīng)該殺天人罪是最重嘛。因為六道當中只有人道是個法器。諸位想想看,我們在六道當中,前五道他的生命體、他的內(nèi)心都是靠直覺,就是跟著感覺走。天人也是這樣,天人不能產(chǎn)生智慧,三惡道也不能產(chǎn)生智慧。天人跟三惡道的生命是一種直覺反應(yīng),他受到快樂就直覺產(chǎn)生快樂的感受,遇到因緣就產(chǎn)生痛苦的感受,他不能去思維法義,不能去聽聞正法如理思惟,產(chǎn)生一種觀照的力量、產(chǎn)生解脫的因緣。他好不容易得人道,他無量劫當中很可能因為這個人道而聽聞?wù)、如理思惟而解脫、而往生極樂世界,所以他今生是他無量劫當中唯一出去的一個希望,你把他這個希望殺死,你斷絕他唯一出離的機會,那你說這個罪是不是很重?他來生不一定有機會再做人。尤其現(xiàn)在,大家一直在節(jié)育,所以現(xiàn)在做人的機會更少。所以說,在六道當中,因為人道是一個修道的法器,所以佛陀把人道的所緣境是判的最重。
看丙三、犯戒輕重。我們剛剛講了觀念——約心約境,我們可以把這個觀念把它套進去。若殺父母、羅漢圣人,犯逆罪,若殺人命斷,犯重罪,上品不可悔罪。如果你殺的是自己的父母,這個父母有生育養(yǎng)育之恩叫恩田;或者是圣人,羅漢圣人,這個圣人是眾生所依止的善知識,由于他對佛法的開導(dǎo),很多眾生因為他而成就法身慧命,所以你把他殺死了也斷眾生的慧命。那么這兩條叫做犯到逆罪。在律上說,你犯到殺父、殺母、殺圣人的罪,是很難很難懺悔的。不但是破戒,而且是很難懺悔的。到地獄啊,是肯定要去的,很難懺悔的。若殺人命斷,那么假設(shè)所殺的對象是個人,而且對方也命斷了,就是有意樂、加行、究竟,三個法具足,這個地方是上品不可悔罪。也就是說,這以下的戒,只要是殺盜淫妄,只要你破一條上品不可悔罪,其它的四條都破了,你好不容易所成就的德瓶就全部破碎了,從德瓶所表現(xiàn)出這種種的功德也會同時消失掉。所以這個地方要注意的,這第一條要特別小心。第二個,若殺人不死,若殺天、龍、鬼神等命斷,中品可悔罪。你雖然是殺人,但是對方是受傷了,可能是輕傷、重傷,但是他沒有死掉;或者你用咒術(shù)來天人、殺龍類的眾生、殺一般的山神、地神、鬼神,這樣子是中品可悔罪。你的戒體有缺陷,但是沒有完全破壞。這個地方是可悔的,你可以做一些如法的懺悔來彌補的。第三,若殺畜生、蟲、蟻、蚊、虱等。你如果是殺畜生,什么叫畜生呢?就是昆蟲、螞蟻、蚊子、跳虱。這個殺畜生啊,在《瑜伽師地論》上說,越大只的眾生罪越重,你殺一只大象的罪比殺一只馬的罪重,你殺馬的罪比殺狗罪重,殺狗比螞蟻還重,越大只的、體積越龐大的罪越重。第二個,越有靈性的眾生罪越重。什么叫有靈性?像猴子、狗,這種靈性越高的,它聰明智慧越高的,這個罪越重,殺牛也是一樣。那么這個畜生也是有差別的。第二,若殺天、神、畜蟲等不死,這個沒有死掉只是受傷,這個都是下品。第三個,見殺隨喜,你看到有人在殺生,你歡喜而且嘴巴講出贊嘆的話,那么這個都是下品罪。所以說這個,在判定輕重主要是兩個重點:第一個,對象是人是重,鬼神是中品,畜生是下品。這個地方就是以殺生的對象來判輕重。
我們看丙四、開緣情況。開緣當中有兩段。第一個,無殺心而誤致死。就是說,我在工作當中我沒有要殺害對象的心,但是我不小心,結(jié)果因為一時的失誤使令對方死亡,那么在律中是不犯罪。不過這個律中不犯罪它是有世間的果報的。第二個,狂亂壞心,這一條戒是所有的戒都開緣的。你精神錯亂,什么叫精神錯亂呢?見到糞便去捉它就像抓栴檀一樣,見火去捉就像抓黃金一樣,這個叫精神錯亂。這種情況是不犯戒,但是世間果報不能失。這個世間果報跟犯戒,諸位在研究戒律會經(jīng)?吹竭@樣的差別,我做一個說明。你犯了戒,是有心、有境的和合,那么這個犯戒會影響你六道的升沉,影響你的總報。你來生是天、是人、是三惡道,這個跟犯戒是有關(guān)系的,所以這個犯戒會影響你的總報。這個世間因果呢,就是你沒有心、只有境,世間的因果它不能影響你的總報,只有影響別報。比如說,我不小心結(jié)果我的朋友死掉了。你不會因為你的不小心來生到三惡道去,不會的,但是你欠他一條命,來生你再遇到他的時候,他可能會傷害你。這叫別報,但是你不會因為這樣到三惡道去。所以犯戒是影響總報,世間的因果影響你的別報。這個地方大家要知道。另外我們再講一個開緣情況。在菩薩戒里面講到開緣就是,如果有一個恐怖份子,他裝了一個很大很大的炸彈,在人群很多的車站。你知道他要殺很多很多的眾生,造很大的罪業(yè),而且你用任何方法來阻止他都不可能,你幾乎別無選擇而且時間非常緊迫了。那么菩薩心中作如是的作意就是說,今天他要是把這個炸彈引爆啊,那是幾百萬人要死掉,而且他會造很大的罪業(yè),墮三惡道去了。所以菩薩以慈悲心、慚愧心就結(jié)束他的生命,讓他不要造這個罪業(yè),也避免很多人因為這樣子不會死亡。一般你做警察都是會這樣做的,有做警官的人員,這種在菩薩戒是開緣的,為了救度眾多眾生。當然一般這個都是你從事警界或者軍人方面,才可以做到的,那么這個是菩薩戒的開緣。
我們看丙五、持犯得失。持犯得失當中我們先看犯戒的果報跟持戒功德。先看犯戒的果報。那么殺生的正式果報是在三惡道,但是你到三惡道出來以后還有剩余的果報,就是短命多病。我們一個人會短命多病,當然,有一部分是四大不調(diào),就是你飲食睡眠沒有調(diào)好;但是另外一個部分就是跟業(yè)力有關(guān)系。就是說你很奇怪,我這個慢性病所有的藥都吃過了,醫(yī)生檢查也沒有毛病,但是它就是在那個地方不斷地傷害我,那這個就是只有一個解釋,那就是業(yè)障病,就是你前生可能在某一世有殺業(yè),這個業(yè)成熟、表現(xiàn)出來。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這個是這樣子,每一個有情眾生不管他活得多么卑賤,它即使是一只螞蟻,它都愛著它的生命,所以你去殺害它的時候,它心中會對你產(chǎn)生怨恨之心。所以,在眾生被殺的時候,在心理學(xué)上說,它會產(chǎn)生一個心中的愿望,它有一種報復(fù)的愿望,它是含怨而死的。所有眾生死亡是含怨而死的,除非它是正常死亡。而且很奇怪哦,在心理學(xué)上說,當一個人被謀殺的時候,他臨終的時候他會知道誰殺他的,他臨終的時候會知道。他平常的時候不會知道,他即將死亡的前一剎那他會知道誰殺他,這個時候他會對對方產(chǎn)生邪惡的咒愿,那這個時候雙方就結(jié)下惡緣。如果他是人道,那他看到你就要報復(fù)了;如果他是鬼神道,那也是很麻煩,他鬼神有神通,他在暗處你在陽處,你就覺得病痛不斷。
蕅益大師在《靈峰宗論》講一個小故事。說在杭州有一個農(nóng)夫,這個農(nóng)夫有一畝小的田地,靠這個田地過活。后來他隔壁一個大戶的人家,他因為跟這個官人、政府官員有好的關(guān)系,就用霸權(quán)把這個農(nóng)夫的土地奪過來。奪過來以后,這個農(nóng)夫沒辦法,打官司也打輸他,但是這個農(nóng)夫就靠這個田地養(yǎng)家活口,這是祖產(chǎn)。所以他看到這個田地被奪,心中恨啊,一個人一恨的時候就生病了,所有的藥都治不好。臨終的時候就把他的大兒子叫過來說,說我這個病你不要再花錢了,你治也沒有用,我過幾天就要死掉了。我有一件重要的事交待你,我死掉的時候你幫我準備棺木啊,你不要全部封死,挖一個小洞。說為什么挖一個小洞呢?他說隔壁的這個人害我太深,我來生要變一只毒蛇報仇。那么這個兒子當然就聽從父親的話,訂的棺木就挖一個洞。那么這件事情就傳出了,傳出去以后這個大富長者知道了,他心中害怕,害怕就觸動他的良心,就把這個地契還給他,又準備一些禮品給他,請他喝個酒,道歉酒。當然對方肯悔改,這個人心情就好一半了,好一半以后這個酒一喝,大家一談,心中的結(jié)解開,他一高興啊,就吐,吐的時候從肚子里面就吐出一條蛇出來。那么這個蛇是怎么產(chǎn)生的呢?就是心中的怨恨。
所以我們跟眾生啊,這個殺生戒,諸位要知道,所有的殺盜淫妄里面最難解開的怨業(yè)就是殺生罪。殺生罪,你不要說故意殺生,你就是不是故意的都要避免。什么叫不是故意的?你煮東西,有一盆熱水,你不要這個熱水就往水溝里面倒。你說“我不知道”,你不知道,只是不犯戒。我剛剛講過,你不知道,只是你不會到三惡道去。但是你這個倒下去,水溝很多眾生啊,全部死掉了,你來生你就很可怕了——你雖然護持三寶有很多的善業(yè),但是你可能大部分的時間都要吃藥了,病痛特別多。所以這個殺生戒,你不但是故意的,你連不是故意的,你都要防犯。像以前都是殺燒柴火,可能諸位有些人做義工都還會燒。這個柴火啊,你看那個樣子太腐杇,可能里面已經(jīng)有蟲、有螞蟻了,你只要想到說“可能有”,你就不能燒了,這柴火就不能丟進去了。所以,在殺生里面,只要你疑惑、去做,其實就犯戒了。所以,這個木頭已經(jīng)腐杇了,你干脆不要燒。有這個熱水,你不要往水溝里面倒,要怎么辦呢?加一點冷水把這個熱水冷卻,或者把它放涼再倒。還有一點,特別你是做染污業(yè)的,那個電子工廠排除的廢水,或者你是染布用的那些染料的東西,都是有毒的液體。你明明知道這個液體是有毒的,你往水溝里面排出去、流到河川里面去,這個河川里面死的眾生,都算你的。所以這個地方都要注意。所以殺生跟其它的戒不同,就是,你要避免故意殺生,你也要避免不是故意的殺生,因為這因果是跑不掉的。我們沒有一個人希望短命多命,所以你不希望這個果報出現(xiàn),你就不要栽培這個因地。
持不殺生戒的果報,得升人天乃至佛果。你剛開始成就人天的果報,然后慢慢地趨向佛果。那么在我們成就人天之前呢,還有一些剩余的小小的果報:第一個、身常無病,你看很多人他沒什么病痛,他就是這個不殺生戒持得很好;第二個、寢覺快樂,他睡覺的時候非常安穩(wěn),一覺到天亮,他不會作惡夢;第三個、壽命長遠,他活得特別久又特別健康。佛陀有兩個弟子,佛陀親口贊嘆這兩個弟子過去生不殺生持得特別好。第一個是阿難尊者,一生沒有生過病,他活到一百二十歲。第二個是薄拘羅尊者,他一生也從來沒有生過病,沒有吃過藥,活到一百六十歲。這兩個,你看同樣阿羅漢,你看有些阿羅漢也是一天到晚生病,那么這個都是因為他在因地的時候持不殺生戒。第四個、永斷瞋習,我們經(jīng)常、時時刻刻我們要做一個動作的時候都想一想,這個動作做下去會不會去傷害眾生。那么你這樣的行為久了以后,你有這樣的行為就有可能有這樣的內(nèi)心,就產(chǎn)生慈悲心、就調(diào)伏瞋心的煩惱。這個地方不但是有外在的果報,也慢慢地栽培一種內(nèi)心的功德。這個是持不殺生的四種的別報。
這個我們再說明一下。我們佛弟子,我們的一些看法、想法,我們說過是歸依三寶,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當然主要歸依法,我們很多觀念是不能隨順世間的那些風氣在飄動。你看現(xiàn)在很多人提倡安樂死,他們的理由是什么呢?他們認為他們已經(jīng)活得沒有價值,你看一個人一天到晚靠這個管子過活,你看這有什么價值。所以這個時候我們會贊嘆死亡,這個人早死早超生。那你是一個佛弟子,你也跟著這樣子附和,那你就是犯戒了。我們要知道一個觀念,所以我們在看事情,世間人是沒有因果觀念的,世間人看事情是憑直覺的,佛法是要智慧來判斷。今天他為什么會躺在床上?他的背后是有業(yè)力的支持。他業(yè)力沒有消除,你把他結(jié)束死亡,他來生還有再受這個業(yè)力,你認為他是超生。過去臺中有一個居士,女居士,很有錢,她得癌癥。她得癌癥,她到印度喜馬拉雅山請一個高人,有禪定的,幫她治病。這個高人是很誠實,他說,我可以用我的禪定把你的業(yè)力把它往后延,你的病會好,但是你來生再來的的時候,再得一次癌癥,看你要不要?因為你的業(yè)沒有消除嘛。因為你沒有如法地懺悔,你只是把它業(yè)轉(zhuǎn)變。結(jié)果這個婦人就不要,就回來,好好地拜懺。所以,安樂死啊,你有兩個問題:第一個,你本身殺生了,第二個,對方不會因為這樣而解脫了,他的業(yè)沒有消掉,他來生還有剩余的業(yè)。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
這個殺生戒我們就講到這個地方。從前面的它的內(nèi)涵、它的輕重、它的開緣、它的得失。
我們看第二條(乙二)、不偷盜。(甲一、)那么我們也是照這個內(nèi)涵先解釋它的名義。不與而取他物,名為“偷盜”。那么前面的殺生呢,他的一個對象是一個有情的一個正報,他的身體叫做正報。這個偷盜,他的所對的對象叫做依報,就是偷他的財物。什么叫偷他的財物呢?就是“不與”,只要主人沒有允許要給我們,而我們主動地去奪取,這個叫偷盜。這個“偷”,一般來說是私下的奪。贿@個“盜”,公然的奪取、用暴力奪取,這兩個都叫做盜戒。
好,我們看什么叫“不與而取他物”。把這個相貌開展出來:凡有主物,不得盜心故取,若自取、教他取、方便取、咒取、因寄取、迷惑取、誑取、抵債不還、偷稅、冒渡等,令前人失物,并名為“盜”。
那么這個地方也是有三段。第一個先做一個總標,凡有主物,不得盜心故取。只要是有主人的財物,這是第一個,它是有主人的,那么我們都不能盜取。那么這個盜取的相貌,以下列出有十種。第一個、自取。你親自采取行動去盜取,這第一個。第二個、教他取。你們一伙人共同協(xié)議,去奪取某一個人的財產(chǎn),或者去偷取別人的版權(quán)。這一伙人都同意,雖然是派一個人去,這個人偷盜成功了,這一伙人全部犯盜戒。為什么?因為“教他取”。第三個、方便取。方便取就是說,財物自來、方便奪取。它自己來的,這叫順手牽羊。我人住在這個地方,我門一打開,我家門口突然間前面有一個包裹,你明明知道這個是別人的,但是它自己跑進來的,我就順手牽羊把它拿進來。這個叫方便取,順手牽羊。第四個、咒取。外道喜歡趨使鬼神去奪取,那么雖然是鬼神去做,但是你是用咒術(shù)趨使他去做的,所以兩個都犯盜戒。第五個、因寄取。那么你受到別人的囑托,別人到哪里去,把東西交給你,交給你五千塊,他回來的時候跟你要,你說,誒你當初的時候給我三千塊而已。以少抵多,或者完全不還,叫因寄取。他把東西寄給你,結(jié)果你還給他的比較少,這個也是偷盜。第六個、迷惑取。迷惑取就是用機巧的言詞使令對方疑惑來騙取,就像那個詐騙集團,說你中獎了、趕快寄一點錢來做手續(xù)費,用這種迷惑的言詞使令對方付出財產(chǎn)而奪取,叫迷惑取。第七個、誑取。前面的奪取是用言詞、巧妙的言辭,這個地方是用行為,這個一般都是以假濫真。金光黨用黃金跟你換,他這個黃金是假的、是鍍黃金的,他騙你說是真的,這個就是以假濫真的奪取。第八個、抵債不還。這是大家很容易清楚,欠債不還。第九個、偷稅。你按照法律規(guī)定你是要繳多少稅,結(jié)果你明明知道你要繳多少稅,你故意地漏稅,這個也是盜取。第十個、冒渡。假冒他人的名義而奪取,一般來說,仿冒、盜版都是屬于冒渡,因為這都是有版權(quán)的。那么第三段的總結(jié),只要使令這個主人損失財物,就是主人沒有答應(yīng),你自己這樣做的,讓對方損失財物,都叫做盜戒。那么這個是盜戒的基本定義。
我們看第二段(丙二、)的具緣成犯。那么盜戒的犯戒因緣有六條,都犯到根本戒。一、他物。這個他物就是說,只要這個對象是個有主物,不管對方他是用得到、用不到,只要是有主人的。這個有主物,諸位要知道一個觀念,有主物,也可能是個人,也可能是國家。你說這個國家,一座山它有沙石,這個山都是屬于國家的,雖然它不系屬于個人,但是國家的資源,這個也是有主物。諸位要知道,國家的資源是有主物,它是系屬于政府的,這個也是有主物。二、他物想。你心中很清楚這個是有主人的財物。三、起盜心。你有要占為己有的心。四、興方便。你用偷的、騙的、搶的、迷惑的、種種的方式采取行動。五、值五錢。這個直五錢的說法,當然很多的說法,我們先講它原始的定義。因為佛在世的時候,摩羯陀國,這個王舍城,它是偷盜五錢就判死罪,在古時候偷盜五錢就判死罪。佛陀因為是這樣,既然世間是判死罪,所以佛陀就把偷盜五錢就判作不可悔罪。但是問題是,王舍城的五錢跟現(xiàn)在是怎么個對比法,也沒人知道了。那么現(xiàn)在比較可靠的說法有兩種。從南傳的佛教他們曾經(jīng)開會,很多長老比丘共同做出協(xié)議,他們是定義二十塊美金是五錢。在北傳的一些戒律的長老,比方說海公長老,我也看過廣化律師的開示,他也提到這個觀念,廣化律師跟海公的看法是認為,兩仟塊臺塊是五錢。為什么兩仟塊呢?因為當初佛陀制不偷盜戒的緣起,是有一個比丘他去拿了另外一個比丘的袈裟,所以佛陀才制戒的,當初是因為袈裟。一件袈裟是兩仟塊,所以海公長老跟廣化律師都認為是兩仟塊,那么這個是一般的比較可靠的說法,兩仟塊左右的叫五錢。六、離本處。比如說我今天要偷盜這個撫尺,我有侵占的心,它本來是在桌上,我只要舉離桌上,就犯戒了。在律上說,有一個人他去偷隔壁的牛,他把牛牽到他家的門口,晚上,后來他發(fā)覺這樣是不對,又把牛牽回去,第二天早上起來什么事都沒有發(fā)生。諸位你知道他有犯戒嗎?因為他舉離本處了,只要這只牛四只腳動了,就犯戒了。你雖然后面再把它移回去,因為你有這個心、有這個境,心境合和,這個業(yè)力已經(jīng)成就了,已經(jīng)落在阿賴耶識,落進去的時候它把你的功德瓶破壞了。雖然你事后后悔,但是諸位知道,這個是不可悔罪,這個后悔沒有用了,你只要犯到根本罪,是后悔都沒有用,你要重受。殺生,殺人命斷。偷盜呢,有主物,值五錢。所以這個根本罪,諸位要知道,而且是離本處。
我們再說一下,這個殺、盜、淫、妄,殺生、偷盜、妄語,都是跟對象有關(guān)系,對方要是人才算,才犯根本,要是人。比如說你去偷這個土地公的東西,土地公是鬼神么,那么偷土地公的時候,你的對像是鬼神,犯中品;或者你去偷畜生的東西,你肚子餓了,去搶畜生的東西吃,這個也是中品。但是有一個地方要注意,如果這只畜生是有人養(yǎng)的,這只狗它的頭上有一個黃金的項鏈,你把它項鏈搶過來,而這只狗是有主人的,你是對望主人結(jié)重罪。它是有主物,那只狗是系屬于他的。假設(shè)這個土地公是有人的,是財團法人的,你去偷這個土地公,也是約人結(jié)罪。除非這個土地公是沒有人的,那就約鬼神結(jié)中品。只要是有人的,畜生、鬼神,都是約人結(jié)上品。所以對象只要是人,都是結(jié)上品的。
我們看第三段的丙三、犯戒輕重。盜取他物,直五錢以上,上品不可悔罪。盜取他物,直四錢以下,中品可悔罪。盜取他物,直三錢以下,下品可悔罪。那么這個犯戒輕重,看得出來,都是用金錢來判定。在律上說,這個輕重還有一點要說明,它不是金錢而已,沒那么單純,我要補充一下。這個對象是很重要的,諸位要知道。這個造罪的對象,第一個,他是人,是重;第二個,它是團體,也是重。什么叫團體呢?在律上有兩個:一個是三寶物,你偷取三寶物是比偷取個人還重,因為它是十方大家一起用的,僧團的東西是所有修行人都可以用的,所以你對所有的修行人結(jié)罪。第二個,團體除了三寶以外還有一個國家。你在公家機關(guān)做事情,你偷拿公家機關(guān)的東西的罪比偷個人還重,因為它體通十方,因為是國家的,你針對整個國家、全國人民結(jié)罪。所以,你偷取的是團體的東西,罪會比較重。當然,這個地方直接講到金錢的價值也是一個判定的標準,對象也是一個判定標準。
我們看第四個,(丙四、)開緣情況。這個開緣有五個情況。第一個、與己想。你認為對方已經(jīng)把東西送給我了,我以為你給我了。第二個、己物想。你以為這個是我的東西,要集合了,我穿錯拖鞋,我當初穿拖鞋的時候我以為這個東西是我的;我拿錯海青了,但是我在拿的時候我心中很清楚、沒有任何疑惑,我以為這個海青是我的,后來穿才知道不是我的。這個都不犯,為什么?“己物想”,我當初是作己物的轉(zhuǎn)想,所以沒有盜取的心嘛。第三個、親厚想。素相親厚,聞我用時,其心歡喜。我們兩個感情特別好,我用了他的東西,他不但不生氣、還會歡喜的,這個是不犯。但是這個地方,親厚想,你事后要說明。你用的時候可以不說明,可以先做、用后說明。第四個、暫用想。不久即還本主。到一個地方去,我暫時拿這個筆寫一寫,我寫幾個字馬上還你,也不會影響你的,而且沒有侵占的心。暫時使用,而且不會傷害這個東西。第五個、無主想。我在地方撿的,這是沒人要的,那個可以,無主物嘛。第六個、狂亂壞心。精神錯亂,這個都是不犯的?傊,前面的五種就是內(nèi)心沒有侵占之心。
這個親厚想,我作一個說明。這個親厚想啊,在律上很強調(diào)。親厚想,不能用彼此的關(guān)系來安立。你說我跟她是母子關(guān)系,不能這樣講,不能約關(guān)系要約情感。他跟你的情感不好,它的判定,諸位要知道,“聞我用時,其心歡喜”,這是一個重點。你們兩個是母子關(guān)系,你們兩個是父子關(guān)系,但是感情一路不好,那你不也能作親厚想。就是說,你很肯定,我用了他的東西,他不但不會生氣還會起大歡喜,這個時候你可以先用再說明,可以先用再說明。否則不管什么關(guān)系都不可以先用。而且事后要補充說明。
那么盜戒我們今天先講到這個地方。
這個地方有沒有問題,到目前為止?
請說。(提問)路邊的草,可以治病的。我問這個草是屬于土地公的么?那個土地是不是有人的?當初那個土地是誰的?我想這個土地公哦,應(yīng)該是管鬼神,不是管草的啦。我想重點就是說,這個土地是這樣啊,這個土地是有人的,那么土地上的東西都是屬于他的。如果這個土地是沒有人的,那應(yīng)該是不犯。我認為這個跟土地公是沒有關(guān)系的。土地公他是管轄這個地方的鬼神,他是管鬼神的,這個草不能屬于土地公的。草是屬于人的,不是鬼神,是屬于人,人道的,人道。比如說,你在寺廟,諸位,這個寺廟是有人的。你比方說,這個寺廟是住持的,也不是住持的、也不是誰的。寺廟是誰的,你知道么?上面那個,佛陀的。所以,諸位你們要在寺廟里面拿東西,你要跟住持、跟執(zhí)事報備一下,報備。雖然不是他的,執(zhí)事他雖然不是擁有寺廟,但是他有管理寺廟的權(quán)利,他有管理權(quán),你要跟他報備一下。好,你請坐,請坐。
昨天那個皈依啊,我們要改變心念哦,你也不能太急躁了。你看經(jīng)典上,哎呀,佛菩薩那么多功德,我那么多過失,你會很緊張啊:我怎么差那么多!你先擬定一個目標。一個人哦,你要求今天比昨天進步一點點點就可以了。一個人的價值,來自于他每天的進步,不管你進步多少,重點你有進步。所以,你看佛陀講這個進步啊,叫什么進步啊——滴水長流則能穿石。它這個水滴,一天一天滴,今天滴一點,明天滴一點,這個石頭就破掉了。所以我告訴諸位啊,修行不要暴飲暴食。你要看一個人剛開始修行,一天拜三千拜,晚上不睡覺。這個人我非常擔心,因為他三天后就不再拜了。所以我在佛學(xué)院教了十八年啊,你看這個人,剛開始出家的時候,一天拜兩百拜,這個很正常,這個人一生都會拜,他這個人拜佛會拜一輩子。你看他一天拜三百拜,這個人拜佛不會太久,不會太久。為什么?不正常!所以,我經(jīng)常聽一個老和尚開示,修行是馬拉松賽跑,不是一百公尺短跑。你看,一百公尺,“啪”,就開始跑,對不對?跑到最后沒有力氣了。馬拉松賽跑是剛開始稍微跑快一點點,跑快一點點,但是中間要穩(wěn)定。我今天比昨天進步,明天比今天進步。我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有正確的方法引導(dǎo)我,我走在一個光明在前方的路上。我現(xiàn)在不夠好,但是我未來充滿了希望、充滿了潛力,這是一個修行人最可貴的地方。一個在家人他未來是沒有希望的。他哪有什么希望,他沒有目標,他就是心隨妄轉(zhuǎn)嘛。我起一個妄想,就去做了。所以他的生命充滿了不確定性么。你要不受戒,你現(xiàn)在很好,不表示你以后會好,因為你隨時可能造業(yè)嘛。受戒人的可貴,你心中有一個、有一個尺在引導(dǎo)你,什么事該做、什么事不該做,你是經(jīng)過過濾以后才去做的,先想一想才去做的,是不是?所以我很贊嘆諸位,你們現(xiàn)在開始要過新生活,過一個有目標的生活,是不是?有目標的生活。就是說誒,我現(xiàn)在做得不夠好,但是你是有潛力啊,我以后會更好。所以,一個人最大的功德就是不斷進步,不管進步多少,你要保持進步。如果一個人不是進步的時候,你這個人生命沒什么價值,浪費生命。簡單地說,進步當然有微細的跟粗的,你今生來這一生,跟你沒有來之前這一生啊,當然,有些負面、有些正面,但是加起來是正的,懂嗎?你今生是賺的,那就可以。我因為今生,我的功德增加了,過失減少,你今生就很有價值。你今生是來損福報的,那你今生干脆不要來,是不是?你來這一世,你的生命更墮落,那你來這一世干什么?!所以我們知道,生命的價值來自于增上。那為什么要增上呢?就是我們剛剛講,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主要是靠這個法。其實我們不看經(jīng)典,我們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發(fā)愿么、什么叫做方法么、什么叫持戒么,那么大家就隨便摸索嘛,那結(jié)果就跟外道一樣嘛,事倍功半嘛,盲修瞎練嘛。佛陀知道,我們都想要進步,我們都想要離苦得樂。佛陀幫我們設(shè)計一個非常好的方法,你就照著做就好。他告訴你,剛開始要先發(fā)個愿,心中要有一個目標,我要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有了目標以后怎么做呢?開始,日常生活不要去殺害眾生,不要盜取別人的東西,去持戒。然后你的生命就不斷在進步了。佛陀他知道如何讓你離苦得樂的方法,叫善巧方便。我們今天就是學(xué)這個方法。所以一個人要成功有兩個條件:第一個,要有明確的目標,第二個,要有正確的方法。外道只有目標沒有方法。你看你問一貫道、天主教,他也是有目標,你問他,他也是有一套目標。但是你問他說你怎么做呢?他沒有方法。你看外道制的戒,你在我這個外道的這個戒,我不要說哪一個宗派,不能喝咖啡。你不能喝咖啡,怎么樣呢?不怎么樣。所以,制這條戒沒有意義。佛陀不會制沒有意義的戒。你注意看,佛陀制戒,他一定有他的道理。其實,喝不喝咖啡,這個跟我們解不解脫是沒有關(guān)系。所以外道制戒,他抓不到重點,他沒那個智慧。所以他們很努力,但是沒有什么進步。所以我們要珍惜佛陀告訴我們這些方法,我們?nèi)ゲ僮,真的有它的效果,你會真實受用?/p>
好,那么我們今天到這個地方。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叵!
《五戒修學(xué)述要》
凈界法師主講
第三卷
諸位法師慈悲,諸位居士,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八面。第八面的丙四、開緣情況。
那么當我們深入地去研究戒律啊,我們會發(fā)覺到佛陀在戒律當中,開導(dǎo)我們在修持的時候是有兩個主要的重點,第一個重點就是戒體,第二個是戒行。那從一個修學(xué)的次第來說,戒體是最重要的一個開始的根本,那么這個戒體簡單地說,就是擬定我們一個修行的目標,那么戒行就是達到這個目標的一個中間的方法。那么問題就是我們怎么去成就一個戒體?我們內(nèi)心當中本來是很多的妄想,如何在妄想當中把這個戒體深深地把它深入在心中。那么我們從戒律上的學(xué)習我們可以歸納成三個重點:第一個,你在受戒之前你要有一種很真實的信心,你相信你這一念心的本性是清凈的,何其自性本自清凈,所有的煩惱都是后來的熏習才有的。所以佛陀告訴我們,受戒之前你要相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那么你相信你的心的本性是清凈的,表示生命有無量的可能性,就突破這種自我設(shè)限的障礙。其實你什么功德都可以成就,什么過失都可以消滅,你做得到。所以諸位,我們明天馬上要登壇受戒,你要相信你有成佛的可能性。如果你對這樣的一種真理懷疑的話,那你要發(fā)起這個愿就很困難。所以我們剛開始要先相信,你做得到,只是時間因緣的問題而已。那么這樣子,你突破你內(nèi)心的自我障礙。那么當你相信你做得到以后,第二個,你要發(fā)一個圓滿的愿。我們在古德的開導(dǎo)當中一再強調(diào),做什么事情慎始善終,剛開始要謹慎,要圓滿。你剛開始做錯了,你后面要再調(diào)整就很困難。所以我們既然要成就一個廣大的功德,我們就是要一個圓滿的功德,就是成佛。所以我們明天在緣境發(fā)心的時候,事實上,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其實這就是一個成佛的愿,因為這件事情只有佛做得到。所以,我們剛開始在發(fā)愿的時候,你先不要想到你現(xiàn)在的能力,因為你現(xiàn)在生命是變化的,你明天就跟你今天就不一樣了,所以你不能夠自我設(shè)限于現(xiàn)前,你要知道未來的目標是成佛。第二個,你發(fā)的愿不能有任何缺陷。第三個,當你發(fā)愿已經(jīng)得到戒體以后,你回去到你的生活因緣當中,你不能說得到這個戒體,就把這個戒體擱在旁邊,你擱在旁邊它就消失掉了,你要不斷地憶念你的戒體。你要用正面的聯(lián)想,你因為有這個戒體才讓你今生得到健康、得到長壽、得到富貴、得到莊嚴、來生能夠生到天上、得到安樂的果報等等……你要把這個戒體在你心中的價值透過你不斷的憶念把它的重要性提高。如果這個戒體在你心中沒有重要地位的話,那你根本就不可能持戒了,你也不可能抗拒你的煩惱。我們能夠抗拒煩惱,就是我們能夠憶念我們的本愿,不失本愿。那么這個本愿對你是很重要,就是說,我寧可犧牲我暫時的生命,我不能忘失我永恒的本愿。因為我失去我的戒體,我的生命就沒有目標、沒有方向、沒有使命感,就跟行尸走肉一樣。所以你要不斷地透過你的觀想、憶念,把你所得到的這個戒體好好地讓它增長廣大。
所以我們講戒體有三個重點,第一個,你在受之前的心理準備,第二個,在正受的時候要如法地發(fā)愿,第三個,受了以后你要好好地培養(yǎng),使令它增長。那么這個就是我們前面都說過了,如何來做準備、如何來發(fā)愿、得到戒體以后如何增長廣大,這個前面都說過了,F(xiàn)在我們講到這個由目標所產(chǎn)生的行動。那么在實踐方面,在五戒的實踐,是以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完成我們的目標。
那么現(xiàn)在是講到不偷盜。不偷盜有六種的開緣,我們把它念一遍:與己想、己物想、親厚想、暫用想、無主想、狂亂壞心。這個我們前面都說過了。那么開緣的一個主要的觀念就是說,總而言之就是他是有境無心。為什么說有境呢?他表面上拿了別人的東西,或者暫時用別人的東西,但是他整個過程當中都是沒有侵占之心。我們要知道,有境無心是不能構(gòu)成犯戒的,所以這個就會構(gòu)成開緣了,因為他沒有侵犯的心情。
我們看第五個,丙五、持犯得失。毀犯盜戒的過失,它的正式的果報是三涂,就是來生我們會因為偷盜的關(guān)系到地獄、餓鬼、畜生受痛苦的果報。那么在三涂果報結(jié)束了以后還有剩余的余報,這當中有兩個:一個是貧窮,第二個是共財不得自在。我們先說明貧窮。如果我們在因地曾經(jīng)有偷過別人的財物,那么這樣子呢,等到這個偷盜的業(yè)表現(xiàn)出來的時候,我們發(fā)覺雖然我們很努力地工作,但是我們一直得不到財富。也就是說,你所付出的代價比較多,但是你得到的就比較少。那么這種不公平的狀態(tài)為什么會表現(xiàn)在你的心中呢?是因為你有偷盜的罪業(yè)。所以這個偷盜的罪業(yè)就使令我們貧窮。第二個,共財不得自在。這共財?shù)囊馑季褪悄闼鶕碛械呢敭a(chǎn),你不能夠自在,就是你很可能失掉。那么為什么叫共財?也就是說這個財產(chǎn)是五家所共有:水、水災(zāi)會破壞你的財產(chǎn),或者是火災(zāi),或者是盜賊,或者是邪惡的國王,或者敗家子,這五家所共有。
我們講一個小故事,跟偷盜有關(guān)系的,大家體會一下。古時候在揚州有一個富貴人家,這個人家是做南北貨的,就是南方的貨買過來送到北方,再把北方的貨買過來送到南方去。那么這一家因為做南北貨賺了很多錢,但是這個老板他的內(nèi)心不正,他那個秤斗放了水銀,所以使令在整個秤的過程當中就創(chuàng)造了一種偷盜的不公平的狀態(tài)。后來這個父親要死的時候,就把這個財產(chǎn)交給兒子的時候,他說,我今天能夠致富是因為這個秤斗的關(guān)系,你要好好地保存這個秤斗,因為它在量的過程當中使令我們能夠占到便宜。那么這個兒子聽到父親的教誨就非常地害怕,他不知道有這件事情,但是他這個兒子是讀過圣賢書,知道這樣子是損陰德的事情。后來沒有幾年,他想一想,這樣做是不對,他一直覺得良心不安,就把這個秤斗用火把它燒掉。他希望做什么事要求公平公正。那么燒掉以后就很奇怪的事情發(fā)生。他有兩個兒子,一個大兒子、一個小兒子,兩個都長得很可愛,但是因為這件事情把秤斗燒了以后,陸陸續(xù)續(xù)大兒子就生病死掉了,沒多久小兒子生病也死掉了。他感到非常疑惑,為什么做了善事遭受這樣的一個果報呢?他對宇宙間的真理、善有善報的真理開始產(chǎn)生疑惑。那么這個時候晚上天神托夢給他說,說某某人你不要疑惑,說你這個兩兒子,本來是天帝派來要責罰你們家庭,他這兩個兒子要把你們家所有的財產(chǎn)敗光,把你這個房子都敗光了,他才會死掉。因為你一念的善心悔改,天帝把這兩個兒子趕快收回來。你不要緊張,再過兩年你還會生兩個兒子,這兩個兒子都是善良的兒子。那么果然那兩個兒子都考上進士。
所以,其實我們也可以平心靜氣地看看周遭的人。你說世間上哪一個人是用不正當?shù)氖侄文玫藉X財,他能夠真實受用?我看非常少。你用不正當?shù)腻X財來了以后,這個錢財你是守不住的。所以古人說:“智足以取之,仁不足以守之,雖得之必失之。”諸位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就是你看看那些做官的,因為這個做官的他的業(yè)是很重,他造善業(yè),造的善業(yè)很重,他要造罪業(yè)這個罪業(yè)也很重。只要這個做官的是貪官,那你一定可能斷定他的兒子當中,一定至少有一個是敗家子,一定有一個。只要這個做官的是清官,他的貧窮也不會太久,他的兒子當中一定是有一個是有德的賢能之人。所以,我們今天在修行的時候,你不要看眼前的利益。因為你這個從因果的道理,你這個偷盜,絕對,我們要知道,偷盜不是一個富貴的因。那你說那事實上他是因為犯了偷盜,他有錢了。你要知道,他有錢是因為他過去有布施的善業(yè),他不偷盜他照樣有錢。所以那個秦檜,古人跟秦檜算命說,其實秦檜他不必要這樣子這么多心機去做這些奸詐的事情,秦檜的命本來就是宰相的命,你好好地做,你本來就做宰相的命,只要用不正當?shù)氖址ǖ玫竭@個果報,就表示其實他本身他有這個善業(yè)。所以我們要知道,偷盜的業(yè),它所招感的是貧窮跟財富的一個不堅固。
那我們看,相反地,持不偷盜戒的果報是得生人天乃至佛果。那么這個是約著來生來說,來生能夠生到人天的安樂果報,那么慢慢地再修習這個智慧、修習福德,就能夠成佛了。那我們在這樣子的一個過程當中,還沒有成就人天之前,還沒有成就佛道之前,有四種的余報:第一個、資財盈積,所以不偷盜,你就很容易把這個錢財能夠保存得下來。其實這個賺錢是比較容易,把錢保存下來,這個是比較困難。但是你一個人不偷盜,你就發(fā)覺你的錢存得住。第二個、不憂損害,你的錢財特別堅固。這個過去華嚴宗有個杜順和尚,華嚴宗的初祖,他有一天拿一個很重要的包裹,要到某一個地方去,結(jié)果不小心路上掉了,那么大家很緊張要往回去找。杜順老和尚就一路觀察他的因緣,他說,你不要緊張,我過去生在三生當中我都沒有犯偷盜的業(yè),所以說這個業(yè)是不會丟掉的。果然他回去找的時候,那個東西原封不動地在那個地方。我前幾年知道凈律寺有一個老信徒,家住鹿港,那么這個人是我老師父的信徒。他住的房子是四棟并連在一起的,他住在第三棟。結(jié)果第一棟火燒了,第一棟燒到第二棟,結(jié)果第二棟里面沒有燒到第三棟,直接燒到第四棟。四棟房子只有他這一棟沒有事,其它三棟全部燒毀,燒得全部黑掉,我去現(xiàn)場看,全部黑掉,他那一棟房子完全沒有事,這個火還能從隔一個地方燒到另一個地方去。就是說為什么他的財富,火不能燒、水不能淹、地震不能破壞?你看有些人他的財富很容易破壞。他這個業(yè)沒有偷盜的業(yè)。所以你不要以為說,你行布施就會有錢,布施會讓你有錢沒有錯,但是你不偷盜會讓你的錢更堅固,這個世間上的業(yè)它是個別個別算的。那么這個地方就是說,假設(shè)我們能夠不侵損別人的財物,那么我們的財物也會變成堅固,而不會害怕被傷害。第三、處眾無畏。這個是約著內(nèi)心來說,我們一個人經(jīng)常不偷盜,我們不會害怕整天害怕被擊追。我過去有一個親戚,他以前是做一個大官,后來退休以后他一直很害怕,因為他以前也做過一些虧心事,很怕哪一天他的事被抖出來,你看一個人退休以后,他后來得到嚴重的憂郁癥。因為他不知道這一覺醒來,哪一天警察來找他。就是說你曾經(jīng)犯過這個罪,你內(nèi)心就害怕。那么我們今天能夠內(nèi)心能夠安穩(wěn),就是不偷盜。第四、身心安樂,睡覺很安穩(wěn),一覺到天亮。
那么這個就是我們在受持盜戒的一個正面跟負面的果報。這個盜戒是這樣子,我們可能今生貪小便宜,去偷盜別人的小東西,但是你來生要賠償?shù)臅r候就不是這么算了,會加倍的。過去有一個老和尚,他參禪的時候,他突然間在禪定當中看到前面一座山,鹽巴的山。他說怎么會有鹽巴的山在障礙我呢?他一看,哦,我做小沙彌的時候去廚房偷了一把鹽巴,你看現(xiàn)在變成山,幾十年變成一個山了。他趕快拿他的所有的供養(yǎng)金去賠常住,他打坐的時候那個山就消失掉了。為什么會這樣子呢?你造了一個罪業(yè),這個罪在心中有兩種情況:第一個,你懺悔,那個業(yè)就慢慢慢慢地減少、消失掉;第二個,你不懺悔,不懺悔的意思就是隨喜,你認同這件事情,然后那個業(yè)就會在心中慢慢地擴大、慢慢地擴大。所以我們會覺得很奇怪,你說地獄的果報,我們?nèi)タ础?a href="/fojing/dizangjing/yuanwen.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地藏經(jīng)》,隨便一動就是幾劫的時間。你看地獄里面的時間都算劫的,諸位可能對劫沒有概念,劫是很長很長的時間。你說他造罪業(yè)的時間有這么長嗎?他一生才八十歲,怎么招感的果報是幾劫呢?因為他都沒有懺悔,每天不斷地增長。所以在律上說,你今天造了一個罪業(yè),你不懺悔,明天變成惡法,兩個突吉羅;后天,兩個再生兩個,變成四個,那是兩倍兩倍增加,二的N次方,兩倍兩倍增加。那你活五十歲,那不得了了。所以有些人說,我不敢受戒,我受了戒以后我會犯戒的。其實你不受戒,你犯的戒更嚴重,為什么?你不知道懺悔!受了戒,你還知道怕,你會反省。所以,受戒,理論上來說,你受了戒比不受戒是來得好。因為你受了戒你才知道反省嘛,開始有了目標,開始知道修正自己,把自己的過錯至誠地悔改,那么這個懺悔就會折損業(yè)力。一個人他不受戒,那么他的業(yè)是不斷地在增長,就像駝鳥心態(tài)。駝鳥看到獵人要打它,它不是跑,是把這個頭鉆到土里面去,獵人照樣把它打死。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知道,偷盜它本身會輾轉(zhuǎn)增勝的。
好,我們看第三條戒,乙三、不邪淫戒。
那么這當中我們先看第一個、解釋名義。染情逸蕩,污穢交遘,名“不凈行”。這個邪淫的意思在戒律上是怎么定義呢?就是染情逸蕩,這個“逸蕩”就是放縱,放縱就是我們對于內(nèi)心染污的感情不加以克制而加以放縱,這個染情就是染污的感情,或者簡單地說,就是淫欲心。我們對于這個淫欲的心念加以放縱,這個是約著意業(yè)、內(nèi)心的意業(yè)來說的。那么從意業(yè)的放縱進一步變成身業(yè)的行動,就是污穢交遘,就有男女間的不正當?shù)纳眢w的接觸,這個交遘就是身體的接觸,這個就是不凈行。那么當然,我們在世間上講情理法,人當然是一個感情的動物,只要你沒有成就圣人之前。所以一個人有感情可以理解,但是感情必需用理跟法來加以克制,讓它能夠合理合法。那么這個邪淫就是說你這個情感完全沒有用理、用法來約束,那么到最后創(chuàng)造一個不正當?shù)男袆,這個就是邪淫的意思。
我們看內(nèi)涵:除己妻之外,一切世間,若男若女,若人若鬼,若畜生等,并不得染心交遘,但有干犯,并名“邪淫”。五戒可以說是一個佛法的方便戒,因為五戒它本身是一個人天的安樂果報,它還沒有意愿要成就出世的圣道,所以佛陀制五戒的時候是允許有正淫的情況。那么什么是正淫呢?就是夫妻之間的叫正淫。那么只要夫妻之外的,在一切的世間當中,若男若女,這若男若女有三種情況:男跟男、女跟女、男跟女,這個都叫做若男若女,不管是同性或者是異性。第二個,若人若鬼,那么若人若鬼就是人跟鬼神,也是犯到邪淫。若畜生等,這個畜生就是人跟畜生,也是犯到邪淫。也就是說,只要是有情眾生的兩方,彼此間都不應(yīng)該以染污心做身體的接觸,但有干犯,并名“邪淫”。那么這條戒我們從它的定義可以知道,這條戒是相當?shù)奶貏e。前面的殺戒跟盜戒,它的一個所緣境,主要佛陀所制定的是人:殺生,殺人命斷;偷盜,也是以偷人為重,偷,那么對方是人,值五錢。但是在邪淫當中,它的對象是完全不管什么對象,不管對方是男的、是女的、是鬼神、是畜生、是同性、是異性,只要有染心的交遘,全部犯到邪淫。這條戒佛陀制定的時候是非常地嚴格,沒有任何的對象,任何的對象都會犯到根本的,這個地方大家要注意的。
我們看丙二、具緣成犯。淫戒具四緣成犯,有四種因緣會犯到淫戒的根本罪。第一個、是正境。什么叫正境呢?就是男二處、女三處。只要入到男方的兩個處所,就是大便處或者我們講肛門跟口處,大便處跟□處,或者男根入了女方的大便處、小便處跟口處,這個都是正境。那么入了正境以后,興染心,就是你有染污的心,這個地方講不是在睡眠狀態(tài),是在清醒狀態(tài)。興染心,簡單地說,就是男根入了女根以后,有快樂的感受,這叫興染心。第三個、起方便,以種種的方法。第四個、與境合,乃至進入像毛發(fā)許這么深。那么這樣子就犯根本。也就是說,本戒的根本戒,也就是說男根入到五個處所,男二處女三處,不管你心中做任何的轉(zhuǎn)想,不管你認為它是什么,做任何轉(zhuǎn)想都沒有用,只要是入于正境而且生起樂受,這個就犯根本罪了。它不揀擇任何對象,不管是人,不管是畜生、是鬼神。不過在律上它又講到一種簡別,說那么假設(shè)是被逼迫的,對方是用強迫的方式而入到正境,那么如果是對方的逼迫,那么你這一方如果你產(chǎn)生快樂的感受,也是要犯的,只要是入正境。所以,你一定在整個過程當中不能生起樂受的,只要生起樂受而入于正境就犯到邪淫的根本罪了。
我們看丙三、犯戒輕重。非己妻入道,上品不可悔罪。只要對方不是自己的妻子或者先生,入于男二處女三處,這樣子就破戒了。那么第二個,中品,中品的就是雙方是夫妻,但是非時非處,就是時間上不對。什么叫時間上不對?比方說女眾是在懷孕期間,或者女性的生理期間,這個叫非時。第二個,非處。那么這個地方的處所呢,你受了五戒以后,這個處所是要有選擇的,一定是要在隱閉的臥室。那么如果不是在隱閉的臥室,也會犯到中品的罪。就是時間、處所都要合法的。非道和合止而不淫。非道和合,你不是入在一個正式的道,那么你中間就停止,所以中品罪。發(fā)心欲淫而未淫,你內(nèi)心有淫欲的念頭,后來你念佛把它調(diào)伏了,這個是下品。那么這個地方就是說在中品當中要注意,時間跟處所也要能夠合法。
那么另外一點值得我們說明,就是八關(guān)齋戒。你是一個五戒的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你偶爾會受八關(guān)齋戒。那么你只要受了八關(guān)齋戒,你這個邪淫就是要受,你所要受的是不淫欲,所有淫都要斷。那假設(shè)你受了八關(guān)齋戒,你淫戒那天破了以后,那你破了八關(guān)齋戒,你也破了你所有的戒,如果你有五戒、菩薩戒,你全部都破了。所以諸位要知道,四根本重戒只要一條破,你所有的戒體全部破壞。所以我總覺得,你受八關(guān)齋戒,你要么在僧團受,不要回到家里面,否則你得不償失。因為你受了八關(guān)齋戒以后,你的淫欲的戒就是不是不邪淫,是不淫欲。那你這個地方破了以后,你所有的戒體,你曾經(jīng)受過的五戒、菩薩戒、所有的戒全部破,所以這個地方要注意。
我們看丙四、開緣情況。為怨家所執(zhí),如熱鐵入身等,惟苦無樂。你是被對方所強迫,剛開始的時候不是你的意思,你觀想是熱鐵入身、惟苦無樂,當然這個地方重點不在觀想,重點在惟苦不樂,就是你不能有樂受的感受。所以廣化律師,他在律中他開示說,不管是男女雙方,只要有一方是被逼迫,你可以咬你的指頭。因為你受了戒,諸位要知道,一個受戒人戒體是比你生命還重要。因為你生命死掉了,你一定還有一個生命,怕什么!但是你戒體失掉以后,你整個生命就沒有依靠了,你什么都沒有了,那來生就非?膳铝。所以,你要么咬指頭,要么咬嘴唇,指頭咬不到就咬嘴唇,總之不能樂受。因為即使被逼迫,你在過程當中只要產(chǎn)生樂受,那你這個戒體也破壞掉了。所以這個地方要注意,惟苦無樂才是不犯。熟睡不覺知。那么熟睡不覺知,當然不受樂。第三、狂亂壞心也不受樂?傊@個邪淫戒的重點在于入道然后樂受,就犯到根本。
我們看第五個、持犯得失。那么犯戒的過失它的果報在三涂,那么它的余報呢——生死熾然。這個邪淫它本身啊,淫欲的造作它會產(chǎn)生一種生死業(yè)力。就是說,殺盜淫,殺盜這兩條罪當然都會產(chǎn)生痛苦的果報,但是它不會產(chǎn)生一種像淫欲那么強烈的一種生死的業(yè)力的靈動。所以,嚴格來說,如果諸位有志于要求生凈土,就是你要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那你遲早連正淫都要斷,因為它淫欲本身它很容易創(chuàng)造一種你跟三界之間相互的那種業(yè)力。所以這個地方大家要知道,生死熾然,因為你每造作一次,你業(yè)力就增強。第二個、障諸圣道。那么當然圣道所障礙的是禪定跟智慧,你淫欲心太重你就沒辦法把心靜下來修止修觀,你這個心太躁動,那么你念佛也沒辦法成就,修止觀也沒辦法成就,對出世的圣道產(chǎn)生障礙了。在唯識學(xué)上說,一個人犯了邪淫,就算你其它的戒沒有犯,你來生能夠勉強得到人身,你來生會生長在一個污穢卑賤的地方貧民窟。所以邪淫它的一個勢力,它很容易讓你生長在污穢的地方,你看小孩子生長在貧民窟,整天臟兮兮的。為什么有的小孩子,他一出生的時候非常尊貴?這個都是跟淫欲有關(guān)系。
持不淫戒,那么它的果報是得生人天乃至佛果。那么在整個過程當中有三個功德:第一個、人天敬重,天人鬼神看到你特別地尊重。第二、染欲微劣,你經(jīng)常沒有這樣的行為,慢慢地、你的內(nèi)心的淫欲也會淡薄,比較寂靜。有這個寂靜呢,堪修圣道。你念佛也好、持咒也好、修止觀也好,在寂靜的心中,這個法的力量就容易落實,就堪修圣道,堪修圣道。
如果我們從因果的感應(yīng)來說,殺盜淫妄四條根本戒,殺戒跟邪淫是最嚴重的。什么叫嚴重?就是幾乎你現(xiàn)生就可以看到果報。你看這個殺生,殺生重的人,我們不要說來生的善惡道,他今生就容易短命多病。你看那個殺雞殺鴨的,到最后沒有一個壽終正寢。那么邪淫呢,邪淫今生的果報——折損陰德。你給人家算命,你本來可以做到行政院長、做一個部長,但是這個邪淫啊,在算命學(xué)上叫做破格,你這個高貴的格就被破壞了,你的功名就失掉了。所以這個地方,邪淫是折損陰德,殺生是短命多病,這個在今生當中就會有看到的情況。為什么邪淫它本身的傷陰德很重,在儒家文化的思想是認為,人跟人之間有一定的倫理,所謂的五倫,所謂的君臣、父母、兄弟、夫婦、朋友。這五倫當中,諸位知道,哪一倫最重要?夫妻倫是最重要。因為夫妻倫是整個家庭的中心,如果夫妻倫因為有一方是邪淫,那么彼此間的關(guān)系破壞以后,問題的家庭創(chuàng)造了問題的子女,問題的子女創(chuàng)造問題的社會、問題的國家。所以,五倫當中只要夫妻倫一破壞,其它的五倫全部受到傷害。所以這個地方大家要注意的。當然,佛法當中,它的一個對治,就這個邪淫啊,有兩個地方要注意。第一個就是,它邪淫的發(fā)生往往都是日久生情、情久生欲、欲久就采取行動,所以你剛開始就要注意。當然你一個人沒有受戒,你一個人沒有受戒就是沒有目標,沒有目標,我們說做什么都可以,你的生命是充滿了不確定。所以你受了戒以后,你經(jīng)常憶念你的戒體,你的生命就要有所規(guī)劃了,你不能夠等到彼此間的因緣已經(jīng)很深了再來踩煞車,那來不及了,剛開始的時候就要防犯,要防犯。
我想我們身為佛弟子我們要有一個觀念:我們都希望離苦得樂,這是可以理解的,所有的眾生都想離苦得樂、追求安樂。但是我希望我們花一點時間去了解這個安樂的本質(zhì)。佛陀在經(jīng)典當中講到安樂有兩種,一種是有過失的安樂,這個安樂里面夾雜過失。譬如說什么?這個邪淫就是。沒有錯,它會讓你產(chǎn)生暫時的快樂,但是那個快樂當中有過失。所以佛陀講一個譬喻,說這個邪淫就像刀上的蜂蜜。你吃刀上的蜂蜜其實你也吃不飽,刀上的蜂蜜有多少?不足一餐之美而有割舌之患。結(jié)果你把蜂蜜吃下去,你舌頭被割傷了,其實你付出的代價比你所得到的太多了。所以,佛陀,其實我們不要以為說佛陀不近人情,佛陀是看到了有些快樂是可以追求、有些快樂你不能追求,像這個邪淫,這種快樂它是有危機在里面。那你說我們不能追求這樣方面快樂,那我們追求什么快樂呢?佛陀要我們追求那種沒有過失的快樂。就是說,一個小孩子喜歡吃蜂蜜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你為什么要吃刀上的蜂蜜呢?桌上的蜂蜜很多嘛,整杯的蜂蜜你吃下去都沒有刀嘛。那么,什么叫做沒有過失的快樂呢?就是你要追求心靈的快樂,不要追求色身的快樂,色身的快樂都是夾雜著過失的。所以你身為佛弟子,你遲早要把你的心理調(diào)整一下,不要做過去這種習慣性的愚癡的行為,追求快樂、結(jié)果付出代價,然后又追求快樂、又付出代價。心靈的快樂是無窮盡的。我們能夠修習善法,感到很快樂,拜佛、靜坐、思惟法義,都很快樂。其實這種快樂也是一種感受嘛!我們要知道什么叫感受啊,其實所謂的快樂就是一種感受,那個心念的感受而已。比如說你喜歡吃榴蓮,其實你不是喜歡吃榴蓮,你的心跟榴蓮接觸的時候它會產(chǎn)生快樂的感受,你在乎的是那個感受。如果那個榴蓮吃太多你不喜歡吃了,它產(chǎn)生厭惡的感受,你就不想吃了。所以我們在乎的是那個感受。佛陀在經(jīng)典講出一個譬喻說,說什么叫感受呢?狗嚙枯骨。你看一只狗,它肚子很餓,它去追求一個沒有肉的骨頭,這個骨頭沒有滋味,狗去吃這個骨頭,它吃得津津有味,恰好這個骨頭是干的骨頭,沒有味道。它以為有味道,結(jié)果把自己的舌頭咬破,流很多血。它吃到自己的血,它說這個骨頭真是甜美,其實這個骨頭根本沒有味道。那么意思就是說,其實我們?nèi)プ非笪逵目鞓,其實五欲本身不能給我們快樂,是我們的妄想捏造出一種快樂的感受出來,滿足自己。所以,你要遠離這個東西你要用智慧去觀察,而不是說強迫自己、壓抑自己,所有的修行都要以智慧來引導(dǎo)。所以這個地方,我們應(yīng)該慢慢地用智慧來觀察,來調(diào)整我們的身口意,使令我們能夠遠離過失、趨向功德。
看乙四、不妄語。那么前面的殺盜淫是一個身業(yè)的過失,這個不妄語是口業(yè)的過失。
首先我們看第一個、解釋名義。什么叫妄語呢?心口相違,言不稱實,欺誑他人,名為“妄語”。這個妄語的基本定義就是你內(nèi)心所想的跟嘴巴所說的是相違背的。那么總而言之,你所說的不稱合心中的認知。什么叫言不稱實呢?就是實有言無、實無言有。心中有這樣的一個見聞覺知,心中有,你說沒有;心中沒有這個見聞覺知,你說有。你的目的是欺騙誑惑他人,這個就是妄語了。所以,這個妄語的意思是心口相違的意思。我們看這當中有兩個:一個大妄語、一個小妄語。這個大小的意思是約著過失的輕重。大妄語是過失比較重,它會破根本戒的;小妄語是過失比較輕,它不會破壞根本戒的。
好,我們先休息十分鐘。
第四卷
好,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十一面。那么我們講到五戒的第四條戒,不妄語戒。不妄語它的過失是屬于口業(yè)的過失,那么它的基本定義就是,心口相違、言不稱實、欺誑他人。從這條戒的動機來看,他的目的就是要欺騙他人,那么他所表現(xiàn)出來的行為,簡單地說就是心口相違,他內(nèi)心所想的跟口中所說的是相違背的。那么這種情況我們講出一個公案來加以說明它的內(nèi)涵。佛在世的時候在毗舍離國,有一次有七天都沒有下雨。在古時候的農(nóng)業(yè)社會,你七天沒有下雨,這個農(nóng)作物就糟糕了,大家非常的緊張,不知道這雨什么時候開始下。那么這個時候毗舍離國,剛好目犍連尊者在那個地方教化弟子。那么弟子們知道,目犍連尊者是神通第一的,弟子們就派了代表去請示目犍連尊者,請他用神通看一看,我們毗舍離國什么時候就可以下雨了。那目犍連尊者他入定以后觀察,他就說,大家不要緊張,再過七天一定會下雨的。那么大家弟子們信徒們聽了就很歡喜,七天也不是很長,就回去了,等待七天后的下雨。結(jié)果到了七天的時候,還是沒有下雨。弟子們就譏嫌了,說目犍連尊者打妄語,那么這件事情就告到佛陀那個地方去了。佛陀就說,你把目犍連尊者請過來。佛陀說,你當初說七天會下雨,你是用什么內(nèi)心來說呢?尊者說,我是用真實的心情說的。佛陀說那這個是不犯。佛陀說其實目犍連尊者入定的時候,他在禪定當中是看到一片烏云飄過來,那么是后來,阿修羅王一生氣,把這個烏云又撥走了,所以這個因緣產(chǎn)生變化。所以我們要知道,心口相違,不是說他講的話跟實際情況不符合就是妄語,不是這個意思。他可能判斷錯誤,但是他內(nèi)心所想的,已經(jīng)實際表達出來了,雖然所表達的內(nèi)涵跟實際有差距,但這個不能講妄語,那是因為他的判斷錯誤,判斷錯誤不表示他是打妄語。所以大家知道,即使他判斷正確,剛好被他猜到,但是他心口相違,也算妄語。所以這個地方大家對妄語的定義要了解。
那么這個妄語有輕重的差別。我們看重大的妄語:若未證四果,妄言已證;未得四禪,妄言已得;未悟道,妄言已悟;及妄言天來、龍來、鬼神來等,過人之法,虛而不實,狂惑世人,名“大妄語”。那么這當中講出有四種的情況:第一,你沒有證果,你說你證果,證果當然是一個圣人;你沒有得到禪定,你說你得到禪定,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那么你沒有開悟、沒有明心見性,說是你明心見性;或者你說你剛剛在念大悲咒的時候、念佛的時候,有天人來跟你禮拜,有龍類的眾生、有鬼神來跟你禮拜、恭敬、贊嘆。那么總而言之,這個大妄語就是過人之法——你所宣說的情況是超越一般凡夫的法則,因為凡夫不可能有所謂的證果、禪定、開悟還有天神來禮拜的事情。所以大妄語的重點就是,你所宣說的法是一個過人之法、超越凡夫之法,而且是虛而不實的。根本沒有這回事情,你說是有,那你的目的只有一個——狂惑世人。你要藉這個機會來提高你的知名度,或者因為這個得到利養(yǎng),那么這個就是大妄語。大妄語為什么在律中佛陀制得這么重?因為它的過失是以凡濫圣。你本來是一個凡夫的相貌,你裝成是一個圣人的相貌,那么使令眾生對凡夫跟圣人的差別產(chǎn)生一個錯誤的認識。也就是說這個地方等于間接地破壞正法眼藏,你把整個佛教的次序搞亂。因為佛教里面有凡夫、有禪定、有圣人,它有一定的十法界的次第,那么你以凡濫圣,講出我是文殊菩薩的示現(xiàn)、我是觀世音菩薩的示現(xiàn),你就把佛陀所安立的整個十法界的凡圣差別的次序全部打亂,那么眾生就分不出來,哦,你是個圣人怎么有這個行為呢,跟經(jīng)典不符,那么大家對三寶的信心開始動搖,嚴重地破壞眾生的善根。所以這個大妄語的過失的重就在這個地方。一般來說,如果他是圣人示現(xiàn),他只有在一個情況才會說的,就是臨命終的時候。是文殊菩薩的示現(xiàn)、是普賢菩薩的示現(xiàn),他一定是任務(wù)完成以后即將要入涅槃的時候,他才會宣說。如果他宣說以后沒有入涅槃,那個就是大妄語。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判定方式。
好,我們看第二個、小妄語。小妄語有四種:一、妄言,二、綺語,三、兩舌,四、惡口。第一、妄言,就是心口相違,欺誑他心。就是我們剛剛前面說過的,內(nèi)心所想的跟嘴巴所講的內(nèi)涵是相違背的,而目的是欺誑他人。第二個、綺語——世俗浮辭,增長放逸。這個一般的文人、寫作的人啊,很容易犯到這個毛病,寫出一些靡靡之音、輕浮的言詞,使令一個人忘失正念、增長放逸,都是屬于綺語。過去印光大師文鈔里面講到一個公案說,有一個讀書人很有才華,但是他一生考功名都沒有考上,考了三次都沒有考上。他覺得這個上天是不公平的,他就去寺廟,他問老和尚說,為什么我這樣的才華卻考不上功名?老和尚就細細地問他一生的過程。老和尚說,他說你寫這個靡靡之音,你這么有才華,但是你經(jīng)常寫一些詩詞、來給人家產(chǎn)生放逸的念頭,他說你這樣子就足夠折損你的陰德,他說你不但今生沒有功名,你來生還在三惡道。后來這個文人害怕,就至誠懺悔。所以這個地方,綺語就是說,別人看到你所說的話、看到你的文章以后會忘失正念、增長放逸的,這個都叫做綺語。他今天為什么會放逸,因為他看了你的文章,你是導(dǎo)火線,所以這個地方大家要知道。第三、兩舌——離間兩頭,構(gòu)起是非。離間兩頭就是你向甲方說乙方說,向此說彼、向彼說此,向乙方說某甲對你怎么怎么的,那么再向甲方說某乙對你怎么怎么的。那么你的目的就是要引起雙方的是非,引起雙方的斗爭,這就是兩舌。這個兩舌啊,在五戒是制得比較輕,它屬于中品罪。但是在菩薩戒,它是判作重罪,特別是說四眾。所以我們居士去護持三寶,你去護持三寶你的目的是要修功德,所以僧團的是非你最好是不要涉入。因為你將某甲法師的壞話告訴某乙法師,某乙法師這樣子,最后破和合僧,那這樣子的話你居士的罪就很重了,說四重過了,說比丘、比丘尼還有沙彌、沙彌尼的過失。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盡量到一個團體,我們做完功德,那么低調(diào)地離開就好,不要牽涉到是非最好。其實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但是,我們受了五戒,不要去碰觸這個因緣。第四、惡口——罵詈咒詛,令他不堪。這個罵詈就是以非常暴厲的言詞來呵責對方,咒詛就是用不吉祥的言詞來威脅對方,那么你的目的是要令他感到難過、不堪。這個惡口會使令一個人的自尊心喪失,就自暴自棄了。
在律中佛陀講一個惡口的公案,給大家作參考。他說在劫初的時候,剛開始有人類的時候,這個畜生是會講話的。有一個農(nóng)夫他養(yǎng)了一只牛,叫做獨角牛,它的角只有一個,但是這個牛雖然獨角但是它非常有力量,而且工作非常勤勉,所以農(nóng)夫也就非常喜歡這個牛,給它好的飲食、好的臥具。有一天這個牛就對主人說,主人你平常對我這么好,我很想報答你。說你怎么報答我呢?它說隔壁的村莊有在做斗牛的比賽,就是兩只牛雙方綁繩子,看哪只牛把對方拉過去。它說我從小就很有力量,我去參加肯定得冠軍,就把這個賞金送給你。那么這個主人一看,這個牛果然很有力量,帶著這個獨角牛去參加。參加的時候,按規(guī)矩,每一個主人都要介紹他自己的牛的特色。那么這個時候,這個主人介紹獨角牛的時候,說我的牛工作勤勉又有力量,但是唯一的缺點是他只有一個角,大家就哄堂大笑。那么講完以后一比賽,一比賽就輸?shù)袅,輸(shù)粢院筚p金沒有得到,報名費又失掉了。那么這個主人牽著牛在回程的路上,就感到非常失望。主人就說,都是你,你好端端地叫我去比賽,你看得不到賞金,害我失掉了金錢。這個牛很委屈地說,主人啊,你實在不能怪我。我本來準備好要為你賣命的,但是你在介紹我的時候,你就介紹我的優(yōu)點,你把我一身當中我一只角這是我的缺點,你把我的缺點講出來,我就沒有信心了。所有比賽打仗是打士氣,沒有士氣怎么給你打仗呢?!那怎么辦呢?明天再比一次。再比一次的時候介紹我的時候,獨角這個獨角就不要講,講其它的優(yōu)點就好。那么這個主人就知道了,第二次再去的時候,誒,我只牛又是努力、又有力量,那么它這個缺點就沒有講了。第二天果然得冠軍了。那么佛陀的意思就是說,所有的眾生都應(yīng)該用鼓勵的方式,他才能增上。罵詈的方式,一個人被罵久了以后啊,不管你教育子女也好、老板罵員工也好,一個人被罵久了,他就沒有感覺,沒有感覺就是皮了,就很嚴重了。
我自己研究東方文化跟西方文化,我自己這幾年的心得,我發(fā)覺,西方人他們的文化是重法,情、理、法,他是法制第一,重法治。所以西方人在溝通的時候,他們只要講出原則,他們就遵守,權(quán)利義務(wù)分配好了就會去做。他們重法。你看西方人,西方人要制定一條法令,上車要系上安全帶。美國人在制定這個法律之前每個人抗議,他絕不讓你這個法令通過。政府說這件事是為你好,我不要你擔心,我不要你為我好,所有人都要反對。但是只要這個法令通過了,到第二天早上,法令公布了,所有人上車帶上安全帶。西方人這個情理法,他的感情是法可以攝受的,他的法就代表他的感情。東方文化不可以。東方人是比較重視情感跟理性,要理來疏導(dǎo)這個情感。所以中國人的文化,你這個法令不合理,沒人要遵守。所以我們看,西方人他們事情可以討論,中國人不能討論。西方人他們很多事情討論的時候爭得面紅耳赤,回去以后大家忘得一乾二凈,來的時候繼續(xù)工作。中國人你跟老板討論,不要說爭得面紅耳赤,只要有一點意見不符,會議結(jié)束,這個問題剛剛開始。你第二天起來跟老板說,老板啊,昨天是我錯,我不應(yīng)該跟你講這句話。老板說,你這個人怎么沒有胸量,我早就忘掉了。第二天開始照樣拐彎抹角地整你。所以在中國文化當中,你去看中國的格言聯(lián)壁,你會覺得,為什么中國人講話都是婉轉(zhuǎn)、拐彎抹角的,其實他是針對中國人的心態(tài)安立的,中國人講話不習慣用直接。美國人講話他絕對是直接的。美國人你跟他作生意,只要十分鐘OK,我們之間誰付什么權(quán)利,誰得到什么權(quán)利、什么義務(wù),分配清楚,OK了。中國人談生意至少要一個小時,前面的四十五分鐘呢,培養(yǎng)感情,講一些跟生意沒有關(guān)系的事情。但是這個非常重要,因為你沒有前面的四十五分鐘的前方便,后面的五分鐘就不能談成。所以在中國文化當中,人跟人之間的語言很重要。我過去在佛學(xué)院有一個文書,這個人工作很努力,但是他打字經(jīng)常打錯,我也很困擾。那如果我一開始就罵他說,你這個人怎么打字打錯,他一定說你自己打。所以我就把他叫過來說,我說你這個人做事實在沒話講,工作很努力,每一個人都稱贊你的好處,但是很多人反應(yīng)說,有一個小缺點、小瑕玼,就是錯了幾個字。其實我覺得也沒有什么大不了,但是有人反應(yīng)了,我就反應(yīng)給你。他說那沒關(guān)系,我一定改。所以說,在中國文化當中,人跟人之間的溝通啊,避免直接的對立。你看你教育子女也是這樣,你罵他,罵久了,他大不了無所謂,你講你的。所以我們,當然屬下有錯、子女有錯一定要責罰,這個有錯不能包容、不能縱容,但是重點你要達到效果,不是發(fā)泄你的情緒而已。一個小孩子從小就被你罵到?jīng)]有自尊心,以后他沒有廉恥觀念,這很可怕。所以罵詈咒詛,令他不堪,這個要避免,因為你達不到效果,重點是你達不到效果。而且造成雙方的對立,彼此間的鴻溝建立,以后你講什么話他都不聽了。所以這個地方大家要注意。
好我們看丙二、具緣成犯。那么大妄語有九條因緣成就根本戒。第一、對境是人,除了淫戒以外,殺、盜、妄,它一定要針對人才犯到根本。第二、你心中知道是人。第三、境虛,你所說的境界是虛妄不實的。你說你證果、說你成就禪定、你看到天人等等。第四、自知境虛。你自己也知道是境虛。第五、有欺誑他人之心。第六、說過人法,說證果、禪定、開悟等等。第七、自言己證。你必須是講你自己證得才算是根本,如果你說我?guī)煾缸C果了,這樣子犯到中品而已。你要說你自己。第八、言了了,你要講得很清楚分明。比如說,你一個人站著、旁邊三個人坐著,你告訴對方說,那個站著那個人證到初果,那只有你一個人站著嘛,對不對,但是這樣子呢,不算犯根本。因為言不了了,他是用暗示的言詞,暗示的言詞是不能犯根本。雖然只有你一個人站,但是這個也算是言不了了,一定要說我證果了才算。第九、前人領(lǐng)解。對方領(lǐng)解,就犯到根本。這個地方值得我們說明的就是,過人法如果是心境皆虛,內(nèi)心沒有這種功德,你說出來也是虛妄的,內(nèi)心也是虛妄,那犯根本。如果真實有功德,諸位要知道,在律上說,你自己有得到禪定、有得到這種功德,你都不能講,如果心境皆實也犯到中品,所以過人法是不能講的,不能講的。
看小妄語。小妄語具六緣成犯。第一、對境是人。第二、人想。第三、違想說,違背心中的轉(zhuǎn)想。第四、你知道是違想說。第五、你講很清楚是你自己。第六、前人理解,這個就犯了。那么因為他不是講過人法就犯到中品。
我們看丙三、犯戒輕重。我們看大妄語的輕重。第一個、向人說證果乃至羅剎來到我所,彼領(lǐng)解。對象是人,你講的是過人法,而且對方理解了,這個是上品不可悔罪。我們看中品的,向天龍鬼神說證果等,彼領(lǐng)解。因為你的對象是天人或者是鬼神,所以這個是中品。向人說證果等,而言不了了,前人未解。那么你講的是暗示的,沒有明顯地說你自己得到這個果位,這樣子的話,前人還是有一點點疑惑,所以中品。向聾癡者說,這個“語”是多余的,聾癡者說。因為聾子跟愚癡的眾生他不能了解你話中的意思,比方說你跟小孩子說,愚癡的小孩子,他不能明白你話中的意思,或者他根本聽不到聲音的,這樣子是犯中品,因為對方不理解。向不理解的畜生說或者發(fā)心欲言而未言,都是下品。
這個大妄語啊,我們要說明一下。我們有時候打佛七的時候,很多人喜歡在打佛七的時候,把自己看到這些特殊的相狀為人宣說,特別是在大眾宣說。他的理由是說,這樣子能夠提高大家對三寶的信心,但事實上這樣子不對的。你看那個小止觀,我們在修行的時候,有一點小小的境界功德,絕對不能宣說。你一宣說,你下一支香再坐的時候,那個功德就失掉,你自己失掉。你好不容易培養(yǎng)一種寂靜的功德,好的功德,你一說出來,這個功德就消失掉。佛法是這樣,我們要知道一個觀念,佛法是“但得根本不愁枝末”。印光大師說,你重點不在于你看到什么東西,重點是你心跟佛號的相應(yīng)。所以你宣說這種特殊的感應(yīng)情況,只有讓人家對外境更加地注意。你有這種好的意境是什么,是因為你專心念佛,所以這個是一時的因緣,路旁的小花。過去南亭老和尚,大家都知道南亭老和尚是圣嚴老法師的師父,他有一次主持佛七。古時候的居士跟現(xiàn)在,古時候人都很用功,他打佛七一打下來都很多感應(yīng)。很多人聚集在那個地方,你講一段他的感應(yīng),他講他的感應(yīng)。南亭老和尚過來說,你們這些人都見鬼了!喝斥他們。這個是善知識。因為,你修行的時候,你心已經(jīng)向外攀緣了,這不對了嘛!你忘了你的根本是佛號嘛。你好好地念佛,這些差別的影像,那增加信心可以,但是你要悄悄地走過去,你去注意這個外境,你忘了你佛號的根本,你就容易著魔。所以這個地方要注意,所有的功德,記得,我們佛法只講道理。我們把修行的次第告訴你,第一步怎么做,第二步怎么做,第三步……但我們不能講個人的修行經(jīng)驗,不能講,那是個人的事情。這個講出來一定是對自己損害很大。除非,除非你自己內(nèi)心當中有一種意境出現(xiàn)了,你不知道這個是好是壞,你要請教善知識。私下跟善知識請教,這個可以,不能公開宣說,這個地方大家要知道。
我們看小妄語。妄言、綺語、兩舌、惡口、言了了、前人領(lǐng)解,是中品。若言不了了、前人未解,是下品。它這個地方是偏重在對方是不是理解來判定是不是犯到根本。
我們看丙四、開緣情況。向人說證果等法相,你跟他講說佛法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有很多的位次,但是你沒有說你自己證得,這個是不犯。欲說他事,而誤說證果等事,你要說其它的事,結(jié)果一時的錯亂,說錯了,你不是故意的,這個不犯。戲笑說,你是開玩笑的。當然這個開玩笑是說,對方也知道你是開玩笑,那么雖然不犯重罪,但是也犯到中品的輕罪,因為這樣違背了言說的儀軌?駚y壞心,不犯。
這個妄語戒有一條可以開緣的,我們也說明一下。這個是在菩薩戒開緣,這叫做方便妄語。方便妄語就是說,你為了要救度有情眾生的命難。我如果講真話,對方就要死掉了,一定要死掉,這個時候你可以講方便妄語。比方說有人要殺他,那你說你知不知道他在哪里,你如果講真話那對方就死掉了,說我知道,你就指向另外一個方向去。這樣也是心口相違,因為你心中知道是左邊,你指右邊。但是,方便妄語的意思就是說,菩薩戒的開緣它特別強調(diào),不是救度你的命難,菩薩為了保護戒體他可以犧牲生命,救護你的命難不能講方便妄語,是救度別人的命難,這個才算,這個是以大悲心為出發(fā)點。
我們看第五條、持犯得失。那么犯戒的果報是三涂,那么它的余報——多被誹謗。有些人他經(jīng)常會被誹謗,這件事情明明他沒有錯,但是很奇怪,就會被別人說到是他做的,那么這表示他前生有妄語的罪業(yè)。為他所誑,這個人他交朋友就容易交到騙子當朋友,經(jīng)常被騙,這個也是跟前生的妄語罪有關(guān)系。
我們看持戒的功德。得生人天乃至佛果。那么它的余報有兩個:一、發(fā)言慎重。這個人講話有威德。二、言無誤失。他講話不會錯亂。我過去有一個信徒,他們兩個夫婦生了一個小孩子,這個小孩子很調(diào)皮。有一天我在他們前面,我注意看他們之間三個的互動。這個小孩子他動來動去,他爸爸呵責他,這個小孩子不當一回事,完全不聽,這個話有講跟沒講是一樣。但是他媽媽叫他坐下,他馬上坐下,很奇怪,他媽媽講話有力量。后來我私下打聽,我知道,他爸爸平常講話,隨便講話,就講一些沒有意義的話,講廢話一大堆。你一個人經(jīng)常講一些沒有意義的話,講久了以后,你的話就沒有力量,沒有威德。他媽媽的個性比較內(nèi)斂,不講話則已,一講話都是有道理的。所以說,發(fā)言慎重,他講出來的話別人會產(chǎn)生一種敬重之心。
這個口業(yè)是這樣子。當然你說我受了五戒以后,我要什么都講真話,那我這個人就完蛋了,都沒有防護之心。我們有兩個選擇:第一個,你不講話,你不講話可以啊。你說這件事情我不想回答,可以,你可以不回答,就是說這是我個人的隱私,但是我不想說謊話,你可以拒絕回答,或者你可以點到為止地回答,但是你不能講妄語。這個原則大家要知道。
好,我們看第五條、不飲酒。那么前面四條戒是叫做性戒,因為殺、盜、淫、妄它的體性就是一個過失。即使佛陀沒有出世來制戒,你犯到殺盜淫妄,法爾就會有罪業(yè)、就會招感痛苦的果報,不管佛陀制不制戒。所以叫做性戒,它的體性就是一個過失。那么這個飲酒戒,它的體性不是過失,酒本身不是過失,但是你喝了酒以后容易引生過失,所以為了保護性戒,佛陀加以遮止,叫做遮戒。
我們看第一個、解釋名義。凡具酒色、酒香、酒味,飲之能醉人者,名之為“酒”。那么什么是酒呢?它有酒的顏色,第一個;有酒的香氣;第三個,酒的味道。其實它的基本定義主要是下面這一個:飲之能醉人者,就是它的內(nèi)涵有酒精成份的,不管是用水果做的、用米做的、用什么東西做的,只要是有酒精成份的都叫酒,它能夠醉人。
我們看丙二、具緣成犯。有三條因緣:第一個是酒,就是有酒精成份,或者是水果酒,或者米酒。第二、無重病因緣。就是你這個病沒有重大的因緣,有的病很嚴重,它必須用酒來當作藥引。第三、飲咽犯。只要吞下去就犯。
看丙三、犯戒輕重。凡具酒色、酒香、飲之能醉人者——中品可悔罪。就是有酒精成份的,你喝下去,就犯中品可悔罪。凡作酒色、酒香、飲之不能醉人者——這個酒精成份很小很小,你再怎么吃都不會醉人,或者是你飲了以后沒有吞下去,含在口中馬上吐出來——下品可悔罪。所以它這個地方的輕重是用酒精的成份來判斷的。
我們看開緣情況。食中不知有酒而誤飲,別人請客,這個菜肴當中有酒,你自己不知道,這個不犯。但這個地方要注意,你第一口吃的時候是不知道,但當你知道以后你再吃,第二口開始就結(jié)罪了。就是你知道是酒的時候,你繼續(xù)吃下去,那么從你知道以后,所吞下去的酒都是結(jié)罪了。當然這個遮戒是不會破戒,但是會讓你的戒體會有瑕玼。以酒煮物,已失酒性。這個酒性蒸發(fā)掉了,完全沒有酒精的成份了,不犯。病時余孳治不瘥,以酒為藥引。你有重大的疾病,這個疾病已經(jīng)影響到你的修行,沒有酒來做藥引的話就治不好,那么這個是開緣。不過這個地方要注意,酒戒的開緣是因為重大的疾病,你不能沒有事吃補藥,那么用酒來做補藥,這個是犯到的。他是有重大疾病,為了治病。以酒涂瘡,那么這個是用來消毒用的,你不是來喝的,不犯。
這個酒,諸位要知道,幾乎所有的戒,遮戒一定有酒戒,那當然殺偷淫妄是根本戒,那不要講,所以五戒是所有戒法的根本。你看八關(guān)齋戒、沙彌戒、比丘、比丘尼戒、菩薩戒,都有殺盜淫妄酒。那么為什么所有遮戒里面,酒,唯獨佛陀特別重視?因為你酒喝了以后啊,失掉理性。你平常不敢做的事情,你喝了酒你就敢做了,平常不敢說的話,你喝了酒你敢說了,那么它會嚴重地去刺激你前面四條戒的發(fā)動。所以佛陀制訂。那從義理上來說呢,一切的迷幻藥,一切的毒品,只要會喪失理性的,都是在酒的范圍當中。這個地方大家要知道。
我們看甲三、結(jié)示勸修。譬如德瓶,善加守護,不令壞失,功德具足; 輕忽放逸,殘缺破損,前功盡棄。
這是第一段。這講一個譬喻,就是我們受了戒以后,我們有一個德瓶,我們以前是貧窮人,現(xiàn)在得到一個功德寶瓶,心中有一個愿望。那么如果我們能夠透過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好好地來守護這個德瓶,你真的是功德具足。不管你以前活得多痛苦,你好好地把這個五戒的戒體好好地受持,你以后受用無窮。今生決定趨吉避兇,來生一定是所求如愿,你要去那里都可以。五戒的戒體力量就夠大了,它就足以讓你生天了。如果你不想生天,往生極樂世界,也是一個很大的加持力。那么反過來,你受了五戒以后,輕忽放逸,殘缺破損,前功盡棄。你好不容易在這個地方熬了六天,也是很辛苦,那么你得到這個戒體,你回去啊不把這個戒體當一回事,沒有憶念它,也沒有好好用持戒的行為來保護它。那么這個戒體我們知道,這個戒體也是生滅之法,它會因為你的發(fā)愿而生起,它也會因為你的放逸而消失掉,到最后,殘缺破損,前功盡棄。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受戒不是一勞永逸,世界上沒有一勞永逸,都是有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那么這個是譬喻。
這以下合法:行者亦爾,持戒之人,所求如愿,破戒之人,一切皆失。常憶受體,于諸過境,正念觀照,謹慎防護。所以這以下合法。那么我們修行人也是這樣,你要持戒,你好好地持戒,你肯定,你要什么有什么。你希望健康,戒體可以賜給你健康;你希望財富,戒體可以賜給你財富;你希望美好的眷屬,可以賜給你美好的眷屬。所以持戒的人可以仰仗戒體而得到種種的安樂。反過來,破戒之人,一切皆失。我們?nèi)绻钠綒夂偷乜催@個因緣,其實你破戒是非常地得不償失,可以說是因小失大。你本來有機會得到廣大功德的,結(jié)果你一時的差錯、一念的無明,你把這個功德寶瓶打破,你又回到過去的貧窮、卑賤、沒有資糧、沒有依靠,生命當中沒有依靠,沒有依靠就沒有希望。所以我們慢慢地,你修學(xué)佛法你會對三寶有信心,它真的是離苦得樂的方法,但是你要用心。那怎么辦呢?常憶受體,于諸過境,正念觀照,謹慎防護。所以,我們明天大家能夠好好地的發(fā)愿,成就戒體,回去要記得,常憶受體。你要憶念你心中那個光明的戒體,讓它慢慢地擴大,就像一個貧窮人去憶念這個德瓶一樣,好好地把它保護。那么在過失境界現(xiàn)前的時候,好好地去觀照,你是一個受戒的人,你一定調(diào)伏你心中那個生滅的念頭,好好地遵從我們當初的本愿,來防護我們的身口二業(yè)不要有過失。
我想每一個弟子在修行的時候都希望有一個善終。這個善終是很重要,慎始善終。我臨終的時候希望能夠正念分明,我臨終的時候能夠無所畏懼。這個死亡現(xiàn)前的時候無所畏懼是不容易。一個人內(nèi)心沒有依靠啊,他臨終一定畏懼,因為他不知道來生去哪里。我敢保證,如果你生命沒有做規(guī)劃的人,你臨終一定畏懼,因為你臨命終的時候你要失掉你今生所有的東西,你的財富、你的地位、你的眷屬,讓你覺得你今生可以依靠的東西都要失掉。如果你在生前內(nèi)心當中沒有創(chuàng)造一個功德寶瓶,當這些外在的因緣失掉的時候,你發(fā)覺一無所有,剩下就是恐懼的心情。你說我臨終正念分明,不可能!因為你沒有依靠,你怎么正念分明?!所以,有時候我們想想臨命終的狀態(tài),你就知道你要好好為臨終做一個準備,做一個準備。不管你要去哪里,只要你來生要去好的地方,你臨終一定要安穩(wěn),一定要正念,而能夠保持正念呢,戒體是一個重要的因素,那么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要常憶受體。
好,那么我們這次五戒跟大家共同學(xué)習到這個地方。阿彌陀佛!我們剩下的時間還有八分鐘,簡單回答問題。
此地無蟲做蟲想,是不是犯戒?如果反之,有蟲作無蟲想?
本來沒有蟲,你認為有蟲,比如說今天,你看到前面一塊石頭,看到一塊石頭,在黑暗當中你看到一塊石頭,它是沒有蟲,它本來是石頭,你懷疑它是一個青蛙,你還是把它踩下去。我現(xiàn)在考試,你有沒有犯戒?有犯戒嗎?有心無境。它本身沒有,但是你、你產(chǎn)生懷疑了,你踩下去,那你這個是,肯定是犯戒的,但是沒有犯到重戒,因為有心無境。所以有沒有心是判定有沒有犯戒。那我們反過來說,下面是一個青蛙,你認為是一個石頭、你踩下去,有沒有犯戒?它是一只青蛙,你認為它是一個石頭,然后你踩下去,有沒有犯戒?沒有犯戒。那有沒有因果?有因果,那就對了。誒,有及格。
第二個,家中花園很雜亂,須要整理,但整理的時候會殺到眾生。
這是沒有錯,這是個問題。我們要洗廁所,廁所里面有很多的細菌,霉菌、細菌,這個細菌是不是有情?是有情,是有情。那怎么辦?佛在世的候,有一個公共廁所,比丘的廁所,沒有人敢掃,因為它太久沒有掃,很多細菌。佛陀說,派一個比丘去掃,他說啊,你不要做這個蟲的想,我叫你去掃廁所,我沒有叫你去傷害眾生。這樣懂嗎?你在做的時候,你要做如是的轉(zhuǎn)想,我不是做殺害眾生的,你那個動機是很重要。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個比丘有神通。他看到水中,其實我們水中很多蟲,佛觀一缽水八萬四千蟲,那你這樣子你連水都不敢喝了。佛陀說你以后喝水不能用神通,用眼睛看就好了。我們生活在娑婆世界有很多無奈,沒有錯,但是你不能夠什么都不做,那你死掉了,你更不能夠修行了,對不對?我們必須用最少的損失創(chuàng)造最大的功德,這個大家懂嗎,最少的損失?你娑婆世界你說你完全沒有過失,不可能,只有初果的定共戒才可以做得到。你喝一杯水也會傷害眾生,你走路的時候,你開車,諸位知道你從臺中開車到這個地方來,你這個輪胎會壓死多少眾生嗎?對不對?那你說我這樣子,我動彈不得了。你不能生起這個念頭。大家懂嗎?不能生起這個念頭!你想說我要開車,我不是要壓死眾生;我要去掃廁所,我不是要去傷害眾生。這個念頭要端正。因為很多事情是不可避免,事實上如此,除非你到極樂世界,那當然就是遠離所有的惡因緣。所以,我們因為過去造了很多有漏的業(yè)力,所以生長在有漏的國土,在這個情況之下要出離,本來就要付出代價了,這個事我們要認定,但是我們要讓這個代價降到最低,趕快跳出去。就好像你做生意,哪一個人做生意從頭到尾都賺錢的,有沒有?你一個月,你今天虧了一百塊,明天又虧了三百塊,后天賺了一千塊,一個月加起來,付一千塊賺五仟塊,結(jié)果是正的,那就可以了嘛。加起來是正的就可以,諸位懂嗎?如果說,你完全不虧本,那你連水都不敢喝了,你不敢做車子,那怎么辦呢?說你這個人本來沒有守五戒很正常,守五戒就變得不正常了,那是因為你沒有好好地學(xué)習佛法的開導(dǎo)。修學(xué)佛法跟做生意一樣,加起來是正的。你要趕快用你的生命,一口氣在的時候好好地修學(xué)戒定慧,趕快跳出去,因為你死亡的時候你都不能修行了。
家中有壞掉、不堪使用的佛學(xué)錄音帶,或者有些字上有“佛”字應(yīng)該如何處理?
只要是有“佛”字,諸位要知道,這個“佛”是我們所皈依的境。我們講三皈依啊,三皈依里面有事項的皈依對不對?什么是佛?佛像、佛號都是佛,這都是你皈依的境。你看到它的時候你就要小心,它是你的皈依境。我給大家兩個建議:第一個,如果你有足夠的地方,你看到這個字,把它剪下來、保存下來,它是你的皈依境。那如果你覺得太多了,而且這個東西已經(jīng)不堪使用,什么叫不堪使用——它已經(jīng)不能夠宣揚,比如這個佛像已經(jīng)破碎到你看到它不會生恭敬心了,用干凈的塑料袋包起來,持大悲咒向佛前禱告,然后丟到深海當中去,或者用泥土埋起來,這印光大師教的。就是它已經(jīng)不能夠產(chǎn)生住持三寶的作用,就是我看到它我不會起恭敬心,這個經(jīng)書里面字我已經(jīng)看不清楚。它寫什么看不清楚,我不能從文字當中得到道理了。它那個住持的效果喪失了,但是你隱隱約約還知道它是一個住持三寶,你恭敬地把它埋在泥土當中,這個泥土呢大家踩不到的地方,或者丟到深海里面去。這大家要注意。那如果你有足夠的房間,盡量把它保存起來。
請問法師,我年輕的時候受過五戒,但是結(jié)婚后因為墮胎,請問明天可以再受滿分戒嗎?
這個是邊罪,理論上應(yīng)該是不能再受。那我不知道這次戒會為什么沒有問遮難。這個理論上是不能再受了,要先懺悔清凈見到好相。當然你說犯了上品罪,拜八十八佛可以懺除嗎?一定可以懺除!罪從心起將心懺。我們的本性是清凈的,沒有一個罪能夠永遠地侵入到心性的本體,不可能。問題是你沒有見好相之前,在律上是不能再重受。那這件事我想這樣,我保留給引禮師來處理。我希望有犯到邊罪,就是你以前曾經(jīng)受過五戒,或者有受過八關(guān)齋戒,有犯到根本,犯到根本,大家知道嗎——殺人,殺生,殺人命斷;盜戒呢,盜他物,就是有主物、值五錢;淫,那么入道受樂;妄,說過人法、對方了解。殺盜淫妄四個。你有犯到一條戒,你所有的戒都不能再受了,佛陀的戒,就叫做邊罪。這個佛法大海你已經(jīng)到邊緣,你不能再進去了。但是邊罪不是說你永遠不能夠受,在你懺悔清凈之前,你不能再受了。你要懺悔清凈了才能夠再重受。那么當然這件事情我尊重戒會的決定,看怎么做。由開堂和尚,其實這個是開堂和尚決定的。
請示法師,為了子女作月子,煮酒給產(chǎn)婦養(yǎng)身,有犯戒嗎?
那么你煮酒不是自己吃,在五戒是不犯,因為它是制定你不能吃。但是你要知道,你回去以后煮東西要注意,你受了五戒是不一定要吃素,但是你要吃三凈肉。第一個,不見殺。這只雞在殺的時候我看到了,這個肉我就不能吃,因為傷害我的慈悲心太嚴重,我看到它在我眼前被殺。第二個,不聞殺。它被殺的時候放出的哀嚎的聲音我聽到了,我不能吃。第三個,不能為我而殺。我去海產(chǎn)店我指定,這條魚請你幫我處理一下,犯殺罪,你指定。就是說這個魚肉都已經(jīng)現(xiàn)成殺完了,我沒有去買它都殺死了,你買回來五戒不犯戒,它的死亡不是我引起的。諸位懂嗎?所以你受了五戒以后,你不能買生的東西回來煮,蛤蟆、那些生魚,都不能,你去到菜市場的時候它已經(jīng)死了,把它買回來,反正它已經(jīng)死了,不是因為我而死的,這個可以。
弟子在復(fù)講《菩提道次第廣論》時講到親近善知識,弟子用幾位法師來做比喻,沒有提到法師的法號,請問犯了說四眾過?
你的意思就是說,你可能講到一些法師的過錯,但是沒有提到他的法號。沒有提到法號……當然這個動機很重要,說四眾過他的意思就是有這個挑撥的意思。那如果是教育的性質(zhì)…所有的戒、所有的業(yè),都是跟內(nèi)心有關(guān)系,就是那個動機很重要。你是不是有挑撥對方的心念,還是只是用一種教育的方式而不提法號?當然不提法號,就算有也是罪很輕,不提法號這是最好。那么你只是說,有一個法師或是怎么樣,那么你心念當中沒有任何的惡念,是護持三寶的,那么這樣子是沒有犯戒。
在菩薩戒當中,妄語開緣的部份,除了救他人命斷以外,如為不讓他人為難、難堪、不讓他人難過,可否開緣?
不過在律上的開緣,如果是難過的話,這個妄語戒是不能開。因為難過是很難講,每一個人的難過的定義不同,有些人動不動就要難過,那你這樣什么都要開緣。所以它這條戒是有生命的威脅,不是難不難過,實際上有生命危險才開緣。
破菩薩戒不是退失菩提心才算破戒嗎?
其實你菩薩戒,你破了四根本戒,你菩薩戒就破了。我們菩薩戒十重嘛,后面的六重是增上戒,后面那六重破到不算破戒。殺盜淫妄破了以后,你所有的戒都破了,因為這個是傷害菩提心。因為這個殺盜淫妄的罪太重了,它那個傷是直接傷到內(nèi)心的深處,出離心、菩提心全部傷到。
非婚生子,子女是否會有不好的果報?
非婚生子,就是犯邪淫。子女會不會有不好的果報?子女是無辜的,他怎么會有果報呢?果報是你要承當果報。子女,他沒有選擇。所以這跟子女沒有關(guān)系,這個業(yè)跟子女沒有關(guān)系。如果子女要因為這樣付出代價,那跟他前生有關(guān)系。但是你們兩個非婚生子,對他來說,他沒有造業(yè)。那如果說他因為你們兩個非婚生子,他受到別人的歧視,那這個業(yè)跟他前生有關(guān)系,是這樣子。
請法師慈悲,阿阇世王破根本不可悔罪,怎么能夠往生上品中生?如何稱不可悔?
當然他懺悔了,因為他懺悔,阿阇世王他懺悔,他向佛陀懺悔,他有那個福報,我們只能向佛像懺悔。所以因緣不同。當然,他所謂的不可悔,諸位可能會覺得很奇怪,這律上說不可悔,為什么可以取相懺?不可悔的意思就是說,不能, 用事相的方法來懺悔。什么叫事相的方法?我向你發(fā)露,叫對首,這叫可悔,不可悔就是說你只能夠取相懺,一般的懺悔方法都沒辦法用,但是可以用取相懺。
有老菩薩反應(yīng),希望用臺語來宣講,因為她們聽不懂國語。
這個我就很抱歉了。
開堂和尚說,五戒正受,納受戒體的時候是在三皈依,那么受五戒跟受三皈依有什么不同?
三皈依是所有修行的總相,你五戒、菩薩戒,你修行戒定慧,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所有的善法都要跟三皈依相應(yīng)。那如果你只是受三皈依而不受五戒、菩薩戒,這叫做但三皈,但就是但是的但。那如果是五戒跟三皈依合起來,叫做五戒三皈。其實,所有的法都跟三皈依有關(guān)系,所以在三皈依得戒體。因為你皈依三寶,你才能夠發(fā)愿。諸位有沒有知道一個觀念,你一定覺得很奇怪,為什么我們早晚功課做完要打個三皈依?放完蒙山,最后,你看放完蒙山大家不是可以離開了嗎?不行,先打個三皈再離開。諸位會想這為什么呢?放完蒙山跟三皈依有什么關(guān)系呢?把所有的功德歸向三寶。我之所以做這個功德是三寶的加持。文殊菩薩有一次到十方世界弘揚佛法,度化很多眾生,很多菩薩贊嘆文殊菩薩,你實在是有善巧,文殊菩薩講一句話,那是佛力的加被。這樣子有助于修行無我、無我觀,就是我們要把所有的功德都是有三寶的加持,我是妄想凡夫,哪有什么功德。所以這個地方就是很重要,就是,所有到最后都是要匯歸三皈依。所以我們講,諸佛正法眾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我因為仰仗三皈依的關(guān)系呢,我修習六波羅蜜才可以成佛的。
我曾經(jīng)撿到錢包沒有歸還對方,那么事情隔了很久不知道對方的姓名。
我想這件事你要先懺悔,因為這是盜戒。這個錢你可以做慈善事業(yè)也好,護持三寶也好,都可以,但重點是你要先懺悔,不懺悔這個業(yè)會影響你來生的果報體。
販賣盜版的光牒,買的人跟賣的人所犯的戒有何差別?
從戒律來說,兩個都犯盜戒,沒有差別,買的跟賣的都犯盜戒。從因果來說,有差別。賣的人比較重,買的人比較輕,從因果來說。
如果從事文字的工作不得不寫一些淫欲的現(xiàn)象,那么別人看到以后生淫欲想,這個有什么過失?
這個就是犯綺語罪,我們前面說過。犯綺語罪,折損你的陰德,就是這個過失。
戒子全村人都是以種花營生,為了賣得好價錢,不得已,有時候去殺生是否犯了殺罪?
是的,犯了殺罪。你明明知道這個農(nóng)藥噴下去這個蟲會死,犯了殺罪,但是不犯根本。我希望你明天發(fā)愿的時候,先不要管這一些。因為你明天在三皈依的時候是對十法界的有情無情,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你不能說,誒,有一個要除外,吃我蓮華的這些蟲除外,這個我一定要殺它,那你就沒有辦法得戒體。你以后做得好不好,都有調(diào)整空間。但是我們講,慎始善終,你剛開始那個點,種下去那個點,要正確。所以我希望大家啊,先忘掉過去,重新開始。明天是一個生命新的開始,先把過去的事先把它忘干凈,以后再來好好地面對、好好地調(diào)整。一切法是無常的,你也不可能一輩子種花的,對不對?因緣會改變的。你發(fā)了愿以后,你的生命就會改變了。
居家經(jīng)營賣酒是否犯戒?
賣酒,當然不犯五戒,但是菩薩戒是治得很重。在菩薩戒很奇怪,在菩薩戒,你飲酒是輕戒,賣酒是重戒。所以我說,人生是規(guī)劃,就是說你希望你來生達到什么目的。如果你的規(guī)劃是五戒,那賣酒是不犯戒,它是要以“咽”犯;但如果你以后要有志于要繼續(xù)受菩薩戒,那你遲早就不能賣酒,要把這個賣酒斷掉。
工作上如果有妄語是否犯戒?
當然犯戒。生命就是一個抉擇。你愿意追求眼前的快樂而犧牲來生的快樂,也是你的抉擇;你愿意犧牲暫時的快樂,得到你來生永恒的快樂,也是你的抉擇。所以佛法永遠是自作自受。佛陀是把真理告訴大家,那么怎么做,你個人的抉擇。沒有人有權(quán)利去規(guī)劃你的生命。就是說,你前生做出了抉擇,你今生有這個相貌;那么你今生又做出一個抉擇,會影響來生。你看是今生的安樂比較重要,你說誒,我沒有賣酒、我不打妄語,我會失掉很多生意,是的,我也承認。所以我說,是你自己的抉擇。就是說,你到底你希望過一個什么樣的人生?你要追求眼前的快樂,還是要追求來生永恒的快樂?佛法是告訴你,一切法因緣生。你造這個因緣,就有那個果報,你造那個因緣,就有那個果報。那到底你要怎么做,那你自己要去規(guī)劃。你如果是來生是無所謂,那么也無所謂的規(guī)劃;你如果是來生是有所謂,就有他特別的規(guī)劃。所以你要先知道你的目標在那里,你才知道你今生什么該取、該舍,你要用你的結(jié)果來做你現(xiàn)在的判定。你未來的結(jié)果是要到天上去,那你今生就是注意,你要犧牲很多東西了。你來生無所謂,那你今生也可以無所謂。但是因果的招感啊,它一定是有所謂的。你這樣子做,它就有業(yè)力,就會產(chǎn)生一定的牽引的力量,這是跑不掉的。所以很多人說,不敢受戒,這是非常錯誤。你不敢去面對,不表示你跑得掉。你反而把事情看清楚了,你能夠知道取舍。你看你不受戒,你不受戒,你眼睛閉著、你什么都不知道。你說你受了戒你會犯戒,是啊,但是我犯戒我知道取舍,我知道哪些是重的,我還可以趨吉避兇。我什么都不知道,閉著眼睛這樣子走,那你就到臨終的時候才開始算,你才知道怕。所以,受戒是對的,你才知道哪些該取、哪些該舍。
戒子如果烹飪的時候煮到雞蛋,不知是否犯殺生戒?
這個雞蛋有沒有生命現(xiàn)象,你要判定。如果你明知有生命現(xiàn)象那你再煮,就犯戒了;如果你知道它沒有生命現(xiàn)象,它只是一個副產(chǎn)品,那就不犯戒。
最后一個問題,大家再忍耐一下,大殿上的法語“文字觀照實相境界眷屬”什么意思?
它是一個智慧的次第,先從文字產(chǎn)生觀照,由觀照以后悟入實相,由實相當中在境界里面歷練,然后最后產(chǎn)生眷屬。這個眷屬,什么叫眷屬?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它是先成就智慧,然后再成就六度。就是般若所帶動的旁邊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叫眷屬。所以它六度的修學(xué),先成就智慧,再成就其它的五度。
- 最全的燒香圖解,燒香有何含義與講究?
- 皈依之后需要注意什么嗎 皈依佛門后的注意事項
- 開天眼后究竟能看到什么?
- 楞嚴咒簡介,什么人不能念楞嚴咒?
- 常犯邪淫者得十種苦報 從婚后出軌事件看出的因果報應(yīng)
- 地藏經(jīng)簡介,地藏經(jīng)主要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簡介,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講什么?
- 佛教基礎(chǔ)知識
- 最簡單的三皈依儀式-如何授三皈五戒居士儀軌
- 持咒打坐的方法 持咒打坐的姿勢圖
- 為什么要學(xué)佛?有什么用呢?
- 心經(jīng)簡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內(nèi)容介紹
- 心經(jīng)入門
- 2020年佛教節(jié)日一覽表
- 佛教唱贊時法器打法
- 什么是佛教?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佛的定義呢?
- 為什么要燒香拜佛?燒香的含義是什么?
- 什么是咒語?佛教最神奇的九個咒語
- 佛教名詞
- 準提咒簡介,準提咒功德及妙用
- 學(xué)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內(nèi)容
- 佛教和印度教的區(qū)別
- 持咒是什么意思?如何持咒?
- 佛咒入門
- 文殊菩薩心咒簡介
- 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三寶又是什么意思?
- 誦經(jīng)有訣竅嗎?誦經(jīng)的十二條訣竅
- 初入佛門該怎樣修行?
- 在家燒香有什么講究?一些禁忌千萬不要觸碰!
- 皈依證怎么辦理?辦皈依證后的忌諱是什么?
- 女眾出家前須知,一生只有一次出家機會
- 往生咒簡介,念往生咒要注意什么?
- 給去世的人上香的規(guī)矩
- 楞嚴經(jīng)簡介,楞嚴經(jīng)大致在講什么?
- 求佛有沒有用?為什么說佛菩薩可以保佑人?
- 觀自在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清心咒簡介
- 涅槃是什么意思?涅槃的四種分類分別指什么?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腳踏實地的付出才會有收獲,所有的付出都不會白費
- 佛教戒律是怎樣產(chǎn)生的?戒律的由來
- 忉利天主是誰?
- 授記有幾種方式?授記的四種類型
- 人不要想太多,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 佛經(jīng)中的世尊指的是誰?
- 釋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覺性是永恒的、沒煩惱、證佛國
- 皈依后做事還是不順,對佛法心灰意冷,該怎么辦?
- 佛教的經(jīng)變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圣誕是哪一天?農(nóng)歷十一月十七恭迎彌陀圣誕
- 剛念經(jīng)時聲音響亮且快,后來就沒有了,為什么?
- 以佛心來凈化自己內(nèi)在的妄心
- 嘴笨不會安慰人怎么辦?
- 馬鳴菩薩是誰?馬鳴菩薩的簡介與故事
- 為什么在世間行善的功德勝于極樂百倍?
- 學(xué)會順其自然,在晴天時愛晴,在雨天時愛雨
- 念經(jīng)時可以控制妄念嗎?
- 什么是“五蓋”?菩薩沒有厭怠心
- 趙州和尚是哪個朝代的,哪里人?趙州和尚的簡單介紹
- 什么是莊嚴國土?
- 在家居士怎樣才能讓現(xiàn)在和將來的生活具足幸福安樂?
- 八正道是為人處世乃至成佛的八種正確方法和途徑
- 阿逸多菩薩是誰,是彌勒菩薩嗎?
- 佛教說的隨緣是什么意思?隨緣的含義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論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幾種?佛教六種神通的簡單介紹
- 求神不如求己,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經(jīng)時犯困,打盹后又從頭開始念,該怎么辦?
- 人幫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錢的七種結(jié)緣方式
- 殺生、妄語、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無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對親人的病,家里的經(jīng)濟條件,心很亂,該怎么辦?
- 什么是信心不逆?
- 在床上哄孩子睡覺能唱彌陀圣號嗎?
- 佛教基礎(chǔ)知識
- 心經(jīng)入門
- 佛教名詞
- 佛咒入門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地藏經(jīng)入門
- 怎樣讀懂佛經(jīng)
- 佛教基本教義
- 佛咒簡介
- 楞嚴經(jīng)入門
- 妙法蓮華經(jīng)入門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入門
- 十小咒入門
- 佛教修行及戒律
- 藥師咒入門
- 六字大明咒入門
- 無量壽經(jīng)入門
- 華嚴經(jīng)入門
- 藥師經(jīng)入門
- 阿彌陀經(jīng)入門
- 佛教僧侶與居士及其源流
- 普賢行愿品入門
- 佛經(jīng)簡介
- 虛云法師入門
- 六祖壇經(jīng)入門
- 佛教傳播與發(fā)展
- 楞伽經(jīng)入門
- 圣嚴法師入門
- 宗派簡介
- 凈慧法師入門
- 解深密經(jīng)入門
- 佛經(jīng)入門
- 濟群法師入門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入門
- 法增法師入門
- 昌樂法師《人生是道場》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xué)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xué)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xué)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xué)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