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官接觸——智慧的泉源 三
但我們的修行必須堅(jiān)定與持續(xù),即所謂的「動精進(jìn)」(viriyarambha)——向前不斷地精進(jìn)。例如,當(dāng)你的腳感覺不適時,必須提醒自己把刺拔出來,并努力不懈。同樣地,常痛苦在心中生起時,我們必須壑持將煩惱從根拔除,微底斬斷它們。只要一直保持壑定的泱心,最后煩惱一定會屈服,并被消除。
(覺知「生」的運(yùn)作也不要落入「生」中
因此,關(guān)于樂與苦,我們應(yīng)該怎么做?一切法都是有因而生,因若消失,果便消失。只要我們不貪愛、抓取或執(zhí)著,彷佛它并不存在,苦便不會生起?嘁颉赣小耿喽,以「有」為緣而有「生」:「取」⑨則是造成苦的先決條件。⑩
只要發(fā)覺苦,就深入觀察它,深入觀察當(dāng)下,觀察自己的心與身。當(dāng)苦生起時,問你自己:「為什么有苦?」立即觀察。當(dāng)樂生起時:「樂生起的因是什么?」每當(dāng)這些事出現(xiàn)時都要警覺,樂與苦都是由執(zhí)取生起。
以前的修行人就以這種方式看自己的心,只有生與滅,并無常住的實(shí)體。他們從各個角度思惟,發(fā)現(xiàn)心根本沒什么,沒有任何東西是穩(wěn)定的;只有生與滅、滅與生,無固定不變的事物。無論走路或坐著,都如此看事情,無論看什么都只有苦,一切東西都如此。猶如剛從熔爐鍛造出來的大鐵球,每個地方都是滾燙的。若觸摸頂部是燙的,兩側(cè)也是燙的,整個鐵球都是燙的,無一處是涼的。
若不深思這些事物,對它們便一無所知,我們必須清楚地看見,切莫「生出」事物,也不要落入「生」中,要覺知「生」的運(yùn)作。那么如「喔!我受不了那個人,他搞砸一切」的想法便不會再生起,或「我好喜歡某某」都不會再生起,剩下的只是世俗慣例的好惡標(biāo)準(zhǔn)。我們必須使用它來與別人溝通,但內(nèi)心則必須是空的,這便是「圣住」⑾。我們都必須以此為目標(biāo)如法修行,莫陷入疑惑中。
在投入修行之前,我問自己:「佛陀的教法就在眼前,適合每個人,但為什么只有少數(shù)人能依教奉行,而其他人則不能呢?或有人只有三分鐘熱度,然后很快就放棄了:或有人雖未放棄,但是卻心猿意馬,無法全心投入,為什么會這樣呢?」
因此,我下定決心:「好!我將盡形壽,全心全意,徹底遵從佛陀的教導(dǎo),于此生達(dá)到覺悟。因?yàn)槿舨蝗绱?我終將在苦海中沈淪。無論需要承受多少苦難,我都要放下萬緣,精進(jìn)用功,永不懈怠,否則疑惑將一直糾纏著我。」
如此思惟后,我便認(rèn)真地修行,無論多么困難,依然勇往直前。我將一生看成一天,絲毫不敢懈怠!肝覍⒅(jǐn)遵佛陀的教導(dǎo),依循佛法而了知——這癡迷的世間為何會如此之苦!刮蚁朊鞑t,也想精通教法,因此我朝向「法」的修習(xí)。
(頂多只能依賴?yán)蠋煱俜种迨?/p>
出家行者需要放棄多少世俗的生活呢?若我們終生出家,就意味著放棄一切,所有世人享受的事——色、聲、香、味與觸,都要完全拋開,但仍經(jīng)驗(yàn)它們。因此,修行者必須少量知足,并保持離染。無論說話、吃飯或做任何事,都必須很容易滿足:吃得簡單、睡得簡單、住得簡單。你愈如此修行,就愈容易獲得滿足,你將能看透自己的心。
「法」是「各自的」(paccattam)——唯有自己了解,意指你得親自去修行。在解脫道上,你頂多只能依賴?yán)蠋煱俜种迨。即使我今天給你們的教導(dǎo)也是完全無用的,它值得聆聽,但若你只因我如此說而相信,你就不會正確地使用它,若完全相信我,你就是傻瓜。把我的教導(dǎo)用在自己的修行上,用眼睛與心去看,親自去做,這會更有用,更能嘗到法味。
所以,佛陀不詳說修行的成果,因?yàn)樗鼰o法以言語傳達(dá)。就如試著為天生的盲人描述不同的顏色:「它是鮮黃色。」那是不會有什么效果的。
佛陀將它拉回到個人身上——你必須自己清楚地看見。若能清楚地看見,心里就會有清楚的證明,無論行、住、坐、臥都將不再疑惑。即使別人說:「你的修行是錯的!鼓愣疾粫⻊訐u,因?yàn)槟阋延H自證明。
- 南禪七日(1)
- 心能轉(zhuǎn)物,即同如來--南懷瑾先生稀有開示之三
- 景德傳燈錄 第一卷
- 五燈會元 第一卷
- 授菩薩戒儀軌(一)
- 南禪七日(2)
- 碧巖錄 第一卷
- 南禪七日(4)
- 南禪七日(3)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上)
- 指月錄目錄
- 南禪七日(5)
- 指月錄卷之一
- 南禪七日(6)
- 南禪七日(21)
- 南禪七日(7)
- 南禪七日(9)
- 宗鏡錄(1-4)
- 南禪七日(8)
- 南禪七日(10)
- 禪關(guān)策進(jìn)(上)
- 南禪七日(11)
- 南禪七日(12)
- 南禪七日(13)
- 南禪七日(14)
- 南禪七日(19)
- 南禪七日(20)
- 南禪七日(16)
- 南禪七日(18)
- 南禪七日(17)
- 南禪七日(15)
- 《星云大師講演集》-佛教的政治觀
- 五燈會元 第二卷
- 五燈會元 二十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三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二卷
- 指月錄卷之二
- 《星云大師講演集》-從心的動態(tài)到心的靜態(tài)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下)
- 宏智禪師廣錄(卷九)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jiān)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dāng)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yùn)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dá)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dāng)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yùn)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xué)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xué)到無學(xué)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