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銘》釋義
禪宗三祖僧璨的《信心銘》,在禪宗史上,一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古有禪師教人,每晨誦《信心銘》,把《信心銘》當(dāng)作早課來誦。
《信心銘》,表達(dá)了傳統(tǒng)禪宗的修行理念與方法,提示了禪門“不二”(一亦不守)的修持。閱讀之下,令人有一種“原來如是”的感受,覺得輕松、舒適。禪宗的這種修行理念,其實(shí),便是般若的意境,也是佛門最高的修行方法。
在一般的修行方法中,總是有取有舍、有是有非。從事這些修行,久了難免會覺得疲勞,想換個高超一點(diǎn)的修行。有這種想法的話,來看《信心銘》就對了。
《信心銘》可以當(dāng)作每天的定課來誦,閑時多吟詠,久而久之,義理自能領(lǐng)會,若得相應(yīng),便知修行不難。
--------------------------------------------------------------------------------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天地懸隔。欲得現(xiàn)前,莫存順逆。
違順相爭,是為心病。不識玄旨,徒勞念靜。
圓同太虛,無欠無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莫逐有緣,勿住空忍。一種平懷,泯然自盡。
止動歸止,止更彌動。唯滯兩邊,寧知一種。
一種不通,兩處失功。遣有沒有,從空背空。
多言多慮,轉(zhuǎn)不相應(yīng)。絕言絕慮,無處不通。
歸根得旨,隨照失宗。須臾返照,勝卻前空。
前空轉(zhuǎn)變,皆由妄見。不用求真,唯須息見。
二見不住,慎勿追尋。才有是非,紛然失心。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萬法無咎。
無咎無法,不生不心。能隨境滅,境逐能沉。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兩段,元是一空。
一空兩同,齊含萬像。不見精粗,寧有偏黨。
大道體寬,無易無難。小見狐疑,轉(zhuǎn)急轉(zhuǎn)遲。
執(zhí)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體無去住。
任性合道,逍遙絕惱。系念乖真,沉昏不好。
不好勞神,何用疏親。欲趣一乘,勿惡六塵。
六塵不惡,還同正覺。智者無為,愚人自縛。
法無異法,妄自愛著。將心用心,豈非大錯。
迷生寂亂,悟無好惡。一切二邊,良由斟酌。
夢幻空華,何勞把捉。得失是非,一時放卻。
眼若不睡,諸夢自除。心若不異,萬法如一。
一如體玄,兀爾忘緣。萬法齊觀,復(fù)歸自然。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止動無動,動止無止。
兩既不成,一何所有。究竟窮極,不存軌則。
契心平等,所作俱息。狐疑盡凈,正信調(diào)直。
一切不留,無可記憶。虛明自照,不勞心力。
非思量處,識情難測。真如法界,無他無自。
要急相應(yīng),唯言不二。不二皆同,無不包容。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宗非促延,一念萬年。
無在不在,十方目前。極小同大,忘絕境界。
極大同小,不見邊表。有即是無,無即是有。
若不如是,必不須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但能如是,何慮不畢。信心不二,不二信心。
言語道斷,非去來今。
(--摘自 大正藏經(jīng)第四十八冊--)
--------------------------------------------------------------------------------
信心銘
“信”是什么?信是“心所法”中,十一個善法中的一法。對事物、境界不懷疑,內(nèi)心清凈,名為“信”。有信的人,心能清凈、安樂。
所以,《華嚴(yán)經(jīng)》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yǎng)一切諸善法,除滅一切諸疑惑,示現(xiàn)開發(fā)無上道”;《菩薩本愿經(jīng)》說:“若一切眾生,初入三寶門,以信為本”;《大智度論》說:“佛法大海,唯信乃入”。
但是,要信什么呢?佛經(jīng)中一般都叫人要信因果,信佛法僧三寶、信真理。但在禪宗就不是這樣說了,是要信“心”——信自心是佛、信自己的心和諸佛的心,平等無差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能信得及,一入信位,決定不退轉(zhuǎn)于無上菩提。但此信非解信,乃證信。
“銘”是什么意思呢?它具有“座右銘”的含義,表示這是一篇很重要的文字,要人能銘記在心,永志不忘。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
“至道”表示不是世間相對的真理,而是究竟的理體,佛經(jīng)說它是無上正等正覺,沒有什么能超過它的、沒有什么能外于它的。它就是有情眾生的本性,無情器界的法性,成佛的佛性,又叫菩提、本覺、真心、法身、實(shí)相……等;“揀擇”就是分別。
這句是說∶要證悟至高無上的道,并不困難,只要沒有分別好壞、善惡、是非的心。要證悟至道,怕的是這些妄想分別呀。
為什么呢?道是心體,道是我們自己,道是我們的生命,道是我們的一切,我們都在道里面,不能離開道,為什么我們會不明白道呢?
因?yàn)槲覀兿蛲馊フ业?將心用心、騎牛找牛,將妄想分別之境當(dāng)作真實(shí)。有分別就有是非、煩惱;念起無明生,心湖起波浪,就離道了。若不分別,則全用是體,萬法皆如,法法是道。
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厭惡生死是“憎”,欣慕解脫是“愛”;除煩惱是“憎”,要入定、一心不亂、明心見性是“愛”。其實(shí),生死涅槃乃迷中物,并非實(shí)有,何必憎愛取舍?若有憎愛取舍,則被憎愛取舍所縛,不能明白至道。
所以說:只要沒有憎愛分別的心,入于不二門,則一切現(xiàn)成,就像門打開了,一切都明明白白。
毫厘有差,天地懸隔
要體證至道,方法是很重要的。因?yàn)?雖然只有一點(diǎn)的差錯,可是就會像天與地相隔那么遠(yuǎn)了,使我們不能明見至道。經(jīng)說,十地菩薩以一念執(zhí)著,而不能進(jìn)入等覺成佛。
欲得現(xiàn)前,莫存順逆
所以,如果我們希望至道(真心)能夠現(xiàn)前,而得證悟,一切與我有關(guān)的事情,就不要存有是順、是逆的念頭。
有順逆,就表示心有執(zhí)著,諸法本來如如,平等不二,那有順逆?順逆是從主觀的我執(zhí)產(chǎn)生的。有我執(zhí)就是妄心。妄心立時,全真是妄,如水起波時,水成波。所以,修行人要與道相應(yīng),對一切境界,就不可存有好壞觀念。
違順相爭,是為心病
執(zhí)著「法”是好是壞,分別個不停,這都是顛倒知見。根本不存在,依心分別而有的“法”,如何去說它好壞呢?所以說這是心病,不是正常的 心所應(yīng)該有的行為,[由此可見眾生的心都病了]。
不識玄旨,徒勞念靜
如果不懂這個根本的法爾道理,只有枉費(fèi)了我們坐禪、在念佛求靜。因?yàn)殪o、止、定只是一種境界,不是不生不滅的真心。
圓同太虛,無欠無余
要知道,我們的真心,本來就是圓滿的,像太虛空,不欠少什么,也不多余什么,如《心經(jīng)》講的“不增不減”。此“心”在圣不增,在凡不減。
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由于我們有取舍分別的習(xí)慣,對一切境界起分別執(zhí)著,心里老是不空、不平等,所以就不能契證真如。
莫逐有緣,勿住空忍
所以呢?不要去追逐與我們有緣的東西。例如:五欲、名利........而隨它流轉(zhuǎn),但也不要住在什么都沒有的定境上,成為頑空、斷滅空,強(qiáng)自壓抑心念,不讓它生起,認(rèn)為就是究竟。
一種平懷,泯然自盡
當(dāng)空有不住,兩邊不立,就沒有相對了,這時候是怎樣呢?就是一種平常的心境,無是無非、非善非惡、不可說不能想,它就是你我的本來面目。那么,保持這種平常的心境,一切是非、好壞、無明煩惱,就會自然的消失掉了。
想想,人自有知識以來,不是執(zhí)著有,就是執(zhí)著空,能夠空有都不住,便是返本還原。
馬祖說“平常心是道”,因?yàn)?道是最初的,最初的當(dāng)然是平常的。六祖說:“直心是道場”,“直 ”也是平實(shí)、單純的意思。修行要返本還源,當(dāng)然要平常。
止動歸止,止更彌動
如果你不那樣修[莫逐有緣,勿住空忍,一種平懷],想要停止內(nèi)心的妄念,將會越停止妄念越多。
對妄念,當(dāng)如《金剛經(jīng)》所說“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只要心不執(zhí)著妄念、不隨它,妄念便自消,不必特意去止它。
唯滯兩邊,寧知一種
當(dāng)你停留在“止動歸止”用功的話,只是陷入 “有”和“空”、“動”和“靜”兩 邊,與無為法的“道”根本不相應(yīng) 。如此怎能知道,能動能靜、非動非靜的如如真心呢?
一種不通,兩處失功
如果這個根本沒有通達(dá),我們修行用功,就全停在兩處,不是在“有”上打轉(zhuǎn),就是在“空”里沈沒。那真是徒勞無功啊!
遣有沒有,從空背空
我們?nèi)绻鹦囊コ?ldquo;有”,[一切妄想、煩惱、有為法],只有使我們沉沒在有中,被有所束縛。因?yàn)檫@要去除有的“心”,不正是個“有”嗎?如何能無“有”呢?
同樣的,要追求空、要安住在空的境界中,結(jié)果只是違背了空。因?yàn)?ldquo;空”若有境界、空若是可住,這就不是“空”,而是“有”了。所以,要趣入“空”的人,其實(shí)是背棄了“空”。
多言多慮,轉(zhuǎn)不相應(yīng)
說話多、分別也多,思考來思考去,只有更加與道不相應(yīng)。所以,中國禪宗初祖達(dá)摩祖師,叫二祖慧可要外絕諸緣、內(nèi)心無喘。外緣都絕離了,就不必再講話;內(nèi)心無喘——平靜下來,就不會再思慮,然后才能入道。
絕言絕慮,無處不通
能夠完全棄絕了言語和思考,就不論在什么時候、什么處所,都可以通達(dá)道,所謂“一念不生全體現(xiàn)”。
歸根得旨,隨照失宗
只有返本還源,回到生命的根本,才能領(lǐng)悟至道,明白祖師西來意。反之,如果有心去找道,隨順六根向外去用功,想要找到本性,那只有迷失方向了。
須臾返照,勝卻前空
但是,只要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返照自心,就有可能明白真心,勝過空的境界多多了。
前空轉(zhuǎn)變,皆由妄見
修行修到身心皆空,算是很高的境界了。但為什么會有空?空為什么會變現(xiàn)種種境界?其實(shí)都是妄見有空,住在空上面所致。
不用求真,唯須息見
“真”就是真如、真心、真際。“真”不用求,求者本身就是真。真不自言真,若見有真,此真便是妄。真是相對于妄而言,眾生迷而有妄,覺者方便立真,令眾生知而離妄,離妄真亦無言。
“見”是知見、正見、見解……。“見”是眾生六根迷于六塵,所產(chǎn)生的妄見,根塵是妄,依根塵產(chǎn)生的見,豈能離于妄?所以,求真是妄、見解亦是妄。
因此,你不需要去追求真心,只要把妄想息滅了,把知見放下了,把執(zhí)著丟掉了,內(nèi)心沒有一切分別執(zhí)著,才能相應(yīng)于真心。
二見不住,慎勿追尋
“二見”就是相對的東西。例如:是真、是假,是有、是空,常見、斷見,好還是壞……。這些對立的東西,都是因?yàn)槲覀兺姸械摹.?dāng)我們用功到知道這些相對的知見都不對,同時能夠不住于有和空等相對概念時,那個時候,就要注意,不要再去管它了。這對用功者,是很重要的,為什么呢?
才有是非,紛然失心
因?yàn)?只要有一點(diǎn)點(diǎn)的“是和非”、“對和錯”的念頭,便會引生了很多的是非念頭來,那時候,你就落于二元對立的妄境,失去清凈本心了。
所以,經(jīng)說般若無知,六祖要人不思善、不思惡以會取本心。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
當(dāng)你用功到空有、是非,對錯、能所不存的時候,心里就沒有“二”了,只有“一”的感覺。知道一切二元相對都是由這“一”來,但“這個”也是不可以執(zhí)著的,如果住于這個,對待就又會產(chǎn)生了。
一心不生,萬法無咎
連這個心的觀念都沒有的話,就不會生起妄見分別,那么,“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但自無心于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一切諸法,其實(shí)沒有是非、好壞、對錯的。
無咎無法,不生不心
既然萬法的存在,對我們不會造成阻礙、困擾,也就不需要方法來對治,那么,內(nèi)心也就不會再生心起念。
能隨境滅,境逐能沉
“能”指心,是主觀的存在;“境”指諸法,是客觀的存在。主觀的心識會隨著外境的消失而滅除;同樣的,客觀存在的外境也會隨著主觀心的空無而沒除。
所以用“沉”字,表示外境是隨心所現(xiàn)的,“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心如果空了,由心所現(xiàn)的境,便如沈沒在心底般。所以,我們的妄心,是隨著外境的消滅來消除的,但是,外境又是跟著妄心的消除而消失。心境是互相影響的。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
心生法生、心滅法滅。外境是依著我們的心才有的;同時,我們的妄心,又是依著外境才存在的。
賢劫三佛的毗舍浮佛偈:“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便是在說“能由境能”的道理。
欲知兩段,元是一空
要知道,雖然有心和外境,實(shí)際上,心和境都是空的。心、境不過是個假相,皆由迷于本真而妄立能所,都不離性空。
一空同兩,齊含萬像
雖然自性體空,卻能顯現(xiàn)能所,含藏了宇宙間的萬事萬物。
不見精粗,寧有偏黨
雖然有萬般的事事物物,但因?yàn)槠浔倔w是空。既然是空的,諸法哪里有好壞?為什么我們會對諸法產(chǎn)生分別,而引生某些偏愛呢?
大道體寬,無易無難
“道”就是真心。真心是很廣大的,經(jīng)中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以,大道寬廣,要證入,雖然不是容易,但也不困難。真心是人人本具、個個不欠,容易、困難是虛妄分別,與道無關(guān)。
小見狐疑,轉(zhuǎn)急轉(zhuǎn)遲
“小見”就是指不信自心是佛,只知向外求法的人。小見的人,你若對他說:“大道體寬,無易無難”,他會不相信,像狐貍那樣,有很多懷疑。狐貍在一切眾生中,是疑心最重的,所以好疑的人,便說他狐疑——像狐貍的疑心那么多。小見的人,不信自心是佛,悟了便是,他只知要從事各種修行,才能見道。他精進(jìn)在修行,希望能夠趕快證道,那知是越急越慢。
執(zhí)之失度,心入邪路
執(zhí)著要修行、要怎樣才是,認(rèn)為自己有見地、有功夫,如此的話,就會產(chǎn)生不正當(dāng)?shù)男膽B(tài),與道不相應(yīng),而進(jìn)入偏差、錯誤的境界中。
放之自然,體無去住
所以,放下吧!讓心自然,該用功時就用功,該吃飯時就吃飯,該睡覺時就睡覺,行住坐臥自然不造作,如行云流水不著痕跡,這樣才能體會到心體。心體沒有過去、未來、現(xiàn)在,你要修什么呢?
任性合道,逍遙絕惱
只有順從自己的心性本質(zhì),才能與道相應(yīng)。相應(yīng)后就自在了,自然而然的就沒有了煩惱。
系念乖真,昏沉不好
一般修行,強(qiáng)調(diào)系心一處,用來對治妄念,希望把妄念綁起來,不在東想西想。其實(shí),這樣用功是不對的,已經(jīng)違背了真心,真心無為,起用則自然而然,不需刻意。
反過來說,讓心境昏沉,糊里糊涂也不對,這跟真心不能相應(yīng),真心是覺明空朗的。
不好勞神,何用疏親
修行要自然,好像在用功,又好像沒有用功。道本自然、平常心是道,不必刻意造作;道法無為,沒有哪樣較好、哪樣不好。
欲取一乘,勿惡六塵
“一乘”又叫“佛乘”,表示最高上的法門,也就是禪宗所說明心見性的法門。這法門有別于三乘:聲聞、緣覺、菩薩的修行,一入就成佛。要契入這無上的法門,就不要去厭惡六塵——色、聲、香、味、觸、法。
六塵不惡,還同正覺
六塵沒有不好,都是心所現(xiàn)的境界。能夠?qū)α鶋m不分別好壞,不受到六塵的干擾,你的心就和佛的心一樣了。
智者無為,愚人自縛
有智慧的人,能夠隨順自性無為,他就能夠隨處自在;愚癡的人便不是,他要修種種法、行種種行,其實(shí)是自己拿繩子綁自己。
法無異法,妄自愛著
一切法根本上都是一樣的,并沒有什么差別的地方,所以會有不同,那是我們虛妄心分別、生起貪愛、執(zhí)著的緣故。
將心用心,豈非大錯
以心來找心、騎牛還找牛,怎么對呢?一切法都因我們妄心的分別才有差別,而我們卻還再以心去尋求它的差別,豈非大錯特錯!
迷生寂亂,悟無好惡
因?yàn)槊?才會有寂靜和動亂的好壞感覺,覺得動亂不好,而尋求寂靜,一旦開悟了,對動靜就不會再有好惡一切二邊,妄自斟酌有和無、動和亂、常和斷等等就是二邊。這一切的二邊都是由內(nèi)心的妄想、思維而有。
夢幻空華,何勞把捉
既然是由我們內(nèi)心的妄想分別而有,就不是真實(shí)的,像作夢、像幻化、像空中花朵,干嘛要去捉呢?
得失是非,一時放卻
得到什么、失去什么,是是非非的東西,對修行人來說,都要放下,這樣心就不動,與道才相應(yīng)。
眼若不睡,諸夢自除
就像我們的眼睛,如果張開,不閉下睡眠,各種夢境自然就不會產(chǎn)生。
心若不異,萬法一如
同樣的,我們的心如果沒有分別,萬法便是如如的真相了。
一如體玄,兀爾忘緣
只有回到這不二、如如的心體,在那不可思議的境界中,才能忘卻外緣,遠(yuǎn)離顛倒是非,不再迷惑于外境。
萬法齊觀,歸復(fù)自然
一切法都應(yīng)該平等看待,不要分別好壞、是非,這樣萬法才能回復(fù)它的本來狀態(tài),修行人也安于本來面目。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
消除了起心動念的原因,也不可以有比較、相對待的念頭。
止動無動,動止無止
要停止動亂的心,其實(shí)哪里有個動亂的心好停止?動亂停止了,其實(shí),又哪里有個停止可得?
兩既不成,一何有爾
“動”“靜”等相對既然不可能成立,那么,“如如”或“絕對”又哪里有?相對不成立,絕對亦非有。因有相對,才說絕對。既無相對,何來絕對之名?
究竟窮極,不存軌則
達(dá)到了究竟、窮盡了諸法的徹底時,一切思維分別,將不存在。心里不會有一切知見、真理、價值標(biāo)準(zhǔn)等等世
間規(guī)矩或制度。
契心平等,所作俱息
能夠相應(yīng)而契入真心,便能夠見到心、佛、眾生無差別,一切法都是平等平等。那么,不但不會再造業(yè),一切有為的修行,也全部都止息了。
狐疑盡凈,正信調(diào)直
如此,對生命修行的迷惑懷疑,都將消失干凈,不會再像狐貍那樣多疑,。懷疑徹底消失之后,正信:是心是佛的正知見,就建立起來了,從此不會再有錯誤的知見
一切不留,無可記憶
實(shí)際理地,心行處滅,哪里還有法在?言語道斷,自然沒有什么可記憶的了。
虛明自照,不勞心力
那個時候,我們的內(nèi)心,就像虛空,無一物存在,但卻很明白、很清凈;物來則應(yīng),如明鏡照物,絲毫不必用力。
非思量處,識情難測
這個地方,是不可用意識想思來思量的,它不是凡夫所能測度。
真如法界,無他無自
在這真如法界當(dāng)中,是沒有他人,也沒有自己的。
要急相應(yīng),唯言不二
如果希望趕緊和這真如法界相應(yīng),只有向你推介不二法門了,唯有進(jìn)入不二,才能夠相應(yīng)。
“不二”是什么呢?就是不妄想分別、不識情用事。要知道,自己、他人,是與非、善與惡、好與壞、凡夫與佛……等等二元相對的東西,都是人心妄想出來的,如果不妄想分別,哪里有這一切是是非非呢?沒有這些是是非非,也就是真如法界了。
不二皆同,無不包容
能夠到達(dá)不二,就會發(fā)現(xiàn),諸法都是同樣的。在不二之中,一切無不包容,沒有內(nèi)道、外道,沒有佛教與其他宗教了。佛看一切眾生,無非是佛;不二之中看一切,無非是不二。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
各宗教的修道者,只要他有智慧,都會進(jìn)入到這里。這里是哪里呢?就是道、就是不二、就是眾生的真心本性。只有到這里,任何修行才算圓滿。
宗非促延,一念萬年
在這里、在這個真心法界里,時間不存在了,所以沒有長也沒有短。時間乃虛妄法,依著妄心而有,在真心當(dāng)中,沒有時間的長短,可以在一念當(dāng)中,攝盡了萬年的時間;一萬年的時間,也可以存在當(dāng)前一念中。在這里,一萬年不算長,一秒鐘不算短,長短是法塵分別影事,真心不生不滅,對它來說,時間是不存在的。
無在不在,十方目前
“道”看來好像不存在,不在任何地方,因?yàn)樗鼪]有形相,所以不是身體精神,也不是山河世界;因?yàn)樗鼪]有方位,所以不是十方上下。但因?yàn)樗褪俏覀兊谋拘?它總是隨緣顯現(xiàn)于身心的一切活動,它在行住坐臥中,它在受想行識中。因此說它好像不存在,其實(shí)是無所不在,一切時空都不離它。說實(shí)在的,它在那里呢?不用思索,當(dāng)下即是,所以說“十方目前”。
極小同大,妄絕境界
最小的,其實(shí)和最大的是相同的。當(dāng)一件事物小到不能再小時,如佛經(jīng)所說的“鄰虛”、科學(xué)所說的“原子”,都不是肉眼看得見的,人們只會看到大的東西,看不到“鄰虛”、“原子”等小的東西。所以,最小的東西,就成了最大了,這實(shí)在不是人們所能思想的境界。
極大同小,不見邊表
那么,最大的呢?大到極致也就同小的一樣了,因?yàn)榇蟮綐O致就沒有邊界、不見表相,人們所能見到的只是組成大的微小因數(shù)。所以說“極大同小”。
有即是無,無即是有
說到重點(diǎn)了。有無并不是兩個東西,為什么會有有、無呢?都是自心所現(xiàn),當(dāng)心起作用時,就是“有”,當(dāng)作用停止時,就是“無”,有是心,無也是心。所以說“有即是無,無即是有”。
凡夫卻不知此,當(dāng)心起作用時,他只看到作用,依動相認(rèn)定是“有”;當(dāng)作用停止,看不見動相了,就認(rèn)定是“無”,什么都沒有了。所以在凡夫眼中,有不是無、無不是有。
其實(shí),有無皆是假相,隨緣而有、緣盡即無,有、無其體不二,不二之體非有無,而能有能無。
若不如是,必不須守
如果還未到達(dá)這種超越有無對立,呈現(xiàn)不二理境的話,你就不要停在那里、守在那里,那還不是究竟。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一是一切之一,一切是一之一切。在一不少,在一切也不多。所以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為什么這樣說呢?“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一是心,一切是法。心,既然起為法,心就是法,這就是:一即一切。法由心生,法即是心,這就是:一切即一。
迷時執(zhí)著一是一、一切是一切,處處見障礙;悟時一不可得,一切也不可得,體即用、用即體,才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但能如是,何慮不畢
上面所說的,只要你能夠了解,照著去做,到了不二的實(shí)際理地“有即是無,無即是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時候,就不必再憂慮道業(yè)無成,不能了畢大事。
信心不二,不二信心
信心的建立,必須體證到不二的實(shí)際理地,才能圓滿不疑。這時候完全相信自心就是佛,心外無別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心法不二、善惡不二、生死涅槃不二……,完全證知了一切現(xiàn)象的虛妄,其體則不生不滅、
不一不異、不來不去,依此不二而產(chǎn)生的信心,才是真正的信心。
言語道斷,非去來今
能夠“信心不二,不二信心”,就能進(jìn)入不可言說的至道境界。這時三心不可得,超越了過去、未來、現(xiàn)在,時間不存在了。于是,“十地頓超無難事”,成佛就不必經(jīng)歷無數(shù)劫。這是禪宗“頓悟”的可貴。
- 上一篇:泛談《般若心經(jīng)》種種
- 下一篇:談?wù)劇栋闳粜慕?jīng)》修法
- 慧廣法師: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夢參法師:學(xué)佛的第一個要求--堅信不疑
- 西行法師:對凈土法門生起清凈的信心
- 宏海法師:聽經(jīng)聞法以及念佛都是圍繞著信心在進(jìn)行的
- 仁禪法師:念佛要對凈土法門產(chǎn)生真正的信心
- 慧廣法師:在家和出家修行哪里不同?在家居士該怎么修行?
- 慧廣法師:我們自己修行能改變親人的命運(yùn)嗎?
- 大安法師:信的內(nèi)涵
- 靜波法師:對咒語產(chǎn)生信心時就會產(chǎn)生不可思議的力量
- 常敏法師:信心歡喜 乃至一念
- 仁清法師:念佛的人要堅定信心求往生
- 大安法師:信心本身是不可思議功德
- 慧廣法師:怎么理解“無!?怎么面對無常帶來的種種痛苦?
- 靜波法師:自己做自己的決定
- 大安法師:如何判斷自己的信心?
- 大安法師:信心的功能作用
- 寬見法師:如何幫助不信佛的病人樹立念佛的信心?
- 慧廣法師:生意不好做怎么辦?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yán)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yán)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jìn)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dá)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yùn)?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xué)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yàn)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dāng)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慧廣法師: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覺真法師: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杜一心:為什么達(dá)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yuǎn)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shí)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jìn),專注于目標(biāo),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shí)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jì)群法師:弘揚(yáng)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zé)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lán)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yùn)?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jì)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jì)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yuǎn)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jì)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jì)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hù)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jì)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慧廣法師]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黑茶]如何沖泡黑茶小袋茶?
- [禪宗思想]從諗禪師《魚鼓頌》解讀,修道學(xué)禪也在于緣起性空
- [哲理故事]大智若愚為圣賢,寬以待人是智者
- [生活故事]最尊貴的客人
- [金剛經(jīng)]《金剛經(jīng)》說佛陀是不可描繪的,但佛七為什么要觀想?
- [佛與人生]怎么轉(zhuǎn)煩惱?
- [入門須知]無常與無我的觀點(diǎn)與意義
- [覺真法師]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佛與人生]佛法里怎么看待人與人交往?
- [佛學(xué)常識]佛教常用動物形象譬喻點(diǎn)明佛法
- [哲理故事]反穿襪子真實(shí)心
- [生活故事]婚姻幸福的秘訣
- [凈土論著]凈土宗所依據(jù)的經(jīng)論有哪些?
- [禪宗公案]這是什么禪義?
- [黃茶]君山銀針是一種什么茶?君山銀針的簡介
- [人物故事]不生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