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禪凈雙修?

\

  諸位法師慈悲,諸位佛友,阿彌陀佛。ò浲臃穑。┖茫埛耪啤N覀冇羞@個殊勝的因緣,我們在三天當中來跟大家討論有關禪凈雙修這個課程。

  在講禪凈雙修之前,我們先簡單地說明為什么要禪凈雙修。

  在大乘佛法的修學內涵當中,不管你是修什么宗派,都有兩個重點:第一個,你剛開始要成就一個善業(yè)力;第二個,你進一步要成就一個正念力。

  不管你是修天臺宗唯識宗、凈土宗,所有的法門都沒有離開善業(yè)力、正念力兩種的修學。

  我們剛開始歸依三寶,我們是依止一念的信心來修善業(yè),透過布施、持戒、忍辱種種善法的造作來懺悔業(yè)障、積集資糧。我想我們剛開始讓自己的身心離苦得樂,這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這樣的要求是不夠的。因為你只是成就善業(yè),我們心中的顛倒并沒有改變。也就是說,我們頂多在內心的煩惱當中創(chuàng)造一個暫時的善業(yè),我們顛倒的本質并沒有太大改變的。

  所以我們透過善業(yè)以后,我們進一步要開始修學止觀來加強心中的觀照,到底生命的真實相是什么?透過一種如理的觀照來消滅我們無始的顛倒,而產生一種究竟的解脫,而不是一時的安樂而已。其實所有的修學,它的根本就是在修正念這一部分,善業(yè)只是一個基礎而已。

  那么我們心中的正念,從凈土宗的角度,它所要求的特別是要求臨終的正念,臨命終的時候你要保持正念,你才可以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的。

  從我們修學凈土宗的過程當中,我們可以知道,臨終的正念是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祖師的正念,你看歷代的祖師,蓮池大師、蕅益大師,他臨命終的時候正念現(xiàn)前,那么他那個正念已經修到業(yè)凈情空,他那個正念是沒有雜質的,所有的煩惱完全被消滅、被調伏了。這種我們叫作凈業(yè)成就的,但是這種很少很少的。所以祖師型的正念,我們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我們頂多能夠做到凡夫的正念,沒辦法做到祖師的正念。

  什么叫作凡夫的正念呢?就是我們在臨終的時候保持一個憶佛念佛的正念,但是也夾帶了很多很多煩惱的活動,因為我們沒有斷煩惱。

  所以我們一個臨終正念,一個生死凡夫他肯定會夾雜很多的煩惱跟罪業(yè)在那個地方活動,所以我們一般凡夫的正念必須做到不隨妄轉。我是一個生死凡夫,我臨命終的時候,遇到的是一個內憂外患:我內在的色身即將敗壞,我平常所愛的色身要敗壞;外在的環(huán)境的干擾,親屬的哭泣,你肯定是百感交集的。你的心不是一個很平靜的狀態(tài)往生的。

  那么在這樣的煩惱干擾之下,我們斷不了煩惱的,但是我們可以跟它保持距離,這一點可以做到。你可以透過智慧的觀照,你可以不隨妄轉。

  所以我們講臨終的正念,并不表示說我們沒有煩惱,而是說我們能夠真正地生起一種禪觀的智慧來跟煩惱保持距離,而做到印光大師所強調的“心常覺照、不隨妄轉”。

  所以我們禪凈雙修,我們的主修還是憶佛念佛,但是你必須靠禪觀來保護你的佛號。我們看到很多的同修在臨終的時候失敗了,因為他低估了煩惱的勢力。因為煩惱畢竟是我們很熟悉的一個境界,我們平常對煩惱沒有產生觀照,沒有跟它保持距離,你臨命終的時候佛號現(xiàn)前,貪愛娑婆的煩惱也現(xiàn)前,結果你的佛號被煩惱所破壞,非常可惜了。所以我們必須在平常除了你念佛以外,你要加強你心中的觀照。

  我再講一次,我們斷不了煩惱的,這是現(xiàn)實問題,但是我們可以做到不隨妄轉,這點可以做到的。所以我們希望透過三堂課,我們應該怎么樣在心中,除了佛號以外,你必須另外要再出現(xiàn)一道的光明,讓你自己能夠在煩惱活動的時候保護好你的佛號,做到心常覺照、不隨妄轉,你就成功了。斷煩惱是到凈土以后的事情。但是你要在臨終的時候做到不隨煩惱所轉,那這個是要看你智慧的力量。

  所以說,我們?yōu)榱四軌蜻_到禪觀跟念佛的結合,其實主要的目的就是達到我們臨終的正念,是這個意思。

  【2】

  好,我們看講義,將述此義,大科分三。我們?yōu)榱税l(fā)明禪凈雙修的內涵,有三個主題:

  第一個,總標禪凈的相互關系。

  我們先把禪觀這個智慧的觀照跟凈土宗的念佛,它們之間到底有什么相互關系先作一個籠總的說明,它們之間應該如何來配合?它們各自應該扮演什么角色?

  第二個,別明禪凈的個別修法。

  這一科我們就分別地來說明什么是禪觀?什么是凈土的念佛?它們之間是什么差異?

  第三個,結示禪凈之雙修法要。

  這個就是我們禪凈雙修的主要理由!

  甲三、結示禪凈之雙修法要。

  天臺智者大師把我們大乘佛法的修學由淺入深分成兩個次第。

  第一個就是所謂的緣修,這個緣就是外在的環(huán)境的因緣,我們在一念的無明妄想當中要栽培善根,剛開始的確是要假借外在的三寶因緣,比方說,我們要拜佛,肯定要有個佛像;我們要做種種的善法,都必須要有一些外在環(huán)境的配合,我們心中的善根的幼苗才能夠慢慢地生起來,所以我們剛開始在三寶當中積集我們的善根的時候是向外攀緣的,但是這個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那個時候我們仰仗一念的信心,仰仗一念的要離苦得樂的愿望,再仰仗我們過去的美好的環(huán)境,然后把善根栽培起來。那么智者大師的判定,這叫作緣修,你的修學要仰仗外在的環(huán)境。

  那么這樣子的修學有什么問題?就是不堅固。因為外在的環(huán)境是變化的,而且它要怎么變化,你做不了主。所以諸行無常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諸法無我,在整個生命變化當中,它要往哪一個方向變,身為一個生死凡夫,

  我們做不了主。就好像空中的灰塵,灰塵要往哪里跑,是業(yè)力風決定的。

  以我們剛開始在因緣當中的栽培善根,我們會覺得有挫折感。有時候環(huán)境條件具足,我們栽培了善根;有時候環(huán)境的因緣被破壞了,我們失去了依靠。所以在因緣修學當中,我們會覺得弟子心不安,沒有安全感,因為你的善根的栽培是要靠外在環(huán)境的支持,這當中有一點變化,你的修學就沒辦法相續(xù)。特別是臨命終的時候,那問題就更嚴重了。

  所以智者大師勉勵我們所有的大乘修學者,我們應該從緣修提升到真修,真實的真。

  真修的意思就是,你在整個栽培善根當中,你不能靠外境,這個外道場是靠不住的。你必須在內心當中去開發(fā)一個內道場——你內心的道場,把心帶回家。

  我們所有的生命的因緣,你的外在的色身,你的內心的感受、想法都來自于一個共同的家,就是我們的清凈本性,依止天臺宗的現(xiàn)前一念心性。你必須要把你整個生命的修學的道場,從外道場移到你的內在的道場,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

  空觀,觀想我們的心本來是無一物的,這個時候我們會對整個生命世界的我法二執(zhí)慢慢地慢慢地淡薄,乃至于息滅?沼^是觀因緣性空,而破除我法二執(zhí)。

  假觀,觀我們的心一動就顯現(xiàn)種種的十法界的假名假相假用,佛菩薩是活在我們的心中,別人沒辦法破壞的。我說實在,你真正要念佛,誰也干擾不了你的。

  當然這個地方你必須把外道場移到你的內道場。這個時候阿彌陀佛不完全只是活在十萬億佛土外,更重要是活在我們的一念心中。我們心中憶佛念佛,阿彌陀佛就存在我們的心中,在我們一念的大圓鏡智的心中顯現(xiàn)阿彌陀佛的假相假用。

  所以當我們從外道場轉移到內道場的時候,智者大師說,你這個人叫作修行上路了,上路了,你找到回家的路了,而且你所修學的善根是堅固不可破壞的,誰也不能破壞你,煩惱也不能破壞你,外在環(huán)境也不能破壞你,魔王也不能干擾你,修學變成是你自己的內心的世界。禪宗說的,你這個時候不與一切萬法為伴侶。臨命終的時候,我們一切諸根悉皆敗壞,色身要放下,一切眷屬悉皆舍離,一切的珍寶不復相隨。

  但是因為我們在外道場之外已經建立一個內道場,你內在的道場不會因為死亡而破壞,還是很堅固地可以把佛號提起來。

  所以我必須提醒大家,我們念佛人如果你念佛只是停留在外道場,你的佛號是非常危險的,因為外在的因緣就像是一個水泡,夢幻泡影。你的佛號是建立在外在的因緣,因緣一旦破壞的時候,你佛號就破壞了,所以我們在禪凈雙修當中主要的目的,透過禪觀把我們在外面活動的心拉回來。

  當然我們也不能完全否定外道場的重要,我們有時候要依止大眾來憶佛念佛,來打佛七,但是這個都是助緣。托彼依正,顯我自心,我們假借外道場,但是真正要成就的是內道場。

  但是你剛開始也是,就是我們從外道場的修學而增長內道場的善根,內在的理觀,空假中三觀,佛號是存在你心中。那么這個就是我們在修學念佛當中必須有般若智慧的主要原因,就是你必須要試著勉強自己,把心帶回家,從家里面把佛號提起來。這個時候佛號就變得非常的堅固不可破壞。那么這個就是我們禪凈雙修的主要理由,就是讓你所有的善根變成非常堅固而不可破壞。

  好,我們禪凈雙修就是把外在的道場轉成內在的道場。

  所以,這個禪凈雙修,我們作一個總結,看《附表第二》。

  什么叫作禪凈雙修呢?

  蕅益大師用一個偈頌作一個總持,他說:一一理性,具足莊嚴,一一莊嚴,全體理性。

  這個理性,就是我們一念的心,就是我們的家。我們在一念清凈的心中,要建立起憶佛念佛的一種莊嚴的相狀,而每一種莊嚴的相狀,又不離開我們一念的清凈的理性。佛號,不要建立在外在的因緣。

  有些人一定要什么環(huán)境才能夠提佛號,人家一刺激你,你就不能提佛號,那你就完了。

  所以,我們提佛號要在家里面提起佛號,在你那一念的清凈的理性而生起佛號,每一個佛號,又不離開清凈的理性,這個佛號是最安全、最堅固的,是這個意思。

  好,我們回答幾個問題。

  法師說,禪觀是破五蘊,請再詳述怎么破五蘊,因為它們的力量太大了。

  這個破五蘊,應該是破除對五蘊的執(zhí)著了,不是說破五蘊。因為五蘊沒有錯嘛!五蘊,就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我們過去的阿賴耶識把這個業(yè)力轉成我們現(xiàn)在的五蘊身心這一個水泡。

  可能你是一個男人的水泡,可能你是一個女人的水泡。但是我們錯在把五蘊執(zhí)著成一個真實的“自我”,把它當真實想,產生堅固的執(zhí)取,所以這個水泡要破裂的時候我們就受不了了。

  所以問題不在五蘊,所以破五蘊應該是破除對五蘊的我執(zhí)跟法執(zhí),應該這樣講會更清楚。

  那么為什么產生我執(zhí)、法執(zhí)呢?因為你的心住在外面。

  破除執(zhí)著最好的方式,把心帶回家。所以,我們這個禪凈雙修,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你看我們一般世間的心理學,它也可以處理一些眾生痛苦,你的心住在五蘊,那沒關系,你就觀想你還擁有很多東西,從“得”當中去對治你“失去”的。但是,你的心還是住在五蘊,根本都沒解決。

  我們一般的世間法在處理眾生的痛苦,就是你受傷了,給你表面擦擦藥,只有《楞嚴經》、大乘的止觀,直接把根源拔除!

  你就住錯了,你的心有所住,有所住即是非住,把那個攀緣的心拉回來。你這個根源一拔掉,它這個生滅的力量,就完全消失。這個樹被你砍斷了,這個樹就沒辦法生存了。

  所以,破除五蘊的執(zhí)著,很簡單,把心帶回家。五蘊,你不用破除,你還得靠它憶佛念佛,你還得靠它打佛七,好好照顧它,是不是?身安道隆嘛!【59】請問法師,專修凈土的人,在做早晚課的時候,可以加念其它的咒語嗎?

  我認為是可以。當然這個地方凈土宗的修學者,我們以我們歷代祖師的開示,凈土宗有兩種方法:一個是專修,一個是圓修。

  善導大師、印光大師這兩位老人家是強調專修,他認為你專修凈土的人,你啥事都不能干。你身業(yè)專門拜阿彌陀佛,口業(yè)專門念誦阿彌陀佛,意業(yè)專門觀想阿彌陀佛,三業(yè)專修,萬修萬人去。這個是善導大師提出來的,印光大師也頗為贊嘆。

  永明延壽大師、蕅益大師、蓮池大師這個系列的,他們提出不同的看法,叫作圓修,萬善莊嚴凈土。當然圓修不能變雜修。

  雜修跟圓修有什么差別呢?圓修就是我信愿很清楚,我也歸依在阿彌陀佛的座下,但是我也有一些東西必須破障。每一個人的煩惱是不同的,他必須有一些對治法門來幫助他,調伏對三界的愛取,調伏他一些枝末的煩惱,但是他往生的這個愿力是一致的。我們修行人你不管修什么法門,你的心只有一條心,吾道一以貫之,這個叫圓修。你必須把所有法門把它整理排成一條線,如果你心中是兩條線,那就完了。

  諸位你還記得嗎?我說禪凈理論上不能雙修,因為它兩條線嘛!一個是空觀,一個是假觀。但是你把它結合在一起,把空觀放下面,先修空觀,再生起假觀,那這個就是禪凈雙修。你要這樣子那就沒辦法雙修了,那這個矛盾的東西。

  禪宗是以空觀為根本,凈土宗是憶佛念佛,是以假觀為主。但是我們把禪宗的空觀放在下面,先告訴你自己本來無一物,你沒有必要執(zhí)取,然后再提起佛號,就變成一條線,那就變圓修了。

  那到底你是適合專修、適合圓修,那因人而異。

  大方向的原則性的判定是這樣:

  如果你年紀很大,時間沒有很多,我建議你佛號多念一點沒有錯。因為你往生,你不是靠觀世音菩薩救你嘛!你也不是靠地藏王菩薩嘛!那很現(xiàn)實,你要靠阿彌陀佛,你要跟他緣深!如果你還很年輕,你兼修其它法門,我覺得無妨。但是你的愿力要很清楚,信愿要很清楚。

  大方向可以用年齡來判斷,大方向。但是你對阿彌陀佛的心態(tài),那個歸依的心要很強。阿彌陀佛在你心中生起的時候,你那個內心的感受要真的是一心歸命通身靠倒,你相信阿彌陀佛一定可以救拔你,你相信你是罪惡生死凡夫,你一點辦法都沒有,然后把身體全部靠上去,身心世界全部靠上去,那種感覺是很重要的。

  那至于佛號念多少,當然隨緣盡份,隨緣盡份。但是大方向來說,你的修學越晚年要越專,越晚年要越專,這樣才合理。

  那剛開始你讀讀大乘經典,增加你的見地,我覺得不錯,開闊你的眼界,對你臨終放下身心世界有幫助。但是你慢慢慢慢融會貫通的時候,你這個佛號有禪觀的智慧照耀的時候,慢慢慢慢你越到晚年的時候,你這個法門你要慢慢收攝、慢慢收攝、慢慢收攝。

  所以,年紀越大的人越喜歡簡單,到最后就一句佛號。但是你這句佛號含藏了你過去所修的種種的善法都在里面,這個就是永明延壽大師說的萬善莊嚴凈土,但是它的方向是一致的。你還可以持大悲咒,可以的。你甚至于可以持楞嚴咒心都可以的,破鬼神障嘛!破障。這不影響我對阿彌陀佛的歸依,不影響。

  好,我們這堂課跟大家講到這個地方。

  這個觀念是很實用,不用花你很多的時間。但這個法門跟你的善根很有關系:你善根夠,就在一念之間;你善根不夠,這次的課就結緣。但是你沒有損失,因為你善根先種下去,以后它不會失掉,那么禪凈雙修我覺得是很重要。

  我們斷不了煩惱,但是可以做到不隨妄轉。但是你的心一定要把它帶回來,把心帶回家。

  好,謝謝諸位,阿彌陀佛!回向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