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自度論
先自度論
今之言宏法利生者眾矣,而猶時聞末法季世之嘆悼者,豈盡眾生頑劣之過哉,宏法利生者無以應(yīng)群機也,無以應(yīng)群機,則其腳跟猶未穩(wěn)者,腳跟未穩(wěn)者,舉心動念盡屬見思,見思則虛妄分別,虛妄分別猶夢心,夢心迷惑,不免于自媒自衒,自媒自衒者,士女之丑行,生死流轉(zhuǎn)之苦囚也,何足以任重致遠(yuǎn)乎。顧其迷惑,奮張無己,語以自度為先,反以小乘相消,顛倒若此,能不興悲,故有先自度論之作。論分五段,第一段征引西土大乘經(jīng)論先自度,第二段征引此土古德章疏證先自度,第三段釋難,第四段略解自度之因業(yè),第五段結(jié)成。
第一段
征引西土大乘經(jīng)論證先自度者,《大般若經(jīng)》卷二百九十六云:
諸法常無變易,法性法界,法定法住,一切如來等覺現(xiàn)觀,既自等覺自現(xiàn)觀已,為諸有情宣說開示分別顯令同悟入,離諸妄想分別顛倒。又《維摩詰經(jīng)?間疾品》云:
如佛所說,若自有縛能解彼縛,無有是處。若自無縛能解彼縛,斯有是處。
又龍樹菩薩《十住毗婆沙論》卷一云:
問,何故不言我當(dāng)度眾生,而言自得度已當(dāng)度眾生。答曰,自未得度不能度彼。如人自沒淤泥,何能拯救余人。又如為水所漂,不能濟溺,是故說我度己當(dāng)度彼。如說,若人自度畏,能度歸依者,自未度疑悔,何能度所歸。若人自不善,不能令人善,若不自寂滅,安能令人寂。是故先自善寂而后化人,又如法句偈說,若能自安身,在于善處者,然后安余人,自同于所利,凡物皆先自利,后能利人。何以故,如說,若自成己利,乃能利于彼,自舍欲利他,失利后憂悔。是故說自度已當(dāng)度眾生。
又卷七云:先自修行法,然后教余人,乃可作是言,汝隨我所行。又說:先自成己利,然后乃利人,舍己利利人,后則生憂悔。舍自利利人,自謂為智慧,此于世間中,最為第一癡。圣誡昭彰,無煩更解,舉隅已足,不盡其余。
第二段
征引此土古德章疏證先自度者,南缶思大師立誓原文云:
若不自證,何能度人。先學(xué)己證,然后得行。
又智者大師《摩訶止觀》七云:
若懷寶藏壁,蘊解匿名,密勤精進,必得人品。或進深品,志念堅固,無能移易,彌為勝術(shù)。但錐不處囊,雖覆易露,或見講者不稱理,或見行道者不當(dāng)轍,慈悲示語,即被圍繞,凡令講說,或勸為眾生,內(nèi)癢外動,即說一兩句法,或示一兩節(jié)禪,初對一人,馳傳漸廣,則不得止。初謂有益,益他蓋微,廢損自行。非唯品秩不進,障道還興。象子力微,身沒刀箭,掬湯投冰,翻添冰聚。毗婆沙云:破敗菩薩也。昔鄴洛禪師,名播河海,往則四方云仰,去則千百成群,隱隱轟轟,亦有何利益,臨終皆悔。武津嘆曰,一生望入銅輪,領(lǐng)眾太早,所求不克,著原文云:擇,擇,擇,擇,高勝垂軌,可以銳焉。修行至此,審自斟酌,智力強盛,須廣利益,如大象押群。若其不然,且當(dāng)安忍,深修三昧,行成力著,為化不晚。
又智覺大師《宗鏡錄》卷一云:
設(shè)有堅執(zhí)已解,不信佛言,起自障心,絕他學(xué)路,今有十問,以定紀(jì)綱。還得了了見性,如畫觀色,似文殊否?還逢緣對境,見色聞聲,舉足下足,開眼合眼,悉得明宗與道相應(yīng)否?還覽一代時教,及從上祖師言句,深聞不怖,皆得諦了無疑否?還因差別問難,種種征詰,能具四辯盡決他疑否?還于一切時一切處,智照無滯,念念圓通,不見一法能為障礙,未曾一剎那中暫令間斷否?還于一切逆順好惡境界現(xiàn)前之時,不為間隔,盡識得破否?還于百法明門心境之內(nèi),一一得見微細(xì)體性根原起處,不為生死根塵之所惑亂否?還問四威儀中行住坐臥,欽承祗對,著衣吃飯,執(zhí)作施為之時,一一辯得真實否?還聞?wù)f有佛無佛,有眾生無眾生,或贊或毀,或是或非,得一心不動否?還聞差別之智,皆能明達(dá),性相俱通,理事無滯,無有一法不鑒其原,乃至千圣出世,得不疑否?若實未得如是,切不可起過頭欺誑之心,生自許知足之意,直須廣披至教,博問先知,徹祖佛自性之原,到絕學(xué)無疑之地,此時方歇學(xué),灰息游心,或自辦則禪觀相應(yīng),或為他則方便開示。
又《云棲大師遺稿》卷三云:
今見孤隱獨行之輩,即指而曰此聲聞人也,見營事聚眾之流,即指而曰此菩薩人也。噫涉俗者遽稱菩薩,而避喧者便作聲聞,抑何待圣賢之淺也。由生大我慢,起大邪解,自以為是而鄙薄一切。遇持戒者則非其執(zhí)相,遇精進者則笑為勞形,遇實行者則謗其愚癡,遇節(jié)儉者則譏其樸鄙,遇禪寂者則毀其枯槁,遇慎訥者則誚其無知。遂致心日狂而弗收,言彌誕而莫檢,身放逸于規(guī)矩準(zhǔn)繩之外而無所忌憚。人或詰之,則曰吾學(xué)大乘者也,解圓者不屑乎偏門,悟大者無拘于小節(jié)。嗟夫,竊一時之虛名,而甘萬劫之實禍,可勝嘆哉?
先賢垂訓(xùn),悉本圣言反復(fù)叮嚀,應(yīng)知緩急矣。余不備引。
第三段
釋難者,難曰:《普賢行愿品》卷四十云:
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于眾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是故菩提屬于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誦讀經(jīng)文,應(yīng)先他度,則先自度之說,雖有大乘經(jīng)論明文可憑,蓋所謂不了義教也。釋曰:斥非了義,豈足服人,據(jù)此文以難自先,徒見其為知文不識義耳。此不可以口舌爭,爰更證引先賢之釋。清涼大師《別行疏》云:“此即標(biāo)示同體大悲,以了眾生皆無性故,大悲相績救護一切。”宗密大師《別行疏鈔》卷五云:“大悲欲化眾生須學(xué)化生之智,智既圓矣自名成佛。而菩提心必具大悲大愿大智等也,故言以大悲為體。又大悲于諸善業(yè)而為導(dǎo)首,又能作方便成辦一切助菩提 法,又能悟無師自然智故,又能除一切自心熱惱隨順有情為饒益故。”據(jù)此二釋,可知釋文非示他先,而實誡先自也。假大悲以圓其化生之智,而后大悲相績救護眾生也。倘猶以清涼、宗密二大師之言為摸象者,則應(yīng)更引龍樹菩薩之言。《大智度論》卷十九云:“菩薩應(yīng)以教化眾生為事,云何深山自靜,棄舍眾生,違于慈悲利他之行?答曰:身雖遠(yuǎn)離,心不遠(yuǎn)離,猶如病人服藥將身,身康已后,方可復(fù)業(yè)!闭颜咽フ],愿息猜疑!洞蟪莊嚴(yán)經(jīng)》論二利品利他為勝之說及其余,準(zhǔn)此應(yīng)知。
第四段
略解自度之因業(yè)者,眾生多執(zhí),誕慢□高,蠡測管窺,目空今古,是故莫不自以為鶩子復(fù)生,凈名再世也。淺陋鄙俚者從而附和之,撞騙招搖,居然煊赫,于是釋迦不足師,有佛教改革之說矣,古德不足法,有新僧伽之組織矣。自他俱溺,長夜漫漫,斯實所謂最可憐憫者也,吾又何能已于言。
言應(yīng)分二,一、對自,二、對他。對自者,對于自所信解,自所遵循之揀察也。信解即知,遵循即行,則所謂揀察者,揀察自所知行之是否一貫而已,應(yīng)舉事實明之。如經(jīng)論說世間空寂,我告人之以佛法相問者亦曰世間空寂,然知空寂者必?zé)o憂慮恐懼顛倒夢想,而我于人之以惡聲相向者不能無瞋忿乃至挺身相斗,于飲食衣裳之粗敝缺失者不能無所慕,乃至早夜孳孳,營求不巳,求而弗得終日遑遑,若或從之自詡有福,于達(dá)官貴胄之枉顧辱臨者不能無戰(zhàn)兢,乃至趨顏伺色,伊阿逢迎,冀獲寵賜而傲庸愚。凡此種種,不能盡書,有其一者,千百隨之,皆所謂流俗之恒情,生死之根本也,則非真知空寂矣。告人所云:蟲文鳥語,與佛法毫不相干,知不相干而為利養(yǎng)所驅(qū),生活所迫,無慚無愧靦然師范者,非夫也,所不忍言。其有向上之機未昧,惕然不敢自欺者,知不相干,深自督責(zé),以求遵循之合于信解。二者既合,不敢自是,更復(fù)歷參當(dāng)代知識,繩以古德規(guī)模,擴而充之,止于至善,始得云參學(xué)事畢。放身舍命,海涵春育,乃可以言為人矣。其或以為迂闊難行,中下難辦者,則不知學(xué)佛本大丈夫事,不至此,無以免于生死流轉(zhuǎn)也,雖然一念精進,頓超百劫,難與易,皆自心所為,趙州諗禪師所云:“七日不悟,斫取老僧頭去,”豈亦強人所難耶,嗟夫今世,稱大師法師為高僧名僧者如麻似粟,而實未聞出要之言,更何論行解相應(yīng),豈誠所謂末法之世耶。昔陳仲醇云:“僧要真,不要高,”(見《巖棲幽事》)或亦有感而發(fā),則數(shù)百年前已如此矣,吾又何能獨怪今之人。
然則何以辯高與真耶?司空表圣詩云:“解吟僧亦俗,愛舞鶴終卑”,(見《全唐詩話》)蘊義堪尋,準(zhǔn)上可悉。
他者,師弟朋友也。對他者,對于師弟朋友之所信解遵循者之揀察也。易言之,擇朋友須慎,擇弟子須慎,擇師長更須慎也。嘉祥大師《法華統(tǒng)略》二云:“憑師之人,須精鑒師之得失,不可便信,亦令師識知弟子真?zhèn)味鴷允局!惫湃擞眯?踏實如此,則今之逐名位而憑師,圖生存而慕道,擇勢利而傳法,因利害而相交者,適足自陷而已。揀察之法,亦如對自。先勘其行解是否相應(yīng),若相應(yīng)者,再與古今圣賢相較,定其品位,長者盡之,短者置之而道東矣。若其行解不相應(yīng)者,非惟不應(yīng)舉與古今圣賢相較,更宜決然舍去,不可顧惜情面,滯留貽戚。不觀夫所謂新僧伽者,莫不以招搖撞騙為能,荒謬絕倫為得乎。此無他,師弟朋友之間之熏習(xí)使然也。釋迦示現(xiàn)苦行六年,又復(fù)示現(xiàn)樹下成佛,亦無非示人以學(xué)道須有抉擇,不可盲從而已。不肯盲從,斯知向上,知向上,無事不辦矣。
第五段
結(jié)成者,人命須臾,百年彈指,此生不辦,來日多艱,游閬苑而空回,泛銀河而徒返,雖至愚者亦知其不可矣。而況玩忽圣言,自戕德本,盲目相導(dǎo),斷他慧命者乎,拙作不文,義或無迕,嗟哉明達(dá),幸攻錯之。
(原載《佛教公論》1934年第1期署名緇哉)
- 巨贊法師:言陰平陽秘之法
- 巨贊法師:我對于弘一大師的懷念
- 巨贊法師:論自得
- 巨贊法師:靈隱小志
- 巨贊法師:晦鳴錄
- 巨贊法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頌》序
- 巨贊法師:佛教傳入中國之初的“楚獄”問題
- 巨贊法師:曹溪南華寺歷代沿革考
- 巨贊法師:《瑜伽師地論·真實義品》提要
- 巨贊法師:《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了義疏》序
- 巨贊法師:與江西張潛廬居士論佛學(xué)書
- 巨贊法師:學(xué)佛十講
- 巨贊法師:評《熊十力所著書》
- 巨贊法師:序樂觀法師《奮迅集》
- 巨贊法師:木拂和尚甲行日注抄
- 巨贊法師:論目前文化之趨勢
- 巨贊法師:洋和尚照空
- 巨贊法師:論道德休假與文化脫節(jié)
- 巨贊法師:五家學(xué)案
- 巨贊法師:唯識甄微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yán)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yán)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dá)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xué)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dāng)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yuǎn)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biāo),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zé)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lán)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yuǎn)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與人生]妨礙善行,損耗錢財?shù)牧N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漢傳人物問答]學(xué)佛最終只是讓自己和眾生解脫嗎?
- [佛化家庭]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yuǎn)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佛與人生]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學(xué)常識]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人物故事]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黑茶]認(rèn)識黑茶,黑茶的分類與營養(yǎng)功效
- [禪宗思想]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廣欽和尚]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宗門故事]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紅茶
- [佛理禪機]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生活故事]因為有禪,所以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