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的佛舍利信仰

  南北朝的佛舍利信仰

  圣凱法師

  一、佛舍利信仰在印度的流行

  舍利是梵文Sarira的音譯,意譯為體、身、身骨、遺身。通常是指佛陀之遺骨,稱為佛骨、佛舍利;后來,亦指高僧死后焚燒所遺留下之堅固骨頭。安置佛舍利的寶塔,稱為舍利塔;安置佛舍利之瓶,稱為舍利瓶;供養(yǎng)佛舍利之法會,則稱為舍利會。在早期佛教的無像時代,崇拜舍利和佛塔是佛教徒信仰的主要形式之一;而且,隨著繞塔、禮拜、供養(yǎng)舍利等功德思想的流行,舍利信仰迅速發(fā)展。

  佛陀舍利的傳播,與佛陀入涅槃后,八國分配佛舍利有關(guān)。依據(jù)《長阿含經(jīng)》卷四《游行經(jīng)》記載:佛陀荼毗后,波婆國的末羅民眾想分得舍利,在本土起塔供養(yǎng),于是準(zhǔn)備四種兵到拘尸城,派遣使者請求分舍利。但是,拘尸王謂認(rèn)為世尊在他的國家滅度,國內(nèi)之士民應(yīng)當(dāng)自己供養(yǎng),于是拒絕分舍利。同時,遮羅頗國的諸跋離人、羅摩伽國的拘利人、毗留提國的婆羅門、迦毗羅衛(wèi)國的釋種人、毗舍離國的離車人及摩揭陀國阿阇世王也各自準(zhǔn)備四種兵進(jìn)渡恒水。大家商議后,準(zhǔn)備由香姓婆羅門來分配舍利,拘尸王也以同理由拒分舍利。諸王聽后,想執(zhí)干戈以盡力爭取,香姓婆羅門告訴諸王不可以這樣做,于是八分舍利與八國,八國皆得舍利而歸,各自起塔供養(yǎng)。

  八分舍利后,到了阿育王時代,阿育王王開啟羅摩伽國以外的七個塔,取其舍利盛于八萬四千寶篋中,建立八萬四千寶塔。根據(jù)巴利文《大史》記載,阿育王的兒子摩哂陀到錫蘭弘揚(yáng)佛教,天愛帝須王就向阿育王請求舍利,并且以極莊嚴(yán)的儀式迎請。另外,根據(jù)《高僧法顯傳》“師子國(錫蘭)條”記載,該國王城中有佛齒精舍!洞筇莆饔蛴洝肪硎灰灿邢嗤挠涊d,僧伽婆羅國(錫蘭)王宮之側(cè)有佛牙精舍。

  印度西域地方也盛行供養(yǎng)佛舍利,如《法顯傳》記載,那竭國界醯羅城中有佛頂骨精舍。《大唐西域記》卷一“迦畢試國條”記載,該國有龍王所建的窣堵波,其中供奉如來的骨肉舍利;在王城西北之大河南岸有舊王伽藍(lán),其中供奉如來頂骨一片。又根據(jù)《大唐西域記》卷十二記載,玄奘歸國時攜回如來舍利150粒。 《宋高僧傳》卷一則記載,唐代義凈歸國時攜回舍利300粒。

  二、梁武帝與舍利信仰

  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舍利信仰曾經(jīng)是構(gòu)成中古的政治、社會圖像中重要的成份之一。佛教傳入中國之初,僧人便開始用舍利的奇跡示現(xiàn),來說服帝王信服。《高僧傳》記載,康僧會來到建業(yè),孫權(quán)認(rèn)為漢明帝當(dāng)時夢見神為佛,并不可信,便召見康僧會,康僧會說:“如來遷跡忽逾千載,遺骨舍利神曜無方。昔阿育王起塔乃八萬四千,夫塔寺之興,以表遺化也!庇谑,孫權(quán)便要求康僧會以能得到舍利而有靈驗,便為他造塔立寺;若不能的話,就要依法加以處罰?瞪畷谝婚g靜室里,潔齋祈禱,經(jīng)過二十一天,竟然以他的至誠,而有舍利出現(xiàn)在他準(zhǔn)備好的銅瓶內(nèi)。這種奇跡說服了孫權(quán),因此建塔立寺,稱為“建初寺”。

  中國佛教的舍利信仰,其來源于阿育王舍利塔的建造。在劉宋宗炳(375-443)《明佛論》中,提到山東臨淄、山西蒲阪有阿育王處的遺址!陡呱畟?慧達(dá)傳》記載,慧達(dá),俗名劉薩訶,遵師父教誨,前往南方覓阿育王塔像;圻_(dá)至建康長干寺,見寺院塔剎放出奇異光芒,挖掘塔下,發(fā)現(xiàn)了鐵函、銀函、金函相套,金函中有三個舍利、爪甲和頭發(fā),當(dāng)時人認(rèn)為這是阿育王所起八萬四千寶塔之一。于是,在原來塔側(cè),再建一個新塔瘞藏舍利!段簳?釋老志》記載:

  于后百年,有王阿育,以神力分佛舍利,役諸鬼神,造八萬四千塔,布于世界,皆同日而就。今洛陽、彭城、姑藏、臨淄皆有阿育王寺,蓋承其遺跡焉。

  后來,阿育王佛舍利塔逐漸增多,《廣弘明集》卷十五列舉17塔,《集神州感通錄》列有19塔!斗ㄔ分榱帧吩黾拥21所。但是,這些阿育王佛舍利塔于今唯存會稽鄮縣塔(在今浙江寧波阿育王寺)。

  依目前文獻(xiàn)來看,最早的舍利崇拜是北魏孝文帝時代。1964年,河北省定縣出土瘞埋舍利的石函,石函蓋的盝頂上刻銘記12行,敘述了造塔的緣起。舍利貯于葫蘆形小玻璃瓶內(nèi)。石函內(nèi)置有專用來揀取舍利的銅匙、銅鑷;還有由玻璃、瑪瑙、水晶、珍珠、珊瑚、紅寶石組成的串飾和銅錢、波斯銀幣,這些是被當(dāng)作所謂“七寶”和舍利一塊瘞埋的;其他如金銀耳墜、鐲子、戒指、釵環(huán)等物是作為財寶施入的。至于印章、銅鏃、殘銅鏡片等,則是人們按照當(dāng)時墓葬的隨葬習(xí)俗舍入的?芍@是在北魏孝文帝太和五年(481)所修建的一座五層佛塔的舍利塔其下埋藏物。

  中國佛教舍利信仰的興盛,始于梁武帝。梁武帝的政教結(jié)合與阿育王的一生思想、行為十分相似。梁武帝于天監(jiān)十一年(512)敕令扶南國人僧伽婆羅重譯《阿育王經(jīng)》,于是在梁武帝晚年出現(xiàn)崇拜阿育王佛舍利塔的行為。《梁書?扶南國傳》記載:“(大同)二年(536),改造會稽鄮縣塔,開舊塔出舍利,遣光宅寺釋敬脫等四僧及舍人孫照暫迎還臺,高祖禮拜竟,即送還縣,入新塔下,此縣塔亦是劉薩訶所得也。” 大同三年(537)八月,梁武帝下令改造建康阿育王寺塔,從塔基發(fā)掘出佛舍利和爪發(fā),舉辦了無礙大會,并且赦免天下所有罪犯。梁武帝《出古育王塔下佛舍利詔》:

  大同四年八月,月犯五車,老人星見。改造長干寺阿育王塔,出舍利佛發(fā)爪。阿育鐵輪王也,王閻浮一天下,一日夜役鬼神造八萬四千塔,此其一焉。乘輿幸長干寺,設(shè)無礙法喜食。詔曰: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萬物不得齊其蠢生,二儀不得恒其覆載。故勞逸異年,歡慘殊日。去歲失稔,斗粟貴騰,民有困窮,遂臻斯濫。原情察咎,或有可矜,下車問罪,聞諸往誥。責(zé)歸元首,寔在朕躬。若皆以法繩,則自新無路。書不云乎,與殺不辜,寧失不經(jīng)。易曰:隨時之義,大矣哉!今真形舍利復(fù)現(xiàn)于世,逢希有之事,起難遭之想。今出阿育王寺說無礙會,耆年童齒,莫不欣悅,如積饑得食,如久別見親。幽顯歸心,遠(yuǎn)近馳仰,士女霞布,冠蓋云集。因時布德,允協(xié)人靈,凡天下罪無輕重,皆赦除之。

  《廣弘明集》的“大同四年”應(yīng)為三年,是大同三年(537)八月二十一日至二十八日。梁武帝還將一粒舍利請入皇宮中供養(yǎng),于九月五日,命令太子王侯百官一起恭迎舍利,共有數(shù)十萬人參觀了迎舍利的活動。

  大同四年(538)九月十五日,梁武帝設(shè)無礙大會,建造兩座佛塔,在金瓶和玉瓶中裝入舍利和佛發(fā)爪。舍利供養(yǎng)的法會非常盛大,王侯百姓所施舍的財富堆積如山。皇太子蕭綱捐錢一百萬,共襄勝舉,并呈上《奉阿育王寺錢啟》:

  臣諱言:臣聞八國同祈,事高于法本;七區(qū)皆蘊(yùn),理備于涌泉。故牙床白傘,無因不睹;金瓶寶函,有緣斯出。伏惟陛下,懸天鏡于域中,運(yùn)大權(quán)于宇內(nèi)。三有均夢,則臨之以慧日;百藥同枯,則潤之以慈雨。動寂非己,行住因物,無能名矣,臣何得而稱焉。故以昭光赤書,賤前史之為瑞;珥芝景玉,嗤往代之為珍。難遇者乃如來真形舍利,昭景寶瓶,浮光德水,如觀鉤鎖,似見龍珠。自非圣德威神,無以值斯希有。天人頂戴,遐邇歸心。伏聞阿育王寺方須莊嚴(yán),施巨萬金,檀豐十藏。寶陳河府,泉出水衡。比丘持土,大廈方構(gòu);羅漢引繩,高塔將表。不勝喜抃,謹(jǐn)上錢一百萬。雖誠等散花,心符不盡,而微均渧瀝,陋甚鄰空,輕以塵聞,伏啟悚汗。謹(jǐn)啟。

  大同五年(539),梁武帝又遣云寶至扶南國迎請佛發(fā)。大同十一年(545)十一月二日,寺僧又請梁武帝于寺發(fā)《般若經(jīng)》題,當(dāng)晚二塔俱放光明,敕鎮(zhèn)東將軍邵陵王綸制寺大功德碑文。

  梁武帝在大同二年、三年、四年乃至十一年,耗費(fèi)大量的金錢改造阿育王寺,舉行無礙大法會,表揚(yáng)阿育王的事跡,以及佛舍利的殊勝奇跡,并大赦天下。所以,梁武帝的舍利信仰是在強(qiáng)調(diào)自己的“金輪王”統(tǒng)治“佛教國家”的理想。

  三、陳武帝與佛牙舍利

  在朝代更替之際,佛舍利亦做為一種政權(quán)合理化的手段;同時,政權(quán)的推動,亦促進(jìn)舍利信仰的流行。在梁陳的朝代更替中,陳武帝陳霸先(503-559)便利用佛牙,把自己受禪讓革命正當(dāng)化,看作是一種瑞兆。

  陳武帝所供養(yǎng)的佛牙,是法獻(xiàn)在于闐獲得。佛陀入滅荼毗后,遺留在人間總共有4顆牙齒。《高僧傳?法獻(xiàn)傳》記載:法獻(xiàn)受到東晉高僧法顯、智猛西游印度禮佛求法的影響,從小就立志要舍身西行觀圣跡。劉宋元徽三年(475)年,法獻(xiàn)從建康出發(fā),一路上風(fēng)餐露宿,忍饑挨凍,越過荒原,橫穿沙漠,走到了于闐(今新疆于田縣),由于道路受阻,不得不停止西行。在返回途經(jīng)芮芮(古國名,即柔然,在今鄂爾渾河和土拉河流域一帶)時,竟意外地得到了一顆舍利。據(jù)說這顆牙原在烏纏國(古國名,今印度奧里薩邦北部一帶),后傳到芮芮。法獻(xiàn)手捧舍利,如獲至寶,心想這次西行雖未能到達(dá)圣地,但能得佛牙,也算不虛此行了。他將佛牙帶回建康,秘不示人,達(dá)15年之久。法獻(xiàn)臨死前,才將舍利獻(xiàn)出,置于上定林寺舍利閣,廣受四方佛徒朝拜。梁武帝普通三年(522年)正月的一個夜晚,忽有一伙窮兇極惡強(qiáng)人,明火執(zhí)杖,以搜尋家奴為借口,強(qiáng)行敲開上定林寺門,闖入舍利閣,將舍利搶掠而去,舍利一時下落不明。清代陳作霖在《南朝佛寺志》說:“今讀《陳書?高祖本紀(jì)》,乃知取佛牙者即陳武帝。其日,慶云寺慧興者托辭也。” 無論如何,佛牙最后落在陳霸先的手里。

  永定元年(557年)十月,陳武帝宣布找到這顆舍利。《陳書》卷二記載:“庚辰,詔出佛牙于杜姥宅,集四部設(shè)無遮大會,高祖親出闕前禮拜。” 陳霸先繼承著崇事佛教最盛的梁朝,必須藉著佛教的瑞兆,以此收服民心,以及宣示他的天命。這顆佛牙經(jīng)過輾轉(zhuǎn)流傳,最后供養(yǎng)于北京靈光寺。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