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與心靈環(huán)保
佛教與心靈環(huán)保
佛教在二十一世紀的使命
圣凱法師
當世紀的鐘聲在耳畔響起時,歷史的車輪又載著我們進入新的世紀。二十世紀已成為過去,過去的,將會成為永遠,歷史將會記下過去的一切。面對新的世紀,人類在歡欣鼓舞,期盼著新的世紀將是一個美好的百年!
兩千五百多年前,偉大的釋尊創(chuàng)立了佛教,他的智慧光明,照耀著在苦海中升沉起落的人們。從此,佛教沿著漠漠黃沙的絲綢之路,傳入東方文明古國--中國,形成了燦爛的中國佛教文化,并且逐漸傳入韓國、日本等地區(qū);同時,佛教飄洋過海,南傳至泰國、緬甸、斯里蘭卡等東南亞地區(qū)。特別是近百年以來,佛法從亞洲傳播到歐洲、美洲、大洋洲等廣大地區(qū),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對世界文明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二十世紀,是工業(yè)化高度增長的世紀,人類在尖端科學文明的超高速道路上奔馳。人們的生活從物質上更加富裕和方便,從而迎來了物質文明的黃金時代。但是,人類并沒有克服自身固有的貪、嗔、癡等缺陷,物質的萬能并沒有真正給人類帶來精神上的自由、安寧和幸福,人類成為欲望的奴隸,在欲望的痛苦中掙扎。
世界的某些地區(qū)依然戰(zhàn)火綿綿,許多無辜的生命在戰(zhàn)場中倒下,每天都有四萬多名的兒童,在饑餓中死去。世界上現(xiàn)存的核武器,可以毀滅地球五十多次,人類的生存正受到嚴重的威脅。一味地追求利潤,地球上的森林,正在逐漸地荒廢,我們的天空不再湛藍,綠樹成蔭,鳥語花香,仿佛成為我們的神話;我們正在面臨著能夠吸一口新鮮的空氣,成為一種奢侈的悲哀;多少的生命與財產,被無情的洪水所卷去;萬物之靈的人們,極力呼吁著自己的人權與生存,卻無情剝奪著無數(shù)動物的生命,難道它們的生存不重要嗎?
所有的一切,都是因為我們人類卷入物欲的漩渦,蒙蔽了我們本來自性清凈的佛性,背離了緣起法和佛陀同體大悲精神的惡果。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全新的世紀,世界文明正在打破地域及時代之間的葛藤和隔閡,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將會深層的整合,互相包容,從而使我們人類的智慧得到質的飛躍,邁入地球一家的“地球村時代”。隨著經濟文化的高度發(fā)達,人類對精神的需求將會逐漸增大,所以二十一世紀將是人類普遍回歸宗教的世紀,而在諸多宗教中,充滿著智慧與哲理,最易與科學接軌,能夠擔負起新世紀人類心靈“凈化器”的重任,只有佛教。我們佛教必然會贏得得新世紀人類的青睞,在世界文明中扮演著更為重要的角色,在凈化人心、環(huán)境保護、慈善救濟、維護世界和平等方面,擔負著不可推卸的使命。我相信,二十一世紀,將是我們佛教全面復興與崛起的世紀。
世紀呼喚著佛教,蕓蕓眾生早已久旱的心靈,渴望著佛法清涼智慧的灌溉。二十一世紀的佛教應該能為人類指明生活的目標,激起人們心靈深處的道德自律感,提升人的自主感,增強人的生命價值感與神圣感,所以必須大力弘揚佛法的“三世因果”等基本教理。因果是人類的道德觀和價值觀的基礎,否定因果,實際上就是對社會道德、人生價值、自由解脫等的否定。近代以來,由于西方實證科學的發(fā)展,提倡生命是一次性的,沒有前世,更沒有后世。正是由于這種觀念,人們不再需要對自己的生命負責,傳統(tǒng)的自尊、自律、自覺的精神,隨著科學的發(fā)展反而日益消失。佛教主張生命只是一個過程,我們的生命在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中不斷流轉著,我們的一切語言、行為、思想都會影響到生命的質量,所以我們不但必須對此生此世負責,還必須對自己未來的生命負責,不斷反省自我,提升自我,建立自尊、自律、自覺的精神。作為引導人類走向光明的新世紀文化,應當著重吸收和發(fā)揚佛教三世因果的觀念。只有佛教的因果觀念,才能引導人們重視自己的道德、自主精神和解脫。
人類雖然是萬物之靈,然而破壞生態(tài)平衡與環(huán)境的根本原因卻是我們自己,我們似乎意識到環(huán)境問題的嚴重性,提出種種可持續(xù)性發(fā)展戰(zhàn)略,但是我們并沒有真正解決人類自身的錯誤認識和價值取向。所以,佛教在環(huán)境保護方面可以發(fā)揮其特有的功能,凈化人心,凈化環(huán)境,實現(xiàn)人間凈土。佛教認為世間萬物的存在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緣起,無不從一定的因緣條件和合而互生,互相聯(lián)系,互相依賴。佛教提倡依正不二,其實一切的依報都是我們自身的業(yè)力所感!疤煜旅缴级唷,我不大同意,應該說成“天下名山僧建多”,無數(shù)的祖師大德為建設清凈的古剎,植樹造林,養(yǎng)林護林,將荒山野嶺建成一座座凈化身心的寺院。因為我們佛教徒深深地懂得:我們對自然的破壞,其實就是對自己生命的摧殘,不但影響到我們自身的生命,而且會影響他人及子孫后代。
人類因為自己私欲的膨脹,為了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對于動物無所不殺,無所不吃,竭澤而漁。我們人類自己貪生怕死,難道那些可愛的動物不是這樣嗎?當我們聽見半夜的屠殺聲,難道不會動容而淚下嗎?我們允許人類自己生存的權利,為什么就不能給那些可愛生靈一條生路嗎?佛教提倡生命是依業(yè)受生,我們眾生在過去生中互為六親眷屬,只是現(xiàn)生現(xiàn)世,由于業(yè)力果報的不同,它們淪落到被人類屠殺的下場。但是,我們難道對自己眷屬的生命,一點也不關心嗎?佛陀還指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在佛性上是平等的,因此佛教提倡善待一切生靈,戒殺、放生,報眾生恩,莊嚴國土,利樂有情。
雖然我們能夠很幸福地生活在世上,但是這個世界上仍然有許多不幸的人,他們缺衣少糧,或者被疾病的痛苦所困擾,掙扎在生命的死亡線上;或者因為一時的錯誤,身陷囹圄,身心俱不安;還有更多的兒童因為經濟的關系,而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機會。所以,我們佛教應該充分發(fā)揮慈善救濟的功能,發(fā)揚菩薩“不為自身求安樂,但愿眾生得離苦”的慈悲心腸,伸出我們溫暖的雙手,去安撫那些痛苦的眾生,讓佛陀的智慧與慈悲沐浴著世界上每個眾生。所以,二十一世紀的佛教應該引導信眾積極投入經濟建設,注重社會慈善救濟,哪里有災難,就會看到我們佛教徒的身影,慈悲的心靈,真誠的語言,無私的幫助,感動著每一位眾生。扶貧救濟,施醫(yī)施藥,投身于希望工程,讓青少年能夠接受應有的教育。同時,我們不要忘記那些失足者和罪犯,他們的身心渴望著社會的幫助,所以我們應該義不容辭,去解決他們身心的不安。我們要以實際的行動體現(xiàn)出菩薩道無私奉獻、利樂眾生的精神,充分發(fā)揮服務社會、激勵民眾、安慰眾生等社會功能,在社會民眾中確立人間佛教的美好形象。
這是一種服務型的佛教社會職能,我們佛教以特有的智慧觀察著人間,關心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對于每一個社會問題,我們都要從佛法的角度提出有益的解決辦法,高瞻遠矚,為現(xiàn)實的人們提供一份“清涼劑”,糾正現(xiàn)代化文明的誤區(qū),這是佛教對人類最重要的貢獻與功能。面對新世紀,人類不僅需要信心、激情、和冷靜,更需要卓越的思想、深刻的理論、獨立的思考和踏實的作風。所有的一切,我們佛教都應該承擔起應有的責任。
我們佛教不但要服務于社會,而且要服務于世界,世界的最大災難莫過于戰(zhàn)爭,多少生靈慘遭涂炭,多少文明成果被戰(zhàn)火燃之以炬,多少人背井離鄉(xiāng),無家可歸。一九九九年,南斯拉夫每一個悲慘的鏡頭,剌痛著每一個愛好和平的人的心。我們佛教一向都崇尚和平,反對任何形式的戰(zhàn)爭,在歷史上也為人類的和平事業(yè)作出過巨大的貢獻。二十一世紀的佛教,應該充分發(fā)揚愛好和平的教義,將我們佛教徒的心愿形成一種力量,在世界上形成一種呼聲:我們愛好和平,反對戰(zhàn)爭!人類已經用鮮血鋪灑了過去幾千年的道路,所以我們要用我們佛教徒的聲音呼喚著萬物之靈的人們,讓人類不再用鮮血、用戰(zhàn)爭而是用鮮花、用和平來迎接二十一世紀!
戰(zhàn)爭的根源在于人類的“貪、嗔、癡”,恣意向外擴張和征服,所以制止戰(zhàn)爭必須從心念上著手,用智慧和慈悲改變思維和心態(tài),學會征服自己、改造自己、圓滿自己,然后以自己的清凈功德,行慈悲攝受,來消除戰(zhàn)爭的根源。我們祈求新世紀一路走好,希望戰(zhàn)爭能被制止和杜絕,讓我們佛教深入人心,讓和平成為人類的惟一!讓我們人類能一路平安!但是,只有道德的完善,只有慈悲文化的提升,人類社會才能變得更加安全。
二十一世紀是被稱為精神的時代,我們佛教在新世紀的使命就是要凈化人心、促進環(huán)境保護、慈善救濟、維護世界和平。這一使命是人類所盼望的共同命題,我們佛教徒義不容辭地擔負起這個使命,這是佛陀的本懷,是我們每一個佛弟子都應該遵循的。在這個新世紀的開始,我們祈禱佛陀的光明能夠照耀著每一個眾生,讓這個世界充滿著和平與安寧!謝謝!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佛教不是消極避世,而是積極入世的
- 太虛大師:學佛者第一步需要對佛與佛教有種認識
- 界文法師:佛教的慈悲觀怎么理解?
- 妙江法師:“科學”、“貿易”、“單位”這些名詞都出自佛教
- 大安法師:佛教“牧!笔鞘裁匆馑?就是在修心
- 大安法師:佛教經典與道教經典可以同時誦嗎?
- 印光大師:佛教以孝為根本在大乘經中多有闡發(fā)顯明
- 宏海法師:佛教宗派是怎么形成的?
- 凈界法師:佛教天乘四空定之空無邊處定
- 覺真法師:佛教因果論的社會功能和倫理價值
- 界文法師:佛教是如何看待慈心禪的?
- 宏海法師:佛教為什么不殺生?戒殺是首善
- 印光大師:佛教往生的故事,佛力加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 覺真法師:佛教的平等思想,是科學而又偉大的
- 圣嚴法師:真的有世界末日的一天嗎?佛教有世界末日嗎?
- 明海法師:佛教為什么提倡吃素?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淺釋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與人生]妨礙善行,損耗錢財?shù)牧N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漢傳人物問答]學佛最終只是讓自己和眾生解脫嗎?
- [佛化家庭]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佛與人生]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學常識]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人物故事]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黑茶]認識黑茶,黑茶的分類與營養(yǎng)功效
- [禪宗思想]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宗門故事]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紅茶
- [佛理禪機]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生活故事]因為有禪,所以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