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脫之道講記 a6 蘊觀
“﹝蘊觀﹞
佛以慧眼觀有情,歸納有情的蘊素為五聚,即五蘊──色、受、想、行、識。
色蘊:色的定義為‘變礙\’,如《雜含》(卷二*四六經(jīng))說:‘可礙可分,是名色。’有體積而占有空間,所以有觸礙;由于觸對變異,所以可分析,這與近人所說的物質(zhì)相同。但從物質(zhì)生起的能力,佛法也稱之為色。雖然所說能力化的色,指善惡行為的潛能,然與現(xiàn)代所說的‘能\’,也很有類似的見地!
這里說的“可礙”就是有體積而占空間的,所以是有觸礙的,可以看得到的形形色色,還可以分析(分解),現(xiàn)代語言來說即物質(zhì),看得到、占空間有體積,又會變壞而能分解的。還有,從物質(zhì)而生起的能力,佛法也稱之為色,與現(xiàn)在講的能量類似。善惡行為的潛能就是佛法所說的由于身心造作而產(chǎn)生的業(yè)力。我們的色心運作留下了痕跡,也就是未來的影響力――潛能,即佛法的術(shù)語“業(yè)力”。其中還沒有表現(xiàn)于身語意的行為,雖然看不到卻潛在,叫無表業(yè);顯現(xiàn)在我們身心造作,展現(xiàn)為身語意的表現(xiàn),叫表業(yè)。有些人禪定功夫好,有天眼宿命等五眼通,能看到某某人死了輪回到哪一道去,其實就是天眼看到某某人的潛能(業(yè)力)趨向。但一般沒有神通的人看不到這樣的色,這個潛能就是業(yè)力,是屬于無表業(yè),佛法的某個角度來說,這還是屬于色法,只是沒有顯現(xiàn)出來。比如你今天做了一件善事,會覺得很歡喜,也許明天或過一段時間還歡喜,覺得身心輕安;如果今天作了一件很不好的事,半夜睡覺都會因害怕而驚醒,甚至每天都提心吊膽過日子,這就是潛在的能量影響到了未來,現(xiàn)在雖然還沒有展現(xiàn),然而它潛在里面,所以無表業(yè)就是一種潛能。
“受蘊:受的定義是「領(lǐng)納」,即領(lǐng)略境界而受納于心的,是有情的情緒作用。如領(lǐng)境而適合于自己身心的,即引起喜樂;如不合意的,即感到苦痛或憂愁。受就是內(nèi)心的情緒作用!
《雜阿含經(jīng)》中佛陀提到受蘊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我們內(nèi)在的六根觸到外面的六塵會產(chǎn)生六識,進而產(chǎn)生感受,這個感受如果順自己的心意,我們就會很歡喜――樂受;不順心意的,就會起瞋恨――苦受;還有一種是中性的,既不會引起痛苦,也不會引起歡喜――不苦不樂受。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觸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就在心里留下了影像,憑這個影像而引起情緒作用,這就是受的由來。我們每一個人雖然都活在感受中,卻很少有人會注意到“受”的作用。其實如果你能在“受”處下工夫,倒是悟道最重要的因緣呢!在我們的生活中,深細地去觀察六根與外境一切萬法接觸而產(chǎn)生的感受,這樣的觀察很重要:“為什么我會起情緒變化?我喜歡的,人家為什么不一定喜歡?我認為對的,別人為什么會認為不對?我感到快樂,人家并不快樂?我很生氣,人家為什么不會?同樣是人,為什么有種種不同的展現(xiàn)?”細細分析我們?yōu)槭矔鹂鄻肥?為什么會起貪愛造業(yè)?這都與“受”有著很深的關(guān)系,這里是重點。我們很少去分析了解自己五蘊身心的功能和運作思惟模式,所以第一步就是要一一了解我們身心五蘊的功能,F(xiàn)在上課雖然只是文字理論上的研究,但回過頭來馬上就要在身心上去印證明白了解的,不是只有談理論,應(yīng)該時時刻刻反觀,那是時時刻刻都可以體驗的。不離我們現(xiàn)實身心和外在的一切,馬上可以體會證明的,佛法是很如實的,而不是形而上的虛玄不可知不可摸的東西。如果佛法是不可知不可摸的,那我們依據(jù)什么來修學(xué)覺悟呢?事實上,佛陀的教法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生命的功能即身心的運作。我們的五蘊因顛倒無知而造業(yè),如果不去發(fā)現(xiàn)這五蘊本身的內(nèi)涵,不了解它的因,從哪里下手去解決它生死輪回的苦迫?所以必須在生命中探討它的因,有一句話:我們在這里跌倒,就要在這里站起來;我們在這里造業(yè)輪回,就要在這里發(fā)現(xiàn)它的真相,從了解真相中去消除它的因,才能超越解脫,不再被貪瞋癡煩惱束縛。有些人去請朋友來上課聽法,聽說上的《解脫之道》,所講的是五蘊六處十八界、講四圣諦緣起。就說:“唉呀,那個我已經(jīng)聽多了,沒興趣。”為什么沒興趣?因為我們都在講大乘啊,大乘是特殊超越的。其實都是忽視了佛法的根本,沒有打好基礎(chǔ),也就是沒有把握住主要的因,卻在幻想著最圓滿、最高、最超越的,這樣的所謂“大乘”,哪一個人能解脫?沒有真正的下手處啊!不但找不到原因,最后還得依賴、等救度,等死后到哪里去。佛法并不是那么神秘和虛玄縹緲的,佛法是非常如實的,就在我們生命的痛苦煩惱中去發(fā)覺它的真相而已,把這個原因解除了,就解決問題了,佛法其實是很單純的。
然而,我們卻被一個“大”字搞胡涂了,在那么多宗派與虛玄的理論中,找不到真正下手之處。所以千萬別忽視了這個簡單的四諦緣起,否則就找不到真正的因。五蘊的色受想行識就是我們生命中五個主要條件,不清楚這些條件,不了解你自己生命的運作模式,你又如何去解決痛苦煩惱生死的問題?在這里我再提醒大家:這個受蘊很重要!后面我們會詳細剖析受蘊的真相,讓你們學(xué)會觀察它的虛幻性,很快就會找到修行真正的下手處,這樣才能真正解除生命的痛苦。眾生的痛苦其實與受蘊有很深的關(guān)系,大家要注意!
“想蘊:想的定義為「取像」,即是認識作用。認識境界時,心即攝取境相而現(xiàn)為心象;由此表像作用,構(gòu)成概念,進而安立種種名言!
譬如當(dāng)我們的眼根看到外面的境界,就會像攝影機一樣把這個境界攝下來,然后留在心中產(chǎn)生新的影像。所以即使事情已經(jīng)過去,那個影像卻還在記憶中,我們會憑著過去記憶中的影像起心動念,再發(fā)為語言和身體的行為,這就是想蘊的作用。簡而言之:我們的內(nèi)在六根接觸外在的六塵產(chǎn)生了六識,識剎那滅去,留下影像在心中――想蘊,然后意根再攝取想蘊的影像,經(jīng)過審慮決斷而發(fā)為言語和身體的行為。注意哦!我們現(xiàn)在上課聽法的當(dāng)下,這時我看到各位,各位看到我,這個影像是當(dāng)下的,當(dāng)我們的心安住在這個“當(dāng)下”時,沒有過去和未來,只有當(dāng)下。但是反省一下,在生活的二十四小時中,又有多少時間是活在當(dāng)下的?大部分都在想過去未來,常常想那過去美好的或是生氣的,不然就是預(yù)測未來,準(zhǔn)備著未來、想象著未來。那個感受(受蘊)在心中落下的影像時時刻刻會跑出來,不是回憶過去就是預(yù)測未來,一天百分之九十的時間都落在“想”里面,而很少只是處于當(dāng)下的情境中。所以反問一下:自己有沒有真正很清醒的活過?時時刻刻在追憶過去、欣求未來,一直在創(chuàng)造理想設(shè)計未來,卻沒有真正面對眼前生活的生命當(dāng)下,也許你會認為自己是在幸福地享受,但你能說真正活在這個生命的當(dāng)下嗎?一天有多少生命真正是在清醒地活著?大部分都處在回想過去、欣求未來的狀態(tài)中,不是落在過去,就是希求未來,沒有真正活在當(dāng)下,二十四小時里有幾分鐘很清楚的真正在“活”的?都在想里面!這個“想”,對我們活在當(dāng)下的生命影響力太大了!提醒大家注意這一點。
“行蘊:行的定義是「造作」,主要是「思」心所,即意志作用。對境而引生內(nèi)心,經(jīng)心思的審慮、決斷,出以動身,發(fā)語的行為。因此,凡以思───意志為中心的活動,所有一切復(fù)雜的心理作用,除了受想以外,一切都總括在行蘊里。”
除了受和想以外一切的心理作用都是行蘊,它是一種意志作用――即推動我們言語和行為的動力。六根接觸六境,產(chǎn)生六識,俱生受想行,即決定后而發(fā)為言語和身體行為,行蘊是行為的動力。
“識蘊:識是明了識別,從能知得名。我們的內(nèi)心原是非常復(fù)雜的。把不同的心理作用分析起來,如受、想、思等,叫做心所。而內(nèi)心的統(tǒng)覺作用,叫做心。此心,從認識境界的明了識別來說,叫做識。所以,識是能識的統(tǒng)覺!
識與心其實是同一個內(nèi)涵,只是從不同角度來分析而已。透過根塵觸就會產(chǎn)生識――覺知。大乘佛法后來講到八識,不要以為有八個識或有六個識,其實具有統(tǒng)覺功能的都叫識,只是根據(jù)不同的功能而分為不同的識。透過眼睛叫眼識;透過耳朵為耳識;內(nèi)在有記憶儲存一切的功能,叫八識;能把八識放進去又能取出來的,叫七識或末那識。其實都是同樣的識,功能不同就給予不同的名字,表示識的功能不同而已,千萬不要以為真的有八個識,甚至后來講到第十識——清凈識(庵摩羅識)。其實只是針對識的功能性不同而給它一個名詞而已,千萬不要以為我們里面真的有那么多識,到底哪一個識才是?其實同樣都是一個識。
認識境界能起識別統(tǒng)覺作用的就叫識。我們的眼睛看到外面的境就顯現(xiàn)出來,而產(chǎn)生明了了別。這個識,如果只是從第一念來講,它就是一種直觀直覺而已;如果產(chǎn)生分別以后,就叫它是第二念、第三念,就產(chǎn)生了“受想思”的作用。所以我們認為識有清凈識,有污染識,什么是清凈識?就是沒有污染以前的都叫清凈識,受污染了就不是本來的識。其實清凈識是識,污染的識還是識。不了解的人以為我們有好幾種心――清凈心和污染的心。到底有幾個心?如果有兩個,一個是清凈的,一個是污染的,那你用的當(dāng)下這個是哪一個心?所以千萬不要錯會哦,以為我們有很多心很多識!
先大約了解五蘊的內(nèi)容,重點在于明白從五蘊產(chǎn)生的一些問題。
“常人及神教者所神秘化的有情,經(jīng)佛陀的慧眼觀察起來,僅是情識的能知、所知,僅是物質(zhì)與精神的總和;離此經(jīng)驗的能所心物的相依共存活動,沒有有情的實體可得!
導(dǎo)師在彰顯佛法的重點特質(zhì)。此處的“神教者”指的是其它宗教包括佛陀時代的婆羅門教以及六師外道。佛陀說,有情的身心其實只是情識上的能知和所知(能知就是內(nèi)六處,所知是外六處),不過是能知的功能與所觸動的外在境界,也就是物質(zhì)與精神即色心二法總合的功能作用性而已,沒有一個實在的永恒不變的實體可得。譬如我們的色身,從小慢慢長大,然后變老,必然會壞(病、死)滅去,總有一天要分解、分散的,它有什么實在永恒性嗎?接受了肉體會壞滅的事實,我們又不得不偏向于心靈,認為心靈是永恒不滅的,肉體壞了,心靈又去找另一個肉體,像換衣服換房子一樣,把這個心靈當(dāng)為實在的永恒不變的靈魂或叫“我”。佛陀認為這是神教者的神秘化,并沒有這種實質(zhì)的東西,佛法揭示一切現(xiàn)象都在遷流變化中――無常。所以一定要從動態(tài)的生命之流中去觀察,不能用靜止的解剖分析。動態(tài)的生命之流展現(xiàn)的就是生滅相,沒有一剎那可以停止,更沒有什么是永恒不變的,一切都在不停的遷流變化著,所以展現(xiàn)的就是生滅相。既是不停的遷流變化,在這個生滅相中,哪里有一個永恒不變的實在的東西?!
佛陀讓我們觀察五蘊,就是以生命現(xiàn)狀和山河大地的事實真相,來破除外道想象、推理的一個外在實有的主宰或內(nèi)在永恒不變的主體。佛陀以現(xiàn)實的身心現(xiàn)象來進行觀察分析透視,不管是物質(zhì)的色,還是精神的心都找不到一個永恒不變的東西。后面會談及印度時代的宗教界根據(jù)什么理論來建立這些宗教思想,而佛陀是用什么方法覺悟的,然后從現(xiàn)實的身心及萬法中去觀察體證,來破除外道擬想的產(chǎn)物,使外道也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現(xiàn)實。如果我們能把握這一點,就不會跟一般神教者一樣想象推理,認為外面有一個永恒不變的主宰,或里面有一個永恒不變的我或靈魂,就可以破除這樣的邪見。注意聽!在佛法來說,這樣的觀念就是邪見。聽到這里,也許有人心里就會嘀咕了。其實,我們在傳統(tǒng)中學(xué)到的是宗教信仰的觀念,對佛法沒有深入了解,不知道真正佛法的正見是什么,不明白什么是佛法與世與外道不共的特質(zhì)。我們活在傳統(tǒng)民俗信仰里面,以為那就是真相,其實是大錯特錯!正因為我們沒有正確去了解佛法的特質(zhì),所以只能在世俗的信仰、迷信中接受這些傳統(tǒng)的神教觀念。這也就是很多人虔誠行善布施,卻仍然痛苦煩惱,不能解決對生死疑惑的原因所在。光靠信仰能解決問題嗎?最后臨終時,只有在依靠外力的寄托中,沒有一個能真正安心的!
常人跟神教者所神秘化的有情,從佛陀的慧眼來觀察是沒有實性的,他只是能知所知、物質(zhì)與精神的總合而已。聽到這里你們也許會驚疑:佛法不是說有輪回嗎?如果沒有一個真正的自我,那誰在輪回生死?不要驚疑,待繼續(xù)研究下去,大家就會明白:佛法的輪回觀、業(yè)力觀不是建立在我上。正因為無我才能輪回,如果有我是不應(yīng)該輪回的。“我”是什么意思?就是真實常恒不變義。如果不依靠外面的條件,自己可以單獨存在而永恒不變,那還會輪回嗎?輪回就是不停在六道中生死變化,如果有獨存而永恒不變的自體,那怎么輪回?正因為沒有這種不變性、永恒性,所以才能產(chǎn)生緣起的輪回作用,這一點要注意,我們很少會這樣去思惟。還有一些理論說:我們本來是佛,或者我們是從上帝那邊來的,本來就是大梵天來的,都是清凈喜樂妙樂的。如果是這樣,還會輪回嗎?能相信這種所謂的清凈妙樂、喜樂嗎?
我們來人間,哪一個是真正幸福快樂、永遠都很滿足的?哪一個人面對死亡能不恐懼?哪一個不活在斗爭里?其實我們真的從來沒有解脫過,才不得不這樣相續(xù)的輪回不停。真正解脫者是斷了生死輪回的因,所以不會再生死相續(xù)了。我們?yōu)槭裁催來這個人間受苦?因為從來沒有解脫過!說“我們本來是佛,本來清凈,由于一念無明而輪回”,請問:我們修啊修,又修到清凈的地方了,然后忽然哪天一念又無明了,不是又要來輪回了嗎?這樣的“本來是佛,本來清凈”的理論能成立嗎?成佛了,清凈了還會顛倒嗎?還會顛倒的,那叫解脫嗎?所以注意啊,很多理論是講不通的,只是我們從來沒有很深的去分析過。
我們從小生活在社會習(xí)俗的模式中,熏染了神教的觀念,活在這種神教的觀念中,沒有一天能解脫的!佛法就是要破除這些不正確的觀念,佛陀是一個創(chuàng)覺者,他體悟真理后就解脫了,并把他解脫的內(nèi)容和體驗告訴我們,我們只要依著這個正確的理論和方法去學(xué)習(xí)并實踐,同樣可以解脫。佛示現(xiàn)在人間,與我們一樣有五蘊六處,他就是在觀察五蘊六處中去體會的,我們同樣可以在這樣的條件下去體會而解脫,一切就是這么的如實!佛并沒有展現(xiàn)說他是佛、是主宰,讓大家要拜他依靠他。他叫我們依賴的是法,是真理,不叫你迷信崇拜依靠他力。依靠人,人會死;依靠真理,真理普遍存在,所以佛法講“依法不依人”,要依止法,不依止其它;還要依止自己,唯有自己的身心才能夠自我觀照,自我反省,自我超越。但神教者恰恰相反,他要你先相信他,依賴他,將來就能回到他的天國;不信他的,就下地獄!請問:這是什么樣的慈悲?佛法講的是平等,佛陀活在人間,與我們五蘊條件都一樣,只是他放棄了人間的占有、愛染、貪欲,換來證得宇宙真理法則的正見。他是一個王子,生出來不要奮斗努力就擁有了一切。我們大家再怎樣拼死拼活,拼它個七八十年都不一定能爭取到他所擁有的。佛陀擁有足夠的權(quán)利財富,天下都是他的,還有美女以及許多子女,然而他還是認為人生是苦迫的,于是放棄了一切的占有,遠離了貪欲,才得到最后的正覺而解脫。悟道后的四十九年,每天依然日中一食去托缽。有好供養(yǎng)和精舍,即住在精舍吃好的;沒精舍沒供養(yǎng)時,與弟子們一樣樹下一宿餓肚子。佛陀為什么要過這樣的生活,他為什么能從所謂的享受中超越出來,并說法來幫助所有眾生同樣和他有解脫的機會?到底是做王子幸福,還是悟道后幸福?我們每天拼死拼活的,拼到你臨死的那一天,不管從名利還是個人的滿足,有誰能超越佛陀原先的條件?即使?fàn)幍搅?還是佛陀要放棄的東西!即使成了億萬富翁或做了總統(tǒng),要俊男美女都有,一百個孩子都當(dāng)立法委員又如何?佛陀為什么放棄了這一切,悟道后四十九年直到入滅還是過那樣的日子?什么叫真正的自在解脫、清凈妙樂?他只是了解悟入了宇宙的真理而已。但我們恰恰相反,偏偏執(zhí)著這個五蘊身體,非常愛惜它,明明知道它一定要老病死的,每天還是很執(zhí)著。有的人雖然看得比較開,明白這個身體一要壞要死的,不能在這個世間上永存。仍然希望還有一個世界是美好的,“我”到那里去,那里比這里好。那個“我”是什么東西?求那邊的享樂清凈自在,求得來嗎?真有這樣的因緣嗎?其實佛陀這里已經(jīng)說得很透徹:當(dāng)你執(zhí)著有一個“我”時,永遠不能解脫!那個“我執(zhí)”就是生死的根本啊!眾生之所以會執(zhí)著而造業(yè),致使輪回生死,全由這個我執(zhí)而來。
‘佛從慧眼觀察起來,我們的五蘊僅是情識的能知所知,僅是物質(zhì)與精神的總合,離此經(jīng)驗?zāi)芩奈锏南嘁拦泊娴幕顒?沒有有情的實體可得。’這句話就是佛法最重要的一點:在破實有,破我見我執(zhí)。佛法跟外道不同就在這里,佛法不承認有一個實在的永恒不變的“我”。后面會繼續(xù)深入探討,正因為空、無我,才能產(chǎn)生因果緣起一切萬法的變化。千萬不要以為沒有“我”就沒有因果,這里最容易錯會佛法的深意。我們學(xué)到后面會解釋得很清楚,知道因果的必然理則,明白是什么東西在輪回相續(xù)。
“五蘊說的安立,由「四識住」而來。佛常說有情由四識住,四識住即是有情的情識,在色上貪著──住,或于情緒上、認識上、意志上起貪著,執(zhí)我執(zhí)我所,所以系縛而流轉(zhuǎn)生死!
什么叫四識住?即五蘊中的識蘊對于前四蘊(色受想行)產(chǎn)生了染著系縛――住著。身心僅是物質(zhì)的色與精神(心)的和合,但是識卻對物質(zhì)的色、情緒的受、認識的想、造作的思(行)產(chǎn)生了執(zhí)著,產(chǎn)生執(zhí)著后就被綁住了,所以叫系縛,由于系縛而起貪愛造業(yè)而生死流轉(zhuǎn)。這就講到了重點:我們的意識對于色受想行的功能產(chǎn)生了多么大的執(zhí)著!每一個人稍稍反省反觀,就會發(fā)現(xiàn)痛苦煩惱都從這里來,貪瞋癡也從這里來。所以《阿含經(jīng)》說四識住是我們生死輪回的根本點。
“如離此四而不再貪著,即「識不住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除欲、見法、涅槃」(雜含卷三*六四經(jīng))。綜合此四識住的能住所住,即是五蘊,這即是有情的一切。”
眾生在哪里染著?識對于前四蘊的染著,由此系縛而造業(yè),就是這樣的因緣。如果這個染著貪愛斷了,我們的意識就不會住在哪一個方向地方了,不住時就是除欲、見法、涅槃。我見破了,貪愛止息了,一切的貪欲都止息了(即除欲),就看到諸法實相(見法),而進入涅槃寂滅,不再受生死輪回的控制了。這里點出了重點,后面還會一一分析具體的內(nèi)容。眾生為何生死輪回,如何才能解脫涅槃,當(dāng)然有更深細的原因,后面會講到十二緣起:眾生之所以貪欲愛染,由于不了解五蘊的身心功能;再往前追溯,就是無明(即沒有了解諸法真實相的智能),因而被自己身心的幻相所迷惑,在這里顛倒執(zhí)著愛染,造了大我見,這就是生死根本。
佛陀時代的印度外道都建立一個永恒不變的我(大我、梵我、清凈的我),內(nèi)在是我,內(nèi)心的反射投射到外面就變成主宰,希望外面有一個大力的主宰。佛陀追根究底,發(fā)現(xiàn)了一個最主要的因緣(即眾生貪愛、染著、造業(yè)的原因)是因為起了我見我執(zhí)的實有感――希望永恒存在的意欲。那時的印度,很多外道及宗教界的思想,在這一方面特別發(fā)達。佛陀最初也是照這個觀念去修行體會,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即使禪定中最高的四空定(非想非非想定)都無法解脫。最后用緣起的觀照才發(fā)覺真相,因了悟緣起而證道超越,他脫落的就是所有外道宗教里最執(zhí)著的我見,這就是生死的根本,因為證到無我而超越出來了。所有的神教都不離我見的觀念,佛陀悟道后開創(chuàng)了“無常、無我、涅槃”的三法印,破除的就是外道的我(自性)見。所以這里的我見就是生死輪回的根本。我見也是有原因的,往前追溯就是無明,即對真理實相的無知。
佛陀悟道后開示的就是四圣諦:眾生都在痛苦煩惱生死苦迫中,這叫苦諦;追尋其原因,這叫集諦;消除這些原因而得解脫,這叫滅諦;消除的方法,這叫道諦。對于人生現(xiàn)實的苦迫,必須要找到真正的原因,然后用正確的方法才能消除它而徹底解決,這就是苦集滅道的內(nèi)容和步驟。但是一般人聽到苦集滅道,往往會說:“那是小乘的啦”,而不知道這是佛法最根本的東西,離開了這些真實的內(nèi)容和實踐方法,找不到真正的原因,如何解脫?坦白說,佛法講的是無我,破除的就是自性見(我見)。但是學(xué)佛修行,修到最后卻認為有一個永恒不變的“我”,即使說什么“清凈的我”,那跟外道又有何不同?哪里還談得上解脫!不但沒有破除我見,還在增強我執(zhí),請問:你怎么解脫?那不是跟外道完全一樣嗎!佛法根本的與世不共的特質(zhì)在哪里?就是無我!體證無我的人才能止息執(zhí)著和貪愛,才能真正解脫涅槃。很多人都會恐懼:“解脫證入無我,不就是沒有‘我\’了嗎?那怎么行!”你一定要有“我”,誰反對?不過那可是生死的根本喔!你一定要活在那個觀念中,那是你自己的事,痛苦是你自己痛苦,沒人反對你的。佛陀告訴我們的是真相,信不信是你自己的事情。其實在佛陀的年代,他是這樣對弟子們開示的:‘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抑v的法,你不要馬上相信,在自己生命生活中去驗證,等你體會到了,再相信。佛陀是這樣的科學(xué)化!沒有叫人家盲目相信崇拜,沒說過:你信我才得救。
如果碰到六師外道,不管三七二十一,先相信了再說,那我們還爬得出來嗎?還能真正解脫嗎?任何一個宗教都是叫人先相信,甚至還有你不信就砍你,你不信就下地獄,那不是在恐嚇嗎?真理不是這樣的,就像現(xiàn)在學(xué)校教授的一些理論,在實驗室用科學(xué)理論程序公式經(jīng)過實驗,等實驗的結(jié)果出來后證明果然如此,才能信服這是真正的知識。佛法也是一樣,如果叫你先相信,那就是迷信了。如果碰到一個邪見的人,我相信他,那不慘了嗎?如何抉擇他是最有智能的真正的明師、善知識?就是看所學(xué)的理論,能否在我們生命中印證、實踐而能受用?證實如此,我們才信。佛陀從來沒有叫人家迷信崇拜他,也沒有認為自己是主宰的神和領(lǐng)導(dǎo)者,他說:“我亦僧?dāng)?shù)(是出家人中的一個),”就是這樣極其平凡的心。佛陀時代的僧團最民主化,我們現(xiàn)在還不如他們。佛陀的民主是有什么事大家開會(羯磨),大家制訂出來的公約大家要遵守,犯了制訂的戒律,你要在大家的面前懺悔,由大家來決議。如果你不愿意接受,不聽大家的勸導(dǎo)決議,就把你趕出去(叫默擯、擯除)。如果你犯錯了,愿意在大家面前懺悔,在人們能原諒的某種程度下的懺悔后,就恢復(fù)清凈了,繼續(xù)過著正常規(guī)律的生活,這就是當(dāng)時的民主。沒有說我有權(quán),你要聽我的。佛陀的戒律,佛陀僧團的羯磨是真正的民主。他不是叫你先信仰,而是對大家指出,我說的法是宇宙的真理,你可以先實踐,等你體會到了果然如此時,你再信。這里沒有一點迷信崇拜,沒有一點他力信仰。
《阿含經(jīng)》里可看到,佛陀的兒子羅睺羅出家了(佛陀沒有怕兒子無后),他指導(dǎo)羅睺羅的方法與僧團的人完全一樣,沒有因為是自己兒子而特別指導(dǎo),沒有私下灌頂,給他六十年功力,一樣指導(dǎo)他為眾生說五蘊法門。他的兒子聽后,馬上就去為大家說五蘊法門;貋砗,身為佛陀兒子的他還是恭敬虔誠來問法,佛陀叫他再為眾生說六處法門,他馬上就去為大家說六處法門。這里有一個含意,叫他為眾生說法,就是要他對五蘊六處的理論進行不斷的復(fù)習(xí),并且實踐到清楚明白才能有受用,F(xiàn)在各位來這里上課,聽了佛陀指導(dǎo)的五蘊六處,如果你是哼哼哈哈聽過去就算,怎么去為眾生說?有人問師父:“我聽后為什么講不出來?”因為你不熟悉不明白,不能融會貫通么,五蘊六處對你來說,只是觀念上好象了解一些,其實不是真的明白。所以佛陀的善巧就在這里,他用這種方法來指導(dǎo)他的兒子,羅睺羅就是依這樣的指導(dǎo)一一去體驗。講了六入法門回來后,又一心恭敬地請教。佛陀又讓他去說緣起法門,他又為大家講緣起法門了。回來后,佛陀就問他:你從五蘊、六處、緣起法的宣講中體會到了什么?羅睺羅回答:我感受到這些法門的深義是推著我們邁向涅槃解脫的,唯有透過這些,才能一步一步邁向解脫與清凈。佛陀肯定了他的體會。
由此而知,我們來聽法同樣如此。覺得師父講得很好,也感覺聽懂了,但是為什么不受用?佛陀為什么指導(dǎo)他的兒子為眾生說五蘊、六處、緣起法?只要你有一點點不明白、不通達,有一點點疑惑,你就無法對大家演說。佛陀時代沒有書,無法照章宣讀,都是聽聞后憑著自己的理解,然后去指導(dǎo)別人,為人宣說,那是口口相傳的。所以,“懂”是有很多層次的,不是只有信仰,還要去證明的。我們聽的法能否在生活中生命中去實踐體驗?如果不能在生命和身心中去體驗,學(xué)它干什么?佛法是非常如實的,不離開我們的身心和生活,使你能依法而實踐體證,而且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佛法是人人學(xué),人人可以解脫的,這一點一定要明白!如果佛法沒有這個功能,沒有實踐性、實驗性,無法當(dāng)下受用,那就不用學(xué)了!為什么?因為單純講信仰,我們佛法這一套太慢了,不管是哪一個法門都要很用功去學(xué),去實踐,還不一定能做得到。而別的宗教,只要相信他,就能到天國去了,多快啊!還有的說玄關(guān)一點,天堂就掛號,地獄就除名了。
佛法就是在破除這種迷惑的信仰,必須在你的生命中,身心生活中一一能實踐體驗,真的止息我們的痛苦煩惱,破除我執(zhí),能體驗到涅槃的真正清凈超越,這才是佛法的特質(zhì)。最重要的還有眾生平等、人人平等。即使我們過去的惡業(yè)很重,還是有機會的,只要你發(fā)菩提心,同樣可以從業(yè)力的慣性中超越出來,慢慢達到清凈,所以眾生都能解脫,平等性是一樣的。這一點不像神教徒,你信就得救,不信就下地獄,多么殘忍!佛法說,不管業(yè)力再重,只要你反省懺悔,發(fā)菩提心,一樣可以得救,可以解脫。佛法是建立在眾生的平等上,不是極端的神權(quán),這一點大家要明白。
眾生的生死根本其實就是四識住這個因緣。不知道這個,我們從哪里下手,從哪里去解脫?先明白這個主題,后面會一一講清楚。講到“有情”二字,就是我們的五蘊身心而已。請看下面的圖:
“綜合此四識住的能住所住,即是五蘊,這即是有情的一切。
┌物質(zhì)………………… 色─┐
識所依住─┤┌情緒…………受│
└精神─┤認識…………想├─五蘊
└造作…………行│
識…………………………………識─┘”
識的功能分兩個部分――能住和所住(所住的對象)。色是識所住的物質(zhì)部分;情緒的受、認識的想、造作的行是識所住的精神部分。識是能住的,前面四蘊是識所住的,五蘊就是識的能住和所住而已。所以有情的生命就是五蘊,離開五蘊外,沒有不變的神或叫作“我”的主體。因為沒有一個人能超越識的能住和所住的范疇。如果離開佛陀所說的五蘊功能外,你還可以找出另外一個神我、不變的靈魂、永遠不變的主體,可以隨時來找我來理論。
下面談的是處觀,六(處)根的功能其實涵蓋在五蘊里,只是進一步細細分別它的功能性而已。
- 上一篇:解脫之道講記 a5 三處觀
- 下一篇:解脫之道講記 a7 處觀
- 佛法是要鏟除欲望破除我執(zhí)
- 體方法師:修行把握關(guān)把握關(guān)鍵,先明白因果的必然性!
- 修行不要怕犯錯,勇于去體會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
- 真正的法就在一切法的當(dāng)下
- 正定跟四禪八定有何差異
- 修行把握關(guān)鍵,先明白因果的必然性!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1)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2)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3)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4)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5)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6)
- 身苦與心苦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 三十、安那般那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 十六、四食 一切有情皆以依食住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 六、佛云何說法、以何敎之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 前言
- 《中觀今論》講座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biāo),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