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霜楚圓禪師悟道因緣
石霜楚圓禪師悟道因緣
潭州(治所在今湖南長沙)石霜楚圓慈明禪師,汾陽善昭禪師之法嗣,俗姓李,全州(今廣西境內)人。少為儒生,二十二歲依湘山隱靜寺出家。其母非常賢德,勸他游方參學。后聽說汾陽善昭禪師有道望,于是不遠千里,前往禮謁。汾陽和尚一見他,知是法器,表面上沒有說什么,心里卻很器重他。
楚圓禪師在汾陽和尚座下住了兩年,可是汾陽和尚卻不許他入室參學。不僅如此,汾陽和尚每次見了楚圓禪師還必定指著他的鼻子罵詬,或者是大聲毀詆諸方,即便是有所教訓,也都是一些流俗鄙事。這一切令楚圓禪師非常難受,心里老是想不通。
一天傍晚,楚圓禪師向汾陽和尚哭訴道:“自至法席已再夏(已經兩年了),不蒙指示,但增世俗塵勞,念歲月飄忽,已事不明,失出家之利。”
楚圓禪師話還未說完,汾陽和尚仔細地打量著他,突然厲聲罵道:“是惡知識,敢裨(pi)販(販賣,賤買貴賣以自裨益)我!”
說完怒氣沖沖地舉起拄杖追打楚圓禪師。
楚圓禪師正想表白、求饒,汾陽和尚卻一把掩住他的嘴。楚圓禪師豁然大悟,說道:“是知臨濟道出常情!”
楚圓禪師悟道后,繼續(xù)留在汾陽座下,服勤七年,以報師恩。后辭去,往參唐明智嵩(又稱三交智嵩)禪師。經智嵩禪師指點,楚圓禪師與內翰楊大年、駙馬都尉李公遵勖(xu)往來甚密。他們三人之間機鋒競辯,相見恨晚,以法為友。
后楚圓禪師因為母親年老無依,遂南歸至瑞州,于洞山曉聰禪師座下領眾。在此之前,汾陽善昭禪師曾經告訴過楚圓禪師:“我遍參云門兒孫,特以未見聰(曉聰禪師)為恨。”因此,楚圓禪師便依止曉聰禪師座下三年。
后來楊大年致書宜春太守黃宗旦,讓他邀請楚圓禪師出世說法。于是太守便請楚圓禪師住持南源,開始楚圓禪師沒有答應,旋后不久,楚圓禪師又特地拜訪太守,表示愿意前往住持。太守很驚訝,問他為什么此一時彼一時。楚圓禪師回答說:“始為讓,今偶欲之耳(開始我是謙讓,現(xiàn)在突發(fā)奇想,又想去了)。”太守覺得他很樸直,因此非常敬重他。
楚圓禪師在南源住了三年,后離去,參禮神鼎洪諲(yin)禪師。神鼎和尚與楚圓禪師的師父汾陽善昭禪師原是同門師兄弟,都是首山省念禪師的高足。當時,神鼎和尚望尊一時,參學衲子,除非確實精奇,一般無人敢登門求教。神鼎和尚住山三十年,門下弟子一個個都氣吞諸方。
那天,楚圓禪師蓄著長發(fā),穿著破衣,一口湖南話,聲稱法侄求見。神鼎和尚的座下大眾一見楚圓禪師這副模樣,都大笑不已。
神鼎和尚派童子問楚圓禪師:“長老誰之嗣?”
楚圓禪師仰頭看著屋頂,回答道:“親見汾陽來!”
于是,神鼎和尚便策杖而出。
神鼎和尚一見楚圓禪師生得高大,便問:“汾州有西河師子,是否?”
楚圓禪師沒有接話,卻指著他的身后,扯開嗓子大叫道:“屋倒矣!”
那童子一聽,便驚慌逃走。神鼎和尚亦連忙回頭看視,動作極其敏捷。楚圓禪師于是席地而坐,脫下一只鞋子,看著神鼎和尚。神鼎和尚被楚圓禪師這一驚,早已忘記了剛才的問話,了不知道楚圓禪師哪兒去了。
這時,楚圓禪師才不緊不慢地從地上站起來,整理衣袍,一邊往外走,一邊自言自語道:“見面不如聞名。”說完便離開了神鼎和尚的道場。
后來,神鼎和尚派人去追他,卻沒有追上。神鼎和尚于是感嘆道:“汾州乃有此兒邪?”
從此以后,楚圓禪師名重叢林,學者爭相歸附。
楚圓禪師后住石霜,開法接眾,大振臨濟宗風。
曾有示眾偈云:
“昨日作嬰孩,今朝年已老。
未明三八九,難踏古皇道。
手鑠黃河干,腳踢須彌倒。
浮生夢幻身,人命夕難保。
天堂并地獄,皆由心所造。
南山北嶺松,北嶺南山草。
一雨潤無邊,根苗壯枯槁。
五湖參學人,但問虛空討。
死脫夏天衫,生披冬月襖。
分明無事人,特地生煩惱。”
北宋寶元戊寅(1038),李都尉存勖臨終前,特遣使者邀請楚圓禪師來京師(臨安)最后見一面,信中說道:“海內法友,唯師與楊大年耳。大年棄我而先,仆年來頓覺衰落,忍死以一見公。仍以書抵潭,師敦遣之。”楚圓禪師見書惻然,遂與侍者乘舟東下。在舟中,楚圓禪師作偈曰:
“長江行不盡,帝里到何時?
既得涼風便,休將櫓棹施。”
到了京師,楚圓禪師與李公相會一月有余,不久李公便歿。臨終,李公畫一圓相,作偈獻師云:
“世界無依,山河匪礙。
大海微塵,須彌納芥。
拈起幞(pu)頭(包頭用的軟巾),解下腰帶。
若覓死生,問取皮袋。”
楚圓禪師問:“如何是本來佛性?”
李公道:“今日熱如昨日。”說完便問師:“臨行一句作么生?”
楚圓禪師道:“本來無罣礙,隨處任方圓。”
李公道:“晚來困倦。”說完便不再答話。
楚圓禪師道:“無佛處作佛。”
李公于是泊然而逝。楚圓禪師放聲慟哭,并一直等到將李公安葬完畢,才離開京師。
在乘舟歸來的途中,楚圓禪師謂侍者道:“我忽得風痹疾。”
侍者一見楚圓禪師已口吻喎(wai)斜,便著急得以足頓地,抱怨道:“當奈何!平生呵佛罵祖,今乃爾(這可怎么辦啊,一輩子呵佛罵祖,現(xiàn)在嘴都歪了)!”
楚圓禪師一聽,便說道:“無憂,為汝正之。”
說完,用手一抹,嘴角端正如初。
三年后,也就是康定元年(1040)正月,楚圓禪師示寂。春秋五十四,塔全身于石霜。
- 上一篇:谷隱蘊聰禪師悟道因緣
- 下一篇:燃燈供佛
- 第一節(jié) 愚人食鹽喻
- 第一回 拜眾童子
- 1.為步行而行
- 第二節(jié) 愚人集牛乳喻
- 第二回 拜文殊師利
- 第三節(jié) 以梨打破頭喻
- 第三回 拜德云比丘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一)
- 第一回 溯源流書生說法 警癡頑菩薩化身
- 第五節(jié) 渴見水喻
- 第四節(jié) 婦詐稱死喻
- 第四回 拜海云比丘
- 第五回 拜善住比丘
- 第一節(jié) 千金小姐!萬金和尚!
- 第一卷:法戒錄 總勸
- 前言
- 第八節(jié) 山羌偷官庫衣喻
- 第六節(jié)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 第六回 拜彌伽
- 第九回 拜休舍優(yōu)婆夷
- 第七回 拜解脫長者
- 第七節(jié) 認人為兄喻
- 第八回 拜海幢比丘
- 第五十三回 拜普賢菩薩
- 摩登伽女與阿難(二)
- 第十節(jié) 三重樓喻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三)
- 第十回 拜毗目瞿沙
- 第一節(jié) 序說
- 第十一回 拜勝熱婆羅門
- 第十五節(jié) 醫(yī)與王女藥令卒長大喻
- 第十二回 拜慈航童女
- 第九節(jié) 嘆父德行喻
- 第一章 我的生命被顛覆了
- 第三章 一兩個鐘頭走完一生(2)
- 第十五回 拜具足優(yōu)婆夷
- 2.牧牛
- 第十三回 拜善見比丘
- 第十四回 拜自在主童子
- 哲理故事300篇(1-5)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xiàn)自己的魅力、體現(xiàn)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盲人摸象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來藏經》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來對待
- 借花獻佛的由來,釋迦牟尼前身以花供養(yǎng)燃燈佛
- 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
- 以平等心面對蕓蕓眾生,是菩薩的道德
- 梁武帝與佛教有什么關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個寺?
- 佛陀度化慳貪長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問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別人的好并懂得回報
- 盲人打燈籠,即與人方便,也與己方便
- 禪師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棄天性
- 從惜福看窮三代還是富三代
- 大乘心難發(fā),不愿再發(fā)大乘心的舍利弗
- 聽經的蛤蟆,命終后脫離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宮
- 學佛貴在實行,堅持不懈地去修一個法門,終會成功
- 熟悉經藏的比丘與精進修道的比丘
- 佛教歷史上與水陸法會有因緣的高僧
- 借事磨練,善用其心,讓心走出煩惱的牢獄
- 薄拘羅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卻都毫發(fā)無損
- 馬鳴菩薩抵億金的故事
- 人活著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樂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師圓寂日,德行與精神常存我們心間
- 釋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與歌利王的故事
- 舍棄對五欲的貪著,成功飛出籠子的鴿王
- 寺廟為什么喜歡種銀杏?佛珠變銀杏的故事
- 鳩摩羅什是誰?東晉高僧鳩摩羅什的一生
- 短暫的快樂與長久的快樂,你選擇哪個?
- 三年不吃飯的出家人
- 急性子與慢性子,人與人要學會理解和忍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