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法語集要
講述地點(diǎn):長春般若寺弘法樓
啟講日期:2007.9.22-2007.10.26
佛歷二五五一年八月十二至九月十六
凈土法語集要出版序
《大集經(jīng)》云:“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以是之故,我釋迦本師不舍大慈,無問自說,特開此凈土法門,以拯救末劫,令法界眾生,賴此以階無上菩提,妙不可言。愿聞?wù)吖残е?切莫錯過,而失極樂之利益也。
以末法眾生業(yè)深習(xí)重,論其本能,只能造業(yè),只能沉淪,沒有其他,無有出離之緣。面對末法眾生這種現(xiàn)狀,這種現(xiàn)實(shí),法藏比丘是看在眼里,哀在心上,作是思維:采取什么最好的、最殊勝的、最佳的方便辦法,才能拯救這些罪業(yè)深重的苦難眾生呢?所以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佛所,經(jīng)過五劫的思維,攝取二百一十億諸佛妙土清凈之行,而發(fā)了四十八大愿,以愿起行,經(jīng)無量劫難行苦行,舍身受身,將所修行的功德都收攝在阿彌陀佛圣號之中。
阿彌陀佛這四字圣號,就是法藏比丘大愿與大行的積集,亦是法藏比丘所修萬德之所莊嚴(yán),亦是彌陀如來的全部家業(yè)。所以我們一心念佛,就具足法藏比丘的大愿大行,如來的智慧德相就招感為我們自己所有,如來的全部家業(yè)就都恩賜給我們了。
於佛說的三藏教典,八萬四千法門之中,簡而易行,功高易進(jìn),效果神速,橫超三界,一生決了,不受后有,唯念佛一法,可通入路,所以被龍樹菩薩判為易行道。是靠他力持,即阿彌陀佛的愿力,所以法藏比丘於四十八愿中的根本之愿,即第十八愿中說:“十方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十方眾生,即包括無余之義,這里面有善的、惡的、有罪的、無罪的、悟的、迷的、智慧的、愚癡的、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乃至地獄、餓鬼、畜生,只要回心,再不造惡,一心念佛,短命的十念,乃至一念,長命的盡此一生去念,皆在阿彌陀佛的愿力攝受之中,皆得往生極樂世界,若不往生極樂世界,法藏比丘都不成佛。
然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證明此愿真實(shí)不虛,是故我等罪業(yè)深重,無有出離之緣的眾生,對十方的慈父——阿彌陀佛,為我等發(fā)的宏誓大愿,應(yīng)當(dāng)忍可於心,深信不疑,愛樂隨順。
阿彌陀佛即是佛說三藏十二部教典的核心之要,是佛說三藏十二部教典的實(shí)相法印,是佛說三藏十二部教典的最終歸宿。
凈土法門其大無外,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是等覺菩薩不能超出其外,十惡五逆亦可預(yù)入其中,所謂至大至圓至頓,大乘圓頓法門無過於此,大德所謂:“一句彌陀超三界”,誠為不可思議。
有鑒於此,成剛法師二〇〇七年八月,於長春般若寺講堂,以有力、準(zhǔn)確、通俗的語言,向聽法大眾闡述了日本《源信上人念佛法語》、《道綽禪師念佛法語》、《成剛法師念佛法語》之真實(shí)義,現(xiàn)已整理成冊,名《凈土法語集要》以饗法界有情,令法界有情皆不失凈土法門不可思議之利益,是以為序。
佛歷二五五二年七月十五日
長春般若寺講堂
源信上人念佛法語
上成下剛法師述義
離三惡道,生於人間,應(yīng)大慶喜。自身雖賤,不劣畜生。吾家雖貧,猶勝餓鬼。事雖不如人意,難比地獄之苦。世間之難多憂,即是出世間之緣。身雖卑賤不高貴,亦是入菩提之導(dǎo)。故生人間應(yīng)該慶喜。信心雖淺,本愿深故,任憑必往生。念佛雖倦,功德大故,稱念定來迎。故遇本愿,更應(yīng)慶喜。
離三惡道,生於人間,應(yīng)大慶喜者,此三句總的標(biāo)明生到人道中間,應(yīng)該大慶、大喜也。下邊略從三個方面說明。
經(jīng)云: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土。相差懸殊,有如大海之一滴。又五戒是人道的浮囊,守好五戒,不沉墮地獄、餓鬼、畜生道。於此三界六道受持五戒的是少數(shù),縱然受持五戒,然多有毀犯,圓滿受持的稀有罕見。又從三惡道出,得生人道,舊習(xí)未忘,多愚癡暗昧,若不遇佛法,還造業(yè)沉淪。由是觀之,得生人間,不亦難乎?又佛說人身難得,言不虛也。今既生於人間,豈非大慶大喜耶?
自身雖賤,不劣畜生。吾家雖貧,猶勝餓鬼。事雖不如人意,難比地獄之苦者,此以下文別明,生於人道中間,應(yīng)該大慶大喜也。
自身雖賤,不劣畜生者,此明身賤勝畜生。身賤者,謂身世卑微下賤,默默無聞也。畜生者,《婆沙論》云:“畜即畜養(yǎng),謂其橫生覆行,稟性愚癡,不能自立,為人畜養(yǎng),受人主宰、使役、負(fù)重、打罵、欺凌、傷殘、殺害、吃掉”;《四解脫經(jīng)》云:“所謂血途是也”;又名旁生,謂其形旁而行不正,遍在諸處故也。
吾家雖貧,猶勝餓鬼者,此明家貧勝餓鬼。謂此鬼類羸瘦丑惡,見者畏懼,窮年卒歲,不得飲食。縱得飲食,業(yè)力使然,化作火炭,痛烈難忍,長劫受饑虛之苦也。
事雖不如人意,難比地獄之苦者,此明事不隨心勝地獄。地獄者,謂地下之獄,受苦極重。所謂鑊湯爐炭,刀山火海,鐵床銅柱,種種苦毒,且萬劫難復(fù)。從有間到無間,乃至阿鼻,不可言說也。
世間之難多憂,即是出世間之緣。身雖卑賤不高貴,亦是入菩提之導(dǎo)者,此四句明逆順皆方便。
世間之難多憂,即是出世間之緣者,世俗有言:窮則思變。佛門說:知苦即離。逆緣以是入道之方便,謂以有生老病死、天災(zāi)人禍、種種障難、種種問題的逼迫,於五濁惡世方深生厭離,不離開不行,方能入道,故是出世間之緣。
身雖卑賤不高貴,亦是入菩提之導(dǎo)者,導(dǎo)即前導(dǎo),謂入菩提之前導(dǎo)也。經(jīng)云:豪貴學(xué)道難。以豪貴之人多驕奢淫泆,不肯學(xué)道。卑微下賤,困乏潦倒,無處希望,易於入道。故曰是入菩提之導(dǎo),即入菩提之前導(dǎo)也。
故生人間應(yīng)該慶喜者,以生人道中間,勝於三惡道,又是入道之本,故應(yīng)該大慶大喜也。
以上總明,不要被身賤、家貧、事不隨心、世難多憂等所障礙,因?yàn)檫@些都是出世間之緣,入菩提之導(dǎo)也。
信心雖淺,本愿深故,任憑必往生者,此以下文明佛法難遇,且又值遇彌陀宏愿,往生有份,更應(yīng)大慶大喜。
信心雖淺者,《起信論》說:經(jīng)一萬劫修行信心,十信行滿,是謂信成就。去此以還,悉皆不定,未免遇惡因。
本愿深故者,本愿即法藏比丘所發(fā)四十八大愿的第十八愿,為根本之愿:設(shè)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佛發(fā)誓發(fā)愿作保證,即保任此事,故曰本愿深故。
任憑必往生者,任即任從,憑即憑靠,謂一經(jīng)深信切愿,愿生彼國,則專稱彌陀名號,更不反顧,即依賴之義。若能如是信行,必定往生,故曰任憑必往生。
念佛雖倦者,倦即疲倦,謂懶惰、散亂之義。意謂雖然念佛,總精進(jìn)不起來,多生疲勞、倦怠,然亦功在不舍。
功德大故者,《無量壽經(jīng)》云:“乃至一念,為得大利”。《觀無量壽經(jīng)》云:“念一句阿彌陀佛,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大德有言:“一句彌陀超三界”。功能力用不可思議。
稱念定來迎者,以稱念彌陀名號,順佛本愿故,即在佛的愿力攝受之中,阿彌陀佛定以本愿力前來迎接。以見佛生歡喜,令心不亂,保持正念,一剎那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於七寶池中,蓮華化生。
故遇本愿,更應(yīng)慶喜者,以人身難得,佛法難遇。前者得生人道中間,應(yīng)大慶大喜。今又得遇彌陀宏愿救度,百千萬劫難遭遇,是喜上加喜,更應(yīng)該大慶大喜也。
妄念,原是凡夫本體,妄念之外別無心也。直至臨終,猶是一向妄念凡夫。知此念佛,即蒙來迎,乘蓮臺時,能翻妄念成為覺心。從妄念中所出念佛,猶如蓮華不染污泥,決定往生,不可有疑。莫厭妄念多,應(yīng)嘆信心淺,但以深信心,常念彌陀名。
妄念,原是凡夫本體者,妄即不真,念即不忘,謂凡夫以妄心念妄境,記憶不忘,舉體虛妄,無有真實(shí),故名妄念。此二句可從兩方面解釋:
一、凡夫即是眾生。眾生者迷也,所以眾生是以迷惑心作得。迷惑心即是無明不覺之心。無明不覺之心,即是妄想之心。妄想之心,即妄念也。故知眾生以妄為體,即妄體,妄體即妄念也!楞嚴(yán)經(jīng)》說兩種根本,此妄念即妄心,被判為無始生死根本,故曰妄念原是凡夫本體。
二、《楞嚴(yán)經(jīng)》云:“云何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如來藏妙真如性,即眾生本具之佛性,成佛之真體,本來之佛。又云:“五陰虛妄,本無五陰”。虛妄即無有真實(shí)。本無即不存在。五陰,即色、受、想、行、識也。色者質(zhì)礙之義,即指內(nèi)之色身六根,外之依報世界,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受、想、行、識,此四種屬於心法。受即領(lǐng)納之義;想即思想之義;行即遷流造作之義;識即了別、分別之義。既然五陰虛妄不有,則當(dāng)體即是本有真心。以佛說心外無法,十方世界唯是一心故也。又《大乘起信論》云:“法界一相”。謂十法界唯是一實(shí)相,所謂全事即理,全相即性,全妄即真,故曰妄念原是凡夫本體。
妄念之外別無心也者,以眾生迷於本心,而依真起妄,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zhuǎn)。雖有真心,不能發(fā)明,故曰妄念之外別無心也。
直至臨終,猶是一向妄念凡夫者,以眾生不能開拓本心,性成無上道,發(fā)明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無量百千陀羅尼門,即一心的全體大用。從生到死,這幾十年一期身命,用的都是妄想心,即六根攀緣六塵所生的六識妄心,故曰直至臨終,猶是一向妄念凡夫。
知此念佛,即蒙來迎者,《大乘起信論》云:“以有不覺妄想心故,能知名義,為說真覺。若離不覺之心,則無真覺自相可說”,謂以有妄心,能知名相、意義、道理,眾生才能開悟佛法,深信彌陀宏愿,念佛求愿往生。又知道除此妄念,再無他心可用,則即此妄心,轉(zhuǎn)變一下觀念,不念世間五欲六塵,而隨順圣教,念阿彌陀佛,乘阿彌陀佛本愿力,即蒙阿彌陀佛前來迎接。
乘蓮臺時,能翻妄念成為覺心者,《寶積經(jīng)·如來會》云:“其有眾生,生彼國者,皆悉住於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國中,無諸邪聚,及不定聚故”。正定之聚者,梵語三昧,華言正受,又名正定,亦名菩提,所謂覺心是也。無諸邪聚,及不定聚者,謂無諸邪妄之心,及與散亂昏沉之心也。又經(jīng)云:念佛之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圣眾,現(xiàn)在其前,是人心生歡喜,令心不亂,正念現(xiàn)前。正念即覺心也。故曰,乘蓮臺時,能翻妄念成為覺心。
從妄念中所出念佛,猶如蓮華不染污泥,決定往生,不可有疑者,以隨順世間五欲六塵所生之妄念,即是迷惑、濁惡、染污、愚癡、暗昧之性,喻如污泥。以隨順佛法,所生之正念,即是覺悟、慈悲、清凈、智慧、光明之性,喻如蓮華。蓮華雖出污泥,而不為污泥所染,故能以其鮮潔之性,即鮮艷、潔凈之性,令人欣慕、向往,給人以愉快和安慰,以此譬喻,念佛雖出於妄念,然不為妄念所惑,故能以其純正清凈之性,得入彌陀大誓愿海中,蒙佛接引。一剎那中離五濁,屈伸臂頃到蓮池,華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到了自在家鄉(xiāng),永不觸苦,常受妙樂,真實(shí)不虛。故曰,從妄念中所出念佛,猶如蓮華不染污泥,決定往生,不可有疑。
莫厭妄念多,應(yīng)嘆信心淺,但以深信心,常念彌陀名者,謂正以妄念多,故須多念佛。若欲妄念少,多念阿彌陀。不從求中得,念佛妄念滅。十信未成就,故名信心淺。勤修深信心,自然念彌陀。
道綽禪師念佛法語
若教赴時機(jī),易修易悟。若機(jī)教時乖,難修難入。是故《正法念經(jīng)》云:“行者一心求道時,常當(dāng)觀察時方便”。若不得時,無方便,是名為失,不名利。何者?如鉆濕木以求火,火不可得,非時故;若折干薪以覓水,水不可得,無智故。是故《大集經(jīng)》云:“佛滅度后:第一五百年,我諸弟子學(xué)慧得堅固(謂成道堅固);第二五百年,學(xué)定得堅固(謂禪定堅固);第三五百年,學(xué)多聞讀誦得堅固(謂談?wù)f堅固);第四五百年,造立塔寺,修福懺悔得堅固(謂塔廟堅固);第五五百年,白法隱滯,多有諍訟,微有善法得堅固(謂斗爭堅固)”。
又彼經(jīng)(《大集經(jīng)》)云:“諸佛出世,有四種法度眾生。何等為四?一者口說十二部經(jīng),即是法施度眾生。二者諸佛如來有無量光明相好,一切眾生但能系心觀察,無不獲益,即是身業(yè)度眾生。三者有無量德用,神通道力,種種變化,即是神通力度眾生。四者諸佛如來有無量名號,若總?cè)魟e,其有眾生,系心稱念,莫不除障獲益,皆生佛前,即是名號度眾生”。
計今時眾生,即當(dāng)佛去世后第四五百年,正是懺悔修福,應(yīng)稱佛名號時者。
又若去圣時近,即前者修定、修慧,是其正學(xué),后者是兼。如去圣已遠(yuǎn),則后者稱名是正,前者是兼。何意然者?實(shí)由眾生去圣遙遠(yuǎn),機(jī)解浮淺、暗鈍故也。
據(jù)諸部大乘,明說聽方軌:
一、《大集經(jīng)》云:“於說法者,作醫(yī)王想,作拔苦想。所說之法,作甘露想,作醍醐想。其聽法者,作增長勝解想,作愈病想。若能如是,說者聽者,皆堪紹隆佛法,常生佛前”。
二、《大智度論》云:“聽者端視如渴飲,一心入於語義中,聞法踴躍心悲喜,如是之人應(yīng)為說”。
三、彼論(《大智度論》)又云:“有兩種人得福無量無邊。何等為二?一者樂說法人,二者樂聽法人。是故阿難白佛言:‘舍利弗、目連,何以得智慧神通,於圣弟子中最為殊勝’?佛告阿難:‘此之二人,於因中時,為法因緣,千里不難,是故今日,最為殊勝’”。
四、《無量壽大經(jīng)》(《佛說無量壽經(jīng)》)云:“若人無善本,不得聞此經(jīng),清凈有戒者,乃獲聞?wù)?rdquo;。
五、《無量壽大經(jīng)》(《佛說無量壽經(jīng)》)又云:“曾更見世尊,則能信此事,奉事億如來,樂聞如是教”。
六、《無量壽清凈覺經(jīng)》云:“善男子、善女人,聞?wù)f凈土法門,心生悲喜,身毛為豎,如拔出者,當(dāng)知此人,過去宿命已作佛道也。若復(fù)有人,聞凈土法門,都不生信者,當(dāng)知此人,始從三惡道來,殃咎未盡,為此無信向耳。我說此人,未可得解脫也”。
是故《無量壽大經(jīng)》(《佛說無量壽經(jīng)》)云:“驕慢弊懈怠,難以信是法”。
據(jù)大乘圣教,明眾生發(fā)心久近,供佛多少:
《涅槃經(jīng)》云:“佛告迦葉菩薩:若有眾生於熙連半恒河沙等諸佛所發(fā)菩提心,然后乃能於惡世中,聞是大乘經(jīng)典不生誹謗。若有於一恒河沙等佛所發(fā)菩提心,然后乃能於惡世中,聞經(jīng)不生誹謗,深生愛樂。若有於二恒河沙等佛所發(fā)菩提心,然后乃能於惡世中,不謗是法,正解信樂,受持讀誦。若有於三恒河沙等佛所發(fā)菩提心,然后乃能於惡世中,不謗是法,書寫經(jīng)卷,雖為人說,未解深義”。
何以故?須知此較量者,為彰今日座下聞經(jīng)者,已曾發(fā)心供養(yǎng)多佛也。又顯大乘經(jīng)之威力不可思議,是故《涅槃經(jīng)》云:“若有眾生聞是經(jīng)典,億百千劫不墮惡道。何以故?是妙經(jīng)典所流布處,當(dāng)知其地即是金剛,是中諸人亦如金剛”。故知聞經(jīng)生信者,皆獲不可思議利益也。
《觀佛三昧經(jīng)》云:“父王白佛:佛地果德,真如實(shí)相,第一義空,何因不遣弟子行之?佛告父王:諸佛果德有無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脫,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勸父王行念佛三昧。
父王白佛:念佛功德,其狀云何?佛告父王:如伊蘭林,方四十由旬,有一棵牛頭旃檀,雖有根芽,猶未出土,其伊蘭林唯臭無香。若有啖其華果,發(fā)狂而死。后時旃檀根芽漸漸生長,才欲成樹,香氣昌盛,遂改變此林,普皆香美,眾生見者皆生稀有心。
佛告父王:一切眾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亦復(fù)如是。但能系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變一切諸惡,成大慈悲,如彼香樹,改伊蘭林。
所言伊蘭林者,喻眾生身內(nèi)三毒、三障,無邊重罪。言旃檀者,喻眾生念佛之心。才欲成樹者,謂一切眾生,但能稱念不斷,業(yè)道成辦也。
問曰:計一切眾生念佛之功,亦應(yīng)一切可知,何因一念之力,能斷一切諸障?如一香樹,改四十由旬伊蘭林,悉使香美也?
答曰:依諸部大乘,顯念佛三昧不可思議也。何者?如《華嚴(yán)經(jīng)》云:“譬如有人,用獅子筋以為琴弦,音聲一奏,一切余弦,悉皆斷壞。若人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煩惱,一切諸障,悉皆斷滅。亦如有人構(gòu)取牛羊驢馬,一切諸乳,置一器中,若持獅子乳一滴投入,一切諸乳悉皆破壞,變?yōu)榍逅H羧说芷刑嵝闹?行念佛三昧者,一切惡魔諸障,直過無難”。
又彼經(jīng)(晉譯《華嚴(yán)經(jīng)》)云:“譬如有人持翳身藥,處處游行,一切余人不見是人。若能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惡神,一切諸障,一見是人,隨所詣處,無能遮障也。何故能爾?此念佛三昧,即是一切三昧中王故也”。
明發(fā)菩提心:
《凈土論註》云:“今言發(fā)菩提心者,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者,即是度眾生心。度眾生心者,即是攝取眾生,生有佛國土心。今既愿生凈土,故先發(fā)菩提心也”。
又《凈土論註》云:“凡欲發(fā)心會無上菩提者,有其二義:一者,先須離三種與菩提門相違法。二者,須知三種順菩提門法。何等為三?一者,依智慧門,不求自樂,遠(yuǎn)離我心貪著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門,拔一切眾生苦,遠(yuǎn)離無安眾生心故。三者依方便門,憐憫一切眾生,遠(yuǎn)離恭敬供養(yǎng)自身心故。是名遠(yuǎn)離三種菩提門相違法。
順菩提門法者,菩薩遠(yuǎn)離如是三種菩提門相違法,即得三種順菩提門法。何等為三?一者,無染污清凈心,不為自身求諸樂故。菩提是無染污清凈處。若為自身求樂,即違菩提門。是故無染污清凈心,是順菩提門。二者,安清凈心,為拔一切眾生苦故。菩提安穩(wěn)一切眾生清凈處。若不作拔一切眾生離生死者,即違菩提門。是故拔一切眾生苦,是順菩提門。三者,樂清凈心,欲令一切眾生得大菩提故,攝取眾生生彼國土故。菩提是畢竟常樂處。若不令一切眾生得畢竟常樂者,則違菩提門。此畢竟常樂,依何而得?要依大義門。大義門者,謂彼安樂佛國是也。
《大智度論》云:“新發(fā)意菩薩,機(jī)解軟弱,雖言發(fā)心,多愿生凈土,何意然者?譬如嬰兒,若不近父母恩養(yǎng),或墮坑、落井、火蛇等難,或乏乳而死。要假父母摩洗養(yǎng)育,方可長大,能紹隆家業(yè)。菩薩亦爾,若能發(fā)菩提心,多愿生凈土,親近諸佛,增長法身,方能匡紹菩薩家業(yè),十方運(yùn)濟(jì)。為斯益故,多愿生也”。
又彼論(《大智度論》)云:“譬如鳥子,翅翮未成,不可逼令高翔,先須依林傳樹,羽成有力,方可舍林游空。新發(fā)意菩薩亦爾,先須乘愿求生佛前,法身成長,隨感赴益”。
問曰:或有人言,愿生穢土教化眾生,不愿往生凈土,是事云何?
答曰:若身居不退已去,為化雜惡眾生故,能處染不染,逢惡不變。如鵝鴨入水,水不能濕。如此人等,堪能處穢拔苦。若是實(shí)是凡夫者,唯恐自行未立,逢苦即變,欲濟(jì)彼者,相與俱沒。如似逼雞入水,豈能不濕?
是故《大智度論》云:“若凡夫發(fā)心,即愿在穢土拔濟(jì)眾生者,圣意不許”。何意然者?龍樹菩薩釋云:“譬如四十里冰,如有一人,以一升熱湯投之,當(dāng)時似如減少,若經(jīng)夜至明,乃高於余者。凡夫在此發(fā)心拔苦,亦復(fù)如是,以貪嗔境界,違順多故,自起煩惱,反墮惡道故也”。
《十方隨意往生經(jīng)》云:“普廣菩薩白佛言:世尊,十方凈土皆為嚴(yán)凈,何故諸經(jīng)中偏贊西方阿彌陀國,勸往生也?佛告普廣菩薩:一切眾生濁亂者多,正念者少,欲令眾生專念有在,是故贊嘆彼國為別異耳。若能依愿修行,莫不獲益。
問曰:《無量壽經(jīng)》云:“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今有世人,聞此圣教,現(xiàn)在一形,全不作意,擬臨終時,方欲修念,是事云何?
答曰:此事不類。何者?經(jīng)云十念相續(xù),似若不難,然諸凡夫心如野馬,識劇猿猴,馳騁六塵,何曾停息。各須宜發(fā)信心,使積習(xí)成性,善根堅固也。如佛告大王:“人積善行,死無惡念,如樹先傾,倒必隨曲也”。若風(fēng)刀一至,百苦湊身,若習(xí)先不在懷,念何可辦,何不預(yù)克念也?
問曰:若人但念彌陀名號,能除十方眾生無明黑暗。然有眾生稱名憶念,而無明猶在,不滿所愿者,何意?
答曰:由不如實(shí)修行,與名義不相應(yīng)故也。
復(fù)有三種不相應(yīng):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謂無決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續(xù),謂余念間故,迭相收攝。若能相續(xù),則是一心。但能一心,即是淳心。具此三心,若不生者,無有是處。
《涅槃經(jīng)》云:“夫放逸者,是眾惡之本。不放逸者,乃眾善之源。如日月光,諸明中最。不放逸法,亦復(fù)如是,於諸善法,為最為上。亦如須彌山王,於諸山中為最為上,何以故?一切惡法,由放逸而生。一切善法,不放逸為本”。
《五苦章句經(jīng)》云:“眾生等是流轉(zhuǎn),恒三惡道為常家,人天暫來即去,名為客舍故也”。
《大莊嚴(yán)論》云:“勸一切眾生,常須系念現(xiàn)前,偈云:盛年無患時,懈怠不精進(jìn)。貪營眾事物,不修施戒禪。臨為死所吞,方悔求修善。智者應(yīng)觀察,除斷五欲想。精勤習(xí)心者,終時無悔恨。心意既專至,無有錯念亂。智者勤投心,臨終意不散。不習(xí)心專至,臨終必散亂。心若散亂時,如調(diào)馬用硙。若其斗戰(zhàn)時,回旋不直行”。
《觀佛三昧經(jīng)》云:“佛告阿難:‘此觀佛三昧是一切眾生犯罪者藥,破戒者護(hù),失道者導(dǎo),盲冥者眼,愚癡者慧,黑暗者燈,煩惱賊中大勇猛將,首楞嚴(yán)等諸大三昧,始出生處’。佛告阿難:‘汝今善持,慎勿忘失。過去、未來、現(xiàn)在三世諸佛,皆說如是念佛三昧。我與十方諸佛及賢劫千佛,從初發(fā)心,皆因念佛三昧力故,得一切種智’”。
成剛法師念佛法語
上成下剛法師述義
一、《大集經(jīng)》云:“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以是之故,我釋迦本師不舍大慈,無問自說,特開此凈土法門,以拯救末劫,令法界眾生,賴此以階無上菩提,妙不可言。愿聞?wù)吖残е?切莫錯過,而失極樂之利益也。
以末法眾生業(yè)深習(xí)重,論其本能,只能造業(yè),只能沉淪,沒有其他,無有出離之緣。面對末法眾生這種現(xiàn)狀,這種現(xiàn)實(shí),法藏比丘是看在眼里,哀在心上,作是思維:采取什么最好的、最優(yōu)勝的、最佳的方便辦法,才能拯救這些罪業(yè)深重的苦難眾生呢?所以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佛所,經(jīng)過五劫的思維,攝取二百一十億諸佛妙土清凈之行,而發(fā)了四十八大愿,以愿起行,經(jīng)無量劫難行苦行,舍身受身,將所修行的功德都收攝在阿彌陀佛圣號之中。
阿彌陀佛這四字圣號,就是法藏比丘大愿與大行的積集,亦是法藏比丘所修萬德之所莊嚴(yán),亦是彌陀如來的全部家業(yè)。所以我們一心念佛,就具足法藏比丘的大愿大行,如來的智慧德相就招感為我們自己所有,如來的全部家業(yè)就都恩賜給我們了。
於佛說的三藏教典,八萬四千法門之中,簡而易行,功高易進(jìn),效果神速,橫超三界,一生決了,不受后有,唯念佛一法,可通入路,所以被龍樹菩薩判為易行道。是靠他力持,即阿彌陀佛的愿力,所以法藏比丘於四十八愿中的根本之愿,即第十八愿中說:“十方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十方眾生,即包括無余之義,這里面有善的、惡的、有罪的、無罪的、悟的、迷的、智慧的、愚癡的、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乃至地獄、餓鬼、畜生,只要回心,再不造惡,一心念佛,短命的,十念,乃至一念;長命的,盡此一生去念,皆在阿彌陀佛的愿力攝受之中,皆得往生極樂世界,若不往生極樂世界,法藏比丘都不成佛。
然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證明此愿真實(shí)不虛,是故我等罪業(yè)深重,無有出離之緣的眾生,對十方的慈父——阿彌陀佛,為我等發(fā)的宏誓大愿,應(yīng)當(dāng)忍可於心,深信不疑,愛樂隨順。
我要把阿彌陀佛請到我的心中安住,讓阿彌陀佛在我的心中理直氣壯,正大光明,頂天立地,永遠(yuǎn)不倒,是我不負(fù)阿彌陀佛的一片好心,亦是我知恩報恩,亦是我對阿彌陀佛最大的回敬,亦是我善念阿彌陀佛,安住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即是佛說三藏十二部教典的核心之要;是佛說三藏十二部教典的實(shí)相法印;是佛說三藏十二部教典的最終歸宿。
三藏十二部者,三藏即經(jīng)、律、論也。十二部即:一、契經(jīng);二、重頌;三、受記;四、孤起;五、無問自說;六、因緣;七、譬喻;八、本事;九、本生;十、方廣;十一、未曾有;十二、論議。
以阿彌陀佛證得本覺妙心,而得成佛道,方稱為阿彌陀佛。於六凡法界,即人、天、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及四圣法界,即聲聞、緣覺、菩薩、佛,十法界心,唯佛一人,證得本心,即本來心,性成無上道,純真無妄,純正無邪,超九法界而獨(dú)尊,最為無上。所謂一真法界,即一佛法界也。
又於佛說的八萬四千法門,唯有念佛一門,無不包羅,其大無外,普攝一切,無有遺余。其余八萬三千九百九十九種法門都不能,故曰,阿彌陀佛即是佛說三藏十二部教典的核心之要,即心要也。
法印者:
一、小乘三法印。謂佛說諸小乘經(jīng),以無常、無我、涅槃寂滅為法印。印即印定之義。若有此三法印,印定其說,是名佛說。若無此三法印印定,是名魔說。如世間公文,有印印定,證明可信,故名三法印。
1、無常印。謂世間生死及一切法,悉是無常,眾生不了,於無常法中,執(zhí)以為常,故佛說無常,以破其執(zhí)常之倒,倒即顛倒,是名無常印。
2、無我印。謂世間生死及一切法,皆是因緣而生,因緣性空,所謂因緣和合,虛妄相生,因緣脫離,虛妄名滅,舉體虛妄,本無有我。眾生不了,而於本來無我的一切法中,強(qiáng)立主宰,執(zhí)之為我,故佛說一切法無我,以破其執(zhí)我之倒,是名無我印。
3、涅槃寂滅印。梵語涅槃,華言寂滅,即不生不滅。謂一切眾生不知生死是苦,而更起惑造業(yè),流浪三界,故佛說涅槃寂滅之法,令其出離生死之苦,生死即生滅也,而得涅槃寂滅之樂。涅槃寂滅即不生不滅也,是名涅槃寂滅印。
二、大乘法印。佛說大乘經(jīng),以實(shí)相為法印。實(shí)相者,謂無一切虛妄之相也。印即印定之義。謂以實(shí)相印,印定一切法皆無相故。
以阿彌陀佛證得本具之實(shí)相,而得成佛道,方稱為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眾生,往生極樂世界,使令證得清凈實(shí)相,畢竟得作佛,故曰,阿彌陀佛是佛說三藏十二部教典的實(shí)相法印。
佛說的三藏教典一代時教,是處處指歸,時時導(dǎo)向,即指歸凈土,導(dǎo)向極樂也。是三根普被,即上根、中根、下根,利鈍全收,即利根、鈍根,是等覺菩薩不能超出其外,十惡五逆亦可預(yù)入其中。是九界同歸,即九法界眾生第一最可信賴的安穩(wěn)之處,故曰,阿彌陀佛是佛說三藏十二部教典的最終歸宿。
阿彌陀佛是十方的大慈父,是法界眾生的大導(dǎo)師,是苦難眾生的大救星。
大慈父者,以阿彌陀佛能成就十方眾生的法身慧命故;大導(dǎo)師者,以阿彌陀佛能導(dǎo)引十方眾生趣向極樂故;大救星者,以阿彌陀佛能以光明名號救度十方眾生出離三界火宅故。
大德有言:“一句彌陀超三界”。
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稛o量壽經(jīng)》中佛告彌勒: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dāng)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唯十方諸佛是超九界而獨(dú)尊,無有何法能超越其上,此無上功德,即指佛的功德,謂畢竟得作佛也。
又云:“ 若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zhuǎn)”,以是觀之,非一句彌陀超三界而何?
經(jīng)云:“但念阿彌陀,即是深妙禪”。
大德有言:“寶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又舉一念,即是法界全體。阿彌陀佛這一念提起來了,則八萬四千種生死妄想皆得降伏、對治,乃至斷除。又不染為禪,一心念佛,則自然遠(yuǎn)離世間五欲六塵,所謂得念佛三昧是也。念佛三昧是諸三昧中王,非深妙禪而何?
經(jīng)云:“念一句阿彌陀佛,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此顯脫罪出苦,無甚於念阿彌陀佛,功能力用不可思議,以仗他力,即阿彌陀佛的愿力故也。善導(dǎo)大師云:“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亦此義也。
經(jīng)云:“一稱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窮盡”。
《阿彌陀經(jīng)》云:“專持名號,以稱名故,眾罪消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又《法華經(jīng)》云:“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句南無佛,皆已成佛道”。散亂念佛,尚獲如斯大利,何況一心稱名,非入涅槃界,不可窮盡而何?
是知滅惡生善,脫罪出苦,一生決了,不受后有,乃至得成無上菩提,無甚於念阿彌陀佛,最為第一。
謂一心念阿彌陀佛,是惡也滅了,善也生了,罪也脫了,苦也出了,是故一生決了,不受后有,乃至得成無上菩提。無有哪一法能超過念阿彌陀佛,最為第一者,即無有二也。
你要想醫(yī)治心上的生死大病嗎?那么請你一心念阿彌陀佛。因?yàn)榘浲臃鸺词菬o上的法藥,所謂阿伽陀藥是也。
生死大病者,即指眾生八識田中所含藏的貪嗔癡等八萬四千生死種子,所謂生死習(xí)氣、惡習(xí)嗜好。阿彌陀佛是無上的阿伽陀藥,所謂阿伽陀藥即不死藥也,能治一切生死大病。所以我們一心念阿彌陀佛,八萬四千種生死大病皆得對治,是眾病皆瘥也。
從了脫生死這一大事因緣來說,一念離開阿彌陀佛,即預(yù)示著災(zāi)難、六道三途,乃至無間就要現(xiàn)前,所以我們一念也不能離開阿彌陀佛。
《地藏經(jīng)》云:“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yè),無不是罪”!栋舜笕擞X經(jīng)》云:“心是惡源”!哆z教經(jīng)》云:“心之可畏,甚於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難以制御”!独銍(yán)經(jīng)》云:“此攀緣心是生死妄本”。達(dá)摩祖師云:“心生即是罪生時”!洞蠹(jīng)》云:“末法眾生,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所以若一念離開阿彌陀佛,則妄念就要現(xiàn)前,而妄念即是生死妄本,能建立無邊的生死、罪業(yè)和痛苦,而生死、罪業(yè)和痛苦,即是災(zāi)難。又舉一念即是法界全體,今既妄念現(xiàn)前,則不出六道三途,乃至無間,或天法界、人法界、地獄法界、餓鬼法界、畜生法界、阿修羅法界,必落其一,而不能超出其外也。是故,一念也不能離開阿彌陀佛。
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與阿彌陀佛不二,阿彌陀佛與我心一體。是故我當(dāng)以心持佛,唯佛是念,非佛不念。
此明心佛不二。以離開能念之心,則無所念之佛。離開所念之佛,亦無有能念之心。所以能念之心,即是所念之佛;所念之佛,即是能念之心。是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佛不二,佛心一體。如水乳合,離水無乳,離乳無水,不可分也。是故當(dāng)以心持佛,唯佛是念,非佛不念。
以心力不可思議,法力不可思議,心法和合,方能建立不可思議的佛法利益,即往生極樂,究竟成佛也。
阿彌陀佛是世間出世間,第一最可信賴的安穩(wěn)之處,故我們要把身心世界徹底放下,無所顧忌地安住其中,不動不搖,是名善念阿彌陀佛。
安穩(wěn)之處雖多,然要將其說到真實(shí)處、根本處、究竟處,唯有十方諸佛所居之清凈國土最為安穩(wěn),然這對於九法界眾生來說,尤其是對六凡眾生來說,所不堪能,故無分也。
十方世界,只有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等覺菩薩不能超出其外,十惡五逆亦可預(yù)入其中。所以文殊、普賢位居等覺,而發(fā)愿曰:“愿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唐時張善和、張鐘馗,皆以屠宰為業(yè),臨終遇善知識,十念亦得往生,成佛有分。
阿彌陀佛,是世間出世間,第一最可信賴的安穩(wěn)之處,理當(dāng)安住,不動不搖。
千念萬念皆是生死苦輪,唯有阿彌陀佛這一念,才是極樂蓮邦。
以千念萬念,體性是一,即未離妄念,妄念乃生死根本,能建立無邊的生死、罪業(yè)和痛苦,故曰,皆是生死苦輪。以極樂世界乃阿彌陀佛之所建立,又阿彌陀佛有愿在先,若有眾生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是往生之業(yè),以念佛為本,故知,唯有阿彌陀佛這一念,才是極樂蓮邦。
執(zhí)持名號,一心不亂,即是對阿彌陀佛的最大孝順,亦是最好的禮敬。
《觀無量壽經(jīng)》云:“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又《無量壽經(jīng)》第十八愿云:“十方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依此二經(jīng)之意,是釋迦如來此方發(fā)遣,彌陀如來彼國來迎,此遣彼迎,是故我等當(dāng)奉佛語,執(zhí)持名號,一心不亂,方不負(fù)二尊之意,所謂依教奉行是也,故曰,是最大的孝順和最好的禮敬。
我要把阿彌陀佛請到我心中安住,讓阿彌陀佛在我心中頂天立地,永遠(yuǎn)不倒,是名心善安住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此明阿彌陀佛在我心中安住,則是我善於安住極樂世界。
《觀無量壽經(jīng)》云:“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知,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法身父母,能成就我們的智慧之命。然世間的孝順子女,尚且把生身父母接到自己的家中奉養(yǎng),所以我們也要把我們的法身父母——阿彌陀佛,請到我們的心中安住,方不失對法身父母——阿彌陀佛之孝敬也。
我若不能乘阿彌陀佛之宏愿,執(zhí)持名號,一心不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得成無上覺道,乘愿再來,救度一切眾生,得大安樂,出離苦難,我即是對佛的最大欺騙、對眾生的最大犯罪、對自己的最大自殺。是故我從今已去,唯佛是念,非佛不念,寧可念佛一句死,不可忘佛一句生,如此而已,豈有他哉?
《普賢行愿品》云:“是人臨命終時,最后剎那,一切諸根悉皆壞散,一切親屬悉皆舍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nèi)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勿復(fù)相隨。唯此愿王,不相舍離,於一切時引導(dǎo)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彌勒菩薩等,此諸菩薩,色相莊嚴(yán),功德具足,所共圍繞。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
又《阿含經(jīng)》云:“若修福業(yè),而無愿者,譬如五彩巧繪,文錦雖佳,不以膠和,終不堪久。亦如陶家瓦器,坯質(zhì)已就,不經(jīng)火煅,終不堪用”!栋浲咏(jīng)》云:“應(yīng)當(dāng)發(fā)愿,愿生彼國”。是故,我今發(fā)此愿,以自監(jiān)督、鞭策、勵行也。
身命可舍,阿彌陀佛不可不念。
此色身濁命,一是造罪,二是遭罪,除此以外,更沒有其他,誠應(yīng)舍罪惡之物,無由惜也。但借用此色身濁命,念阿彌陀佛可以,以盡快地解脫其對我們的系縛、逼迫和障礙,是故,身命可舍,阿彌陀佛不可不念。
千念萬念皆是濁惡、染污、顛倒、障礙、迷悶之念,皆是六道、三途、地獄、生死、痛苦之念……。千念萬念,唯有阿彌陀佛這一念是妙善、清凈、通達(dá)、心開、意解之念,是為賢、作圣、成佛、解脫、極樂之念。是知千念萬念,念哪一念都不行,千念萬念,不念阿彌陀佛這一念不行。且人生無常,有今天沒明天,生命在呼吸間,彌陀不向此刻念,更向何時念彌陀?
嗚呼!濁世不可久留,時間不待我也,恐后無日矣!故我當(dāng)借有限之生命,念無量之彌陀,舉念即彌陀,說話亦彌陀,做事亦彌陀,我即如是念,愿共諸眾生,皆如是念彌陀。
大德有言:“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解此義者,當(dāng)如是念彌陀。
我若一念離開阿彌陀佛,即是災(zāi)難,六道、三途、無間就會現(xiàn)前。且此五濁惡世皆是死路,唯有阿彌陀佛這一條活路,所以我一念也不能離開阿彌陀佛。我寧可死在一念阿彌陀佛上,也決不活在一念妄想上。我既已發(fā)愿,愿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我就要把阿彌陀佛念好,念得純而不雜,念得凈而不染,念得真而不虛,乃至念得一心不亂,妙契彌陀大愿,究竟往生。
以於此五濁惡世,心離開阿彌陀佛,沒有好事,皆是死路,唯有阿彌陀佛這一條活路。又世俗有言:“既來之,則安之”,我今既已投誠皈命於阿彌陀佛,當(dāng)義無反顧,不僅要唯佛是念,非佛不念,而且要把阿彌陀佛念好,念得一心,念得透亮,是為上不負(fù)阿彌陀佛之期,下不負(fù)己靈也。
我就是要在這些有事無事、善惡逆順、苦樂罪福、生死存亡、錯綜復(fù)雜、千變?nèi)f化的境界之中,把阿彌陀佛念好,念得一心,念得透亮。
以有事無事、善惡逆順、苦樂罪福、生死存亡、錯綜復(fù)雜、千變?nèi)f化的境界,乃世間相,過去是這樣,現(xiàn)在是這樣,未來也是這樣。然同一虛妄,本來不有,但不理會可也,念佛自然無障礙。又於此五濁惡世,既然就阿彌陀佛這一條活路,則為了活命,謂使法身慧命得活,是沒有踰越不了之障礙也。
這一句阿彌陀佛,能翻天、能覆地、能移山、能倒海、能摧毀三界六道、能建立極樂蓮邦,乃至無上菩提因此而成就。其威力如斯,誠為不可思議,且百千萬劫難遭遇,愿聞?wù)咔心?dāng)面錯過,而失極樂世界的大利益,誠為可惜。當(dāng)奉佛語,自行化他,執(zhí)持名號,一心不亂,賴此一句阿彌陀佛,皆得成就如來智慧德相。若能如是,方為不負(fù)我佛婆心之教。
此贊嘆阿彌陀佛的功能力用不可思議也。
譬如我們發(fā)心要到北京去,在這一念心的力量作用下,開始起行,一步、二步、三步……,乃至百千萬億步,步步都趣向北京,待到步子走得圓滿了,北京自然現(xiàn)前,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者是也。
我們發(fā)愿求生極樂世界也是如此,在這一念愿心的力量作用下,開始念阿彌陀佛,一句、二句、三句……,乃至百千萬億句,待到阿彌陀佛念得圓滿了,阿彌陀佛極樂世界自然現(xiàn)前,所謂執(zhí)持名號,一心不亂者是也。
綜上所述,去北京或上極樂,雖然有世間與出世間之別,然所以皆得成就者,其理則一,咸貴在堅持,功在不舍也,愿聞?wù)呱钏佳伞?/p>
此明念佛貴在堅持,功在不舍也。
如善導(dǎo)大師云:“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jié)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yè),順彼佛愿故”。正定之業(yè)者,有二義:一、一心念阿彌陀佛,正是決定往生之業(yè)。二、一心念阿彌陀佛,是決定得正定聚之業(yè)。
對於已發(fā)心求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人來說,一念離開阿彌陀佛,尚且失大利益,誠為可惜,何況至今尚未得聞,或已得聞,當(dāng)面錯過者耶?更是可憐可憫。愿已發(fā)心者得成就,已得聞?wù)吣e過,未得聞?wù)咚俚寐劇?/p>
此明若一念離開阿彌陀佛,尚且失大利益,何況至今未得聞?wù)?極樂世界利益無分;蛞训寐?wù)?當(dāng)面錯過者,更是可憐可憫。
曠劫舍身舍命,不如剎那念一句阿彌陀佛。
以曠劫舍身舍命,不出生死,與上極樂世界無干,亦是徒勞。《無量壽經(jīng)》云:“乃至一念”,《觀無量壽經(jīng)》云:“乃至十念,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故不如也。
世間以金銀、琉璃、珍珠、瑪瑙等為寶,實(shí)皆出於頑石,終成瓦礫,而非真寶也。阿彌陀佛能出生極樂世界,安樂無量眾生,令無量眾生得大富貴,得大饒益,得大安樂,乃至畢竟得作佛,是知阿彌陀佛實(shí)乃無價之寶,可謂寶中之寶也。過去未聞,今已得之,所以我要象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來珍惜阿彌陀佛。生命在,阿彌陀佛即在;生命不在,阿彌陀佛也在。是生命可舍,阿彌陀佛不可丟也。
此明世間的金銀等七寶實(shí)屬頑石,終成瓦礫。阿彌陀佛乃無價之寶,可謂寶中之寶也。以阿彌陀佛是無上的佛寶,能出生一切眾寶也。
自今已去,我要對阿彌陀佛大興恭敬、禮拜、供養(yǎng)、贊嘆、憶念,以示對阿彌陀佛他老人家的孝敬之意。
以若無阿彌陀佛的救度,我等末法罪業(yè)深重的凡夫,在這個三界六道的苦海里,不知會被生死業(yè)風(fēng)所吹,將漂流到何處,而不知所歸也。今何福何德,能乘阿彌陀佛的愿力,上極樂世界,是過去睡夢也想不到的事,可今天能成為現(xiàn)實(shí),這一切都是阿彌陀佛的恩賜。
噫!阿彌陀佛的大恩比天高,比海深,比地厚,我等下劣,無以報效,唯大興恭敬、禮拜、供養(yǎng)、贊嘆、憶念,以示對阿彌陀佛他老人家的孝敬之意。
世間不舍,極樂不得。
經(jīng)云:“委棄身命,尊崇道故”。孟子曰:“生我所欲,義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何況五濁惡世正是我等所要舍棄的,極樂正是我等所要欣往的,安得不舍世間而取極樂耶?
心若離開阿彌陀佛,心即濁惡、染污、顛倒、障礙、迷悶。心若不離開阿彌陀佛,心即清凈、解脫、自在、安穩(wěn)、快樂。是知,心若離開阿彌陀佛,是極為遭殃。心若不離開阿彌陀佛,是最為吉祥,所以我心一念也不能離開阿彌陀佛。
《觀佛三昧經(jīng)》云:“父王白佛,念佛功德,其狀云何?佛告父王,如伊蘭林,方四十由旬,有一棵牛頭旃檀,雖有根芽,猶未出土,其伊蘭林,唯臭無香,若有啖其花果,發(fā)狂而死。后時旃檀根芽,漸漸生長,才欲成樹,香氣昌盛,遂改變此林,普皆香美,眾生見者,皆生希有心。佛告父王,一切眾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亦復(fù)如是,但能系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變一切諸惡,成大慈悲,如彼香樹,改伊蘭林”。所言伊蘭林者,喻眾生身內(nèi)三毒、三障,無邊重罪。言旃檀者,喻眾生念佛之心。才欲成樹者,謂一切眾生但能念佛不斷,道業(yè)成辦也。
此明心離開阿彌陀佛,無有好事,如彼伊蘭林,故曰遭殃。心不離開阿彌陀佛,不好也是好,如彼旃檀樹,故曰吉祥。
文殊、普賢位居等覺,尚且發(fā)愿:愿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唐張善和、張鐘馗,皆以屠宰為業(yè),臨終念佛,尚得往生。是知,阿彌陀佛這一法,於佛說的三藏十二部教典之中,最為殊勝,是等覺菩薩不能超出其外,十惡五逆亦可預(yù)入其中。
此明阿彌陀佛這一法,於佛說的八萬四千法門之中,最為殊勝,是九法界眾生第一最可信賴的安穩(wěn)之處。
佛說的三藏十二部教典雖皆殊勝,然而阿彌陀佛這一法又是殊勝當(dāng)中的殊勝;佛說的三藏十二部教典雖皆奧妙,然而阿彌陀佛這一法又是奧妙當(dāng)中的奧妙;佛說的三藏十二部教典雖皆無上,然而阿彌陀佛這一法又是無上當(dāng)中的無上,所以者何?以阿彌陀佛即是眾生本具的,三世諸佛所共證的本覺妙心,微妙難思議。是故愿與法界眾生,共念阿彌陀佛,同參三德秘藏,共入毘盧性海。
此明阿彌陀佛這一法,於佛說的三藏教典一代時教,八萬四千法門之中,是殊勝當(dāng)中之殊勝,是奧妙當(dāng)中之奧妙,是無上當(dāng)中之無上,最為第一也。
世間出世間什么最好?什么最不好?曰:心不離開阿彌陀佛最好,心離開阿彌陀佛最不好。什么最善?什么最不善?曰:心不離開阿彌陀佛最善,心離開阿彌陀佛最不善。什么最樂?什么最不樂?曰:心不離開阿彌陀佛最樂,心離開阿彌陀佛最不樂。是知,心不離開阿彌陀佛,不好也是好,心離開阿彌陀佛,好也是不好;心不離開阿彌陀佛,不善也是善,心離開阿彌陀佛,善也是不善;心不離開阿彌陀佛,不樂也是樂,心離開阿彌陀佛,樂也是不樂。所以者何?以好、善與樂在阿彌陀佛,不好、不善與不樂在其他故也。
此明心不離開阿彌陀佛,最好、最善、最樂。心離開阿彌陀佛,最不好、最不善、最不樂也。
一句話,心離開阿彌陀佛沒有好事。
以心離開阿彌陀佛,妄心就要現(xiàn)前,妄心要現(xiàn)前,必然落在六道三途,乃至無間,不能超越其外,故曰,心離開阿彌陀佛沒有好事。
成就凈土法門的關(guān)鍵在於無論什么時間、什么地點(diǎn)、什么情況下,只念阿彌陀佛這一法,其他什么也不念。若因習(xí)氣或事緣起了一念,應(yīng)立刻覺知,馬上把念收攝回來,繼續(xù)念阿彌陀佛。若能這樣堅持日久,念佛自然得一心。
此明念佛如何得一心,有三:一、只念阿彌陀佛一法。二、其他什么也不念。三、妄念起時,馬上把念收攝回來。
我深信極樂世界是樂,要如同我深信娑婆世界是苦一樣,無有異也。我切愿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要如同我切愿出離娑婆世界一樣,無有異也。我一心執(zhí)持阿彌陀佛圣號,剎那無間,亦要與我心臟跳動時刻不停一樣,無有異也。
此明深知娑婆世界苦,方能知極樂世界樂。對娑婆世界深生厭離,方能欣往極樂世界。知人生命在呼吸間,方能剎那不離開阿彌陀佛。
除了阿彌陀佛,其他一切皆生死邊事,不可念也。
以妄心念妄境,皆生死邊事,故不可念也。
寧受地獄苦,不離阿彌陀。
此地獄雖苦,然心不離開阿彌陀佛,不唯可以出離地獄,永不受也,且能往生極樂世界,畢竟得作佛。
但念阿彌陀佛一法足矣。
以念阿彌陀佛,即可直了成佛。若再念其他,萬般皆無用,徒勞無有益也。
十方世界,我只知阿彌陀。除了阿彌陀,一切皆不識。
以阿彌陀佛是不死法,其他一切皆是生死法故也。
出家在家人,生死緣中轉(zhuǎn)。生死緣不死,彌陀緣不活。
生死緣者,以妄心念妄境也。彌陀緣者,以心念阿彌陀佛也。
於一切時中,不離阿彌陀,是為最親切,更不用其他。若離阿彌陀,萬般皆無用,徒勞無有益。
善導(dǎo)大師云:“眾生口常稱佛,佛即聞之。身常禮敬佛,佛即見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眾生憶念佛,佛亦憶念眾生。彼此三業(yè),不相舍離,故名親緣也。眾生愿見佛,佛即應(yīng)念現(xiàn)在其前,故名近緣也。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終時,佛與圣眾,自來迎接,諸邪業(yè)系,無能礙者,故名增上緣也”。
又一心稱名,即被諸佛之所護(hù)念,皆得不退轉(zhuǎn)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曰,是為最親切,更不用其他。
我一心念阿彌陀佛,就是為了徹底、全部、干凈地對治、降伏、消滅我千千萬萬的生死之念,所以千千萬萬的生死之念,哪一念都不能動搖、侵犯、占領(lǐng)我念阿彌陀佛這一念。假使熱鐵輪,在於頂上旋,終不以此苦,退失所發(fā)愿。佛子如是執(zhí)持名號,一心不亂,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此明以誓愿力持,令心安住阿彌陀佛這一法,不動不搖。
我若一念離開阿彌陀佛,就如同覆我的這塊天塌了,載我的這塊地陷了,支撐我的這個擎天柱倒了,如是我的一切都完了,所以我一念也不能離開阿彌陀佛。
此明心離開阿彌陀佛,是禍患無窮,說不能盡,所謂大事去矣。
往昔我競用這一念筑生死城了,今天我要反其道而行之,用這一念造極樂城。我每念一句阿彌陀佛,都是在為極樂城添磚加瓦,所以我要晝夜不停地念阿彌陀佛,加快工程進(jìn)度,爭取早日把極樂城建好,以便安樂法界眾生,了卻我佛長劫大愿。
以往昔迷,惡用其心,造無邊生死。今日悟,善用其心,建究竟涅槃,悟迷有分齊,今非昔比也。
從今已去,我就一件事,即看著我心,一念也別離開阿彌陀佛就行了。
所謂一件事,即一件大事,謂一大事因緣。一大事因緣者,即看著自己的心,一念也別離開阿彌陀佛是也。
令阿彌陀佛在我的心中,永遠(yuǎn)正念昭彰。
謂讓阿彌陀佛在我心中,永遠(yuǎn)顯現(xiàn),其相鮮明,宛然可見,有如畫浮於面,雕出於的,日映於空,有目共睹,所謂千里來龍在此結(jié)穴,畫龍點(diǎn)睛是也。
- 上一篇:溈山大圓禪師警策述義
- 下一篇:大乘了心法
- 道亮法師: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 成剛法師:心在不停的生住異滅如同做夢
- 行策大師:想要念佛求生凈土不妨熾然起忻厭心
- 宏海法師:為什么四眾弟子修學(xué)凈土不能夠真實(shí)相應(yīng)?
- 智者大師:求生凈土為什么要念西方阿彌陀佛?
- 正如法師:人人在“常寂光凈土”的國土上都是佛
- 成剛法師:思維生死無常的六個過患
- 大安法師:凈土一法難信就在不能了解阿彌陀佛的心
- 覺醒法師:凈土來自眾生對真美善的追求與統(tǒng)一
- 大安法師:省庵大師對凈土的情懷是如何表達(dá)的?
- 仁禪法師:偷安一世受苦多生,以凈土為舟航何愁退轉(zhuǎn)?
- 念西法師:凈土關(guān)要及修法、講法歧途
- 大安法師:怎么通過身口意三業(yè)來修凈土?
- 印光大師:大通家和普通人該怎么修凈土?
- 印光大師:想要往生凈土,先認(rèn)清楚修學(xué)的宗旨
- 印光大師:《凈土五經(jīng)》是念佛法門的根本
- 大安法師:凈業(yè)行人必修的“凈土四信”
- 大安法師:念佛不念咒,修凈土不修別的可以往生嗎?
- 如瑞法師:大慈菩薩發(fā)愿偈對發(fā)愿求生凈土的概括
- 慈法法師:聞凈土教法即是不退之因緣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yán)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yán)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jìn)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dá)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yùn)?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xué)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yàn)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dāng)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jì)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jì)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yuǎn)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jì)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jì)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hù)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jì)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dú)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jì)群法師:如何呵護(hù)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jì)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xué)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xué)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dá)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xué)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xué)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