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jīng)

佛教經(jīng)典。亦稱《小無量壽經(jīng)》,簡稱《小經(jīng)》。與《無量壽經(jīng)》、《觀無量壽經(jīng)》合稱凈土三經(jīng)。一般認為在1~2世紀印度貴霜王朝時期已流行于犍陀羅地區(qū)!栋浲咏(jīng)》是釋迦牟尼佛在憍薩羅國舍衛(wèi)城的南方祇園精舍,與長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薩以及諸多佛弟子而說的經(jīng)典。..[詳情]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要解》述義 第二講

  《佛說阿彌陀經(jīng)要解》述義(第二講)

  對這個經(jīng)文即將要解釋之前,先做一個五重玄義。天臺家釋經(jīng)一般用五重玄義——五個方面來詮釋這部經(jīng)典玄妙的義理。那大家在前面,就對這部經(jīng)典主要的思想脈絡(luò)、主要的精神宗旨有一個總體的把握。這五重玄義第一是“釋名”,第二是“辨體”,第三是“明宗”,第四是“明力用”,第五是“教相”。

  第一是解釋這部經(jīng)典的名題。一般講,有智慧的人聽到經(jīng)題就能夠了解一經(jīng)之義。一般的經(jīng)典建立名題有人、法、喻、單、復(fù),這些都是譯經(jīng)家常說的一些常識。那么這部經(jīng)主要是以人為名,能說和所說都是以人作為名題!胺鹫f阿彌陀經(jīng)”,第一個“佛”字是我們娑婆世界說法的教主,就是指釋迦牟尼佛。“釋迦”是能仁的意思,“牟尼”是寂默的意思。那釋迦牟尼——能仁、寂默,也代表著在這個世間教化眾生的兩個重要科目。我們這個地球的眾生心比較殘忍,所以要用“能仁”——仁慈——來進行教化;我們這個地球的眾生心比較散亂,所以要用“寂默”來進行教化。那釋迦牟尼佛來到這個世界示現(xiàn)八相成道,也有他非常悠遠的歷史了。他在無量久遠之前曾做大悲菩薩,發(fā)五百大愿,要在娑婆世界五濁惡世人壽百歲的時候,示現(xiàn)在這個世間拯救眾生。那一般來說,五濁惡世是在減劫。減劫兩萬歲的時候就進入濁世,就是迦葉佛時。到了人壽平均一百歲的時候,那個時代的眾生業(yè)障很重,智慧很淺,造業(yè)甚多,入三惡道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土。所以這位菩薩悲心甚切。一切具有甚深大慈悲心的菩薩發(fā)愿,也最多能發(fā)人壽平均千歲來這個世間度眾生的愿。唯有釋迦牟尼佛因地發(fā)愿百歲的時候來這個世間度化眾生。佛是一切種智者,他自己覺悟了——從無明大夢里面醒過來了,也要令一切眾生從無明大夢醒過來。這就是自覺覺他。對法界的事理、因果、性相一切了知。所以對佛所說的一切——這種真理,我們凡夫眾生都要相信。他是滿足大悲心人,他是具有一切種智者。他唯一的目的是讓我們出離三界輪回之苦,契證涅槃自性之樂。所以我們在這個末法時候能聽到念佛一法,首先要感恩釋迦牟尼佛,乘大悲愿力示現(xiàn)這個世間來說這個法門的恩德。

  第二個字是“說”,說,是“悅所懷也”。就是佛的本懷一旦有機會暢演出來,他就表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歡喜、愉悅。佛來這個世間唯一的本懷是什么?是把我們一切眾生看成等同一子——這樣的悲心,我們在三界里面這么迷惑顛倒,眾苦煎熬,佛憂心忡忡;一旦我們善根發(fā)露,智慧顯現(xiàn),有出離之心,佛救度我們的力量就在當下,佛觀察到這個機緣成熟了,就趕緊宣說——不失時機地宣說,好,那宣說的不是一般的法門,而是宣說念佛往生凈土一法。那么這個法表達的是:眾生成佛的機緣成熟了。因為他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阿鞞跋致——三種不退,一生補處,究竟成佛。所以往生凈土一法就等于是即生成佛一法,F(xiàn)在有的人他不了解這個,總是覺得好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現(xiàn)在有種說法叫“終極解脫的中間站”——還是屬于中間化城。它不是這個樣子,西方極樂世界就是究竟成佛的地方,就是成佛的寶所。這個概念一定要非常明晰,非常的肯定下來。所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等于成佛。觀察到眾生成佛的機緣成熟,釋迦牟尼佛才趕緊宣說這個一切世間極難信之法,令苦難的眾生得到究竟的解脫。眾生得到了這究竟的解脫,佛才歡喜。這就是“說”的意思。

  那眾生成佛的機緣成熟,靠什么力量來成佛?這就是所說的“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導(dǎo)師。我們能夠相信凈土法門念佛求生,就能夠往生凈土成佛,其主要的依據(jù)是在阿彌陀佛那里。是他在無央數(shù)劫以前,以他無緣、同體的大慈悲心稱性發(fā)出四十八大愿,建立一個至極莊嚴清凈的凈土,來接引無量無邊的信愿念佛眾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是由于阿彌陀佛因地當中發(fā)了大愿要令一切眾生快速的離開輪回之苦,快速的究竟成佛。所以我們成佛的價值目標是來自于佛力。這是凈土法門不共的特點。“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因賅果海,果徹因源”,我們怎么去理解這幾句話?這是我們凈土祖師不厭其煩再三宣說的。這個法門,阿彌陀佛已經(jīng)成就的四十八大愿所產(chǎn)生的力量,就是果地上的功德。阿彌陀佛把他果地上的功德完全的恩賜給我們這些眾生,作為我們眾生因地修行之心。所以我們因地修行的心里面是滲透著、凝聚著阿彌陀佛的愿力。這就是“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入到我們的心想里面。

  入到我們的心想中以后呢,那怎么去理解“因賅果海,果徹因源”?由于阿彌陀佛果地上的功德在我們的因心里面,所以我們當下念佛、觀佛的因心里面就——“賅”——含攝著、包裹著果海。就是阿彌陀佛果地像大海般的功德是在我們能念的心里面完全含攝的,包括住的。這“因賅果海”。為什么能念佛的心就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就是阿彌陀佛遍知法界的那種大海般的一切種智,從我們每一聲佛號里面展示出來。阿彌陀佛建立凈土,建立名號,四十八大愿每一愿的施設(shè)都是為了眾生,不是為了自己。所以他由愿所引導(dǎo)的大行——六度萬行,也是完全為了眾生,從這里理解“果徹因源”。阿彌陀佛果地上的一切功德,徹到了我們眾生因地當中的本源心地。那么這個源也表明阿彌陀佛的加持力源源不斷,像無盡的寶藏。彌陀名號的十二光如來,當我們每一聲稱念的時候,十二光如來的無邊光、無礙光、智慧光、歡喜光……都在加持著我們,它是不間斷的。所以這個凈土一法,你一定要站在一個果覺和因地的互動、感應(yīng)層面去建立信心。

  “佛說阿彌陀”,阿彌陀是梵語,翻譯成我們中文叫無量壽,或者叫無量光。那么“阿彌陀”這個名字也是一切眾生本具的性德:“無量壽”是我們一切眾生本具的寂定的性德,“無量光”是我們一切眾生本具的那種照用的性德。這位法藏菩薩愿力圓滿成為了阿彌陀佛,是把一切眾生本具無量光壽的性德彰顯出來、圓滿出來的一尊果地上的佛,所以就叫阿彌陀。這個阿彌陀的名號跟我們眾生的心性,產(chǎn)生了內(nèi)在的、同質(zhì)的、互動的、親切的關(guān)聯(lián)。這個名號是本著眾生的心性建立起來的,那么眾生的心性也要借助名號的稱念彰顯出來!鞍ⅰ笔菬o的意思,“彌陀”是量的意思,他是無量,也代表性德的無有邊際、無有限量。這個無量是表達他一切的無量,不僅是壽命無量、光明無量,而且他的神通也無量,道力也無量,依報也無量,正報也無量,辯才也無量,相好也無量,說法也無量,化度的眾生也無量。叫一一無量。所以釋迦牟尼佛是宣說著無量光壽乃至功德智慧無量的“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法界藏身”這么一尊佛的功德。

  那最后是“經(jīng)”,一切佛所說的都稱為經(jīng)。當然佛經(jīng)也是五人宣說,但這部非常稀有、難遇、難信之法的經(jīng)典是釋迦牟尼佛金口所宣。

  好,這就是我們了解“佛說阿彌陀經(jīng)”這么一個經(jīng)題的意思。

  好,第二我們來看看它的體性,這部經(jīng)典是以實相為正體。談到大乘都是談一法印——以實相為印,跟小乘的三法印有所不同。好,那么我們對這部經(jīng)典,怎么去認知它?它的體性,全體都是實相。那實相又是我們當下現(xiàn)前一念心性。一般我們說,談佛法太廣,眾生的境界太廣。從天臺家的觀照來看,觀照現(xiàn)前一念心性。一念心性,不要被它現(xiàn)象所迷惑!楞嚴經(jīng)》七處征心,覓心了不可得,不在內(nèi),不在外,不在中間,超越時間——不是過去、不是現(xiàn)在、不是未來,超越一切色法,不是“青黃赤白、長短方圓”這些。談到實相,當然討論起來不一定容易理解。說起實相,實際上究竟的境界也就是“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但這里面要把握它的中道,就像《楞嚴經(jīng)》所說的“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半x一切相”就是無相,“即一切法”就是無不相。要把握這個實相的無相——無相的空,無不相的這種有——就是不空?蘸筒豢,這樣的辯證關(guān)系。不得已就把心性這種本來的面目稱為實相。實相又能夠雙遮兩邊,“非寂非照”;又能夠雙照兩邊,“寂而恒照,照而恒寂”。

  把握這個實相有什么好處呢?從這部經(jīng)典形而上的道理來討論,一般的人看《阿彌陀經(jīng)》,好像覺得《阿彌陀經(jīng)》不怎么地。它都是黃金為地呀,七重行樹啊,七重羅網(wǎng),都是那些事相。甚至還說:“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不是貪心嗎?看到西方極樂世界都是黃金就想去。”這里討論它的體性是告訴我們:西方極樂世界全體的依正莊嚴都是實相,不是現(xiàn)象界的一些助于我們感官快樂、我們貪心的對境。所以這個體性是很重要的。了解了這部《阿彌陀經(jīng)》是以實相為正體的話,那么我們就能夠去理解蕅益大師談的:把這個實相的一真法界的體性,顯現(xiàn)為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正報莊嚴。這種實相的體性,顯現(xiàn)為阿彌陀佛的法身、報身、應(yīng)化身。這個實相的展開,那就森羅萬象。實相的圓融無相是不可言說,實相的緣起那是窮劫難盡。能說這個經(jīng)典的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阿彌陀佛的功德,能度眾生的兩土世尊、所度的十方無量無邊的眾生,我們眾生能信的心和所信的凈土妙法,能厭離的能愿心——“能愿”就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心——和所愿的極樂世界,能持修凈業(yè)的身、口、意三業(yè)以及所持的彌陀名號,能往生凈土的信、愿、行三資糧和所往生的極樂世界四種凈土,能贊嘆這部經(jīng)典的釋迦牟尼佛乃至十方諸佛,以及所贊的阿彌陀佛的依正莊嚴、名號功德,等等等等,都是“實相正印之所印”。這就是很奇妙了。這些凈土法門所展示的事相,全體是實相,全體是涅槃,全體是一真法界。我們觀察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實際上就是觀察我們當下一念心性。觀察佛的境界,以佛的境界作所緣境,以真如熏無明,就能夠打開心量,伏滅煩惱。所以讀《阿彌陀經(jīng)》,讀《無量壽經(jīng)》,觀察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就是極為殊勝的修行觀察法門。因為它全體都是實相。

  第三來看看它的宗旨。“宗”是修行這個法門的重要門徑。這個體和宗的關(guān)系,就好像虛空和梁柱的關(guān)系:空間代表它的體,梁柱代表它的宗。這個宗是從修行的層面來建立。你要回歸到那種自性本體,就得要有一種綱領(lǐng)來契入。所以就把這個宗稱作“樞機”。樞機怎么理解呢?就是這個門要有一個門樞,門的開合要靠這個樞。你這把箭——特別是那個大的叫弩,弩射程很遠,射重要目標的,這個弩要把箭射出來,一定要扣那個扳機。扳機一扣,那個箭才能射得出去。好,這個宗就是回歸到那種實相本源心性的樞機,就是修行的綱領(lǐng)。綱大概像網(wǎng)的總繩一樣的。你把那個綱提到了,那個網(wǎng)目就能夠張開。你把領(lǐng)口抓到了,那么袖、襟都能夠井井有條。所以一般討論完它的體性之后,就得要討論它的宗——宗要、宗旨——在什么地方。

  好,這部《阿彌陀經(jīng)》的修行宗要,就是四個字。這四個字非常重要:信、愿、持名。這種概述第一強調(diào)了信、愿,第二是強調(diào)稱名。這稱為凈土三資糧。而這三資糧它具有內(nèi)在的辯證關(guān)系。這個辯證關(guān)系就體現(xiàn)在下面的四句話:非信不足啟愿,非愿不足導(dǎo)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愿而證所信。好,他用一種否定性的句法表述,來強調(diào)這三者缺一不可,若鼎之三足。鼎是由三個足立起來的,只要缺了一個足,它都會顛覆。這一點對于我們了解中國凈土祖師的思想很為重要。你不能只是談一方面!胺切挪蛔銌⒃浮,你首先沒有建立智慧的信心,你就開顯不了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愿。首先你對于阿彌陀佛果地上的功德——它本身是不可思議的,要產(chǎn)生信心都很難。因為我們凡夫眾生與生俱來具有貪、瞋、癡、慢、疑,這種根本煩惱的疑是很難根除的。就是在世間法,很多東西我們都很難產(chǎn)生信心,更何況是出世間法了,更何況是出世間法當中至極圓頓的法。我們這個疑常常會顯發(fā)、泛濫出來。信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雖然《無量壽經(jīng)》講你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即得往生,住不退轉(zhuǎn),得無上菩提!靶判臍g喜,乃至一念”,這種清凈的信心你是不是具足?有很多人一聽,就好像他能擔荷:“我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信心,我即得往生了,我已經(jīng)住不退轉(zhuǎn)了!蹦銚傻锰炝!實際上我們所謂的信心里面有太多的懷疑。最多你有一定的信心而已,夾雜著很多的懷疑。這種懷疑都是你不能察覺的——疑根哪!你沒有甚深的般若智慧和多生多劫深厚的凈土善根,你想對這個法門當下產(chǎn)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是很難很難的事情。當你對阿彌陀佛果地上的功德不能產(chǎn)生決定信心的時候,你對于往生的愿就猶豫不決啊!而且這個厭離娑婆的出離心也不容易出來啊!無量劫以來,我們對三界六道、五欲六塵、恩恩怨怨太熟悉了,把這些無明大夢里面的境界看得太真實了。每天在這里喜怒哀樂,我們哪有一念出離之心啊?但這個愿一定要啟發(fā)出來啊!這種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世界的愿啟發(fā)出來,就是在煩惱淤泥當中伸展的蓮華,就是我們的般若智慧,就是大善根了,就是這個時代所講的道心了。有不有道心,你首先要看有沒有出離心。而且出離心還是要認真去修行的一個科目。這個愿是要用信來啟發(fā)出來的。這個凈業(yè)的行持是要以你的愿作為前導(dǎo)的,所以“非愿不足導(dǎo)行”。你發(fā)了愿,才能夠作為你的動力機制去做這個事情。你都不想去做這個事情,你就動不了,“把手牽他行不得”啊。

  ——庚寅年五月講于溫州太平寺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