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jīng)
《妙法蓮華經(jīng)》,簡稱《法華經(jīng)》,(梵語:Saddharma Pu??arīka Sūtra),後秦鳩摩羅什譯,七卷二十八品,六萬九千馀字,收錄於《大正藏》第9冊,經(jīng)號262。梵文Saddharma,中文意為「妙法」。Pundarika 意譯為「白蓮花」,以蓮花(蓮華)為喻...[詳情]
《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信解品第四
《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信解品第四
主講:法聞法師(北京廣濟寺)
2010 年01 月19 日北京茶緣茶城洮硯館
信解品第四,涉及到的人物主要是須菩提、摩訶迦旃延、大迦葉、目犍連,這四位都是佛的上首弟子。須菩提是智慧解空第一,大迦葉智慧第一,目犍連神通第一。他們都是資深而又勤修佛道的,佛祖的上首弟子。他們理解領悟佛的以長者窮子為譬喻,演說三乘與一乘法,雖一而說三乘的道理。
經(jīng)文都非常的平白、通俗易懂,《妙法蓮華經(jīng)》的特點,就是形象語言。幾乎每一品都是以講故事的形式,來展現(xiàn)開示佛的一乘法,無上法、無上乘。學修佛法有四個步驟:信、解、行、證,信解品,從標題上就能開出來,這一品主要講對于大乘法、一乘法的信心、信解的問題。故事里面說的窮子,本來他是大富長者之子,因小時候出門迷失了回家的路,就一直在外邊乞討。大富長者一直在尋找他,后來終于找到,長者也認出淪落為乞丐的他就是走失多年的兒子。這個時候,有一個什么現(xiàn)象呢?窮子看到大富長者,畏懼不敢走近。本來長者是派人叫他回來,窮子以為是他犯了什么過失錯誤,人來捉他,甚至怕殺了他,他逃走了。后來長者想辦法,讓與窮子身份相似的家里傭工去找他,這樣才逐漸地走近窮子,把他叫回家里來。先安排他做苦力活,逐漸地讓他相信,這個長者的家就是他自己的家,長者就是他的親生父親。慢慢地,窮子就接受了,也敢相信了。
這個典故說明我們每一個眾生,本來都是富家子弟,一切都具備,寶物自德自有,因為迷失了自己的家,迷失多年,不認識自己的家,不認識自己的父親,在外邊乞討。這就是佛法里說的大乘法,一般眾生、甚至小乘行人他不相信古圣先賢,尤其是釋迦牟尼佛祖他所發(fā)現(xiàn)的,我們每一個靈性生命自身本來就具備的福德智慧。我們的福德智慧本來都是完備的,但自己就是信不過自己,猶如窮子迷失自家多年,忽然家里人找上他說:回家吧,家里一切都有。他不敢相信,他畏懼。這就是眾生對自身價值,對自我存在本身的潛能不認識,雖經(jīng)過佛祖的點撥,我們還是不敢相信,我真有那么大的能量、能力嗎?他不敢相信,懷疑,信不過。
真正的大法就是通過這種講故事的方式,讓我們提起信心、堅定信念,我們自身的潛力、潛能是無限的,我們一定要相信自己!這就是第四品信解品的大意,文字雖然很多,佛祖當年也是用口語白話,反復地說,不厭其煩,一個問題有時候在一品里面說兩三遍,文字雖多,大意其實就是這么一點兒。這是《妙法蓮華經(jīng)》的特點—形象語言,我們通過這個故事,不斷地來體悟妙法真正的微妙之處。
我們看一段《妙法蓮華經(jīng)》的動畫影片……
《妙法蓮華經(jīng)》第四品信解品,通過這個故事(長者窮子的比喻),佛祖提醒眾生,要相信自己的潛能,“心即是佛”,佛是福慧圓滿,福德自在。大乘法、微妙法的特點就是“不求自得”,佛法很重要的一個理念就是“不求自得”。人說,佛界人不思而得,神界人思則得之,魔(心)界人“求”才能得,鬼(身)界人“爭”才能得。
我們手里都有“聞誦妙法蓮華經(jīng)歌”,這是唐人讀誦此經(jīng)的感悟。
聞誦《妙法蓮華經(jīng)》歌
——唐·修雅法師
山色沉沉,松煙冪冪。空林之下,盤陀之石。
石上有僧,結跏橫膝。誦白蓮經(jīng),從旦至夕。
(注:白蓮經(jīng)即指《妙法蓮華經(jīng)》)
左之右之,虎跡狼跡。十片五片,異花狼藉。
偶然相見,未深相識。
知是古之人,今之人?是曇彥,是曇翼?
(注:曇彥、曇翼為古代兩位高僧)
我聞此經(jīng)有深旨,覺帝稱之有妙義。
合目冥心子細聽,醍醐滴入焦腸里。
佛之意兮祖之髓,我之心兮經(jīng)之旨。
可憐彈指及舉手,不達目前今正是。
大矣哉,甚奇特,空王要使群生得。
光輝一萬八千土,土土皆作黃金色。
(注:這是第一卷佛祖要說《妙法蓮華經(jīng)》,顯奇特瑞相,眾人都不解,來問彌勒菩薩)
我亦當年學空寂,一得無心便休息;
今日親聞誦此經(jīng),始覺驢乘匪端的。
我亦當年不出戶,不欲紅塵沾步武;
今日親聞誦此經(jīng),始覺行行皆寶所。
我亦當年愛吟詠,將謂冥搜亂禪定;
今日親聞誦此經(jīng),何妨筆硯資真性。
我亦當年狎兒戲,將謂光陰半虛棄;
今日親聞誦此經(jīng),始覺聚沙非小事。
(注:這是在后面幾品里面講到的典故:聚沙成塔、滴水成河)
我昔曾游山與水,將謂他山非故里;
今日親聞誦此經(jīng),始覺山河無寸地。
我昔心猿未調伏,常將金鎖虛拘束;
今日親聞誦此經(jīng),始覺無物為拳拲(gǒng)。
師誦此經(jīng)經(jīng)一字,字字爛嚼醍醐味。
醍醐之味珍且美,不在唇,不在齒,只在勞生方寸里。
師誦此經(jīng)經(jīng)一句,句句白牛親動步。
白牛之步疾如風,不在西,不在東,只在浮生日用中。
日用不知一何苦,酒之腸,飯之腑。
長者揚聲喚不回,何異聾,何異瞽(gǔ,瞽本義:瞎眼)!
世人之耳非不聰,耳聰特向經(jīng)中聾;
世人之目非不明,目明特向經(jīng)中盲。
合聰不聰,合明不明,轆轤上下,浪死虛生。
世人縱識師之音,誰人能識師之心;
世人縱識師之形,誰人能識師之名?
師名醫(yī)王行佛令,來與眾生治心病。
能使迷者醒,狂者定,垢者凈,邪者正,凡者圣。
如是則非但天恭敬,人恭敬,亦合龍贊詠,鬼贊詠,佛贊詠。
豈得背覺合塵之徒,不稽(qǐ)首而歸命!
在座大家都喜歡和修雅法師一樣吟唱詠詩,不要顧慮是不是跟法不相應?跟定不相應?不要有這樣的顧慮。他跟禪定不相違背,不沖突。大乘,大在哪兒?大法無法;微妙法,微妙在哪兒,妙在哪兒?大化無方。大法無法,大化無方。妙法蓮華經(jīng)中,佛祖給我們開示了一種理念,他非常悠遠、開闊,能夠提升我們眾生的認識高度、提升我們眾生的精神境界,甚至從根本上提升我們眾生氣度、度量。
大乘佛法是在唐代時,隨著禪宗的普及,像《妙法蓮華經(jīng)》這樣的大乘經(jīng)典的義理,被當時很多人去參悟、領略。今天,我們在倡導文化大發(fā)展的大好時代背景下,學習參悟《妙法蓮華經(jīng)》的妙旨,非常契合時代精神,這也是一個好的、難得的時節(jié)因緣。我建議以后經(jīng)常誦讀妙法蓮華經(jīng)之歌,甚至能夠唱誦就更好了,妙法蓮華經(jīng)之歌中間這一段最好,文字比較押韻。這個單子大家都保留,一定都保留,我們要把他熟讀,在一些其他的場合我們可以廣為讀誦、傳誦。把《妙法蓮華經(jīng)》的經(jīng)義妙旨,通過妙法蓮華經(jīng)之歌來發(fā)揚,廣為傳誦,有利于大家提升認識高度、提升精神境界,開闊我們的氣度,量大福大,不思而得!通過學妙法,我們從根本上建立自己的福德智慧,成就自己的善愿。大家說好不好?這個歌好啊!
居士:師父您今天講的第四講,我通過四講的學習,我認識到《妙法蓮華經(jīng)》序品第一是研究本經(jīng)之因緣的;方便品第二是以權巧方便教化眾生;為了讓眾生進一步明了教義,佛陀繼而說譬喻品第三;今天所說的是信解品第四,旨在于增強眾生之信念,所謂“佛法如大海,唯信可入”,由此可見,信念之重要性,可說是入佛法之門。師父給我們講說《妙法蓮華經(jīng)》,是我們殊勝的因緣,使我們進入法門,充滿法喜。在此聽經(jīng)是我們得入法門的福報,人必須在無量劫來種下深厚的善根,才能得聞《妙法蓮華經(jīng)》。若人恭敬,無有異心,供養(yǎng)諸佛,一心供養(yǎng)佛、法、僧三寶,不應生分別心,種善根應發(fā)深般若,有堅固心,若人精進,常修慈悲心,眾生得往生,往生度眾生,自利利他之德行,乃成佛之正因。如此殊勝之事,我等如何能報得了佛之大慈悲恩德,感謝師父!阿彌陀佛!
師父:我們大家發(fā)心純正,信心非常專一,求佛法、大法、妙法的信念、志趣非常高潔。上次我們說,這里雖然不比佛祖的靈山大會,但佛祖當年曾經(jīng)說過,哪里學習《妙法蓮華經(jīng)》,哪里就是靈山法會的延伸與再續(xù),借用今天的話,我們這里也可以說是靈山的小分會場。只要信心專注,意趣高潔,我們就都能夠得到法益。
下面有一段妙法蓮華經(jīng)之歌的說明文字:
詩的第一段先聲奪人,由遠及近將讀者帶入山色蒼茫松煙彌漫,深林空曠巨石盤陀的畫面,再凸顯出跏趺橫膝吟誦《妙法蓮華經(jīng)》的高僧形象,接著宕開筆觸,將鏡頭切換到聽法留虎跡、奇花百鳥銜的周邊環(huán)境,以襯托出高僧說法,感天地泣鬼神的藝術魅力。詩人以對高僧是古人今人的疑問懸想,營造出神秘惝恍的氛圍。接著敘寫詩人聽聞此經(jīng)的神情態(tài)度、心理感受,謂《妙法蓮華經(jīng)》是灌溉焦腸的醍醐,是滋潤心田的甘露。是佛陀的本心,是祖師的禪趣。聽誦《妙法蓮華經(jīng)》,即可當下識取本心,舉足投步,揚眉瞬目,皆是從道場中來。
《妙法蓮華經(jīng)》的要旨,就是使每個人體證到原真的本心,使穢濁世間化作佛國凈土,使有情無情悉于一念回光之中頓悟成佛。
第二段寫聽誦《妙法蓮華經(jīng)》,豁開慧眼,矯正了自己禪修過程中的偏頗,打開了心靈的另一扇窗戶:過去枯守“空寂”、“無心”;如今頓然明白,它只不過是方便化城、羊鹿小果。過去足不出戶、逃聲避色;如今頓然明白,這并不能獲得精神的圓滿。佛法在世間,煩惱即菩提。日日是好日,步步起清風。過去吟詠詩什、搜索枯腸時,擔心妨礙禪定;如今頓然明白,筆硯文章也可以作為文字般若,在詩情畫意中顯發(fā)本心。過去聚沙為塔、兒童狎戲時,以為是拋擲光陰;如今頓然明白,只要念念純真,再平凡的行為中也有深厚的佛心,也可顯示著莊嚴的佛性。過去游覽山水,認為他山非故里;如今頓然明白,舉足下足都沒有離開故鄉(xiāng),時時刻刻都沒有離開本際,因為山河無寸土,家舍即途中。過去調伏心猿,總是采取強行壓制手段;如今頓然明白,只要一念回光,即可徹見自性!
這一系列巨大的轉變和嶄新的生命體驗,都是在聽聞《妙法蓮華經(jīng)》后產(chǎn)生的,由此可見聽誦《妙法蓮華經(jīng)》在自己生命深處產(chǎn)生了何其強烈的震撼。
第三段寫《妙法蓮華經(jīng)》的大乘法理,藉助吟誦深入人心,如甘露醍醐,聲聲句句,皆顯露著白牛般的本心本性。這純和清明的自性,雖疾似飄風,驟如閃電,卻并不存在于別處,而是在搬柴運水、開單展缽、行住坐臥的日用之中。但世人卻不知日用之中顯發(fā)著純真的佛性,遂成為飽食終日無所事事的酒囊飯袋,沉湎聲色,流連火宅,長者殷切焦慮地揚聲呼喚,他們?nèi)赃t遲不愿清醒、回頭,與聾者瞽者無異。世人耳聰,聽經(jīng)時卻聾;世人目明,看經(jīng)時卻瞎。該聰時不聰,該明時不明,可憐可嘆的世人,如同汲水的轆轤,忽上忽下,輪轉在生死的苦海,白白地拋擲了生命!詩人感嘆如此無上的大乘妙理,非世人所能知能識,并贊頌誦經(jīng)者原來是醫(yī)王化身,佛陀再世,他誦經(jīng)的目的就是為了調治眾生的心病,使迷惘者清醒,使狂亂者安定,使污穢者潔凈,使褊邪者正直,使凡庸者神圣,成為天人恭敬、龍鬼贊詠、佛陀所許的修行人。
在詩的結束,作者再一次浩然長嘆:聽聞如此精妙絕倫的《妙法蓮華經(jīng)》吟誦,那些悖離本心本覺追逐外境之人,還不快快幡然醒悟,稽首合掌,信受奉行?
此詩體制博大弘麗,意象繽紛綺錯,聲韻抑揚跌宕,音節(jié)古雅磊落,加之磅礴飽滿的氣勢,奔放恣肆的抒情,高華澄明的意境,上干真宰,筆奪造化,流漾著深邃凝重、雋朗超逸、端嚴優(yōu)美的佛心、禪韻、詩情,是爐火純青妙造毫巔的化境。它是作者從生命深處噴涌而出的萬斛清泉,表征著詩人對《妙法蓮華經(jīng)》與禪之真髓的通靈透徹的體證。
妙法蓮華經(jīng)之歌是唐人的作品,我們今天聽起來非常能夠開悟。但愿大家也能夠熟讀、熟誦。好,今天的第四品—信解品,就是強調信心,然后去解、再去行,最后證得果位,證得圣果。信、解、行、證,是我們學習佛法走的一個基本脈絡,這一品就是強調信解的。今天這一品就先到這里。
- 范仲淹八百年興旺家族
- 妙法蓮華經(jīng)臺宗會義
- 妙法蓮華經(jīng)臺宗會義(四)
- 妙法蓮華經(jīng)臺宗會義(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臺宗會義(二)
- 妙法蓮華經(jīng)臺宗會義(一)
- 妙法蓮華經(jīng)綸貫
- 妙法蓮華經(jīng)玄義節(jié)要
- 法華經(jīng)要義
- 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授三皈依大意
- 絕妙說法 法華經(jīng)講要 二、方便品──唯一佛乘,方便說三
- 法華經(jīng)講演錄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講記
- 妙法蓮華經(jīng)文句
- 絕妙說法法華經(jīng)講要
- 受持《法華經(jīng)》,得往生凈土之益
- 法華經(jīng)口訣
- 《妙法蓮華經(jīng)》講解內(nèi)容(1)
- 《妙法蓮華經(jīng)》講解內(nèi)容(2)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