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際禪林七日禪修開示(第四季度)·第九講 心空及第歸

  第九講心空及第歸

  (2007年12月5日晚六支香)

  各位大德:

  “十方同聚會,個個學無為。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這是唐朝的一位居士,一位鼎鼎大名、開悟見性的居士所說的四句話。這位居士就是大家都知道的龐居士。

  一日,龐居士拜謁馬祖,見面以后,就向馬祖提出一個問題。龐居士說:“不與萬物為侶者是什么人?”侶者,伴侶也。有一個人,不與一切事物為伴侶,是獨立的、唯一的。這個人是誰?馬祖回答說:“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再向汝道!瘪R祖的回答,把龐居士的一切思維分別完全給堵死了。為什么呢?因為馬祖的回答是一個任何人都辦不到的事情。誰能夠一口把西江的水喝干呢?意思就是說,你想讓我告訴你不與萬物為侶的是什么人,你首先要一口把西江的水喝干,我再來回答你。龐居士聽到這話,覺得要讓老和尚回答我這個問題,簡直是沒有希望了。就在這個時候,龐居士頓領玄旨,自己明白了。原來,這個人不向外求,本自具足。就說了上面那四句話:“十方同聚會,個個學無為。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贊嘆馬祖的道場,也成熟了自己的悟境。說馬祖的道場是一個選佛場。馬祖會下人才濟濟,開悟者如林,個個都是好樣的。

  這首偈子的關鍵在哪里呢?關鍵的句子是最后一句:“心空及第歸”。及第者,考取功名,中榜了,就及第而歸。參禪,怎樣才能中榜,怎么才能進入選佛的名單呢?要想在選佛場中高中狀元榜,那就要自空其心。心不空,選佛榜上要題名是絕對無望的。古人講:“心空境自空,境空心難空”。心是不共的,境是共的。境者,是外在的東西,人人有份,想空也空不掉。心是內(nèi)在,是不共的,自己完全作得主宰,只要有決心,就一定能夠作到心空及第。心空者,不是不要這顆心,而是空去自己當下這一念的情識分別,妄想執(zhí)著。在空掉妄想執(zhí)著的同時,本有的智慧光明即刻顯現(xiàn)。

  外在的環(huán)境千差萬別,好壞因人而異。所謂“境緣無好丑,好丑起于心”。客觀的環(huán)境,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丑的?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好丑起于心”,環(huán)境隨著心念而轉(zhuǎn)變。即使同一個人,今天看見這個是好的。同樣一件事,由于心念不同,到了明天,就非常的討厭。各位在家居士在家庭生活中,這方面的經(jīng)驗一定非常豐富。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老兩口在一起生活幾十年,隨著情感的變化,今天看到老頭還不錯,明天看到老頭簡直不能在一起生活,討厭得要死。實際還是那個老頭,心念在起變化而已。這是一個很平常的經(jīng)驗,很實在的經(jīng)驗。

  以此類推,我們所接觸的事物,都會隨著心念的轉(zhuǎn)變,而對外在的環(huán)境有不同的評價,有不同的欣賞感情。所以說“境緣無好丑,好丑起于心”。由此,我們就要反觀自心,為什么會在同樣一件事物上,今天看到它好得不得了,明天看到它就討厭得很。道理何在?原來好也好,不好也好,都是自己的妄想在分別。無始以來,就是這種分別使得我們受盡了輪回之苦。當下無心,當下無分別,當下就解脫了。佛教實踐如是,佛陀說法如是。

  佛法所要解決的,就是人心的問題。佛教給人類最大的貢獻、最杰出的貢獻,就是教導每一個眾生管好自己的心靈。能夠管好自己的心靈,就能管好一切。一切由心造,境由心生,心凈佛土凈,心穢佛土穢,一切從心開始,這是人類一切問題的根本所在。如果要解決問題不從心上著手,那就是舍本逐末。丟掉根本,在枝末上去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那永遠都是搬石頭壓草,水上按葫蘆,按下去就起來了。本是什么呢?本就是根本。像一棵樹一樣,本就是一棵樹的樹干和樹根。末是什么呢?就是一棵樹的千枝萬葉。各位想想看,我們解決問題,究竟是要從千枝萬葉上去解決,還是從根本上去解決呢?不言而喻。一定要從根本上找到問題的關鍵所在。看問題,要從根本上來看;解決問題,要從根本上來解決;斷除煩惱,要從根本上著手。

  煩惱可以說千千萬萬。如果你要在千千萬萬的煩惱上一個一個的去對治,那就會扶得東來西又倒,永遠都無法使此心寧帖下來。煩惱有根本煩惱,那就是貪、嗔、癡三毒。修行的法門也有根本的法門,那就是戒、定、慧三學。以三學的力量,來對治三毒的煩惱。這也有根本,根本在什么地方呢?不出當下一念。智慧的力量在當下一念,煩惱的力量也是在當下一念。當下一念能夠轉(zhuǎn)變,并且從煩惱方面斷相續(xù)心,從智慧方面,連綿不斷地延續(xù)下去,擴展開來,那問題就一定能夠得到解決,就能作到內(nèi)心世界的河清海晏,天下太平。我們的內(nèi)心世界不太平,各位的家庭就太平不了,這個社會太平不了,國家太平不了,人類也太平不了。只有全人類每個人的內(nèi)心世界都太平無事,我們?nèi)祟愖匀痪偷侗霂?馬放南山,就和諧了。

  不管是解決個人的生死問題,還是解決社會問題、全人類的問題,都離不開我們當下這一念心。這是佛教給我們?nèi)祟愔赋龅囊粋方向,是佛教對我們?nèi)祟愇拿魉鞒龅囊粋極其偉大的貢獻?上,佛陀的這個無盡寶藏,理解的人太少了,運用的人太少了。其原因就是我們佛弟子宣傳的力度不夠。所謂“佛法弘揚本在僧”,我們僧團首先要認識到佛法的精神是什么,佛法對當今社會應當發(fā)揮怎樣的作用,應該怎樣去發(fā)揮作用。對這些問題,我們沒有足夠的認識。同時,我們僧團、我們佛弟子在宣傳佛法方面未能取得話語權(quán)。話語權(quán)不是靠誰賜予,而是靠自己有能力來發(fā)揮。自己沒有能力發(fā)揮,沒有能力來掌握,話語權(quán)擺在那里沒有人來利用,那就很可惜了。所以,我們佛教要積極提倡修行辦道,學習佛法,弘揚佛法。其目的,一方面是要解決我們每一個人自身的問題,要破無明、斷煩惱、解脫生死;與此同時,也要把自己學到的、修到的、知道的告訴別人,利益同享,使大家都有機會破無明、證解脫、了生死。我們佛弟子能夠作到這樣,那么我們所說的弘法利生才有實際的內(nèi)容。

  真際禪林這個道場,在十字街頭爭取到這一畝三分地,來之不易。如果不能發(fā)揮這一畝三分地的作用,那將是對佛教的一種辜負,對大眾的一種辜負,也是對我們自己的辜負。這點空間來之不易。希望我們出家、在家二眾能夠好好珍惜,讓它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