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與情緒管理
禪與情緒管理
圣凱法師
一、前言
世界衛(wèi)生組織將今年4月7日世界衛(wèi)生日的主題定為“精神衛(wèi)生”,還提出了“消除偏見,勇于關愛”的口號。在一些報紙上面,赫然地登著“精神疾病--新世紀頭號殺手”的文章,向人類預示著“精神病”時代的到來。
據(jù)1993年抽樣調查表明,我國精神分裂癥、精神發(fā)育遲滯等重性精神疾病的患病者由1982年的12.68%上升至13.47%,約有精神病患者1600萬。在各種重性精神疾病中,精神分裂癥的患病率最高。在輕性精神疾病中,神經(jīng)癥的患病率最高。專家估計,最近幾年我國重性精神疾病的發(fā)病率還會上升。如果按照國際通用的衡量健康狀況的“DALY”指標來評價各類疾病的總體負擔,我國各類精神疾病約占疾病負擔的1/5,在疾病總負擔的排名中居首位。根據(jù)預測,進入新世紀后我國各類精神衛(wèi)生問題將更加突出,在2020年的疾病總負擔預測值中,精神疾病仍將排名第一。所以,認為精神疾病成為新世紀的“頭號殺手”并不是聳人聲聞。
精神疾病的產(chǎn)生來自思想與感情的誤區(qū)與缺陷,所以對于精神疾病的治療關鍵在于對精神的控制與調節(jié)。人類作為有情眾生,其特點便是有感情。幾千年來,占支配地位的觀念一直認為情感雖是人的本能之一,但它是理性的異己力量,必須由理性來駕馭。但是到了現(xiàn)代社會,人們受科學技術的巨大力量迷惑,一味張揚理性而砭斥壓抑情感,走向了唯科學理性主義。對此,后現(xiàn)代主義批判道:以理性支配感情,只能使人成為喪失個性的、無血無肉無感情的抽象的人,從而壓抑了人的具體性、個體性。當代心理學研究表明,智力與情感是同一的,根據(jù)這個原理,“知情互動”理論便誕生了。[1]
情緒管理其實正是在“知情互動”理論的指導下而產(chǎn)生的,強調對于情緒的管理--控制與調節(jié),并不同于簡單的壓抑,這取決于一個人對人生價值觀總體把握的水平,取決于由生活閱歷和理論修養(yǎng)共同培養(yǎng)的情感質地,取決于處理自身與環(huán)境相互關聯(lián)、相互作用的藝術。[2]情緒管理學是在西方精神分析學的推動下,從“認識自己”發(fā)展到“管理自己”,這是從探索和揭示人的心靈奧秘,從而促進人的自我覺悟和自我實現(xiàn)。
所以,情緒管理是全新的現(xiàn)代科學,正在風靡于世界,成為人類追求成功的重要學問。而禪作為東方的古老智慧,一直是救濟世人解脫痛苦的良津,本世紀以來,禪宗流行于世界各地,成為影響最為深遠、廣大的佛學體系。在東西方文明的碰撞中,如何從東方的古老智慧中找到救濟現(xiàn)代危機的有效方法,將禪的修行落實到現(xiàn)代人的生活中,讓現(xiàn)代人能夠體會到禪的清涼與智慧,成為禪宗弘揚者的重要課題。
我們以情緒管理為契入點,提出以禪的超越智慧來進行情緒管理。但是,二者的共同基礎在哪里?為什么能夠將二者聯(lián)系起來?禪的修行對于情緒管理具有什么意義?對于日常常見的情緒,應該如何從禪的超越角度來進行管理?這是從禪的智慧透露出禪宗對情緒管理的關注及其可操作性,我們試圖以此說明:禪不僅是戰(zhàn)勝現(xiàn)代文明所帶來的異化、內心分裂和精神頹廢的良藥,而且能給現(xiàn)代人以生存的勇氣,因為禪是真正符合人性的生活之道。
二、禪與情緒管理的共同基礎
禪,是梵語dhyqna的略語,漢譯為“思維修”,也稱為“靜慮”,是靜止念慮散亂的意思,亦即定慧的通稱,而兩者實為一體。從印度傳來的禪,經(jīng)過中國祖師大德的弘揚,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禪宗,并且傳播到東南亞國家。本世紀以來,禪宗風靡于歐美,成為影響最大、傳播最廣的佛學體系。
禪宗的宗旨,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禪宗主張人的心性本來清凈,本來空寂,是超越于現(xiàn)象界的。善與惡,天堂與地獄,都是因“思量”而從自性中化現(xiàn)。一切法的現(xiàn)起,不能離卻自性,如萬物在虛空中一樣。如《六祖壇經(jīng)》中說:
世人性本自凈,萬法在自性。思量一切(惡)事,即行于惡。思量一切善事,便修于善行。知如是一切法盡在自性,自性常清凈。[3]
人心雖然本自清凈,但是由于煩惱妄念的染污,取相著相,如云霧障于明凈的虛空;如果能于禪的修習中,離一切法相,就頓見心性的本來清凈,如云散而虛空明凈一般。所以無相不只是離一切相,更是因離相而性體的清凈。[4]所以見性,就是開發(fā)自性,達到無心無念的境界,徹見到自己本來的心性。但是,佛性是在日常生活中顯露出來,無論行住坐臥,只要你“于念無念”、“于相離相”,莫思一切善惡,便佛性具足。
因此,鈴木大拙先生強調禪是一種生活的藝術,他說:
禪者可以告訴他們,他們這些人皆忘了自己天生是藝術家,是創(chuàng)造性的生活藝術家。一旦他們認識到這個事實和真理,他們就會從他們的苦惱中解脫出來,不管這個苦惱是神經(jīng)官能癥、精神病,還是其他任何名目!瓕τ谶@樣一個人來說,他的生活反映出他從無意識的無盡源泉中所創(chuàng)造出的每一個意象。就此而言,他每一個行為都表現(xiàn)了獨創(chuàng)性和創(chuàng)造性,表現(xiàn)了他活潑鮮明的人格。這里不存在因襲、妥協(xié)和禁抑的動機。他從心所欲,行動如風一樣隨意飄蕩。他不再有那囿于片面的、有限的、受限制的、自我中心的存在中的自我。他已走出了這個監(jiān)牢。唐代有一位大禪師說:“隨處作主,立處皆真!边@種人就是我所說的真正的生活藝術家。[5]
鈴木大拙先生認為,見性的人生之所以具有藝術性,這是因為見性的人的個體無意識已經(jīng)觸及到廣大無邊的宇宙無意識(佛性),并同廣大無邊的宇宙無意識那種無限可能性的淵源相溝通,而由這個淵源,不僅各種藝術家孕育他們的靈感,即使我們一般人,也各以他自己的稟賦,把生活化做真誠的藝術。
所以,禪指出了從枷鎖到自由的道路,通過禪的修行把本具于我們內心中的一切創(chuàng)造性與有益的沖動顯現(xiàn)出來。禪的生活藝術把儲藏于我們內心的所有生命力量進行適當而自然的釋放,而這些生命力量在通常的環(huán)境之中是被壓抑被扭曲的,它們找不到適當?shù)那纴砘顒?因此禪的目標就是救我們免于瘋狂或殘廢。[6]所以,禪對于現(xiàn)代人尤其具有精神療法的治療效果。
見性成佛就是顯現(xiàn)本具的佛性,佛性就意味著每一個都具有“成佛”的條件,用西方哲學家和心理學家的說法,說明人具有“自我實現(xiàn)”(selfrealization)的潛在可能。所謂自我實現(xiàn),即人的潛能的充分實現(xiàn),按照馬斯洛的觀點,現(xiàn)代情緒管理學的目標正是培養(yǎng)“自我實現(xiàn)型”的人,認為這是真正健康、高度發(fā)展和成熟的人,他們對情緒是這樣管理的:
他們不會刻板地抑制自己的情緒;他們行為的一個典型特征,是自由抒發(fā)與他們當時的感受相關聯(lián)的情緒;他們不必約束自己的情緒,他們有充分感覺的自由;他們應付新的情景而不必事先計劃應該怎樣作出反應。心理健康的人從心所欲而不違私衷,因此能自然地生活于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中。這樣的人,為自身情緒所開拓的是恬然情真而又理性深蘊的樂土,能使情緒成為有益于人生實踐、人生健康的天然‘盟友\’。[7]
所以,禪與情緒管理在表達“自我實現(xiàn)”上有一定的不同,但是禪宗則與精神分析學的“自我實現(xiàn)”是相同的,弗洛姆將二者的目標概括為“解除壓抑”、“自我實現(xiàn)”。因為無意識中蘊含著人的全部潛能,所以只要覺悟到這一點,便意味著覺醒,擺脫幻象、假象、謊言,如實地觀照事物。覺醒的人是解脫的人,他的自由不為別人所限制,也不為自己所限制。意識到以往未曾意識之物的過程,構成人的內在革命。正是因為這種真正的覺醒,成為創(chuàng)造性的知性思想與直覺性的直接把握的根源,所以只要通過自覺的努力將無意識中受壓抑的創(chuàng)造性潛能釋放出來,從而在建設性的方向上去獲得個人的自我實現(xiàn)。[8]所以,弗洛姆認為對禪的知識及實踐,能夠在精神分析的理論與技術上產(chǎn)生最為豐富和清楚的影響,可以使精神分析的焦點更為集中,為洞察本性投下新的光輝。
情緒管理學的表達傾向于具體的、現(xiàn)實的,而禪宗與精神分析學則傾向于抽象,但是具有很大的一致性,這也是我們以禪的超越來闡釋情緒管理的基礎。
通過以上的討論,我們可以這樣表達禪與情緒管理的共同基礎:一位具有很高境界的禪師,本身便是情緒管理很好的人;一位情緒管理得很好的人,他已經(jīng)在向禪的境界靠近。
三、禪定的修習與情緒管理
中國的禪宗是由印度禪演變過來,本來禪習的修習是佛法的根本,但是由于慧能的南宗禪,認為只要“于一切法上無有執(zhí)著”,活潑潑的“一切無礙”,行住坐臥都是禪。正因為曹溪門下所傳的,是般若相應的禪,定慧不二的禪,無所取著的禪。以此作為“禪”的定義(曹溪門下自己下的定義),所以對入定出定,內照外照,住心看凈等,采取否定的立場。[9]但是,上上根機的人,能夠一聞頓入;對于根微智劣者來說,就不得不以安禪為方便,否則是不能契入的。所以,禪定的修習是十分重要的。
從佛教本身來說,當今佛教的多元化發(fā)展已經(jīng)勢不可擋,但是對于宗教情操的培養(yǎng)及實踐上的提高則是佛教徒的根本。從現(xiàn)代社會來看,心靈浮躁的現(xiàn)代人需要來自佛法清涼智慧的安撫,這就需要契理契機地弘揚佛法,F(xiàn)代人因為得不到佛法的利益,而迷失于氣功與各種邪門外道中;在佛教內部,亦因為在佛法弘揚上的不足,造成佛教徒對整體佛教在理解與實踐上有些偏差,對未來佛教的發(fā)展帶來很大的障礙。在中國佛教中,最能滿足現(xiàn)代人的精神饑渴,安定人類的心靈,能糾正當今佛教在修行上的誤區(qū),應該是佛教的禪修。[10]
禪定對現(xiàn)代人的作用,體現(xiàn)在許多方面,如個人發(fā)展及潛能發(fā)展、團體成長、智力方面、學習方面、心理治療、教育機構、生理、疾病、體育等。在心理治療中,可以對戒煙、青少年犯罪、適應性退化作用、焦慮、大學生壓力、自我寬容、神經(jīng)質、緊張等,具有明顯的效果。[11]
對于情緒管理來說,通過修定,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不良情緒,如修不凈觀對治貪心,修慈悲觀對治嗔心,修因緣觀對治癡心。如現(xiàn)代醫(yī)學制造出成千上萬的鎮(zhèn)靜藥,而這些藥不但具有潛在的危險性,而且事實上也是完全無益于消除焦慮本身,而佛教的禪定卻能平息我們的亂心,使不良情緒漸漸降伏下來,禪定的作用是任何鎮(zhèn)定藥也比不上的。具有定力的人,在挫折面前,具有冷靜的頭腦,先忍受心中的痛苦與不快,再能審察情勢,檢討反省。
佛教的定學不但提倡對不良情緒的對治,更提倡對優(yōu)良情緒的培養(yǎng),如慈、悲、喜、舍等優(yōu)良情緒的引發(fā),也是至關重要的。慈,就是希望眾生歡喜受樂、受人愛敬的“與樂心”;悲,就是拔除眾生痛苦的深度同情心;喜,因眾生享受喜樂幸福而自感欣喜快慰的歡喜心;舍,舍棄我執(zhí)我慢,等視自他的平等心,及舍棄財物等的布施心,舍棄自心過度的愛憎及煩惱的平等心。四無量心的修習,先從自身觀起,然后推己及人,平等普覆一切眾生。這是通過禪定培養(yǎng)道德素質,改變人格結構,很值得現(xiàn)代情緒管理學注意。
所以,現(xiàn)代情緒管理學也非常提倡靜坐,許多研究都肯定靜坐能降低血壓、膽固醇,有益身心健康。在現(xiàn)代心理治療中,常用深呼吸來減輕壓力,如《擺脫壓力》一書的作者,心理學家紐倫伯格博士說:“許多與壓力有關的抱怨,不論是生理、心理或是情緒--皆因不正確的呼吸所造成。但是幸運的是這類的抱怨,通常只要學習正確的呼吸法即可解決!盵12]而佛陀將數(shù)息觀作為習禪的最初入門,稱為“二甘露門”之一,可見佛教的修行法門與現(xiàn)代情緒管理方法上具有一致性。
所以,禪定的修習能使心趨于寂靜,增強自主情緒的能力。同時,由于得到身心的輕安,能使人心調柔,具“堪能性”,如皮革已鞣,隨意制作,具有高度的心理自控能力,很強的自塑能力,有力量把持自心,使行為符合自己所處社會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塑造自己完美的人格形象。在正定輕安中,能夠超越粗劣情欲的精神或身心享受,能自然保持安恬平穩(wěn)的心態(tài),不被煙酒毒品、聲色貨利所誘,不作殺盜淫妄、貪贓枉法、損人利己之事。而這些正是情緒管理所要達到的目標,所以禪定的修習在情緒管理的重要性及其可操性具有很大的空間,值得我們去探討、摸索。
四、禪的智慧與情緒管理
我們生存的世界是一個情緒流布的世界,情緒處于社會生活的敏感的前沿陣地;對自身情緒的控制與調節(jié)能力,成為衡量現(xiàn)代人素質的重要標志。所以,現(xiàn)代心理學提出了“情感智慧”(emotional intelligence)的新概念,而且認為情感智慧包括五個方面:“情感自覺”、“情感管理”、“將情感導向正途”、“同理心(情感判讀能力)”、“融洽的人際關系”。[13]通俗一點說,情感智慧的含義是:(1)了解自己的情感,能立即覺察自己的情感,了解產(chǎn)生情感的原因,明了自己對別人與某些決策的感覺,才能控制自己的生活;(2)控制自己的情感,能安撫自己,擺脫強烈的焦慮與憂郁,也就是能控制刺激情感的根源;(3)激勵自己,能夠整理情感,讓自己朝一定的目標努力,增強注意力與創(chuàng)造力;(4)明察和理解別人的情感,了解別人真正的感受,察覺別人真正的需要,具有同情和理解別人的心理;(5)營造融洽的人際關系,能夠協(xié)調、引導別人的情感,營造良好的人際互動模式和團結共感的氣氛,提升集體精神,使集體生活充滿和諧與生機。
所以,情緒管理不但是對自己的控制與調節(jié),同時意味著在自他互動中營造良好的氛圍。但是,不良的、負面的情緒如影隨形,總是在不經(jīng)意的時候影響著人們,所以如何對治這些負面的情緒如緊張、沮喪、生氣、悲傷、恐懼、寂寞、害羞、憤怒、嫉妒、自卑、自傲、冷漠、焦慮、無聊及不確定性等等,這是情緒管理的主要任務。
美國心理學會提出“心理平衡的10條要訣”:一、對自己不苛求,把目標和要求定在自己能力范圍之內;二、對親人期望不要過高;三、不要處處與人爭斗;四、暫離困境,去做你喜歡做的事;五、只要大前提不受影響,在非原則問題方面適當讓步;六、對人表示善意;七、找人傾訴煩惱;八、幫助別人做事;九、適當娛樂;十、榮辱不驚,知足常樂。[14]
這些情感智慧及心理平衡的方法,與禪修的超越智慧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禪修的目的不僅在于獲得寧靜的心理,更重要在于通過禪修而獲得一種超越的智慧,能夠解決人生的種種問題與困擾,實現(xiàn)自我超越與解脫。
禪的智慧首先在于破除執(zhí)著、看破、放下。凡夫之所以迷而不覺,是因為心識的虛妄作用,在不可分別處強作分別,產(chǎn)生能所對立、主客對立。而禪的實踐與證悟,無非是超越主體和客體的對立,直接契入“能所兩忘”或“能所一如”。而執(zhí)著與分別是各種情緒產(chǎn)生的主要原因,如嫉妒是因為別人的高大而使自己感到矮小的心理反應,是一種相對比較中的錯覺現(xiàn)象;被稱為“心靈假象死亡”的冷漠也是由心理挫傷和認知不當而引起的。所以,禪的智慧在于破除我們人類對于事物的一種錯誤認知,看破事物外在的假象,從而放下事物的執(zhí)著,而得到自在、快樂,這樣自然能夠克服一些不好的情緒。
禪的智慧要求禪修者自我反省,觀照自身,因此采取種種反詰的教學法。所以,在進行情緒管理理時,應該學習禪修的觀照智慧,進行自我解剖與分析,走出自我的“怪圈”。如恐懼本身是由于生活中不良的經(jīng)歷而引起錯誤的認知,害羞也是因為一次偶然的失敗而造成的心理障礙。所以,情緒管理者與心理治療者應該對這些心理疾病進行分析,反省自己這些精神障礙產(chǎn)生的原因,進行暴露與剖析,讓患者了解到其實這些事情并沒有自己想象的那樣可怕。
禪的智慧要求禪修者生活在當下,注重當下的生活,尋找當下的快樂。許多心理疾病都是來自對過去的沉緬及未來的過高期望而產(chǎn)生的,所以情緒管理與心理治療應該讓患者了解到當下的生活是最重要的,過去的已經(jīng)過去,未來的還沒有來,這就是禪修的“正念”。所謂正念,就是要從對過去和未來的思慮中擺脫出來,安住當下,清楚明了自己的身心內部和周遭正在發(fā)生的事物之無常無我、互即互入的本質,就是要打破自己的那種對生命中所存在的美以及他人的痛苦視而不見、麻木不仁的狀態(tài),從而對日常生活中優(yōu)美寧靜的事物保持清醒的覺照,就是要善于發(fā)現(xiàn)和欣賞生命中的種種奇跡并與它們融為一體。[15]
改造世界要從當下實現(xiàn)自己的內心和平開始,禪修與情緒管理都是一樣的。禪不僅是戰(zhàn)勝現(xiàn)代文明所帶來的異化、內心分裂和精神頹廢的良藥,而且能給現(xiàn)代人以生存的勇氣,因為禪是真正符合人性的生活之道。所以,我們要以一種禪的超越智慧直面人生的苦難和人性的弱點,擺脫煩惱的糾纏,建設美好的人間凈土。
2001年5月7日 圣凱于南京大學哲學系
注 釋:
1、黃甫全〈當代社會生活嬗變與人的素質提升〉,“人文關懷與社會實踐”系列學術研討會《人的素質》(1999)論文集,第210頁,法鼓人文社會學院,1999年。
2、拙文〈論佛法與情緒管理〉,《妙智》第5期,第20頁,2000年。這篇論文獲得臺灣慧炬雜志社1998年度獎學金,分別發(fā)表在《妙智》第5、6期。在這篇論文中,以《清凈道論》及唯識有關經(jīng)論作為基本材料,探討了佛法對情緒的分類及形成原因,并且提出了以“戒、定、慧”作為佛法情緒管理的總原則,以此展開佛法對日常生活中常見情緒的管理;特別提出佛法的情色觀,以此關注現(xiàn)代社會的情欲問題,探討了“以禪化欲”的修行理念。
3、《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六祖惠能大師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jīng)》,《大正藏》卷48,339b。
4、印順《中國禪宗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2次印刷,第303頁。
5、弗洛姆、鈴木大拙、馬蒂諾《禪宗與精神分析》,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版,第19-20頁。
6、袁久紅〈佛性在當代的閃光〉,凈慧主編《佛教與現(xiàn)代文明》,中國佛教協(xié)會1991年版,第75頁。
7、楊傲多主編《卡耐基情緒管理手冊》,三峽出版社1997年版,第1頁。
8、《禪宗與精神分析》,第145-165頁。
9、印順前揭書,第295頁。
10、拙文〈現(xiàn)代僧伽禪修教育芻議〉,臺灣《佛藏》1999年第13期,第23頁。
11、釋惠敏〈美國“禪定與教育”博士論文之簡析〉,臺灣《中華佛學學報》第8期,1995年,第417-453頁。
12、(美)帕德絲等著《心靈導師:情緒管理全書》,包黛瑩等譯,88頁,經(jīng)濟日報出版社,北京,1997年。
13、丹尼爾·高曼《情感智慧》,張美惠譯,臺灣時報文化公司1996年版,第311-312頁。
14、〈精神疾病--新世紀頭號殺手〉,《環(huán)球時報》2001年4月17日第14版。
- 上一篇:二十一世紀僧教育構想
- 下一篇:佛法——心靈之路
- 圣凱法師:真正的布施功德不是來自受施者的回報
- 圣凱法師:構建和諧社會 宗教能做什么?
- 圣凱法師:佛教在21世紀應擔當什么使命?
- 圣凱法師:隨緣、隨意、隨遇、隨喜
- 圣凱法師:漫談人生最初的財富
- 圣凱法師:理性與激情—佛教信仰的特點
- 圣凱法師:佛教六和合精神的現(xiàn)代意義
- 圣凱法師:中國佛教界在環(huán)保操作上存在的問題
- 圣凱法師:地論學派的判教思想與南朝佛教
- 圣凱法師:近代中國知識分子對佛法、宗教及哲學的理解
- 圣凱法師:佛教與深層生態(tài)學
- 圣凱法師:“粘壁枯”的啟示
- 圣凱法師:圣凱法師對“茶禪一味”的理解
- 圣凱法師:對福鼎佛教一些老和尚的片斷記憶
- 圣凱法師:好將一點紅爐雪 散做人間照夜燈
- 圣凱法師:中國佛教生態(tài)學的理念
- 圣凱法師:修行境界-此時無聲勝有聲
- 圣凱法師:對廿一世紀僧教育的一些想法
- 圣凱法師:佛教緣起智慧的思維模式
- 圣凱法師:論善導的懺悔思想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與人生]妨礙善行,損耗錢財?shù)牧N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漢傳人物問答]學佛最終只是讓自己和眾生解脫嗎?
- [佛化家庭]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佛與人生]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學常識]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人物故事]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黑茶]認識黑茶,黑茶的分類與營養(yǎng)功效
- [禪宗思想]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宗門故事]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紅茶
- [佛理禪機]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生活故事]因為有禪,所以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