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心靈之路
佛法——心靈之路
圣凱法師
佛法是解脫人類痛苦的方法,從哪里下手呢?就是從心上下手。佛經(jīng)上說:“一念迷,則是眾生;一念覺,則是佛。”所以,佛法是以“心”為中心,而展開一系列的分析。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佛法是最高的心理學,如唯識宗上講的“八識”、“五十一個心所”,佛法從心理的分析,到心理的改造,都有詳細的方法,現(xiàn)代的心理學都沒有分析如此深刻、細致,因為佛教對心的分析是通過內(nèi)省的方法,即就是禪定的境界而得出的認識,F(xiàn)代的心理學雖然也通過內(nèi)省的方法,但他們只是通過對人的一種心理現(xiàn)象,進行分析,而得出認識。如有人將胡塞爾的現(xiàn)象學與唯識學進行比較研究,西方心理學家榮格則利用西藏的密宗來加深對心理學的分析。
我們將比較粗淺、籠統(tǒng)地介紹佛教對心理的分析,然后介紹一些眾生的心病,而相應地提出一些藥方,與大家共同分享佛法的智慧之光。
一、心的特性
有時,我們會感慨:“相識滿天下,知己有幾人?”我們雖然認識很多人,但是真正相知的朋友又有多少呢?但是有一位與我們關系最為密切的朋友,我們卻忽略了它,不知道去了解它,那就是我們的心。我們對于這一位朝夕相處、形影不離的朋友究竟認識多少呢?我們對自己的心都不能了解,更不要說了解其他人,了解宇宙,了解一切眾生。
在佛經(jīng)上記載有一個故事:有一天,心向自己提出抗議,說:“你每天清晨起床,我這顆心就為你睜開眼睛,觀看浮生百態(tài);你想穿衣,我就為你穿衣避寒;你想漱洗沐浴,我都幫助你。我們的關系如同唇齒一般的密切,凡事你應該和我有個商量,但是一旦要學道,你卻背個臭皮囊東奔西跑,忙碌向外攀緣尋找,而不知道求于我,其實你所要追尋的道并不在其他的地方,道就在自己的心啊!”有一句佛偈說得好:“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蔽覀兊男氖且蛔錆M寶藏的靈山,儲藏著無比豐富的資源,而眾生愚癡,不知道開采自性的寶藏,反而舍本逐末,向外尋找寶物。要改造我們的心,必須先要認識我們的心,為什么我們的心是這樣難以認識呢?就因為我們的心有一些特性,所以我們先認識心的特性。
1、心具有秘密性
語言有時雖然很豐富,但是有時卻很難發(fā)生作用的,有時語言是蒼白、無力的。我們的心好比倉庫一樣,儲藏許多的心事,這些心事有時候可以暢所欲言,向別人傾訴,可是有時很難表達出來。譬如我們喜歡一個人,作風奔放的人就直接向?qū)Ψ秸f:“我喜歡你”;而性格含蓄的人卻難以開口,只能封鎖在內(nèi)心深處。喜歡一個人難以說出口,就是怨恨一個人,懷疑一個人,嫉妒一個人,也很難讓對方了解。隱藏在我們的心中的秘密可謂千百萬種,無法計較,而如何將這些心事加以疏通,或者巧妙地表達出來,不至于蘊積成病,實在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智慧。
正因為我們的心中蘊藏許多的秘密,而這些秘密有時常把我們困擾得不得安寧,《金剛經(jīng)》上說:“如何降伏其心?”找到一條安心之道,是追求幸福人生的門徑。當二祖慧可禪師見達摩祖師時,就是要祖師為他安撫這顆難安的心,心所以難安,是因為心中有無數(shù)的難言之隱,這個隱字就是秘密的意思。這些秘密只能留在自己內(nèi)心深處,象蠶一樣啃著我們的心,而且不便向別人言說,當然要痛苦不堪了。如果一個人能夠修持到“書有未曾經(jīng)我讀,事無不可對人言”的境界,那么他的人生必定逍遙自在,了無掛礙。心中沒秘密的人生,是個沒有負擔的解脫人生。
我們對于那些身困牢獄,失去自由的人,常寄予無限的憐憫與同情,但是如果我們細心想一想,我們自己的心,未曾不是天天生活在自己所造成的監(jiān)獄中,過去有一個人向別人偷竊了兩百元,二十年的歲月過去了,但是那戶人家的主人已經(jīng)過世了,他的兒子在主持家務,他禁不住良心的譴責,鼓足勇氣把錢還給被竊的人家:“二十年前,我竊取了你家二百元,今天特地加倍利息來還你一萬元,請務必收下吧!”年輕的主人聽了,感到莫明其妙,說:“我不記得你曾偷過我的錢。”“是你父親在世的時候!薄班!我父親已經(jīng)過世了,過往不究,你把錢收回去吧!”兩個人爭執(zhí)不下,最后還錢的人淚流滿面地說:“二十年前,我犯下了這終生的污點,二十年來我慚愧不安,無時無刻在受道德良知的懲罰,囚禁在心的牢獄中已經(jīng)整整二十年了。難道今天你還不愿意給我一個機會,接受我的懺悔,讓我從心的牢獄中掙脫出來,還我顆本來自由的心嗎?”世間上有不少人象這位竊犯一樣,雖然形體自由,但是心被私情私欲的枷鎖所束縛了,失去了自由,這就是自由而不自由的人生。
2、心具有無常性
在《楞伽經(jīng)》中說:“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風起,洪波鼓冥壑,無有斷絕時。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zhuǎn)生!蔽覀兊男木拖蟠蠛R粯与S著外界的風的吹動,就會掀起各種各樣的波浪。佛法常用流水來形容我們的心,相似相續(xù),但是前念不是后念,前念剛過,后念又生起。在唯識宗上講心與心之間的延緩是等無間緣,這是念念相似相續(xù),無有間斷。在靜坐時,我們就可以發(fā)現(xiàn)自己的念頭太多了,那么怎么辦呢?對念頭不要執(zhí)著,好的念頭也不歡喜,壞的念頭也不憎恨,用清凈的觀照力觀照自己的心,就如一杯水中,雖然下面是一大堆泥沙,但是上面的水是干凈的。
初學禪的人,對自己的心感到十分厭惡,我的心怎樣這么亂呢?其實,這是不對的,因為心是無常變化,好的念頭很快就會過去,壞的念頭也是一樣的,如果我們執(zhí)著念頭的好與壞、善與惡,反而增加對心的執(zhí)著,這就是因為不了解心的無常性。禪宗三祖僧璨大師在《信心銘》中說:“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睂τ谖覀兊哪铑^,也應該“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3、心具有緣起性
所謂緣起,就是事物的產(chǎn)生需要各種條件,每一種心識的產(chǎn)生,都需要具備種種條件。在玄奘法師作的《八識規(guī)矩頌》中說:“九緣八七好相鄰”,就是說眼識的生起需要九個條件:光線、空間、距離、眼根(眼睛器官)、種子(能認識事物的內(nèi)在因素)、作意、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耳識的生起需要除了光線以外的八個條件;鼻識、舌識、身識的生起需要除了光線、空間以外的七個條件。這些條件,如果不足,心識便無法生起。所以,心的生起是一種緣起。
從以上這些條件可以看出,每一種心識的生起都是有它的原因,但是我們總是將我們的心與外界分開,認為心是心,事物是事物,產(chǎn)生了二元對待,于是產(chǎn)生了種種執(zhí)著。宋代佛印禪師有一首禪詩說:
一樹春風有兩般,南枝向暖北枝寒;
現(xiàn)前一段西來意,一片西飛一片東。
這首禪詩的起源是,有一天,蘇東坡和秦少游在一起吃飯,兩個人因為才華都很高,往往為了談學論道,互不相讓。這天吃飯的時候,剛好看到一個人走過,由于很多天沒有洗澡,身上爬滿了虱子,蘇東坡說:“那個人真臟,身上的污垢都生出虱子來了。”秦少游堅持異議說:“才不是呢!虱子是從棉絮中長出來的!”兩人各執(zhí)己見,爭執(zhí)不下,便決定去請佛印禪師作個公道,評判誰輸誰贏,并且互相商議輸?shù)娜艘堃蛔谰葡LK東坡求勝心切,私下跑到佛印禪師那里,請他務必要幫自己的忙;過后,秦少游也去請禪師幫忙,佛印禪師都答應了他們。兩個人都以為穩(wěn)操勝券,放心的等待評判的日子來臨,揭曉的日子終于到了,禪師于是正色地下評斷說:“虱子的頭部是從污垢中生出來,而虱子的腳部卻是從棉絮中長出來,所以你們兩個人都輸了,應該請我吃宴席!倍U師有感而發(fā),寫了這道詩。
在我們的觀念中,物是物,我是我,物我之間的關系是對立的,有時甚至是不能相融的。如認為虱子的產(chǎn)生不是因為污垢,就是因為棉絮,而佛印禪師的話就是為了破除執(zhí)著。通常我們認為心識的產(chǎn)生是因為外界的作用,認識的產(chǎn)生是因為物質(zhì)的作用。從佛法的立場來看,心的產(chǎn)生是因為各種條件的匯合,所以心是緣起的。
4、從心的比喻來看心的特性
現(xiàn)在科技文明發(fā)達,電腦普遍運用于我們?nèi)粘I钪?電腦雖然能夠收納種種
信息,用各種方程式來說明事物的千變?nèi)f化,但是卻無法臆度出我們這顆變幻莫測的心。佛經(jīng)上經(jīng)常用各種比喻來說明我們的心,我現(xiàn)在僅舉出十種來說明:
(1)心如猿猴 古人形容心難以控制說“心猿意馬”,心就象活潑浮躁的猿猴,生性好動,活蹦亂跳在林木之間,片刻無法靜止。
(2)心如電光 心如電光石火,迅速無比,動念之間,馳騁在宇宙寰宇,毫無障礙。如我們現(xiàn)在想到北京,心中馬上就會浮現(xiàn)北京的景色,天安門、故宮等,仿佛身臨其境一樣。在這個世界上什么東西速度最快?其實,心的速度最快!阿彌陀經(jīng)》上講,“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蹦敲催@么遠的地方怎么去呢?佛經(jīng)上又說:“于一念頃,即得往生!笨梢,我們心的速度多么快。
(3)心如野鹿 野鹿在荒野上奔跑,口渴了想喝水,于是便盡它的本領,到處去尋找草原。我們的心就象野鹿一樣,難以抵抗五欲六塵的誘惑,整天在聲色犬馬中忙忙碌碌。
(4)心如盜賊 佛經(jīng)上經(jīng)常把我們的身體比喻為一座村莊,五根是門戶,而心是這個村莊的盜賊,竊取我們辛苦積蓄的功德。王陽明先生說:“擒山中之賊易,捉心中之賊難!蔽覀?nèi)绻荞Z服心中的盜賊,使它能歸化柔順,便能做心中的主人,長養(yǎng)無上的功德。
(5)心如冤家 心是我們的冤家仇敵,專門替我們制造煩惱,使我們受種種的痛苦煎熬。我們?nèi)硕加幸环N懷疑心,比如有兩個同學在講話,看到你來了,他們便不講話,于是你很可能便懷疑他們在講你的壞話,其實別人是為了尊重你,才停止講話呢?經(jīng)上說:“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彼^罪業(yè)深重是就形相而言,仿佛真實存在,但是就其本體而言,一切諸法皆空無自性,因此罪業(yè)也是因緣和合而生,無自性空,不是永遠無法改變,只要我們摯誠懇切地懺悔,便可去除。如果能夠泯除我們的妄心雜念,這個冤家便能與我們化敵為友。
(6)心如僮仆 心象僮仆,受到外界客塵的驅(qū)使,向外攀緣,產(chǎn)生種種的煩惱。經(jīng)上說我們的心有三毒、五蓋,乃至有八萬四千煩惱,這些都是蒙蔽我們的智慧,束縛我們的心靈,使我們的智慧失去清明,使我們的心靈不得自在。如何轉(zhuǎn)心的仆役為主人,就看我們?nèi)绾螌π南鹿Ψ蛄。上面都是指出我們凡夫心的種種缺陷,下面將說明心的力量。
(7)心如國王 心是身體的國王,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能夠統(tǒng)帥、指揮一切,指示我們的眼耳鼻舌身,產(chǎn)生感官、認識的作用,所以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為人類多造利益。
(8)心如畫師 《華嚴經(jīng)》上說:“心如工畫師,能畫種種物!蔽覀兊男娜缟飘嫷漠嫾,手握著彩筆,能夠畫出種種圖案來。平常一個人的面相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一個人的心態(tài)。心中希賢求圣,自然能浮現(xiàn)圣賢的風貌;心如兇神,面貌便如魔鬼羅剎一般的可怕,所謂“相隨心轉(zhuǎn)”,就是這個意思。以前歐洲有一位藝術家,要畫一幅耶蘇的畫像,由于耶蘇是上帝的兒子,代表著神圣的形象,應該畫得莊嚴,因此這位畫家便到處找一位相貌很好的模特。經(jīng)過努力,終于找到了合適的人選,畫成這幅千古佳作,受到舉世的贊嘆。過了幾年,有人提議光有這幅惟妙惟肖的耶蘇畫像不夠體現(xiàn)耶蘇的偉大,如果再畫一張魔鬼撒旦的像和他相比照,效果一定更好?墒,這面貌象魔鬼的人到哪里去找呢?最后在一個監(jiān)獄中找到一個面相兇惡的囚犯為對象。當畫家為他畫像時,這位囚犯突然掩面哭泣,畫家就問他說:“你怎么哭了?”“我是觸景生情,忍不住悲傷才哭的!薄皫啄昵,我也曾經(jīng)當你的模特,想不到數(shù)年后我又遇到了你,可是人生的境遇卻完全兩樣!”原來這個囚犯就是充當耶蘇畫像的模特,畫家聽了大吃一驚說:“你的相貌怎么變成得如此可怕呢?”原來,這位囚犯當時得了這筆獎金以后,吃喝嫖賭,壞事做盡,甚至以身事法,坐進牢獄,相貌也就因此變得兇惡了。
(9)心如泉水 當今世界的危機之一,是能源的短缺,人們向深山開采礦產(chǎn),向海洋采取資源,開發(fā)太陽能,但是人們往往忘了開發(fā)我們心中的能源--智慧,這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絕的活泉。開發(fā)生命的潛能,將是我們?nèi)祟惖拇笳n題,因為外在的能源總有枯絕,而只有心中的能源永無斷絕。
(10)心如虛空 心的本體如虛空一般廣大無邊,能夠涵容萬物,包并天地。經(jīng)上說:“若人欲識佛境界,當盡其意如虛空!碧摽罩链笾翉V,找不到邊,虛空成就萬物而毫無執(zhí)取。我們要想了解佛的境界,便應[1]該將我們的心擴充如虛空那么無邊無際、無牽無掛,才能包容宇宙萬有。
二、心的住處——一念三千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住處,但是我們的心住在哪里呢?有時候,我們坐禪,人坐在蒲團上,心卻跑到很遠的地方,去和別人講話去了。心到底住在哪里呢?現(xiàn)在,在中國佛教史上有一個宗派叫天臺宗,它有一個很重要的理論--一念三千,來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念三千在天臺宗是一種核心理論,天臺宗宗派史上曾經(jīng)因?qū)σ荒畹慕忉尣煌殖缮郊遗膳c山外派。“一念”,是指人的意識活動的最短時間,有時也叫“一念心”、“一心”。心在梵文里有三個單詞:一是質(zhì)多,是認知心、慮知心;二是污栗馱,指草木之心,也就是日常所說的樹心、草心;三是矣栗馱,是對精要的積聚,也就是核心、中心,就是《心經(jīng)》上的“心”,就是這個意思。天臺宗所用的“一念心”,是用慮知的意思,就是我們眾生的思慮分別心。我們平常都小看自己的一念心,認為只不過是一念妄想,智者大師認為這一念心具足一切染凈善惡,稱為“一念無明法性心”,這就象竹子在沒有燃燒時,就有可燃性存在,如同惡中就有善在。等到因緣成熟,火從竹子中燒起,所燒的就是竹子本身,這就如同善從惡中生起,所破不是別的東西,就是惡本身。
因為一念具足染凈善惡一切諸法,所以智者大師提出“一念三千”,這三千是什么呢?就是十界互具,百界千如,三千法界。
第一,依據(jù)《華嚴經(jīng)》,我們整個世間可以分為“六凡四圣”十法界,“六凡”是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四圣”是聲聞、緣覺、菩薩、佛。智 大師提出十界中的每一界,都相互具其他九界,稱為“十界互具”。我們先從“人”講起,佛法是以我們?nèi)祟悶橹行?一切佛法都是從人而出發(fā)設置各種方便善巧,因為我們?nèi)耸亲钣兴茉煨?人可以成為畜生,人可以成佛。
當我們翻開電話簿查閱某一個人的通訊處時,可以發(fā)現(xiàn)到地址有都市與鄉(xiāng)村的差別,不僅人的住處有熱鬧喧嘩的都市與幽靜僻遠的鄉(xiāng)村的差別,就是人心也有天堂與地獄的不同。有一個將軍到白隱禪師那里去請教佛法,問禪師:“天堂與地獄在哪里?”白隱禪師看了他一眼,沒理他,這位將軍又問:“請問禪師,天堂與地獄在哪里?”白隱禪師又看了他一眼,說:“你是什么東西?竟有資格問這個問題!睂④姴淮笈,拔出寶劍,禪師突然笑了,說:“這就是地獄!睂④姼械绞謶M愧,馬上放下寶劍,向禪師懺悔,禪師說:“這就是天堂!痹诂F(xiàn)實世間,我們也可以眾生的生活也有天堂與地獄的區(qū)別。這里面有一點難以理解,那就是佛為什么也具有畜生性或地獄性,這是從本體的心性上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另外,佛有時為了度化畜生,也要變化成畜生,所以也有畜生性,觀世音菩薩的三十二化身,“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xiàn)何身而為說法!倍寄苷f明十界互具。十十相互具,總共便成百界。
第二,依據(jù)《法華經(jīng)》,因為每一界都可分為十個側(cè)面,叫作“十如是”。百界各有十如是,就有一千種成分,稱作“千如”。“十如是”出現(xiàn)在《法華經(jīng)》的“方便品”,是指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相是指相狀,指外在的形相,如這如人有人相,動物有動物的相;性的意思是指不變,指內(nèi)在的本性,如人能思維;體是指人這個主體;力是指體所具有的潛在能力,人能夠制造工具、生產(chǎn)勞動;作是指顯現(xiàn)動作,就是發(fā)揮人的作用,從事各種工作;因是指直接原因;緣指間接原因;果是指由因、緣和合所生的結(jié)果;報是指果報,以上的因緣果形成后世的果報;本是指開始的相關,末指最末的果報,等是指平等,以上的如是相乃至如是報,皆歸趣于同一實相而究竟平等,所以說本末究竟等。
第三,千如又和《大智度論》所說的三世間配合,便成三千法界,代表宇宙全體。三世間是“眾生世間”,指眾生自身;“國土世間”是我們所居住的環(huán)境;“五陰世間”是構(gòu)成人存在的五種要素。三種世間和千如相互含攝,形成三千世間。
智者大師認為,我們平常的當下一念,就具足三千法,具足現(xiàn)象界的全體,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我們眾生心在迷時,亦具足三千法;心在悟時,亦具足三千法。心有迷悟,而法不動。只是心在迷時,對三千法執(zhí)著不舍;心在悟時,視三千法為方便、性德,不起執(zhí)著。這叫“一念三千”。
佛常講“眾生心不可思議”,所以不可輕視我們平常的一念,于是祖師常常開示我們要“照顧自己的念頭”。迷與悟,就在我們一念之間,天臺宗說的“一念三千”,就是要我們重視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念頭,有的人一生的清白往往毀于一念的無明,而造下終身的遺憾。
三、心病與心藥
現(xiàn)代的醫(yī)藥發(fā)達,各種各樣的藥品無奇不有,表示現(xiàn)代人所患的毛病之多,已經(jīng)到了史無前例的地步了。我們生理上有所謂的癌癥,心理上何嘗沒有不治的絕癥呢?貪、嗔、癡、慢、疑就是不可小看的病患,我們?yōu)槭裁磿䶮⿶?都是因為這些毛病的緣故。我們身體上有了病,不僅要打針吃藥,而且還要吃補藥,但是心理上的毛病,又有多少人去治療呢?中國有一句老話:“藥石醫(yī)假病,真病無藥醫(yī)!彼^的真病,就是心病。事實上許多的疾病是因為心理作用,最淺顯如腸胃病,百分之八十和情緒脫離不了關系,如果我們能夠保持心平氣和,許多疾病自然就會不藥而愈,F(xiàn)代的人們已經(jīng)注意到這個方面,提出一種“身心醫(yī)學”,這應該是最前緣的醫(yī)學,這就是從生理與心理兩方面結(jié)合來治療疾病。佛法就是治療眾生的心病而設立,佛就被稱為“大醫(yī)王”,佛陀說了八萬四千法門,就是為了對治我們眾生八萬四千煩惱。
1、人生大病的醫(yī)治
我們眾生之所以是凡夫,難以成賢成圣,因為我們眾生有三種最主要的大病沒有治好,那就是貪、嗔、癡,這三種病被稱為“三毒”,又稱為“三不善根”。
貪,從字面上講即貪求、渴求,表明人內(nèi)心里面缺少什么東西,才向外追求來滿足這種愿望。所以,貪煩惱的表現(xiàn)就是由渴望到追求,在追求獲得后又緊緊執(zhí)著它。
有人往往我們平常追求與貪等同起來,生活若無追求,那么生活就同死灰一團;學佛的人追求解脫,同樣也是一種貪嗎?如果沒有貪,社會不就不會進步嗎?《成唯識論》說:“云何為貪?于有有具,染著為性,能障無貪,生苦為業(yè)。”“有”就是后有,指的是業(yè)力,有具是指由業(yè)力所生的果,所以貪煩惱是對外界事物占有愛著,從而使自我得到滿足,所以這樣學佛追求解脫就不是貪。人為了貪求眼前的一點暫時福樂,或是一點私利,往往父子之間也爭得面紅耳赤,朋友之間的情誼也一腳踢開。為了滿足貪的欲望,什么義理人情,什么道德,一概不顧。
嗔,我們往往比貪容易理解,因為在世間生活,總是認為有些東西是理所當然應該追求的,而生氣卻是不應該的。有的人口蜜腹劍,這是隱藏的嗔心;有的人怒目猙獰,五官變形,這是外現(xiàn)的嗔心。我們常見到一個家庭里夫婦起了爭執(zhí),某一方為了發(fā)泄的他嗔心,什么心愛的物品都要打破,等到事后花錢再買,雖然后悔,但是已經(jīng)來不及了。佛經(jīng)上說:“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本褪沁@個道理。
癡,這是很難覺察到的,平常我們講一個人呆頭呆腦,這個人很傻,其實自己更傻。有些人,生在世間上,以為死了以后還是做人,但另一種人卻認為人死了就沒有了。前者的思想覺得做惡事也沒有關系,因為死了還是做人;而后者的思想覺得不必做善,因為死了一切都沒有,所以最好及時行樂,這些都是愚癡的見解。
下面就三毒開出一些藥方,供大家參考。
(1)貪——知足、舍、戒
眾生為什么會貪,就是因為不滿足,所以佛法常說“知足”,如弘一大師,夏丏尊居士去看他時,他吃飯時只有一碟咸菜,夏居士就說:“怎么就一碟咸菜呢?”弘一大師說:“咸有咸的味道”,吃完飯后,弘一法師喝水,夏丏尊先生看到就喝白開水,有點于心不忍,就說:“法師,您應該喝點茶!”,弘一法師回答說:“淡有淡的味道!焙胍环◣煹娜松知足常樂的人生。
貪心太大的人,一切都是為自己考慮,不肯利益別人,“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為”就是指這種人,要治好貪病,“舍”就至關重要,看到別人有苦難時,把自己的幸福、安樂、利益施舍給人,這樣貪心就會減少;另外,貪心的人不知道事物的界限,所以就必須持戒,知道什么是好與壞,戒如果用現(xiàn)代的話應該是“這樣做不好”,如偷盜,這種行為是不好的,所以佛勸我們不要做。
(2)嗔——慈悲、忍、定
嗔心對修行是一種嚴重的障礙,佛說有嗔心的人修行如沙蒸飯。大乘佛教首先要有菩提心,修道的三個要點: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正見。修菩薩行必須有菩提心,菩提心的生起必須有慈愛心、布施心,有嗔恨心的人不可能有慈悲心。
人生難免有不如意的事情,有些嗔心重的人,特別容易生氣。其實,難以解決、不如意的事情,就會因為你生起了嗔心就會解決嗎?嗔心只有增加事態(tài)的嚴重,這樣想一想,就會冷靜下來,不要動那些無用的嗔心。南傳《法句經(jīng)》說:“于此世界中,從非怨止怨,唯以忍止怨,此古圣常法!比淌呛懿蝗菀椎,心上一把刀,唯有難忍能忍,才能成為大丈夫。我們對別人不理解,也很容易生氣,于是佛陀說要“慈悲”,就是要從別人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心中想:別人這樣做是有自己的理由。自從今年以來,我對人文科學有一種觀點,就是同情地理解別人,這個世界上應該有不同的見解存在,你也應該允許別人的存在,如果能理解別人,我相信肯定會生嗔心。慈悲與忍,都是所以在見解上的治療,在現(xiàn)實生活中修習禪定有助于對治嗔心,一個有定力的人是不會隨便生氣的。
(3)癡——慧
癡,主要是知見上出了偏差,如現(xiàn)代世界上最熱門的一個問題就是核武器,如果用核武器發(fā)動世界大戰(zhàn),那么將是毀滅性的行為;如果用核武器的原料建成核電站,也是一件利益人類的事業(yè)。所以正確的知見是至關重要的,而佛法的智慧就是醫(yī)治眾生愚癡的良藥,能夠恢復我們的本來面目。
貪、嗔、癡是人生的大病,眾生的病實在太多了,所以對一些病,我們提出幾點。
2、其他病的治療
(1)以好心對壞心
我們的心時而圣賢,時而惡魔,浮浮沉沉,好好壞壞。當我們好心一發(fā),仿佛成為佛菩薩一樣崇高;惡念一生,馬上變成惡魔一樣的壞。因此我們要除掉壞心,攝護正念,培養(yǎng)佛菩薩對待眾生的心。在佛菩薩的心目中,眾生就象生病的小孩子,要竭盡所有心思來呵護他、照顧他。我們?nèi)绻芤源葠勰柑蹛酆⒆拥男膩韺Υ磺腥?就能泯除自他對待的關系。
(2)以大心對小心
中國有一話:“易漲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睖\狹的小溪容納不下大水,當潮水高漲的時候,馬上向四處流溢;潮水退了,又留不住滔滔的江流,只剩下淺淺的小溪。不象大海能夠藏污納垢,匯集百川而不改原味。中國人又有一句話“宰相肚里能撐船”,說明大凡出將入相的大才,心量必然要比凡夫俗子來得寬廣,無論是稱譏毀譽、榮辱進退、善惡正邪,一概都能涵容而泰然自若。我們學佛人,也要把心量擴大到如大海虛空。佛經(jīng)上說:“若人欲識佛境界,當凈其意如虛空”,眾生與佛的差別就在于心的不同,迷則妄念叢生,萬緣攀附,人我兩立;悟則豁然開朗,遠離妄緣,平等攝眾,心包太虛。所以,心量廣大是學佛人很重要的修養(yǎng)。
(3)以無心對有心
平常有人譏笑年輕出家人念經(jīng)“小和尚念經(jīng)有口無心”,其實這些人根本不
懂佛教,要是真的能無心,那是真的在念經(jīng),恐怕是心太多了,這兩天大家上殿、坐禪肯定發(fā)現(xiàn)我們真的太“多心”了。永嘉大師的《證道歌》說:
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
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
有所用心就有所牽系,有所執(zhí)著,有所對待;無所用心,心才能擴大。無心則不為一切萬法所系縛,而無處不在,無處不自在。在唐朝時,四川有一位叫德山禪師,對《金剛經(jīng)》有極深的造詣,當時南方禪宗正流行“即心即佛”,德山認為這是外道魔說,便發(fā)憤著了一部《金剛經(jīng)青龍疏鈔》準備到南方破邪說。路過灃州時,見到一間賣油糕的小店,德山剛好肚子也餓了,便走入小店對賣油糕的老婆喊道:“老婆子,弄一些點心來!”老婆婆心中想:這位師父居然這么無禮,指著德山的擔子說:“師父,你這里面是什么東西?”德山說:“說了你也不懂,這是我注釋的金剛經(jīng)疏鈔,到南方來弘揚金剛經(jīng)!庇谑,老婆婆說:“我有一個金剛經(jīng)上的問題要問你,你如果回答出來,我就供養(yǎng)你油糕;如果答不出來,就不用弘揚金剛經(jīng)!”德山心想:一部《金剛經(jīng)》我已經(jīng)滾瓜爛熟,還有什么答不上來。于是,德山哈哈大笑說:“你問吧!”于是,老婆婆問道:“金剛經(jīng)上說:過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不知師父要點心,究竟要點哪個心呢?”德山?jīng)]有辦法回答。
過去心已過去,未來心尚未來,而現(xiàn)在心念念不停,生滅相續(xù)。如果能以無心對治世間假有、虛有的妄執(zhí),便能享受隨緣放曠、任運不系的逍遙。
(4)以平常心對好奇心
我們眾生好奇心特別強,你要是在大街上,仰著頭看著天,沒過一會兒,便
會有很多人聚攏過來,也仰著頭看天,F(xiàn)代眾生因為太追求好奇,所以很容易被一些人受騙上當。“奇”就是神奇怪異不平常,只能偶爾得到,偶爾可以實行;而佛法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糧,就在我們?nèi)粘F降瓱o奇的生活中。祖師說:“平常心是道”,就是要我們隨時隨刻都不可與道相違,把修行在日常生活中落實下來,這也是“生活禪”的精神。
(5)以恒心對一時心
佛教說諸行無常,我們的心念更是無常。我們的心攀緣六塵,所以善念更是脆
弱。剛出家時,那些老和尚對我們常說的一句話是:“你們要發(fā)長久心,發(fā)心容易,發(fā)恒心難!佛門里有一句話:“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三年,佛往西天。”因為我們是凡夫,所以很容易退轉(zhuǎn),禁不起境界的考驗!度A嚴經(jīng)》上說:“初發(fā)心便成正覺”,初發(fā)心菩薩的心等同佛心一般清凈,所以,希望大家在柏林寺發(fā)心,能夠“永不忘初心”,盡未來際。
四、現(xiàn)代青年佛教徒應有的心態(tài)
上面已經(jīng)講了很多有關心的各種病與對治方法,下面將針對年輕學佛者應有的心態(tài)舉出幾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對感情不執(zhí)不舍
人是有感情的眾生,要放棄感情是不可能的,但過分執(zhí)著也不好,所以我們要用理智來引導感情,要用慈悲來凈化感情。愛得死去活來,感情太濃就會熱烘烘;感情太淡冷冰冰,是冷血動物。這兩種都不對,因為這樣都很容易出現(xiàn)問題。最好用中道的智慧來處理,中道的智慧可以升華我們的感情,可以使我們的心趨向平靜。
2、對五欲不拒不貪
五欲是指財、色、名、食、睡。有些人,在沒學佛前,對五欲貪得無厭,學佛后卻懼之如洪水猛獸,連正常的生活也不過了,這樣給親人朋友帶來很多麻煩。其實,五欲并不可怕,平常說:“色不迷人人自迷,酒不醉人人自醉”,可怕的是我們的心不知如何去化導五欲。作為佛教徒,首先是一位人,在社會中生活,應當有正當?shù)奈逵。吃得太多、睡得太?當然不好;但不吃不睡就沒有力氣,一切免談。所以,我們對正當?shù)奈逵钜痪懿回潯?/p>
3、對世間不厭不求
佛說:“有求皆苦”,凡夫?qū)κ篱g多要求很多東西,有了洋房要汽車,當了科長還想當處長,所以希求越多,幻滅的可能性就越大,就象我們小時候吹肥皂泡,吹得越大,同時也就越危險。但是,也有人過分厭世,離群索居,學佛人在別人的眼中都成“怪物”,一提到跟名有關,就說:“我不要名,就替我寫一個無名氏吧!”其實,“無名之名”也是一種名。所以,我們對這個世間,要能不厭不求,以平常心安然處之,這是我們平靜而又活潑的心。
上面,我們以《佛法--心靈之路》為題目跟大家一起探討了有關佛教對心的分析,以及佛法改造心靈的方法,希望對大家有一點受益。
1998年7月講于河北柏林寺“第六屆生活禪夏令營”
- 仁德上人:體會體驗落實實踐佛法的道理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凈慧法師:修學佛法的關鍵就是從自身煩惱入手
- 星云大師:佛法在哪里?佛法遍在虛空之中
- 如瑞法師:修學佛法,要大膽的親近善知識
- 仁德上人:世間法與佛法有什么不同?
- 夢參法師:護持佛法功德無量,人人都能弘揚佛法
- 如瑞法師:人命無常,人身難得,聽聞佛法要及時
- 仁德上人:四首通達歌
- 體方法師:佛法是要鏟除欲望破除我執(zhí)
- 仁德上人:佛法的根本宗旨是為了明心見性
- 本源法師:如何得到佛法的智慧辯才?十種修持方式
- 靜波法師:心態(tài)決定命運,不要把法當作定法
- 正慈法師:大足石刻,將佛法的真諦講述給一代又一代人
- 仁德上人:為什么佛法要以戒為師?
- 仁德上人:佛法的根本是讓眾生都能明心見性
- 靜波法師:“佛法無量義,一以凈為本”是什么意思?
- 夢參法師:聽聞了佛法需要去修才有用
- 仁德上人:什么是佛法的稱性妙用?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與人生]妨礙善行,損耗錢財?shù)牧N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漢傳人物問答]學佛最終只是讓自己和眾生解脫嗎?
- [佛化家庭]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佛與人生]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學常識]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人物故事]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黑茶]認識黑茶,黑茶的分類與營養(yǎng)功效
- [禪宗思想]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宗門故事]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紅茶
- [佛理禪機]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生活故事]因為有禪,所以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