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悟要訣
開悟要訣——唐仲容
編注:唐仲容先生被稱為當(dāng)代第一”盲人佛學(xué)家”, 在佛學(xué)研究上,造詣頗深。雖年近古稀,雙目失明,歷盡坎坷,然其為法為生之志始終不渝,實屬稀有難得。 先生將“三界唯心造(唯識)”與“緣起性空(中觀)”兩者結(jié)合,形成內(nèi)因緣(識)生一切法的有為緣起論,建立起業(yè)自我造、命自我立、主觀決定客觀的人定勝天思想。這樣,學(xué)佛成佛,就完全由自己把握了。我今天講開悟,什么是開悟?開悟就是我們破除了迷執(zhí),見到了人生宇宙的真實相。
什么是迷呢?
我們一切有情由有無明的障蔽,把現(xiàn)實中眼所見、耳所聞、鼻所嗅、舌所嘗、身所觸、意所了的都認(rèn)為是真實有的,這就叫迷。認(rèn)為我們自己的身體里有個真實不虛的實在的我,這就叫我執(zhí)。
對于身體乃至周圍的環(huán)境,如天地、山河、日月、星辰、飛禽、走獸、動物、植物、一切日用等等,也都認(rèn)為是真實的,這就叫法執(zhí)。
有了我執(zhí)與法執(zhí),就叫顛倒夢想。開悟就是破我執(zhí)和法執(zhí)。二執(zhí)既破,自然遠(yuǎn)離顛倒夢想。
怎樣才能破這二種執(zhí)呢?
如果我們對一切事物,內(nèi)而我們的精神、心理活動;外而身體乃至整個宇宙的現(xiàn)象,都認(rèn)為是一種夢、幻、泡、影,就象夢中境界一樣,象幻相一樣,象水泡一樣,象影相一樣沒有實體,沒有真正的我及法。真正懂得這個道理,就破我執(zhí)和法執(zhí)。破了我執(zhí)、法執(zhí),在生活上言語行動都合理,都合戒律,并且還生活得很藝術(shù)。
在生活中有了這些感覺,在我們的心境上會有哪些感覺呢?
我們會感受到心中開闊、空曠,愉愉快快,很安祥、很自在、很超脫,這就是初步開悟者的心理現(xiàn)象。在身體上,特別輕安,特別舒適。在現(xiàn)實生活中,你的身和心要是有這樣的變化和感受,這就是開悟。
開悟有三個過程:
第一就是要徹底通達(dá)宇宙人生的真實相。宇宙人生的真實相就是如夢、幻、泡、影,沒有真正的我,沒有真正的法。《金剛經(jīng)》說:“若菩薩通達(dá)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你要是通達(dá)了本來無我無法的道理,一切都如夢、幻、泡、影,懂得很清楚,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對一切事物沒有我執(zhí)和法執(zhí),排除了顛倒夢想,這就是一個初步開悟者。要徹底懂得本來無我無法,一切都如夢幻泡影,沒有實體。要深入懂得,徹底懂得人生宇宙的實相,這是一個方面。還有一個方面是必須懂得如何才能成佛的方法。成佛最正確而直切了當(dāng)?shù)挠行Х椒,是把人生宇宙的真實相如夢、幻、泡、影這個微妙而究竟的道理,真正懂得并能夠自覺地把這個道理和方法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去,達(dá)到“八風(fēng)”不動的境界。什么是“八風(fēng)”,八風(fēng)就是利、衰、毀、譽、稱、譏、苦、樂。面臨這八種景況,心里如如不動,這就叫“八風(fēng)”吹不動,這是第一步開悟。
第二步開悟要做到“言思道斷,心行處滅”,才能真正見性。
見什么性呢?見一切事物本性空,只有幻相而無實體這個真理,生活就安住在有相無體的真理中,內(nèi)心境界就是涅槃。《心經(jīng)》上說:“遠(yuǎn)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到了這種境界,就叫見性,這是第二步開悟。
第三步開悟要象釋迦佛那樣坐在菩提樹下圓滿大覺。
轉(zhuǎn)生死為涅槃,轉(zhuǎn)八識成四智,得了大涅槃大菩提的佛果,是為圓滿開悟。開悟就有這樣三個過程。
今天我要求你們開第一步悟。
怎樣開?一要懂得人生宇宙的真相;二要懂得學(xué)佛成佛的最正確而又直切了當(dāng)?shù)姆椒,要懂得這兩樣,要毫無疑惑地承認(rèn)這兩樣。人生宇宙的真實相是什么呢?就是《金剛經(jīng)》上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這就是人生宇宙的真正實相,要掌握這個真實相,就要懂得這幾句話。什么叫一切有為法?天、地、草、木、人、山、河、鳥、獸、農(nóng)、工、商、學(xué)、兵,凡屬一切有形象的、包括宏觀和微觀的事物,都是只有幻相而無實體。
為什么是幻相呢?因為這些東西在一定條件下有,在另一時間條件變了,沒有了。所以說凡屬因緣所生的一切事物,都是幻相,整個宇宙是成、住、壞、空,隨時都在變化,因此我們確知萬事萬物都是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這就是人生宇宙的真實相。在一定條件下有,條件變化了就沒有了,萬事萬物都是幻相,如鏡花水月,沒有實體,有而非真,懂得這個道理,就懂得人生宇宙的實相。就象晚上做夢一樣,夢中也有個我,有天、有地、有人、有物,正做夢時迷而不覺,認(rèn)為所見一切都是真的;一旦醒后,就什么都沒有了。我們白天所見的一切,所經(jīng)歷的一切,與晚上做夢是一樣的,迷而不覺,跟做夢一樣把一切都當(dāng)作真的;其實時間一過,條件一變化,什么都沒有了,哪有真的嘛!有些不懂佛法的人,僅僅憑著他們的直覺感受,也常常慨嘆“人生如夢!”居士們!你們首先一定要明白人生宇宙都是夢。有不有呢?有!但不是真實的!有是幻相,一晃而過,抓不住,無所得,深深地懂得這個道理,就懂得佛法,就通達(dá)人生宇宙的實相。
既然人生宇宙的實相就是一切如夢,要怎樣才能解決顛倒夢想的這個大問題呢?這就要懂得如何才是成佛的方法。因為只有成佛才能解決這個大問題,成佛就是改造人生宇宙,要把如夢幻泡影的宇宙改造成國土莊嚴(yán)的佛世界,佛的世界沒有成、住、壞、空的變化,是很光明的世界,很美滿的世界;另外要把我們這個有生、老、病、死的肉身,改造成如來的法身、報身――沒有生、老、病、死苦的身體。
所以,第一個要懂得人生宇宙的實相,第二個要懂得成佛的最正確、最直切了當(dāng)?shù)挠行Х椒ā?br /> 成佛的方法是什么?成佛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六祖壇經(jīng)》上說的“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從中出”。佛是從摩訶般若大智慧中來,《心經(jīng)》上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這個方法就是要有般若智慧。
怎樣才能具有般若智慧?這就必須深入徹底的懂得人生宇宙的實相,懂得我空、法空,懂得一切如夢幻泡影,有而非真,不可分別,這就是成佛的主要方法。一句話,要成佛就要有智慧;智慧就是要深入徹底懂得人生宇宙如夢如幻、找不到實體的這個道理。
那么,要怎樣才算深入徹底知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呢?只有一個方法,那就是要入“不二法門”。這就是成佛的必由之路。入不二法門就是般若波羅蜜。
入不二法門,從那里入呢?要以什么為基礎(chǔ)呢?
首先要發(fā)大愿,要發(fā)成佛的大愿,要在實際生活中把坐位擺在度眾生中去。怎樣擺呢?要象《金剛經(jīng)》上所說:“諸菩薩摩訶薩應(yīng)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這樣做就是把坐位擺到度眾生中去了。要度眾生,這是第一件,入不二法門就是要在度眾生的實際生活中去入,也就是說,要在生活當(dāng)中去入不二法門!督饎偨(jīng)》接著又說:“如是滅度無量無數(shù)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要在度眾生中入不二法門,這條重要得很!古來很多所謂的祖師都沒有把這一條抓住,就連《金剛經(jīng)》后面的贊語也沒有抓住這一條;五祖、六祖是抓住了的。五祖說:“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要有大慈大悲憫眾生的心。六祖說得好:“若識眾生,則是佛性;若不識眾生,萬劫覓佛難逢。”居士們!要發(fā)愿度眾生,自然而然就把坐位擺在眾生中去了,就能在日常生活中破迷開悟。不然,你在深山老林中枯坐,我法二執(zhí)未破,入定也好,得神通也好,升天也好,還是一個迷人。要度眾生!把小我溶化在眾生中去,饒益眾生才能真正的破除我法二執(zhí),成就大我才能真正做到無我、無法,這樣才能破我法二執(zhí),破了二執(zhí),就與佛的境界差不多了。大慈大悲憫眾生,大喜大舍濟含識,胸襟與佛一樣,自然你的所作所為也與佛一樣。所以說入不二法門,要在度眾生的基礎(chǔ)上,在實際生活中去入。什么叫二?有分別就叫二。什么叫不二?無分別就叫不二。
舉例言之:我手里拿這個叫拐杖,對拐杖來說,怎樣叫二,你認(rèn)為它是個拐杖,這就有分別了;或者你認(rèn)為它不是一個拐杖,還是有分別的,這個就叫二。要怎樣才叫不二呢?因為法性空故,我不認(rèn)為它是個拐杖;又因為幻相有故,也不認(rèn)為它不是個拐杖,這就叫不二。因為我們認(rèn)為它是個拐杖,就把它當(dāng)成一個實在的東西了,就與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的實相相反,所以認(rèn)為它是個拐杖是錯的。反之,你認(rèn)為它不是一個拐杖,又把它當(dāng)成不是拐杖的一個實在的東西了,又與上面說的真實相相反,也是錯誤的。所以這兩種錯誤,皆由分別而起,都是顛倒夢想,都叫迷。怎么辦呢?我們要不認(rèn)為它是個拐杖,也不認(rèn)為它不是一個拐杖。它是什么呢?實法不可得故,它什么都不是,不是也不是。對它不起分別,恰恰就把它當(dāng)成如夢幻泡影在看了,就符合了上面說的事實真相――如夢幻泡影的真理了,這就叫“悟”,這樣就遠(yuǎn)離了顛倒夢想?梢,不二法門,就是見性成佛的一條直路!督饎偨(jīng)》上說:“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你認(rèn)為它是個拐杖,就叫法相,要空掉;你認(rèn)為它不是個拐杖,就叫非法相,也要空掉,這就叫入不二法門。《金剛經(jīng)》又說:“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非法的“法”字,即說它是個拐杖,錯的!應(yīng)當(dāng)除去;非非法的“非法”二字,即說它不是一個拐杖,錯的!亦當(dāng)除去。懂得這個道理,你就在拐杖這一法上入了不二法門。拐杖上能入,難道在其它事物上不能入嗎?事有無量,其理是一嘛!所以對森羅萬象,都要以“非法、非非法”的不二法門去看待。這個道理,你們真的懂得了,就開悟了!
再舉個例來說吧!譬如今天我講經(jīng),在這件事上,你也可以入不二法門。如果你認(rèn)為今天有個唐某在講經(jīng),有許多居士在聽經(jīng),錯的!因為你把這件事當(dāng)成實在的事去了;假如你認(rèn)為沒有個唐某在講經(jīng),也沒有許多居士在聽經(jīng),錯的!因為你還是把它當(dāng)成實在的事去了。兩者都是執(zhí)著,都不是諸法的實相,這就是“迷”。要怎樣才不“迷”呢?不起有個實在的唐某在講經(jīng)、有許多實在的居士在聽經(jīng)的增益執(zhí),也不起沒有唐某在講經(jīng)、沒有許多居士在聽經(jīng)的損減執(zhí),如如不動,不起有無分別,才算你實證了諸法離言不二的真實性。這樣,你就不會被一切現(xiàn)象所迷住,不迷就是“悟”。
懂得這個道理,有什么好處呢?懂得,你就能在一切事事物物中,處處入不二法門,處處都不迷,處處都能使你覺悟解脫。所以六祖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又說:“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你能夠處處都不迷,心中隨時都是清清凈凈的。心里清凈,就不起煩惱;沒有煩惱障,就不造有漏業(yè),也就不感有漏果,當(dāng)下就能解脫了,就成佛了。頓悟成佛的意義就是這樣的!督饎偨(jīng)》上說:“諸菩薩摩訶薩,應(yīng)如是生清凈心。”清凈心就是佛心。今天叫你們?nèi)氩欢ㄩT,也就是入佛知見。今天講的是《金剛經(jīng)》,是大乘佛法,是直接成佛的大法!督饎偨(jīng)》上說:“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jīng)出。”你們要想開悟,就應(yīng)好好把《金剛經(jīng)》上的話記住,并深入理解。把今天我講的話記住,開悟不難。只要下決心,求明師指點,快得很!學(xué)佛不求開悟,等到猴年馬月也見不到破執(zhí)的實效,一切等于零。
要離分別相,心里才會清凈;離了分別相,才能見性;離了分別相,才得無生法忍;離了分別相,就要登地。神境智通也有,真能空掉我法必有大自在力,所以常說真空妙有。要在生活中入不二法門,要在度眾生中去與諸法接觸,見一切有為法的空性,才能見性。眾生在生活中“迷”,在生活中執(zhí)“二”;我們就要在生活中“悟”,在生活中悟入“不二”。俗話說:“那里跌倒,就從那里爬起來”。真能懂得這個道理,就算開悟!不懂這個道理,就不會有真知灼見。沒有真參實悟,講禪,這就不是真正的禪。不懂的人,以為打個盤腳坐起,就是在修禪;或者,參念佛是誰,狗子有無佛性。那怎么行呢!所以要大徹大悟,就要上面所講的種種道理,徹底懂得,躬行實踐才行。六祖說:“說通及心通,如日處虛空。”
今天講的,來之不易,是釋迦如來一代圣教之精華;是一切諸佛菩薩之心;是最偉大祖師之秘密方法。這是我多年研究學(xué)習(xí)的結(jié)晶,交給大家,沒有半點保留。為什么呢?是要真正度眾生,使你們得解脫。《維摩詰經(jīng)》專門有個《不二法門品》,《金剛經(jīng)》上雖沒有“不二法門”的名字,但說了“無法相,亦無非法相。”又說:“非法,非非法。”這些話顯示的就是不二法門。非法是指有,非非法是指空。有要空,空也要空,所謂“如筏喻者”。過河以后,筏子就不要了。也跟生病一樣,知道病已好了,就不要把吃藥當(dāng)成目的了。“空”是破“有”的執(zhí)著,“有”的執(zhí)著破了以后,“空”也要丟。六祖說:“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邪正俱不用,清凈至無余”。破除煩惱,要用正念去觀空;知道了對治只是手段之后,邪也不要取,正也不要取,就隨順了無所得,心里就自然清清凈凈了。
六祖說:“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今天我講的就是六祖所傳的見性成佛的、無上甚深微妙的大法。你們?nèi)缒馨阉\用到度眾生的生活實踐中去,就一定要見性,一定能成佛。俗話說:“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你們?nèi)绻露Q心求開悟,就一定能實證現(xiàn)觀、大徹大悟。我今天駕大法船,只要你們肯上船,就能度到涅槃彼岸。
唐仲容老師講于新都寶光寺
一九九二年十月
談?wù)勔娦蚤_悟的微妙法門---唐仲容
開悟一詞可用于世間善法之上,也可用于出世善法之上。若能深知十惡業(yè)是感三途苦果之因而不作;知十善業(yè)是感人天福報之因而勤修,這是人天乘人在世間善法上的開悟。若于四諦法上知苦斷集,慕滅修道而終得解脫,是為聲聞乘人在出世善法上的開悟。若能深知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而勤修觀行,斷除無明而永得出離,是為獨覺乘人在出世善法上的開悟。上述三種開悟,雖皆是善,而較低級,不是至真、至善、至美的開悟。若人能徹底通達(dá)緣起性空的絕對真理、人生宇宙的真實面貌,而在生活實踐中不取不舍,真參實悟,達(dá)到言思道斷、心行處滅的見性證真,這才是至極高尚、無與等倫的開悟。這種開悟是自覺覺他、成就無上佛果的殊勝法門!華嚴(yán)經(jīng)》所說:“以少方便,速證菩提”的“方便”,“諸佛以一道而證菩提”的“一道”,均指此法門而言。
這種法門是“瑜伽”、“般若”中道了義教的精華,也是達(dá)摩、慧能祖師禪法的心要,它自有其隨順必然性因果規(guī)律而形成的無上妙法,是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環(huán)環(huán)扣緊,一步跟一步、步步落實的最簡要、最精妙、最直接有力的入道方便。
可是千多年來,有不少的人卻用玄之又玄、高不可攀的玄學(xué)觀點去表詮,弄得求深反晦;更有不少的人用野蠻、粗糙、莫名其妙的神學(xué)觀點去理解和行持,弄得一無是處,唐捐其功。從而使茫茫宇宙、無邊眾生,欲求見性解脫而無門可入,長夜沉淪。
筆者每念及此,未嘗不悲痛萬分,而思為文,大聲疾呼,以拯救之!本期講學(xué)四川省佛學(xué)院,星期日為遠(yuǎn)近前來的四眾善友宣講開示,根據(jù)佛言祖語和自身躬行實踐的的微薄體悟,就怎樣見性開悟這一問題,精心細(xì)談,指示門徑,當(dāng)下座中曾有多人茅塞頓開,心境豁然得大受用。今且將此講述精加整理,并補充要點數(shù)則,寫出《談?wù)勔娦蚤_悟的微妙法門》一文,以張妙道,而期與天下有志于見性開悟的智者共勉。
怎樣見性開悟
善友們,今天向你們講講學(xué)佛第一重要的大事——怎樣見性開悟的問題。什么是見性開悟?這種開悟就是大破愚迷。什么是迷呢?人們經(jīng)常把宇宙間一切事事物物都認(rèn)為最極真實。把我們自己的身體認(rèn)為真實不虛,是個實在的我,這就叫“我執(zhí)”。對于自身及周圍的環(huán)境如天、地、認(rèn)為真實,這就叫“法執(zhí)”。有了我執(zhí)與法執(zhí),就是顛倒夢想,也就是“迷”。破了我執(zhí)、法執(zhí),自然遠(yuǎn)離顛倒夢想,就是開悟;勰芰嬲f:“迷來悟度。”蕅益大師說:“迷即迷其所悟,悟即悟其所迷”,正是此義。真正開悟就是言忘慮絕、無執(zhí)無著的見性。他在生活上、視聽言動上都合理合律,而至善至美;在心境上,內(nèi)外明徹,開闊空曠,而自在超脫;在生理上氣血流暢,身體輕安而健壯有力。由斯超凡入圣,得無生忍,登歡喜地,神通自在,游百佛土,侍百如來,上承下化,有大威力,荷擔(dān)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督饎偨(jīng)》說:“若菩薩通達(dá)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正是指破了我法二執(zhí)的見性開悟者而言。
怎樣見性開悟?對此問題,簡要地說,應(yīng)從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下大決心,拼命要求在一定時期內(nèi)見性開悟,并堅決自信,定能如愿以償。古人云:“心誠求之,不中不遠(yuǎn)”;又云:“有志者事竟成”;俗語也說:“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如果人能誠求見性開悟,自然就是其中的有志者和有心人,當(dāng)然就一定會勝利地成其所為。如來說:“初發(fā)菩提心,即成無上覺。”就是說的這個道理。因為下決心拼命求開悟,就會產(chǎn)生一種強大的勇氣和毅力,難行能行,難忍能忍,而終必成功。同時,學(xué)佛者的內(nèi)心本有菩提種性,即般若潛能。在有大決心和堅強自信心的鼓動下,促使內(nèi)心般若之智,頓然而出,沖破無明黑暗,大放光明,而照見真空本性。釋迦佛坐菩提樹下自發(fā)誓言:“若不證無上菩提,終不起此座。”結(jié)果在七七日內(nèi)即成大覺,就是一件顯明的事例。筆者在多年來自修教人的實際生活中,對此也有較深的體會。故知此段所說的下決心和堅強的自信心,是見性開悟法門強有力的敲門磚,學(xué)人慎勿等閑視之。
(二)溶小我于大我,一切時、一切處都要把生活和工作完全投入濟度眾生中去。
一切有情,特別是人都是互利互助而得生存,若離眾生則無自身,故眾生是大我,也可說是真正的我,而人們必須時時刻刻報眾生恩。學(xué)佛者猶須本著佛典所說:“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花果。”“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的教誨,自始至終舍小全大,普度一切眾生為事。怎樣度眾生呢?初發(fā)心時即當(dāng)端正態(tài)度,不是為我成佛,而是愿一切眾生成佛。如皈依偈言:“自皈依佛,當(dāng)愿眾生,體解大道,發(fā)無上心;自皈依法,當(dāng)愿眾生,深入經(jīng)藏,智慧如海;自皈依僧,當(dāng)愿眾生,統(tǒng)領(lǐng)大眾,一切無礙。”在平常起心動念時,必須生四無量心:即慈愛眾生而思與其樂;悲愍眾生而思拔其苦;見眾生止惡修善、離苦得樂而心生歡喜;同時雖在在處處關(guān)心眾生而常知眾生如幻,安住上舍而不取相。更須在行動上勤修四攝:見愚昧者施之以法;見貧乏者,施之以財;見被迫害者,施以無畏,而廣行布施。來求法者,含笑先言,樂說無厭,而常修愛語;常行慈善公益的事,而修利行;時時刻刻關(guān)心眾生慧命,與之共生活,共工作,而修同事?傊恳暥牉楸娚暵;口言、身行為眾生而言行;心意所思、手足所向,無時無處不是利益眾生,而且所有一切功德普皆回向眾生。若能如是修學(xué),則我執(zhí)不破而自破,福德不修而自修,智慧不積而自積集無邊。胸襟寬闊,氣度雄偉,風(fēng)格高尚,基本上與佛無異,而自然有見性開悟的雄厚基礎(chǔ)與活動場所,又何患性之不見,悟之不開呢?若修行人不肯大慈大悲愍眾生,大喜大舍濟含識,則我執(zhí)難破,雖終日持戒,入定觀空,而始終跳不出個人主義的圈子,只得人天利益,絕不能斷障證真,成就無上菩提。故欲見性開悟者,首須深明此段所說的重要性及其偉大意義。
(三)在度眾生中不取不舍。
《金剛經(jīng)》說:“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始終修一切善法,即是修六波羅蜜。廣度一切眾生,即是不舍;在度眾生中,知一切法,如夢如幻,而無我、人、眾生、壽者相,即是不取。如是不取不舍,即是悲智等運、;雙修、真俗圓融,而必成佛果,故如來說為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六祖慧能悟得此中奧義,知見性成佛必須從不取不舍的方法上用功,所以他懇切地說:“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
怎樣在度眾生中不取不舍呢?當(dāng)知度眾生,首須為他們廣說正法,在說法時首須如《金剛經(jīng)》所說:“云何為人演說,不取于相,如如不動”的教導(dǎo),對眾生有請必說,甚至無問自說,耐心地說,反復(fù)地說,務(wù)必使眾生言下有悟,如是演說正法,即是不舍;同時應(yīng)知說法者如幻,聽法者如幻,都無實體,于言上離言,于分別上離分別,而心地清凈,如如不動,即是不取。不僅在說法時為然,因為我們是活著的人,必須吃飯、睡覺、工作、學(xué)習(xí)、說話、走路,一一都須不取不舍。
例如在吃飯時,當(dāng)食知量,遠(yuǎn)離欲樂、自苦兩邊,按時而吃,如律而吃,念眾生苦,思與拔濟而食,是為不舍;同時,更應(yīng)深知吃飯者如幻,食物如幻,食的動作亦如幻,轉(zhuǎn)眼過去了不可得,而心無所住,是為不取。
在睡眠時,按時而睡,如律而睡,住光明想而睡,思度眾生而睡,是為不舍;同時更應(yīng)深知睡眠的人如幻,睡眠的法如幻,有生以來,年年睡、天天睡,皆一晃而過,永無蹤跡,了不可得,由是身心安詳寂靜,是為不取。
唐代龐女談見性禪法時說,“也不易,也不難,饑來吃飯困來眠”,正是指此而言。飲食睡眠如是,在工作學(xué)習(xí)上、說話走路上不取不舍的修法,例此可知。
如是在一切生活細(xì)節(jié)上不舍以修福,不取以積慧,自爾“定慧等持、意中清凈”,正是《金剛經(jīng)》所說的“生清凈心”,清凈心的具體表現(xiàn)即是“無所住而生其心”。
心無所住,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不取),即是“無相三昧”。在應(yīng)事接物上自然會隨感隨應(yīng),直往直來,當(dāng)言而言,言得如理;當(dāng)行而行,行得合度(不舍),即是“一行三昧”。到此境界,“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恰是《維摩詰經(jīng)》所說:“能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這就是活生生的悟境,定慧等持的無相禪,教下稱為登地,宗門呼為見性。
六祖對見性開悟有極生動而確切的描述,如《壇經(jīng)》說:“但凈本心,使六識出六門,于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是為般若三昧。”得此三昧,行也禪,坐也禪,語默動靜體安然,這就是見性開悟在實際生活上的真實寫照。然復(fù)當(dāng)知,見性開悟所用的不取不舍的方法,必須在廣度眾生的愿行中修學(xué)乃有卓效。因為廣度眾生才能具足無邊福德,為見性開悟的勝增上緣;同時見性開悟即是般若智慧的生起,一定要在度眾生中教學(xué)相長,于境無著,才有實相智;廣見多聞,才有種種方便智。若學(xué)佛人只知頓忘人法解真空,專從不取上下手,而無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大悲愿行,忘掉了不舍,則其所修,如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增長無明,毫無生氣,安有見性之可能?愿學(xué)佛求開悟的同人,對此深思之。
(四)在現(xiàn)實生活上入不二法門。
諸大乘人必須以大雄無畏的精神常常弘法利他,廣度眾生,在度眾生的現(xiàn)實生活上時時入不二法門。但這種入法有由理入和行入兩種。由理入主要是默識心通,離兩邊的分別執(zhí)著,使心行平等;由行入主要是通用無滯,遠(yuǎn)離二邊,而行契中道。本來一切法無一而非內(nèi)識隨因緣力之所變現(xiàn),如夢而有,如幻而有,當(dāng)體即空,了不可得,不可言說,不可分別。學(xué)人內(nèi)心必須參透此理,對種種法深知其不是實物,不可認(rèn)為它是個什么,也不可認(rèn)為它不是個什么。如果認(rèn)為它是個什么,便與它如幻非真的實性相反,是為取法相;如果認(rèn)為它不是個什么,又把它當(dāng)作一件不是什么的實物,也與它相有體無的本性相反,是取非法相。取法相及非法相都是分別,是謂之二;若離兩邊分別,即是不二,入不二法門就是《金剛經(jīng)》所說的“無法相亦無非法相”。在理入不二法門時,不僅是對某一法不取法相及非法相,而是對內(nèi)身外器、心、心所、色、不相應(yīng)行乃至無為一切法皆知其本性清凈,而不可分別言說,統(tǒng)統(tǒng)不取其法相及非法相。這時心境上萬法無滯,沒有絲毫掛礙,而有一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的清凈無相之實相現(xiàn)前。這個實相就是《心經(jīng)》上所說:“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無為真如,見此真如就證得如《心經(jīng)》所說:無五蘊、無十二處、無十八界、無四諦、無菩提、無涅槃的無相真空。到此時刻,便是真正的開悟見性。但是開悟見性所修的不二法門,它不是僵死的,而是靈活的;不是形式固定不變,而是原則不變,用法多變的。這就是《維摩詰經(jīng)》所說“方便善巧而得解脫”之義。因之,不二法門不是在深山古洞里閉關(guān),或靜室臥榻里坐禪的枯寂心境能入的。原因是度眾生的行者也同一般人一樣有吃飯穿衣的生活,有視聽言行的活動,故必須在現(xiàn)實生活的行為上入不二法門。這就是《維摩詰經(jīng)》所說“不舍妙道,行凡夫事。”
怎樣由行入不二法門?它的總原則是:在行為上不偏不倚,而契會中道。
眾生執(zhí)有而沉淪生死,二乘達(dá)空而安住涅槃。
入不二法門者,既不住有,亦不住空,而行非有非空的中道。《維摩詰經(jīng)》說:“雖知佛國土及與眾生空,而常修凈土,教化于眾生。”正是教人在行為上不落空、有兩邊而入不二法門。諸學(xué)佛者在弘法時既依世俗諦講,又依圣義諦談;既說世間善法,又講出世圣道。在持戒時,既守防非止惡的律儀戒,又修積福利他的攝善法及饒益有情戒;在修禪定時,既修于所觀境專注不散的止,又修于所觀境簡擇諸法的觀。如是一切皆是遠(yuǎn)離二邊而心無所住的中道正行,也正是在種種行為上入不二法門。
前面所講由理入的不二法門,是言思道斷、心行處滅的實相智境;此處所講由行入不二法門,是方便善巧、如理分別法相的方便智境。
理入是行入的先決條件,無內(nèi)證何由能指導(dǎo)其行動;行入是理入的表現(xiàn)形式,無外功安能驗證其悟境。理入、行入兩相融通,實質(zhì)上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故談不二法門必須理行雙入,內(nèi)外俱闡,方能對見性開悟的殊勝方便,有著近乎全面而曲盡其妙的說明。依“瑜伽”教理談,理入的不二法門是“根本無分別智”實證真如的正行;行入的不二法門是“后得無分別智”隨順法相的正行。故此中所談內(nèi)外兼?zhèn)涞牟欢ㄩT,實是直接見性開悟的微妙法門。
問:為什么不二法門一定要在現(xiàn)實生活上入呢?
答:入不二法門主要在于見性開悟,而見性就是徹底對一切法皆是佛法的通達(dá),于諸法相上親見法性。若與現(xiàn)實生活取遠(yuǎn)距離,則何由與種種具體的法相接觸而親見其本性呢?同時見性必須在對具體的事上、相上、境上狠觀當(dāng)體即空,才能見具體的事上而無事,于具體的相上而離相,對具體的境而無所住,由是才能活修活悟、現(xiàn)證現(xiàn)觀而得親見諸法本性。因之,直接見性開悟的不二法門,必須在一切現(xiàn)實生活上狠抓當(dāng)體即空而修而入。若離現(xiàn)實,又在何處去狠觀當(dāng)體即空呢?《壇經(jīng)》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又說:“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這些圣言都是意味著必須在現(xiàn)實生活中入不二法門,才能真正見性開悟。
問:《維摩詰經(jīng)》文殊師利說:“于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菩薩入不二法門。”為什么今言入不二法門卻未重點談及必須離語言文字而如凈名之于此默然無語來顯示?
答:一切法其本性空寂,當(dāng)然不可用語言文字進(jìn)行分別;但是語言文字所詮諸法,皆是緣生,無實自性,而語言文字的自身及用語言文字分別諸法,亦皆從緣生,無實自性。若徹底知此而入不二法門,則一空一切空,一不可得一切皆不可得,哪里還有所詮的種種法相?哪里還有能詮的語言文字相,以及用語言文字進(jìn)行詮說的種種相?若然,則在用語言文字時即離語言文字;分別諸法時即離分別。而文殊師利說:“于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菩薩入不二法門。”也等于沒有說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而與凈名之默然無說來顯示不二法門一樣。不然,文殊用語言文字顯示不二法門,與凈名之離語言文字顯不二法門還有高低之別么?同時《金剛經(jīng)》既言:“夫說法者,無法可說。”而釋迦與善現(xiàn)應(yīng)對“云何應(yīng)。吭坪谓捣湫”的問題反復(fù)問答,反復(fù)闡述,淋漓盡致地說了厚厚的一部《金剛般若經(jīng)》,你當(dāng)作何理解。釋迦常說:“吾說法四十九年,未曾說一字。”難道釋迦在四十九年內(nèi)真的一字未說么?若然,則三藏十二部經(jīng)浩如煙海的法藏又從哪里來的呢?由此應(yīng)知入不二法門時,即見一切法的真性,言與離言無二,離言與言亦無二,一切平等,一切無所得。此理微妙,千多年來能通達(dá)及此而加以詮說者曾未多見,實可慨嘆啊!
善友們,現(xiàn)在我把怎樣見性開悟的問題大致談清楚了?偲饋碚f,首須下決心有堅強自信心求見性開悟;進(jìn)而必須把小我溶于大我,一切生活工作都投入度眾生中去;再進(jìn)而在度眾生中處處不取不舍;更進(jìn)而深入到在現(xiàn)實生活上時時入不二法門。這種有規(guī)律性的修學(xué)是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環(huán)環(huán)扣緊,一步跟一步、步步落實的見性開悟的科學(xué)方法,對于所求能收立竿見影之效,可說是見性開悟微妙法門的中心關(guān)鍵。誠心希望善友們對此好好聽、好好悟、精勤修學(xué),一躍而入摩訶般若波羅蜜的大法船,一定是有把握的。
補充要點
(一)虔誠求大善知識指點。
《四十二章經(jīng)》云:“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華嚴(yán)經(jīng)》說善財童子有五十三參禮文殊。釋迦佛又多處說求善知識難。如是一切都是佛陀教導(dǎo)學(xué)佛者一定要虔誠求大善知識開示指點。什么是大善知識?
簡明地說:深通教理,戒行莊嚴(yán),并有高度的真參實悟,才足以當(dāng)之,但這樣的人千載難遇。
只要能真正懂得佛法的人也可以稱大善知識。因為這樣的人一定具有正知正見和正行,也可說他是得了文字般若的開悟者,亦可虔誠地向他請教。
所謂虔誠,為了求開悟,不管路程怎樣遙遠(yuǎn)一心去。在經(jīng)老師考驗時,無論工作怎樣艱巨耐煩做。在教言上,無論詞義怎樣幽微,耐心體會。不但如此,還須時時親近他,與之同居,與之同游。在老師的作風(fēng)笑貌上求潛移默化,在他的閑談偶話中探求奧秘。因為大善知識對教理有深入而正確的研究,他的行持有深刻而細(xì)致的參悟,經(jīng)驗豐富,他所說的話真實不虛。所謂良師“一言道破千載疑”,學(xué)人“一口吸盡法海乳”。甚至某些只詞片語能使學(xué)人言下大悟,頓超數(shù)劫修持。故求見性開悟的人一定要虔誠求大善知識指點。
(二)對關(guān)鍵教典及警句,熟讀深思力行。
“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佛陀所說諸經(jīng)豐富多彩,妙義無邊,然因?qū)C不同,各有側(cè)重,務(wù)當(dāng)擇優(yōu)取精;蛉≈械懒肆x之深密;或取觀空遣相、破妄顯真之般若;或依博大精深、權(quán)實兼?zhèn)渲綇V;或依宗說兼通、頓悟成佛之禪典;或據(jù)某些簡要精粹的文句、偈語。對如是等要典、要句,多聞熏習(xí),以生聞慧;如理作意,以生思慧;拳拳服膺,精勤受持,以生修慧,必能引起見性開悟。從古代史實上看,許多法門龍象、高僧大德,雖博通三藏而總以專精一經(jīng)、受持讀誦而貫通一代圣教,以自覺覺他,開派立宗。龍樹、提婆深通《般若》而立中觀;彌勒、無著精通《深密》而建法相;智者大師依《法華》開悟而立天臺;杜順、賢首依《華嚴(yán)》開悟而立圓教;達(dá)磨奉《楞伽》而傳心印;慧能本《金剛》而開頓悟。這些古德都是取關(guān)鍵性的佛典來受持、鉆研而得開悟見性,立萬世法。
至于專從某句某偈而得開悟者,亦復(fù)不少。六祖聞《金剛經(jīng)》“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句,便大徹悟;玄覺誦《凈名經(jīng)》“心清凈故有情清凈,心雜染故有情雜染”而悟佛心宗;慧文讀《中論》“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即中道義”一偈而立“空、假、中”三諦三觀;大梅法常聞馬祖”即心即佛”之說而專守不移,馬祖許其開悟。這些都是古人專從只詞片語上生長智慧的實例。
筆者在自修教人的過程中,亦往往是從某一經(jīng)、某些文句令自他有省而得受用的。早年讀《成唯識論》造論緣起,對“由我法執(zhí)二障俱生,如證二空,彼障隨斷,斷障為得二圣果故。由斷續(xù)生煩惱障故,證真解脫;由斷礙解所知障故,得大菩提”數(shù)句,即知佛法的實質(zhì)是闡明人生、宇宙因果規(guī)律和改造人生、宇宙因果規(guī)律的偉大科學(xué)。由讀《金剛經(jīng)》“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以及“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數(shù)句,而找出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具體修法;又于《金剛經(jīng)》“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shù)無邊眾生,而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數(shù)句,而深知學(xué)佛必須在度眾生的實際生活中觀空遣相,才能悲智等運,成明行足。在《壇經(jīng)》中,于“用自真如性,以般若觀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無者無二相,念者念真如本性,于念而無念,于相而離相”等句,便懂得六祖見性的頓悟禪法。于《心經(jīng)》“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壇經(jīng)》中“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及五祖所說:“念念無住,萬法無滯”諸語,便懂得見性是在心境上、生活上縱橫自在、大通無礙的解脫。筆者以這些引起省悟的圣言開示學(xué)人,學(xué)人亦多以此圣言而引生智慧?v觀古今學(xué)佛之生智慧者,罕有不由清凈圣言之所引發(fā),所以五祖弘忍教導(dǎo)神秀說:“無上菩提須于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
為什么見性開悟必由圣言引發(fā)呢?
因為佛所說法是如來親證清凈法界平等流出,能滋養(yǎng)眾生慧命的法乳,學(xué)人于中玩味,可以滋養(yǎng)其慧命。同時佛所說法是佛般若凈智之所演說,也就是如來的般若燈。學(xué)人的般若燈必須在佛的般若燈上點一下,才能發(fā)光生焰,而有慧命。若無如來教法的般若明燈,學(xué)人雖有燈具,怎能點得燃而見性開悟呢?例如某家有燈,未曾點燃,不能破暗,必須在他家燃著的明燈上一觸,才能點燃發(fā)光。準(zhǔn)此則學(xué)佛人欲見性開悟點燃自己的般若燈,必須要在圣教的般若燈上一點始燃,亦復(fù)如是。此理極為顯明,無如六祖以后,禪宗學(xué)人多認(rèn)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才是禪的宗趣;又認(rèn)為達(dá)磨所說:“心如墻壁,可以入道。”從而固執(zhí)學(xué)佛人必須根絕名言,無情無心,猶如頑鐵,才是見性。殊不知禪宗所講不立文字,并非不用文字;達(dá)磨所說“心如墻壁”不過是見性者心常如如不動的形容詞,并不是如墻壁那樣的毫無生氣。他們無此正確理解,在開悟的用功上,廢除聞思,不從圣言的引發(fā)上下手,而別開生面,主張在心地上言忘慮絕,上不粘天、下不粘地,毫無抓拿,自然會別有天地,現(xiàn)出一番新氣象,也就是認(rèn)為“山窮水盡疑無路”,自然“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果真的山窮水盡,已經(jīng)到了地面的盡頭,全是真空,立足之地也沒有,哪里還有柳暗花明的樂園可游、安宅可居呢?所以這些禪者比較聰明的,結(jié)果毫無收獲,而只好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為歸宿。比較少智的人,盲修瞎煉一陣,心亂氣餒,往往導(dǎo)致瘋魔。由此可見,欲求見性開悟者,必須從正法的語言文字上多聞多思,受持篤行為宜。
為了強化學(xué)人對言下開悟的信念,在這里還有必要把見性開悟的法爾規(guī)律淺談一下:精勤學(xué)佛的人首先必須從某經(jīng)或某些精煉佛語上深深懂得性空的道理,即得文字般若,是初步的開悟;繼而自會將此性理在許多佛典上去貫通;同時,自會在現(xiàn)實生活中所見所聞的種種具體事物上反復(fù)驗證,到達(dá)功夫純熟、爐火純青之際,一下親見一相無相的實相,一切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這時就達(dá)到了言忘慮絕真正的見性開悟。學(xué)人懂得這個法爾如是、不可違逆的規(guī)律,自必在見性開悟的問題上功不唐捐。
(三)樹正除邪。
六祖說:“若欲見真道,行正即是道。”所以在我們的身心上樹立正行,除去邪行,是見道的首要一著。但是,什么是正行?什么是邪行?又怎樣在這里樹正除邪呢?大概說,殺、盜、邪淫此三是身業(yè)上的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是語業(yè)上的邪行;貪、瞋、癡是意業(yè)上的邪行,總稱為十惡業(yè)道。戒殺放生,戒盜行施,戒淫離欲,是身業(yè)上的正行;戒除妄語而說誠實語,戒除兩舌而說和合語,戒除惡口而說柔順語,戒除綺語而說莊嚴(yán)語,是為語業(yè)上的正行;廉正無貪、慈悲無瞋、明智無癡,是為意業(yè)上的正行,總稱為十善業(yè)道。若行者對此十惡努力戒除,對此十善努力修積,是為在行持上的樹正除邪。其他在某些方面還要防微杜漸,防嫌杜疑,以除微細(xì)的邪行。隨時隨地都要謹(jǐn)小慎微,勤修戒、定、慧三學(xué),從多方面利樂有情。這樣就會使我們的身、口、意三業(yè)清凈,而戒行圓滿,成為一個道德高尚、人格偉大的活菩薩,可使眾生聞而景仰,見而敬崇,為人天師表。
契經(jīng)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此中三條前二是身語兩方面的樹正除邪;后一是意業(yè)上的樹正除邪。學(xué)人能依此精進(jìn)修學(xué),就能有雄厚的開悟基礎(chǔ)而達(dá)到真正的見性。見了性則心清凈,使戒定慧三學(xué),不勞修學(xué)而自圓滿。《壇經(jīng)》說:“心地?zé)o非自性戒,心地?zé)o亂自性定,心地?zé)o癡自性慧,不增不減自金剛,身來身去本三昧”,正是此義。由此可見,見性開悟前后始終都要止惡修善、樹正除邪。而古來有些禪者不知此理,單從圣義諦出發(fā),以為無我無法,只要無執(zhí)無著,任意說、任意行都有功無過,于是呵佛罵祖、烹狗斬貓而肆行無忌。殊不知“無我無作無受者,善惡之業(yè)亦不失。”他們撥無因果,恰恰犯了六祖所痛斥的“第一莫著無記空”之戒,其結(jié)果形成了神經(jīng)病的狂禪。玄覺禪師說:“豁達(dá)空,撥因果,莽莽蕩蕩遭殃禍。”對這類人是有尖銳針對性的。
其次樹正除邪,非惟于行持上如此,在心中見解上猶當(dāng)堅持正見,除遣邪見。
因心有邪見則生貪、瞋、癡三毒,造諸染業(yè),感生死果;若堅持正見,則三善根用事,而自止惡修善,遠(yuǎn)離欲行、惡行,更能修出世道,而得出離解脫!秹(jīng)》說:“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見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時魔在舍,正見之時佛在堂,性中邪見三毒生,即是魔王來住舍,正見自除三毒心,魔變成佛真無假。”此頌意顯邪見壓倒正見則為魔,正見除遣邪見則成佛。佛者覺也,也就是樹立正見,除遣邪見,則能見性成佛。所以《壇經(jīng)》又說:“但于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可是,有哪些是邪見而當(dāng)除,復(fù)有哪些是正見而當(dāng)樹呢?以要言之,認(rèn)為作善無功,作惡有利,不信因果,是為邪見。在有情生命問題上執(zhí)常執(zhí)斷,是為邪見;執(zhí)邪為正,混淆是非的見取,是為邪見;于五蘊身執(zhí)為實我,起貪、瞋、癡,造殺、盜、淫等惡業(yè),沉淪生死不得解脫,是大邪見;執(zhí)一切法真實不虛,貪愛五欲,樂住世間,起所知障,礙大菩提,是極大的邪見。如是等見,過患無邊,皆當(dāng)遣除。至于正見呢?以要言之:“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的知見是正見。篤信因果,知十善業(yè)是感人天福報之因,十惡業(yè)能招感三途之苦果;觀四諦能斷煩惱障,成阿羅漢;觀十二緣起,知實無我,斷除無明,成辟支佛;修四攝六度,廣積;郏蔁o上覺。能知如是染凈因果規(guī)律,是最殊勝的正見。對如是等正見堅持不舍,即能除遣上述種種惡見,自能內(nèi)心清凈而得見性解脫。但是此中對見性開悟起主要決定性的正見是什么呢?簡略地說精勤地度一切眾生而無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的正見是極殊勝起決定作用的正見,樹此正見,即是樹佛知見。佛知見即是佛眼,既具佛眼,則見性的事不言而喻。
再次,見性開悟更重要的還須在心念上堅持正念,遣除邪念。
六祖說:“一念迷即佛是凡夫,一念悟即凡夫是佛。”在心念上迷而不覺則為邪念,起一剎那的邪念,就會使能成佛的人墮落而為凡夫。若人心里悟而不迷,有一剎那的正念,就會使人超凡入圣。這說明了堅持正念、破除邪念,在見性開悟上的重要性,而學(xué)人必須在觀心察念上百倍其功。六祖說:“迷來悟度,邪來正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其意義就是要在種種邪念生起時迅速用與之相應(yīng)的正念來加以克服,也就是不怕念起,只怕覺遲的察念功夫。因為意識陣地經(jīng)常邪正交爭,若不盡力樹正念以除邪念,則心必染污而不清凈,必難入道。永嘉禪師所說的“寂寂惺惺、惺惺寂寂”的修禪功夫,即是據(jù)此而言。但是學(xué)人若欲迅速達(dá)到見性開悟的目的,又當(dāng)樹什么有力的正念以為之呢?根據(jù)六祖的禪法當(dāng)堅持念真如本性的正念。《金剛經(jīng)》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yīng)作如是觀。”一切世出世間有漏無漏的有為法皆由心識之所顯現(xiàn),如夢如影,全無實體,不可分別執(zhí)著。這種諸法不可分別執(zhí)著的清凈本性,就是真如本性。“應(yīng)作如是觀”,就是在一切有為法上反復(fù)參悟,經(jīng)常參悟其不可分別言說的空理,就是念真如本性。有了念真如本性的正念,自會佛來佛斬、魔來魔斬,而一切雜念皆得遣除,這就是六祖所說的“于念而無念、于相而離相”的見性禪法。所以六祖又說:“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邪正俱不用,清凈智無余。”能夠經(jīng)常以念真如本性的正念,克服種種或善或惡的妄念,自會有清凈智慧現(xiàn)起,而得見性成佛。故大勢至菩薩說:“都攝六根,凈念相續(xù),必得道果。”
本文對見性開悟的微妙法門作了比較詳明而扼要的闡述,為了便于學(xué)人對此中妙義易于理解和掌握,特對其中各各要點進(jìn)行條分縷析,分門細(xì)辨。但是,道貴守約施博,行宜舉一貫萬。在此中所說諸修法中如何進(jìn)行總持而一以貫之呢?直切了當(dāng)?shù)卣f:抓“悲智等運”四字而已。悲能廣度眾生以積福,智能觀空遣相以積慧,兩者并行,恰是自覺覺他之成佛妙道。學(xué)人如能切實行之,終身不移,自必豁然開悟而速證真空本性。
明心見性的定義是什么?
明心就是明白自己的真實心、實相心,也就是找到自己的第八識、如來藏、阿賴耶識、真如……(此一心有諸多不同名稱),也是禪宗所謂的破本參或破初參,或是俗稱的開悟。此心是有情眾生生命之最初與最后的根源,證得這個無形無相人人本有的真實心,便能如實了知此心不是妄想、分別、思惟、覺觀的心,不是能聽能知的心,也不是一念不生時還能觀照分別的心;而且能夠時時刻刻觀照此心,確定此心是真實不滅的本來面目,也是《心經(jīng)》所說的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心;也能夠現(xiàn)觀此心藉緣能生萬法,與蘊處界及一切萬法非一非異,現(xiàn)前領(lǐng)受阿賴耶心、意根末那、及意識等體性。明心時不但可以親自體驗此心的體性及運作,亦可隨時隨地照見其它一切有情此心的運作,親自觀見中道實相而不墮一異俱不俱等邪見中。
而見性指的是眼見佛性(「佛性」一詞另有「成佛之性」之意),也就是禪門里面所謂的重關(guān)(即第二關(guān)之意;禪門的第三關(guān)則是牢關(guān))。
真如是本體,佛性是作用,真如具備佛性的作用,但真如不是佛性;佛性雖從真如而來,但佛性不是真如,佛性與真如非一非異(譬如燈之與光)。真如無形無相,不可眼見,佛性雖然也是無形無相,但卻可以眼見(《大般涅盤經(jīng)》佛已有明示),能以眼根眼識由一切有情無情身上照見自己的佛性,方可稱為見性之觸證,若不能以父母所生眼而見佛性者,皆不能稱為見性。眼見佛性者,若欲見時,隨時能見;不欲見時,則可不見。佛性是在一切的境相上顯現(xiàn),所以佛性雖然是空性,也具足了有性;因為空有兩邊都清楚分明,所以不落兩邊,見性的當(dāng)下就住在中道實相之中,不會像明心之人比較偏向空的一邊。從此以后,可以時時刻刻體驗真如和佛性的運作,而世界身心的真實感,頓時消失,因此而得到解脫的功德正受,世界如幻觀便得成就。另外,眼根若見性,則六根一時俱見,亦即眼能見佛性,耳、鼻、舌、身、意,也都能見佛性;此時就會看到佛性與感覺不即不離,佛性和感覺是混在一起的。然而佛性卻不是感覺之性,不是我們一般人妄覺之性。如果定力不退的話,這種眼見佛性的境界就會永不退失。
欲求眼見佛性者,須具三種資糧:定力、慧力、福德因緣。此三若缺其一,不但善知識無法相助,十方諸佛現(xiàn)前亦不能助其眼見。眼見佛性之親證,不易勘驗,唯證者自知,不像明心者可借口說手呈其自心藏識的運作即能驗其虛實?彬炚呶芤罁(jù)被勘驗者所描述見性之情境而判斷,不能藉被勘驗者之眼根而檢驗之,故說極難勘驗。
在明心的階段,如果真正悟得真,悟得成片的人,他的見地永遠(yuǎn)不會退失,而能入七住常住不退位。因為他悟得真實,所以身見(以色身為我)、我見(以能覺知、能覺照之心為我)會斷除,疑見、戒禁取見隨后也就跟著斷,從此永不入三惡道。但是見性的階段不一樣,會隨著定力的退失,而無法保任眼見佛性的境界。
明心見性之人,雖然已經(jīng)證得真如佛性無生無滅的無生忍,但因尚未獲得盡智(一切后有永盡的智慧),即未斷盡一念無明,未斷盡貪瞋癡慢疑等修所斷煩惱,所以雖然得到了無生忍,仍然還要再輪回。必須悟后歷緣對境去斷除一念無明之修所斷煩惱,才能獲得盡智,才能成為菩薩阿羅漢或進(jìn)入八地,才能免除分段生死的輪回。必須悟后漸漸的斷除第八識中累積的無數(shù)煩惱習(xí)氣的種子,再修學(xué)無量百千三昧,斷盡塵沙無明,才能于最后身菩薩的明心見性之時成佛。
何謂證悟?
接下來就是說,當(dāng)你不是選擇阿含解脫道,而是選擇了函蓋阿含解脫道的大乘佛菩提道,想要真的實行菩薩道而廣度有情眾生時,首要之道就是先斷我見及求明心開悟。想要明心的話,對于參禪悟道必須具備的正確知見,必須先熏習(xí)。如同采摘中藥草,須要先了知藥草的形狀、特性等等才能去采摘,否則茫無頭緒,如何來采?證悟明心也是一樣,您想要證悟明心,究竟是要悟得什么心?真心有什么特性?有什么功能?什么是常住不壞的真心?什么是緣起性空的妄心?二者有何差異處?都先要有一些認(rèn)識,您才不會像在大海里撈針一樣毫無目標(biāo);否則,連門都摸不到,要如何入門而開悟?禪宗開悟雖然是無門之門,但只要是遇到了真善知識,他必有善巧方便,來引導(dǎo)您步入無門之門,不會像一般的瞎眼阿師說:“禪是無法可說的。”或者說:“開悟是不能講的,也是講不出來的。”那么請問你:“佛說法四十九年是在說什么?拈花微笑的公案又在說什么?歷代祖師的公案又是在講什么?”真的無可說嗎?只有尚未開悟的阿師,怕徒弟們問他有沒有開悟,才會說是無可說、不能說;那是不懂裝懂,讓您以為他真的是懂,只是籠罩您罷了!要是真悟的禪師,必有為您處,決定不會說:“禪悟不可以說出來,禪悟說不出來。”佛菩提道的第一步就是明心,明心開悟就是證得第八識如來藏心,所以對八識心的體性有什么不同,要多少了知一下,您才能從中找得到您所要找的真心。前面有提過,心王有八:第八識阿賴耶識、第七識末那識,第六識意識及前五識;有時合說為前六識,是指第六識及前五識。
八識心王依體性之不同可分類為四種,略說如下:
。ㄒ唬┑诎俗R(阿賴耶識)是“恒而不審”;前七識及六塵萬法皆從祂而生,無始以來心體常住,是不生不滅的常住心,祂離見聞覺知故不分別六塵萬法,故六塵萬法雖從祂而生,祂卻對它們從不思量亦不作主,這就是開悟明心所找到的真實心。。ǘ┑谄咦R(稱為末那或意根)是“恒審思量”;祂遍緣一切法,因為恒時于其所緣諸法思量該取該舍、該作不作,所以祂是六塵萬法中時時作主、處處作主之心。祂從第八阿賴耶識中出生卻不自知,反執(zhí)第八識為自內(nèi)我,將第八識據(jù)為己有。由不肯承認(rèn)自己虛妄故,由遍計(貪著)諸法故,恒令第八識流注自身之種子而使意根自己不斷的從第八識出生,而能于三界中現(xiàn)行不斷,吾人之五陰亦因此而不斷的于三界中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故吾人于六道中輪回生死不能出離,皆因意根之執(zhí)著而起;而意根這個執(zhí)著性,卻是由意識的無明──錯誤認(rèn)知──而使意根不斷的產(chǎn)生執(zhí)著性。所以順觀十二因緣法時“無明”排在第一,辟支佛及阿羅漢皆因斷了意識的無明而使意根的我執(zhí)滅失,才能滅盡十八界而入無余涅盤。又意根因了別慧很微劣,不能細(xì)分別六塵萬法,所以經(jīng)常令第八識出生前六識來協(xié)助分別。
(三)第六識意識是“審而不恒”;意識具有思量性,但依意根而轉(zhuǎn)(即聽命于意根)故不能作主;祂善能分別六塵萬法,亦能分析、衡量意根所取諸法之利弊得失,讓意根能作主決定,是意根最得力的助手;意識須依意根與阿賴耶識之共同配合,才能存在及運作,也不能離開法塵而單獨現(xiàn)行;必須同時依于阿賴耶識、意根及法塵(若生于欲界尚需依于五色根)才能現(xiàn)起、作用,故屬依他起性。又五色根為吾人意識之所依,當(dāng)五根之功能羸劣時,意根便不令祂現(xiàn)行,讓五根休息,故意識非是恒時不滅而是夜夜斷滅的識。尚有其他狀況意根亦會不令意識現(xiàn)行,此處略而不說。
。ㄋ模┣拔遄R(眼耳鼻舌身識)是“非恒非審”,只能了別五塵粗法;如眼識之了別青黃赤白……等粗相,但不能了別細(xì)相,因此只能配合意識、提供意識所需而使意識能作更微細(xì)之分別判斷;其余四識也是如此,只是配合意根、意識來運作的,自己不能作主及思惟判斷。
此八識心王雖然各有體性,但卻能和合似一,配合無間圓融無礙,凡夫眾生往往把這八識誤認(rèn)為只是一個心。在這八識心王之中,每一識各有每一識的作用,不能互相替換,你不能夠把第六識當(dāng)作第八識來用,也不能夠把第七識當(dāng)作第八識來用;也不能說悟了或成佛以后只剩下第八識而沒有了第六識、第七識,仍然是八個識都具足存在的;只是成佛以后種子不再變易,八識心王都是究竟清凈的,因此而發(fā)起四智圓明的佛地究竟境界。
八個識當(dāng)中,誰是真心?誰是妄心?一定先要有所了知,否則誤把妄心當(dāng)作真心來認(rèn)、來修,錯把一念不生的妄心意識當(dāng)作是開悟的實相心,那今生想要開悟就很困難羅!從五蘊十八界的一一蘊、一一界去探討分析,能如實的思惟推敲比對與現(xiàn)前觀行,是很重要的。由阿含解脫道的實證來說,五蘊、十八界是因緣和合所生之法,無有常住不壞之我,終究是會壞滅的,所以說五蘊是無常。又五蘊中之識蘊六識心一直在分別六塵,前六識是以意識心為中心的,但意識心如前面所說是緣生緣滅之無常法;意根是依于第八識及自己的我執(zhí)無明而生,亦屬因緣所生法,也有斷滅的時候,在阿羅漢入涅盤時也是要斷滅的。二乘圣人入無余涅盤時十八界皆滅,所以七轉(zhuǎn)識都無真實不壞之自性,都是可壞滅之法。如此去實地現(xiàn)觀以后:“喔!我了解了!原來前七識皆是妄心,不是我應(yīng)該追求寶惜的,就只有真實不可壞的第八識如來藏,才是我應(yīng)該回歸的真正家鄉(xiāng)。”
修學(xué)大乘佛菩提的人,若已了知前七識是妄心,是虛妄之法,那就把前七識滅掉,進(jìn)入無余涅盤,剩下的心不就是第八識如來藏嗎?那不就開悟了嗎?這樣可不可以呢?答案是:“不可以!”因為如果只剩下第八識如來藏,沒有了前七識,第八識離見聞覺知且不能返觀自己的存在,根本就無法了知自己,那要如何來明心?沒有前七識,您就不存在了,那您又如何能來修學(xué)佛法、求證菩提、明心開悟?所以修學(xué)大乘佛菩提的人,明心開悟的道理,是要用妄心去找到真心的。如果舍棄妄心不用,或是把妄心保持在一念不生而不分別、不參禪的無記狀態(tài),卻想求明心證悟?qū)嵪,終不可得。二乘菩提就是把妄心滅了,十八界滅了,而可以出三界;可是在無余涅盤的境界中,阿羅漢自己的七轉(zhuǎn)識都不在了,又如何能了知第八識如來藏在何處?所以還是不知道生命的實相,還是不知道如來藏在哪里。就因為他們沒有證得第八識真心如來,所以不能發(fā)起般若實相智慧,才說他們只是證得二乘菩提的解脫果而已,不能成為實證佛菩提的菩薩。
大乘禪宗的開悟明心就是找到了自己的真心第八識如來藏的所在,親證第八識的本來自性清凈涅盤,如是才能現(xiàn)觀第八識的種種體性(功德性)而生起真正的般若實相智慧;若沒有證得如來藏,就只能理解般若實相的表相,無法發(fā)起真正的實相智慧;所以想要證得真正實相般若智慧的人,首要之事就是求證如來藏──禪宗的開悟明心。
想要證悟明心,必須要有工具,這個開悟的工具就是妄心:用會分別、會思惟、會尋找的妄心意識,來尋找無分別性的真心如來藏,才能找到本已存在的如來藏而明心;因為真心如來藏離見聞覺知,也沒有分別性,所以祂不會自己找自己,也不會把祂自己的所在告訴您。當(dāng)代的大師們?nèi)嘉蝈e了,原因就是想要把妄心自己變成第八識真心;或是直接把妄心當(dāng)成真心,就說是開悟了,結(jié)果都落到意識里面去了!因為妄心意識永遠(yuǎn)都是第六意識,永遠(yuǎn)都是因緣所生法,不可能變成本來常住之第八識如來藏。
他們都是把意識修行到一念不生時之境界認(rèn)為就是開悟的境界,可是真心第八識如來藏卻本來就是一念不生、本來就是無分別,不是靠修行才變成一念不生及無分別;他們的一念不生卻是修行以后才獲得的,并且不是修到一念不生以后就永遠(yuǎn)都一念不生;而第八識如來藏卻是修行以前就已一念不生,修行開悟以后也仍是一念不生,是與定中一念不生的意識覺知心同樣一念不生的;而意識出定以后出生妄想、妄念時,如來藏仍是一念不生的,不是修行以后才一念不生的。
修行而得之法必是生滅法,非如佛經(jīng)所說本來常住不滅之法;假使有人把妄心意識修到絕頂?shù)募兦澹M(jìn)入非想非非想定中,極長時間住在離念境界中,仍然是意識,不能改變意識心成為真心如來藏;因為能覺能知、能住在一念不生境界中的意識,以及能處處作主、時時作主的意根都不具備真心的體性,永遠(yuǎn)都不可能藉由修行來變成第八識真心。若有人想要藉由修行將完全不具備真心體性之妄心變成真心,就如同想把“沙”煮成“飯”一樣的無智,飯是要以米來煮成的,不是以沙來煮成的;米是如來藏,沙是意識,不可變來變?nèi)ァ⒒鞛橐蛔T。
佛菩薩都說七識心是妄心,是教我們不要去執(zhí)著祂,因為妄心不是常住不壞的心,也不是本來清凈的心;祂不是我們所要親證的真心,但卻是要用祂來作修行的工具才能找得到真心如來藏;因為真心無形無相而又離見聞覺知,不會返觀自己的存在而了知祂在何處,所以我們得要有能分別的妄心才能找得到祂,所以不能舍棄能分別的妄心不用。要用能分別的妄心,來找到本來就是無分別的第八識真心,才是禪宗般若禪的正確禪法;當(dāng)您找到了本來無分別的心,才是真正的親證實相,才會開始出現(xiàn)般若實相的智慧,就能生起般若經(jīng)所說的智慧;然后一步一步向前邁進(jìn),地地增上,圓滿成就佛道,這才是真正的證得無分別智──既是無分別而又同時有智慧可以為人說法──不是一念不生而無分別、不能為人說法,成為無分別而無智的白癡;也不是悟時無分別,為人說法時就變成有分別;而是悟后獨住時以及為人說法時,都是無分別而同時又有實相智慧而能分別,都是一念不生而又不妨念念為人說法。這才是真正的佛菩提道。如果所證悟的不是第八識真心,那就不可能成就這種無分別而又有智慧的實相境界,就絕對不能說是開悟明心親證實相。
有一位大師說:“開悟的人不會說他已經(jīng)開悟,說自己已經(jīng)開悟的人就不是真正的開悟。”說這句話的大師是根據(jù)什么來說的?這其實是不如理作意,以及想要隱藏他自己未開悟的事實,而又要令大眾認(rèn)為他已經(jīng)開悟的說法,此種說法完全沒有根據(jù)。我們不禁要請教這位大師:“當(dāng)您說這句話的時候,您心里認(rèn)為自己是開悟了呢?還是未開悟?若您認(rèn)為自己已經(jīng)開悟,那跟說與不說又有何差別?若您認(rèn)為自己未開悟,那您是如何知道開悟的人不會說他已經(jīng)開悟?”正如同一家旅行社的領(lǐng)隊,他心里一定知道自己是領(lǐng)隊,不管他有沒說他是領(lǐng)隊,他還是領(lǐng)隊,當(dāng)他有必要的時候一定會向別人說他是領(lǐng)隊,您能說“領(lǐng)隊不該說自已是領(lǐng)隊,說自己是領(lǐng)隊的人就不是真領(lǐng)隊”的話嗎?這話能說得通嗎?真正證悟的善知識所說的法,是不會違背了義經(jīng)典的,是能經(jīng)得起諸方來揀擇的,能夠長時間經(jīng)得起諸方嚴(yán)厲考驗的人才是真正善知識,特別是能面對全體佛教界的最嚴(yán)格檢驗者;所以辨別真假善知識,不在于善知識說悟與不說悟的問題。真正證悟的善知識,絕對是有證量的,如同領(lǐng)隊旅行的人,必須有親自走過觀光勝地的領(lǐng)隊經(jīng)驗才是真正的領(lǐng)隊。從密意來說,開悟的密意是不可以明說的,這是遵從世尊告誡之意:密意不得泄漏給悟緣尚未成熟的人。所以除了不可說密意之外,其他的皆可說。如同禪宗公案,所說的皆同一味,不都是開悟的人已經(jīng)在說開悟的境界了嗎?只是未悟的人看不懂而已。
“說自己開悟的人,他就是沒有悟的人。”這話是與歷史事實相違背的。譬如《六祖壇經(jīng)》六祖開示云:“善知識!我于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是以將此教法流行,令學(xué)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這不正是六祖明說自己證悟了嗎?而且他說法利生三十七載了,能說六祖“自稱開悟的人就不是真悟”?只是真正證悟的善知識,不會逢人便說自己已證悟,只是告訴您要如何修行才能真正的找到第八識真心,會觀察您是什么地方悟錯了,善知識會指導(dǎo)您正確的方向,而且能確實了知您是否已證悟,因為善知識是如實走過來的。佛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菩薩破顏微笑。世尊說:“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請問佛世尊開悟了否?佛不是公開說自己已證悟了嗎?依照那位大師的邏輯,他心中是否在指責(zé)佛陀沒有開悟呢?
真正的修行,要依止真正的善知識,因為善知識所證悟的是第八識如來藏,不是把妄心處在離念靈知境界而自以為悟。自己要先證悟到第八識如來藏,然后才有能力來教導(dǎo)佛子們證悟明心;已證悟的善知識,他所撰述的著作與開示之法語,與未證悟的人所說的開示,絕對是迥然不同。未證悟的人卻說能幫人證悟,在佛菩提道上來說,那是不可能發(fā)生的;就好像是不會游泳的人,說他能下水把人救出來一樣,那是滿口荒唐言,只能蒙騙三歲小兒。
相關(guān)閱讀
推薦閱讀
猜你喜歡
精彩推薦
- 最全的燒香圖解,燒香有何含義與講究?
- 皈依之后需要注意什么嗎 皈依佛門后的注意事項
- 開天眼后究竟能看到什么?
- 楞嚴(yán)咒簡介,什么人不能念楞嚴(yán)咒?
- 常犯邪淫者得十種苦報 從婚后出軌事件看出的因果報應(yīng)
- 地藏經(jīng)簡介,地藏經(jīng)主要講什么?
- 《華嚴(yán)經(jīng)》簡介,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講什么?
- 佛教基礎(chǔ)知識
- 最簡單的三皈依儀式-如何授三皈五戒居士儀軌
- 持咒打坐的方法 持咒打坐的姿勢圖
- 為什么要學(xué)佛?有什么用呢?
- 心經(jīng)簡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內(nèi)容介紹
- 心經(jīng)入門
- 2020年佛教節(jié)日一覽表
- 佛教唱贊時法器打法
- 什么是佛教?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佛的定義呢?
- 為什么要燒香拜佛?燒香的含義是什么?
- 什么是咒語?佛教最神奇的九個咒語
- 佛教名詞
- 準(zhǔn)提咒簡介,準(zhǔn)提咒功德及妙用
- 學(xué)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內(nèi)容
- 佛教和印度教的區(qū)別
- 持咒是什么意思?如何持咒?
- 佛咒入門
- 文殊菩薩心咒簡介
- 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三寶又是什么意思?
- 誦經(jīng)有訣竅嗎?誦經(jīng)的十二條訣竅
- 初入佛門該怎樣修行?
- 在家燒香有什么講究?一些禁忌千萬不要觸碰!
- 皈依證怎么辦理?辦皈依證后的忌諱是什么?
- 女眾出家前須知,一生只有一次出家機會
- 往生咒簡介,念往生咒要注意什么?
- 給去世的人上香的規(guī)矩
- 楞嚴(yán)經(jīng)簡介,楞嚴(yán)經(jīng)大致在講什么?
- 求佛有沒有用?為什么說佛菩薩可以保佑人?
- 觀自在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清心咒簡介
- 涅槃是什么意思?涅槃的四種分類分別指什么?
- 放松對修行有什么幫助?
- 佛教和佛像什么時候傳入中國?
- 明末四大高僧是誰?明末四大高僧簡介
- 鹿野苑是佛的什么地方?
- 為什么要修習(xí)八正道?八正道的重要性
- 怎么知道一個人有沒有大福報?
- 為什么得道的人很自在而普通人不能?
- 心存佛念 不忘念佛
- 弘法利生道場的人才應(yīng)當(dāng)順于法去成就保護
- 假如有人問自己幸福嗎?怎么回答才好?
- 怎么轉(zhuǎn)煩惱?
- 佛法里怎么看待人與人交往?
- 佛教法器磬的作用是什么?
- 生病后感覺沒精進(jìn)、學(xué)習(xí)落后了,對不起師父怎么看?
- 慧遠(yuǎn)大師的《廬山東林雜詩》解釋
- 什么叫做“三藏法師”?
- 妨礙善行,損耗錢財?shù)牧N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有方法抹去過去的記憶嗎?
- 佛教的橫三世佛指的是哪三個佛?
- 感覺勸別人念佛很難,怎么辦?
- 父母與孩子是什么關(guān)系,佛弟子如何與家人相處?
- 信仰的核心是以利益安樂眾生
- 圓滿供養(yǎng)一切成就供養(yǎng)的因緣
- 能無欲無求地度過此生挺好,可做起來不容易怎么辦?
- 舉心動念成善惡,善觀其心,止惡念向善念
- 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的區(qū)別
- 佛教忍辱法門的五個層次
- 一切的煩惱皆源于心,心態(tài)決定你所看到的世界
- 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一生簡介
- 什么是和尚,和尚的稱謂是如何來的?
- 應(yīng)該怎樣做慈善,平衡與工作生活的關(guān)系?
- 如何勸說愛說臟話的親友?
- 彌勒菩薩為什么是未來佛?
- 普皆回向是什么意思?凈業(yè)行人如何回向?
- 居士每日應(yīng)該做哪些功課、定課?如何實修?
- 何謂慈悲?
- 佛教基礎(chǔ)知識
- 心經(jīng)入門
- 佛教名詞
- 佛咒入門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地藏經(jīng)入門
- 怎樣讀懂佛經(jīng)
- 佛教基本教義
- 佛咒簡介
- 楞嚴(yán)經(jīng)入門
- 妙法蓮華經(jīng)入門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入門
- 十小咒入門
- 佛教修行及戒律
- 藥師咒入門
- 六字大明咒入門
- 無量壽經(jīng)入門
- 華嚴(yán)經(jīng)入門
- 藥師經(jīng)入門
- 阿彌陀經(jīng)入門
- 佛教僧侶與居士及其源流
- 普賢行愿品入門
- 佛經(jīng)簡介
- 虛云法師入門
- 六祖壇經(jīng)入門
- 佛教傳播與發(fā)展
- 楞伽經(jīng)入門
- 圣嚴(yán)法師入門
- 宗派簡介
- 凈慧法師入門
- 解深密經(jīng)入門
- 佛經(jīng)入門
- 濟群法師入門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入門
- 法增法師入門
- 昌樂法師《人生是道場》
相關(guān)名詞
推薦內(nèi)容
熱門推薦
最新更新
- [夢參法師]念經(jīng)時忽然看見異相是怎么回事?
- [黑茶]黑茶是怎么做出來的?
- [禪宗思想]禪門機鋒盛行于唐宋兩朝原因是什么?
- [生活故事]我欠乞丐一塊錢!
- [人物故事]以「慈悲觀」離「瞋念」
- [在家修行]放松對修行有什么幫助?
- [入門須知]佛教和佛像什么時候傳入中國?
- [凈界法師]念佛是心力帶動佛力,還是佛力帶動心力?
- [黃茶]黃茶是怎么做出來的?
- [禪宗公案]親者不問,問者不親
- [生活故事]一串佛珠 無限祝福
- [哲理故事]事從容則有余味,人寬容則有余年
- [心經(jīng)]《心經(jīng)》的大智慧(一百四十四)
- [佛與人生]寬恕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佛學(xué)常識]《宋高僧傳》是怎樣一部書?
- [凈界法師]煩惱罪業(yè)生起的病根是什么?
- [白茶]白毫銀針是白茶嗎?白毫銀針名字的由來與沖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