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jīng)

《楞嚴經(jīng)》,大乘佛教經(jīng)典,全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又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jīng),于灌頂部錄出別行》,簡稱《楞嚴經(jīng)》、《首楞嚴經(jīng)》、《大佛頂經(jīng)》、《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唐般剌密諦傳至中國,懷迪證義,房融筆受。..[詳情]

楞嚴說通卷九

  楞嚴說通卷九

  巴縣了庵居士劉道開纂述

  成都昭覺沙門方 示鑒定

  阿難。世間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禪那。無有智慧。但能執(zhí)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無。愛染不生。無留欲界。是人應(yīng)念。身為梵侶。如是一類。名梵眾天。

  此下明色界四禪十八天而此先明初禪第一天也。阿難。世間一切所修心人。凡迷冥修。各各自謂真正修心。然而不假禪那。無首楞嚴定。無有智慧。無金剛慧。但以有漏靜慮為因心。制彼淫習。而執(zhí)身不淫;蛐谢蜃。于一切時。想念俱無。愛染不生。夫六欲縱強忘情。不免身犯。此身全遠。梵行方成。由彼身心俱潔。下無卜居。故臨終時。應(yīng)念而生梵世。為梵民。如是一類。名梵眾天。而較之欲界穢濁。又高出一層矣。

  ○通后十八天。雖離欲染。尚有色質(zhì)。故通名色界。又通名梵世。謂已離欲染也。通號四禪。為已離散動也。欲天但十善感生。此天兼禪定感生。然特有漏禪觀。六事行耳。六行者。厭欲界是苦是粗是障。欣色界是凈是妙是離。此則凡夫伏惑。超欲界道也。問。前天亦間有禪定。而此界方名禪者何故。答。以前結(jié)云形雖出動。心跡尚交。自此以上。絕無女人。心跡俱離。無所交接。兼無食眠。三欲俱忘。稍覺饑倦。即入禪定。出定則飽滿精明。是但以禪悅為食為息。而稍離粗重身心也。又此天獨顯戒德。而未彰定慧。后二天略顯定慧。至文自見也。

  欲習既除。離欲心現(xiàn)。于諸律儀。愛樂隨順。是人應(yīng)時。能行梵德。如是一類。名梵輔天。

  此明初禪第二天此天戒與定共也。夫前天欲習雖除。心相未至顯現(xiàn)。此則離欲清凈。心相現(xiàn)發(fā)著明。于諸梵行戒品。愛樂而悅豫。隨順而輕安。此即與定共之相也。是人臨終。宿習不妄。應(yīng)念而行梵德。不但清凈身心。亦且弘揚德化。如是一類。名梵輔天。而能匡弼梵王矣。

  身心妙圓。威儀不缺。清凈禁戒。加以明悟。是人應(yīng)時。能統(tǒng)梵眾。為大梵王。如是一類。名大梵天。

  此明初禪第三天此天戒與慧俱也。夫初天由執(zhí)身而攝心。次天由心現(xiàn)而行德。此則雙攝身心得一如無二之妙。滿足分量之圓。于是行住坐臥皆妙圓。而威儀不缺。以此清凈禁戒。而又加以明悟。從定戒中。發(fā)生智慧。此即與慧俱之相也。由其慧勝前天?盀殍笾鳌J侨伺R終。應(yīng)念而生梵天。統(tǒng)攝梵眾為大梵王。如是一類。為大梵天。其德皆足以長人矣。

  阿難。此三勝流。一切苦惱。所不能逼。雖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凈心中。諸漏不動。名為初禪。

  此統(tǒng)結(jié)三天名初禪也。阿難。此三天者。皆勝欲界諸趣。同名勝流。已離欲界八苦。故苦惱不逼。雖非正修真三摩地。去首楞嚴大定甚遠。然彼戒心清凈。漏雖未伏。亦自遏抑不動。初得禪定。無有剎那雜念間入。故統(tǒng)而名之曰初禪焉。

  ○禪有四類。一有漏禪。即今四禪也。二無漏禪。謂九想八背等也。三亦有漏亦無漏禪。謂六妙通明等也。四非有漏非無漏禪。即今經(jīng)首楞嚴大定也。以上三天。疑非豎分。夫天民天臣天王。各居一層。何成一統(tǒng)。且臣民若許眾多。而天王滿天。獨居一層。彼此皆王。何所使令;蚴且缘轮畠(yōu)劣相較?盀槊。為輔。為王耳。故列為三者。非一天盡臣民而無王。一天盡王而無臣民也。又初之二天。尋伺皆有。第三天無尋有伺。由內(nèi)有尋伺。故外感火災(zāi)。而火災(zāi)壞初禪也。

  阿難。其次梵天。統(tǒng)攝梵人。圓滿梵行。澄心不動。寂湛生光。如是一類。名少光天。

  此二禪初天也。阿難。其次二禪。即此大梵天統(tǒng)攝梵人者。而能圓滿梵行。至于澄心不動。則寂湛之極。而生光明。但光明尚劣。未極其量。如是一類。又升梵天一層。名少光天。所謂泰宇定而天光發(fā)。但非周遍湛寂之比耳。

  ○此天疑從彼天中修來。蓋躡前行而但加圓滿。則升此天矣。問。此與菩薩寂照何殊。答。人法二執(zhí)。毫發(fā)未動。但以離欲得定。定深生照而已。此其別也。又前有覺觀粗動。發(fā)生三識。今內(nèi)凈一心。已無覺觀。惟緣內(nèi)塵。不同初禪有三識也。

  光光相然。照耀無盡。映十方界。遍成琉璃。如是一類。名無量光天。

  此二禪第二天也。從前少光。更發(fā)多光。光光相然。照耀無盡。映十方界。成琉璃色。此雖已極其量。猶未成音。如是一類。名無量光天。然非如凈琉璃內(nèi)含寶月之比也。

  ○按此天雖不能映諸大千。而于本界。亦覆小千。當滿一千個四天下十方界也。

  吸持圓光。成就教體。發(fā)化清凈。應(yīng)用無盡。如是一類。名光音天。

  此二禪第三天也。夫光光相然。則成圓光矣。由是吸攬保持此圓光。即以光明代其言音。而成就教體。于以闡揚梵教。發(fā)清凈化。隨機開示。應(yīng)用無盡。如是一類。名光音天。謂其不假言詮而以光為音也。

  ○按此天已無尋伺。故無語言。而但用光明作佛事。然亦非盡無語言也。如世間紙墨文字。雖代言教。豈盡廢其言語哉。

  阿難。此三勝流。一切憂懸。(懸不安也;蜃鞒钭种`)所不能逼。雖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凈心中。粗漏已伏。名為二禪。

  此總結(jié)三天名二禪也。阿難此三勝流。當定生時。與喜俱發(fā)。以有定喜。滅世間憂愁。故憂懸不能逼。雖非正修三摩。去楞嚴大定尚遠。然而清凈心中。已伏粗漏。較初禪之漏心不動而未能伏者。已進一籌。故統(tǒng)而名之曰二禪焉。

  ○地持論。目第二禪名喜俱禪。此三天總名定生喜樂地。憂懸與苦惱不同。苦惱乃粗重。切于身心。憂懸輕細。但涉于念慮而已。粗漏已伏者。謂以定力伏前五識。由伏前五。故無尋伺。未伏第六。故有喜樂。內(nèi)有喜水擾動。故外感水災(zāi)。而水災(zāi)壞二禪也。前三天以戒勝。此三天以定勝也。

  阿難。如是天人。圓光成音。披音露妙。發(fā)成精行。通寂滅樂。如是一類。名少凈天。

  此三禪第一天也。阿難。由前天人。既以圓光而為教體矣。披光即披音也。披音。則妙理自露。然有喜心。分別亂動。能障定樂。此天能依此妙理。發(fā)成精行。而通寂滅樂。離前喜動。而生凈樂。恬泊寂靜。故名寂滅。由伏第六識。故相似二乘之寂滅。非生滅既滅寂滅現(xiàn)前之比也。如是一類。名少凈天。定樂才通。凈空初顯。故名少凈也。

  ○能通而已。尚未能成。以猶劣故。名少凈焉。

  凈空現(xiàn)前。引發(fā)無際。身心輕安。成寂滅樂。如是一類。名無量凈天。

  此三禪第二天也。由伏六識。而似得人空。故凈空現(xiàn)前。前但得凈。此更發(fā)空。漸以虛豁。至無邊際。且前通寂滅。但樂內(nèi)心。此則身心內(nèi)外。皆得輕安。積中發(fā)外。廓然廣大。則寂滅已成。凈空無量。如是一類。名無量凈天。而升少凈一層矣。

  世界身心。一切圓凈。凈德成就。勝托現(xiàn)前。歸寂滅樂。如是一類。名遍凈天。

  此三禪第三天也。前天凈樂。止在身心。未名為遍。此則合世界身心。觸處無非妙樂。是謂一切圓凈。既世界身心圓凈。豈非凈德成就乎。然雖凈德成就。原非可托可歸之地。此天人便認此為終身托宿之地。而勝托現(xiàn)前。認此為清凈極樂之鄉(xiāng)。而歸寂滅樂。將謂安身立命。唯此已而。由前未融世界。雖凈而不遍。今并融之。故如是一類。名遍凈天。又升無量凈一層矣。

  阿難。此三勝流。具大隨順。身心安隱。得無量樂。雖非正得真三摩地。安隱心中。歡喜畢具。名為三禪。

  此總結(jié)三天名三禪也。阿難。此三勝流。隨順凈樂。至無量周遍。其為隨順也大矣。且初二禪心有喜受。故多散動。不得身親受樂。今則喜受既除。身心安穩(wěn)。自在受用。無量妙樂。此雖非正得真三摩地乎。而安穩(wěn)心中。歡喜畢具。夫喜者動心所發(fā)也。樂者靜心所融也。若在飛動心?v樂而仍是喜支也。若在安穩(wěn)心?v喜而仍是樂支也。今歡喜而出于安穩(wěn)。是謂離喜之喜。妙樂之樂。離喜妙樂。故統(tǒng)而名之曰三禪焉。

  ○地持論目第三禪為樂俱禪。此三天總名離喜妙樂地。蓋前二禪雖有樂支。為喜支所障。今滅喜純樂。故得其名也。又此三天已伏意識。雖無喜受。尚有出入息擾亂。故外感風災(zāi)。而風災(zāi)壞三禪也。

  阿難。復(fù)次天人不逼身心?嘁蛞驯M。樂非常住。久必壞生?鄻范摹>銜r頓舍。粗重相滅。凈福性生。如是一類。名福生天。

  此下明四禪九天而此明第一天也。然天雖有九。而四禪報境。但有三天。第四無想。乃廣果別開。是外道報境。此四之上五不還天。乃圣賢別修靜慮。與凡夫不同也。阿難。復(fù)次三禪天人。初苦禪惱離。二禪憂懸盡。皆能不逼身心?嘁蛞驯M。第三禪則無苦有樂。然而樂亦不當受之也。蓋樂非常住。久必壞生。壞即成苦矣。此天既已離苦。亦不受樂。將苦樂二心。一時頓舍。樂既不受。壞亦不生?鄩碾p超。故粗重相滅。一切下地災(zāi)患已斷。而清凈福性。油然發(fā)生。由舍生福。名福生天焉。可見不能舍樂。則壞生矣。茍能舍樂。則福生矣。舍不舍之間。此天之別于前天也。

  舍心圓融。勝解清凈。福無遮中。得妙隨順。窮未來際。如是一類。名福愛天。

  此四禪第二天也。前天初專于舍。未免偏空。此既純熟。漸不礙有。是謂舍心圓融。前以舍樂為清凈。此則樂受既空。復(fù)不礙有。是謂勝解清凈。以勝凈生勝福。故福無遮限。有所愿求。無不如意。得妙隨順。直窮于未來際焉。然雖受報無窮。亦非真得常住。如是一類。名福愛天。謂諸天之福。惟此天為最可愛也。

  阿難。從是天中。有二岐路。

  此明四禪第三天而先別其有二路也。阿難。從是福愛天而升焉。有兩條岐路。一直往而趣廣果。一迂僻而趣無想。心念行業(yè)。各自不同。學(xué)者可弗辨耶。

  ○賀云。二岐路者。一精進。一斷滅也。不取苦樂。亦不厭苦樂。但以四無量心。薰修福德。證廣大果。名廣果天。若以苦樂為可厭。而執(zhí)著舍心。精研不斷。所謂苦樂心滅。厭舍心生。全是生滅之因矣。從此窮極舍道。獲受灰心之果。彼自以為不生不滅。豈知生滅之因。必不能發(fā)明無生滅之性乎。初生此天。未全無想。經(jīng)半劫始無。后半劫復(fù)生矣。

  若于先心無量凈光。福德圓明。修證而住。如是一類。名廣果天。

  何謂二岐。一者。若于福愛天中。圓融舍心。所發(fā)無量凈光。于是光中。但修四無量心。滋長福德。至于增盛圓明?巳⌒拮C。以為常住。如是一類。名廣果天。蓋福德圓明。則證果廣大。色界諸天。所感福報。至此為極。故名廣果也。要知四禪報境。惟此三天。第四無想。是福愛之差。及五不還天。乃三果圣人之別寓耳。

  若于舍心。雙厭苦樂。精研舍心。相續(xù)不斷。圓窮舍道。身心俱滅。心慮灰凝。經(jīng)五百劫。是人既以生滅為因。不能發(fā)生不生滅性。初半劫滅。后半劫生。如是一類。名無想天。

  二者。若于福愛天中。舍樂之心。雙厭苦樂者。而精以研之。深搜細索。相續(xù)不斷。而勤勇無間。圓窮舍道。而必求究竟。不惟樂受舍。而舍樂之心亦舍。以舍定滅除舍心。至于身心灰滅。渾成晦昧。冥然一空。如所謂槁木死灰者。其壽經(jīng)歷五百大劫。若是其長。不知其所謂灰凝者。非真不生滅也。如夾冰魚。如壓石草。其微細生滅流注。何嘗止息。蓋是人本以生滅為因。錯依六識生死根本為本修因。強令灰凝。安能認取識精明元。而發(fā)生圓湛不生滅性乎。所以初生此天。習定半劫。始得滅想。此天報盡。至四百九十九劫半后。想心復(fù)生也。如是一類。名無想天。而并廣果為二岐矣。

  ○按廣果天厭苦樂而增修;。此天則厭苦樂而精研舍心。此兩天所以分岐也。橫列岐路。則亦非豎分矣。問。此無想定。與滅盡定。有何差別。答。滅盡定。既滅第六識。兼滅第七染分。無想但滅六識分別見。而諸邪見。尚未能盡。何況其他。問。身界俱空。與下四空何異。答。出定則有。故不同也。又按三界總有二十八天。二惟凡位。五惟圣位。其余皆是凡圣同居。二凡位者。謂大梵天。妄說能造天物人物。憍慢輕蔑。故圣賢不居。此無想天。惟是外道修無想定者生之。受五百劫無心之報也。五圣位者。即下五那含也。

  阿難。此四勝流。一切世間諸苦樂境。所不能動。雖非無為真不動地。有所得心。功用純熟。名為四禪。

  此總結(jié)四天名四禪也。阿難。此四勝流。同修雙舍。故世間苦樂二境。所不能動。以其不能動也。而遽謂之不動地焉可乎。夫圣位第八。證真無為。名不動地。斯真不動也。此天雖非此地之比。而有所得心。有為功用。至此已覺純熟。故統(tǒng)而名之曰四禪焉。蓋真不動地者。以其滅六盡七也。有所得心者。但能伏六識也。圣凡疆域。判然不濫矣。

  ○以上禪天。初禪伏鼻舌二識。無段食故。三禪伏前五識。三禪伏意識分別現(xiàn)行。故得妙樂。四禪伏意識分別種子。故得妙舍?偸欠诹謩e見惑耳。然則孟子之四十不動。莊生之死生不動。較之禪天不動。已隔天淵。況如來真三摩地不動之體。便欲竊而擬之哉。

  ○地持論。目四禪為舍俱禪。

  阿難。此中復(fù)有五不還天。于下界中。九品習氣。俱時滅盡?鄻冯p忘。下無卜居。故于舍心眾同分中。安立居處。

  此明五不還天寄居廣果之由也。阿難。此廣果天中。復(fù)有五不還天。為三果圣人所居。蓋三果阿那含。于下界五趣雜居地中九品思惑。俱已斷盡。故苦忘而欲界無卜居。復(fù)將斷上三地各九品。故樂忘而色界三地無卜居。惟四禪舍念清凈。是其同分。故獨于此中。安立居處。住此已斷七十二品最細貪嗔癡慢。希成阿羅漢矣。

  ○梵語阿那含。此云不還。謂不復(fù)欲界受生也。亦名五凈居。習氣。即思惑種子。思惑。謂貪嗔癡慢。任運而起微細之惑。非同分別中粗惑也。由彼難除。故分八十一品斷之。蓋于三界分九地。欲界共一地。色界四禪分四地。無色界四空分四地。地各分九品。共九九八十一也。五不還天。既有勝劣。豈不均斷惑之淺深而分居之。是則前四天。似以次而斷色界四地之惑。第五天。似斷無色界四地之惑也。然五天之所以異于四禪者。五天是圣。四禪是凡。凡夫伏惑而不能斷。圣人斷惑而不止伏。此其所由分也。五天斷惑。雖漸斷四地。至其寄居。止在第四禪之廣果。以舍俱禪。與舍念清凈地。獨為同分。而三禪以下。皆非同分也。俱舍論云。雜修靜慮。有五品不同。故生五凈居天。雜修者。以有漏無漏間雜而修也。靜慮者。定慧均等之謂也。五品者。下。中。上。上勝。上極也。五天既皆從劣向勝。則按品分之。似亦無差也。

  阿難?鄻穬赏。斗心不交。如是一類。名無煩天。

  此明五不還天第一天也。阿難。人當苦樂未亡。則厭苦欣樂。交戰(zhàn)胸中。心豈不斗。今苦樂兩亡。則斗心不交。入于清冷。有何煩燥。如是一類。名無煩天。準五品當在下品。準斷惑。應(yīng)斷初禪離生喜樂地中九品思惑也。

  ○賀云。斗心指苦樂交戰(zhàn)之心。非謂心與境斗也。

  機括獨行。研交無地。如是一類。名無熱天。

  此不還第二天也。念之放。謂之機。念之收。謂之括。此天惟一舍念;蚍牌;蚴罩。更無余念雜于其間。是謂機括獨行。前雖斗心不交。尚有交地。今并其交地亦復(fù)研盡。則心如冰壺。清涼透徹。何熱之有。如是一類。名無熱天。準五品。當在中品。準斷惑。應(yīng)斷二禪定生喜樂地中九品思惑也。

  ○內(nèi)無能交之心。尚覺外有所交之地。至于機括獨行。則往來自由。研窮所交之地。了不可得。此二種天。依希塵既不緣。根無所偶矣。

  十方世界。妙見圓澄。更無塵象。一切沉垢。如是一類。名善見天。

  此不還第三天也。煩熱既除。內(nèi)心澄瑩。發(fā)天眼通。見量遍十方界。觸處皆妙。為妙見圓澄。外焉觀境。更無障礙。是無塵象也。內(nèi)焉觀心。更無留滯。是無沉垢也。心境兩亡。所見皆善。如是一類。名善見天。準五品。當在上品。準斷惑。應(yīng)斷三禪離喜妙樂地中九品思惑也。

  ○塵象。指境界言。沉垢。指煩惱言。至此。依希十方國土。皎然清凈矣。

  精見現(xiàn)前。陶鑄無礙。如是一類。名善現(xiàn)天。

  此不還第四天也。前天定體圓。而定用未勝。此天即前之精見現(xiàn)前者。而天眼所通。隨心成就。惟我陶冶镕鑄而無所礙。亦同摩醯首羅。隨心造化一切萬物。而特不同其貪權(quán)妄宰也。如是一類。顯具變現(xiàn)之用。名善現(xiàn)天。準五品。當在上勝品。準斷惑。應(yīng)斷四禪舍念清凈地中九品思惑也。

  ○按此天正與四禪同分。故合前三天。后一天。而卜居廣果焉。

  ○陶鑄無礙者。镕煉諸惑。不作障礙。能起十四變化自在。如陶人范土。冶人鑄器。隨心轉(zhuǎn)變也。至此。依稀所謂一切變現(xiàn)。不為煩惱矣。所以與彼不同者。彼我法二執(zhí)俱空。此尚未得我空也。舊注以陶鑄為造化萬物。不知此帝釋天之事。非圣人事也。

  究竟群機。窮色性性。入無邊際。如是一類。名色究竟天。

  此不還第五天也。夫前天曰精見。曰妙見。見猶有色也。此則窮色而至于幾微。且不但窮色而已。復(fù)能窮色性之性。從何處起。則知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凈本然。周遍法界。故入無邊際。如是而究。方知色之究竟。故名色究竟天。準五品。當在上極品。準斷惑。應(yīng)斷四空四地中三十六品思惑也。

  阿難。此不還天。彼諸四禪四位天王。獨有欽聞。不能知見。如今世間曠野深山圣道場地。皆阿羅漢所住持故。世間粗人所不能見。

  此結(jié)示五天惟是圣居也。阿難。此五不還天者。惟三果圣人。得生而居之。雖不離廣果一天。而彼諸四禪。即四位天王。亦但欽聞其名。而不知其處。不見其形。天王且然。況天人乎。所以然者。以四禪修有漏凡定。五天修無漏圣定。斷惑與伏惑。粗細懸殊。故但仰嘉名。而不知其受用。不見其依正也。其不知不見者。譬如今之世間。凡曠野深山。如天臺竹林。峨眉五臺。皆是圣道場地。皆有阿羅漢。于中住持。特世間粗人。自不能見耳。五天之寓廣果。何異道場之寓世間哉。

  ○細玩五天。未嘗豎分五層。似但居廣果一天。如圣寄人間。但聞而不見耳。若豎分為五。上下懸絕。自然不見。何必云此。況佛初只言此中。而未言此上。尤可證也。

  ○昔云居膺。結(jié)茆三峰。經(jīng)旬不赴堂。洞山問曰。子近日何不赴堂。曰。每日有天人送供。山曰。我將謂汝是個人。猶作這等見解。汝晚來。膺晚至。山召曰。不思善。不思惡。是甚么。膺回庵。寂然晏坐。天人尋覓。三日不見。乃絕。四王之不見五天。亦猶天人之不見云居也。

  ○唯識謂二禪以上。不分王臣。此言四王者。或推尊上首。略似于王耳。

  阿難。是十八天。獨行無交。未盡形累。自此以還。名為色界。

  此總結(jié)色界也。阿難。此十八天者。俱無情欲。故獨行無交。尚有色質(zhì)。故未盡形累。自此色究竟天以還。直至梵眾天。同名色界而已矣。

  復(fù)次阿難。從是有頂色邊際中。其間復(fù)有二種岐路。若于舍心。發(fā)明智慧;酃鈭A通。便出塵界。成阿羅漢。入菩薩乘。如是一類。名為回心大阿羅漢。

  此標圣獨出也。復(fù)次阿難。由前究竟天。居色之頂。故曰有頂。與無色鄰。故曰色邊際。從是有頂色邊際中。其間上升。復(fù)有二種岐路焉。何謂二岐。由三果人。根有利鈍。其根利者。若于舍心。發(fā)人空智。思惑盡而空智滿;酃鈭A通。便可超過無色。橫出三界。而直入菩薩乘。如是一類。名為回心大阿羅漢。謂回其欣上厭下之心。而頓出三界;仄渖岽笕⌒≈。而速入大乘也。然此等根器。豈可多得哉。足知鈍根者。亦由舍心欣上厭下。生無色界。漸斷漸證。而豎出三界矣。

  ○此亦順序而談。故就便直約色究竟天。其實凡夫廣果。外道無想。俱與空鄰。俱可上入四天也。

  ○賀云。二岐路者。一即色會空。一厭色入空也。

  若在舍心。舍厭成就。覺身為礙。銷礙入空。如是一類。名為空處。

  此下明無色界四天而此第一天也。四天皆依偏空修進。初厭色依空。二厭空依識。三色空識三都滅。而依識性。四依識性以滅窮研。而不得真滅。是皆有為增上善果。未出輪回。不成圣道者也。以無色界第一天言之。大阿羅漢。不可得矣。若在前舍心。舍厭成就者。覺有身為質(zhì)礙。而不自在。即修空觀。而滅身歸無。是謂銷礙入空。蓋厭色身如牢獄而必欲出離。以其厭色依空。故報生空處。名空處定焉。夫不悟性色真空。而勤劬于銷礙。豈知舍有而歸無。何異逃峰而赴壑乎。

  ○長水曰。舍心有二。若于有頂。用無漏道。斷惑入空。即樂定那含也。二者。若于廣果。用有漏道。伏惑入空。即凡夫外道也。

  諸礙既銷。無礙無滅。其中惟留阿賴耶識全于末那半分微細。如是一類。名為識處。

  此無色界第二天也。前天諸礙既銷而無。則不依于色。此天無礙之無亦滅。則不依于空。其中惟留第八阿賴耶識全分俱在。及第七末那識半分微細。良以色空若在。全分末那俱在。今色空既盡。故惟半分末那入微細也。以其厭空依識。故報生識處。名識處定焉。在彼固自以為離色離空。即性真也。而豈知迷實同于無想乎。

  ○問。末那賴耶。羅漢未了。凡外那含。何以知之。答。此自佛眼了見。與之作名。非許彼知也。法華云。眾生住于種種諸地。惟有如來如實知之是也。

  空色既亡。識心都滅。十方寂然。迥無攸往。如是一類。名無所有處。

  此無色第三天也。前天空色既亡。惟留識在。此天厭患于識。憑深定力。二識現(xiàn)行。俱伏不行。識心都滅。但見十方世界。寂然迥無。不復(fù)前進。所謂杳杳冥冥之處。昏昏默默之鄉(xiāng)。外道執(zhí)為冥諦。老莊呼為混成。皆在于此。以其厭識歸無。故報生無所有處。名無所有處定焉。只是前天更進深定。能所緣息。暫名都滅。豈同羅漢現(xiàn)行種子俱斷之謂乎。

  識性不動。以滅窮研。于無盡中。發(fā)宣盡性。如存不存。若盡非盡。如是一類。名為非想非非想處。

  此無色第四天也。前天方亡識心現(xiàn)行。未亡識性種子。故識性堅確。不曾動搖。此天強憑滅定之力。窮之欲盡。研之欲透。然而決不可盡也。于無盡中。強以發(fā)宣。必欲盡其識性而后已。于是二識如殘燈然。半滅半明。良以滅定所逼。故如存不存。似燈半滅也。種體莫動。故若盡非盡。似燈半明也。由其如存不存也。則非有想矣。由其若盡非盡也。則非無想矣。如是一類。報生非想非非想處。名為非想。非非想處定焉。行人至此。可謂極矣。豈知依然未出三界乎。

  此等窮空。不盡空理。從不還天。圣道窮者。如是一類。名不回心鈍阿羅漢。若從無想諸外道天。窮空不歸。迷漏無聞。便入輪轉(zhuǎn)。

  此總明圣凡出墜之地也。此等天人。初天窮色而歸空。次天窮空而歸識。三天窮識心以歸無。四天窮識性以歸盡。前二窮境。后二窮心。欲令心境皆空。故總名窮空。如此窮空。豈惟不達圓頓性色真空之旨。即人法二空之理皆所不了。而妄欲起心銷之?罩缰。盡之。豈知終不能銷空滅盡也。故自五不還天。窮空而入此天者。其根本尚正。名不回心鈍根阿羅漢。與前回心大阿羅漢相反。俟其八萬劫滿。斷盡思惑。而亦出三界矣。若從無想諸外道天。窮空而入此天者。其根本原邪。以彼迷有漏天。作無為解。故八萬劫后。受報已滿。無所歸托。仍入輪轉(zhuǎn)矣?刹晃吩铡

  ○問。前于色頂。已判思惑斷盡。不審斯人在四空中。何所修斷。答。前約利根。鈍豈能同。鈍根在五天時。前四斷惑。同于利根。至第五天。不回欣厭之心。但加功銷礙。求生四空。后半之惑。期于彼天斷之。四空四地。每地九品。故至非想。劫滿方盡也。

  阿難。是四空天。身心滅盡。定性現(xiàn)前。無業(yè)果色。從此逮終。名無色界(此段經(jīng)文。錯簡在后。今正而前之)。

  此總結(jié)無色也。阿難。是四空天。前二天全無身境。是身滅盡。后二天伏識現(xiàn)行。是心滅盡。身心俱滅。故定性現(xiàn)前。在定時。有定果色。隨化依正。自在受用。非若欲色二界。業(yè)報所感根身器界。皆業(yè)果色也。始從空處。終至非想。統(tǒng)名無色界焉。而三界備矣。

  ○結(jié)名無色者。但憑定力。二十萬劫。暫無依正。非真蘊空。永絕業(yè)果也。

  阿難。是諸天上。各各天人。則是凡夫業(yè)果酬答。答盡入輪。彼之天王。即是菩薩游三摩地。漸次增進。回向圣倫。所修行路(此段錯簡在前。今正而后之)。

  此通結(jié)三界天人天主凡圣各別也。阿難。從四王天。以逮非想。是諸天上。有臣有民。則天人也。有君有主。則天王也。是各各天人。都是凡夫。因中修十善八定。而以六欲四禪酬之。酬答既盡。又入輪回。所謂勢力盡而箭還墜也。若彼諸天之天王。則是菩薩寄位進修。不落輪回。如華嚴初地為閻浮王。二地為輪王。三地為忉利天王。四地為夜摩天王。乃至十地。為摩醯首羅天王是也。

  ○問。上界無惡。何亦有直墮三涂者。答。藏識雜種。遠劫不忘。次第而熟。不能逾越。故天福報終。隨彼熟種。任運而墮。此如來所以苦勸念佛。而求橫出也。

  此皆不了妙覺明心。積妄發(fā)生。妄有三界中間妄隨七趣沉溺補特迦羅。各從其類(補特迦羅。此云數(shù)取趣。即中有身也)。

  此總結(jié)三界皆妄也。合而言之。此三界二十八天。皆由不能了達本有妙覺明心。從迷積迷。妄生三界。中間天人。業(yè)報既盡。不免又隨七趣沉溺。數(shù)數(shù)受生。取于諸趣。補特迦羅。各從其類。不得休息。若能了妙覺明心。則三界盡空。七趣皆滅。應(yīng)念化成無上知覺。又安有積妄沉溺之苦哉。

  ○諸天趣竟。

  復(fù)次阿難。是三界中。(渾標三界。其實但居欲界耳)復(fù)有四種阿修羅類。(阿修羅。此云非天。以其多嗔有天福而無天行故。亦云無端正。以夫丑而婦美。故亦云無酒。以嗔無和氣釀酒不成故)若于鬼道。以護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羅。從卵而生。鬼趣所攝。(鬼道是前因言彼原從鬼趣發(fā)心護持經(jīng)咒禪戒。以此法力。乘神通而入空界。與三夜叉天為鄰。卵生飛空因果類鬼。故入鬼攝也)若于天中。降德貶墜。其所卜居。鄰于日月。此阿修羅。從胎而出。人趣所攝。(天中是其前身。彼在天中。或有損德。或天福已盡俱同貶墜。居鄰日月。生從胎出。故人趣所攝也)有修羅王。執(zhí)持世界。力洞無畏。能與梵王及天帝釋四天爭權(quán)。此阿修羅。因變化有。天趣所攝。(四種之中。此為最勝。故稱王。以別執(zhí)持世界者。驅(qū)役鬼神興災(zāi)作福也。力洞無畏者。力量廣大。通貫人天。無所恐怖也。既能司禍福。但其專權(quán)不及諸天。故每怒而爭之。經(jīng)稱化身十六萬八千由旬。手撼須彌。諸天震恐。帝釋四天。常與戰(zhàn)斗。今言梵王亦爭者;虻坩尣粍。則梵王以下俱助力也;AΑ>愕扔谔。故天趣攝也)阿難。別有一分下劣修羅。生大海心。沉水穴口。但游虛空。暮歸水宿。此阿修羅。因濕氣有。畜生趣攝(須彌入水八萬四千由旬。修羅分四級而居。即此類也。以居水底是濕生類。以下劣故。是畜生攝。經(jīng)云。修羅。衣食自然。冠纓服飾。純以七寶。鮮潔同天。所餐飲食。隨念而生。悉皆百味。惟彼凡所食時。末后一口變?yōu)榍嗄。故不如人?。

  (○修羅趣竟)。

  (○詳明七趣已竟)。

  阿難。如是地獄餓鬼畜生。人及神仙。天及修羅。精研七趣。皆是昏沉諸有為相。妄想受生。妄想隨業(yè)。于妙圓明。無作本心。皆如空華。元無所著。但一虛妄。更無根緒。

  此總結(jié)虛妄也。阿難。如是地獄等七趣。若精細而研究之。皆是昏沉之惑。發(fā)為有為之業(yè)。而妄想又惑業(yè)之因。故隨妄想而受生。亦隨妄想而受報;髽I(yè)苦三。如惡叉聚。然于業(yè)果不縛之妙?沼胁粔欀畧A;笳喜桓仓鳌2挥扇∩嵝拮C之無作。而同名本心者。在此心中。直如空中之華。全無著落。惟是一概虛妄而已。豈有根蒂頭緒之可得哉。

  ○七趣皆病。而此經(jīng)大定是藥。如來所以深明病態(tài)者。意在激其速用藥也。

  阿難。此等眾生。不識本心。受此輪回。經(jīng)無量劫。不得真凈。皆由隨須殺盜淫故。反此三種。則又出生無殺盜淫。有名鬼倫。無名天趣。有無相傾。起輪回性。若得妙發(fā)三摩提者。則妙常寂。有無二無。無二亦滅。尚無不殺不偷不淫。云何更隨殺盜淫事。

  此因病切藥而勸修大定也。上言無根緒矣。而此又指病根者。蓋妄雖無體。起固無因。而妄理相應(yīng)。續(xù)非無故。故復(fù)指也。阿難。我所謂妙圓明無作本心者。人人皆有。個個不無。無奈此等眾生。不識此心。自有而自昧之。如持燈覓吹。衣珠行乞。所以受此輪回。經(jīng)無量劫。不得真凈。欲界固不凈也。即色界無色界。自謂已凈。而尚有隨眠。亦非真凈也。揆厥所由。豈無其故哉。彼殺盜淫。所謂三惡也。眾生隨順三惡。習矣不知。其下墜三涂。無足怪者。及稍有根器之人。反此三種惡道。則又以無殺無盜無淫為貴。而出生三善。庸詎知有之而成三惡。固是鬼倫也。無之而成三善。亦但天趣而已。于是奪有成無。從下升上。奪無成有。從上墜下。傾奪不已。正是輪回之性。而輪回所從起者。豈知不思善。不思惡。乃本來面目。正所謂本心乎。欲識本心。更無別法。惟是克體對機耳根圓通三摩提一門耳。若得妙發(fā)此三摩提者。則聞性三德。應(yīng)時呈現(xiàn)。妙矣。而無七趣系縛也。常矣。而無七趣生滅也。寂矣。而無七趣流轉(zhuǎn)也。蓋能反聞。常住此性。則有之三惡。無之三善。二俱遠離。曰有無二無。此先得人空。而出三界矣。無是二者之無。亦復(fù)銷滅。曰無二亦滅。此成法解脫。而越二乘矣。當此之時。尚無不殺不偷不淫。如金屑不留于眼中也。輕病且無。何況重病。而更隨殺盜淫事哉。是則欲識本心而免輪回。信非修大定不可矣。

  ○賀云。從上段至此。又歸重持戒。作七趣結(jié)尾也。上云皆由隨順殺盜淫故。已揭出受病元因矣?秩艘稍啤L烊こ执巳。何以不免轉(zhuǎn)回。不知此非持戒之過。乃以有漏心持戒之過也。無漏學(xué)中。纖塵不立。尚無持戒。何況毀戒。正痛絕三業(yè)之語。蓋此經(jīng)始終重戒。豈肯作游移之說也。

  阿難。不斷三業(yè)。各各有私。因各各私。眾私同分。非無定處。自妄發(fā)生。生妄無因。無可尋究。汝勖修行。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不盡三惑?v得神通。皆是世間有為功用。習氣不除。落于魔道。雖欲除妄。倍加虛偽。如來說為可哀憐者。汝妄自造。非菩提咎。作是說者。名為正說。若他說者。即魔王說。

  此結(jié)答問詞而戒勖真修也。阿難。汝問地獄為有定處為復(fù)自然彼彼發(fā)業(yè)各各私受乎。自我言之。造業(yè)則私造也。受報則同分也。既曰同分。非無定處矣。然此定處從何所來。元是自妄之所招感。既所生是妄。實無有因。故不可究其起處也。然則汝今勉而修行。欲得菩提者。當遵何道乎。夫三惡三善?偨允菢I(yè)。而由不達此三為系縛之本。障智之端。故又名三惑。汝之修行。須要除此三惑。不但只除有三。而無三亦除之。何以故。以三惑不可不盡也。若但除世惡。而不除世善。則對待不盡。縱得神通。如天仙之類。皆是世間有為功用。伏現(xiàn)行而不除種子。習氣不滅。遇緣復(fù)起。而終落魔道矣。既落魔道。雖有明眼人。欲其除妄。彼且自謂得無上道。而倍加虛偽。乘通造業(yè)。違遠圓通。背涅槃城。枉費功力。翻成惡因。如來說為可憐憫者。且汝初問佛體真實。云何復(fù)有諸趣。得非以諸趣之有。歸咎菩提乎。今而知種種諸妄。皆汝自造。則非菩提之咎也明矣。菩提無咎。佛體安咎哉。信乎。三業(yè)之不可不斷。三惑之不可不除也。若使末世。勸人離此三種者。此人即為佛說。若贊此三種以為無礙者。即魔王說。其尚著眼辨識。無使群言亂圣。魚目混珠可也。嗚呼。三摩之妙如此。而不肯勉力。七趣之苦如彼。而不思厭離。眾生。眾生。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勸離七趣竟。

  第二大科無始生死流轉(zhuǎn)根本竟。

  即時如來。將罷法座。于師子床。攬七寶幾;刈辖鹕。再來憑倚。普告大眾及阿難言。汝等有學(xué)。(無學(xué)四陰已破。但余第五識陰。其天魔鬼神等粗外魔境皆已不至。故此全談五陰魔曲為有學(xué)。是以特舉也)緣覺聲聞。今日回心。趣大菩提無上妙覺。吾今已說真修行法。汝猶未識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細魔事。魔境現(xiàn)前。汝不能識。洗心非正。落于邪見;蛉觋幠;驈(fù)天魔;蛑砩。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認賊為子。又復(fù)于中。得少為足。如第四禪無聞比丘。妄言證圣。天報已畢。衰相現(xiàn)前。謗阿羅漢身遭后有。墮阿鼻獄。汝應(yīng)諦聽。吾今為汝。仔細分別。阿難起立。并其會中同有學(xué)者。歡喜頂禮。伏聽慈誨。

  此下詳辨魔境也。當機但知請定。而定中所發(fā)微細魔境。非其智力所及。故無問。佛既開導(dǎo)大定。而魔軍勝敗。實大定成壞所關(guān)。利害非細。故動深慈。將罷復(fù)留。不待問而自說也。即時如來說法已畢。將罷法座矣。猶有不盡真慈。故攬幾于床;厣皆僖。普告大眾及阿難言。汝等有學(xué)緣覺聲聞。今日回心向大。吾今已說真修行法。指示反聞一門矣。然汝猶未識修奢摩等性修二定者。中有許多微細魔事。此等魔境。不知不覺。忽爾現(xiàn)前。皆能契合人心。使汝不能識其為邪為正。若汝胸中。有一毫邪心。未曾洗盡。彼則乘此一毫之隙。便能勾汝落于邪見矣。何謂諸魔;蛉觋幠。如色陰中十種。方是初心自現(xiàn)。尚無外魔。受陰中十種。雖已召外魔。猶且潛入身中。而魔未現(xiàn)身也;驈(fù)天魔;蛑砩;蛟怊西。則想陰中十種也。正當魔現(xiàn)之時。全要辦得一副辨龍蛇眼。方不為彼所惑。若道眼不明。為彼身轉(zhuǎn)。則認賊為子。立使家寶盡劫矣;蜃哉J為圣。或認魔為圣。皆認賊為子也。又有行陰所發(fā)十種心魔。識陰所發(fā)十種見魔。皆無外境。但是自心邪見。得少為為足。試舉一以例之。如第四禪無聞比丘。但修無想為極則事。自謂成無上道。及天報已畢。衰相現(xiàn)前。想心復(fù)生。不知自己本非證圣。反謗阿羅漢。身遭后有。而佛言不受后有者為妄。以謗法故。遂墮地獄。其毒如此?刹晃吩铡H甑然匦娜ご笃刑。豈可不知其利害耶。故我為汝仔細分別。非草草也。于是阿難起立恭敬。并其會中。有學(xué)諸人。歡喜頂禮。而復(fù)聽如來之慈誨焉。

  ○世尊一往指示真修行路。而阿難等尚未親歷。不知途中艱阻。世尊是過來人。險阻艱虞。歷歷自試。故將罷座。而回身復(fù)留。一一指明途中所遇。令其自識。預(yù)備不虞。如愛子遠行。慈母于臨行時。囑付途中利害。教其萬分保重。如來不盡之慈意。亦如是也。

  佛告阿難及諸大眾。汝等當知。有漏世界。十二類生。本覺妙明。覺圓心體。與十方佛。無二無別。由汝妄想。迷理為咎。癡愛發(fā)生。生發(fā)遍迷。故有空性;圆幌ⅰS惺澜缟。則此十方微塵國土非無漏者。皆是迷頑妄想安立。當知虛空生汝心內(nèi)。猶如片云點太清里。況諸世界在虛空耶。汝等一人。發(fā)真歸元。十方世界。悉皆銷殞。云何空中所有國土。而不振裂。

  此言動魔之由也。佛告阿難。及諸大眾。汝知魔之所由來而惱汝乎。汝等當知。世界眾生本覺心體妙明圓者。原與諸佛無二無別。謂眾生即佛可也。謂佛即眾生可也。良由妄想一動。遂迷此覺圓之理。而成過咎。于是業(yè)相為癡。轉(zhuǎn)相為愛。二種無明。瞥爾發(fā)生。既一生已。則覺體遍迷。迷成空性。所謂晦昧為空也。既將全法界俱迷為頑空。于是化迷不息。遂生世界。所謂依空立世界也。是則十方有漏微塵國土。皆是迷頑妄想之所安立。妄想。總體也。即根本無明也。迷則能生有情見分。頑則能生無情相分。故皆彼立也。當知虛空之生汝心內(nèi)也。不過如片云之點太清耳。況諸世界之在虛空者耶。可見其虛幻微茫。易以銷殞矣。且舉世之人。盡皆發(fā)妄不息。循聲逐色。未有一人發(fā)真者。若汝等眾中。有一人焉。住大定。入圓通。真顯妄破。而發(fā)真歸元乎。將見此十方虛空。應(yīng)時粉碎。皆悉銷殞。何況虛空中所有之國土。而不振蕩分裂者耶。蓋內(nèi)動外感。凡事皆然。又何疑于大定也。

  ○問。自古至今。發(fā)真不少。何故世界宛然如故。答。世界元是眾生共業(yè)所感。一人發(fā)真。一人之世界銷殞。若舉世界人發(fā)真。則舉世界皆銷殞矣。然而安得有此。此世界所以宛然如故也。

  ○道開曰。此方圣人云。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西方圣人云。一人發(fā)真歸元。十方世界皆悉銷殞。乃孔子大圣。何嘗位育春秋。釋迦成佛。亦未銷殞世界。固知存其理者。不必著其事也。

  ○賀云。眾生不可盡。世界不可盡。一人發(fā)真。眾復(fù)感結(jié)。暫雖震動。旋復(fù)凝結(jié)耳。

  汝輩修禪。飾三摩地。十方菩薩。及諸無漏大阿羅漢。心精通吻。當處湛然。一切魔王。及與鬼神。諸凡夫天。(即無想天也)見其宮殿無故崩裂。大地振坼。水(河精海精之類)陸(山林土地之類)飛騰。(大力鬼王飛行夜叉之類)無不驚懾。凡夫昏暗。不覺遷訛。彼等咸得五種神通。惟除漏盡。戀此塵勞。如何令汝摧裂其處。是故鬼神。及諸天魔。魍魎妖精。于三昧時。僉來惱汝。

  此言動魔致惱也。夫一人發(fā)真。而十方銷殞。國土振裂。魔宮其先受之矣。汝輩修禪。于行住坐臥中。嚴飭三摩;蚍绰;蛐菪。不昧不斷。毫無滲漏。正當發(fā)真時。與諸菩薩。及諸無漏大阿羅漢。氣味相投。心精通吻;旌蠟橐弧9十斕幷咳。清凈不動。汝不動。而魔動矣。于是上自天魔。及與鬼神。諸凡夫天。見其宮殿無故而崩裂。大地無故而振坼。于是魔王之在水居陸居。及空居飛騰者。無不驚怖。惟下界凡夫。瞢然不覺。見大地動搖;蛴炑躁庩柺Ф。或謬傳神鰲動目。而無驚恐耳。夫彼驚懾之魔王等非他。皆得五種神通。而但未證乎漏盡一通者也。五通既具。必知是汝定力所為。況皆戀此塵勞。必獲所居之處。如何甘心。令汝摧裂其處乎。既不令汝摧裂。故決定不容。于汝入三昧時。彼眾同來惱亂。意欲亂其禪定。彼始得安居也。魔來之故如此。

  然彼諸魔。雖有大怒。彼塵勞內(nèi)。汝妙覺中。如風吹光。如刀斷水。了不相觸。汝如沸湯。彼如堅冰。暖氣漸鄰。不日消殞。徒恃神力。但為其客。成就破亂。由汝心中五陰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當處禪那覺悟無惑。則彼魔事。無奈汝何。陰銷入明。則彼群邪。咸受幽氣。明能破暗。近自銷殞。如何敢留擾亂禪定。若不明悟。被陰所迷。則汝阿難。必為魔子。成就魔人。如摩登伽。殊為眇劣。彼惟咒汝。破佛律儀。八萬行中。秪毀一戒。心清凈故。尚未淪溺。此乃隳汝寶覺全身。如宰臣家忽逢籍沒。宛轉(zhuǎn)零落。無可哀救。

  此言御魔之方悟則無咎迷則受邪也。然雖如此。行人不必懼也。彼諸魔者。雖有大力而發(fā)大怒。終是塵勞中物。豈若汝為妙覺中人。湛然空廓。周遍十方乎。縱欲加害于汝。如風吹光。如刀斷水。終不能令光水之有動損也。不但不能加害。而汝反能化彼。汝喻如沸湯也。彼喻如堅冰也。沸湯若近堅冰。則暖氣逼而冰自銷殞矣。吾何畏彼哉。且彼雖恃其五通神力。而實勞擾無停。暫留不住。但為其客耳。所以成就其破亂禪定者。不在于客。悉由汝心中五陰之主人。若使主人心中不明。認賊為子?蛣t乘間而入。為惱為亂。若使主人當處禪那。惺惺了了。不受顢頇。則彼魔事雖強。無由動汝。其奈汝何。譬如賊劫主人。若主人深居不動。賊乃莫測。愈近愈恐。俗云強賊怕弱主是也。若主人自守不定。驚慌出走。鮮不為賊所執(zhí)矣。夫其無奈汝何者。非汝力能勝彼也。良由明能破暗耳。蓋汝住禪定。陰氣已銷。已入大光明藏。彼則咸受幽氣。住于昏沉冥漠之鄉(xiāng)。以暗近明。正如梟之入晝。羅剎之向陽。自然銷殞喪魄而去。安能久留。擾亂汝之禪定耶。信乎。惟覺悟者為無惑也。反是而若不明悟。則必被陰所迷。于彼虛幻境界。欣怖憎愛。亡失照理。不惟不能化彼。而反墮彼類。汝阿難如是。必為魔子。而成就魔人矣。即如摩登伽。其人殊眇劣也?v能咒汝。祗破一戒。其害尚小也。且汝心猶清凈。未至淪溺也。若此等魔王。豈登伽之比哉。汝為魔子。而成就魔人。彼乃隳汝之寶覺全身。壞盡道果。入無間獄。喻如宰臣之家。忽遭天王籍沒。則不但失官罷職。而身且不免于形戮。展轉(zhuǎn)飄零。無可哀救矣。魔害如此?刹痪瘧侄鞑煸。

  ○此下詳分五魔境相也。上科知動魔由于定切。則于魔之發(fā)端不驚。而預(yù)防無患。知成亂由于主迷則于魔之究竟不動。而自守惟堅。然而所現(xiàn)境相多端。不詳剖析。未必其不迷也。故今詳與分辨之。此雖談魔。而進修下手之旨存焉。學(xué)者不可不盡心也。

  阿難當知。汝坐道場。(坐八角壇等是事道場。反聞專注心不流逸是理道場)銷落諸念。其念若盡。(即寂寂也)則諸離念(起信所謂心體離念等虛空界也)一切精明(即惺惺也)動靜不移。憶亡如一。(識忽起而為憶。如影現(xiàn)鏡中。識忽滅而為忘。如影滅鏡內(nèi)。鏡體如故。故曰如一)當住此處入三摩地。如明目人處大幽暗。(散心之人。但對目前現(xiàn)境。惟覺一區(qū)光明。曾不知余處皆暗。譬如黑夜對一室燈光而室外無邊昏黑也。今一旦不顧目前現(xiàn)境。專注聞中無邊法界。此定成就。則現(xiàn)境都失。方覺十方悉皆黑暗。譬如吹滅室燈連室也沒了。通天徹地。渾成黑暗。故曰如明目人處大幽暗;\潭吹燈發(fā)明德山。正令入此三昧耳)。

  (○又目前朗見山河等境。乃無明幻出。能見所見皆無明所為。以其聚見于眼。開眼則明。合眼則暗。見不脫于根塵。光全居于黑暗。執(zhí)之為實。何有悟期。如夢中人不知是夢。但見目前明朗謂實明了。全不覺在昏沉黑暗之中。豈有醒時。今入三摩地者。要須頓舍目前幻身幻境。絲毫不緣。努力反聞。當在此中。方覺無邊黑暗。即同夢中人。覺知是夢。舍彼夢境。不更復(fù)緣。努力求醒。方覺昏沉黑暗覆壓迷悶也)精性妙凈。(離念自體精而不雜曰精性。迥脫根塵曰妙。雙超空有曰凈)心未發(fā)光。此則名為色陰區(qū)宇。(暗室區(qū)覆曰區(qū)。墻字局滯曰宇)若目明朗。十方洞開(洞達一界或至小千)無復(fù)幽黯。名色陰盡。(如五重衣服。初脫最上一重也)是人則能超越劫濁。(常途劫濁。以人壽百歲時運入劫濁?偨y(tǒng)五濁而名惡世。今此自晦昧為空。結(jié)暗為色。即入劫濁。無量劫來。長眠黑暗生死之中。然此濁體。全依色陰幽暗為之故。今色陰盡時。晦昧即開而超劫濁也)觀其所由。堅固妄想以為其本(堅執(zhí)固結(jié)妄情癡想。于外四大。堅執(zhí)為身外實有。于內(nèi)四大。堅執(zhí)為心所住處。由是固結(jié)不解。成此色陰黑暗之體也。十一色俱是色陰。皆屬堅固妄想)。

  (○觀其所由。說者謂惟盡乃能觀之似不必然。只是出色陰之由。補上節(jié)之略耳)。

  此敘色陰始終之相也。阿難當知。我所謂魔。不出色受想行識而已。先以色陰言之。汝坐道場。專注反聞。銷落諸念。所謂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也。其念既盡。是名離念。此離念相。猶如虛空。于一切時。惺惺不昧。故曰精明。于是與動靜之境無干。而動靜不移。與憶忘之識無預(yù)。而憶忘如一。此正打成一片時也。當住此離念精明之處。便可入耳根圓照三昧。此之定境。如明目人。處大幽暗。眼所不見固暗。眼之所見亦暗也。眼之所見固暗。能見之眼亦暗也。此緣色陰所覆。精性妙凈之心。未能發(fā)光。故目前所見。惟是黑暗。此黑暗相。即是色陰區(qū)局性真。如屋宇然。故名色陰區(qū)宇。此即色陰未破之相也。若使心光發(fā)泄。障礙皆通。即肉眼所見。明明朗朗。十方洞開。而前之黑暗。皆化成光明。內(nèi)徹五臟。外徹山河。天上人間。悉如指掌。名色陰盡。此即色陰已破之相也。是破色陰之人。則能超越劫濁。以劫濁乃空晦暗中。結(jié)暗所成。離此色陰。原無體故。所以盡則遂超耳。自今觀之。始知色陰之由。元從堅固妄想以為其本。如伐樹者。去其覆土。方見本根。今劫濁既開。觀見色陰之由。亦自然之理矣。

  ○問。諸色尚見。何以言盡。答。圓融中道。豈盡色成空耶。但盡陰不蓋覆而已。良由真心元能隨緣現(xiàn)色。而色不異心。本自明徹。如珠有光。還照珠體。但從無始迷己為物。遍成障隔。又認物為己。而聚見于眼。是以永沉黑暗。盡失其遍界之明。豈惟不知本明。兼亦不覺現(xiàn)暗。彼時有學(xué)者。尚屬比量而知。方以覺得現(xiàn)暗。未能現(xiàn)量而見。豈即親證本明。到此躡解成行。入三摩地。于幽暗中。忍住一番。功夫到日。忽爾色陰云開。親證本明。一切堅頑暗昧根塵。皆如琉璃。內(nèi)外瑩徹。且不聚見于眼。而六根皆見。遠近皆如目前。是之謂色陰盡。豈壞色成空者?杀绕淙f一哉。

  ○此下色陰中間十境也。中間者。即色陰將破未破中間。所謂交互之處也。良以藏心統(tǒng)含四土。不離當處。不越毫端。秪因色陰所覆。豈惟不見上三。即同居一土,F(xiàn)前朗見。能幾何哉。克論現(xiàn)見。特塵剎中一剎。一剎中一界。一界中一洲。一洲中一國。一國中一邑。一邑之中。亦但于所住所到之處。一區(qū)之明而已。一區(qū)之外。悉皆不見。悉是黑暗之境。然此黑暗中。一國一剎。乃至塵剎四土。無不包含。今入定者。既復(fù)舍彼一區(qū)之明。而全處無邊之暗。當色陰未開之際。反聞逼拶之深。心光所流;蚪鼜厣砭。或遠照十方。或淺射同居;蛏钫槿痢K^忽遠忽近。乍淺乍深。皆色陰將開之前兆暫爾。非常有此十相。行人于此作證不作證間。魔佛異路?刹唤渖鞫硬煸铡

  ○四土者。同居穢土。同居凈土。方便土。常寂光土也。

  阿難。當在此中。精研妙明。四大不織。少選之間。身能出礙。此名精明流溢前境。斯但功用。暫得如是。非為圣證。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鐘云雖是善相。取著成邪。任是惡相。若不取著。邪亦成正。境隨心轉(zhuǎn)也)。

  此明外徹也。阿難。行人當在此幽暗之中。正好著力。精究研窮此妙明聞性。著些精彩。挨排將去。由斯研究。故得四大虛融。如云如影。不復(fù)密織堅實。少頃之間。此身透墻過壁。了無隔礙。此名心光。泄露流溢。于目前堅礙之境。特因其精研功夫逼拶之極。暫得如是虛融。隨即失之。非同圣人證果。一得永得也。若使行人遇此境時。平平坦坦。略不介意。動止尋常。不生歡喜。不作證圣之心。則此境界。亦是過去宿習善根發(fā)相。未來入位開心先兆。可增信心。可誘精進。名為善祥境界。本無過咎也。若行人自無識見。又缺涵養(yǎng)。一遇此境。輒起證圣之解。則魔得其便。乘間而入。即受群邪欺誑簸弄。漸成大害。至不可救矣。

  ○近世悟人云。上得秦公嶺。望見四部洲。從他四部洲。依然顧話頭。所謂不作圣心也。

  阿難。復(fù)以此心。精研妙明。其身內(nèi)徹。是人忽然。于其身內(nèi)。拾出蟯蛔。身相宛然。亦無傷毀。此名精明流溢形體。斯但精行。暫得如是。非為圣證。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此明內(nèi)徹也。阿難。行人復(fù)以此惺惺不昧之心。精研妙明聞性。其身忽然內(nèi)徹。五臟開明。親見蟯蛔。以手拈出。而身相宛然。亦無傷毀。此是精光流溢于形體。亦但精行逼出。暫現(xiàn)此相。不可為常。而非同圣證也。若不作圣心。則名善境界矣。若作圣解。即受群邪矣。所謂路途樂。終未到家者也。

  又以此心。內(nèi)外精研。其時魂魄。意志精神。(魂藏于肝。魄藏于肺。意藏于脾。志藏于膽。精藏于腎。神藏于心)除執(zhí)受身。余皆涉入。互為賓主。忽于空中。聞?wù)f法音。或聞十方同敷密義。此名精魄遞相離合。成就善種。暫得如是。非為圣證。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此明內(nèi)外俱徹也。前之精研。初能外虛。次能內(nèi)徹!酢跤忠源诵摹:蟽(nèi)外而精研之。至于二俱虛徹!鯐r除彼執(zhí)受身形。安然無所遷改。其余魂也。魄也。意也。志也。精也。神也。皆相涉入。而失其故位。故魂。則魂為主。而余為賓。乃至入神。則神為主而余為賓。如是其互為賓主。又聞空中說法音聲。一處說也。或聞十方同敷密義。處處說也。夫五藏內(nèi)境也?罩惺。外境也。內(nèi)虛。故諸臟涉入。外徹。故兩處齊聞。據(jù)其涉入賓主處。名為精魄遞相離合;蚓x本位而合于魄;蚱请x本位而合于精。余四亦然。蓋離則失本位。而合則就他位也。此由初聞六根互用。薰成善種。故于定中。偶一發(fā)露。非若圣人證入圓通。一得永得也。若不作圣心。則名善境界矣。若作圣解。即受群邪矣。

  ○今夫刻意凝神。討論之極。則奇文麗藻。未嘗經(jīng)意。往往煥然得于夢寐。則精苦激發(fā)。神者偶現(xiàn)。類可知也。此上三科。雖分合內(nèi)外。皆近徹身境也。

  又以此心。澄露皎徹。內(nèi)光發(fā)明。十方遍作閻浮檀色。一切種類;癁槿鐏。于時忽見。毗盧遮那(此云光明遍照)踞天光臺。千佛圍繞。百億國土。及與蓮華。俱時出現(xiàn)。此名心魂靈悟所染。心光研明。照諸世界。暫得如是。非為圣證。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此現(xiàn)佛境也。行人又以此心專注反聞。至于澄露皎徹。而始覺之智融透。內(nèi)光發(fā)明。而本覺之心發(fā)泄。于是十方。遍作閻浮檀色。無情遍成金界也。一切種類;癁槿鐏。有情盡作佛形也。于斯時也。忽見毗盧遮那佛。高踞金光臺上。四面有千佛圍繞。一華百億國。一國一釋迦。而國土蓮華。俱時出現(xiàn)。此何象哉。蓋因宿昔耳根。曾聞維摩華嚴等經(jīng)。而心魂靈悟。所染習氣。今于反聞妙定之中。心光被研。照灼于此實報莊嚴諸妙勝界。尊特身相。夫?qū)崍笊钗凰。豈初心遽能親見。不過暫爾一見。轉(zhuǎn)眼即逝。非同圣人之實證也。若毫不為動。而不作圣心。即名善境界矣。若作圣解而謂真證。即受群邪矣。

  ○禪家謂佛來也打。魔來也打。即是此意。文喜親見文殊于笊籬上。急用飯匙打去。亦是見及此也。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觀察不停。抑按降伏。制止超越。于時忽然。十方虛空。成七寶色;虬賹毶。同時遍滿。不相留礙。青黃赤白。各各純現(xiàn)。此名抑按功力逾分。暫得如是。非為圣證。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此空成寶色也。行人又以此心。精研反聞。照理綿密。無絲毫間斷。于過去之念。更加抑按,F(xiàn)在之念。更加降伏。未來之念。更加制止。深忍深定。超越二乘。及菩薩境。如是用功。鞭逼太過。忽見虛空。成七寶色;虬賹毶;蚯帱S赤白等色。仿佛切近寂光妙土。且此寶色。多分不礙同滿。交雜不礙各純。何緣而臻此勝妙哉。良由抑按功夫勇勝處。倍過常分。故所見妙境。非同淺淺。亦過其分。然不過定力逼發(fā)。暫得一見耳。非同圣人之一證永證也。若不作圣心。則亦寂光前兆。名善境界矣。若一作圣解。即受群邪矣。

  ○鐘云。觀察者。審究妄心起處。抑按者。于起處遏捺之。降伏者。隨抑從順。制止者?趾筇骸8臃婪兑。

  又以此心。研究澄徹。精光不亂。忽于夜半。在暗室內(nèi)。見種種物。不殊白晝。而暗室物。亦不除滅。此名心細。密澄其見所視洞幽。暫得如是。非為圣證。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此暗中見物也。行人又以此心。研究挨拶。澄徹清明。至于精光不亂。則心光凝定。不為明暗境移。忽于夜半暗室之中。見種種鬼神精魅。奇形怪狀之物。了然分明。不殊白晝。而此暗室中原有之物。依然如故。亦不除滅。此何故哉。蓋鬼神精魅。恒雜人居。而互不相見。今由用心細密。而見亦密澄。故尋常所不見者。今皆洞見。然亦不過研究澄徹之功。暫時發(fā)露耳。非為圣證也。若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矣。

  ○曾聞有人在靜室中坐。忽見一人。自地而出。一人從壁中來。對語良久。各復(fù)原處。又有見三五裸形人。高一二尺。竊室中米。旁若無人。如斯之類。難盡舉也。

  又以此心。圓入虛融。四肢忽然。同于草木;馃俄。曾無所覺。又則火光不能燒爇?v割其肉。猶如削木。此名塵并排四大性一向入純。暫得如是。非為圣證。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此身同草木也。行人又以此心。反聞功切。虛融之極。忘身如遺。忽然四體同于草木之無知。燒亦不覺。斫亦不知。惟不覺不知。故火不能爇。割肉同于削木。此何故哉。良由五塵并銷。四大排遣。純覺遺身。故無傷觸也。然亦偶爾發(fā)露。暫得如是。非如圣人之證得性色真空也。若不作圣心。名善境界矣。一作圣解。即受群邪矣。

  又以此心。成就清凈。凈心功極。忽見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國。具足七寶。光明遍滿。又見恒沙諸佛如來遍滿空界樓殿華嚴。下見地獄。上觀天宮。得無障礙。此名欣厭凝想日深想久化成。非為圣證。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此睹界睹佛也。行人又以此心。成就清凈。純理無雜。心凈之功。至此已極。忽見十方大地。皆成佛國。七寶光明。具足遍滿。是見同居凈土也。又見諸佛遍滿。樓殿壯麗。是見凈土現(xiàn)在如來也。又見地獄天宮。上下無礙。是見同居穢土也。此何相哉。良由未入定前。諸經(jīng)教中。聞?wù)f凈穢二土。隨起欣凈厭穢之念。凝想日深。薰習成種。今于定中。反聞逼極。心光所灼。故悉發(fā)現(xiàn)。雖是實境。仍同幻化。非同圣證。真得寂光土也。若不作圣心。名善境界矣。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研究深遠。忽于中夜。遙見遠方市井街巷親族眷屬。或聞其語。此名迫心逼極飛出故多隔見。非為圣證。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此遙見遙聞也。行人又以此心。窮極反聞。到極深極遠處。忽于中夜。心境俱靜時。遙見遠方。市井街巷。歷歷在目。親戚眷屬。咸聞其語。此何相哉。良由研究功夫。逼迫其心。逼極而心光飛出。故障隔之處。皆能見聞。此亦暫時光景。非同圣人證得無邊剎海。不隔毫端也。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矣。

  ○交光曰。予親見河南一僧在潞。偶然靜坐。忽見鄉(xiāng)閭市井宛然。見其兄于路被官責打。此是白晝。計其時日。不久鄉(xiāng)人至潞。問之。乃分毫不爽。此必宿昔禪定善根。故偶現(xiàn)如此。惜其僧不知自重也。

  ○總上九科。不出四土身境。一二三六七共五科。同居近相也。四五兩科。后二土相也。八九兩科。同居遠相也。獨方便土相。未特顯著;蚩稍摂z于同居凈土之中耳。

  又以此心。研究精極。見善知識(行人自見)形體變移。少選無端。種種遷改。此名邪心含受魑魅;蛟馓炷肫湫母篃o端說法通達妙義。非為圣證。不作圣心。魔事銷歇。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此魔事發(fā)端也。上之九科。皆初心反聞。入三摩地。定心逼極。所發(fā)善境。非魔所為。要須作證。方成招魔之端。今此科是大定中。不為上之九境所遷。色陰將破。振裂動搖。魔心慌越。萃于斯時。故魔擾于是而發(fā)端也。又以此心。研究反聞。已到至精至極之地。實與諸佛心精吻合。而色陰將破之時。行人忽見自家是個善知識。形體變移;蜃兎鹌兴_。或變天龍羅漢。少選之間。遷改不定。此由未定之先。曾有邪心。含受邪種。至此忽然發(fā)露。非真見圣也。又或防心不密。遭天魔入其心腹之中。令行人無端說法。能通達無邊妙義。既現(xiàn)虛影。又發(fā)狂慧。豈為圣證哉。若行人知是魔力所持。而不作圣心。則不為魔罥系縛。而魔事消歇矣。若當作真實心開。而作圣解。即受群邪矣。故用心者。不可不察也。

  ○行人用功。自淺而深。魔魅肆擾。由微而著。故此節(jié)與下受陰十境。皆且暗中入心。令自發(fā)亂。直至想陰中。方乃飛附旁人。顯然誑惑。舊說善知識即作旁人。說法亦即指彼所說。豈有發(fā)端之初。即遣實人來惑亂哉。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現(xiàn)境。皆是色陰用心交互。故現(xiàn)斯事。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緣。迷不自識。謂言登圣。大妄語成。墮無間獄。汝等當依如來滅后。于末法中。宣示斯義。無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此總結(jié)色陰十相而勉令覆護也。阿難。如是十種禪那中所現(xiàn)之境。皆是行人自己禪觀。與堅固妄想。交攻互戰(zhàn);騽倩蜇摗,F(xiàn)此十事。如一善境現(xiàn)。即是觀力勝妄想。暫現(xiàn)復(fù)隱。即是妄想勝觀力。由互出互入。不得互融。此魔之所以乘間而入也。眾生頑迷。不自忖量己之見地。與佛何似。功用與佛何如。但逢此暫現(xiàn)因緣。迷而不悟。便謂高登圣域。是未證謂證。未得謂得。大妄語成。墮無間獄。所謂初登于天。后入于地也。色陰魔相如此。嗚乎。如來終當入滅耳。況從此以后。正法少而末法多。汝等當依如來今日之教。于如來滅后。以至末法之中。廣將此義。宣示將來修禪觀者。令彼曉了。無令天魔。得其方便。于以保任維持。遮覆護衛(wèi)此大定。而共成無上道焉。我今囑汝。汝其勉哉。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止觀雙修耳門。即入流之觀。亡所之止也)色陰盡者。(于上之十境。或備經(jīng);虿粋浣(jīng)。俱要明識。不為所惑。功夫到日。色陰自有盡時。后皆放此說之)見諸佛心。如明鏡中顯現(xiàn)其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猶如魘人手足宛然見聞不惑。(喻若有所得也)心觸客邪。而不能動。(喻未能用也)此則名為受陰區(qū)宇。若魘咎歇。(即受陰盡也)其心離身。反觀其面。去住自由。無復(fù)留礙。(即能發(fā)自在用也。當知此不同坐脫而不能來者。彼但于前幽暗位中。憑定力以坐脫耳。所以九峰不許泰首坐也。此則色受俱開。體用俱備。去來無滯。洞山法慶等。是其人矣)名受陰盡。是人則能超越見濁。觀其所由。虛明妄想。以為其本(受陰無體虛有所明。故名虛明妄想)。

  此敘受陰始終之相也。阿難。彼善男子。修大定中。前之十境不亂。則色陰盡。而位當初信矣。此色陰盡者。如明目人。處大暗室。到此遍成光明。見諸佛心。如明鏡現(xiàn)像。蓋諸佛心。即我妙覺明心。眾生向外馳求。終不能見。今于自心開處見之。本不在外。豈不親切明白也。既是自心。而復(fù)親見。故若有所得。若實得其體也。但未能稱體而發(fā)自在用耳。喻如睡中被魘之人。明見醒中之境。但為心染客邪。為所覆壓而不能動。色陰已開。受陰覆人之狀。亦復(fù)如是。是則名為受陰區(qū)宇。謂有體而不能用。便是受陰區(qū)局蓋覆處也。夫心本不局身中。無始執(zhí)迷。非局而局。生局現(xiàn)陰。死局中陰。無時不局于身。安有離身自由之分。若魘咎一歇。則其心離身。而能反觀其面。或去身外;蜃∩碇。自由自在。視此身如傳舍。而無復(fù)留滯隔礙。此之謂能用也。此受陰已盡相也。夫受陰為身見之本。身見為諸見之本。既受盡離身。身見解脫。故能超越見濁。由此而觀。可見心本不在身中。但是受陰妄為領(lǐng)納。虛以發(fā)明。以虛故受。以明。故受之而不謬。是則受陰之由。虛明妄想以為根本而已。行人可不加察哉。

  ○鐘云。神仙家出神。與今經(jīng)所說略似。而實不同。彼有心求之。此無心得之。彼自謂妙用。此不作圣心。前色陰中。少選之間。自能出礙者。欲出也。遙見遠方。逼極飛出者。漸出也。此去出自由。無復(fù)留礙者。妙乎出也。后想陰中。其心離形。如鳥出籠。而上歷圣位。得意生身者。妙之妙也。彼有陰神陽神之說。色中二處。未別陰陽。受陰所說。仿佛陽神。想陰所說。則非彼陰陽所及矣。彼屬妄想精魂。此修正覺三昧。根源自殊?傊粕芏。而想行識三。居然未破。亦何足奇。而生奇想。便言證圣。鼓發(fā)魔事宜矣。

  阿難。彼善男子。當在此中。得大光耀。其心發(fā)明。內(nèi)抑過分。忽于其處。發(fā)無窮悲。如是乃至。觀見蚊虻。猶如赤子。心生憐愍。不覺流淚。此名功用抑摧過越。悟則無咎。非為圣證。覺了不迷。久自消歇。若作圣解。則有悲魔。入其心腑。見人則悲。啼泣無限。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此下十節(jié)明受陰將破未破之相而此先明內(nèi)抑生悲也。阿難。彼善男子。當在此色陰已開受陰未破之中。得大光耀。十方洞開。無復(fù)幽黯。其心發(fā)明。悟得一切眾生。皆同具此光明妙理。而枉受淪溺。卻乃自責自咎己之執(zhí)迷。不早悟度生。而內(nèi)抑過分。忽于靜虛。發(fā)無窮悲心。以至觀見蚊虻之微。亦如己子。而憐其無知。愍其墮落。不覺流淚焉。此雖亦是同體之悲。但由功夫摧抑太過而發(fā)。于正受中。不宜有此。必行人知非而悟。方得無咎。而非同圣人證得之同體大悲也。若能覺了是妄。而不為所迷。所謂悟也。漸悟漸止。復(fù)還正念。則內(nèi)抑之悲久自消歇矣。若作圣解。自謂已得諸佛大悲。則有悲魔乘間而入。見人則悲。啼泣不止。遂失正受。起無量顛倒邪念。而下從淪墜矣。

  ○摧抑過越者。本欲興悲策進以破受陰。但自抑太過。失于慈柔。反成招致魔附之端也。

  阿難。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消受陰明白勝相現(xiàn)前。感激過分。忽于其中。生無限勇。其心猛利。志齊諸佛。謂三僧祇一念能越。此名功用陵率過越。悟則無咎。非為圣證。覺了不迷。久自消歇。若作圣解。則有狂魔。入其心腑。見人則夸。我慢無比。其心乃至。上不見佛。下不見人。失于正受。當從淪墜(見惑是受陰根本故。此下皆言見色陰消也)。

  此明招致狂魔也。阿難。又彼修大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已消。如脫外衣。受陰明白。如見內(nèi)衣。此時佛心明鏡。勝相現(xiàn)前。一向雖聞心佛無二。未曾親見。今既一旦得見。故感激過分。而發(fā)大勇猛。其猛利之心志。已齊于諸佛。自謂不歷僧祇。立地成佛。本為進破受陰。而忽高舉齊佛之念。至於陵節(jié)粗率。過分越禮。豈知理雖頓悟。事要漸除。功用中。安容此陵越乎。是必自反知非。乃得無咎。而非同圣證之不歷僧祇獲法身也。若能覺了不迷。則此陵越之心。久自消歇。若作圣解。而謂直下承當是圣。則有猛魔。乘間而入其心腑。逢人自夸。我慢無比。乃至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必失正受。而從淪墜矣。

  ○問。頓教不立階級。一超直入。與此何殊。答。彼為高惟圣境。自限蹭蹬者。施應(yīng)病之藥耳。非一向以圓融而礙行布也。請詳宗門信位人位之旨。則頓教人。豈全廢于位耶。吁。破色陰之圣人。謂三祇劫。一念能超。尚名陵率過越。引狂魔而入淪墜。今之自謂得向上一著。效顰訶佛罵祖者。不知破幾陰。得何位。亦敢大言自夸。我慢恣肆。恬不知畏。圣有明文。何不省也。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消受陰明白。前無新證。退失故居。智力衰微。入中隳地。迥無所見。心中忽然生大枯渴。于一切時。沉憶不散。將此以為勤精進相。此名修心無慧自失。悟則無咎。非為圣證。若作圣解。則有憶魔。入其心腑。旦夕撮心(病在一撮字)懸在一處。失于正受。當從淪墜(此偏于定也)。

  此明招致憶魔也。又彼定中。諸善男子。當色消受現(xiàn)之時。受陰未破。前無新證。色陰已盡。歸失故居。當此之際。但應(yīng)定慧等持。入流亡所。久可克功。顧乃智力衰微。莫能照見。墮在兩楹。無所依倚。入中隳地。前后皆迷。回無所見矣。卻又偏用定心。絕無慧水灌溉。而忽生枯渴。時時刻刻。深思沉憶。不敢走作。將此沉憶不散。以為破受精進之功用。此名偏用定力以修治其心。無照見受體本空之智慧。故自失其方便也。若悟得慧少定多。而還復(fù)等持。庶無過咎而已。豈為圣證哉。若作圣解。謂此心沉憶之定。證圣當然。則憶魔乘間而入。日夜撮心。懸掛一處。失其本定。而從淪墜矣。

  ○問。古人謂置心一處。無事不辦。何以異此。答。彼為散亂多者。作對治藥耳。非一向懸心為精進也。且撮字懸字。多少費力。多少不自在。視置心一處者。是非判然矣。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消受陰明白;哿^定。失于猛利。以諸勝性。懷于心中。自心已疑是盧舍那。得少為足。此名用心亡失恒審溺于知見。悟則無咎。非為圣證。若作圣解。則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見人自言。我得無上第一義諦。失于正受。當從淪墜(此偏于慧也)。

  此明招致足魔也。又彼定中。諸善男子。當色消受現(xiàn)之時;哿Χ嘤诙。失于慧之猛利。以諸殊勝之性。懷抱于心胸之中。謂佛性本來具足。不假修成。自疑己身已是盧舍那矣。何處更有盧舍那。更須求進乎。于是得少為足。不復(fù)前進。所請?zhí)鹳F生也。此名用心之處。亡失恒審。不能恒常審試。自德與佛德何似。唯是溺于己之知見。以為即是佛知佛見。而執(zhí)性廢修。以至于此。若能省悟。審知五陰尚未全空。安能齊佛德用。則可復(fù)于無過。其非圣證也可知矣。若自任舍那。而作圣解。廢修不進。則有一種下劣易于知足之魔。以類相附。入其心腑。大發(fā)狂言。曰我得無上第一義諦。言我言得。具足人法二執(zhí)。第一義諦。豈有是哉。失于正定。而從淪墜。所必然矣。

  ○問。先德云。心本是佛。不假修成。何也。答。此為惟執(zhí)修成孤負己靈者。作對治藥耳。然亦有令人大死一番。竿頭進步。極盡今時等語。何嘗廢修證哉。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消受陰明白。新證未獲。故心已亡。(此與偏定科全同)歷覽二際(即中隳地也)自生艱險。于心忽然。生無盡憂。如坐鐵床。如飲毒藥。心不欲活。常求于人令害其命早取解脫。此名修行失于方便。悟則無咎。非為圣證。若作圣解。則有一分常憂愁魔。入其心腑。手執(zhí)刀劍。自割其肉。欣其舍壽;虺n愁。走入山林。不耐見人。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此明招致愁魔也。又彼定中。諸善男子。當色消受現(xiàn)之時。破受之新證未護。破色之故心已亡。歷覽此色受二際。前不粘村。后不著岸。如立懸岸?衷鈮櫬。見此艱險。心生大憂。過憂不知。展轉(zhuǎn)成顛。如坐鐵床。如飲毒藥。厭活求死。止想解脫。此憂元從戒慎恐懼中來。亦是修行。但彼太甚。無復(fù)解慰方便。遂至如此。若使解得大道甚夷。放下便是。有何過憂之咎。且多憂豈為圣證哉。若一向執(zhí)憂是圣。而不肯自寬自解。則有常憂愁魔。乘間而入。或執(zhí)刀劍以自割。或走山林而避人。發(fā)大風顛。失正受。而從淪墜矣。

  ○祖師云。大道迂闊。忙作甚么。又云。默默自知田地穩(wěn)。騰騰誰放肚皮憨。又云。放四大。莫把捉等。無量方便。皆可忘憂。豈使魔得其便也。

  ○鐘云。新證未獲。故心已亡。憂魔生焉。前無新證。歸失故居。憶魔生焉。何別。一是見前后雙脫。不欲守前。不欲向后。從中別求一路。是以晝夜撮心。懸思掛念。而憶魔入也。一是見前后雙脫。又欲守前。又欲退后。二念交發(fā)。不知何從。是以計無所定。彷徨愁悶。而憂魔入也。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消受陰明白。處清凈中。心安隱后。忽然自有無限喜生。心中歡悅。不能自止。此名輕安無慧自禁。悟則無咎。非為圣證。若作圣解。則有一分好喜樂魔。入其心腑。見人則笑。于衢路傍。自歌自舞。自謂已得無礙解脫。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此明招致喜魔也。又彼定中。諸善男子。當色消受現(xiàn)之時。處清凈中。心得安穩(wěn)。忽有無限喜生。心中歡悅。而不能自止。此名偶得輕安。無慧力以自禁。若以慧眼觀察。方得淺證。何足深喜。則喜風自息。仍歸無咎。為其非同圣證也。若謂樂道乃圣心宜然。喜而不止。則喜魔乘間而入。見人便笑。自家歌舞。謂刀山火聚?偸堑缊。酒肆淫房。無非解脫矣。豈知清凈心中。纖毫不立。既失正定。能免淪墜哉。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消受陰明白。自謂已足。忽有無端大我慢起。(七慢之一。諸慢之總。七慢者。單過慢增邪我卑也)如是乃至。慢(于劣計己勝。于等計己等。為單慢)與過慢。(于勝計己等。于等計己勝。為過慢)及慢過慢(于勝計己勝為慢過慢)或增上慢(未得謂得。計劣己多。為增上慢)或卑劣慢(對多勝者。自甘劣少。不敬不求。為[(白-日+田)/廾]劣慢)一時俱發(fā)。心中尚輕十方如來。何況下位聲聞緣覺。此名見勝無慧自救。悟則無咎。非為圣證。若作圣解。則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禮塔廟。摧毀經(jīng)像。謂檀越言。此是金銅。或是土木。經(jīng)是樹葉;蚴钳B華。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卻崇土木。實為顛倒。其深信者。從其毀碎。埋棄地中。疑誤眾生。入無間獄。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此明招致憶魔也。又彼定中。諸善男子。當色消受現(xiàn)之時。便生滿足。自高自大。不求師印。忽有無端大我慢起。持己凌物。趾高氣揚。乃至單慢。以及卑慢。一時俱發(fā)。彼其心中。雖如來亦在所輕。況聲聞以下乎。此比前偏慧多狂。其過更甚。彼但謂本來同佛。此更謂超越諸佛也。慢之所起。皆由見得自己尊勝。無慧以救其弊。若有省察之慧。見得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尚不見有一眾生可慢。況諸圣乎。是則我慢之非圣證也。夫人而知之也。若執(zhí)迷不改。而作圣解。則慢魔乘間入心。忽塔廟而不禮。毀經(jīng)像而不顧。至謂檀越。佛像是金銅土木。佛經(jīng)是樹葉疊華。自身活佛。反不恭敬。崇此土木何為。檀越信之。果然毀碎埋棄。誤己誤人。其罪重大。入阿鼻如箭。亦其自失正受而甘從淪墜也。伊誰責哉。

  ○問。臨濟之不禮祖塔。丹霞之燒木佛。德山說一大藏如拭涕唾帛。巖頭說祖師言句是破草鞋。非大我慢乎。答。此為執(zhí)外求而不達自心。執(zhí)言教而不肯進修者。作此竣厲語以激之。乃一片真慈也。若使祖師真有慢心。且亦不免泥犁。況其他乎。

  ○近代此魔。遍地皆是。信口胡說。大言不慚。欺己欺人。昧天昧地。讀經(jīng)至此。當亦悚然知畏矣。

  ○鐘云。慢有七。經(jīng)缺邪慢。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消受陰明白。于精明中。(即佛初示識精明元也)圓悟精理。得大隨順。其心忽生無量輕安。己言成圣。得大自在。此名因慧獲諸輕清。悟則無咎。非為圣證。若作圣解。則有一分好輕清魔。入其心腑。自謂滿足。更不求進。此等多作無聞比丘。疑誤后生。墮阿鼻獄。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此名招致輕魔也。又彼定中。諸善男子。當色消受現(xiàn)之時。色陰已破。故得精明。受陰將盡。故能圓悟精理。獲意生身。故能得大隨順。所向如意。而忽生輕安。離諸粗重。輕也;砦蜃栽。安也。既生輕安。遂自以為滿足成圣。得大解脫矣。不知此但一時開悟。暫現(xiàn)此境。覺得身心如云如影。離重濁而獲輕清耳。行人悟得輕清是暫。急須吐卻。則可無咎。豈有圣證。何足自滿哉。若迷而不悟。坐定輕清窟中。不肯拖泥帶水。努力向前。則魔以類附。使之滿足自畫。卒為無聞比丘。不但自誤。而兼誤多人。加以悔恨謗佛。墮阿鼻獄。失于正受。而從淪墜矣。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消受陰明白。于明悟中。得虛明性。其中忽然。歸向永滅。撥無因果。一向入空?招默F(xiàn)前。乃至心生長斷滅解。悟則無咎。非為圣證。若作圣解。則有空魔。入其心腑。乃謗持戒。名為小乘。菩薩悟空。有何持犯。其人常于信心檀越。飲酒啖肉。廣行淫穢。因魔力故。攝其前人。不生疑謗。鬼心久入;蚴呈耗。與酒肉等。破佛律儀。誤入人罪。(疑是誤人入罪)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此明招致空魔也。又彼定中諸善男子。當色消受現(xiàn)之時。十方洞開。豁然明朗。于明悟中。得虛明性。寂爾無法可得。其心忽然歸向永滅。見得無作無受。撥無因果。而因果皆空。只見空心現(xiàn)前。其余一切斷滅。皆由取著虛明。遂至于此。若悟此空是惡取空。非究竟空。則無過咎。然則斷空豈圣證哉。若作圣解。而守定不改。則空魔入心。使其執(zhí)空謗戒。自謂飲酒食肉。一切皆空。行穢行淫。無非是道。見持戒者。為小乘。為執(zhí)著。見破戒者為大乘。為徹悟。且鬼入已久。香穢莫辨。甚至等屎尿于酒肉。破律儀而誤人入罪。其失正受而從淪墜也必矣。

  ○問。如志公羅什三車蜆子酒仙布袋等。則又何如。答此皆大菩薩應(yīng)身。借此以作佛事。而為人解粘去縛者。豈撥無因果之謂哉。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消受陰明白。味其虛明。(上只得虛明性。今則耽著愛樂矣)深入心骨。其心忽有無限愛生。愛極發(fā)狂。便為貪欲。此名定境安順入心無慧自持。誤入諸欲。悟則無咎。非為圣證。若作圣解。則有欲魔。入其心腑。一向說欲。為菩提道;T白衣。平等行欲。(平等猶云大家也)其行淫者。名持法子。神鬼力故。于末世中。攝其凡愚。其數(shù)至百。如是乃至一百二百。或五六百。多滿千萬。(玩后王難句。則凡愚似專指女人。然行淫安得如是之盛。佛言不妄。當來末法之深將必有矣)魔心生厭。離其身體。威德既無。陷于王難。疑誤眾生。入無間獄。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此明招致欲魔也。又彼定中諸善男子。當色消受現(xiàn)之時。覺得虛明有味。味著不舍。深入心骨。其心忽有無限愛生。因味生愛。愛極發(fā)狂。遂變正欲而為淫欲。蓋禪定中。發(fā)于妙觸。自在受用。不可為喻。有言過于淫樂者。即引淫欲之端也。此明是定中妙觸受用。安順入心。乃無慧力操持。而誤入諸淫欲。正好用慧觀察。一切不受。舍置透過。庶免過咎。豈可視為圣證哉。若迷而不舍。而作圣解。則有欲魔入心。令其說欲為道。自己行欲。又化人行欲。所攝凡愚女人以供我欲者。數(shù)滿千萬。然所仗者。魔鬼力耳。及魔厭而去。神通即無。以攝愚故。明陷王法。以誤人故。幽入無間。宛轉(zhuǎn)零落。失正受而從淪墜。何可救哉。

  ○上科見惑所攝。此科思惑所攝也。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現(xiàn)境。皆是受陰用心交互(交互意同前科。而指文小異。如得光耀。乃至得虛明性。見觀力勝妄想也。發(fā)無窮悲。乃至無限愛生。妄想勝觀力也)故現(xiàn)斯事。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緣。迷不自識。謂言登圣。大妄語成。墮無間獄。汝等亦當將如來語。于我滅后。傳示末法。遍令眾生開悟斯義。無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此總結(jié)受陰十相也。阿難。如是十種禪那所現(xiàn)之境。皆是受陰與用心。交攻互戰(zhàn)所現(xiàn)。但眾生頑迷。不肯自忖自量。逢著此等因緣。即不能諳其名字。不覺是過。而妄言登圣。大妄語成。則墮無間。言登反墮。殊可憐憫。汝等亦當將我今日之語。傳示將來。庶令眾生開悟。天魔退舍。末法之中。咸得保持覆護而成無上道也。阿難勖哉。

  ○按此十種。魔事已成。非但如前引發(fā)之端。所以異于色陰也。然亦但言魔以類至。暗入人心。令其不覺自顛。而未及于天魔飛精。所以異于想陰也。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陰盡者。雖未漏盡。心離其形。如鳥出籠。已能成就。從是凡身。上歷菩薩六十圣位。(五十五位。前加干慧。后加妙覺。為五十七。并前三漸恰滿六十也。問何故凡身便能歷位。答此約圓頓。最利之根。不實取證。即以凡身。上歷諸位。以顯圓融不礙行布。如善財龍女之類。非若別教皆實取證歷三祗而后得果也)得意生身。(喻如意去疾速無礙。而有三種。一入三昧樂意生身。謂心寂不動。即相似初信至七信。入空位也。二覺法自性意生身。謂普入佛剎。以法為自性。即相似心八信。出假位也。三種類俱生無作意生身。謂了佛所證法。即九信十信。修中位也。常笑學(xué)仙者。以出陽神為勝事。不知釋宗淺位。三意生身妙超無比。何況深位之十身乎。而顧妄謂陰神。真無知之言也)隨往無礙。譬如有人。熟寐寱言。是人雖則無別所知。其言已成音韻倫次。令不寐者咸悟其語。此則名為想陰區(qū)宇。若動念盡。浮想消除。于覺明心。如去塵垢。一倫生死。首尾圓照。名想陰盡。是人則能超煩惱濁。觀其所由。融通妄想。以為其本。

  此敘想陰始終之相也。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陰盡者。則見惑已盡。而分別我執(zhí)亦盡。然思惑未除。俱生我執(zhí)猶在。習漏未盡。直至七信位。不受后有。方為漏盡。此當二三信中。故未盡也。然雖不得漏盡。無四果之六通十八變。而受陰已盡。不執(zhí)身相。故能心離其形。如鳥出籠。所向自在。已能成就從是凡身上歷菩薩六十圣位。舉別教之經(jīng)生累劫證得一分。方到一位者。能以凡身而頓歷之。所謂圓融不礙行布也。于是得意生身。隨往無礙。不疾而速。不行而至焉。此皆受盡之相也。然雖得意生身。而想陰未破。正如魘咎雖歇。而熟寐未醒。猶作寱語。此寱語人。自己雖不知作何等語。然所出寱言。已成音韻。而有倫次。令醒悟人。咸曉其語。是則名為想陰區(qū)宇。蓋為受所覆者。見聞雖周。而全無用。喻魘不動。為想所覆者。雖比前有用。而未能圓照生死。喻魘雖去。而尚說夢話。非是醒言。別無所知也。此想陰未破之相也。夫覺明如鏡。浮想如塵。塵動鏡靜。若動念盡。而浮想消除。則于覺明心體。如明鏡當臺。一塵不受矣。塵凈而鏡體自明。想除而覺明自凈。則三界一類分段生死。皆能知其生從何來。死從何去。而首尾圓照。此則想陰已破之相也。想雖居于五陰中間。而前二后二。皆依妄想。而粗細不同。何況一切根隨煩惱。離此想陰。畢竟無體。故想盡而超煩惱濁焉。觀此想陰之由。則融通妄想以為其本。蓋想能融變。使心隨境。使境隨心。如想酢梅?谥兴觥D芡ㄙ|(zhì)礙。故曰融通妄想也。想陰始終之相如此。

  阿難。彼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fā)明。三摩地中。心愛圓明。銳其精思。貪求善巧。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飛者。速遣之意。如飛撽飛票之飛。精即魔黨。諸鬼魅也。附人者。另附他人。蓋受盡者不能入其心腑故。假旁人惑之也)口說經(jīng)法。其人不覺是其魔著。自言謂得無上涅槃。(其人即所附之人也)來彼求巧善男子處。敷坐說法。其形斯須;蜃鞅惹稹A畋巳艘。或為帝釋;驗閶D女;比丘尼;?qū)嫲凳。身有光明。是?求巧之人)愚迷。惑為菩薩。信其教化。搖蕩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此三句是魔惑行人。徹底主意。蓋行人三學(xué)無缺。策進如飛。魔宮震恐。而設(shè)謀擾亂。惟期破戒。導(dǎo)淫則定慧俱納于邪。身為魔子。魔乃晏安。若智強者。即此反為照魔之鏡。任其神變莫測。但察毀戒誘淫。即知是魔何至為彼所惑哉)口中好言災(zāi)祥變異。或言如來某處出世;蜓越倩。或說刀兵。恐怖于人。令其家資無故耗散。此名怪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求巧之子說法之師)俱陷王難。(妖言惑眾王法必誅)汝當先覺不入輪回。迷惑不知。墮無間獄(思惑是想陰根本故。此下十種。皆由貪愛而起也)。

  此下十節(jié)明想陰將破未破之相而此先明貪致怪鬼也。阿難。彼善男子。受陰已盡。見聞遍周而虛。離身作用而妙。中間不為十境所惑。而不遭邪慮。以此虛妙之圓定。發(fā)明受盡境界。行人當此三摩地中。正好一念不起。挨拶前去。奈何心愛圓明。于圓定發(fā)明者。起一愛心。欲令覺心圓明。無不了知。而善巧方便。無不成就。將欲度生以行教化。故發(fā)憤銳思。而貪求善巧。只此一貪。便是動魔之本矣。爾時天魔。見其受盡定深。己自不安。乃候得其貪巧之便。即飛遣精魅。另附一人。無故自能口說經(jīng)法。蓋求善巧者。亦以善巧惑之也。其所附之人。不覺為魔所著。自言己身已得無上涅槃。來彼求巧人前。敷座說法?制洳恍。又假神變以服之。須臾之間。或比丘;虻坩。或婦女;虮惹鹉。形像不一。皆令彼見;蛞箤嫲凳。身有光明。種種神異。那得不動。是求巧人。既愚且迷。見其如是。即傾心曰。此真菩薩也?刹恍牌浣袒。于是昔之定心。今已搖蕩。菩薩曰。律儀可破也。是人即破之。菩薩曰。貪欲可行也。是人即潛行之。所謂平生之力。壞于一旦。一一墮其術(shù)中。不復(fù)能出矣。且不特此也。是說法人?谥杏趾醚詾(zāi)祥休咎。變異怪誕之事。或言如來某處出世。如近世彌勒佛下生之類;蜓越倩鹪撍蓝嗌偃恕;蜓缘侗撍蓝嗌偃。如是恐怖于人。令其棄家逃走。家資耗散。及至臨期。了無其事。如此者。名為怪鬼。即是貪習遇物成形者。至于年老成魔。方為魔使而惱亂是人也。及其厭而去焉。彼人威福頓失。妖妄禍發(fā)。求巧之子。與說法之師。皆束手被誅。而陷于王法矣。魔害如此?晌鹩X乎。是故汝當先覺。使眼如明鏡。心如墻壁。縱魔黨紛列。不能窺覷。何墮落輪回之有。若迷而不悟。皈依順從。隨他腳跟所轉(zhuǎn)。則毀戒宣淫。其墮無間也。必矣。

  ○問。教中圣位。俱無墮義。既上歷圣位。何故復(fù)墮。答。權(quán)漸中。經(jīng)劫歷位。克定取證。故證圣即無墮義。如走者登山。匐匐層梯。節(jié)節(jié)歇息。遲則遲矣。而有升無墜。若圓頓不歷僧祇。一超直入。中間更不取證。直以初住為第一峰頭耳。故曰從是凡身。足見不取圣果。又曰上歷圣位。足見但是速以歷過而已。如飛鳥升山。舉翼即過無數(shù)梯層。速則速矣。而升墜不定;蝮@疑于上。或牽愛于下。緩翼之間。已落千巖之底。故知識陰未開。未入圓通以來。不妨有墮義也;蛟弧H羰。則圓頓反劣于漸教乎。曰。是何言與。圓頓歷時無幾。而彼教經(jīng)劫紆回。何止如圓頓之升墜乎。且圓頓以悟為要。如飛者恃翼。墜固易墜。升亦易升。如經(jīng)文云。悟則無咎。即將墜而復(fù)升也。況秉圓頓上根者。多能愛求念絕。凡圣情忘。自無招魔之愆。特佛慈曲為囑護。以戒備不虞而已。

  ○道開曰。近世曇陽子之類。即此魔也。

  阿難。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fā)明三摩提中。心愛游蕩。飛其精思。貪求經(jīng)歷。(如南天臺北五臺。化人之國。昆侖之墟。乃至十方諸佛國土。無不遍往。豈知無邊剎海。不隔毫端。果熟因圓。自然發(fā)現(xiàn)。不必貪求也)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jīng)法。其人亦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菩提。來彼求游善男子處。敷座說法。自形無變。其聽法者。忽自見身。坐寶蓮華。全體化成紫金光聚。(不自變而變他形成佛相者。由彼貪求。經(jīng)歷佛土。故現(xiàn)剎土之佛。以投其好也)一眾聽人。各各如是。得未曾有。(土不一佛故人人皆變化)是人(即求游之人也)愚迷。惑為菩薩。淫逸其心。(化定心而縱蕩不拘也)破佛律儀。潛行貪欲?谥(魔口之中)好言諸佛應(yīng)世。其處某人。當是某佛化身來此。某人即是某菩薩等。來化人間。(指目前皆是佛土者。以彼好游蕩故。以此誘之也)其人(亦指行人也)見故。心生傾渴。邪見密興。種智消滅。(從他故邪見密興。舍己故種智消滅也)此名魃鬼(淫習遇風成形者)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回。迷惑不知。墮無間獄(二貪求經(jīng)歷竟)。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fā)明三摩地中。心愛綿吻。(綿密也吻合也)澄其精思。貪求契合。(澄者靜深不動也。契合者謂以此心。上契諸佛。下合眾生也。殊不知工夫若到寂滅現(xiàn)前時。自然上同下合。不必貪求也)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谡f經(jīng)法。其人實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合善男子處。敷座說法。其形及彼聽法之人。外無遷變。令其聽者未聞法前心自開悟念念移易。(謂心開之人。念念不同。如下文所云也)或得宿命;蛴兴;蛞姷鬲z;蛑碎g好惡諸事;蚩谡f偈。或自誦經(jīng)。各各歡娛。得未曾有。(自開悟至此。皆現(xiàn)密契之事以惑其心也)是人愚迷;鬄槠兴_。綿愛其心。(纏綿愛欲以遂其所求也)破佛律儀。潛行貪欲。口中(魔口中也)好言。佛有大小。某佛先佛。某佛后佛。其中亦有真佛假佛。男佛女佛。菩薩亦然。(由彼求上契佛心故。言種種諸佛以誘其契也。女佛如近世以觀世音為女人之類)其人見故。(見其密默開心之勝事。遂并其妖言而總信之)洗滌本心。(將昔日正定之心。洗滌無余)易入邪悟。(變易而入邪知邪解)此名魅鬼(誑習遇畜成形者)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回。迷惑不知。墮無間獄(三貪求契合竟)。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fā)明三摩地中。心愛根本。(愛窮萬化之根本)窮覽物化。(如烏何因而黑。鵠何因而白。松何因而直。棘何因而曲之類)精爽其心。(奮精神竭心力也)貪求辨析。(欲一一洞徹根底也。然此皆是如來盡性之事。而初心妄冀。是見卵而求時夜也)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谡f經(jīng)法。其人先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元(元即根本也)善男子處。敷坐說法。身有威神。摧服求者。令其座下雖未聞法自然心伏。是諸人等。(諸人即領(lǐng)魔法旨。遞相轉(zhuǎn)化。今在會中者)將佛涅槃菩提法身。即是現(xiàn)前我肉身上。父父子子。遞代相生。即是法身常住不絕。(涅槃菩提法身三常住果也。父父子子雖一脈相傳。而生死各不相代。且畢竟有時休。豈同法身之常住乎。推世法而謬濫佛法。非魔而何。近時滿耳。皆此魔言。聞?wù)弋斔傺诙员苤?都指現(xiàn)在。即為佛國。無別凈居及金色相。(此又推穢土以謬濫凈土。而撥無凈居金相。如今之說。心凈即是西方。別無蓮華化生者。由彼貪求化元故。指目前斷滅者為常住本。穢污者為清凈根。以投其欲也)其人信受。亡失先心。身命歸依。得未曾有。(先心本欲辨析萬法深本。今因魔摧伏。反以肉身相生最鄙淺事為化理元。而謂佛三常住果亦不出此。乃至撥無佛境。但執(zhí)目前是則初求妙智。終淪至愚。豈非大失其辨析之初心而隨人顛倒哉)是等愚迷;鬄槠兴_。推究其心。(將魔心推究以為至理)破佛律儀。潛行貪欲?谥泻醚浴(既令魔黨宣穢言以扇惑已。復(fù)出穢言以印證)眼耳鼻舌。皆為凈土。男女二根。即是菩提涅槃?wù)嫣帯?大意無非誘人恣淫破戒壞大定爾)彼無知者。信是穢言。此名蠱毒魘勝惡鬼(恨習遇蠱成形者)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回。迷惑不知。墮無間獄(四貪求辨析竟)。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fā)明三摩地中。心愛懸應(yīng)。(謂多生有緣諸圣來應(yīng)化也)周流(求之不止)精研。(竭誠求之)貪求冥感。(希感動于本善知識也。且感應(yīng)之道。如水清月現(xiàn)山鳴谷應(yīng)。豈可以意求。一有此心。邪魔乘間而應(yīng)之矣)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jīng)法。其人元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應(yīng)善男子處。敷坐說法。能令聽眾暫見其身。(魔附之身)如百千歲。(現(xiàn)老人相)心生愛染。不能舍離。身為奴仆。四事(飲食衣服臥具藥餌)供養(yǎng)。不覺疲勞。各各令其座下人心知是先師本善知識。(因見其年老故知是先世之師前生知識。此正冥感懸應(yīng)之事也)別生法愛。粘如膠漆。得未曾有。是人(求感之人)愚迷;鬄槠兴_。親近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谥泻醚浴(既詐現(xiàn)冥感之事。復(fù)詐陳冥感之言)我于前世。于某生中。先度某人。當時是我妻妾兄弟。今來相度。與汝相隨。歸某世界。供養(yǎng)某佛;蛴袆e言大光明天。佛于中住。一切如來所休居地。(佛何住乎魔言可笑)彼無知者。(即求感人)信是虛誑。遺失本心。此名厲鬼(嗔習遇衰成形者)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回。迷惑不知。墮無間獄(五貪求冥感竟)。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fā)明三摩地中。心愛深入?思盒燎。樂處陰寂。貪求靜謐。(詳玩魔事此科當是貪求宿命。疑與下科顛倒差誤。今補下科之文于下)心愛知見。勤苦研尋。貪求宿命。(愛知見者。欲盡知三世之境。而研尋處貪未來宿命偏多。不知知見立而邪魔入也)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jīng)法。其人本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陰(知)善男子處。敷坐說法。令其聽人各知本業(yè)。(即宿業(yè)也)或于其處。語一人言。汝今未死。已作畜生。敕使一人于后蹋尾。頓令其人起不能得。于是一眾傾心欽伏。有人起心。已知其肇。(肇端也。此二句他心通也)佛律儀外。重加精苦。(如拔發(fā)薰鼻臥杵臥棘之類)誹謗比丘。罵詈徒眾。訐露人事。不避譏嫌。(攻發(fā)陰私欲人信伏已也。似與。眼耳二通無干)口中好言未然禍福。及至其時。毫發(fā)無失。此大力鬼(即上上品神通力大之鬼也)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回。迷惑不知。墮無間獄(六貪求宿命竟)。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fā)明三摩地中。心愛知見。勤苦研盡。貪求宿命。(此應(yīng)在前科。今補前科之文于下)心愛深入。克己辛勤。樂處陰寂。貪求靜謐。(靜謐是禪定極境。法華所謂深固幽遠無人能到之處。初心不應(yīng)躁求。今且不但只求寂靜。意欲靜極發(fā)通備知幽隱之事。此所以招感魔事也)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jīng)法。其人殊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知(陰)善男子處。敷座說法。是人(求謐之人)無端。于說法處。得大寶珠。(聽法得珠那能不惑)其魔或時化為畜生。口銜其珠。及雜珍寶。簡冊符牘。諸奇異物。先授彼人。后著其體。(此化畜生取聽法者。所得之珠。而授之說法之師。然后著其體也)或誘聽人。藏于地下。(先以暗埋然后對眾出之誘人驚信也)有明月珠。照耀其處。(對眾之言)是諸聽者。得未曾有。(如言得珠)多食藥草。不餐嘉饌。(此下皆指魔附之人)或時日餐一麻一麥。其形肥充。魔力持故。(食少形肥皆惑人之事也)誹謗比丘。罵詈徒眾。不避譏嫌?谥泻醚。他方寶藏。十方圣賢潛匿之處。隨其后者。往往見有奇異之人。(寶藏埋藏圣賢潛匿皆陰隱之事。所以投求陰者之好也)此名山林土地城隍川岳鬼神年老成魔;蛴行。破佛戒律。與承事者。潛行五欲。(州岳城隍等。世間所謂正神也。而亦為魔使者。由其宣淫破律故。為魔眷而不敢違命耳?梢姴怀纸渎伞>汶y保其為正神矣)或有精進。純食草木。無定行事。(此三句似指山林之神)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回。迷惑不知。墮無間獄(七貪求靜謐竟)。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fā)明三摩地中。心愛神通。種種變化。研究化元。貪取神力。(神通神力但得六根互用自然具足。豈可貪求。一著貪求。便招魔事。所以古人只貴眼明。不貴神通。仰山點羅漢云。神通即不無。佛法還讓老僧也)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谡f經(jīng)法。其人誠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通善男子處。敷座說法。是人(魔附之人)或復(fù)手執(zhí)火光。手撮其光。分于所聽四眾頭上。是諸聽人。頂上火光。皆長數(shù)尺。亦無熱性。曾不焚燒;蛩闲。如履平地;蛴诳罩。安坐不動。或入瓶內(nèi)。(如此土冷謙是也)或處囊中。越牖透垣。曾無障礙。惟于刀兵。不得自在。(不堪刀兵顯是邪魅)自言是佛。身著白衣。受比丘禮。誹謗禪律。罵詈徒眾。訐露人事。不避譏嫌?谥谐Uf神通自在;驈(fù)令人旁見佛土。鬼力惑人。非有真實。贊嘆行淫。不毀粗行。將諸猥媟。以為傳法。(如近世比臍度氣之類)此名天地大力山精海精風精河精土精一切草木積劫精魅或復(fù)龍魅。(龍亦成魅。如今日黃河活龍王之類)或壽終仙再活為魅;蛳善诮K計年應(yīng)死。其形不化。他怪所附。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多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回。迷惑不知。墮無間獄(八貪求神力竟)。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fā)明三摩地中。心愛入滅。研究化性。貪求深空。(妄想盡而真空顯。生滅除而寂滅現(xiàn)。深空寂滅非可貪之境也。一起貪心。便有魔擾矣)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谡f經(jīng)法。其人終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空善男子處。敷座說法。于大眾內(nèi)。其形忽空。中無所見。還從虛空。特然而出。存沒自在。(出則存入則沒)或現(xiàn)其身洞如琉璃;虼故肿阕鳀钐礆;虼笮”闳绾袷。(因貪空而現(xiàn)空。因現(xiàn)空而并現(xiàn)諸相)誹謗戒律。輕賤出家。(即此便可驗其為魔神怪何足畏乎)口中常說無因無果(因果空)一死永滅無復(fù)后日(死后空此論儒家盛執(zhí)之)及諸凡圣。雖得空寂。潛行貪欲。(謂諸凡之證圣者。雖不空寂。猶不斷貪欲。我輩何為而不行乎)受其欲者亦得空心。(受其教而行欲者。亦得空心。魔力攝持與之俱化也)撥無因果。(以上皆撥無因果也)此名日月薄蝕精氣(二曜相迫而致相虧蝕。則沴氣成精矣)金玉芝草麟鳳龜鶴。經(jīng)千萬年不死為靈。出生國土(問金玉無情之物。何得出生。答如萇弘之血化碧。此碧便非無情矣。大約天壤間。何所不有。惟少見者多怪也)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多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回。迷惑不知墮無間獄(九貪求深空竟)。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fā)明三摩地中。心愛長壽。辛苦研幾。貪求永歲。棄分段生。(分段生死。自三果以下。見思未盡者。皆有之)頓希變易(變易生死。斷見思盡。生法性土者受之。二乘無學(xué)登地菩薩是也)細相常住。(變粗身為細質(zhì)。易短壽為長齡。此是羅漢境界。行破之后。自然得之。今此躁求。故招魔事也)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谡f經(jīng)法。其人意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生善男子處。敷座說法。好言他方往還無滯;蚪(jīng)萬里瞬息再來。皆于彼方。取得其物。(至遠成近。此五通中神境通也)或于一處。在一宅中。數(shù)步之間。令其從東詣至西壁。是人急行。累年不到。(至近成遠。皆詐現(xiàn)可延可促。以投其欲也)因此心信疑佛現(xiàn)前。(驚異其事認優(yōu)孟為叔敖也)口中常說。十方眾生皆是吾子。我生諸佛。我出世界。我是元佛。(無始根元之佛)出世自然。不因修得。(眾生諸佛皆由他生。其長壽豈有紀極。所以投其本念也)此名住世自在天魔。(欲界第六天上別有此魔王居處)使其眷屬如遮文茶。(此名嫉妒女。又名奴神。即役使鬼也)及四天王毗舍童子。(此云啖精氣。即毗舍遮鬼。隸四天王部下。)未發(fā)心者。(已發(fā)心則護人未發(fā)心則害人)利其虛明。(利彼人定力虛明)食彼精氣;虿灰驇。(或時不必附人說法而親現(xiàn)身)其修行人。親自觀見。稱執(zhí)金剛與汝長命。(現(xiàn)金剛身。則稱金剛而與長命)現(xiàn)美女身。盛行貪欲。(現(xiàn)美女則行淫欲。如小說遼陽海神之類)未逾年歲。肝腦枯竭。口兼獨言。(既自見魔現(xiàn)與之行欲。他人不見。謂彼。獨言。彼實與魔言也)聽若妖魅。(徐而聽之即此行人亦似妖魅矣)前人未詳。(前人即行人也。不詳其意。誤中其謀)多陷王難。(以妖[罩-卓+離]法)未及遇刑。先已干死。(肝腦竭也)惱亂彼人。以至殂殞。汝當先覺不入輪回。迷惑不知。墮無間獄(十貪求永歲竟)。

  阿難當知。是十種魔。于末世時。在我法中。出家修道。(昔佛住世時。諸魔壞法。佛神力故。皆不能壞。魔作誓言。如來滅后。依教出家。破壞佛法。佛即墮淚曰。無奈汝何。譬如師子身中蟲自食師子肉。是知末世壞法比丘皆魔侶也)或附人體。(或附比丘)或自現(xiàn)形。(自現(xiàn)比丘)皆言已成正遍知覺。贊嘆淫欲。破佛律儀。先惡魔師與魔弟子。淫淫相傳。如是邪精。魅其心腑。(自說法之師傳與弟子。如是相傳。總是一淫。總是邪精所魅也)近則九生。多逾百世。(害延后世。源流不絕。何其長也)令真修行總為魔眷。命終之后。必為魔民。失正遍知。墮無間獄。汝今未須先取寂滅?v得無學(xué)。(大阿羅漢)留愿入彼末法之中。起大慈悲。救度正心(見諦直正)深信(樂欲無厭)眾生。令不著魔得正知見。(慧眼圓明洞照魔奸)我今度汝。已出生死。汝遵佛語。名報佛恩(觀佛遺。難足知阿囑四分入滅亦假示現(xiàn)。而依佛留愿在世冥救也)。

  此囑當機留愿度生也。阿難當知。此十種魔者。曾有誓言。于后末法世時。削發(fā)披緇。入我法中。破壞我教。雖如來無可奈何也。且自起初惡魔所附之師。傳與弟子。代代相承。淫淫不絕。自九生以逾百世。害亦長矣。此教盛行。令真修行之人。生為魔眷。死作魔民。失正見而墮地獄。再無出頭日子。害亦烈矣。降魔護正。非子而誰。是故汝今未須先取寂滅也?v使已得無學(xué)。亦當且留悲愿。入彼末法之中。起大慈悲。度此正心深信之眾生。令不著魔。而得正知見焉。庶于汝所云。愿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恒沙眾者。為不虛矣。況我今度汝。已出生死。一大事已明。此恩可不報乎。然汝無別可報也。遵依今日佛語。留愿度生。流通教法。即名報佛之恩。庶于汝所云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者。為不虛矣。汝勉乎哉。吁。欽聞斯囑。而不痛心下淚者。木石人也。

  ○總結(jié)獨多此一段。與前后不同者。以此十魔。破佛律儀。更甚于四陰諸魔。故須苦口叮囑也。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現(xiàn)境。皆是想陰用心交互。故現(xiàn)斯事。眾生頑迷。不自忖量。(此與前稍異。前之忖量。謂不忖己之所造勝劣與佛何如也。此之不忖。謂不忖說法人之真假也)逢此因緣。迷不自識。謂言登圣。(此亦異前。謂得圣師而登圣果也)大妄語成。墮無間獄。汝等。(前專責阿難。此等字兼囑大眾)必須將如來語。于我滅后。傳示末法。遍令眾生開悟斯義。無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此總結(jié)想陰十境而勉令覆護也。講與前同。

  ○尊者所以結(jié)集諸經(jīng)者。受佛囑也。即今教法流通。孰非尊者憫世之心。悲救之力耶。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