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jīng)

《妙法蓮華經(jīng)》,簡稱《法華經(jīng)》,(梵語:Saddharma Pu??arīka Sūtra),後秦鳩摩羅什譯,七卷二十八品,六萬九千馀字,收錄於《大正藏》第9冊,經(jīng)號262。梵文Saddharma,中文意為「妙法」。Pundarika 意譯為「白蓮花」,以蓮花(蓮華)為喻...[詳情]

《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從地涌出品第十五(下)

  《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從地涌出品第十五(下)

  主講:法聞法師(北京廣濟寺)

  2010 年7月10日北京漢唐華夏美術(shù)館

  續(xù)上節(jié)。

  是菩薩眾中。有四導(dǎo)師。一名上行。二名無邊行。三名凈行。四名安立行。是四菩薩于其眾中。最為上首。唱導(dǎo)之師。大眾前。各共合掌。觀釋迦牟尼佛。而問訊言。世尊少病少惱。安樂行不。所應(yīng)度者受教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勞耶。

  下面是四種安樂行,我們修行必須要在四安樂行的基礎(chǔ)上受持《妙法蓮華經(jīng)》。

  身安樂行:就是身當(dāng)遠(yuǎn)離十種之事:1、豪勢。2、神人邪法。3、兇險嬉戲。4、栴陀羅(屠夫)。5、二乘眾。二乘眾是說那些相似法,似是而非的東西。在佛看來,孔子、老子他們那些學(xué)問也很有道理,但是那是二乘法,二乘眾之類,沒有從究竟、根本上揭示生命實相。6、欲想。7、五種不男之人。8、危害之處。9、譏嫌之事。10、畜養(yǎng)年少之沙彌。

  口安樂行:就是口當(dāng)遠(yuǎn)離四種之語:1、不樂說人及經(jīng)典之過。2、不輕慢他人。3、不贊嘆他人,也不毀謗他人。4、不生悲恨之心。

  意安樂行:就是意當(dāng)遠(yuǎn)離四種之過:1、嫉諂。嫉妒、諂媚都是不應(yīng)該的。2、輕罵。3、以大行訶罵小行之人。4、爭競。意念上要平靜、平和的意思。

  愿安樂行:是對于《妙法蓮華經(jīng)》不聞、不知、不覺的眾生,起慈悲心。我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神通力及智慧力,引導(dǎo)眾生入是法中。這就是有所悟的行人,就要起悲憫心,在自己修行的同時,通過自己的所得所悟及時地影響帶動周圍的人,讓他們也能夠修行,修使生命自身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解脫的妙法。

  《妙法華經(jīng)》是真正的佛之本意,佛祖整個學(xué)說思想的核心、重心就在本經(jīng),整個三藏十二部,整個佛教的重心就在此經(jīng)。我們作為與佛有緣人就要首當(dāng)其沖對此經(jīng)要重視,多花費一些時間體悟此經(jīng)、參悟此經(jīng),同時還要有所悟,還要及時地推己及人。因為這部經(jīng)是佛祖的本意,我們看佛經(jīng)那么多,學(xué)佛經(jīng)那么多,很多人都是在學(xué)其他的經(jīng)典,對此經(jīng)沒有引起重視,為什么呢?這就是末法時代的一個象征,真正的最核心的東西反而被不重要的一些干擾,沖淡了。眾生“擇法眼、辨輕重”這種意識淡化,抓不住重點,修行、學(xué)佛法多年,甚至無法明白佛法究竟說了什么,佛祖究竟要說什么。一會兒看《地藏經(jīng)》佛是這么說的,一會兒看《無量壽經(jīng)》佛又是那么說的,佛祖究竟要說什么?為什么有這樣的感覺,因為沒有把佛經(jīng)綜合地來看,沒有看一乘了義的經(jīng)典,這是佛祖最后概括、總結(jié)性地宣說。前面的《地藏經(jīng)》、《金剛經(jīng)》都是有針對性的一時一地的說法,此經(jīng)是佛祖不問自說,大事因緣到來的時候不問自說。所以要說佛說法的本意就是要推出這部經(jīng)典,《金剛經(jīng)》等也都是為這部經(jīng)典作鋪墊、作基礎(chǔ)的。

  爾時四大菩薩而說偈言。

  世尊安樂 少病少惱 教化眾生 得無疲倦 又諸眾生

  受化易不 不令世尊 生疲勞耶

  這些都是一種體貼的問候,為什么呢?在前面的幾品中我們提到過,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五濁惡世要說《妙法華經(jīng)》這樣生命自身圓滿、解脫的妙法太難了。前幾品我們提到了,很多菩薩眾發(fā)愿到他方世界去教化,不愿在此世界教化眾生,給眾生說法,此世界眾生是剛強難化,真正對生命自身有益的法,眾生認(rèn)為是迷信,是虛幻的東西,是一種精神寄托,顛倒黑白、顛倒輕重,所以很難教化。佛祖為什么在老年將要入滅的時候才說此經(jīng)?佛祖說此經(jīng)的時候真有點身心疲倦了,前面說了那么多年的法,都是給眾生一個臺階上,并沒有完全說透,也沒法說透,說透了大家接受不了,領(lǐng)悟不透,消化不了。所以說法四十九年,到最后才展示這部經(jīng)的經(jīng)義,佛祖到人間就是為了要推出法華經(jīng)經(jīng)義。他方國土的這些菩薩問候佛祖的近況,說明佛祖化身世間跟我們?nèi)艘粯?只要是有形的、相對生命的身體,也會得病,也會疲倦,這是肯定的。但是佛祖的意念跟我們普通人不一樣,意念不同,對于一切五濁惡世的障礙、阻礙都能夠克服。

  爾時世尊于菩薩大眾中而作是言。如是如是。諸善男子。如來安樂。少病少惱。諸眾生等。易可化度。無有疲勞。所以者何。是諸眾生世世已來。常受我化。亦于過去諸佛恭敬尊重。種諸善根。

  能夠有緣聽佛祖說此經(jīng)的人,也就說能夠堅持修行多年,跟隨佛祖多年,能夠堅持到最后的人,肯定都是根基不淺,他們比較好接受此經(jīng)。這個理念可以推開來看,我們后世學(xué)修弟子,只要能夠堅持修學(xué),有機會讀誦、參悟此經(jīng)典,受持此經(jīng)典,能夠接觸到此經(jīng)典,能夠堅持把《法華經(jīng)》完整地讀誦下來,完整地去參悟一遍甚至是受持多遍數(shù)遍,就能夠有大成就。因為他都是有積累的,才能夠有這樣的機會接觸。

  此諸聚生始見我身。聞我所說。即皆信受入如來慧。除先修習(xí)學(xué)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聞是經(jīng)。入于佛慧。

  爾時諸大菩薩而說偈言。

  善哉善哉 大雄世尊 諸眾生等 易可化度 能問諸佛

  甚深智慧 聞已信行 我等隨喜

  于時世尊贊嘆上首諸大菩薩。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能于如來發(fā)隨喜心。

  爾時彌勒菩薩。及八千恒河沙諸菩薩眾。皆作是念。我等從昔已來。不見不聞如是大菩薩摩訶薩眾。從地涌出。住世尊前。合掌供養(yǎng)。問訊如來。

  彌勒菩薩不理解,這些菩薩摩訶薩從未見過,為什么以這樣的形式來世間呢?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彌勒菩薩。善哉善哉。阿逸多。乃能問佛如是大事。汝等當(dāng)共一心。被精進鎧。發(fā)堅固意。如來今欲顯發(fā)宣示諸佛智慧。諸佛自在神通之力。諸佛師子奮迅之力。諸佛威猛大勢之力。

  ……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告彌勒菩薩。我今于此大眾宣告汝等。阿逸多。是諸大菩薩摩訶薩。無量無數(shù)阿僧祇從地涌出。汝等昔所未見者。

  我于是娑婆世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教化示導(dǎo)是諸菩薩。調(diào)伏其心。令發(fā)道意。此諸菩薩。皆于是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虛空中住。于諸經(jīng)典。讀誦通利。思惟分別。正憶念。

  阿逸多。是諸善男子等。不樂在眾多有所說。常樂靜處。勤行精進。未曾休息。亦不依止人天而住。常樂深智。無有障礙。亦常樂于諸佛之法。一心精進求無上慧。

  ……

  從地涌出的菩薩都是佛祖以前所結(jié)的善緣法緣,這些是闡述了佛祖說此經(jīng)典的時候,當(dāng)時道場場面上的殊勝,來靈山會上聽法華經(jīng)義的除了佛的常隨眾,聲聞、緣覺、大菩薩、天人、人非人等、天空八部、他方世界、十方世界,從地涌出,我們說橫空出世,這兒是從地涌出恒河沙數(shù)的菩薩眾,都來隨喜、贊嘆、供養(yǎng)、護持。

  彌勒菩薩不能理解,怎么忽然來這么多菩薩摩訶薩?佛祖給他們解答疑惑,這些都是過去生中佛祖廣結(jié)法緣,或者是以前說般若經(jīng)典,其他方便法的時候的這些眾生,根器也都成熟了,也趕來聽無上妙法,這就是靈山法會上,佛祖?zhèn)鞣ㄈA經(jīng)義的隆重、殊勝的場面。這一品從地涌出品,不僅有橫空出世的菩薩,還有從地涌出的菩薩都來集會,主要說明靈山會上演說《法華經(jīng)》的殊勝場面。

  我們知道《法華經(jīng)》是當(dāng)時的白話口語所說,形象語言,用講故事的方式,里面的聽法者都是佛祖有名有姓的佛祖的一些弟子,或者是他方世界、下方世界,叫不上名來的,就以方位來代表,都是非常具體,從聽眾到他們宿世的因緣,靈山法華會法宴上這些聽眾的出處,他們自身與法華經(jīng)的淵源、因緣都很具體,都是很有成就的法身大士。

  下面解釋一下三不退:

  何謂三不退?1、位不退:既修得之位,而不退失。也就是入菩薩位,不退于二乘位。認(rèn)識到真理之后,我們就不會跟著邪法去走,見到光明之后,就不會再進入黑暗,入十住之位,不退生死之位。2、行不退:對于所修之行法,而不退失。修六度法,不退于四諦法。四諦法是基礎(chǔ),是佛所說的方便法,而六度法是大乘法,是究竟法,修到六度法就不會退到于四諦法,入初地之成就,利他之行不退。3、念不退:對于正念,而不退失。八地已去,得無功用智,念念入真如性海。達(dá)到八地菩薩這樣的境界就是念不退,念念與三昧定相應(yīng),八地菩薩才能做到,念念入真如性海。真如性海就是真如三昧,三昧定。

  不退地其實就是定力的一種說法,至少從三個方面來理解定。悟到大乘法就不會退到小乘法里去,從修定的角度講,行住坐臥都能夠修定,定倒不一定像小乘所拘泥的,只有盤腿打坐才能夠修定,起坐就離定了,不修定了,這是小乘法。大乘法行住坐臥都有定,行不退,不僅行住坐臥在定中,同時還要做利他的事情,以六度來帶動周圍的人一起修行,這也是一種深定。最高境界的定是念不退,意念上念念能夠與定相應(yīng),這有點像凈土宗念佛三昧一樣,念念都能夠不忘失阿彌陀佛名號。

  我們今天此品就參悟到這兒。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