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觀念,突破概念
主持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情明知是錯的,但是又感覺幾乎所有人又都在這樣做,怎樣來理解這些事情呢?
妙華法師:我覺得呢,為什么把佛教的智慧說是“金剛智”,這種智不是建立在逃避的基礎(chǔ)上,拿刀去切豆腐,不用刀,紙都能切豆腐。它就是讓你面對煩惱。一個信佛的人,你要對這個社會有穿透力,有足夠的理解。你開始信佛了,你有自己的理解了,那別人不是這樣的,那這個時候你對人應該有佛教的寬容、忍耐。
主持人:有時候人做一件事情如果急功近利反不成,而后退一步,不去攀這個緣,有時候卻成就得更容易,這是為什么呢?
妙華法師:我是這么覺得,現(xiàn)在尤其是大城市的人,他的這個人際關(guān)系,人和商業(yè)的關(guān)系過于膠著,結(jié)合的太緊密了,太辛苦。實際上對你整個生命的歷程來說,沒必要這樣。而這個放下呢,就像你剛才說的,至少可以緩釋一下。使他們的這個人際關(guān)系、心理得到緩釋。能達到這個樣子不錯了,不要期望值過高。你像佛教里說的這個“隨緣”啊,“舍得”啊,“放下”啊,只要我們知道有另一種想法,另一種活法,就很好。沒有必要說,我立馬接受這個概念成佛。我把這個叫做商業(yè)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綠化帶”,不要用金錢,讓信仰和文化作為人與人之間的“綠化帶”,讓人賞心悅目一點。
主持人:有時候人會這樣想,每一個人都善良,大家都不去計較,不是每個人就可以活得很放松嗎。但也有人批評說這種說法,認為如果這樣社會就不可能有進步。
妙華法師:他這個說法、這個問法是偷換了概念了。我們剛才講了必須用智慧去考察。從三個層面來講,第一個就是社會環(huán)境,人是社會關(guān)系的總和,這個社會環(huán)境導致了人與人這樣一種“膠著”狀態(tài),我們必須面對它,不能因為我信佛就逃避它,去麻醉自己,這是佛教徒要特別注意的。要承認現(xiàn)實社會的殘酷性、復雜性與競爭的激烈性。要確認它。然后再用佛法的辦法去解決它。我們知道這個社會處于一種污染的狀態(tài),那我們也是其中的一分子。那么第二個層面,就是“我們能做什么?”,至少在我的范圍內(nèi),就像一滴清水,掉進濁水里,雖然總體還是渾濁的,但是畢竟使?jié)崴兦辶。如果每個人都像一滴清水一樣,那么人和人之間的關(guān)系就能夠得到緩解。那這個大環(huán)境的話,他實際上是人的共業(yè)造成的,比如說空氣、水的污染,心靈的污染,是人的共業(yè)造成的。但是你既然信了佛,就應該做你該做的事兒。第三個層面,實際上是一種自我保護,以北京為例,來自各個方面的壓力,可能在北京生活的人,他們長期生活就適應了。但作為人來說,我覺得這對生命是一種拖累,生命已經(jīng)成了負擔了。比如說空間上的壓力,時間上的那種倉促,整個社會的那種浮躁,加上空氣的污染,你必須有一種自我保護的方法。
主持人:有時候我們會因為某些情緒,而不能積極的處理好一些事情,是不是情緒積壓得多了的結(jié)果?
妙華法師:歷事練心吧。躲到哪里也不是辦法。即使廟里也是人的社會,只要有人的地方,都會有你看不慣想不通的很多事兒。
要避免一種東西。這種東西呢,比如講我們寫一本書啊,他會反映一種東西,會反映出我們對佛法理解的一種程度,一種淺表的東西,一般的佛教徒吧,他最容易染上一種“佛里佛氣”,什么蓮花啊,菩提樹啊,好像離開這些佛法就沒辦法表達。這是膚淺的。我并不厭惡這個,但是這是膚淺的。我說的是一種境界,就說釋迦牟尼佛,他對于宇宙人生的覺悟是徹底的,他覺悟以后他把這些東西抽象出來概念化,然后形成佛經(jīng)。現(xiàn)在可悲的是,我們被這些概念給拘住了,就是“法執(zhí)”。實際上我想表達的是,透過事情的本質(zhì),都可以領(lǐng)悟到佛法,就像“道”一樣,它無處不在。當然,蓮花是一個表征,可是當這種東西過濫的時候,就盡量要避免。
比如:有一次我坐火車,因為穿的僧衣嘛,就有很多人來問佛法,問的主要是一些概念性的問題,但是有個老兩口就靜靜的不說話,到最后坐了七、八個小時的車,要下車了,然后那個女的就是醫(yī)生啊,她才說,她皈依了某某法師,自己是一個佛教徒。就在這整個過程我突然有一種領(lǐng)悟,當你貼了很多商標的時候,實際上你給自己設(shè)了一個卡,因為別人按照這個商標去要求的時候,你做不到。那些不貼商標的人,他們默默的在做的時候,反而讓人無形當中就融進去了。我在我的書《游禪》里說,佛病種種,其中就是大家接觸到你,感覺到不舒服,而你倒還覺得自己做了回心理咨詢師。而你學佛以前那種人生的痛苦,和你學佛以后那種心理的矛盾,暴露的太多太多。你在這種狀態(tài)下,你根本不能給人類社會帶來任何利益。就剛才說的要用積極健康的心態(tài),他不一定有,但是他又貼了很多的商標,這就可能有一定的危害。人家按照一個佛教徒來要求你的時候,你的那個幸福觀、人生觀、愛情觀、價值觀,都會出問題。這時候人家很失望,甚至有時候叫人絕望。所以我一直在強調(diào),不管你是在秘密的信佛也好,信哪一個宗派也好,你一定要把它轉(zhuǎn)化為你的修養(yǎng),就是佛的那種智慧,那種善良,那種寬容,慈悲平等,要貫穿到你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這里還有一個問題,因為修行是一個過程,這當中你認知多少做多少,解行相應是傳統(tǒng)文化對知識分子,或者是佛教對修行人一個很高的要求,一般不可能一步到位的,它是一個過程。我覺得這個過程應該是輕松的、快樂的,是潛移默化的,而不是概念化的。老是在這個概念上繞來繞去,其實不好。因為有很多東西啊,是那些老禪師,他們經(jīng)過了一生的磨練,經(jīng)歷了很多坎坷,達到了一種境界,不是說你一下就能達到的。你老是在那上面繞來繞去,是很不好的,也是一種病。
有一本書啊,叫《當和尚遇到鉆石》,是一個英國的格西寫的。他出了家以后,到西藏修行了十三年,取得了格西的資格。后來他的師傅就告訴他,你應該在生活中磨練自己,你要去體驗一下對金錢的感受,在事業(yè)當中去體驗。所以他就當了一個珠寶商,成功以后,他再去修行。所以他所獲得的心理經(jīng)驗,比一般的喇嘛要多得多。所以他寫的這本書呢,雖然也是在講《金剛經(jīng)》,但首先你會發(fā)現(xiàn),他那個事情做得非常輕松,也很講理,并且為什么在全世界銷量很高呢,因為他就是詮釋了今天的社會。你比如說書的扉頁上一開始他就問,問你快不快樂,他假設(shè)你掙錢的這個過程是很辛苦的,那你掙了錢以后,你就快樂了嗎?這里他找到了中西方價值觀的一個契入點,少了文字上的、思想上的障礙,然后我們就會讀下去,而且在他的引導之下,你會感覺到和《金剛經(jīng)》特別親切,不會被拒之于門外,那種感覺。
主持人:現(xiàn)在的國人在價值觀念方面比較單一,是否是與社會形態(tài)有關(guān)而長期形成的?有什么辦法能轉(zhuǎn)變國人的觀念嗎?
妙華法師:你現(xiàn)在可以用這兩句話,一個叫改變觀念,一個叫突破概念。什么叫改變觀念,我們從小學到大學,接受了一種概念,這種概念都把宗教描寫成洪水猛獸,然后都說成是封建迷信,然后把和尚尼姑都描寫成非人類一樣的。它從來就沒有把寺廟納入到社會結(jié)構(gòu),也沒有把出家人當人。如果我們從世界的角度來看,宗教是一種載體,作為一種文化的載體,出家人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他首先是人,然后他才是信仰者。這里沒有任何的隔閡。
剛才大家談到的中國人價值觀單一啊,社會的那種浮躁啊,那種膠著啊,實際上,我覺得很簡單的一個切入點就是叫大家改變觀念。信什么是次要的,超越宗教,改變觀念,當然你信仰五大宗教當中的任何一個宗教,它是一個媒介,都可以讓你找到一個人生的心理底限,通過這個你可以來改變自己生活的觀念。因為我們以前很多固有的觀念是錯誤的,比如我們對金錢的認識,對于生命價值的認識,對生與死的認識,我們的腦子就像一個軟件一樣被輸入了很多錯的概念,而我們對它們又沒有鑒別能力,這時候你就要改變觀念。我們?nèi)タ纯?《古蘭經(jīng)》里,《圣經(jīng)》里,佛經(jīng)里,道經(jīng)里,是怎么說的,它這些東西對我們有沒有幫助,所以我覺得第一條就是一定要改變觀念。改變觀念,成功一半,這個也包括佛門中人,你不管是出家在家、念佛持戒,這些都沒錯,但是如果你不改變你的人生觀,你修任何一種東西都是白修。為什么呢?它是有漏的呀,就像個篩子一樣有漏的,裝不了東西的。你要想讓它無漏,首先要改變你固有的觀念。比如說“斗爭”哲學,我們在這個文史哲,在科技文化里找了很多的理論,來證明“斗爭”才能生存,但是我們忽略了世界的另一半,生命是一個活體,是相依共存的。隨著人類社會的這種進步,會達成一種共同體。戰(zhàn)爭不是唯一的手段,圓桌會議也是可以的。包括人和人這種商業(yè)的糾紛,人和人觀念的糾紛,都可以通過對話的方式來解決。
為什么說要“刺破”概念呢?因為中國社會經(jīng)過解放運動、文化大革命等,在這些過程當中,國人創(chuàng)造了很多概念,而這些概念都是有內(nèi)涵的,一旦進入到我們腦子里,會使我們在信仰佛教的時候,成為一個概念上的障礙。比如說“迷信”這個概念,釋迦牟尼佛悟道以后,把那些不明事理,盲目崇拜,拜倒在權(quán)力、金錢、自然之下的,稱為“迷信”。若干年之后這個帽子又反而蓋到佛教徒的頭上了。因為這樣一個概念吧,就像一扇門一樣,把很多人堵在了門外,所以說一定要刺破概念。每一個人在日常生活當中,應該學會用心靈去體驗生活。生活原本是什么色彩就是什么色彩,自己去體驗,當你體驗以后,你再說出你的感受,千萬不要用概念去感受。那么我們對佛教的這種思想方法要表達的時候,這些佛教的名詞概念是可以用的,但是不一定非要用這些概念。就像金剛經(jīng)所說的“法無定法”,只要能表達就可以了。所以說一定要突破這種文字上的障礙。
主持人:您對《佛藝時尚》中提到的“佛·商”有什么自已的看法?
妙華法師:“佛·商”這個概念很好,但是要深化。一方面是和傳統(tǒng)的經(jīng)商理念掛鉤,再一方面就是,要對佛教,透過“人”,去作一種深層的挖掘!胺稹ど獭边@個概念中間不加點的話,可以直接運用。就是我是一個教徒,我又是一個商人,比如像伊斯蘭教徒,他們就是很善于經(jīng)商。我現(xiàn)在到很多大城市里去買東西,我會到那個伊斯蘭回民一條街上去買,原因在哪里?他們賣的東西不會跟你缺斤少兩,能夠跟你保質(zhì)保量,他們這種行為的規(guī)范,就和宗教密切相關(guān),在理論上就叫“商業(yè)倫理”。那么漢人呢,他就比較缺失這個商業(yè)倫理,你經(jīng)商也沒錯,學佛也沒錯,學佛的人不一定要窮,經(jīng)商的人不一定要奸,這個東西都可以往深了去挖掘,其結(jié)合點一方面是在傳統(tǒng)的經(jīng)商理念上,還有一方面就在“人”,你不管是經(jīng)商還是學佛,你都是人,既然是人,就必須要有人的那種行為規(guī)范和價值取向。從這上面出發(fā)的話,“佛商”這個概念,我覺得可以做成一本書。
你比如說“旭日集團”的楊氏三兄弟,實際上,他們向我們解釋了一個重大的社會命題,掙錢的過程是辛苦的,掙了錢以后怎么辦?他們就是掙了錢以后呢,用上億的錢來回報社會。但他在回報社會的時候必須要有一個渠道,有一個方法,那么他們的方法就是說,由于寺廟的那種相對永恒,那我就去建寺廟,或者是我傳播佛教。他們認為這個對社會起到了凈化、莊嚴的作用,就去做這個。這就是他們作為商人的價值取向。我覺得楊氏三兄弟完全可以稱為“佛商”,他用佛教,貫穿了他整個商業(yè)行為。我和你做買賣的時候,我也是用佛教徒的“三皈五戒”來自律,我所獲得的利益,我也是用譬如《善生經(jīng)》所說的方法去分配,這就是地地道道的佛商。
- 上一篇:佛法的本質(zhì)
- 下一篇:莫學馳求者,終日說菩提
- 倓虛法師:觀念念即住,覺妄妄皆真
- 仁德上人:有什么樣的觀念想法就會有什么樣的人生
- 妙華法師:佛法說到底就是心法
- 妙華法師:求藥師佛什么得什么是助長欲望嗎?和出離心矛盾嗎?
- 濟群法師:觀念與心態(tài)之間的相互作用
- 妙華法師:只因眾生有生死,佛才講涅槃
- 妙華法師:凡圣在一念之間 在迷悟之間
- 道堅法師:素食觀念的三大來源
- 妙華法師:迷悟一瞬凈土咫尺
- 妙華法師:忍辱有兩種
- 妙華法師:玄奘故里行
- 善導大師:觀念阿彌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門
- 大安法師:因果、輪回觀念的深遠影響
- 大安法師:因果、輪回觀念能救人
- 清遠法師:佛教的生態(tài)環(huán)保觀念及實踐方向
- 信愿法師:凈土微細的知見觀念,我們一定要明白
- 信愿法師:沒有學佛人的觀念,對佛號有很大的誤解
- 向?qū)W法師:《觀無量壽佛經(jīng)》的觀念法門
- 妙華法師:法無定法
- 妙華法師:金剛之智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妙華法師:智慧與解脫《維摩詰經(jīng)》釋論 自序
- 妙華法師:智慧與解脫《維摩詰經(jīng)》釋論 第七章 四大菩薩問疾
- 妙華法師:智慧與解脫《維摩詰經(jīng)》釋論 第八章 文殊問疾品
- 妙華法師:法無定法(一)
- 妙華法師:智慧與解脫《維摩詰經(jīng)》釋論 第六章 十大羅漢問疾
- 妙華法師:智慧與解脫《維摩詰經(jīng)》釋論 第一章 概論
- 妙華法師:智慧與解脫《維摩詰經(jīng)》釋論 第九章 不思議品
- 妙華法師:智慧與解脫《維摩詰經(jīng)》釋論 第三章 佛國品
- 妙華法師:智慧與解脫《維摩詰經(jīng)》釋論 第十一章 佛道品
- 妙華法師:智慧與解脫《維摩詰經(jīng)》釋論 第十章 觀眾生品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