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修學導引》-第七章(一)
凈土修學導引 作者: 編述 隆盎
第一節(jié) 死亡是人生最大的事
人生的終點是死亡。死亡是人人必須面對的人生最大的事。人生百年,誰能不死?一般人面臨死亡,十分恐懼。他們既不知生從何處來,更不知死到何處去。茫然徬徨,不知所措,內心激蕩,痛苦萬端。
我們自己如何坦然面對死亡,如何幫助他人也坦然面對死亡,這就是臨終關懷。臨終關懷已成為全世界共同關狂的大事。對死亡學的研究也在逐步得到世人的重視。但是對死亡研究最成功最有效的,還是佛教。佛教的臨終關懷,尤其是凈土法門對人生的臨終關懷是圓滿的關懷。臨終助念往生是最值得推廣,極具實踐操作性的妙法。
一、什么是死亡
死亡是有情眾生神識離開身體,一期生命的結束。神識類似世人說的靈魂,民間說的魂魄。佛教所說的神識,又叫阿賴耶識即第八識,又叫含藏識,它能儲藏人們善惡業(yè)的種子,有如倉庫;又有如精神的磁帶,自己的一切所作所為,思想意識都能完完全全記錄在上面。神識脫體后,這個神識是一個約五六歲的小孩,可以在空中飄浮飛翔,可以穿墻越壁,眼根更明,耳根更聰。在找到另一期生命的起點之前,這一神識精靈叫中陰身。中陰身主要隨生前的善惡業(yè)力,牽引向六道輪回的一道中,惡人入惡道,善人做人,或升天做天人。中陰身的投奔趣向,與因緣有關,也與最后一念強烈愿心有關。如與父母有緣,即在父母交媾時,投入受精卵中。投入受精卵的神識又稱為投胎識。在母腹中物質的受精卵和投胎識相結合成為嬰兒,經(jīng)十月懷胎,出生為人。
一般神識離體是在心臟停止跳動之后十二小時左右,可以二三天不離體,有的更長,或幾天后神識又復回到身體中,意外復活的。所以佛教提倡在人停止呼吸十二小時之內不要觸動亡者身體,七天之后方可火化。
神識離體后,信愿念佛人瞬間往生極樂世界,大善之人立即升天做天人,大惡之人,立即墮入地獄長劫受苦。有緣之人在二十四小時內可以投入六道中與善惡業(yè)力相應的某一道,一般在七天之內多數(shù)亡靈會通過胎卵濕化,開始新的一期生命,最遲在四十九天會開始另一期生命。
二、臨終關懷
如何妥善護衛(wèi)將亡者安詳?shù)剡M入死亡期,心無恐懼地迎接死亡,如何讓神識愉快脫離身體,如何幫助神識加強臨終最后的善念,以促使神識去到更好的歸宿,這就是臨終關懷。佛教通過臨終助念,幫助亡靈往生極樂世界,是最圓滿的臨終關懷,是最崇高的慈悲,是功德無量的大善事。臨終助念就是幫助一個人往生極樂世界,就是幫助一個人成佛,功德之大,是不可思議的。
一般世人的臨終關懷,只不過是讓臨終者滿足物質享受的要求,有人陪伴護理、安慰,最多只能減少對死亡的恐懼。現(xiàn)在有的地方開辦的臨終關懷醫(yī)院,老人安養(yǎng)院等,都只能起到一定的撫慰作用,但對其神識靈魂的歸宿,都沒有做更多的引導。西方基督教等宗教,也派牧師到臨終人前勸其懺悔,引導其靈魂遷升天國,但這是不究竟的。因為天界仍在六道輪回之內,并不是人生最圓滿歸宿。只有佛教凈土宗的臨終關懷,勸導臨命終時看破生死,坦然欣喜地謝別娑婆,老實念佛,求生極樂,蒙佛接引,往生極樂,最后究竟成佛。這才是最高的臨終關懷,是引導人們到達最終圓滿的歸宿的創(chuàng)舉。
三、正確面對死亡
一般人是很怕死的。“貪生怕死”是人性的自然,所謂“螻蟻尚且貪生”。娑婆世界再苦,但仍可忍受。因為人們多認為,無論如何窮苦淪落,但總有屬于自己的一些東西,執(zhí)著于我和我所有,絕不輕易放棄,因此認為“活著就是最美好的”。死亡降臨,勢必置身于一個完全陌生的處所,屬于我自己的一切,比如姓名、名譽、地位、財產(chǎn)、家屬、兒孫、親友等等,將不復存在,不再擁有。這種對于即將單獨處于一個無所知境地的惶惑恐懼、焦躁不安,就會強烈困擾臨終人的心境。
中國民間流傳,人死后有的會變牛變馬,會受到十殿閻羅的審判,會下油鍋,上刀山、下火海,過血河,被磨子磨,鋸子鋸,苦不堪言;有的會成為孤魂野鬼,流落荒山曠野,苦無依傍。總之將死亡說成是十分可怕萬分恐怖的。雖然還可能投生做人,也不知下世將受何等痛苦。天主教、基督教也認為人死后必須受上帝的審判。有的人認為“人死如燈滅”,這是撥無因果的斷見。有的人說為“人死后仍會變人”,“二十年后又是一條好漢”,這是常見,認為因果無牽制,這些對死亡的態(tài)度都是錯誤的。
佛教對死亡的看法是圓滿科學而客觀的。首先人的死亡是因緣分散的必然,是不以人們意識為轉移的客觀科學規(guī)律。十法界都是人生的歸宿,人的善惡業(yè)力是人生趣向的原動力。出世的善,就是依佛的教導的修行功德,求得解脫的康莊大道。老實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是究竟成佛的無上妙法,是最完美的人生歸宿。佛教修行人對死亡的認識是十分坦然的,毫無恐懼惶惑的。佛經(jīng)中對待死亡的態(tài)度有:
(一)死即解脫,如出牢獄:佛教追求無生無滅,色身是聚集一切苦難的根源,娑婆如系縛人們的牢獄。死亡正如服刑期滿,可獲釋出獄,因此值得慶幸。
(二)死如再生,實現(xiàn)理想:在娑婆受到太多的苦難,修行人發(fā)愿,或乘愿再來普度眾生,或求往生之后如留學歸國,再回娑婆行菩薩道,這些本愿都在此期生命完結后,在下一期生命中方可實現(xiàn)。因此修行人視死亡為再生,是實現(xiàn)理想的一個里程碑。因此心存欣喜快慰之情。
(三)死如畢業(yè),創(chuàng)業(yè)開始:人死亡后并不是閻羅王操縱審判權,也不是由佛菩薩來決定死亡的去向的,主要是依個人的業(yè)力和修行的水準來決定的。生的時期如像求學,死亡如通過考試領取畢業(yè)證,走向社會開始創(chuàng)業(yè)。老實念佛,求生凈土的業(yè)力大于阻留在六道輪回中的業(yè)力,蒙佛接引往生極樂,正是證明我們在娑婆念佛修行已經(jīng)畢業(yè),到極樂世界,以不退轉菩薩身份再創(chuàng)凈業(yè)的高級果位。求生極樂的宏愿,終得實現(xiàn),無比興奮,見佛接引,歡喜踴躍,快樂無比。
(四)死亡如喬遷,如棄茅屋人宮殿:人的色身有如房屋,時日一久,經(jīng)歲月摧折,已破壞不堪,死亡有如從歸宅遷至新居,從破敗的茅屋,遷入金碧輝煌的宮殿。念佛求生西方凈土,往生極樂世界,就是進入黃金鋪地的無比華麗的宮殿,欣喜之情,是難以言表的。
(五)死亡如更新衣:脫去臟臭粗俗的舊衣,換上華麗的新衣,自然是快樂的事。
(六)死亡如新陳代謝:身體出于母腹穢臟的胎包,往生極樂世界,七寶池中蓮花化生,永別生老病死。如分秒時時變化的細胞的新陳代謝,是必然的事,只有欣喜,不必苦痛恐懼。
神識離體時,如生龜脫殼,一般人是很痛苦的,而且由于歷劫惡業(yè)因緣,常有地獄等惡境現(xiàn)前,宿世的冤家債主前來索債,所以常顯恐懼。但是念佛行人由于念佛的功德因緣,不但沒有惡境現(xiàn)象,冤家債主早已因念佛而得到超度。所以只有妙境現(xiàn)前,佛菩薩持金蓮臺前來接引,所以多有不可思議的瑞相。念佛人是不怕死的,也是以歡欣踴躍的心情,急盼早蒙佛菩薩前來接引的。
正確認識死亡,確立正確的生死觀,是人生的重大課題。佛教認為長壽未必可喜,求長壽并不是究竟的,因為人活百歲終會死,越老困苦越重。學佛人并不求長壽,但只要行善積德,老實念佛,福德具足,不求長壽,自然長壽。長壽只不過是學佛念佛的副產(chǎn)物。佛教認為死亡不必憂慮,而應關注的是神識往何處去。修行人應關注的是“應如何死”。
死亡有四種情況:一是壽終而死。壽命的長短在出生時是隨過去世的善惡所決定的,因此佛教認為“有命運”,但是佛教不唯命運,認為“我命自立”,命運壽命是可以因善惡業(yè)力而改變的,壽終必然死亡。二是福盡而死,福報享盡后,壽命也就會結束,就會死亡。三是意外而死。各種人力所無法控制的意外事故而死亡,比如自然災害、車禍、瘟疫、絕病等意外死亡。四是自在死亡,就是修行人證到一定果位的圣人,以及往生極樂的念佛人,預知時至,蒙佛接引的往生,都是自在的死亡,自在結束一期生命。中國祖師大德的往生,很多都是自在自如的,預知時至的。印光大師在往生前一個多月已預告大眾作準備,六祖慧能在往生前已能預知數(shù)年后的事,不少念佛人的往生也是預知時至的,所以只有有修行的人才能自在往生。
四、死亡的過程
一般人的死亡過程可分為三階段:
(一)示疾:身體患病,四大不合,病態(tài)顯現(xiàn),逐漸加重,難以坐臥,多臥床不起,身體衰弱,飲食驟減,面色灰暗,呼吸困難,大小便失禁等,總之與常人已判若兩人。
(二)四大分離:人體是“地水火風”四大的假合體,緣聚則生,緣散則亡。瀕于死亡的人,四大開始逐步分離。地大分離時,兩頰深陷,面色蒼白,齒現(xiàn)斑點,筋肉顫動,手足抽搐,雙眼難以合上或睜開,全身無力,全身有如大山壓扁等,心識開始錯亂,陷入昏迷。水大分離時,全身如浸入水中,寒氣逼人,冷至骨髓。體內液體失控,流淚、流口水、流鼻涕、大小便失禁,眼干、口渴、唇舌下垂、呼吸急促、心識模糊、神情緊張、感覺眩暈,見到煙霧彌漫的漩渦。火大分離時,痛苦增劇,驟感烈火焚身,筋骨劇痛僵硬,面部灼熱,吸人少于呼出。心識時而清醒,時而混亂,不識親友,四肢發(fā)冷,體溫復冷。風大分離時,呼吸急促,呼氣長,吸氣短,雙眼上翻,生平經(jīng)歷如過電影。全身無法動彈,如遭烈風吹刮,呼吸突然停止。
一般人四大分離,臨終之際是很痛苦的。
信愿念佛人,上品往生者,只略示病疾,四大分離并無太大痛苦,這是佛力攝護念佛人的不可思議的必然結果。下品往生者,病重,甚至惡境現(xiàn)前,但只要老實念佛,病痛也會減少,四大分離也不太痛苦,臨終一刻蒙佛接引,也是很安詳?shù)摹?/p>
(三)神識離體:醫(yī)學上,原來以停止呼吸,心臟停止跳動判為死亡,近年又發(fā)展為腦死亡為死亡的標準。佛教認為,真正的死亡是在神識離體七天后方可判為死亡。一般人神識離體,身體復冷。下肢最后冷,多生三惡道,腰身以上最后冷多生人間,頭部最后冷,尤其頭頂最后冷是往生極樂世界的瑞相。
(四)中陰身神識離體后,至下一期生命開始這段時間稱為中陰身。中陰身,除大善立即升入天界,大惡立即墮入地獄外,多數(shù)人在七日之內會轉世投胎,或經(jīng)胎卵濕化進入餓鬼、畜生、阿修羅或人法界。最遲在四十九天絕大多數(shù)都會開始另一期生命。因此對遺體的處置,佛教與一般世俗是不一樣的。佛教認為沒有神識的遺體,只是一具物質體的廢物,不值得留戀。所以佛教主張火化,并不必保留骨灰,而應將骨灰撒在江河山林,與蟲蟻鳥獸最后結緣。民間的土埋厚葬是沒有意義的浪費。絕大多數(shù)的墳墓中是沒有什么靈魂的白骨堆。祭祀祖墳只有后人緬懷先祖,寄托思念的象征性意義。到極樂世界九品往生乃至到邊地往生的人都是不經(jīng)過中陰身,瞬間往生的,對遺體更用不著太多留意。不過,對多數(shù)人是否真正往生,由于沒有太多的“眼見為實”的實證,所以念佛人臨終時,仍應大力提倡臨終關懷和臨終助念。
中陰身又稱為中蘊身、中有身、中陰有,是一個只有意識并無實質肉體的化身,并非父母精血孕育而來的,所以又叫意生身,是只帶有業(yè)種子的一種形態(tài),已擺脫了色身的束縛,所以比生前更加自在。神識離體后,自覺非常舒適自在,眼根更明亮,耳根更聰敏,可以飛翔在空中,先在自己尸體附近流連,可以看到自己的色身。其知覺能力比生前高七倍,而且有他心通。中陰身飛翔的速度可達到乃至超過光的速度(每秒三十萬公里)。在一念頃,可以到他方世界去投生?纱〾υ奖,山河大地也不能阻礙。移動的方向由過去的業(yè)力牽引支配,希求的東西可以立即現(xiàn)前,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全是唯心所造。
欲界中陰身,高約二尺,像一位五六歲的小孩,諸根明利。即使生前有殘疾,進入中陰身則完善無缺,具有天眼,無論多遠,都能看見。有人拜祭時,他知道,有人上香時,神識隨至。醫(yī)生搶救,飄浮在天花板,他可以歷歷看見,遺體搬運走,他也會尾隨而去。
菩薩圣者的中陰身,是為度中陰眾生而示觀的,形狀如一青壯年,身體高大雄健。其智慧高超,會綻放光明。菩薩入胎時,光明照耀四大部洲,是智慧身,不是凡夫的業(yè)力身。
色界的中陰身,身材如人,具有慚愧心。瞬間轉世為天人,一出生就穿有衣服。色界的中陰身形質細微,有修得清凈天眼的人在禪定中,也可以看到天人。無色界沒有中陰身,或非凡夫可知。
欲界中的中陰身的飲食有專食香味以滋養(yǎng)其身的。在六道中的中陰身,很快會尋求其出世因緣,叫求生。《大寶積經(jīng)》中說地獄的中陰身形貌丑陋,面如焦炭。畜生的中陰身如煙霧,無固定形狀,餓鬼的中陰身如水。天人的中陰身,形如金色。色界天的中陰身,色彩鮮白,通體透明。有情眾生的中陰身隨其業(yè)力,其身形即已形成,下世為人的仍為人的形狀,為畜生的,即顯四腳多腳或無腳,視其業(yè)力而決定投生之處。
中陰身隨業(yè)力一念即會投身到應去的法界。如果念佛求生凈土,即轉生蓮花內化生。所以隨業(yè)力外,臨終一念十分重要。即使五惡十惡人,應墮惡道,但遇善知識則生善道,遇惡緣則墮惡道。所以臨終助念于神識未離體前,幫助亡者保持求生凈土的正念,提高往生者的品位。萬一進入中陰身,臨終聽聞助念佛號,中陰身因往昔念佛因緣,記起自己是念佛人,只要十念一念佛號,即可蒙佛接引往生極樂,這就是凈土宗臨終助念的原理。
中陰身主要是隨前生善惡業(yè)力的牽引而去投生的,神識帶有全部善惡業(yè)力的種子。常言“萬般帶不去,唯有業(yè)隨身。”也有隨念而去的,臨終強烈的善惡念頭,有時比一生善惡的業(yè)力更重,重者先牽。比如有人一生多行世善,但在臨終一刻,突因貪心極重,怕錢財帶不走,或因刺激突然大怒,瞋心極重,甚至突然升起害人殺人之心等,都會墮入惡道。反之一生惡多善少的人,臨終時,善心大發(fā),決心皈依三寶,捐獻慈善事業(yè),懺悔生前過錯,至誠懇切,也可以投生人天善道。遇善知識一念至誠,老實念佛,即使地獄現(xiàn)前,也可往生極樂。有的人的投身是隨習氣而去,比如有人鐘愛寵物,念念在寵物身上,形成習氣,雖然善多惡少,也可投生為畜生。念佛人,數(shù)年數(shù)十年,稱念佛號,彌留之時,佛號自然脫口而出,因早已積習成性,所以依此一念,無論修行功德大小,都必蒙佛接引,往生極樂世界。印光大師說:“平日不念佛人,臨終善友開示,大家助念,亦可往生。常念佛人,臨終若被無知眷屬,預為擦身換衣,及問諸事與哭泣等,由此因緣,破壞正念,遂難往生。”
中陰身可見到各種光彩,佛界交替放射耀眼的藍色或清凈白光、黃光、紅色寶焰妙光及燦爛綠光。如未念佛,因其業(yè)力,中陰身反而對佛光不敢面對,不敢尋佛光而去。六道的劣光不耀眼,天道為微白光,人道為淺黃光,阿修羅道為淡綠光,地獄為黑煙,餓鬼道為淡紅光,畜生道為淺藍光。中陰身的業(yè)力感應何道,此道的光愈是顯現(xiàn),就會尋此光而去投生。這些光是來世父母行淫之光。見父母行淫,神識變?yōu)橥短プR,進入受精卵,愛母者成男性,愛父者成女孩。
中陰身每七天要重歷死亡的心境。眾多中陰身聚集在男女交媾處,遇到有業(yè)緣之父母則投胎成功,如不成功則會絕望而死,這是無明心中所現(xiàn)的生滅相,不是世俗的生死。試管嬰兒,雖未見父母交媾,精血和合,其受精卵即可牽引感召有緣的神識去投胎。
- 上一篇:《凈土修學導引》-第七章(二)
- 下一篇:印光大師的傳略與著作
- 凈土修學導引
- 《凈土修學導引》-第六章(六)
- 《凈土修學導引》-第六章(五)
- 《凈土修學導引》-第六章(四)
- 《凈土修學導引》-第六章(三)
- 《凈土修學導引》-第六章(二)
- 《凈土修學導引》-第六章(一)
- 《凈土修學導引》-第五章(五)
- 《凈土修學導引》-第五章(四)
- 《凈土修學導引》-第五章(三)
- 《凈土修學導引》-第五章(二)
- 《凈土修學導引》-第五章(一)
- 《凈土修學導引》-第四章(四)
- 《凈土修學導引》-第四章(三)
- 《凈土修學導引》-第四章(二)
- 《凈土修學導引》-第四章(一)
- 《凈土修學導引》-第三章(六)
- 《凈土修學導引》-第三章(五)
- 《凈土修學導引》-第三章(四)
- 《凈土修學導引》-第三章(三)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上卷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下卷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一)
- 華嚴經(jīng)要解(1)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一)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一)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圓瑛大師(一)
- 觀經(jīng)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一)
- 大般涅槃經(jīng)卷上(一)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一)
- 大乘無量壽經(jīng)白話解—黃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二)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二)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
- 善導大師全集-觀經(jīng)四帖疏(上)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一)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三)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卷上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二)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注解)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四)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卷一【一】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卷第一
- 凈土十要(第一) 阿彌陀經(jīng)要解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五)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讀(作七安心)
- 悲華經(jīng)卷第一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三)
- 萬善同歸集(一)
- 普賢菩薩行愿品白話解釋(一)
- 《凈修捷要》報恩談
- 華嚴經(jīng)要解(2)
- 拜佛與醫(yī)學 第一講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三)
- 復李德明居士書四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四)
- 與妙真大師書七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jīng)是指哪三經(jīng)?主要內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果不認因
- 曹操投胎轉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shù)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jīng)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
- 大般涅槃經(jīng)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
- 《悲華經(jīng)》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讀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
- 當代往生紀實
- 拜佛與醫(yī)學
- 往生紀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jīng)》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jīng)》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