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門修證指要 五階三宗 二 禪門三宗
禪門修證指要 五階三宗 二 禪門三宗
禪三宗者,一息妄修心宗,二泯絕無寄宗,三直顯心性宗。(中略)
初、息妄修心宗者:說眾生雖本有佛性,而無始無明覆之不見,故輪回生死。諸佛已斷妄想,故見性了了,出離生死,神通自在。當知凡圣功用不同,外境內(nèi)心各有分限,故須依師言教,背境觀心,息滅妄念,念盡即覺悟,無所不知。如鏡昏塵,須勤勤拂拭,塵盡明現(xiàn),即無所不照。又須明解趣入禪境方便,遠離憒鬧,住閑靜處,調(diào)身調(diào)息,跏趺宴默,舌拄上腭,心注一境。南侁、北秀、保唐、宣什等門下,皆類也;牛頭、天臺、惠稠、求那等,進趣方便,跡即大同,見解即別。
二、泯絕無寄宗者:說凡圣等法,皆如夢幻,都無所有,本來空寂,非今始無。即此達無之智亦不可得,平等法界無佛、無眾生,法界亦是假名。心既不有,誰言法界,無修不修,無佛不佛。設有一法勝過涅槃,我說亦如夢幻,無法可拘,無佛可作,凡有所作,皆是迷妄。如此了達本來無事。心無所寄,方免顛倒,始名解脫。石頭、牛頭,下至徑山,皆示此理。便令心行與此相應,不令滯情於一漢上,日久功至,塵習自亡,則於怨親苦樂,一切無礙。因此便一類道士、儒生、閑僧,泛參禪理者,皆說,此言便為臻極。不知此宗,不但以此言為法。荷澤、江西、天臺等門下,亦說此理,然非所宗。
三、真顯心性宗者:說一切諸法,若有若空,皆唯真性。真性無相無為,體非一切,謂非凡非圣、非因非果、非善非惡等。然即體之用而能造作種種,謂能凡、能圣、現(xiàn)色、現(xiàn)相等。於中指示心性,復有二類:
一云,即今能語言動作,貪瞋慈忍,造善惡,受苦樂等,即汝佛性,即此本來是佛,除此別無佛也。了此天真自然,故不可起心修道,道即是心,不可將心還修於心;惡亦是心,不可將心還斷於心。不斷不修,任運自在,方名解脫。性如虛空,不增不減,何假添補,但隨時隨處息業(yè)養(yǎng)神,圣胎增長,顯發(fā)自然神妙,此即是為真悟、真修、真證也。
二云,諸法如夢,諸圣同說。故妄念本寂,塵境本空,空寂之心,靈知不昧。即此空寂之知,是汝真性,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藉緣生,不因境起。知之一字,眾妙之門。由無始迷故,妄執(zhí)身心為我,起貪瞋等念。若得善友開示,頓悟空寂之知,知且無念無形,誰為我相人相?覺諸相空,心自無念。念起媽覺,覺之即無,修行妙門,唯在此也。故雖備修萬行,唯以無念為宗。但得無念知見,則愛惡自然淡泊,非智自然增明,罪業(yè)自然斷除,功行自然增進。
既了諸相非相,自然無修之修。煩惱盡時,生死即絕;生滅滅已,寂照現(xiàn)前,應用無窮,名之為佛。然此兩家,皆會相歸性,故同一宗。
然上三宗中,復有遵教、慢教,隨相、毀相,拒外難之門戶,接外眾之善巧,教弟子之儀軌,種種不同,皆是二利行門,各隨其便,亦無所失。但所宗之理,即不合有二,故須約佛和會也。(《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之二,大正四八·四O二中——四O三上)
圣嚴識圭峯大師宗密(西紀七八O——八四一),被稱為華嚴宗的第五代祖師,實際上他也是唐末中國佛教史上最偉大的一位高僧,他把佛儒二家思想作了融會的努力,也將中國佛教的禪門與教與教下的分歧,作了融會的努力,分別把對於禪宗的各派及教理研究的各宗,作了層次的類列和全盤的肯定。
看他的傅記資料中所載,他生於四川,在他七至十六、七歲之時專研儒學,十八、九歲至二十一、二歲的三年間,以在家身研究佛學。嗣后又學了兩年儒學。二十五歲出家,在沙彌時代,即因讀《圓覺經(jīng)》而開悟。二十八歲具戒之后,即連續(xù)親近了神會的兩位弟子,其一即是神照禪師(西紀七七六——八三八)。但是他在剃度之后,即讀到了華嚴宗初祖杜順的《法界觀門》,西紀八一O年又讀到了華嚴四祖澄觀的《華嚴大疏》及《大疏鈔》,大為感動,而云:“自禪遇南印,教逢圓覺,一言之下,心地開通,一軸之中,義天朗耀。今復得此大法者,何幸哉!”故其一生,以華嚴宗的綱格為其闡理的依準,又以宏揚《圓覺經(jīng)》的經(jīng)義,為其最大的事業(yè),對於禪的宏化,著重在禪的本源,故集有一百卷,名為《禪源諸詮集》,F(xiàn)所存者僅為其一篇。另有及等著述。
一般的禪師所傅著述,多系法語開示及歌頌書函等,少有像圭峯大師這樣,對各家宗派的觀點及方便,作深入的分析類比排列介紹的。所以從中抄出兩大段之有關(guān)他對於禪的階層及禪宗等級分類的文字,收入本書。
在其禪門三宗的第一及第二的兩宗,均舉出了所指的宗派名稱及其情狀。第三直顯心性宗,未舉何宗何人,但說“復有二類”,所以有加以說明的必要。那即是指的同為南宗禪的南北兩大門庭,一是江西的江州宗,以馬祖道一為主,另一則是在洛陽弘化的荷澤宗,以神會為中心。馬祖的洪州宗,以為一切行為即是真性的顯現(xiàn),除此之外不必另求開悟,天真自然是真悟。神會的荷澤宗,則以為空寂心,是吾人的真性,得知靈知不昧的知字,乃是眾妙之門。而兩家說法雖不同,會一切相歸一真性的觀點則是相同的。
- 上一篇:禪門修證指要 五階三宗 一 禪觀五階
- 下一篇:禪門修證指要 心要
- 南禪七日(1)
- 心能轉(zhuǎn)物,即同如來--南懷瑾先生稀有開示之三
- 景德傳燈錄 第一卷
- 五燈會元 第一卷
- 授菩薩戒儀軌(一)
- 南禪七日(2)
- 碧巖錄 第一卷
- 南禪七日(4)
- 南禪七日(3)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上)
- 指月錄目錄
- 南禪七日(5)
- 指月錄卷之一
- 南禪七日(6)
- 南禪七日(21)
- 南禪七日(7)
- 南禪七日(9)
- 宗鏡錄(1-4)
- 南禪七日(8)
- 南禪七日(10)
- 禪關(guān)策進(上)
- 南禪七日(11)
- 南禪七日(12)
- 南禪七日(13)
- 南禪七日(14)
- 南禪七日(19)
- 南禪七日(20)
- 南禪七日(16)
- 南禪七日(18)
- 南禪七日(17)
- 南禪七日(15)
- 《星云大師講演集》-佛教的政治觀
- 五燈會元 第二卷
- 五燈會元 二十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三卷
- 景德傳燈錄 第二卷
- 指月錄卷之二
- 《星云大師講演集》-從心的動態(tài)到心的靜態(tài)
- 《坐禪三昧經(jīng)》上的修禪方法介紹(下)
- 宏智禪師廣錄(卷九)
- 禪宗的起源與二十八代祖師
- 禪修已收納所有佛法
- 佛法工夫在于覺不覺悟
- 修行者每天發(fā)四弘誓愿的用意
- 修佛法者,首先立堅志
- 佛教并非都勸人割愛出家
- 一會善一會惡不能長久,唯有懺悔慚愧才可長久
- 看清因緣才能在修行的同時影響他人
- 非空非有 即空即有
- 信佛就要明白世法的值不值得當中是覺悟還是顛倒
- 游報恩寺,讓白居易暫離紅塵,享受了無盡禪味
- 希運禪師古詩《塵勞迥脫》解釋
- 從五言律詩《余住無方所》看拾得無牽無掛,逍遙自在
- 寒山和尚的大乘佛詩《嗔是心中火》講了什么?
- 王維的《過香積寺》表達了什么?
- 心本無生因境有
- 當說別人時要不斷地省察自己
- 道謙禪師送信開悟的故事
- 聽其言,觀其行,辨其心
- 用心去看世界
- 禪宗成就的是什么佛?
- 不能自我反省,再卓越超群也只能英雄氣短
- 心有一絲掛礙就不能自在
- 禪宗與其他宗派的區(qū)別,禪宗的特色
- 現(xiàn)前修為最終一念圓滿
- 《修心要論》是弘忍作的嗎,是本什么樣的書?
- 真正理解了佛法才是真修行
- 三界內(nèi)外是空無物的
- 佛法講最后圓滿身不依據(jù)身份背景做佛事
- 深悟深參心行處
- 從禪詩《飯覆釜山僧》看詩人王維供養(yǎng)僧人飯食
- 持佛號的心是始覺 所持的佛號是本覺
- 白話詩僧王梵志《我有一方便》蘊蓄的佛理和處世哲理
- 自己要覺悟好人生
- 時而轉(zhuǎn)彎,時而放平
- 學會自利利他
- 詩僧王梵志詩作《城外土饅頭》解說
- 從有求到無求 從有學到無學
-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法
- 唐代詩人綦毋潛夜宿龍興寺的的所見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