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婆塞戒經(jīng)淺釋》四
優(yōu)婆塞戒經(jīng)卷第三
【攝取品第十三】
善生向佛請法說,菩薩行人具足福德慧德,怎樣收入門下徒眾并帶領(lǐng)弟子呢?
佛說,出家與在家行菩薩道的人,具有福德與慧德,門下可以收徒眾;這些徒眾是替佛結(jié)法緣的弟子。怎樣帶領(lǐng)弟子,總的要求是有愿斷煩惱,愿度眾生,愿學(xué)佛法,愿成佛道的廣大心;護持禁戒,遠離諸惡;精勤修行,增長諸善;至心教化如一子想。具體有四原則;一是不為恩報,對徒眾施恩不求回報,只讓他們知報佛恩、報眾生恩;二是不為名稱,對徒眾不求師徒之名,要有師徒之實才是僧事;三是不為利養(yǎng),不希求徒眾絲毫的財物、語言、身力等供養(yǎng),只為佛事;四是不為自樂,不希求徒眾的擁戴、贊嘆,只為法事。
如果違背以上要求原則而收門徒,是拿著佛法僧作幌子,遮蔽名聞利養(yǎng)的惡行之人;是以行菩薩道作幌子,遮蔽臭穢不凈的私欲,名為佛法,實為破壞佛法。
佛說,首先要能對門下徒眾隨時教戒。就是有貪欲時,有煩惱而氣憤時,有失去理智而破戒時,相宜說法對治,而達到法體護持禁戒的目的。然后,要對門下徒眾講佛經(jīng)十二部,讓其知禪行法味,讓其見三藏深義。依法修行,而自調(diào)身心。用念佛、念法、念僧、念天、念施、念戒的系念思維,護持身口意正行而不放逸。讓同修之間相互關(guān)懷,相互忍讓,相互幫助,相互監(jiān)督,相互參學(xué),相互增益,共同解脫。只有這樣做,才是真行菩薩道的人。
佛說,寧可受惡戒(外道中的牛戒、狗戒等)或一日中身死很多次,也不收一個惡弟子為徒。如果沒觀準根基因緣,收了惡弟子為徒,破佛戒律,都不如自己死上千百次。為什么菩薩行人收弟子這么難,不觀準不能收啊。戒律所規(guī)定,寧可斷自己身命無數(shù)次,也不能收一個惡弟子。這樣的弟子不能調(diào)伏,破戒惡行,會殃及自身,謗佛善法,破和合僧,讓很多眾生墮無間地獄,毀壞佛教。要比自己犯禁戒的罪報劇烈而重大的多!如果這個弟子殺盜淫妄什么都干,大眾還會不會信服收他做弟子的法師啊?肯定不會。法師講的法也不會被接受和認可。很多人會質(zhì)問,這樣的人怎么還可收徒、傳法、授戒呢?信佛的人都這樣嗎!所以,自己先捫心自問“我是不是一個惡弟子,為什么那位法師不收我為徒啊!辈皇帐且驗楦粔,隨時可以成為惡弟子。所以,法師是秉佛旨辦事,按佛戒律辦事,不敢也不能收惡弟子為徒。到哪座廟,找哪位法師,一旦不收徒,或不授法,別怨法師,要自己找因緣。收弟子特別難,有的法師一生之中只能帶一兩個、兩三個弟子。出家人可收二種弟子,一是出家人,二是在家人。在家人可收一種弟子,就是在家人。在家人不能收出家人為徒,不能受出家人的禮拜,不以師徒相稱,這是在家人必須嚴守的戒律。不看僧面看佛面,是在佛那里,為佛戒所不允許。出家人尊貴,代表世間三寶之一。出家人教出家人十二部經(jīng)典,要教持戒和懺悔法。還要教其修行八智,一是法智,有擇法眼;二是義智,明法義理;三是時智,因時宜對治煩惱;四是知足智,善求有度,適可而止;五是自智,對自己根基有清醒的認識;六是眾智,知眾生心的差別念,依法方便教化;七是根智,六根能轉(zhuǎn)境界;八是分別智,善觀根基利鈍。如果做到這樣,師徒都增長功德。弟子知道這些以后,能夠尊師重教,能夠處理好和上師及同修的關(guān)系,能夠聽進去他人的善言。否則,一位出家?guī)熓樟艘粋出家弟子,收了就作惡,破壞佛法,弟子做的惡事,師有連帶責(zé)任。出家人若有在家弟子,也應(yīng)先教改變習(xí)氣,不做惡事,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尊敬出家人,尊敬上級,尊敬故舊,尊敬有德,時于安樂,至心受戒,不妄語,不毀戒,不生嗔,不惡口,不兩舌,不講無義語,說笑不能涉及到三寶,尊重國王、大臣和眾生,管好自己的妻子、眷屬、怨親,不輕慢眾生,不親近惡友,不去互相爭斗,節(jié)衣節(jié)食,勤儉持家,少欲知足,修十善、八戒。出家人收在家弟子還要教修菩薩法,就算在窮困之時,也不要吝嗇,也要培養(yǎng)他去行布施;教他慈悲善良,公共財物不能偷取,國家法律法規(guī)明令禁止的事不要去做;還應(yīng)該教育他多供養(yǎng)三寶,不能拿廟上財物;還應(yīng)該勤修佛法,直至證阿羅漢果;同時,發(fā)菩提心。再教化人于佛法中能生清凈信,破惡見、邪見。如果能做到這樣,師徒都增長功德。出家人教在家弟子就該這么教,千萬不要給他皈依完了,就知道他來供養(yǎng),別的就不管了,他犯了戒也不聞不問,這時師就有責(zé)任。在家人收弟子先教持戒,勤修精進;再告訴他,修行很苦,不要勉強。否則,在家人收了在家弟子,沒有教化,任由放逸,他有過失時,師要在佛前懺悔。在家弟子要供養(yǎng)父母、師長,修十善,守持五戒等,恭敬三寶,讀誦受持佛經(jīng);在家弟子要善待周圍的人,特別要關(guān)心為其勞役之人,合理給予報酬,苦共承擔(dān),樂共享受,獎勵貢獻大的人,永遠不許打罵欺辱,讓其和睦相處,善心增長等;在家弟子種田要像種田的,做生意的要遵守職業(yè)道德,不論哪行哪業(yè),都要作啥像啥,至心而作。讓佛事與世事密切的聯(lián)系在一起,相互促進,最后達到煩惱解脫。
如果在家弟子為國王的,要愛護人民,要訪貧問苦,要撫恤災(zāi)民,要興百業(yè),要社會安定,要鼓勵善良,要懲罰惡行,要輕役薄稅,要依法公平求財,要公平、公正、公開、合法處理世事,要守護國土,要恭敬三寶,要打擊邪教,保持繁榮昌盛的佛化國家。在如法護國上,要重點教化人民,要內(nèi)施仁政、外施仁德,信因果,遠離七種惡事;一是賭博無業(yè),二是亂行捕獵,三是飲酒無度,四是荒淫邪行,五是惡口相斗,六是兩舌挑撥是非,七是非法取財。
菩薩有出家在家二種,出家菩薩收領(lǐng)弟子,是不為難;在家菩薩收領(lǐng)一弟子,實在為難,有多惡因緣纏繞。
【受戒品十四】
善生向佛請法說,在家菩薩怎么得受優(yōu)婆塞戒呢?
佛說,在家人得受優(yōu)婆塞戒先應(yīng)次第供養(yǎng)六方。東方為供養(yǎng)父母。供養(yǎng)包括,醫(yī)藥、飲食、衣服、財寶、房舍、臥具、禮拜、贊嘆、尊重。在供養(yǎng)心態(tài)上還要做好五個方面;一是至心愛念;二是終不欺誑;三是舍財予之,經(jīng)常送禮品孝敬;四是為聘上族,什么事以父母為先;五是教以世事,父母親年紀大了,當(dāng)下的事情不知道,要耐心講給他們聽一聽。行孝道是多方位的,可不是子女沒凍著父母、沒餓著父母就行。
南方為供養(yǎng)師長。對師長要像父母一樣供養(yǎng)。師也有五件事回敬弟子;一是發(fā)現(xiàn)弟子有過失時及時教戒;二是盡教,不藏一半說一半;三是勝己不生嫉妒,希望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四是做嚴師又做善友;五是弟子離開師時要給予財物。
西方為供養(yǎng)妻子。對待自己的妻子也要像父母一樣供養(yǎng),不藏私房錢,不要自己有點錢就胡作非為,讓妻子和孩子受窮、受罪,置之不理。妻子也要以十四事回敬丈夫;一是所做盡心做好,要盡心盡力處理好家庭關(guān)系、夫妻關(guān)系等;二是勤奮而不懶散,有的人喝酒、打麻將等晚歸,不理家務(wù),不孝敬父母,為戒律所不允許;三是所做什么事一定有始有終,不要半途而廢;四是當(dāng)下應(yīng)該做什么事就抓住機遇做好什么事,如春天該種地,別誤農(nóng)時;五是家里來了賓客,要出來迎接,熱情款待,不怠慢客人;如果丈夫同事上門拜訪,妻子擺臉色給客人看,那客人出門后,笑話的不僅僅是丈夫一人,而是兩人都落個惡名,這男的怎么娶這么個媳婦?實際上一損俱損,一榮俱榮;六是把室內(nèi)家具等收拾的干凈利索,要講衛(wèi)生,有良好的衛(wèi)生習(xí)慣;七是相互尊敬愛戴,談話和氣;八是對自己的孩子,要用軟語善巧進行輔導(dǎo),而不是打罵子女;對待子女,也要以理服人,用道理去教化;九是能勤儉持家,財物不能揮霍,有多余財物要供養(yǎng)三寶,供養(yǎng)父母,種福田、種悲田,用來做功德事;十是晨起夜眠,不要晚上不睡、早晨不起;十一是做飯要講究衛(wèi)生,菜也好吃,色香味俱全,而不是糊弄;十二是能忍教誨,夫說妻幾句,要好好聽著,有事商量著來;不要以惡言惡語相對;特別是在家的女眾弟子,丈夫要是說一句,她有十句等著,為戒律所不允許;十三是能勸阻莫作惡事;同時,家丑不可外揚;十四是關(guān)心病苦。
北方為供養(yǎng)善知識。供養(yǎng)善知識財物,或用體力幫助作一些事務(wù),誠心請教,禮敬贊嘆。善知識也要以四事回敬善友;一是教修行善法;二是教遠離惡法;三是有怖時能為救解;四是放逸時能教放舍。
下方為供養(yǎng)為你服務(wù)的人。對待為你服務(wù)的人要用語柔和、不打不罵,還要關(guān)心生活,給予合理報酬。為你服務(wù)的人要以十事回敬主人;一是不做罪過之事;二是不要等主人召喚,自覺主動把該做的事做好;三是做什么事有始有終;四是著急做的事,馬上做完,不要混時間;五是主人雖一時貧困,終不舍離,不要因為主人暫時遇到點困難,或者遇到點麻煩,就把主人扔下不管,甚至落井下石,搶奪其所剩不多的財產(chǎn),這種人三惡道等著呢;六是早起干活,勤快一點主人歡;七是管理財物要細心,不要丟失;八是少恩多報;九是至心敬念不忘恩德;十是不張揚丑事惡事。
上方為供養(yǎng)出家人。對出家人要供養(yǎng)財物、飲食、醫(yī)藥等;還要尊敬、禮拜、贊嘆等。出家人也要以五事回敬施主;一是善教生信;二是教生智慧;三是教行惠施;四是教持戒;五是教多聞。這就是供養(yǎng)六方,增長智慧和福田。這樣供養(yǎng)六方和外道所說的供養(yǎng)六方有本質(zhì)區(qū)別。佛法不排斥世俗,把佛法隱入世俗當(dāng)中去行做。
佛說,如果有人想受優(yōu)婆塞戒,增長財命,應(yīng)當(dāng)先與父母商量,然后再與妻子商量,還要告訴親友和周圍的人。不光受戒,要出家也如此,要按長幼尊卑順序一個一個依次告知,還要和子女商量。若感覺機會不成熟,就要慢慢來,逐漸滲透,不要說“我想走就走,出家是我一個人的事!笨刹灰@樣,不要沒等自度度人,先把自己父母眷屬等度地獄去。有的人遇到點煩惱,就要出家。美其名曰是“放下”,那不是放下煩惱,是放棄責(zé)任。因為有家庭責(zé)任、社會責(zé)任。如果是企業(yè)老總或某地的地方官員說要出家,如國情允許,還要與地方官長報告。地方官長要支持贊嘆世間又多了一位善行之人。想受戒在家修行或受戒出家修行都要先處理好世俗這些關(guān)系,不要突發(fā)奇想,不管不顧。相關(guān)人等都同意后,再受戒或出家。對受優(yōu)婆塞戒的人,師要問,能不能真正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啊?能不能不辜負佛法僧做的皈依啊?能不能盜法啊?能不能受持五戒等。
佛說,是受聲聞戒、優(yōu)婆塞戒甚難。沙彌是十戒,大比丘、菩薩是受具足戒。受戒就有了戒條,就不能隨意違犯,就應(yīng)該遵守。違犯的果報是在三惡道中受大苦惱。本來受戒想自度,結(jié)果一旦犯戒,沒等自度,反而把自己弄到三惡道去。所以,出家也好、在家也好,修行人千萬記住要持戒,說了就要做到,要不然違犯了就要受懲罰?谀睢鞍浲臃稹边M地獄,不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很可悲的事情。心念“阿彌陀佛”是凈念,能凈念的人一定是守戒之人。否則,不能持戒,臨終時一算總賬,破過戒、犯過戒,還是要墮地獄的。
皈依佛以后,寧舍身命,終不依于外道;皈依法以后,寧舍身命,也不依于外道典籍;皈依僧以后,寧舍身命,也不依外道邪眾;這樣才是真正的皈依三寶。有的人今天覺得念佛挺時尚,就去皈依;明天又看信天主教挺好,就到教堂去做受洗,這不是真皈依。還要知道有五種事,若做了就不能皈依增長財命,分別是樂殺、樂盜、樂邪淫、樂妄語、樂飲酒。這五事不能戒掉,就不能給做皈依。身體好是前生不殺生的緣故。要懂得因果,用因果去開示一些事的前因后果。如果一個人好偷盜,不但不留善名聲,而且錢財也容易被散失掉;生時父母妻兒都跟著擔(dān)心,還殃及社會及普通百姓,周圍很多人跟著受報。妄語、惡口也是有業(yè)報的。飲酒,喝醉了覺得自己比誰都大,業(yè)報也重。邪淫更是如此,一是名聲不好;二是下生要墮畜生道受報,皈依的人犯了邪淫,最好的也要墮落龍道,邪淫重的脫生到鹿、羊、鴛鴦等。破重戒的人,還要墮落地獄。
受優(yōu)婆塞戒以后,不為貪因緣、虛妄因緣、嗔恨因緣、恐怖因緣所牽引。遇到這些因緣的時候,要躲開才行。受了優(yōu)婆塞戒以后,有五種地方不應(yīng)該去,一是屠宰場;二是有賣淫女的場所;三是酒館;四是國王或當(dāng)權(quán)者處;五是外道場合。沒有定力,就不要到這樣地方去。還有五種事不應(yīng)該做,一是不賣生命,有生命的如雞、鴨、鵝、狗、魚等;二是不賣刀劍,即殺生的工具;三是不賣毒藥;四是不得造、賣酒;五是不得榨油,榨油時會把豆子里的小蟲子壓死。
受優(yōu)婆塞戒之后,還有三種事要注意,一是不做羅網(wǎng),捕魚網(wǎng)、捕鳥網(wǎng)等;二是不開染坊,因為對環(huán)境有污染;三是不做皮活兒,真正修菩薩道的人都不穿皮衣、皮鞋、不扎皮帶。受了優(yōu)婆塞戒以后,還有兩種事不能做;一是賭博;二是種種歌舞伎樂,容易得意忘形,一歡歌一笑語,容易放逸。受了優(yōu)婆塞戒以后,有四種人不能親近;一是愛賭賻之人;二是好飲酒之人;三是說話不實,好欺騙他人的人;四是造、賣酒之人。不但自己不去做,而且還要遠離這些人。
受優(yōu)婆塞戒以后,不能放逸,在寒時、餓時、饑時、渴時,清晨、暮落都要念佛都攝六根,靜坐、修行善法,而不是“今天天冷了,不坐了”“渴了,喝口水,今天不坐了”等等。喜時、難時、病時、壯時、老時,不要讓這些影響修行,得按照功課來。受優(yōu)婆塞戒以后,還要學(xué)會如法求財;就是正常收入,不能偷搶騙,不能收受不正當(dāng)途徑來的錢財。得來的錢要分四份,一份供養(yǎng)父母、眷屬;二份如法留作本錢;三份用作積蓄;四份用于布施、供養(yǎng),或其它機動用途。
受優(yōu)婆塞戒以后,財物不要寄放四處;一是不要放于老人那里,年歲大的人看守不住,另外要有個三長兩短,財物有爭議,說不清楚;二是遠處,容易照顧不到丟失;三是惡人處,眾人眼里的惡人,隨時會對任何人的財物下手;四是有大勢力、比誰都橫、比誰都厲害的人,可能隨時為貪財而翻臉不認賬。
受優(yōu)婆塞戒以后,還有四種惡人應(yīng)該遠離;一是樂說他人過失,張口就說是非;二是樂說邪見,這種人不說正知正見,說的都是與道不沾邊的大話、空話、閑話;三是口軟心惡,就是口蜜腹劍之人;四是多說少做之人,做了一分,恨不得說到十分,信佛的人都應(yīng)該緘言積德,說多了沒做那么多,此為不實之人。這四種惡人應(yīng)該遠離;同時,自己也不要成為這樣的惡人。
如果受優(yōu)婆塞戒以后,都能依戒去行,應(yīng)該滿六個月,就能接近善知識,行住坐臥都無過失之后,才夠得上受優(yōu)婆塞戒。若欲出家須觀察滿半年,合和眾僧滿二十人,合和指的是六和。其中兩種分法,一是慈心與身合,慈心與口合,慈心與意合,上座與下座合,持戒與清凈合,漏盡與智慧合;還有一種是身合、口合、意合、戒合、利合、見合。總之,過去要出家必須得二十人都說行才可以,加上大德觀察的半年,才給授戒。受具足戒以后,持戒修行,從發(fā)心修行到證果的過程中,多少劫期間都不能有違犯。違犯了就很難得到果位,漏小了及時懺悔還有可能證得果位,漏大的肯定證不到。
如果知道周圍哪位同修有果位,不要給有果位的人設(shè)置一點障礙,說“我來考驗考驗他吧!辈灰@么想,我們沒有考驗他的資格。這樣生心,是給他增德了,但把自己考驗完了,會把自己考驗到地獄去。他是一果羅漢,只有品級比他高的二果、三果、四果羅漢和菩薩能考驗他,讓他道業(yè)增長。考場上的學(xué)生能考老師嗎?低于他的人沒有考他的資格。他是師父,我們知道什么說什么,不要有考他的心,一考就有地獄業(yè)報等著。
受優(yōu)婆塞戒或有一分,或有半分,或有無分,或多或少,或有滿分;就是說受戒之后的受持有多有少。人一旦受了優(yōu)婆塞戒就應(yīng)該同時先受三皈、后受五戒。有的人受戒之后飲酒了,少了一分;沒幾天又邪淫了,再少一分;不幾日又殺生了,再少一分等等。受戒之人受戒之后應(yīng)該受滿分,受幾戒就持幾戒。在家人(男眾)受持八戒,也可以具足受持菩薩清凈戒。受完戒以后的人,有六種法需要注意;第一,勿傷眾生性命,一只螞蟻都不能殺,也不能讓他人去殺;第二,雖為自己的身命,也不要去偷盜,就算是一分錢,對方?jīng)]給,也不要自己去拿。犯過偷盜的人,四加行里的暖法不好修,有的修行人見同修修到暖法了,納悶自己怎么沒有任何跡象,就要懺悔自己過去世犯過的偷盜業(yè)。為什么說修行是功德,功德欠缺就不行。得不到暖法、得不到四加行,想證果是不可能的。一般情況下,得暖法的人已證一果羅漢。第三,就算為自己的身命也不能虛說,沒有的事不要說,說了妄語就是破戒,破戒就得不到暖法。修行好的利根之人三至七天就可得暖法。破戒的人如不懺悔一生都得不到,這事別怨他人,是自己功德不圓滿。修行來不得半點虛假,不是理論上說修到哪里了,只說實相。他人坐幾年下來,身上暖法出現(xiàn),一說身體的種種現(xiàn)象,都能對的上。一說忍法、頂法、世間第一法出現(xiàn),身體哪里有什么現(xiàn)象,都能對上。一些人不知怎么回事,“師父,慈悲慈悲我吧,我要求法。”問問自己信佛信這些年,都做了些什么啊;功德圓滿是持戒修行證得的。第四,雖為身命,不得破邪淫戒。就算合法配偶,都要注意地點,不能在路邊、公共場所、野外、寺廟或停尸間等處行淫。第五,雖為身命,不得說他人過失,特別是不說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的過失。他有過失,不用誰說,有護法與他計較,除非是師教化人的時候,也只說一些現(xiàn)象,為讓其他人受到教育,而不是去指責(zé)他。否則,誰說了誰的過失就比他還嚴重。第六,雖為身命,也不能造、賣酒。在家人受戒后飲酒都是破戒,更別說造、賣酒了。造、賣酒老板不論曾有什么善業(yè),死后必墮糞尿泥小地獄,以糞尿為食,所獲業(yè)報如此。這六種重戒是絕對不能違犯的。
佛說,如受優(yōu)婆塞戒以后至心守持,毫不違犯,則可獲戒果,就是戒法莊嚴,生善法。依此修行,會得到無量利益直至證果。否則,雖沒犯五戒,卻沒贍養(yǎng)父母、師長,要得失意罪。失意罪指的是不知不覺當(dāng)中就造作的一種罪報;失意罪雖然不直接讓人墮落到三惡道去,但是也有受報。如對父母不孝,就會有不孝順的兒子;對公婆不孝,就會感召不孝的兒媳婦等,就是這個道理,有一種不如意的循環(huán)。供養(yǎng)沒盡到孝心,就有失意罪,不是給錢就是孝。見父母悶悶不樂了,想法讓他們高興起來,方方面面都要做到,哪方面做的不圓滿,都沒盡到義務(wù)。失意罪也屬于不清凈,而且還是有作。有作就是做了不該做的事,或做的不圓滿。惡意失意罪,罪報要墮落三惡道。
受優(yōu)婆塞戒以后,愿意飲酒,甚至酗酒的人就有失意罪。一般的初行人沒有能力把酒化掉,有的修行人飲酒能把酒化掉,酒下肚以后,能從腳排出去,使之在體內(nèi)不起作用。平常人恰恰相反,酒在肚子里一鬧,腦袋就不聽使喚了,就開始胡作非為,舉止不受控制。受持戒律以后,對于受病苦折磨的人不要以惡目、惡行對待。誰有病了,橫眉冷對或者說一些狠話、橫話,甚至眼露不善之光都犯了失意罪。尤其仇人病了,千萬安慰,不要惡言惡語。
受持戒律以后,見到乞討財物的,不管多少,隨意的都要給一些,不要讓他空著手走,如果空著手走了,就有失意罪,在布施上不圓滿。受優(yōu)婆塞戒以后,如果見到出家人、長者、官長、同修,不起來歡迎禮拜或打個招呼,有失意罪。如果見到出家人,首先要跟出家人打招呼,而且告訴周圍的人都起來跟出家人打招呼,這不是客氣,如不這么做,有失意罪。不管認識不認識,見到年歲大的人或官長,沒瞧得起,不打招呼,有失意罪。有出家人先與出家人打招呼,然后與年齡大的人打招呼,有官長再與官長打招呼,依次而行。年輕人好犯這樣的過失,覺得挺忙,沒顧上說話,不注意不行。
受持戒律以后,就應(yīng)該按日供養(yǎng)三寶,香華、水果供養(yǎng);如果一個月當(dāng)中少于六天,就有失意罪。把佛像往那一擺就不管了,絕對不行。受持戒律以后,四十里之內(nèi),聽說哪里講佛法,必須去聽聞或擁護道場,不去就有失意罪。受持戒律以后,出家人的床或臥具,在家人不要去躺,不管是他什么人,父母、兄弟、姐妹都不行,躺了就有失意罪。包括出家人經(jīng)常坐的椅子,若沒有讓坐,都不能坐。就一把椅子,出家人讓坐了,而出家人無座在一邊站著,也不行。
受持戒律以后,若明知水里有蟲子,還去飲用,就有失意罪。這里重點是,開天眼的人能見蟲子還去喝,有失意罪。受持戒律以后,行路時明知這條路不安全,有豺狼虎豹、惡人等,還硬撐膽大,不找人同行,也有失意罪。因為,無伴獨行險處若遭搶,既自己損失了財物;又讓搶財物的人墮落地獄;若被野獸傷著,野獸本來已經(jīng)夠可憐了,它在這一道的時間就會因為傷受戒的人而延長,而且還得墮地獄。出家人憐憫它們,走這樣的險路手持禪杖,目的就是嚇阻它,讓它遠離。所以,受戒人早出早歸,晚上盡量不走夜路。
受持戒律以后,男眾不能一個人到尼姑庵留宿;否則,就是失意罪。如果不是一個人,而是幾個人,單有一個房間出入,須到佛像前說明事由,還得念佛都攝六根。受持戒律以后,為了財物打罵仆人、孩子或者外人,有失意罪。隨便打老婆、罵孩子都不行。受持戒律以后,把剩菜、剩飯供養(yǎng)出家人或在家人,得失意罪。剛做好的菜飯,應(yīng)該先請出家人食用,然后再請信佛的人食用。如果家庭困難,都吃剩飯,那沒有失意罪。
受持戒律以后,養(yǎng)貓狗等寵物,得失意罪。受持戒律以后,如果圈養(yǎng)馬、象、牛、羊、駱駝、驢等一切畜類,得失意罪。受戒之前養(yǎng)了,趕緊送人,不要再養(yǎng)。受持戒律以后,在家人不要穿僧衣、準備缽盂、請錫杖等僧用之物;預(yù)備那些物品,得失意罪。受持戒律以后,如果為身命,需要種地的,要用清凈水澆田,不要把水塘里的水放干弄死魚蝦;否則,得失意罪。受持戒律以后,在市場做買賣,稱一定要公平;買賣時,不要過分講價;否則,得失意罪。
受持戒律以后,在不適宜的時間和地點行淫,得失意罪,夫妻也不行。受持戒律以后,不要偷稅、逃稅,上車、船等不能逃票;否則,得失意罪。受持戒律以后,一定要遵守國家法律法規(guī),違背法律法規(guī)辦事,得失意罪。受持戒律以后,當(dāng)家里有新鮮的果類、谷類、蔬菜時,應(yīng)先供養(yǎng)佛,然后再自己食用;不這樣做,得失意罪。受持戒律以后,遇到出家人,如果想為出家人講法,但出家人不想聽或者對所講不加贊嘆,趕緊停下來;否則,得失意罪。同時,與出家人搶話說,得失意罪。與出家人打交道一定要注意,如果在路上見到出家人,一定要讓其先走或走在前面。跟老年人一起走也如此,不能走到老年人前面。如果是受戒人和未受戒的人一起走,受戒人走在前。若對方不知道是受戒的人,可以除外。
受持戒律以后,要是到廟里幫助過齋,見自己的師父在那兒呢,多給盛一點,起了偏心,得失意罪;都是三寶,不平等不行。受持戒律以后,養(yǎng)蠶得失意罪。受持戒律以后,在路上遇到傷病的人,要上前尋問、給予關(guān)心,如不這么做,得失意罪。如果在家人,誠心受持這些戒律,為受持優(yōu)婆塞戒,是優(yōu)婆塞中的珍寶,人中丈夫。菩薩有在家、出家二種;出家菩薩為比丘、比丘尼,在家菩薩為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出家菩薩持具足戒不為難;在家菩薩持具足戒,實是為難,多惡因緣纏繞。
【凈戒品第十五】
善生向佛請法說,如果有人受持戒律以后怎樣行為持凈戒呢?
佛說,有三法能凈是戒;一是信佛、法、僧;二是深信因果;三是把心從煩惱中解脫出來。還有四法,一是慈心;二是悲心;三是無貪心;四是報恩心。還有五法;一是對有仇怨家,也要先說好聽的,讓他先消消氣,用仁德之心化解仇怨;二是見恐懼害怕的,要愛心救護;三是有人求借,先讓他開心,予人方便;四是需要布施的方面,平等無二,都一樣待遇;五是普慈一切,不以因緣分別遠近而行慈。
還有四法,一是永遠不自輕,不要自己沒有信心,動不動就“我今生是不行了,什么也不能成就”等;钜惶炀托扌幸惶,不管到什么程度都要修行,而且還要修行好,這才是有信心;二是對于佛法,其心堅固,不能朝信夕改;三是精進,勤修一切善法;四是造作大事,心不疲倦;有的人翻譯經(jīng)典,有的人打印經(jīng)典,這都屬于大事;一旦做上了,就不知疲倦;一旦做了,就不后悔,自利利他,利益一切有情眾生。還有四法,一是自學(xué)善法,學(xué)了以后還要教給他人;二是自離惡法,還要告訴他人也別做;三是善能分別善惡之法,擇善從之;四是于一切法,不貪取,不執(zhí)著,不要拿著一把不圓滿的標尺去衡量他人。
還有四法,一是知有為法無我無所,一切有為皆相對,行于空后證中道,知法中無我,三界有為無我皈依處;二是知一切業(yè)悉有果報,心想、口說、行作善惡皆有報應(yīng);三是知有為法皆是無常,如露亦如電;四是知從苦生樂,從樂生苦,苦與樂是相對的,世間的苦樂標準不一;只有修行人,身體法喜都是從苦行、苦坐中得來的,開始時候靜坐是苦,后來不讓靜坐不行,這是無可比擬的禪悅。
還有三法,一是與諸眾生心無取著,無取離貪,無著離欲;二是施眾生樂,心里平等,樂而無悔,平等生慈;三是說到就做到,多做少說。
還有三法,一是能施眾生樂因,說話辦事讓眾生心生歡喜;二是所做不求恩報,無求才是無為;三是自知這么去修行,一定能成佛道。
還有三法,一是為眾生受苦惱,為眾生受點罪,應(yīng)該應(yīng)份的;二是次第受之,為眾生受苦有個輕重緩急,先受什么,后受什么;三是利益眾生不停止,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還有三法,一是修行沒有達到除掉有愛之心時,對心愛之物,能舍所愛,施于他人;二是修行沒有達到除掉嗔恨時,有惡人惡事強加于己,而能忍之;三是修行沒有達到除掉癡心時,而能分別善惡之法,知善而為,知惡而不為。
還有三法,一是善知方便,能教眾生要講方法,遠離惡法;二是知善方便,能教眾生,廣修善法,眾生的習(xí)氣是順著好吃,橫著難咽;三是教化眾生時,心無疲倦,要有一種耐力。還有三法,一是為眾生舍離身苦時,于自身命,心不吝惜;二是為眾生離苦,于自身命,心不吝惜;三是教化眾生修善時,于自身命,心不吝惜。
還有三法,一是自舍己事,先應(yīng)他事,不容易做到,也要去做;二是幫助他人做事時,不擇時間或節(jié)日;三是幫助他人不顧慮辛苦憂勞,就一心一意幫人做好。還有三法,一是心無嫉妒,多利他人;二是見他受樂,心生歡喜;三是善心相續(xù),永無斷絕。還有三法,一是見他對己少善,心里始終不忘;二是滴水之恩,涌泉相報;三是于無量世為自利利他受無量苦,其心堅固不退轉(zhuǎn),其行堅固不退道。
還有三法,一是深知生死,生和死是很苦的,仍不舍身命,還要擇善去做;二是見諸眾生無皈依處,就要站出來,共同去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帶領(lǐng)眾生,一起修道;三是見眾生有很多共惡,心生憐憫,不去責(zé)備,善言相勸,教其改正。還有三法,一是親近善友;二是聞法不厭;三是謙下依師而教。還要遠離殺盜淫三惡法;親近佛法僧三善法;對過去和現(xiàn)在行作不后悔,對未來怎么去行作也不擔(dān)心。平等惠施地獄、畜生、餓鬼三惡道眾生。修行慈悲喜舍心,利益一切眾生。
佛說,以上善法可以值佛住世時聞法而得,也可以值緣覺出世時從思維觀察十二因緣而得;也可以從修行而得。菩薩有出家在家二種,出家菩薩受持凈戒,是不為難;在家菩薩受持凈戒實是為難,有多惡因緣纏繞。
【息惡品第十六】
善生向佛請法說,受優(yōu)婆塞戒以后,怎樣才能得離內(nèi)外諸惡不凈因緣呢?
佛說,如果有以至誠心持戒修行念佛的人,能增長慈悲智慧。以智慧力才能得離內(nèi)外諸惡不凈因緣。
善生向佛請法說,應(yīng)該怎樣修行呢?
佛說,應(yīng)該觀佛有七種殊勝的事,心中樹立起對佛堅固至誠心,才能持戒修行。七種殊勝事為,一是身勝,佛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身力無量,眾生樂見;二是如法住勝,佛自功德圓滿后,又能憐憫、救濟、利益無量眾生;三是智勝,佛有法、義、詞、樂說四無礙智,諸聲聞緣覺所不能及;四是具足勝,佛示現(xiàn)肉身一生所行作圓滿,所行戒為畢竟戒,所行見為無上正等正覺;五是行處勝,佛身行處天眼明、宿命明,佛三昧行處空性、無相、無愿三昧為正定,佛智行處過去世、現(xiàn)在世、未來世;佛安住空性、無相、無愿的三種解脫法門,具有無量殊勝的功德,是一切語言和殊勝議論所不能及;佛證入遍凈色身三昧,身有五色燭光又化五百種妙色讓眾生得見妙法;佛為教化菩薩示現(xiàn)獅子頻申三昧,奮起大悲法界之身,示導(dǎo)度化眾生威德,宣吼法界之法門,讓二乘諸眾驚于耳,而以獅子奮迅為比喻;這些佛智神變境界,是聲聞緣覺不可及;六是不可思議勝,佛身有五眼六通、十力、四無所畏、大悲三念,是聲聞緣覺不可及;七是解脫勝,佛身知見覺解脫無有煩惱阻礙,不思議法門解脫無有智慧阻礙。
佛說,應(yīng)念佛十種名號功德。佛功德是從初修不凈觀開始至證菩提的全過程中,從發(fā)菩提心的新發(fā)意菩薩,到證入賢位菩薩至證入圣位菩薩;賢位菩薩也稱莊嚴地菩薩,圣位菩薩也稱解脫地菩薩。因為,聲聞緣覺無有修行菩薩功德。所以,不及佛功德。無上尊,也稱無上士;佛示現(xiàn)修空定三昧、禪觀十二因緣,為斷無所斷,諸佛無煩惱可斷,皆為度化眾生。阿羅呵,也稱正遍知;不顛倒又通達不顛倒之法;能受一切人天供養(yǎng)。三藐三佛陀,也稱世尊;覺了苦集滅道世諦,又覺了出世間常樂我凈真諦。明行足,持清凈戒修行定慧,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具足菩薩明、諸佛明、無無明。善逝,見佛性不生三界諸有相有想之眾生中;不舍菩提心,不舍眾生,示現(xiàn)大般涅槃。世間解,善知又不著世間五蘊、五欲;既知善惡因果,又不被世間法所污;既知十方諸佛世界清凈,又解出世間無為,是眾生皈依處;諸聲聞緣覺難知難解。調(diào)御丈夫,信受佛法、理解佛法、行持佛法的人為丈夫,方便調(diào)伏丈夫遠離世間無常法,成就菩薩道。天人師,諸佛教眾生身口意善,遠離諸不善;又遠離諸惡業(yè);得離三界苦受,得出世間樂受。佛,自覺悟又能覺他;既知一切法,又知一切行。娑伽婆,又稱為應(yīng);既能破生老病死四魔所怨,又能破魔師、魔子、魔法、魔律四法所害。十種名號的總稱為如來,為無上正等正覺;發(fā)言無二,或說無有二語,既是有同樣說有,無同樣說無,有無又表示一個法義無有差別;又于十方世界來去自如,無所謂來,無所謂去。
佛說,應(yīng)修戒、定、慧。如來行戒為利益眾生,于無量世中怨親平等,無有差別的斷無量眾生的一切煩惱。如來行定為利益眾生,于無量世中知一切眾生的一切煩惱,一眾生為一煩惱而受大苦惱。如來行慧為利益眾生,難舍能舍,難忍能忍。修行人要依佛的戒定慧,而修行戒定慧。
佛說,應(yīng)行菩薩道。從菩薩道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至十地,成就佛的莊嚴凈與果報凈,無有過失;包括音聲,眾生喜聞,聞聲得度。修行人要從發(fā)菩提心的外凡位菩提道修起,證入內(nèi)凡再行菩薩道。如果有人受持優(yōu)婆塞戒,應(yīng)當(dāng)這樣修行念佛心,能離內(nèi)外諸惡的不凈因緣,增長悲智;斷除貪嗔癡,成就一切善法。
菩薩有出家在家二種,出家菩薩修行念佛心,是不為難;在家菩薩具足修行念佛心,實是為難,有多惡因緣纏繞。
【供養(yǎng)三寶品第十七】
善生向佛請法說,受優(yōu)婆塞戒后,應(yīng)該怎樣供養(yǎng)三寶呢?
佛說,世間福田有三種;一是報恩田,即為供養(yǎng)父母、師長、諸佛;二是功德田,即為供養(yǎng)一果羅漢至佛;三是貧困田,即為供養(yǎng)一切貧困苦難之人。供養(yǎng)諸佛是種報恩田和功德田,修行與弘傳諸法是種報恩田和功德田,供養(yǎng)世間眾僧是種報恩田、功德田、貧困田。受優(yōu)婆塞戒的人,應(yīng)該至心供養(yǎng)三寶廣種福田。
佛說,佛是一切諸法寶藏的承載者,有智慧的人應(yīng)當(dāng)至心精勤供養(yǎng)佛示現(xiàn)的肉身,滅度后的舍利、形像、塔廟等,佛法僧一體常住,現(xiàn)在、未來平等而無差別。如果在曠野等無塔像處,稱念佛名,尊重佛法,贊嘆佛功德等于供養(yǎng)佛。供養(yǎng)佛可以自己作,也可以勸人共作,自作功德要回向法界,共作要心生歡喜。供養(yǎng)佛以后,不要輕想自己;于塔廟處也不要輕慢他人。所作供養(yǎng),不要讓人替作,不要為勝超他人而作,不要作時心有悔意,不要心有愁惱去作。供養(yǎng)可以用一錢、一寶、一水、一花、一香、一偈、一禮、一匝、一時等及至無量;既出于自己,又不勉強,為真供養(yǎng)佛。
佛說,如果見到塔廟供養(yǎng)時,可以用金、銀、銅、鐵、繩、鎖、幡、蓋、伎樂、香油、燈明等。如果塔廟佛像被鳥獸損壞或暴風(fēng)水火毀壞,自己或勸人共同修復(fù),清理干凈,而后再行供養(yǎng)。在供養(yǎng)時,不能效仿外道供養(yǎng),如用火燒酥餅、燒大麥、用酥油涂塔像、用乳洗佛像等;更不能造作半身佛像。如果見到毀壞的佛像,也要至心供養(yǎng),與完好無損一樣。如果見到身不具足的佛像,應(yīng)勸人重造;無法重新制造的要隱藏起來,不要顯示。如果以諸寶供養(yǎng)佛,與修行種種功德的尊重贊嘆、至心恭敬,所得福德一樣,沒有差別,為真供養(yǎng)佛。
佛說,能供養(yǎng)佛說十二部經(jīng),為供養(yǎng)法。如果能至心樂信,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如說而行,既為利己,又為利他;供養(yǎng)法時,如供養(yǎng)佛一樣,為真供養(yǎng)法。菩薩行人供養(yǎng)法等于供養(yǎng)佛、供養(yǎng)僧三寶為一;聲聞人行集滅道之諦,不見佛性,無出世間智慧,供養(yǎng)佛、法、僧為三。
佛說,如果有人能供養(yǎng)發(fā)菩提心的人,并受持比丘戒,證得一果羅漢以上果位的出家人,為供養(yǎng)世間真僧;如果有人能供養(yǎng)受持菩薩戒,證得菩薩果位的出家人,為供養(yǎng)出世間真僧;如果供養(yǎng)受戒未證果位的出家人,為供養(yǎng)世間凡夫僧。如果有人能這樣供養(yǎng)佛、法、僧三寶,這樣的人是常與諸佛行、住、坐、臥,久行菩薩道的菩薩。如果有人平等供養(yǎng),廣種福田,也得無量福德。
菩薩有出家在家二種,出家菩薩供養(yǎng)三寶,是不為難;在家菩薩供養(yǎng)三寶,實是為難,有多惡因緣纏繞。
- 修學(xué)佛法的關(guān)鍵就是從自身煩惱入手
- 世間善法和出世間善法的區(qū)別
- 成就學(xué)問之道的同時要領(lǐng)會其中的真諦!
- 妄想煩惱不是實在的,不要隨著走!
- 在禪堂內(nèi)保持精進心與自己的無明煩惱習(xí)氣拼搏
- 同樣一杯茶水也可能有三種不同結(jié)果
- 怎么理解法從緣起、果從因生?
- 佛教傳承的根本問題是什么?
- 煩惱是什么意思?怎么對治?
- 為什么禪宗寺院課誦安排早念觀音晚念彌陀?
- 如何看待命運?怎么掌握?
- 可以在無明師指點下修白骨觀和不凈觀?
- 打禪需注意克服兩種情緒和防止兩個偏差
- 時刻保持感恩的心態(tài),奉獻的精神
- 連“放下”都放下才能提起正念修行
- 修養(yǎng)到位,別讓自己得這些“病”
- 一切法的根本是什么?
- 開啟修行道路的三大關(guān)卡
- 學(xué)佛亦是學(xué)做人,佛法也是一種活法
- 每個人都要有承擔(dān)眾生不幸的精神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