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jīng)
《楞嚴經(jīng)》,大乘佛教經(jīng)典,全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又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jīng),于灌頂部錄出別行》,簡稱《楞嚴經(jīng)》、《首楞嚴經(jīng)》、《大佛頂經(jīng)》、《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唐般剌密諦傳至中國,懷迪證義,房融筆受。..[詳情]
大佛頂楞嚴經(jīng)文句卷第九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jīng) 【文句卷第九】
明菩薩沙彌古吳智旭文句
菩薩比丘溫陵道昉參訂
辛二、色界三。初總出其因。二別明其相。三總結其名。壬、今初
阿難。世間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禪那。無有智慧。但能執(zhí)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無。
⊙此總明四禪之因也。以其能伏下地思惑。亦名修心。以其不修出世妙定。故云不假禪那。以其不修出世妙慧。故云無有智慧。以其不修出世妙戒。但修世間事戒事禪。故云但能執(zhí)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無也。夫不行淫欲。則身恒清凈。十善事戒成就。想念俱無。則心亦清凈。十支功德發(fā)生。而不名出世妙戒妙定者。以是舊醫(yī)之法。凡夫外道所能建立。非是如來所結波羅提木叉故也。客戒客定客慧。臺宗辨之頗詳。人都忽而不察。亦可慨矣。
壬二、別明其相即為四。初明初禪。至四明四禪。癸、今初
愛染不生。無留欲界。是人應念身為梵侶。如是一類。名梵眾天。欲習既除。離欲心現(xiàn)。于諸律儀愛樂隨順。是人應時能行梵德。如是一類。名梵輔天。身心妙圓。威儀不缺。清凈禁戒。加以明悟。是人應時能統(tǒng)梵眾。為大梵王。如是一類。名大梵天。阿難此三勝流。一切苦惱所不能逼。雖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凈心中。諸漏不動。名為初禪。
⊙清凈離欲。故名為梵。梵眾。即是梵民。律儀。亦指世間微細禁戒。非必是佛戒也。梵輔。即是梵臣。心既離欲。身順律儀。故曰身心妙圓。此妙圓字。特就彼天言之。遠離欲界一切粗濁。名之為妙。較前二天功德滿足。名之為圓。加以明悟者。即是修于四無量心成就。故得為梵王也。言勝流者。展轉勝下地故。下皆仿此。一切苦惱。即指欲界八苦。諸漏二字。亦指欲界思惑也。禪者。梵語具云禪那。此翻靜慮。靜則不同欲界之散動。慮則不同四空之昏昧。故亦名等持也。初禪于九地中。名離生喜樂地。謂離欲界雜惡趣生。得清凈樂。律中喻以巧浴潤漬也。吳興曰。初禪修五法。離五蓋。成五支。具八觸十功德相。五法者。欲。念。精進。慧。一心。五蓋者。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五支者。覺。觀。喜。樂。一心。八觸者。動。癢。涼。暖。輕。重。澀;。復有八觸。掉。猗。冷。熱。浮。沈。堅。軟。此八雖與前觸大同。若約分別。不無小異。合而言之。名十六觸。十功德者。一定。二空。三明凈。四喜悅。五樂。六善心。七知見明了。八無累解脫。九境界現(xiàn)前。十心調柔軟。梵眾天壽二十小劫。身半由旬。梵輔天壽四十小劫。身一由旬。大梵天壽六十小劫。身一由旬半。貌如童子。身白銀色。衣黃金衣。禪悅為食。又起世因本經(jīng)云。色界天。不著衣服。如著不異。頭雖無髻。如著天冠。無男女相。形惟一種。法苑珠林云。大梵天無別住處。但于梵輔有層臺。高顯嚴博。大梵天王獨于上住。以別群下。于此三天之中。梵眾是庶民。梵輔是臣。大梵是君。唯此初禪。有其君臣民庶之別。自此以上。悉皆無也。今按后文四禪四位天王。及華嚴經(jīng)。亦有二禪三禪天王等。則知此說亦未盡然矣。劫盡火災得至此天。由其內有覺觀火故。
癸二、明二禪
阿難。其次梵天。統(tǒng)攝梵人。圓滿梵行。澄心不動。寂湛生光。如是一類。名少光天。光光相然。照耀無盡。映十方界。遍成琉璃。如是一類。名無量光天。吸持圓光。成就教體。發(fā)化清凈。應用無盡。如是一類。名光音天。阿難。此三勝流。一切憂懸所不能逼。雖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凈心中。粗漏已伏。名為二禪。
⊙圓滿梵行。牒前梵王而言之也。澄心不動。謂并離其覺觀二支。成就內凈喜樂一心四支功德也。映十方界。且指中千世界為十方也。光為教體。喻如人世以音為教。故名光音。非謂光實有聲也。初禪有覺有觀。故有憂懸。亦名粗漏。今覺觀俱離。則憂懸不逼。而粗漏已伏。名定生喜樂地。謂有定水潤澤其心。律中喻以山頂之泉也。八觸十功德亦同初禪。但從內凈俱發(fā)為異。少光壽二大劫。身二由旬。無量光壽四大劫。身四由旬。光音壽八大劫。身八由旬。火災不到。水災得至。由其內心有喜水故。
癸三、明三禪
阿難。如是天人。圓光成音。披音露出妙。發(fā)成精行。通寂滅樂。如是一類。名少凈天。凈空現(xiàn)前。引發(fā)無際。身心輕安。成寂滅樂。如是一類。名無量凈天。世界身心。一切圓凈。凈德成就。勝托現(xiàn)前。歸寂滅樂。如是一類。名遍凈天。阿難。此三勝流。具大隨順。身心安隱。得無量樂。雖非正得真三摩地。安隱心中。歡喜畢具。名為三禪。
⊙此第三禪。具有五支功德。一舍。二念。三慧。四樂。五一心。蓋離前喜動而生凈樂。此樂非境。乃出乎凈性。恬澹寂靜。故名寂滅樂耳。非是無漏寂滅樂也。由其永離喜動。名為安隱心中。由其得無量樂。仍名歡喜畢具。此離喜妙樂地。世間之樂更無過者。律中喻以蓮華出地而未出水。根莖華葉無不潤漬也。少凈天壽十六大劫。身長十六由旬。無量凈壽三十二大劫。身三十二由旬。遍凈壽六十四大劫。身六十四由旬。水火二災不到。風災得至。由其未離出入息故。
癸四、明四禪又二。初明凡夫四天。二明不還五天。子、今初
阿難。復次天人。不逼身心?嘁蛞驯M。樂非常住。久必壞生?鄻范。俱時頓舍。粗重相滅。凈福性生。如是一類。名福生天。舍心圓融。勝解清凈。福無遮中。得妙隨順。窮未來際。如是一類。名福愛天。阿難。從是天中。有二岐路。若于先心。無量凈光。福德圓明。修證而住。如是一類。名廣果天。若于先心。雙厭苦樂。精研舍心。相續(xù)不斷。圓窮舍道。身心俱滅。心慮灰凝。經(jīng)五百劫。是人既以生滅為因。不能發(fā)明不生滅性。初半劫滅。后半劫生。如是一類。名無想天。阿難。此四勝流。一切世間諸苦樂境所不能動。雖非無為真不動地。有所得心。功用純熟。名為四禪。
⊙苦因已盡。結上三禪之德。久必壞生。顯彼三禪之過?鄻范囊韵。方顯四禪正行。此禪具有四支功德。一不苦不樂。二舍。三凈。四一心也。窮未來際者。言其福性益增。壽倍初天而已。非真盡未來際也。福德圓明修證而住者。謂以四無量心熏禪福德。離下地染也。廣果者。廣大福德所感之果也。無想天者。于四百九十九劫之中。六想不行。如冰夾魚。如石壓草也。此名舍念清凈地。律中喻以沐浴被新凈衣。又如密屋中燈。他經(jīng)福生;蛎麩o云。言無云者。下雖空居。猶依云住。此天果報虛妙。并云相而亦無也。福生壽一百二十五大劫。身一百二十五由旬。福愛壽二百五十大劫。身二百五十由旬。廣果無想。皆壽五百大劫。身五百由旬;鹚L災皆不能到。法苑珠林云。無想天亦無別所。但與廣果同皆一處。以是外道所居。故分二種別名。
子二、明不還五天
阿難。此中復有五不還天。于下界中九品習氣。俱時滅盡。苦樂雙亡。下無卜居。故于舍心眾同分中安立居處。阿難?鄻穬蓽纭6沸牟唤。如是一類。名無煩天。機栝獨行。研交無地。如是一類。名無熱天。十方世界。妙見圓澄。更無塵象一切沈垢。如是一類。名善見天。精見現(xiàn)前。陶鑄無礙。如是一類。名善現(xiàn)天。究竟群幾。窮色性性。入無邊際。如是一類。名色究竟天。阿難。此不還天。彼諸四禪四位天王。獨有欽聞。不能知見。如今世間曠野深山圣道場地。皆阿羅漢所住持故。世間粗人所不能見。
⊙梵語阿那含。此云不還。此之五天。皆三果圣人寄居處也。下界。指欲界。習氣。指思惑。九品習氣俱滅。此于欲界無續(xù)生業(yè)。不可卜居也?鄻冯p亡。則于初二三禪無續(xù)生業(yè)。不可卜居也。舍心眾同分者。即指第四禪天。通名舍念清凈地故。由其上界思惑未盡。所以須向此中安立居處也。斗心。即雙舍苦樂之心。機栝。即苦樂兩忘之心。盛熱名煩。微煩名熱。十方世界。統(tǒng)指大千國土言之。塵象沈垢。指四禪中定慧之障。陶鑄無礙。言其定慧精明。融煉自在也。究竟者。研窮之義。幾者。動之微。研窮多念至于一念。故曰究竟群幾。窮色性性者。窮亦究竟之義。心既熏多至少。色亦窮粗至微。窮彼色性之性。鄰于空無邊際。此為色界最頂。故名色究竟天。幽溪曰。初無煩天。即雜修下品。謂行人先入四禪定已。于此定中。先起多念無漏心。相續(xù)現(xiàn)前。次起多念有漏心。相續(xù)現(xiàn)前。又起多念無漏心。相續(xù)現(xiàn)前。如是漸漸。減至二念無漏。二念有漏。二念無漏時。名雜修加行成滿。次起一念無漏。一念有漏。一念無漏。至此名為根本成滿。由此有漏無漏間雜修故名為雜修。亦名夾熏禪。以用無漏夾熏有漏。色定轉明。果報轉勝。由此資故業(yè)故。從廣果沒。便生無煩天也。稍離定障。名為無煩。煩即是障。障即苦樂兩斗也。次無熱天。即雜修中品。有六心。用前下品三心為加行。更引三心。一念無漏有漏無漏為根本。資其故業(yè)。從廣果沒。能超無煩。生于無熱天。蓋前斗心雖不交于苦樂猶有不交者在。今則機栝獨行。研交者無地。則其熱亦無。三善見。即雜修上品。有九心。用前六心為加行。更起三心為根本。資其故業(yè)。從廣果沒。生善見天。無漏功著。定慧障亡。故能十方世界。妙見圓澄。名善見天。蓋前天雖無熱。猶有機栝獨行者在。不得稱為善見。今則獨行機栝亦無。十方世界惟一妙見也。四善現(xiàn)。即雜修上勝品。有十二心。用前九心為加行。更引三心為根本。資于故業(yè)。超三生四。蓋前雖善見。未能轉變自在。今既無塵象沈垢。猶如陶師。著少泥于輪上。一撥便轉。大小器具。隨行施設。無所不可。能起十四變化自在。故名善現(xiàn)。五色究竟。即雜修上極品。有十五心。用前十二心為加行。更引三心為根本。資于故業(yè)。能超四天。生色究竟。無煩壽一千大劫。身一千由旬。無熱壽二千大劫。身二千由旬。善見壽四千大劫。身四千由旬。善現(xiàn)壽八千大劫。身八千由旬。色究竟天壽一萬六千大劫。身一萬六千由旬。結中云四位天王不能知見者。由其凡圣異途故也。然據(jù)起世等經(jīng)。則五不還天。倍倍居上。若據(jù)此經(jīng)文意。似與四禪同在一處。而凡圣自殊途耳?忠嗳绶奖阒c同居。具有橫豎二論。不可偏執(zhí)一途也。詳之。問曰。彼之天王。既是菩薩。云何不能知見三果境耶。答曰。惟其菩薩示現(xiàn)。所以跡同諸天。相與欽聞五不還天。生其出世善根也。
壬三、總結其名
阿難。是十八天。獨行無交。未盡形累。自此已還。名為色界。
⊙獨行無交。言其無有情欲。異欲界也。未盡形累。言其尚有色質。異四空也。故總名為色界。
辛三、無色界五。初簡去回心不入。二別明四空天相。三更判凡圣二類。四總辨王民不同。五結成無色名目。壬、今初
復次阿難。從是有頂色邊際中。其間復有二種岐路。若于舍心。發(fā)明智慧;酃鈭A通。便出塵界。成阿羅漢。入菩薩乘。如是一類。名為回心大阿羅漢。
⊙此先明色究竟中。一類利根之人;坌栽錾险摺2蝗胨目仗幰病2⑾乱活愨g根入四空者。共名二種岐路。
壬二、別明四空天相
若在舍心。舍厭成就。覺身為礙。銷礙入空。如是一類。名為空處。諸礙既銷。無礙無滅。其中唯留阿賴耶識。全于末那。半分微細。如是一類。名為識處。空色既亡。識心都滅。十方寂然。迥無攸往。如是一類。名無所有處。識性不動。以滅窮研。于無盡中。發(fā)宣盡性。如存不存。若盡非盡。如是一類。名為非想非非想處。
⊙若在舍心句?傊干崮钋鍍舯娡值匮灾。雖似獨說鈍根那含。其實兼攝廣果無想凡夫外道。故長水曰。舍心有二。一者若于有頂。用無漏道斷惑入空。即樂定那含也。二者若于廣果。用有漏道伏惑入空。即凡夫外道也。斯言得之。阿賴耶識。此云藏識。具有能藏所藏執(zhí)藏義故。名阿賴耶。即第八識。末那。此翻染污。即第七識。此第七識。無始以來。妄執(zhí)第八識之見分為內自我。今言全于末那。正顯俱生我執(zhí)全在。分毫不曾伏斷也。半分微細者。指第六識。無復外塵可緣。獨有內緣之半分猶在。其相微細。不但非色。亦且非空。故以此為識處也。識心都滅。則并其第六識之內緣者亦伏。故名無所有處。第八識性。從來不動。不可斷滅。今以妄滅之心。強加窮研。于此無盡性中。虛妄發(fā)宣盡性。故使第八識性。如存而不存。以其不可見故。第七執(zhí)我之心。若盡而非盡。以其執(zhí)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未斷非非想處愛故。此則但離下地粗想。故名非想。不達妄想無性。不入泥洹真無想道。故名非非想也?仗帀鄱f大劫。識處壽四萬大劫。無所有處壽六萬大劫。非非想處壽八萬大劫。
壬三、更判凡圣二類
此等窮空。不盡空理。從不還天圣道窮者。如是一類。名不回心鈍阿羅漢。若從無想諸外道天窮空不歸。迷漏無聞。便入輪轉。
⊙此等窮空。言既以空而滅色。復以識而滅空。又以無所有而滅識。又以非想非非想而滅無所有。則于空境?芍^竭盡心力矣。然空理不居色外。今既離色求空。豈盡空理。此鈍根那含。與凡夫外道。所以同歸迷悶也。但此中若從不還天圣道窮者。直待非非想處八萬大劫壽滿。方出三界。生方便有余穢土。名不回心鈍阿羅漢。若從無想諸外道天及廣果凡夫來者。則一味求空。不知回頭觀察真空道理。名為窮空不歸。此乃迷有漏天。作涅槃想。既不聞出世真正法門。則報盡還墮。隨其夙業(yè)。依舊輪轉于七趣矣。
壬四、總辨王民不同
阿難。是諸天上各各天人。則是凡夫業(yè)果酬答。答盡入輪。彼之天王。即是菩薩游三摩提。漸次增進。回向圣倫所修行路。
⊙此文宜在下科之后。乃是通結三界之文。今既錯簡在此。另作一科釋之。是諸天上者?傊赣缌臁I缡盁o色四。惟除五不還天。非此所指。以非凡夫酬業(yè)處故。言菩薩所修行路者。如華嚴經(jīng)。三地多作帝釋天王。四地多作夜摩天王。乃至八地多作小千世界梵王。九地多作中千世界梵王。十地多作大千世界大梵天王等是也。孤山曰。游三摩提者。以菩薩善入出住百千三昧。故住此定而為天王。九次第定名善入。師子奮迅名善出。超越三昧名善住。一一皆能深達實相。號首楞嚴。
壬五、結成無色名目
阿難。是四空天。身心滅盡。定性現(xiàn)前。無業(yè)果色。從此逮終。名無色界。
⊙色蘊銷亡。名身滅盡。四蘊精微。名心滅盡。定性現(xiàn)前者。仍有定果色也。無業(yè)果色者。凡外肉天二眼所不能見。所以名為無色界也。從此逮終者。言此外更無別天。當知三界虛妄之相。終于此矣。初別示諸天竟。
庚二、總結虛妄
此皆不了妙覺明心。積妄發(fā)生。妄有三界。中間妄隨七趣沉溺。補特伽羅。各從其類。
⊙補特伽羅。此翻有情。亦翻數(shù)取趣。謂諸有情。起惑造業(yè)。隨趣受生。于三界中。數(shù)數(shù)有所取著也。
己七、示修羅趣
復次阿難。是三界中。復有四種阿修羅類。若于鬼道。以護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羅。從卵而生。鬼趣所攝。若于天中。降德貶墜。其所卜居。鄰于日月。此阿修羅。從胎而出。人趣所攝。有修羅王。執(zhí)持世界。力洞無畏。能與梵王及天帝釋四天爭權。此阿修羅。因變化有。天趣所攝。阿難。別有一分下劣修羅。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游虛空。暮歸水宿。此阿修羅。因濕氣有。畜生趣攝。
⊙阿修羅。具如前釋。鬼道護法力者。是其先因。此由善力而升者也。天中降德亦是先因。此由業(yè)力而墮者也。執(zhí)持世界者。亦能驅役鬼神。禍福人間。但其權不及天。故每怒而爭之。本與帝釋爭權。而四王常為帝釋先鋒。或時帝釋不勝。亦求梵王等助力也。此即修羅中王。其居皆在須彌山下。大海之中。彼下劣修羅。則其所統(tǒng)之人民耳。孤山曰。若依七趣優(yōu)劣。則修羅在人趣下。今為攝屬不定。故在其后。幽溪曰。六道攝屬。各有定處。惟修羅攝屬四趣者。不特顯果報之有四種。將是每一種下。亦雜具四因。惟觀其何因為多。以墮其趣。如中品十惡為鬼道因。下品十惡為畜道因。中品十善為人道因。上品十善為天道因。若善惡業(yè)純。則隨受鬼畜人天之報。其或倏焉為善。倏又為惡。倏焉而下。倏又為上;蛏茞航粦(zhàn)于一生;蛏舷陆还ビ谝荒。況復心懷猜忌。事欲勝他。故令垂終受報。強者先牽;驗楣淼蓝焉D酥粱驗樾蟮蓝鴿裆。然雖為鬼道。又能乘通入空。雖為畜道。又能旦游虛空。非兼人天福乎。至于人天二趣攝者。雖居鄰日月。力洞無畏。仍有苦具日夜三時。非兼鬼畜罪乎。故諸天與修羅戰(zhàn)時。每以人間善惡多少而卜勝負。善多則天勝。不善多則修羅勝。一日方相戰(zhàn)。而天帝乍勝乍負者再。正緣世有一人。欲為善而忽有惡念間之。欲為惡而又有善念間之。由其持疑未決。故令天帝若此。每見今之為行者。是非美惡。雜糅神襟。猜忌之念容存。好勝之心不免。亦當以是而為戒也。二別示七趣竟。
戊三、結示勸修二。初結示迷妄。二舉悟勸修。
己初中二。初結成妄果本空。二重示妄因顛倒。庚、今初
阿難。如是地獄餓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羅。精研七趣。皆是昏沉諸有為相。妄想受生。妄想隨業(yè)。于妙圓明無作本心。皆如空華。元無所著。但一虛妄。更無根緒。
⊙精研者。微細推窮也。昏沉。是惑。有為。是業(yè)。受生隨業(yè)。是其果報。所謂惑業(yè)苦三。如惡叉聚也。苦即法身。故名為妙;蠹般若。故曰圓明。業(yè)即解脫。故名無作。是知妙圓明無作本心。猶如太空;髽I(yè)苦三。均為華相。故曰但一虛妄更無根緒也。既稱元無所著。則知虛妄七趣。元不礙于佛體真實。既稱更無根緒。則知此道非本來有矣。
庚二、重示妄因顛倒
阿難。此等眾生。不識本心。受此輪回。經(jīng)無量劫。不得真凈。皆由隨順殺盜淫故。反此三種。又則出生無殺盜淫。有名鬼倫。無名天趣。有無相傾。起輪回性。
⊙出生無殺盜淫。正指舊醫(yī)十善戒法。及欣厭事禪而言之也。有名鬼倫者,F(xiàn)在即是三惡趣因。將來決招三惡趣果也。無名天趣者。現(xiàn)在即是三善趣因。將來決招三善趣果也。對有說無。對無成有。不達出世妙戒妙定妙慧。則終于輪回而已。所謂一翳在目?杖A亂墜者非耶。是知空本無華。雖不須掃。目中有翳。還賴金錍矣。
己二、舉悟勸修二。初正舉悟境。二結勸真修。庚、今初
若得妙發(fā)三摩提者。則妙常寂。有無二無。無二亦滅。尚無不殺不偷不淫。云何更隨殺盜淫事。
⊙妙發(fā)三摩提。言出世妙戒。依于首楞嚴王三昧而開發(fā)也。妙戒若發(fā)。則波羅提木叉戒。即無漏戒故常。即是禪戒故寂。猶向所云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等也。有無二無。故不墮凡夫地。無二亦滅。故不墮二乘地。斯則并其不殺不盜不淫之相尚不可得。云何更有殺盜淫事耶。得此一語。方知無相妙戒。不是破戒。倘有殺盜淫事。仍是鬼倫而已。無慚之輩。其可借口乎哉。
庚二、結勸真修
阿難。不斷三業(yè)。各各有私。因各各私。眾私同分。非無定處。自妄發(fā)生。生妄無因。無可尋究。汝勖修行。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不盡三惑?v得神通。皆是世間有為功用。習氣不滅。落于魔道。雖欲除妄。倍加虛偽。如來說為可哀憐者。汝妄自造。非菩提咎。作是說者。名為正說。若他說者。即魔王說。
⊙各各有私。即別業(yè)也。眾私同分。即彼相似別業(yè)所同感之依界也。從此便有七趣定處。此諸別業(yè)及諸定處?偸亲酝l(fā)生。而生妄更無別因。是故無可尋究。但須除其心中三惑。則因窮果盡。譬如翳除則華自滅。華滅則空自呈矣。三惑者。即淫心殺心偷心也。由惑起業(yè)。故必斷惑。方除妄根耳。大章第五廣示七趣竟。
乙六、借無聞比丘為語端。而備明五陰魔境。意顯若無中道妙慧。并失中道妙戒也。由無相似中道慧。所以或墮魔境而破戒。或墮外道而破見。破戒破見。總是違犯波羅提木叉。由無分證中道慧。所以或成聲聞;虺删売X。而破菩提心戒。故云無慧并無戒。文分為二。初正明禪境。二更斷余疑。丙初、中三。初結前生后。二時眾佇誨。三總別開示。丁、今初
即時如來將罷法座。于師子床。攬七寶幾;刈辖鹕。再來□倚。普告大眾。及阿難言。汝等有學緣覺聲聞。今日回心趣大菩提無上妙覺。我今已說真修行法。汝猶未識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細魔事。魔境現(xiàn)前。汝不能識。洗心非正。落于邪見;蛉觋幠。或復天魔;蛑砩。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認賊為子。又復于中。得少為足。如第四禪無聞比丘。妄言證圣。天報已畢。衰相現(xiàn)前。謗阿羅漢身遭后有。墮阿鼻獄。汝應諦聽。吾今為汝。子細分別。
⊙此禪那中所現(xiàn)魔境。非一切智。莫能辨識。故今回紫金身。無問自說。乃是最后深慈也。洗心非正。謂不能以正法洗心。幽溪曰。洗心有二義。一凡修禪。先須洗滌先心。從前所有邪惡知見。悉從懺斷。猶如除去毒密;蚁闶帨。方貯甘露。一有不盡。便為致魔之端。二者所修圓頓止觀。乃是洗煩惑之慧水。不與三止三觀相應。便為非正。即落魔道也。或汝陰魔等者。通則五十重境。皆名陰魔。并依五陰起故。別則色陰十境。但是陰中自現(xiàn)。止名陰魔。受陰十境。則有外魔入心。兼遭魑魅。想陰十境。兼有天魔。及著鬼神。行識二十重境。皆是得少為足之流類也。又摩訶止觀廣明十境。一陰界入。二煩惱。三病患。四業(yè)相。五魔事。六禪定。七諸見。八上慢。九二乘。十菩薩。惟陰界入。是初心所常觀境。余之九境。待發(fā)方觀。不發(fā)不觀。今以二十五境而為圓通之門。正是初心常觀陰界入也。此五陰境。具有煩惱業(yè)相魔事禪定諸見上慢及二乘境。惟缺病患及菩薩耳。然偏教菩薩。亦可合于二乘境中。而總示云。當處禪那覺悟無惑。則彼魔事無奈汝何。正所謂待發(fā)方觀。不發(fā)不觀者也。
丁二、時眾佇誨
阿難起立。并其會中同有學者。歡喜頂禮。伏聽慈誨。
丁三、總別開示三。初總明魔事之由。二別顯境發(fā)之相。三結勸欽誨遵修。戊初、中二。初正明魔動因由。二勸誡迷悟得失。己、今初
佛告阿難及諸大眾。汝等當知。有漏世界十二類生。本覺妙明覺圓心體。與十方佛無二無別。由汝妄想迷理為咎。癡愛發(fā)生。生發(fā)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則此十方微塵國土非無漏者。皆是迷頑妄想安立。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云點太清里。況諸世界在虛空耶。汝等一人發(fā)真歸元。此十方空皆悉銷殞。云何空中所有國土而不振裂。汝輩修禪飾三摩地。十方菩薩。及諸無漏大阿羅漢。心精通□。當處湛然。一切魔王。及諸鬼神。諸凡夫天。見其宮殿無故崩裂。大地振坼。水陸飛騰。無不驚懾。凡夫昏暗。不覺遷訛。彼等咸得五種神通。唯除漏盡。戀此塵勞。如何令汝摧裂其處。是故鬼神。及諸天魔魍魎妖精。于三昧時。僉來惱汝。
⊙飾。莊嚴也。以功德智慧。莊嚴法身。則修德有功。性德方顯。故與菩薩羅漢心精□湛也。凡夫昏暗不覺遷訛者。譬如人在大舟之中。舟行人尚不覺。況世界震動。凡夫那知。余皆如文。
己二、勸誡迷心悟得失二。初勸悟則成得。二誡迷則成失。庚、今初
然彼諸魔雖有大怒。彼塵勞內。汝妙覺中。如風吹光。如刀斷水。了不相觸。汝如沸湯。彼如堅冰。暖氣漸鄰。不日消殞。徒恃神力。但為其客。成就破亂。由汝心中五陰主人。主人若迷?偷闷浔。當處禪那。覺悟無惑。則彼魔事無奈汝何。陰銷入明。則彼群邪咸受幽氣者。今明能破暗。近自鎖殞。如何敢留擾亂禪定。
⊙此中凡舉四喻。一者風吹光。二者刀斷水。但是不動不傷。明其無害而已。三者湯消冰。四者明破暗。則不惟無害。又能轉魔界為佛界矣。修心之士。其可不自勉乎。
庚二、誡迷則成失
若不明悟。被陰所迷。則汝阿難。必為魔子。成就魔人。如摩登伽。殊為眇劣。彼唯咒汝破佛律儀。八萬行中。只毀一戒。心清凈故。尚未淪溺。此乃隳汝寶覺全身。如宰臣家。忽逢籍沒。宛轉零落。無可哀救。
⊙一切境界。皆依陰發(fā)。故但云被陰所迷。以離五陰則無天魔鬼神可得故也。籍沒者。沒其屬籍。
戊二、別明境發(fā)之相五。初明色陰境。至五明識陰境。己初、中三。初總示陰相。二別明發(fā)相。三結過勸示 .庚初、又四。初牒示圓通正行。二正示色陰區(qū)宇。三懸示色陰盡相。四結示本惟妄想。辛、今初
阿難當知。汝坐道場。銷落諸念。其念若盡。則諸離念一切精明。動靜不移。憶忘如一。當住此處。入三摩地。
⊙道場者。修道之場。若據(jù)佛世及末世利根。止取可安居處。便為道場。若欲事理并修。克期取證。則指三七壇儀之后。即于此處修三摩地。乃至端坐安居經(jīng)一百日。名為坐道場也。銷落諸念。即入流亡所正修功夫。以一心圓頓止觀。隨觀一境。銷镕五陰生死情計。譬如大冶鑄金。故名為銷。令彼垢除。故名為落。其念若盡。通則從觀行盡。至究竟盡。別則且約觀行名盡。所謂初登五品。圓伏五住煩惱也。離念一切精明。通亦從觀行離。至究竟離。則有觀行精明。乃至究竟精明。今且約觀行言之。既登觀行一品。便能動靜不移。憶忘如一。觀音所謂所入既寂者是也。當住此處入三摩地者。印成下手功夫正應如此也。然此處有二義。一約觀。二約境。約觀者。即是離念精明之處。約境者。即是事理二境。各有通別。通者。二十五門為事境。門門所具如來藏性為理境。別者。耳門為事境。聞性本圓本通本常為理境。今正合明以此離念精明之觀。住于耳根聞性圓通常處。乃可入三摩地也。利根之士。便從此處一超直入。若色陰習強。則有幽暗區(qū)宇現(xiàn)在前耳。
辛二、正示色陰區(qū)宇
如明目人。處大幽暗。精性妙凈。心未發(fā)光。此則名為色陰區(qū)宇。
⊙此明觀行位中色陰現(xiàn)前之相也。圓解已開。故如明目之人。事障未破。故如處大幽暗。了知色陰本如來藏。故云精性妙凈。理境未現(xiàn)。故云心未發(fā)光。被此虛妄色質覆障真性。故名色陰區(qū)宇。區(qū)者。區(qū)局。宇者。處所也。
辛三、懸示色陰盡相
若目明朗。十方洞開。無復幽黯。名色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劫濁。
⊙十方洞開無復幽黯者。即所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乃至明暗通塞恬變合離生滅種種二相。皆悉了然不生。故名為色陰盡超劫濁也。同居十方洞開。則六凡色陰盡。方便十方洞開。則二乘色陰盡。實報十方洞開。則菩薩色陰盡。如次超于三土劫濁。又有觀行開觀行盡觀行超。乃至究竟開究竟盡究竟超之不同。須以第二卷中釋五陰文。及第六卷釋圓通文。與此對參。方知此文脈絡旨趣。
辛四、結示本惟妄想
觀其所由。堅固妄想以為其本。
⊙夫九界眾生。于此漏無漏色。誰不以為定有實法。良以不曾子細觀其所由故也。今以佛眼照窮色陰之源。不過由于堅固妄想。所謂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yè)發(fā)現(xiàn)。豈真有堅固之實色哉。但是妄想謂堅固耳。堅固妄想為本。則是無本。所以圓頓止觀一起。彼則隨盡也。設有實法。如何可盡。設不達其元非實法。惟屬妄想。如何可成圓頓止觀。思之思之。下皆準此。
庚二、別明發(fā)相十。初精明外溢身能出礙。至十邪心含魅妄見妄說。此之十境;蛳然蚝。或發(fā)不發(fā);蛴胁l(fā);驈椭匕l(fā)。事非一致。今但次第詳列。令行人知是色陰境耳。辛、今初
阿難。當在此中精研妙明。四大不織。少選之間。身能出礙。此名精明流溢前境。斯但功用暫得如是。非為圣證。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此中。即前文所謂此處。指于即事之理境也。精研者。觀行之功。妙明者。藏性之理。通在二十五境。別在耳門。由其精研妙明。能令四大不織。是故少選時間身能出礙也。身能出礙者。依于色陰所發(fā)之境。精明流溢者。出其境界之名。斯但功用等者。明其發(fā)境之由。由于功用。功用至此。亦是善現(xiàn)。但既非圣證。切不可作圣心耳。夫魔之乘人。必伺其或怖或喜。今云非為圣證。所以斷其妄喜。又云名善境界。所以斷其妄怖也。修心者知之。
辛二、精明內溢拾出蟯蛔
阿難。復以此心精研妙明。其身內徹。是人忽然于其身內拾出蟯蛔。身相宛然。亦無傷毀。此名精明流溢形體。斯但精行暫得如是。非為圣證。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此心。亦指觀行之心。精行。亦功用也。余可知。
辛三、精魄合離空中聞法
又以此心內外精研。其時魂魄意志精神。除執(zhí)受身。余皆涉入;橘e主。忽于空中聞說法聲;蚵勈酵竺芰x。此名精魄遞相離合。成就善種。暫得如是。非為圣證。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初文雖云精研妙明。而是外研居多。是故精明流溢前境。次文雖亦精研妙明。而是內研居多。是故精明流溢形體。今則內外并研。故令魂魄意志精神。但除執(zhí)受總報之身。余皆互相涉入互為賓主。遂于空中十方聞敷法義也。醫(yī)書云。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膽藏志。腎藏精。心藏神。當知遞相離合互為賓主。良由于此。一切唯心。唯心所現(xiàn)諸法。皆不可思議也。
辛四、心魂染悟見佛踞臺
又以此心澄露皎徹。內光發(fā)明。十方遍作閻浮檀色。一切種類;癁槿鐏。于時忽見毗盧遮那。踞天光臺。千佛圍繞。百億國土。及與蓮華。俱時出現(xiàn)。此名心魂靈悟所染。心光研明。照諸世界。暫得如是。非為圣證。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澄者。妙止之功。露者。妙觀之力。澄以妙止。露以妙觀。使此心皎潔瑩徹。故得內光發(fā)明。報土乍現(xiàn)。毗盧遮那。此云光明遍照。即是法報合身。蓋觀行中所觀色陰。元不局于同居。今既心光研明。加以靈悟所染。豈無暫照之力。但不可認為圣證耳。言靈悟所染者。尋常習聞教相。曾知華藏境界熏成種子于心魂也。
辛五、精明逼現(xiàn)空成寶色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觀察不停。抑按降伏制止超越。于時忽然十方虛空成七寶色;虬賹毶。同時遍滿。不相留礙。青黃赤白。各各純現(xiàn)。此名抑按功力逾分。暫得如是。非為圣證。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抑按降伏制止。皆是圓伏五住之功。超越二字。言其用功精進過分也。此是于觀行中。由圓解力。暫時橫見寂光境界。非關斷惑。故不可作圣解。
辛六、心見密澄暗室睹物
又以此心研究澄徹。精光不亂。忽于夜半。在暗室內。見種種物。不殊白晝。而暗室物。亦不除滅。此名心細密澄其見。所視洞幽。暫得如是。非為圣證。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澄徹者。寂照之體。由研究而精光不亂。故能暗室見異物也。蓋鬼神諸趣。恒與人間雜居;ゲ幌嗟K;ゲ幌嘁。今以心細所視洞幽。方乃別見種種異物。而暗室物亦不除滅。則仍不相礙也。
辛七、塵并入純燒斫無礙
又以此心圓入虛融。四體忽然同于草木。火燒刀斫曾無所覺。又則火光不能燒爇?v割其肉。猶如削木。此名塵并。排四大性。一向入純。暫得如是。非為圣證。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心體本自虛融。由堅固妄想而生窒礙。今以止觀之功。圓入虛融之性。深觀內四大性。與外四大。均是惟心所現(xiàn)。無我我所。故名排四大性而令塵相并銷也。然但觀行暫成。豈容以此濫圣。
辛八、凝想化現(xiàn)遍見諸界
又以此心成就清凈。凈心功極。忽見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國。具足七寶光明遍滿。又見恒沙諸佛如來遍滿空界。樓殿華麗。下見地獄。上觀天宮。得無障礙。此名欣厭凝想日深。想久化成。非為圣證。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欣厭者。欣凈厭穢之心也。凈穢雖并唯心。不妨熾然欣厭。欣厭若極。與不欣厭亦非異轍。是故圓頓行人。正可求生凈土。但圣境雖現(xiàn)。不可妄作圣心耳。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心作依作正。是心是依是正。了知惟是想久化成。不作圣解。如遠公三見圣相。何過之有。若作圣解。乃成邪矣。
辛九、逼心飛出夜見遠方
又以此心研究深遠。忽于中夜遙見遠方市井街巷親族眷屬;蚵勂湔Z。此名迫心逼極飛出。故多隔見。非為圣證。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研究深遠者。觀于事境理諦豎窮橫遍之體性也。迫逼飛出。亦是暫時境界耳。緣影未破。豈圣證乎。
辛十、邪心含魅妄見妄說
又以此心研究精極。見善知識形體變移。少選無端種種遷改。此名邪心含受魑魅或遭天魔入其心腹。無端說法通達妙義。非為圣證。不作圣心。魔事銷歇。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精極者。言其研究功深。至此則與菩薩羅漢心精將□。色陰將破。虛空將殞。故魔事從此而發(fā)也;蛴诙ㄖ。妄見善知識形無端變改。現(xiàn)佛現(xiàn)通。當知此名偶因邪心含受魑魅。有此妄見。非真見圣相也。又或偶遭天魔入其心腹。令此行人。自己無端說法通達妙義。當知此是魔力使然。非真實心開也。此雖防心不密。致使魔魅得入。若能不作圣心。則魔事終歸銷歇。惟其妄作圣解。乃中天魔計耳。
庚三、結過勸示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現(xiàn)境。皆是色陰用心交互。故現(xiàn)斯事。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緣。迷不自識。謂言登圣。大妄語成墮無間獄。汝等當依如來滅后。于末法中。宣示斯義。無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言此十種境界。從禪那中發(fā)現(xiàn)者。皆由無始虛妄色陰。與今所用妙止觀心。能所交互。故現(xiàn)斯事也。蓋能觀之心如鉆。所觀陰境如木。陰中藏性如火。種種現(xiàn)境如煙。鉆火得煙。則知去火不遠。故一一名善境界。見煙而止。則火不可得。損木損工。譬如中途迷惑。反受群邪也。下皆準知。
己二、明受陰境三。初總示陰相。二別明發(fā)相。三結過勸示。庚初、中四。初結前色陰盡相。二正示受陰區(qū)宇。三懸示受陰盡相。四結示本惟妄想。辛、今初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陰盡者。見諸佛心。如明鏡中顯現(xiàn)其像。
⊙大佛頂首楞嚴王三昧。始終皆以止觀而為體用。今言奢摩他中。舉止以攝觀也。同居色陰盡。見佛一切智心。方便色陰盡。見佛道種智心。實報色陰盡。見佛一切種智心。又達三土色陰即空名盡。見佛一切智心。達三土色陰即假名盡。見佛道種智心。達三土色陰即中名盡。見佛一切種智心也。則有觀行見。相似見。乃至究竟見之不同。利根之人。一盡一切盡。一見一切見。若受陰習強者。則于觀行位中。又現(xiàn)客邪區(qū)宇。
辛二、正示受陰區(qū)宇
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猶如魘人。手足宛然。見聞不惑。心觸客邪。而不能動。此則名為受陰區(qū)宇。
⊙觀行見于佛心。故若有所得。未與法流水接。故猶未能用也。受以領納前境為義。今六根雖不緣塵。而領納之習仍在。所以猶如魘人。了知六入本如來藏。故喻之以手足宛然見聞不惑。三土虛妄受陰。喻以客邪。不得去住自由。喻不能動。蓋雖非實有外邪。只此受陰區(qū)宇。便是心觸客邪也。
辛三、懸示受陰盡相
若魘咎歇。其心離身。返觀其面。去住自由。無復留礙。名受陰盡。是人則能超越見濁。
⊙聞所聞盡。知魘咎歇。無所執(zhí)受。故心得離身。離分段身。則于同居去住自由。離變易身。則于方便實報去住自由。余如耳根圓通中說。
辛四、結示本惟妄想
觀其所由。虛明妄想以為其本。
⊙因于違順妄境。生諸損益妄受。虛有所明。是受陰相。此之虛明。但是妄想。非真有虛明也。既識其本。則不被其所惑矣。
庚二、別明發(fā)相十。初過抑生悲。至十愛極成貪。辛、今初
阿難。彼善男子。當在此中得大光耀。其心發(fā)明。內抑過分。忽于其處發(fā)無窮悲。如是乃至觀見蚊虱。猶如赤子。心生憐愍。不覺流淚。此名功用抑摧過越。悟則無咎。非為圣證。覺了不迷。久自銷歇。若作圣解。則有悲魔入其心腑。見人則悲。啼泣無限。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此中者。事理二境觀行三昧之中也。由觀行力。破色陰境。故能得大光耀。由其受陰未破。故發(fā)種種諸受境界。蓋受有五種。一苦。二樂。三憂。四喜。五舍。今之悲心。乃緣眾生苦受而發(fā)也。雖似大悲。實依受陰。只因內抑過分而發(fā)。豈入圣階。所貴覺了不迷。庶不招魔成失耳。
辛二、感激生勇
阿難。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勝相現(xiàn)前。感激過分。忽于其中生無限勇。其心猛利。志齊諸佛。謂三僧祇。一念能越。此名功用陵率過越。悟則無咎。非為圣證。覺了不迷。久自銷歇。若作圣解。則有狂魔入其心腑。見人則夸。我慢無比。其心乃至上不見佛。下不見人。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于觀行定中。剝去一層色礙境界。露出一種虛明境界。故感激過分而生于勇。此緣自心樂受而發(fā)也。文皆可知。
辛三、智衰成憶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前無新證。歸失故居。智力衰微。入中隳地。迥無所見。心中忽然生大枯渴。于一切時沈憶不散。將此以為勤精進相。此名修心無慧自失。悟則無咎。非為圣證。若作圣解。則有憶魔入其心腑。旦夕撮心懸在一處。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受陰未破。故前無新證。色陰既銷。故歸失故居。此緣自心舍受而生枯渴也。病在定過于慧。所以沈憶懸心。
辛四、慧勝成劣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哿^定。失于猛利。以諸勝性。懷于心中。自心已疑是盧舍那。得少為足。此名用心忘失恒審。溺于知見。悟則無咎。非為圣證。若作圣解。則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見人自言我得無上第一義諦。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此緣喜受而生勝性也。病在慧過于定。所以忘失恒審。
辛五、失守生憂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新證未獲。故心已亡。歷覽二際。自生艱險。于心忽然生無盡憂。如坐鐵床。如飲毒藥。心不欲活。常求于人令害其命。早取解脫。此名修心失于方便。悟則無咎。非為圣證。若作圣解。則有一分常憂愁魔入其心腑。手執(zhí)刀劍。自割其肉。欣其舍壽;虺n愁。走入山林。不耐見人。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新證未獲。亦指受陰未破。故心已亡。亦指色陰先鎖。此緣憂受而求自害。定慧俱劣。
辛六、慧劣成喜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處清凈中。心安隱后。忽然自有無限喜生。心中歡悅。不能自止。此名輕安無慧自禁。悟則無咎。非為圣證。若作圣解。則有一分好喜樂魔入其心腑。見人則笑。于衢路傍。自歌自舞。自謂已得無礙解脫。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
⊙此緣輕安而生喜受。亦是定過于慧。
辛七、見勝成慢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自謂已足。忽有無端大我慢起。如是乃至慢。與過慢。及慢過慢;蛟錾下。或卑劣慢。一時俱發(fā)。心中尚輕十方如來。何況下位聲聞緣覺。此名見勝無慧自救。悟則無咎。非為圣證。若作圣解。則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禮塔廟。摧毀經(jīng)像。謂檀越言。此是金銅;蚴峭聊。經(jīng)是樹葉;蚴恰跞A。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卻崇土木。實為顛倒。其深信者。從其毀碎。埋棄地中。疑誤眾生。入無間獄。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自謂已足。亦緣喜樂而生諸慢也。恃己陵他。名大我慢。同德相傲。但名為慢。于同爭勝。名為過慢。于勝爭勝。名慢過慢。未得謂得。名增上慢。以劣自矜。名卑劣慢。不禮塔廟等。即是邪慢。共名七慢。此但見于定中勝相。故云無慧自救也。
辛八、輕安自足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于精明中。圓悟精理。得大隨順。其心忽生無量輕安。己言成圣。得大自在。此名因慧獲諸輕清。悟則無咎。非為圣證。若作圣解。則有一分好輕清魔入其心腑。自謂滿足。更不求進。此等多作無聞比丘。疑誤眾生墮阿鼻獄。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精明中者。色銷之境界。圓悟精理者。悟此受陰本如來藏也。得大隨順。亦是喜樂二受。因慧獲諸輕安。既得輕安。便自謂足。仍是定過于慧。故成無聞比丘。良由不達法相故也。
辛九、空解成斷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于明悟中。得虛明性。其中忽然歸向永滅。撥無因果。一向入空?招默F(xiàn)前。乃至心生長斷滅解。悟則無咎。非為圣證。若作圣解。則有空魔入其心腑。乃謗持戒。名為小乘。菩薩悟空。有何持犯。其人常于信心檀越。飲酒啖肉。廣行淫穢。因魔力故。攝其前人。不生疑謗。鬼心久入;蚴呈耗蚺c酒肉等。一種俱空。破佛律儀。誤入人罪。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明悟中。即是色陰既銷之觀慧中。虛明性。即是受陰性也。此亦緣于舍受而成空解。乃慧多定少之咎。每見今時知識。雖不敢啖肉行淫。而比丘戒法罕有不判為小乘者。其亦幾鄰于魔說矣。豈不險哉。
辛十、愛極成貪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味其虛明。深入心骨。其心忽有無限愛生。愛極發(fā)狂。便為貪欲。此名定境安順入心。無慧自持。誤入諸欲。悟則無咎。非為圣證。若作圣解。則有欲魔入其心腑。一向說欲為菩提道;T白衣平等行欲。其行淫者。名持法子。神鬼力故。于末世中。攝其凡愚。其數(shù)至百。如是乃至一百二百;蛭辶。多滿千萬。魔心生厭。離其身體。威德既無。陷于王難。疑誤眾生入無間獄。失于正受。當從淪墜。
⊙味受陰之虛明。生愛發(fā)狂。此亦緣喜樂受。有定無慧之過也。
庚三、結過勸示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現(xiàn)境。皆是受陰用心交互。故現(xiàn)斯事。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緣。迷不自識。謂言登圣。大妄語成墮無間獄。汝等亦當將如來語。于我滅后。傳示末法。遍令眾生開悟斯義。無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己三、明想陰境三。初總示陰相。二別明發(fā)相。三結過勸示。庚初、中四。初結前受陰盡相。二正示想陰區(qū)宇。三懸示想陰盡相。四結示本惟妄想。辛、今初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陰盡者。雖未漏盡。心離其形。如鳥出籠。已能成就從是凡身。上歷菩薩六十圣位。得意生身。隨往無礙。
⊙受陰盡相。須約三土。及與六即。今云雖未漏盡。一往且約圓教初信言之。即此根初解之境界也。俱生我執(zhí)尚在。故未漏盡。分別我執(zhí)已斷。故心離其形。如鳥出籠。猶前文所謂去住自由也。六十圣位者。三漸次為能增進。五十七位為所增進。能所合稱。共成六十。于六十中。能進三法通于凡圣。所進干慧是外凡。十信是內凡。余四十六。方名為圣。今通名為圣者。以其從凡入圣。因果理同故也。既登初信。先斷見惑。則勢如破竹。有進無退。由后圣位。令前凡位功行。亦不唐捐。所以名為六十圣位耳。意生身者。隨意所到。身則便到。故云隨往無礙。此有三種。一者入三昧樂意生身。初信能得。二者覺法自性意生身。八信能得。三者種類俱生無作意生身。十信能得。若至初住。分證如來一身無量身。所謂中道法身應化之本。如天上月。普印千江。不復名意生身矣。
辛二、正示想陰區(qū)宇
譬如有人。熟寐寱言。是人雖則無別所知。其言已成音韻倫次。令不寐者。咸悟其語。此則名為想陰區(qū)宇。
⊙利根之人。受陰盡時。一盡一切盡。便能朗然大覺。若想陰習強者。于觀行中。受陰雖復虛妙。又現(xiàn)寐寱區(qū)宇也。想陰未破。喻如熟寐。受陰虛妙。喻如寱言。無別所知者。以喻思惑未斷。不達真境也。言成韻次者。以喻觀行功深。見惑永伏。能鄰圣位也。諸佛菩薩。喻如不寐之人。悉知悉見此善男子。與其觀行心精通□。喻如咸悟其語。但以虛妄想陰所隔。故如醒者能知寐語。寐者不知醒人耳。
辛三、懸示想陰盡相
若動念盡。浮想銷除。于覺明心。如去塵垢。一倫生死。首尾圓照。名想陰盡。是人則能超煩惱濁。
⊙于覺明心如去塵垢。即所謂覺所覺空也。一倫生死者。倫是類義。分段生死。自為一類。變易生死。復為一類。首者。窮其所自始。尾者。究其所由終。了知二種生死。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名為首尾圓照也。同居動念盡。則去見思塵垢。圓照分段生死首尾。方便實報動念盡則去塵沙無明塵垢。圓照變易生死首尾。則有觀行盡。觀行去。觀行圓照。乃至究竟盡。究竟去。究竟圓照。余如圓通中釋。
辛四、結示本惟妄想
觀其所由。融通妄想以為其本。
⊙惟此想陰。能為融變。使心隨境。使境隨心。只此融通。實惟妄想。更非別有融通之性可得也。知此想陰虛妄無本。則不被其所迷矣。
庚二、別明發(fā)相十。初貪善巧想。至十貪長壽想。煩惱雖多。貪為上首。一有所貪。便墮魔網(wǎng)?刹唤湓。辛、今初
阿難。彼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fā)明。三摩地中。心愛圓明。銳其精思。貪求善巧。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谡f經(jīng)法。其人不覺是其魔著。自言謂得無上涅槃。來彼求巧善男子處。敷座說法。其形斯須或作比丘。令彼人見;驗榈坩;驗閶D女;比丘尼;驅嫲凳摇I碛泄饷。是人愚迷;鬄槠兴_。信其教化。搖蕩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口中好言災祥變異;蜓匀鐏砟程幊鍪馈;蜓越倩稹;蛘f刀兵?植烙谌恕A钇浼屹Y無故耗散。此名怪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回。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受陰虛妙者。謂于觀行位中。了知受陰本如來藏。不發(fā)十種魔事。或雖發(fā)而覺悟不惑。故云不遭邪慮也。本以圓解而修圓定。今既不遭受陰中之邪慮。則將轉有漏受成無漏之正受。故云圓定發(fā)明也。夫圓定既得發(fā)明。只須如法精進。從觀行三昧。策入相似分真究竟三昧。則有何善巧之不得。有何法界之不歷。有何機理之不契。有何根本之不析。有何感應之不成。有何靜謐之不入。有何宿命之不知。有何神通之不具。有何深空之不證。有何常住之不獲。而乃忽生心愛。著意貪求。譬如鱗角未成。輒思飛躍。羽毛未備。便擬□扶。學未優(yōu)而求仕。丹未成而先服。其可乎哉。故知招魔成墮。皆是自心妄想為咎耳。一一文中。各有三節(jié)。初從彼善男子至貪求善巧。明其定中所起妄想。二從爾時天魔至俱陷王難。明其妄想所招魔事。三從汝當先覺至墮無間獄。勸誡覺迷所成得失也。初文可知。次文又四。初爾時至身有光明。明其魔事之相。次是人愚迷至潛行貪欲。明其受魔所惑。三口中好言至無故耗散。重明魔所作業(yè)。四此名怪鬼至俱陷王難。結明魔所成事。初言候得其便者。謂得此行人貪想之間隙而可乘也。飛精附人者。以此行人受陰虛妙。魔不能附。所以轉附他人也。其人者。即魔附之人。雖被魔附。彼不自覺。乘于魔力。至此行人之前。現(xiàn)諸善巧。以逗其所貪求也。次是人者。指修定之行人;蟊四Ц街艘詾槠兴_。故信其教化而潛行貪欲也。三口中好言者。仍是魔附之人。不惟惑亂此一行人。亦復遍惑一切也。四此名怪鬼者。出其魔鬼之名。意令行人先覺而罵破之也。弟子。指修定行人。師。即指魔附人。魔業(yè)既熾。故魔去每先遭于王難。然后墮無間也。汝當先覺二句。勸其覺則成得。迷惑不知二句。誡其迷則成失。所云先覺者;蚍罊z其心。令不起貪。或貪心初起。便能覺破;蚰爽F(xiàn)巧。不受其惑。此皆可免輪回。倘一信其教化。破佛律儀?v令從此覺知是魔。亦已悔之晚矣。下文并同。不復更釋?梢岳。
辛二、貪經(jīng)歷想
阿難。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fā)明。三摩地中。心愛游蕩。飛其精思。貪求經(jīng)歷。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谡f經(jīng)法。其人亦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游善男子處。敷座說法。自形無變。其聽法者。忽自見身坐寶蓮華。全體化成紫金光聚。一眾聽人。各各如是。得未曾有。是人愚迷;鬄槠兴_。淫逸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谥泻醚灾T佛應世。某處某人。當是某佛化身來此。某人即是某菩薩等。來化人間。其人見故。心生傾渴。邪見密興。種智銷滅。此名□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回。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辛三、貪契合想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fā)明。三摩地中。心愛綿□。澄其精思。貪求契合。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谡f經(jīng)法。其人實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合善男子處。敷座說法。其形及彼聽法之人。外無遷變。令其聽者。未聞法前。心自開悟。念念移易。或得宿命;蛴兴。或見地獄;蛑碎g好惡諸事;蚩谡f偈;蜃哉b經(jīng)。各各歡娛。得未曾有。是人愚迷;鬄槠兴_。綿愛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谥泻醚苑鹩写笮。某佛先佛。某佛后佛。其中亦有真佛假佛。男佛女佛。菩薩亦然。其人見故。洗滌本心。易入邪悟。此名魅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回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綿者。遠也。纏也。續(xù)也。綿□。猶言懸合。綿愛。猶言纏愛。洗滌本心。言移蕩其正知正見。易入邪悟。謂改正為邪也。
辛四、貪辨析想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fā)明。三摩地中。心愛根本。窮覽物化性之終始。精爽其心。貪求辨析。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jīng)法。其人先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元善男子處。敷座說法。身有威神。摧伏求者。令其座下雖未聞法。自然心伏。是諸人等。將佛涅槃菩提法身。即是現(xiàn)前我肉身上。父父子子。遞代相生。即是法身常住不絕。都指現(xiàn)在即為佛國。無別凈居及金色相。其人信受。亡失先心。身命歸依。得未曾有。是等愚迷。惑為菩薩。推究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谥泻醚匝鄱巧唷=詾閮敉。男女二根。即是菩提涅槃真處。彼無知者。信是穢言。此名蠱毒魘勝惡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回。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恒沙界外一滴之雨。尚知頭數(shù),F(xiàn)前種種松直棘曲鵠白烏玄。皆了元由。此所謂窮物性之終始。析其根元者也。證十力智。自能如圓鏡之普照。豈可妄貪求耶。求元。即求物性根本也。問曰。眼耳鼻舌皆為凈土。與臺宗觀心釋山城等。及六祖直指人心道理。不相侔耶。答曰。臺宗禪宗。俱是即事明理。未嘗撥事相也。今言無別凈居等。既欲執(zhí)理廢事。又豈成真理乎。末世禪門。固有類此者矣。
辛五、貪冥感想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fā)明。三摩地中。心愛懸應。周流精研。貪求冥感。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谡f經(jīng)法。其人元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應善男子處。敷座說法。能令聽眾暫見其身。如百千歲。心生愛染。不能舍離。身為奴仆。四事供養(yǎng)。不覺疲勞。各各令其座下人心。知是先師本善知識。別生法愛。黏如膠漆。得未曾有。是人愚迷;鬄槠兴_。親近其心。破佛律儀。潛行貪欲?谥泻醚晕矣谇笆馈S谀成。先度某人。當時是我妻妾兄弟。今來相度。與汝相隨歸某世界。供養(yǎng)某佛;蜓詣e有大光明天。佛于中住。一切如來所休居地。彼無知者。信是虛誑。遺失本心。此名厲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回。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問曰。前云無別凈居。既是魔說。今云別有大光明天。何亦非耶。答曰。一人成佛時。法界皆為此佛之依正。而云別有所休居地。則有分劑。有方隅矣。故知未了四土橫豎之義。則說有說無。皆戲論耳。
辛六、貪靜謐想(應作貪宿命想)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fā)明。三摩地中。心愛深入?思盒燎凇诽庩幖。貪求靜謐。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谡f經(jīng)法。其人本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陰善男子處。敷座說法。令其聽人。各知本業(yè)。或于其處。語一人言。汝今未死。已作畜生。敕使一人于后蹋尾。頓令其人起不能得。于是一眾傾心欽伏。有人起心。已知其肇。佛律儀外。重加精苦。誹謗比丘。罵詈徒眾。訐露人事。不避譏嫌?谥泻醚晕慈坏湼!<爸疗鋾r。毫發(fā)無失。此大力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回。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此與下節(jié)標章相易。則文理俱順?质清e簡也。
辛七、貪宿命想(應作貪靜謐想)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fā)明。三摩地中。心愛知見。勤苦研尋。貪求宿命。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谡f經(jīng)法。其人殊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知善男子處。敷座說法。是人無端于說法處。得大寶珠。其魔或時化為畜生。口銜其珠。及雜珍寶簡冊符牘。諸奇異物。先授彼人。后著其體;蛘T聽人。藏于地下。有明月珠。照耀其處。是諸聽者。得未曾有。多食藥草。不餐嘉饌;驎r日餐一麻一麥。其形肥充。魔力持故。誹謗比丘。罵詈徒眾。不避譏嫌?谥泻醚运綄毑。十方圣賢潛匿之處。隨其后者。往往見有奇異之人。此名山林土地城隍川岳鬼神年老成魔。或有宣淫。破佛戒律。與承事者。潛行五欲;蛴芯M。純食草木。無定行事。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回。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辛八、貪神通想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fā)明。三摩地中。心愛神通種種變化。研究化元。貪取神力。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谡f經(jīng)法。其人誠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通善男子處。敷座說法。是人或復手執(zhí)火光。手撮其光。分于所聽四眾頭上。是諸聽人。頂上火光皆長數(shù)尺。亦無熱性。曾不焚燒;蛩闲。如履平地。或于空中。安坐不動;蛉肫績取;蛱幠抑。越牖透垣。曾無障礙。唯于刀兵。不得自在。自言是佛。身著白衣。受比丘禮。誹謗禪律。罵詈徒眾。訐露人事。不避譏嫌?谥谐Uf神通自在;驈土钊税姺鹜痢9砹笕。非有真實也。贊嘆行淫。不毀粗行。將諸猥媟。以為傳法。此名天地大力山精海精風精河精土精。一切草木積劫精魅;驈妄堶;驂劢K仙。再活為魅。或仙期終。計年應死。其形不化。他怪所附。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多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回。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辛九、貪深空想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fā)明。三摩地中。心愛入滅。研究化性。貪求深空。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谡f經(jīng)法。其人終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空善男子處。敷座說法。于大眾內。其形忽空。眾無所見。還從虛空。突然而出。存沒自在;颥F(xiàn)其身。洞如琉璃;虼故肿。作旃檀氣。或大小便。如厚石蜜。誹謗戒律。輕賤出家?谥谐Uf無因無果。一死永滅。無復后身及諸凡圣。雖得空寂。潛行貪欲。受其欲者。亦得空心。撥無因果。此名日月薄蝕精氣。金玉芝草麟鳳龜鶴。經(jīng)千萬年不死為靈。出生國土。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多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回。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辛十、貪長壽想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fā)明。三摩地中。心愛長壽。辛苦研幾。貪求永歲。棄分段生。頓希變易細相常住。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jīng)法。其人竟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生善男子處。敷座說法。好言他方往還無滯;蚪(jīng)萬里。瞬息再來。皆于彼方取得其物;蛴谝惶。在一宅中。數(shù)步之間。令其從東詣至西壁。是人急行。累年不到。因此心信。疑佛現(xiàn)前。口中常說十方眾生。皆是吾子。我生諸佛。我出世界。我是元佛。出世自然。不因修得。此名住世自在天魔。使其眷屬。如遮文茶。及四天王毗舍童子。未發(fā)心者。利其虛明。食彼精氣;虿灰驇煛F湫扌腥。親自觀見。稱執(zhí)金剛與汝長命,F(xiàn)美女身。盛行貪欲。未逾年歲。肝腦枯竭。口兼獨言。聽若妖魅。前人未詳。多陷王難。未及遇刑。先已干死。惱亂彼人。以至殂殞。汝當先覺。不入輪回。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住世自在天魔。即第六天上大魔王也。遮文茶。舊示嫉妒女。又云奴神。毗舍。此云啖精氣。此等亦有已發(fā)心者。便不惱亂行人。未發(fā)心者。每思啖人精氣。況此修定男子。受陰虛妙。則精氣虛明。倍為諸鬼所利。今功夫至此。若不加害。倘令想陰一盡。超煩惱濁。永出三界。更于何處候得其便。故須乘此親自現(xiàn)身而破壞之。噫。魔心若此。亦太□矣。所幸彼塵勞內。汝妙覺中。當處禪那覺悟無惑。則彼魔事無奈汝何耳。
庚三、結過勸示二。初結十魔過惡。二結想陰所招。辛、今初
阿難當知。是十種魔。于末世時。在我法中。出家修道;蚋饺梭w。或自現(xiàn)形。皆言已成正遍知覺。贊嘆淫欲。破佛律儀。先惡魔師與魔弟子。淫淫相傳。如是邪精魅其心腑。近則九生。多踰百世。令真修行?倿槟Ь。命終之后。必為魔民。失正遍知。墮無間獄。汝今未須先取寂滅?v得無學。留愿入彼末法之中。起大慈悲。救度正心深信眾生。令不著魔。得正知見。我今度汝。已出生死。汝遵佛語。名報佛恩。
⊙近則九生者。百年為一生。九百年后。正法將滅時也。多踰百世者。三十年為一世。三千年后。正屬末法時也。嗚呼。讀經(jīng)至此。而不痛哭流涕。撫昔傷今。思一振其頹風者。其真魔家眷屬也已。
辛二、結想陰所招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現(xiàn)境。皆是想陰用心交互。故現(xiàn)斯事。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緣。迷不自識。謂言登圣。大妄語成墮無間獄。汝等必須將如來語。于我滅后。傳示末法。遍令眾生開悟斯義。無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 上一篇:大佛頂楞嚴經(jīng)文句卷第八
- 下一篇:大佛頂楞嚴經(jīng)文句卷第十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九)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八)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十)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六)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五)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四)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三)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二)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一)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十二)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十一)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十(之七)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九)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八)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十)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六)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五)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四)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三)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卷九(之七)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