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禪方法

\

  參禪以修止觀為下手。止觀功深,而得定慧。

  參禪以修止觀為下手。止觀功深,而得定慧。止觀二字,必須并重,不可偏廢。若止過于觀,必落昏沉;若觀過于止,必至掉舉。昏沉與掉舉,是二種禪病,不可不知。參時須調(diào)和均等,昏沉則以觀救,掉舉則以止制。

  要修止觀,先依靜處,易于攝心。既得其處,次則調(diào)身,端身正坐。能跏趺坐最好,若不能,即單盤也可。須要不偏不倚,不俯不仰,挺起脊梁,頭靠衣領(lǐng),眼睛打開三分,看自己的鼻尖為限。三則調(diào)氣:將身中濁氣,徐徐放出。外間空氣,漸漸吸入。四則調(diào)息:將自己鼻中出入之息,調(diào)得純凈,不急不緩。調(diào)至此處,則身氣息已得如法。五則調(diào)心:即是調(diào)伏第六意識之妄心,不起思想分別,不思善,不息惡,不攀外境,不緣法塵,即所謂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此即是用止字功夫。

  其心得止,當(dāng)用觀照。不是徒然空坐。若是靜坐,而不觀照,猶如夜境寂靜而無月光。故必須從止起觀。觀字去聲,不是以眼觀看,乃是用智照觀察。離卻心意識,完全不用。單提一句話頭驀直參去。

  參時,即用本覺理體,起一段始覺智光,照著那一個話頭,何謂話頭?如參父母未生以前,如何是我本來面目?如參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如參念佛是誰?隨汝喜歡那一句,即參那一句,提起一句話頭,反覆參究。一段心光,即照這句話頭,起疑情如何是,歸何處,是誰,即是疑情。只許疑,不許解,解即過生。即所謂行起解絕,不容擬議思量。

  參禪用智不用識,識有分別,智無分別。若有分別,則妄心生。心生不能止,非智別無能觀,故參禪者,要看一句話頭?丛掝^即是方法。

  一句話頭看得好,疑情才提得起。疑情提得起,妄想才斬得斷。以疑情制服妄想,即是堵截第六識。不許行動。疑情與妄想,不能并立,喻如明暗。

  參禪最重疑情,未曾親見本來面目,總是疑去,如何是我本來面目。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一句話頭,一段疑情,要綿綿密密,不可放松。將平時所用的第六意識,活的要打得死。古語云:“打得妄想死,方許法身活。”真參禪的人,參得如癡如醉。行不知行,坐不知坐。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這才是功夫相應(yīng),一宣參到水盡山窮,便有轉(zhuǎn)身時節(jié)。所謂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參之者必宜耐煩,未可以速求功效。

  止即是寂,觀即是照。止觀雙行,寂照并運。如鳥兩翼,如車兩輪,務(wù)宜均等。須知參禪,絕對不用意識,意識是禪定生死冤家!楞嚴(yán)經(jīng)》阿難問定,佛未與說定之先,即破除意識。不獨破除惡念,乃至所有勝善功能,亦復(fù)破盡無余,即不用意識之明證也。

  意識亦有惺寂,即共寂照相仿佛,不可不察。古德有云:“寂寂惺惺是,無記寂寂非;惺惺寂寂是,妄想惺惺非。”此偈是教人回光近照,照徹心源。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功成,定慧具足。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