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凈土宗 > 凈土經(jīng)論 >

凈土探微-第七章(一)

  凈土探微 作者:弘學(xué)

  第七章凈土法門的修持

  第一節(jié)凈土資糧

  修學(xué)凈土法門的行者,必須具足凈土的資糧。所謂資糧,即必須品,積集、準備之意。資為資助,糧為糧食;譬如人遠行,必假糧食以資助其身,故欲證三乘之苦者,宜以善根功德之糧以資助己身。諸經(jīng)中亦每以“資糧”一詞,引申為趨向菩提的資本,或謂長養(yǎng)資益菩提之因的諸善法。凈土資糧,為信、愿、行三者,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大乘佛教其他的學(xué)派,是由信生解,由解起行。而凈土法門是由信生愿,由愿導(dǎo)行。在修行精進的次第里,頭一步是行,后一步是行,只是中間這一步,大乘其他學(xué)派要“生解”,凈土法門是要“發(fā)愿”,二者不同。解,含有詮釋之義,即思維事物之理而能有所了知者。所以學(xué)佛有信難、解難、行難之說。而最難通過的一關(guān),則是解,由理解真理而得知者,在眾生中是少數(shù),凈土法門以愿代解,便是將這最難的一關(guān)通過。這信是很關(guān)鍵的,也是很難的,故凈土法門又稱“易行難信之法”。

  藕益大師說:“以信愿持名為修行之宗要”。由信生愿,由愿起行,行就是持名的妙行。信愿行為三資糧,非信不足啟愿、非愿不足導(dǎo)行,這是一個連環(huán)。行者若懷疑西方凈土是否真有,自己念佛能否往生,他就不可能發(fā)起真愿。如有信愿,自然就能引起持名念佛等的妙行,持名念佛等不是普通的修行,而是極微妙的,深不可測,功德難思的妙行。只有這樣的妙行,才能實現(xiàn)廣度眾生大愿。如無此妙行,眾生想出離生死都很難,更何況能度他。所以,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愿,證所信。只有持名念佛等法門,才能滿足自己所發(fā)的大愿,并且證實自己所信,證實持名念佛等凈土法門即得往生的勝行,證實“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妙理。

  一、信

  凈土資糧的第一要義為信。人類的文化、社會的基礎(chǔ),都在“信”。按中國漢字的解說:“人言為信”。說的話都能根據(jù)真實的道理,真實的事實,沒有虛妄,這就是信。聽話的人,知道說話人的真實不虛,相信他所說的真實性,沒有懷疑,這也是信。人類的語言,所以能夠發(fā)生良好的作用,其基礎(chǔ)完全建立在這個“信”字上面。佛法以信為入門的條件,而要對佛法產(chǎn)生信心,絕不是容易的事。《大乘百法明門論》將信列為善心所法,謂于實事實理,如對四圣諦等,深信認可,于三寶功德深信為樂,于一切世出世善深信能生起希望,其體澄清為性。對治不信,樂于作善為業(yè)。這“信”被列為善心所法之首,因為其對實、德、能三者,深信而喜樂。實,指的是諸法之實事實理,理與事不可偏廢;德,指修行之德性德行,行與性不可相違;能,指作善之能成能得,得與成全憑毅力。三者以信心堅定為入道之門。

  從凈土法門本身來說,它很特別,不必求解。佛法所以難信,以至誤信、誤解,都因為必須悟解,方能成行。我們的智慧不夠,不但不能“信”,信了還會發(fā)生誤解,走錯路。如來慈悲,所以特別開示出不必求解,自能深解,絕無差錯的穩(wěn)妥方便法門。所以佛經(jīng)中說:“為此世間說此難行之法,是為甚難。”世親菩薩在《凈土論》中強調(diào)“我一心”而與之相應(yīng),就是這個道理。如親鸞大師解釋說:“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無決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續(xù),余念間故。此三句輾轉(zhuǎn)相成,以信心不淳故無決定;無決定故念不相續(xù)。亦可念不相續(xù)故不得決定信,不得決定信故心不淳。與此相違名‘如實修行相應(yīng)’,是故論主建言‘我一心’。”

  信,可分為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等六項:

  第一,信自,信我現(xiàn)前一念之心,豎無前后,橫無邊涯,終日隨緣,終日不變,十方虛空微塵國土,原是我一念中所現(xiàn)諸物,如今我雖迷惑沉淪,輾轉(zhuǎn)六道,茍一念回心,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歸見自家彌陀,更無疑慮,是名信自。怎應(yīng)要說信自呢?當(dāng)知這個“自”,不是那個有我相的自我,而是指離一切相的自性,也就是指本有的妙明真心。這真心不是肉團心,肉團心是指心臟。我的自心,不是緣影心。緣影心即是第六識能攀緣的心,此心只是緣色、聲、香、味、觸五塵所生的影像,故名緣影心!妒楞嚴經(jīng)》明示此義的記載,當(dāng)年阿難多聞第一,但遇摩登伽女,幾將破戒,幸蒙佛陀解救,此時阿難震動,哀請佛陀開示。佛問阿難:“以何為心?”阿難回答,佛方才問此心在內(nèi),在外,還是在中間等等,用心來推尋。所以“即能推者,我將為心。”阿難認為自己這個能推想尋思的心,即是自心。佛當(dāng)時呵責(zé)阿難說:“咄!阿難,此非汝心。……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無始至于今生,認賊為子,失汝元常,故枉受輪轉(zhuǎn)。”佛直示阿難,你所謂的自心,那不是你的心,那只是外界五塵所引起的妄想。它迷惑你的真性,這是妄心。妄心不但不是你自己,而且是自己的敵人,它迷惑了你的真性,于是你便失去了本有的常住真心,而經(jīng)受輪回之苦!独銍澜(jīng)》這段開示很重要,啟示著“見道”、“修道”與“證道”的關(guān)系,由見道才能修道,由修道才能證道,可知見道是關(guān)鍵性的第一步。見道的方便是顯真心,而其最初方便就是破妄心。所以第六意識是緣影心而不是自心。應(yīng)該深切體會信受,這樣的信心是我們的根本,要認清當(dāng)前這個能推尋思維自以為是的心,是賊,是害自己的,不要相信它,這才有希望恢復(fù)自己的真心,也就是本來的佛性。我們目前雖是妄心作主,因妄想執(zhí)著,真心未能顯現(xiàn),故而昏迷倒惑。但我們?nèi)裟芤荒罨匦?依佛教誨,背塵合覺,發(fā)菩提心,求生凈土,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凈土行者,于此應(yīng)生決定信心,不可疑惑,這就是自信。信自,也即是信自己的本覺佛性。

  第二,信他,就是信他佛。首先是信釋迦牟尼佛,絕無誑語,絕無虛愿,隨順諸佛真實教誨,決定生極樂凈土,更無疑惑。釋尊是我們的導(dǎo)師,教導(dǎo)信徒受持五持不能妄語,所以釋尊絕對不會說妄語,《阿彌陀佛經(jīng)》是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xiàn)在說法。”而且《無量壽經(jīng)》與《觀經(jīng)》,都有會中大眾,親見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的記載,應(yīng)當(dāng)相信,并依教奉行,愿生彼國。二者要相信阿彌陀佛決無虛愿,所發(fā)四十八愿的中心是第十八愿,“十方眾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若能聞名生信,而且至心信受,至心即是指誠心。三者要信十方一切諸佛。隨順諸佛真實教誨,決心求生,更無疑,是名信他。

  六信中信自和信他是不可分離的一對,兩者都能信,才是正信。一般來說,文化不高的行者,閱讀經(jīng)典不多,容易信他,而難于信自。若說自心是佛,便不敢承當(dāng),并認為那是一種我慢。有人聽到唯心凈土,自性彌陀,便不敢信,認為是虛無縹渺,怕落空。這都是信心不深的表現(xiàn)。而另一種行者,便是專談信自,不能信他。這多屬有知識障的人,喜說自心是佛,但不信他佛,認為念佛求往生,是心外覓法,是著相。于是輕視凈土,當(dāng)然也就錯過了這個殊勝的法門,而難于在現(xiàn)在生中證不退轉(zhuǎn)。

  第三是信因,即深信散亂持名,猶為成佛種子,我今一心不亂,安得不生凈土,是名信因。

  第四是信果,即深信極樂世界凈土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皆從念佛得生,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如影必隨形,響必應(yīng)聲。持名念佛,功不唐捐,不可疑慮,是名信果。

  信因和信果也是不可分離的一對。一個人真深信因果,就不是普通的人了。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便知一切皆有前因,用不著貪求、計較、分別和營謀,自然減少無為的煩惱與過失。這三世因果是不會錯的,佛經(jīng)說:“欲知過去因,現(xiàn)在受者是。欲知將來果,現(xiàn)在作者是。”

  第五者是信事,即深信實有極樂國土在十萬億佛土之外,清凈無比,絕非寓言,是名信事。

  第六者是信理,即深信十萬億佛土不出我現(xiàn)前一念,以我現(xiàn)前一念之心無有外故;又深信凈土依正主伴,皆為我現(xiàn)前一念心所現(xiàn)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眾生心性亦遍,如一室千燈,光光互遍,不相妨礙,是名信理。

  事與理也是一對。事是事相,理是本體。事理就是事物與有形無形種種諸相。眼前所見,幢幢高樓,男女老少,以及大地山河,日月星辰,飛禽走獸,蜎飛蠕行,六道輪回,生生死死,萬事萬物,都是事相。對所有這些事相,若問其究竟以什么為本體呢?從科學(xué)上說,宇宙萬物推其本源,不過由多種原子組成。而原子的本質(zhì)呢?只是電子、質(zhì)子和中子。再若更進而問,當(dāng)然小中還有更小,這是不可窮盡的。然而仍可以用能量與波動來闡釋從事相上看到的森羅萬象,這就是本質(zhì)了。若從佛法上說的本體,即本性與佛性相等,本來沒有生滅。這里所說的本體,即是理。理不是指道理,道理是知解,是人的思維產(chǎn)物,是有生滅的。理即是真心、實相,亦是全法界。法界即是一切眾生身心的本體。

  以上之六信顯發(fā)真信,所謂真信:信我與彌陀,覺性無二,我雖昏迷,覺性未失,一念回光,便同本得;信性雖無二,位乃天淵,佛是究竟佛,我則隨業(yè)流轉(zhuǎn);信我是彌陀心內(nèi)眾生,佛是我心內(nèi)之佛。憶佛念佛必定見佛,這是生信之根本。

  二、愿

  凈土資糧的第二要義為愿。愿和信解行證的關(guān)系是相當(dāng)密切的,世出世法都重在實行。倘若不去實行,單是空說、空想,一定得不到效果。實行就是真實去做。我們做一件事情,一定是愿意去做的。如若不愿意而勉強去做,也不會有成績,所以行從愿生。怎樣才能發(fā)起這個愿意去做的愿呢?必須對這件事先有深切的了解。要了解,必須學(xué)習(xí);要學(xué)習(xí),必須先信。所以,由信到解,由解到行,是一定的次序。解里包括了學(xué),行里包括了愿,佛法的通途教理,是依個個次序進修。

  如來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xiàn)于世,為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四十九年說法,無非是為了這件事。中間為實施權(quán),說三乘教,是為不了佛智的人說,不是如來出世本懷。所以方等時興起這個特別法門,說凈土經(jīng)典,使三乘五性共證真常,同出生死。對娑婆世界毫無貪戀,愿意出離,一心所向往的只是極樂世界,這就是愿。上根聞聲,頓徹法源,自然發(fā)愿求生。下根不了佛智,只要發(fā)愿求生,也能究竟成佛!稛o量壽經(jīng)》里,佛告彌勒菩薩說:“若有眾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德,愿生彼國,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乘智,于此諸智疑惑不信;然猶信罪福,修習(xí)善本,愿生其國。此諸眾生,生彼宮殿,壽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jīng)法,不見菩薩聲聞圣眾,是故于彼國土,謂之胎生。若有眾生,明信佛智,乃至勝智,作諸功德,信心回向。此諸眾生,于七寶華中,自然化生,跏跌而坐,須臾之頃,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諸菩薩具足成就。”佛又告彌勒菩薩說:“以疑惑佛智故,生彼七寶宮殿,無有刑罰,乃至一念惡事。于五百歲中,不見三寶,不得供養(yǎng),修諸善本,以此為苦。雖有余樂,猶不樂彼處。若此眾生,識其本罪,深自悔責(zé),求離彼處,即得如意,往旨無量壽佛處,恭敬供養(yǎng),亦得遍至無量無數(shù)諸余佛所,修諸功德。彌勒當(dāng)知,其有菩薩,生疑惑者,為失大利。是故應(yīng)當(dāng)明信諸佛無上智慧。”

  這段經(jīng)文闡述了往生凈土的有二種人:一是信佛智、了佛智的;二是不信佛智,猶信罪福的。能信佛智,必了佛智,必信罪福,不信佛智,還信罪福,發(fā)愿求生,也能往生,但不能見佛。這是一種修不修慧的人,若不生凈土,必生人天,還要墜落。一生凈土,自以不能見佛為苦,生覺悟心,勤求佛智,自能見佛。一見佛之后,便和一切菩薩相同了。怎樣才能信佛智,了佛智呢?佛智是大般若,佛所說的經(jīng)典是文字般若,讀誦大乘佛典,對佛典所說的事相道理,生實信心,不生一念疑惑心,更不敢用凡夫的業(yè)識分別心去妄測佛智,將自己的凡情知見統(tǒng)統(tǒng)放下,久之就能潛通佛智了!稛o量壽經(jīng)》將阿彌陀佛的往劫行愿作了說明,這是凈土思想啟教的來源,前面章節(jié)所述《本愿思想》、《阿彌陀佛因位修行四十八愿》已有敘述。凈土教義,全包含在佛的四十八愿里,不了解佛愿,就不了解凈土法門。凈土的依正莊嚴,和往生的行愿,在《無量壽經(jīng)》里說得極詳細,以愿為主,佛愿、眾生愿,感應(yīng)道交,決定往生。

  《阿彌佛陀經(jīng)》里,佛再三勸信、勸愿。因為愿切而自然行篤,但要愿切而必在深信。愿者即離娑婆,欣求極樂,以娑婆世界為穢土,即自心所造之穢,自心之穢,理應(yīng)厭離。極樂凈土,即自心所感之凈,理應(yīng)欣求。此愿歸納,大約有五:

  第一愿,佛道無誓愿成,以自性與佛性同故,萬德莊嚴,誓不退墮。

  第二愿,眾生無邊誓愿度,以自性眾生,自應(yīng)度故。

  第三愿,法門無邊誓愿學(xué),因深入經(jīng)藏,智慧如海,可以自覺他故。

  第四愿,煩惱無邊誓愿斷,因煩惱斷盡,佛道方得愿成故。

  以上四條是一切菩薩于因位時所發(fā)起的四種廣誓愿,佛教稱之為“四弘誓愿”。修凈土法門的行者,愿生極樂世界。故而,有如下第五愿。

  第五愿,為愿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即以求生彌陀世界仗他愿力,先出輪回,得不退轉(zhuǎn),畢竟得成佛果,可滿度盡眾生愿故。

  三、行

  凈土資糧的第三要義是凈土的行門。行者如諸經(jīng)所說,觀像、觀想、禮拜、供養(yǎng)等,一一成行,皆可往生凈土,惟持名念佛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誠為方便門中之第一方便。所以中峰大師云:“清珠投于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于亂心,亂心不得不佛。”所以,凈土法門以持名念佛為正行,但也并不是不需要助行。正助合一,才是真修。怎樣才能合一呢?二六時中,心不離佛,對境逢緣便能起覺照的力量。念念止惡修善,清凈身、口、意三業(yè)。這樣心不離佛,是定;念念覺照,是慧;止惡修善,是戒。所以真能念佛,戒、定、慧三學(xué)當(dāng)下具足,這的確是殊勝方便。

  凈土的要義,在心不離佛。這樣的修法是即動而靜,即俗而真,即事而理,即淺而深,即生心入佛心,即凡境為圣境,即法第,即頓圓,即散心,即一心。唯貴深信!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