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jīng)

《金剛經(jīng)》是佛教重要經(jīng)典。根據(jù)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jīng)》,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督饎偨(jīng)》傳入中國后,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最為流行..[詳情]

《金剛經(jīng)》系列開示 34

  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jīng)系列開示

  念佛與聞法是何關(guān)系?不聞法念的是何佛?心中的疑惑不解念的是何佛?名相佛的背后究竟念的是甚?

  所以“欲”是一種欲望啊,我們平時不應(yīng)該有欲望,為什么這里有“欲”呢?“欲”在五蓋里面,就是貪嗔癡慢疑五蓋變成五德。如果你要是“欲”得到佛法,這個“欲”有沒有關(guān)系呢?你是個大凡夫,本身就有欲,如果你這個欲能跟法相應(yīng)德話,你就不可思議了。但是我們沒有這個欲望,我們現(xiàn)在聞般若智慧的心沒有,很淡泊,聞法不聞法,就是念佛嘛。我們凈土宗的大德就告訴我們,老實念佛,不要想什么東西,還沒有修行就叫人家老實念佛。禪宗的大德,老實參禪。參到最后面一肚子氣功,肚子里面發(fā)氣,參念佛是誰肚子里鼓氣了。然后呢,一股氣功出來了,認(rèn)為這個是叫做禪。凈土宗呢,念佛,念啊彌陀佛,喉嚨喊破了,一頭發(fā)脹發(fā)熱,然后念阿彌陀佛這叫功夫啊。念到最后面,他沒有聞法的這個體,那就麻煩了,所以我們要有一個非常想聞到法的這種般若智慧,聞法的是我們眾生不想聞啊,對聞法不感興趣,所以我們對聞法不感興趣的人,在涅槃經(jīng)里講得很清楚,猶如畜生無異啊。對聞法要感興趣,知道吧。所以呢,我們不管是老修行,是小修行也好,經(jīng)典里講:聞?wù)f般若,就是聞到般若的人,即使你有誹謗和贊美,可以升到天堂,就是你墮到地獄,但是地獄會變成蓮花,變成清涼的,就是掉到火里面去了,火變成蓮華,變成清涼的,把你托到天上來,托到善法里來。也就是說,你聞?wù)f了般若,經(jīng)過了耳朵,就像金子掉到那個泥坑里面一樣,然后呢等你這個泥巴脫落之時,這個金子掉到火坑里面去了,但是燒不化的,并且那個金子掉到火里面,火會化成清涼的。掉到地獄底下沒有多大的痛苦。所以呢聞般若,其實都已經(jīng)跟解脫相似的相應(yīng)。所以可看出聞般若很厲害。所以不管什么人都應(yīng)該知道聞法很重要。所以呢,今天要了知聞法的重要性。所以呢我們“愿樂欲聞”。

  眾生啊在想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他看到佛陀自在啊,第二個呢,自己已經(jīng)發(fā)了菩提心了,在人天道里面想出離三界啊,知道人間之苦啊,又看到佛陀的莊嚴(yán)和清靜,想成佛了。阿羅漢也發(fā)了菩提心了,也不想住在清靜的體里面,也不想住在這個執(zhí)著的法里面了,也發(fā)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了。菩薩他也發(fā)菩提心了,菩薩本身就是發(fā)普通心,但是呢他有眾生可度啊,諸佛可成啊,他為什么不能像佛那樣無牽無掛呢?自自在在的這種體呢?這些所有的三界的眾生、聲聞、菩薩,在渴望著,佛啊,快說吧,把這個甘露顯現(xiàn)出來,讓我解渴啊,讓我得到解脫,滿足于我的欲望,讓我聞到清靜之法,就是大家對這個般若生起無上的信心。南摩阿彌陀佛!

  須菩提問“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yīng)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贝藛枴吧啤痹诤翁?具有何等不可思議恩德?何謂諦聽?如何諦聽?如何從“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八個字中得到解脫?

  有長者供佛飯食,佛陀給狗吃;佛問阿難說:長者供養(yǎng)我的功德大呢,還是佛供養(yǎng)狗功德大?阿難說,長者用分別心供養(yǎng)佛的功德小,佛用了義的心平等的心無分別的心供養(yǎng)狗的功德大。

  某人供養(yǎng)上師30萬,上師什么話也沒有說,也沒有任何其它表示;此人老大的疑惑不解甚至產(chǎn)生嗔恨之心?三個月后上師通知他代表上師去參加一個活動,他非常高興,到了才知道原來是上師用他自己的名義捐款在蓋一所學(xué)校,他真慚愧極了,在他疑惑上師嗔怪上師的時候,上師正組織人默默的以他的名義蓋一所學(xué)校。他的心和上師的心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啊,他不知道圣人的心態(tài),他以自己的心態(tài)來衡量圣人。所以:千萬不要以自己小量的心來衡量圣人,如果你相信或者跟著某個圣人的時候,你要對他有一種徹底的信任,不要有懷疑,你有懷疑可能會失去極大的利益。要不是上師的這種善巧方便,這個人不知一直要嗔恨到什么時間才能結(jié)束。眾生的心就是這個樣子的,這個世界上也有不好的人,既然我們做了善事,就不要去分別他了。盡量找一些圣人去供養(yǎng)。

  佛言:善哉,須菩提。佛陀贊美的是佛行,是佛心;對須菩提是極大的肯定。師父贊美某事的時候,你要同時贊美,以契入師父贊美的體。

  須菩提此問,上會佛心,下達(dá)眾生意,問出了“金剛般若波羅蜜”,是多少眾生因此得寶,得金剛心,得般若智慧。功德不可謂不大矣。

  何謂“諦聽”?如何訓(xùn)練諦聽功夫?現(xiàn)在人為什么很難做到諦聽?密宗傳法為什么要有非常多的前行功夫?為什么強調(diào)身口意徹底的放下皈依?

  諦聽:善之,念之,善之即信息具足,善是至善,是絕對,放下你自己所有的知見,如果你有任何你的知見顯現(xiàn)出來都不為善。念就是相續(xù)的意思,我現(xiàn)在告訴你,你把你所有的妄想放下來,把所有的知見放下來聽我說,這叫善;這種善是一種慧的力量,是一種智的力量;是一種觀照的力量;觀照跟智慧跟文字是相應(yīng)的。剎那一念,觀照實相。如果這一念不相應(yīng),依文字而起分別,我在講法,你不是用善思念,你在用什么呢?用分別之念。

  比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有人聽了以后,心清凈了;因果非常了不起,可以平息我們的心,讓我們的心清凈了。這句話看似非常有道理,其實是錯誤的。他只是認(rèn)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者只是解煩惱的,并不認(rèn)為是實相。他強烈的這種思維,強烈的這種觀照,強烈的意識在哪個地方,我的妄想對立出來了,就是說我思維是這個意思,他不是相信未來,只是現(xiàn)在用于一處平衡心理;是一種道德范疇。這個叫做學(xué)問,學(xué)問式的思維。

  有修行人聽后,當(dāng)下了知:善惡的本體都是虛妄的,因而不思善不思惡,當(dāng)下證得空性,得阿羅漢果。一般人聽后,就開始做善事,想得善報;只是說平衡一下心理而已。這種平衡確實暫時伏住了一些煩惱,起到了某種受用,只是一種學(xué)問的范疇。(僅僅限于意識中想一下,平衡心理,并不真正入心,并不真正修行,誰做不到啊。這是現(xiàn)在人尤其是年輕人中非常普遍的現(xiàn)象)另一種人聽后,只做善事,想得善報;不做惡事,怕得惡報。這是一種迷信的狀態(tài)。

  學(xué)佛的通病是什么?其危害所在?學(xué)佛如何才能真正入心契入實相?

  現(xiàn)在社會上大多數(shù)人,只是將佛法當(dāng)作一種平衡術(shù)在使用,在他心里確實感覺聽到了佛法,知道了佛法,有了好大好大寶貝似的。他惡事照做,僅只在遇到煩惱的時候想一不,平衡一下,上輩子我欠他的,因果報應(yīng)嗎,沒關(guān)系的,以這種阿Q式的思維想象來降伏自己現(xiàn)前的煩惱。事后,該怎么還怎么的。這些人,并不將佛法真正入心,真正付行,這種想一下,只是一種妄想一種妄見,一種妄用。這是非常危險的。我們的諦聽:善之念之可絕對不能這樣子。要用文字觀照于實相,這個才是。

  現(xiàn)在很多佛學(xué)院的學(xué)生到社會上去,講起來好象頭頭是道,他講的是文字,是學(xué)問。沒有經(jīng)過觀照,與實相不相應(yīng),也沒有經(jīng)過修證;完全是一種絞盡腦汁的文字思維。講經(jīng)的時候,也常常是把好多書拿過來,綜合歸納,縱橫 闊,好象如何了得似的,其實什么也不是。

  這個諦聽,是特別的不可思議,徹底的放下了,徹底的放下了我見、法見。佛經(jīng)云:“甚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得阿羅漢已,乃可信汝意!辈灰獙ψ约河刑嘈乓,佛陀指著太陽問一外道,哪是什么?外道說,您是佛,那是太陽難道您不知道嗎?佛陀說:我已經(jīng)證得哪是太陽,但我不知我所證太陽是對是錯,所以想問問您這是不是太陽?你說是太陽正好與我所看到太陽是一不是二。您看,佛陀自己證的法,都要印證,我們的思維往往有很多的毛病,因為你的思維都是妄想中生起來的,不要太相信自己,連佛陀自己證悟的東西還要找外道來求證,現(xiàn)在的比丘成道后,都要以佛來印證;

  何謂念?如何念入心,念念相應(yīng)?

  什么叫念,念不可思議,五根五力中念根是通達(dá)一切法的,念是與法相應(yīng)的剎那時間,象你用手燒火的時候,他有痛的感覺,這個叫做念;你在遠(yuǎn)遠(yuǎn)的看著,手不去試它,不去觀照它,不去相應(yīng)它,不去實行它,你永遠(yuǎn)跟它是有一個距離的,這個不叫念,完全只叫做思維;念,上今下心,今天的心與它相應(yīng)的一剎那,叫做念根;信根,精進根;念根,有精進才有念根,念就是境界現(xiàn)前;就是說獲得清凈心,獲得法上的平等清凈,獲得心地上的清凈,這個體相應(yīng)了受用了,念相應(yīng);如果你一點受用都沒有,就象你賺了一百萬元錢,一點受用感都沒有,只是塵(眼耳鼻舌身)上的一點感覺,它不入心里面;為什么極樂世界有宮殿隨身呢?在心上面。在心上面,它有感受的,并不是外面的塵上面;塵上面是個妄想,那根本就是個不現(xiàn)實的東西,所以不入于心,不能受用。很多人學(xué)佛,更多的是為了學(xué)問,學(xué)佛和佛學(xué)是二回事;佛學(xué)就是學(xué)問;你這個要與佛心相撞的,從信根到精進根,信根是聞的體,精進是相續(xù)的體,念根就是相應(yīng),與法相應(yīng)的體;如果不相應(yīng),機不對理,機法不能相對,就不會得到受用的,不會得大福報,也不會得大智慧;也不會感受到。

  汝今諦聽:諦者:思維、善之、念之。善是絕對的體。密宗傳法時為什么一定要修很長時間才可,就是怕你不能“諦聽”;怕你把佛變成一個學(xué)問,不能當(dāng)下生信;而有種種疑惑;不能證入信,納入心;往往把佛法當(dāng)做無所謂,因為無所謂故,不能達(dá)到一個誠懇的心、虔誠的心,五體投地,徹底的放下自我,不是說貢高我慢,不是說我已經(jīng)懂得很多道理,要徹底的真實的放下自我,來諦聽。密宗中為什么強調(diào)身口意三皈依呢?并不是把身體交給他,而是完全將身口意交給佛;交給上師,沒有我了;上師把我變成什么樣,我就變成什么樣子的。上師叫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叫我怎么說我就怎么說,我徹底的沒有了。這個時候上師才能夠?qū)⒎ㄋ虧櫮愕男奶?你一肚子的知見,叫我怎么給您講;

  四處參學(xué)的危害何在?如何才能真正變得非常非常的老實?

  現(xiàn)在我們這些修行人,還沒有修三天就變成大法師了,就想講法了。前天一個女眾來的,說要把所有的法師親近完,很有功夫了再出家。參來參去,只增加一肚子的知見,一肚子的學(xué)問,與修行根本就不相干,相反還給將來修行增加了種種的頑固的所知障。您還沒從我這里離開呢,就打算親近另一位法師去了,這哪有一點諦聽的影子呢?叫我如何給您講呢?說實在的是我臉皮厚想給您講法而已,給您講二句。真正的法師聽到這個話,人家不講了,為什么呢?諦聽的體沒有,講什么都沒有用。您一肚子的知見不僅多得不能再多,而且異常的堅固;“我要多參學(xué)啊”,你什么都不懂,參什么學(xué)啊;為什么要出家三年以后才讓你受戒呢?就是要讓你變得非常的老實,你的身口意徹底的沒有了。你才能納入法水啊,不然的話,你如何起修呢?

  這樣的話:善之、念之,觀之;才能與法相應(yīng),契入實相。并不單單是文字,是口上說的文字。思維不是分別絞辯,是徹底的放下,老老實實的觀照這個法的體。師父怎么說我就怎么做,徹底的沒有我了,才可能真正見到實相。沒有法了,才可能徹底的顯現(xiàn)大法。人家問你才說,人家不問你老老實實的一句話也不講。佛陀都沒有這樣子大張旗鼓的告訴別人,你干么要去告訴別人呢?沒有必要去告訴別人,人家問你才講,非常的老實,因為你一直安住在法里面。您得法了開悟了,你有弟子來問,你可以講,否則你給誰講啊;

  沒有這個念根,一定與信不相應(yīng)故。對念不相應(yīng)的人,其信一定在表面上。你的信不過象是手上的珠子,盤著玩隨時都可以扔掉的。你聞到了,也是表面上逛逛而已;

  一個身心不相應(yīng)的典型案例

  過去武漢有個書法家,寫字寫詩都是禪意啊,象開了悟一樣;全部都是經(jīng)典上的言詞,我問他怎么會這樣,他說,不知道啊,我自性中就是這種感覺啊。但是呢,他看到別人敲木魚他都生煩惱,把我心敲亂了;哪天我看到寫字,說寫這個字人家都不認(rèn)識,寫他干么?他馬上把筆丟掉了,把墨汁也給炸掉了,說:你不懂就不要說。很生氣的跑到房間里去了。他的字與他的心態(tài)完全是不相應(yīng)的。我心里想這是怎么回事?這就是文字上的執(zhí)著與觀照上面毫無相應(yīng)。為什么呢?他不肯舍身啊,他沒有皈依體,他是學(xué)問啊;是佛學(xué)不是學(xué)佛啊。現(xiàn)在外面的佛學(xué)多厲害啊,特別是這個時代所知障非常的厲害。真正能把學(xué)佛運用在我們?nèi)粘?a href="/remen/shenghuo.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生活之中的非常非常的少。所有這些都是不能進入念的體,不能受用;法的體不能納于心故。

  修行的二種障礙及如何對治?有人會修慈悲修出毛病嗎?四大天王各表何法?四大天王的外怒內(nèi)慈于修行者何等啟示?

  人修行其實有二種障礙:一是喜歡睡覺,比較昏沉、懈怠;二是掉舉不安,一天到晚坐立不安;一般剛剛出家的人都有這個體,內(nèi)心中有一種無明的躁動;修行幾十年的人有昏沉、懈怠的情況出現(xiàn)。如果人不精進,一定會懈怠的,但精進到一定程度時,比如三四十歲的時候,很容易讓人懈怠;特別是象我們這個年齡,如果不進則退;如果我不強迫自己給大家講法,然后就一定會停滯、懈怠,退步;一天到晚有睡不完的覺。這樣的人很多,東林寺我打佛七的時候,所有的老修行都睡覺。小修行在躁動不安。如果我要再不精進,也會變成老修行了。一般出家5年10年后都有這一關(guān):昏沉關(guān),睡魔啊,財色名食睡最后一條,很難過的。真的好難過的。如果人能保持一天能精神非常好,即不昏沉也不掉舉,這是非常不容易的。

  打坐是身體是收的,是我們修行的一個助緣,真正下功夫,六七天就解決問題,有多大的忍力就有多大的成就。掉舉懈怠怎么辦?思維佛法啊。昏沉與懈怠的人,你不能給他講修行的問題了,他提不起來的。要講信,令他提起來。定根慧根是降伏掉舉的,昏沉的人,講定,睡的更厲害。叫他閉關(guān)念佛,都不行的。淫欲心重的人千萬不要修慈悲,越修慈悲,淫欲心越重;這是祖師講的。不要以為所有人都可以修慈悲。相反要修大勇猛,威德力,因為慈悲與情相隔的非常近,不小心,慈悲就轉(zhuǎn)為情。如果一味的講慈悲,定會令眾生進入情見。情見只能增加淫欲心。慈悲是內(nèi)在的,外在的要有大丈夫之相,勇猛之相,給人威儀莊嚴(yán)給人恭敬的感覺。

  四大金剛才是內(nèi)在的慈悲,內(nèi)密外顯。您看:四大金剛,琴,什么琴,無玄之琴,沒有玄的琴,就沒有線啊,不用彈而自有妙音啊,他不彈琴而有無盡的妙法顯現(xiàn)。在真空之中,在法界里面,看你去會吧,他哪一天不在利益眾生呢?劍,無鞘之劍,沒有鞘的劍,叫智慧增長啊,智慧產(chǎn)生啊,如果有鞘還要入啊,智慧還會斷嗎?所以呢他不需要再入了。所以沒有鞘,代表智慧常住,所以常住在人間。龍,無骨,沒有斗爭,難道他還有斗爭嗎?沒有骨是代表無相的意思。他拿的那把傘,傘無頂,他無盡的福佑眾生是沒有盡的。無頂?shù)?是代表著無相的道理。所以這四大天王,不要看他們現(xiàn)的是四大天王相,都是無相的大菩薩。這些大菩薩,無時無刻,每秒鐘都在利益眾生,但是我們看到的是憤怒相啊。但是呢,他的內(nèi)心里面在利益眾生,大家能感受到嗎?所以我們都在四大天王的護佑之下生活。所以,每秒鐘,你說他兇也好,說他好也好,跟他無關(guān)緊要。就像大地一樣,我們在上面生活著,你說大地偉大也好,你贊美大地也好,批評大地也好,對它來說,無關(guān)緊要。因為它沒有說你對我好,對我差的這種觀點。它只是一個平等的對待一切眾生,剎那剎那的利益眾生。所以呢,菩薩都是這樣的,無條件的在利益著無盡的眾生。所以我們應(yīng)該從這里感受到。

  念根在五根中的特殊作用?念根是相應(yīng)之體,通達(dá)五根。阿羅漢的念及菩薩的念各有何局限?何謂佛陀之念?佛陀有念還是無念?

  所以呢,有了這個念根,有了這個思維。這個五根里面的念根起什么作用呢?念根是相應(yīng)之體,因為相應(yīng)故,精進根、定根、信根、慧根,都有念根,因為信根里有念根,精進根里有念根,定根里有念根,慧根里有念根,離開念根,跟佛根就不相應(yīng)了。就變成你自己的知見了。離開念根就像你離開佛一樣。就像離開般若一切皆是魔一樣。所以念根是穿的,是把五個根穿起來,沒有念根,五根都不具足,因為它是上下穿的。所以念根是最重要,這個無記體啊,無記就是沒有智慧了。有人說,我也不散亂,我也不綽舉,我也很清醒,但是呢,我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什么東西都不記得。背這個書也不記得,沒有記憶力,講法給你聽,你一出門就忘記了,背這個書也背不下來,背那個書也背不下來,為什么背不下來呢?就是念根不具足。念根具足,念念相續(xù)的話,那你的智慧,你的聰明,都可以回復(fù)的。因為你沒有念根,那你的智慧就不能回復(fù)。這個跟聞法很重要,如果你不斷的聞,它讓你的念根,讓你的定根、精進根、慧根不斷的增長,你的念根自生。只要念根出來了,你的記憶力就會增強。如果你沒有念根,我前面跟你講后面就忘記了。都是因為念根不具足。念根不具足,首先就是昏沉,就是無記狀態(tài)。如果對念根不感興趣,他本身就在無記狀態(tài),然后就造業(yè)受苦報,受苦報以后呢,產(chǎn)生一種煩躁,就變成綽舉。

  所以呢,這個念根,善自念之,念就是跟法相應(yīng)的體。念是通達(dá)五根的。所以呢,善自念之,叫諦聽。諦聽就是聞的意思!爱(dāng)為汝說”,我現(xiàn)在告訴你啊,說是用口說,聽是用耳朵聽,贊美于佛的話啊,就是我告訴你啊,就是你那個樣子啊,“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本褪钦f,眾生們啊,要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yīng)該要降服其心,如是降服其心,就是你在前面講的那些,前面講的是什么呢?眾生啊,種種障礙,伏住心源,把你的這個本心給伏住了。所以你心不能顯現(xiàn)出來,阿羅漢對清靜執(zhí)著了,菩薩呢也對法上度眾生的執(zhí)著、成佛的執(zhí)著,要度無量的眾生。要度眾生苦啊,要上供諸佛,上成佛道,要下化眾生,要有這種愿力,這種愿力執(zhí)著了,還是一個妄心的體現(xiàn)。這個東西要不降服,這些眾生不能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因為這些眾生前面有這么多的障礙,所以呢,要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要如是住,這個如是就是要與法相應(yīng),就是你所悟到的,你所明了的,就是這樣,就告訴須菩提就是這樣子的。如是降服其心,這是講什么呢?這是跟須菩提講,他說,是這樣子的,是這樣子的,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yīng)該象你心里面這樣想,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

  后來須菩提說,唯然,世尊,愿樂欲聞。須菩提心里想,他說佛知道了,佛陀是知道了,佛的心我肯定是知道了。須菩提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須菩提聽佛之語啊,他并不是自己解脫就可以了,問這個話的時候呢,他是為眾生所問,不是為自己問。唯然,就是說,這件事情對我來說,沒有多大的障礙,但是呢,為了眾生故,包括自己呢,也想聞到。事實上呢,須菩提絕對知道了。很多眾生還不知道,現(xiàn)在的眾生正在障礙著。為了跟這些眾生講,讓在會的很多的那些“機”,他們都已經(jīng)發(fā)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他們都被這個妄心所障礙,希望佛再重說一遍,就是“唯然,世尊,愿樂欲聞”。愿,是一種渴望,他說啊,眾生非?释玫健叭缡恰,降服其心。得到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F(xiàn)在眾生未住,眾生沒有降服其心,須菩提代眾生問,愿,是一個愿望,是一種渴望。就像一個人渴了以后呢,井里面的水干了,非常渴,非?释鸢,趕快降甘露吧,不然我會渴死了!

  何謂“愿樂欲聞”中的愿樂?愿樂是一種何等狀態(tài)?

  這一種狀態(tài)呢,叫“愿”,愿樂,樂就是歡喜,就是很想得到這種法喜。為什么呢?為什么叫樂呢?釋迦牟尼佛那么自在,佛陀那么清靜,佛陀相貌莊嚴(yán),這個智生之體誰不想得啊?誰不想得到佛陀這個智身呢?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呢?誰又不想得到釋迦牟尼佛的清靜心呢?佛陀下可以度化眾生,上可以成無上佛道,每個眾生都想成佛,每個阿羅漢現(xiàn)在正在發(fā)菩提心,但是呢他為什么放不下來呢?放不下這個我執(zhí)呢?放不下清靜之執(zhí)呢?那些菩薩都發(fā)了愿,要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要度無量的眾生,為什么我們感覺到眾生難度呢?對上來說,我要成無上佛道,為什么我們沒有佛陀那么自在呢?佛啊,快告訴我這種甘露啊,讓我得到跟你一樣,如是自在,如是解脫,如是智身,汝是利益眾生,如是能成佛道,如是能度眾生,如是在吃喝穿住里面、行住坐臥里面、四大威儀里面,那種自在體,我想要。這叫“樂”,想得到這個體。這里面就是兩個意思,一個就是眾生沒有得度,這個時候正在祈望。第二個呢,須菩提帶著眾生,在看著佛的體,佛陀正在這樣做。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佛,何等自在,那么安心,四大威儀那么具足,那么清靜。佛陀在世時,在哪個地方度到哪個地方。為什么我走到那個地方度不到那個地方呢?上至于大梵天王,下至于很多的眾生,見到佛都得度,但是那些發(fā)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人,會怎么想?他說,我也跟這個一樣,他想這樣,“樂”,知道吧?也就是說,上看到佛。我們的眾生不一樣的地方在哪里呢?我們上看不到佛,不知道佛陀自在是什么樣子的,看不到佛陀的這個清靜莊嚴(yán),看不到佛陀的清靜心,看不到佛陀在度化眾生,看不到佛陀在成等正覺。所以我們對這個是非常的盲目。所以我們?yōu)槭裁磳Ψ鸱ㄟ@么淡泊呢?因為你看不到啊。你沒有這種“樂”啊,沒有這種渴望的心態(tài)啊,求解脫啊,又沒有看到佛陀這種向往之心啊。所以為什么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為什么講西方極樂世界這么好呢?為生“樂”之心啊,我想去!有幾個人真正在想呢?

  佛陀的威德力攝受力到達(dá)什么程度?佛陀如何走路?魔王如何走路?

  佛陀在世時,那真是不可思議啊,只要是眾生見了他都生歡喜。他把衣服脫的光光的在外面走路,人家看到佛,沒有一點點污染的感覺,眾生看了以后沒有那個不好意思啊,都是非常的純啊。看到釋迦牟尼佛都是禮拜啊,看到都有無上的功德啊,如果佛陀站在那個地方都是無上的功德啊,功德巍巍。比喻來講,佛陀站在那個地方,就像一個火車過來一樣,如果沒有威德的人,你嚇得退到后面去了。佛陀攝受我們的力量,恭敬他恭敬到這種程度,很多眾生不敢問佛,都是問阿難。因為佛陀的智慧、威德,就像光一樣。一般的人見到佛的時候啊,并不是怕他,太恭敬,恭敬到不敢問,都問旁邊的,哎,你替我問一下,都是這樣的心態(tài)。(01:15)過去有個公案,有一天佛陀(散)頓步,到一個江邊去,一頓步,邊上的人不敢問啊,佛陀的威神力太大了,阿難尊者的威神力要差一點,就悄悄的問阿難,今天釋迦牟尼佛頓步,肯定有大事因緣,你跟我問一問,是為什么?阿難尊者就跑去問佛。為什么這些眾生不來問,要須菩提問呢?他問不出來啊,他不知道怎么問。每天看到佛陀那么自在,每天看到佛陀度化眾生,每天看到佛陀那種清靜,那種四大威儀的具足,他走路的時候像飛一樣就過去了。在經(jīng)典上講,佛陀走路,衣服不會抖動的,我們走路衣服飄起來了。佛陀走路的時候啊,衣服是不動的。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那衣服沒有這么長的,這個身體是展開來的,里面是空的,所以他那個衣服走路的時候不會抖動的。那我們走路那個衣服都狂飛起來。就說我們心比較散亂,沒有那種清靜體。佛陀走路不會大步流星,佛陀象步走路,他走路像大象走路,都是平著走。我們走路呢是躬著腰走的,好像有什么急事要做,一腳跨得很遠(yuǎn)。這個腳在底下都有很大的聲音。所以呢,一個人走路聲音很輕,證明他心很細(xì)的。有人走路咚咚咚,就這樣過來了,這個都是大魔王走的路,那些強盜走的路。所以我們?yōu)槭裁醋呗凡荒茌p一點呢?都因為你步子太大了嘛。是不是?不會輕走。像這樣的人,我們看不到,在這個末法時代沒有。

  看不到佛當(dāng)然可憐,看不清自己更加的可憐,我們?yōu)槭裁磿?jīng)常處于一種雙憐狀態(tài)呢?我們經(jīng)常沾沾自喜于我們的智慧福德,卻很少關(guān)注自己的執(zhí)著,哪個更值得關(guān)注呢?

  第二個呢,我們看不到自己啊,還以為自己很有智慧呢。哎,我覺得我很不錯呢。往往認(rèn)為自己很不錯。又沒有聞到般若經(jīng),感覺到自己沒有執(zhí)著了,認(rèn)為自己沒有執(zhí)著了。動不動說你很執(zhí)著,我哪有執(zhí)著啊!跟人家打架呢。說你這個心不好吧,我哪有不好啊!跟人家吵架。要說你,你有罪啊,要懺悔啊,我哪有罪啊!跟人家辯起來了。所以我們這些人都是這樣的?床坏阶约,看不到佛。這是我們最可憐的地方。最可憐的地方是看不到佛。還有更可憐的地方,就是看不到自己,現(xiàn)在不知道有多少的法執(zhí),所以過去的祖師講過啊,他說不要看自己有多大的智慧和福德,看看自己有多少的執(zhí)著。如果你不斷地看自己的執(zhí)著,你可能還有一點點智慧,如果你不斷的看你的光明,那你的光明就是執(zhí)著。你看你的優(yōu)點,不看自己的缺點,那就麻煩了。但是有幾個人真正的看自己的缺點呢?包括我自己啊,看到自己優(yōu)點很多的,缺點呢就看不到。所以我們這些人挺麻煩的。從這里面反應(yīng)到我們身上去啊。

  念佛與聞法是何關(guān)系?不聞法念的是何佛?心中的疑惑不解念的是何佛?名相佛的背后究竟念的是甚?

  所以“欲”是一種欲望啊,我們平時不應(yīng)該有欲望,為什么這里有“欲”呢?“欲”在五蓋里面,就是貪嗔癡慢疑五蓋變成五德。如果你要是“欲”得到佛法,這個“欲”有沒有關(guān)系呢?你是個大凡夫,本身就有欲,如果你這個欲能跟法相應(yīng)德話,你就不可思議了。但是我們沒有這個欲望,我們現(xiàn)在聞般若智慧的心沒有,很淡泊,聞法不聞法,就是念佛嘛。我們凈土宗的大德就告訴我們,老實念佛,不要想什么東西,還沒有修行就叫人家老實念佛。禪宗的大德,老實參禪。參到最后面一肚子氣功,肚子里面發(fā)氣,參念佛是誰肚子里鼓氣了。然后呢,一股氣功出來了,認(rèn)為這個是叫做禪。凈土宗呢,念佛,念啊彌陀佛,喉嚨喊破了,一頭發(fā)脹發(fā)熱,然后念阿彌陀佛這叫功夫啊。念到最后面,他沒有聞法的這個體,那就麻煩了,所以我們要有一個非常想聞到法的這種般若智慧,聞法的是我們眾生不想聞啊,對聞法不感興趣,所以我們對聞法不感興趣的人,在涅槃經(jīng)里講得很清楚,猶如畜生無異啊。對聞法要感興趣,知道吧。所以呢,我們不管是老修行,是小修行也好,經(jīng)典里講:聞?wù)f般若,就是聞到般若的人,即使你有誹謗和贊美,可以升到天堂,就是你墮到地獄,但是地獄會變成蓮花,變成清涼的,就是掉到火里面去了,火變成蓮華,變成清涼的,把你托到天上來,托到善法里來。也就是說,你聞?wù)f了般若,經(jīng)過了耳朵,就像金子掉到那個泥坑里面一樣,然后呢等你這個泥巴脫落之時,這個金子掉到火坑里面去了,但是燒不化的,并且那個金子掉到火里面,火會化成清涼的。掉到地獄底下沒有多大的痛苦。所以呢聞般若,其實都已經(jīng)跟解脫相似的相應(yīng)。所以可看出聞般若很厲害。所以不管什么人都應(yīng)該知道聞法很重要。所以呢,今天要了知聞法的重要性。所以呢我們“愿樂欲聞”。

  眾生啊在想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他看到佛陀的自在啊,第二個呢,自己已經(jīng)發(fā)了菩提心了,在人天道里面想出離三界啊,知道人間之苦啊,又看到佛陀的莊嚴(yán)和清靜,想成佛了。阿羅漢也發(fā)了菩提心了,也不想住在清靜的體里面,也不想住在這個執(zhí)著的法里面了,也發(fā)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了。菩薩他也發(fā)菩提心了,菩薩本身就是發(fā)普通心,但是呢他有眾生可度啊,諸佛可成啊,他為什么不能像佛那樣無牽無掛呢?自自在在的這種體呢?這些所有的三界的眾生、聲聞、菩薩,在渴望著,佛啊,快說吧,把這個甘露顯現(xiàn)出來,讓我解渴啊,讓我得到解脫,滿足于我的欲望,讓我聞到清靜之法,就是大家對這個般若生起無上的信心。南摩阿彌陀佛!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