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根本與本有真心
生死根本與本有真心
本覺佛性,人人本具,正因為眾生迷于本覺佛性,不知道,不能悟明,所以向外攝求,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zhuǎn)。所以我們本師告訴我們: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zhí)著而不能證得。
那我們知道了佛是本具的,就不向外攀緣妄想執(zhí)著了,這樣我們就能伏滅妄想,發(fā)明本源心地,究竟成佛。諸佛悟此而成菩提,三世諸佛都是悟明本具之佛性,依之修證,然后得成無上覺道。眾生迷此而成生死,為什么我們從無始劫來生生世世流轉(zhuǎn)生死呢?就是因為迷于本具之佛性,對本來佛不認(rèn)識,不知道,不能悟明,所以不能證得。這就是迷的意思。
我們知道佛是本具的了,那么我們就不向外攀緣妄想執(zhí)著了,因為心外無法。假若一切眾生皆能悟明本具之實相,這個實相是本具的,三世諸佛乘愿來到世間,就是為了這一大事因緣,開示悟入本具之實相。這個實相的道理就是成佛的道理,通達(dá)一心,一心就是我們的本覺佛性,實相是我們本覺佛性的道理,本來佛的道理。我們因為大覺世尊的開示,能夠悟明本具之佛性,能夠通達(dá)我們本具之佛性是個什么道理,這樣我們就能夠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心開意解,就不會迷悶,所以我們就不向外攝求,不攀緣妄想執(zhí)著世間、出世間的一切事物。這樣我們就能伏滅妄想,發(fā)明本源心地,究竟成佛。
悟明實相通達(dá)一心以后,識破妄想,妄想通指我們一切虛妄心行。妄想二字是指心法說的,指一切虛妄心行。就我們眾生迷情分上來說,用的都是這個虛妄心行。虛就是不實,妄就是不真,它屬于心法,是我們抽象的精神世界,不是具體的物質(zhì)、事物,沒有形狀,沒有相貌,沒有顏色,看不見,摸不著。就是我和大家說話的這個心,大家聽我說話的這個心,同屬于虛妄心行。在前面我跟大家說了,這種虛妄心行通屬于妄想,不管是善性的還是惡性的,不善不惡性的,不善不惡就是無記性,沒有善惡標(biāo)志,不容易使人記憶。于善緣發(fā)了一念善心,這一念也是生滅性、無常性、可壞性,生滅就是無常,無常也是可壞。就是我們眾生使的這個心有三種行式,善性發(fā)心能建立世間的利益,惡性發(fā)心能造成危害,不善不惡性發(fā)心是平常發(fā)心,像走路、上商店、洗衣服等。不管是善性的、惡性的、不善不惡性的,只要這個妄心一起,就覆蓋糾纏我們的本覺佛性,使我們本具的智慧光明妙用不得顯發(fā),佛的境界不能現(xiàn)前。在這里它沒有自性,沒有一個常恒不變的實體,因為眾生在迷,迷惑、不覺悟,所以認(rèn)妄為真,把生滅妄想、生死妄本認(rèn)為是本有真心,所以在使用這個無明妄想、虛妄心行的大事因緣當(dāng)中,無所不用其極,就是這一念心把我們拖進(jìn)無邊的生死、罪業(yè)和痛苦,所以我們發(fā)心學(xué)佛就是要降伏其心。因為我們本覺佛性不屬善、不屬惡,不屬不善不惡,是超越對待的。
"三十七道品"四念處里說:要觀心無常。正念觀察這個心是無常的,同時這個心是無我的,佛說一切法無我,這一念妄想之中也沒有我和我之所在,觀心無我,所以眾生于無我的一念妄想之中妄計為我,這不是虛妄嘛,認(rèn)賊為子,它本來是生死的怨賊,但是我們把它當(dāng)成親人,就像家賊似的,家賊不除就不能避免它的危害,因為眾生在迷,不認(rèn)識。這個心是無常的,一會兒吃飯的心,一會兒走路的心,一會兒又寫字的心,吃飯、走路、寫字,體性不一樣,如果吃飯的心是我,那么走路、寫字的心又是誰呢,如果說寫字、走路、吃飯這三個心都是我,那么應(yīng)有三個我,那也不成立,所以心是無我的。但是眾生妄想計度,說這個心就是我的全體,我之所在,歸我所有,我這一念心誰也不能否定,所以就把事情推向反面。
佛說觀心不凈,這個心是濁惡染污性,是顛倒性、障礙性、迷悶性,無一是處,所以佛讓我們觀察,正念觀察、諦審觀察這一念心究竟是有我還是無我,究竟是真實常恒不變,還是生滅無常之性,是清凈的還是濁惡染污的,一切生死、罪業(yè)、痛苦都由它而得建立。我們三界六道因心成體。佛在《教經(jīng)三遺》里說:心是惡源。萬惡之源,它能建立三界六道,地獄、惡鬼、畜生,能建立刀山火海,建立兩種生死,一切天災(zāi)人禍,都是由它建立的,都是這個妄心的力量和作用!地藏經(jīng)》說:舉心動念無不是業(yè),無不是罪。罪就是業(yè),業(yè)也是罪,過去我們誦《地藏經(jīng)》,感覺佛說的這句話不太理解,我們學(xué)了大乘了義之教,真實之法,我們才真正看到了它的本來面目,這一念心無一是處,無不是業(yè),無不是罪,我們才理解了它是生死性、罪業(yè)性、痛苦性。經(jīng)里還說:"心者何也?"心是什么,怎么來的呢?"染有以。"因為我們?nèi)疚廴缛f有,攀緣、妄想、執(zhí)著、貪著這一切事物,所以生種種心。有,屬于三界萬有這一切,所說欲有,這是指欲界說的,從地獄、人間到六欲天;色有,指色界四禪天;無色有,四空天,有就是心想、口說、身造,發(fā)起有為造作,循業(yè)受報,發(fā)現(xiàn)三界六道,這就叫有。因為眾生不知道這是一個業(yè)果,體性空寂,所以種種攀緣、妄想、執(zhí)著,生種種心。
這個心不但是濁惡染污性,而且這個心是苦的體,所以佛說觀心是苦,正念觀察這一念心,它是苦的體。為什么這個桌子沒有苦呢,沒有樂呢?就是因為它是無情物,它沒有心。這個心無有是處,所以我們不論怎么妄想執(zhí)著,怎么攀緣,也不能有實法可得,就像用手抓虛空,抓到未來際,徒勞身心,得不到一物。
我們眾生在迷,無始劫來受業(yè)力限制,輪回六道,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都是誰的力量作用呢?都是這個妄心的力量和作用。佛說:心生即是罪生時。心生即是罪業(yè)、痛苦、生死,離了這一念心,更沒有生死、罪業(yè)、痛苦可得。在這里大家很好的體解,所以佛在《楞嚴(yán)經(jīng)》里說,它是生死的怨賊!華嚴(yán)經(jīng)》有個偈子:"罪從心起",罪是從心起的,不從天降,不從地長,也不是別人給的,是從心生起的。心本身就是罪,罪沒有自性,沒有自體,以心為體,所以罪從心起。若想把罪滅除,"將心懺",用心來懺悔滅除,就像走路似的,坎坷不平摔跟頭,因地而倒,所以我們不能拄著虛空起來,還得因地而起。我們迷了,用這一念心去建立無邊的生死,我們覺悟了以后用了這一念妄心生信、皈依、受戒、修行,然后把這妄心徹底托到后面,自行滅去,發(fā)明本源心地,不用這一念心。"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若不滅,罪是不會亡的,"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但眾生在迷,無所不用其極,恐怕在使用這一念妄心上,還覺著不夠勁。
我大致給大家說說,讓大家認(rèn)識我們現(xiàn)前使用的這個心,不要妄想執(zhí)著這個虛妄心行,我們要識破妄想,認(rèn)識、看破它,它不是個好物。比如說這把刀是鐵做的,是鋼鐵改變了一下形狀,但它還是鋼鐵,把它毀了以后,它還是鋼鐵;不毀,自體也是鋼鐵。這刀本身并沒有善惡,它本身并不殺人,是人心殺人,利用了這個刀,刀是媒介,借助這個刀實現(xiàn)殺人的罪惡目的,所以人心要不想殺人,那么這把刀不會飛起來把人殺掉,它就是一塊廢鐵。所以我們學(xué)佛要悟明心地,當(dāng)好制心,就像錢似的,它本身不屬善,也不屬惡,它是一種物質(zhì),用社會話說,是生產(chǎn)和交換的媒介,在我們世間生息當(dāng)中,能夠發(fā)起利益,但眾生悟、迷不同,所以對錢的認(rèn)識也不一樣,有的正確認(rèn)識它,有的錯誤認(rèn)識它,正確認(rèn)識的就正確使用,就能得出正確結(jié)果,錯誤認(rèn)識它就錯誤使用它,最后得出錯誤結(jié)果。所以錢本身不屬善惡,但世間人不明白心的力量和作用,所以說"有錢就有一切,錢大可以通神。"看到現(xiàn)象,不能看到本質(zhì),像這個房子是因為錢的力量和作用,沒有錢這座樓就建不起來,我們穿的衣服是錢的力量和作用,沒有錢就沒有衣服穿,每天吃的飯,也是錢的力量和作用。不過是錢被人們所利用而已,但是這錢在于我們正確認(rèn)識,我們覺悟了能夠正確認(rèn)識它,我們能利用它為我們發(fā)起不可思議的世間利益和佛法利益,我們用錢救濟(jì)貧困,使他們免除疾苦,生活安樂,另外用錢弘揚(yáng)佛法,使眾生出苦得樂,這樣錢能建立功德,在錢上能建立善法,建立利益。如果迷惑了,錯誤地認(rèn)識它,用這錢殺生、吃肉、喝酒、干壞事,在錢上能建立無邊的生死。心是內(nèi)因,心是主宰,錢是外緣,比如說世間人要想做一種事業(yè),心上內(nèi)因有了,發(fā)心了,這是一種愿望和目的,但是一分錢沒有,外緣不具足,大家說這事業(yè)能不能辦?不能辦,光有內(nèi)因,外緣沒成熟。如果我們發(fā)了心以后,又有錢,因緣和合,事業(yè)就辦起來了,就能贏利,所以內(nèi)因和外緣是相資而成的,互為資助而得建立的。
因為我們聽了大覺世尊的開示,返迷為悟了,對于宇宙人生有了正確的認(rèn)識,有了正確的人生觀,再不去貪著世間的錢財名利了,重心轉(zhuǎn)移皈依三寶了,常念三寶功德,所以大家才能來到講堂聽佛法,正確的認(rèn)識這個心,正確使用這個心,如果不這樣,我們也到世間惑亂去了,建立生死因緣。
佛者覺義,我們不要錯解佛義。心上覺悟凈化了就是佛,是指心說的,凈化到極處,發(fā)明本具之佛性,自己覺悟,要覺悟他人,自度要度他,自利要利他,自覺覺他,自覺就是自己要覺悟,對于宇宙人生要有個正確認(rèn)識,正確對待,就能得出正確結(jié)果,聲聞緣覺只能自覺,不能覺他,所以不能成為佛。然后先覺覺后覺,覺他,如果不能覺他,佛種就斷了,我們成佛了,大事完了,什么事也不管了,法界眾生無量無邊誰去度脫呀?永遠(yuǎn)沉淪苦海。所以必須覺他,他是眾生,自覺覺他,然后才能覺行圓滿。覺了以后,依之修行,圓滿地斷除生死惑業(yè),圓滿地證得本覺佛性,這樣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始可成為佛陀。佛陀是覺義,梵語為佛陀,簡稱為佛,翻譯過來就叫覺。佛不是指形相說的,佛在《金剛經(jīng)》里說:"佛說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是名三十二相。"為什么把三十二相否定了呢?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三十二相對于我們來說是不可得的,我們不要攀緣、妄想、執(zhí)著、貪著,在三十二相上建立種種虛妄心行。另外佛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佛說話的音聲雖然奧妙,佛的莊嚴(yán)相好,我們不可以貪著,認(rèn)為這就是佛了,這就不對,天魔外道也能夠有神通,顯佛的莊嚴(yán)相好,來說種種法要,但是它的心是迷悶的、濁惡染污的、顛倒障礙的,我們不能說它就是佛。佛由心作得,由不生不滅的本覺佛性作得,佛是心之果,這個大家要透過去,更不是什么天魔外道,鬼神外仙,那更是差的十萬八千里了。佛法就是覺悟人心凈化人心的,更不是其它,所以我們要本著正確的思想來修學(xué)佛法。
如果我們能夠悟明本具之實相,通達(dá)一心,悟明本具之本覺佛性,我們就不向外攀緣建立種種生死妄想,這就叫識破妄想。但是我要說,這得說幾天,說一年也說不完這種生死妄想,我只能把妄想的要義給大家說說,認(rèn)識它的本來面目,不要受騙上當(dāng)。所以我們認(rèn)識,看破,就能放下執(zhí)著,再也不妄想執(zhí)著這一念虛妄心。都是因為妄想執(zhí)著這一念心,在這一念心的力量作用下,把我們拖進(jìn)罪業(yè)的深淵,招致生死的災(zāi)難。就像世間人似的,他心里迷惑、濁惡、染污,貪心無厭,達(dá)到不可扼制的地步,非理而取,甚至搶劫偷盜。心生法生,他這一念濁惡染污心就把他牽入罪業(yè)的深淵,招惹災(zāi)難。五分鐘就把這件事情做完了,但受到法律的制裁,判幾年,不但自己受苦,而且全家受苦,嚴(yán)重的還會失掉身命。這一念心,就是因為不覺悟。所以我們要識破妄想,放下執(zhí)著,因為佛說只因妄想執(zhí)著而不能證得本具之佛性,究竟成佛。妄想執(zhí)著就像垃圾一樣,我們把垃圾清除了,本具的干凈就出來了。不是說把垃圾清掃出去以后,再從外邊搬一個干凈放在地上。我們的妄想滅了,就像黑暗和光明似的,黑暗沒了就是光明,光明沒了就是黑暗。妄想滅了,不生不滅的本來佛就全體顯現(xiàn)了。所以學(xué)佛就是要降伏其心,即可面見本來之佛。本來之佛就是我們的本覺佛性,佛的智慧光明妙用就會現(xiàn)前。因為我們發(fā)心修學(xué)佛法,就是為了降伏其心,我們誦經(jīng)也好,念佛也好,參禪打坐也好,修一切善法也好,都是為了降伏其心,所以把功夫用到相應(yīng)處,把心降伏到相應(yīng)的時候,我們基本不用這一念心了,此時此刻就驟然明白,心明眼亮,雖然沒得成佛呢,但我們的智慧之性就會油然而發(fā),就像我們坐在屋子里,一切世間事情了然明白一樣。我們的心越煩亂,越數(shù)數(shù)生心,就越顛倒、迷悶、障礙、濁惡、染污。這個面見本來之佛,就最為親切了。佛是本具的,就可以了卻曠劫大事,曠劫,就是無始劫來沒有解決的生死大事,成佛的大事,就可以疾速成辦。
就像六祖慧能大師,本來是一個嶺南的獦獠,獦獠就是專門打獵的,就像野人似的,沒有什么規(guī)范、禮節(jié),以打獵為生,甚至吃生的,抓著昆蟲一把一把吃,沒有什么文明、道德,所以五祖弘忍大師看到他的相貌、出身,管他叫獦獠。他老過去一個字不識,沒讀過書,打柴為生,在旅店里聽到別人誦《金剛經(jīng)》"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他馬上頓悟,悟明心地。達(dá)摩來到中土,一花開五葉,傳了五個祖師,初祖達(dá)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在這五個祖師當(dāng)中,慧能是最杰出的一位祖師。他沒有歷劫的漸修就沒有今世的頓悟,所以到此生此時此刻,已經(jīng)瓜熟蒂落了,就是修因地基本已經(jīng)走完了,到果地了,所以他是利根,頓悟、頓斷、頓證。頓悟,馬上悟明心地,通達(dá)實相。頓斷,馬上頓除生死習(xí)氣,生死惑業(yè)斷除了就頓證,頓證本心。頓斷妄想,證得本心,所以五祖才把衣缽傳授給他,他最后總括了禪宗這幾位祖師的法要,說《六祖壇經(jīng)》,留給后人,要我們悟明心地。
如果我們能夠通達(dá)實相,悟明一心,即可面見本來之佛,是真實不虛的。就可以了卻曠劫大事,就會發(fā)明本具的智慧光明妙用,就是不離父母所生的這個血肉之軀,就能證得本具之佛性,就能夠出離生死。但對于我們沉淪的眾生,生死習(xí)氣嚴(yán)重的末法眾生,悟是頓悟,雖然明白這個道理了,但是生死習(xí)氣絲毫未減,還得在修習(xí)當(dāng)中逐漸地把它斷除。
佛說的三藏十二部教典,是屬于如來禪,就是教下禪。教下禪,通過說種種教化,說種種經(jīng)、律、論,種種引導(dǎo)開示,我們眾生逐漸能夠悟明,明白這個道理。禪,就是實相的道理,比如說我在前面跟大家反復(fù)地講,大家逐漸認(rèn)識了,對生死妄心、本覺佛性有了正確的認(rèn)識了,正確認(rèn)識了就有一個正確的決定選擇,這是逐漸認(rèn)識的,這就叫如來禪。通過說種種法,一次不明白說兩次,兩次不明白說三次,讀經(jīng)百遍必有所得。
達(dá)摩祖師是祖師禪,祖師禪和教下禪不一樣,祖師禪不立文字,以心印心,默契。比如說有的人問祖師,祖師西來意,說達(dá)摩祖師從西天來,從印度來是什么意思?這個就是話頭,讓學(xué)人參學(xué)這句話,達(dá)摩祖師從西來干什么,讓你參學(xué)、參究。那么祖師問了,如果他悟了以后,就能做出正確回答,不悟,答錯了,祖師說你到別處參訪去吧,就不跟你說得更多了,就說你不是利根,還得參訪,還得學(xué)。
教下禪不一樣,教下,像講教的,不厭其煩地說,像我們天臺宗祖師智者大師,說法華三大部,說了那么多的道理,開解學(xué)人。這個就不一樣,祖師西來意,看我們的悟性。頓悟自心,我們要頓悟了,就能面見本來之佛,識自本心,見自本性。達(dá)摩祖師在《四行觀》里和《達(dá)摩祖師論》里說"欲要成佛,須是見性",就是識自本心,見自本性。本性就是我們的本有真心,"若不見性,無有是處。"想要成佛不可能。《楞嚴(yán)經(jīng)》說"性成無上道"。對本來佛我們還不認(rèn)識呢,我們怎么成佛呀,假如我們想上北京,北京的方向,具體位置,北京的因緣我們都不知道,怎么上北京啊?我們得先知道什么是佛,然后才能夠作佛,才能向佛學(xué),才能夠方向明,路子不錯。不是這樣,就盲修瞎練,徒勞身心,就像佛說的蒸沙煮飯,拿沙子來當(dāng)飯煮,煮到未來際,則成熱沙,不成飯本。所以咱們講《般若波羅密多心經(jīng)》,是讓大家悟明心地,悟明本心就好辦了,就不向外求了,不向外求了,就能夠從這一切事物的系縛上面解脫下來。
什么是祖師西來意?"空中釘橛",那是不可能的事情,用這句話就契合了祖師這個話頭。什么是話頭呢?就是祖師在沒向你發(fā)問之前你那個本來面目,讓你悟那個。所以說了祖師是以心傳心,以心印心。那么他心里就會執(zhí)著這一法:祖師來是以心印心,這不還是有一物嗎?猶有這個在,還是有這一念生死在。六祖大師說"本來無一物",如果他回答說:祖師來是以心印心,不立文字。他就會執(zhí)著,別人再問他的時候,他又執(zhí)著這個法上了。這個法不是本心,猶有這個在,還有一物在,還有生死把柄可抓,他又執(zhí)著這個文字上了。所以祖師說,空中釘橛,就是沒有這回事,你說什么都不是,就把祖師西來意這個話頭給否定了,沒有什么西來意、不西來意了,這樣的話你就可悟明本心。話頭話頭嘛,祖師在問話之頭,就是心里沒生心,沒有說話之前,那個境界,那個本來面目,讓你自己去識取。
祖師禪和教下禪是不一樣的,不像我在前面對大家反復(fù)這樣說,如果我們在教下,通過聽講佛法能悟明一心,也能識自本心,見自本性,雖然不是頓悟,但是我們最后也能透亮,也能知道這個道理,沒有一法可得。如果能這樣的話,豈不快哉?這不是很痛快的事情嗎?這不是很簡捷、直接,不用繞很多圈子、很多麻煩嗎?因我們眾生在迷,皈依到佛門以后,不向佛學(xué),不很好地深入經(jīng)藏,甚至把佛忘了,向外道鬼神學(xué),鬼神正在生死,舉體都是虛妄,沒有我們的學(xué)處,我們向它們學(xué),不是把我們引入歧途,招惹災(zāi)難,重新建立生死嗎?徒勞而無有益。所以我們要向佛學(xué),要悟明一心,通達(dá)實相,我們就可以親見佛的本來面目。
禪宗言下大悟,至于能不能頓斷,在于本身的生死習(xí)氣是嚴(yán)重還是輕薄,如輕薄,馬上、很快就斷了,像鏡子上土似的,埋在深地里得把它挖出來,得費(fèi)一翻功夫,如果上面只是一層灰,那么用手巾一擦就可以照一切物像。但是這個理要明白,理不明白那么修行沒有路子。
佛的智慧,般若妙智人人本具。前面我跟大家說了,我們本師成道的第一句話就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所以說是眾生本具的,此般若就是佛的智慧,此般若妙智,不是佛成道以后獨(dú)自具有,法界眾生人人本具,但是這個般若妙智是個什么因緣呢,下面我給大家說說。
此般若妙智以實相為體,實相是理體。般若妙智是從體發(fā)用,就是般若的智慧之用,一心的全體大用。就我們眾生分上來說,我們只是在發(fā)明的過程中,就佛的分上來說是已經(jīng)親自證得了本覺佛性,就具足本具的般若智慧,就是佛的智慧,以實相為體。實相就是我們本覺佛性的道理,以實相的理體發(fā)起般若智慧的照明,所以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yùn)皆空,度一切若厄。因為智能滅妄,智能破惑,無明妄想滅除了,迷惑之心破除了,自然得成無上道。
所謂實相者,實相具體是指什么說的呢?即眾生所具的本覺佛性是。本覺佛性就是實相,實相也就是本覺佛性。這本覺佛性是我們的本來心、本來佛,是抽象的最高的精神世界,屬于心法。因為我們?nèi)松钤谑篱g,就是一個精神,十方世界唯是一心,更無它法,心若迷悶了,那么一切都是黑暗的,都是痛苦的,所以心要覺悟凈化。這個精神世界屬于心法,不是日月星辰,不是山河大地,不是車水馬龍,不是房屋、桌椅、板凳,不是男女老少,不是飲食醫(yī)藥,繩床臥具,不是長短方圓,不是好壞是非。清凈本然,離一切相。佛在《金剛經(jīng)》里說:"離一切相,即名諸佛。"不是具體的事物,所以沒有形狀,沒有相貌。正因為不是具體的事物,沒有形狀,沒有相貌,沒有顏色,所以我們看不見,摸不著。
"欲要成佛,須是見性。"現(xiàn)在我給大家講的是讓大家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看到自己的本來佛是個什么面目。這個本覺佛性就是我們的本來心,從根本以來的本有真心,這個心天然如此,不假造作,也就是我們的平常心、本來心,本來就有,無始劫前它沒生,所以盡未來際也找不到它的滅處!心經(jīng)》里說"不生不滅",常恒沒有變異,縱然我們造作惡業(yè),輪回生死,我們這本覺佛性也不滅,將來我們返迷為悟了,得成無上覺道,究竟成佛了,它也沒生,還是發(fā)明本有,所以這個本來心就是我們的本有真心。我們再依真起妄,濁惡、染污、迷惑,它也不污垢,就像摩尼寶珠似的,就是埋在糞土里也不能使摩尼寶珠受到染污,將來寶珠出了糞土,把糞土擦掉,摩尼寶珠也不因為出了糞土才開始清凈,它的本體就不垢不凈,所以《心經(jīng)》說"不垢不凈"。佛是心之果,由本覺佛性作得,這個大家要有正確認(rèn)識。
這個本覺佛性、本來心、本有真心、本來佛,為三世諸佛所共悟,所共證,三世諸佛都是證得本覺佛性,得成無上覺道的。性成無上道,性就是心。六祖大師說,不悟自心,學(xué)法無益。自心就是我們的本有真心,我們對于本來佛還不認(rèn)識,怎么去成佛呢?那不是癡心妄想嗎?所以不悟自心,縱然修學(xué)佛法,也得不到利益。當(dāng)然六祖大師是從大乘了義教說的,這個益是究竟得作佛的不可思議的佛法利益,不是指人天利益,聲聞緣覺的利益,指究竟得作佛的利益。不悟自心,學(xué)法無益,所以要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然后才能夠方向明,路子不錯,直趣寶所,不盲修瞎練,不走彎路,就像上北京似的,不知道北京的方向、具體位置,我們亂走一氣,徒勞而無有益也。所以我們修學(xué)佛法,一定要方向明,路子不錯。
這個本覺佛性離一切相,相就是虛妄之相,三界六道,內(nèi)之身心、外之世界,日月星辰、山河大地,這一切物質(zhì)世界。我們的本覺佛性在我們清凈心體上,沒有世間相,就是離一切相。世間相是循因結(jié)果,循業(yè)發(fā)現(xiàn),因心成體,因我們無明妄想這個心,而成就了三界六道。在我們清凈心體上離一切虛妄之念,所以沒有三界六道之相,沒有世間相。因為眾生迷于本具之佛性,不知道,不認(rèn)識,不能悟明,所以向外攝求,向外道拜祭鬼神,認(rèn)為太陽也是神,拜太陽為神,拜月亮為神,把鬼神當(dāng)作佛學(xué),那不顛倒之甚嗎?
佛法是開示正信,沒有世間這一切事物,既然如此,我們再攀緣妄想執(zhí)著這一切事物,就會建立種種虛妄心行,就覆蓋了我們的本覺佛性。不貪著,沒有貪心,不去攀緣妄想執(zhí)著它。都是要有所求取,所以建立貪心,因眾生在迷,以真起妄。比如說黃金,黃金是體,以這黃金造種種殺生之具,刀杖之類。依真起妄,因迷的關(guān)系,依真去起諸妄想,起貪心,貪得不到滿足,反而為嗔,嗔是貪的另一種表現(xiàn),也是貪,因為在迷所以貪著世間,貪本身就是愚癡,不是智慧之性,嗔恨本身也是愚癡性,不是智慧之性,嗔也是癡。所以因為我們不能悟明自心,向外攝求,依真起妄,建立種種虛妄心行,貪心、嗔恨心、愚癡心,而貪嗔癡的體性是一個,都是濁惡染污性。
我們的本覺佛性沒有世間相,也沒有出世間相。世間相屬于生死相,出世間相屬于涅槃相。我們本覺佛性是清凈心體,既沒有三界六道的生死相,也沒有三界外的涅槃相,唯是一心,更無它法。沒有出世間的一切事物就是聲聞、緣覺、菩薩、佛的一切法,在我們清凈心體上清凈本然,佛在《金剛經(jīng)》里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包括世間和出世間相。唯是一心,由于眾生的種種攀緣和妄想執(zhí)著,所以建立世間和出世間的差別之相。
由于現(xiàn)在我們跟大家說的這部經(jīng)是大乘了義教,直接顯了,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唯顯一心,我們現(xiàn)在講的不是人天法、聲聞法、緣覺法、菩薩法,講的是佛法,所以沒有出世間相。聲聞緣覺不能悟明一心通達(dá)實相,心外取證,妄認(rèn)為三界外實有涅槃可得,所以不愛世間愛出世間,愛是共同的,雖然能出離世間六道的分段生死,但不能出離三界外的變易生死。因為法執(zhí)不破,他心里攀緣妄想執(zhí)著三界外的這一切事物,就是聲聞、緣覺、菩薩、佛的一切事物,所以不能悟明一心,不能證得本心,不能究竟出離兩種生死。為什么出世間的一切事物也不可以妄想執(zhí)著呢?如果我們攀緣、妄想、執(zhí)著出世間的一切事物,那么它又成為我們攀緣、妄想、執(zhí)著的妄境了,還會發(fā)起我們的虛妄心行,還是覆蓋我們的本覺佛性。不愛世間愛出世間也是貪,貪是共同的,貪就是生死的體。所以聲聞緣覺不能出離變易生死。
通過上面講述,大家都知道,佛是本具的,本覺佛性人人本具,那么我們的本覺佛性可不可以攀緣妄想執(zhí)著呢?也不可以。我們有個頭,不能再求一個頭,頭上安頭那就是顛倒了。如果我們攀緣、妄想、執(zhí)著、貪著我們這個本覺佛性,還是法愛不破,我們本覺佛性又成為我們攀緣、妄想、執(zhí)著的對象了。
貪著世間不行,貪著出世間也不行,貪著本覺佛性行不行呢?也不行。所以自相也要離。佛不自佛。為什么本覺佛性自相也不能貪著、攀緣、妄想、執(zhí)著呢?佛是覺悟的人,是凈化的人,三世諸佛,雖然證得本覺佛性,究竟成佛,但是佛對本覺佛性沒有妄想執(zhí)著性,佛不做這樣的想念:現(xiàn)在我已證得本覺佛性,我已經(jīng)成佛了。佛若做這樣的想念,那么佛就有貪著,貪著本覺佛性,貪著佛這種事物,還會生種種妄心,就不是覺悟凈化的人了,就失去了佛的真實意義。
就像我們做官似的,舉個世間因緣給大家說吧,官者公也,官是代表群眾利益的,是人民的公仆,人民的需要,我們能夠?qū)τ谖覀兊呢?zé)任,在其位謀其政,盡心、盡職、盡責(zé),所以官不自官,不能說我是什么什么官,這樣就貢高我慢了,就失去了官的真實義。官是人民對我們的重托,需要了,我們就做,不需要,我們就不做,所以不要把自己摻雜進(jìn)去。正像佛在《金剛經(jīng)》里說,我得阿羅漢道,不做阿羅漢想。阿羅漢是指心覺悟凈化說的,阿羅漢是個假名,無復(fù)煩惱,心得自在,所以如果我證了阿羅漢道,再做阿羅漢想,生起這一念心,所以心就不是覺悟凈化的,就失掉了阿羅漢的真實意義。佛雖然是本具的,如果我們貪著、妄想、執(zhí)著我們的本覺佛性,那就等于頭上安頭了,顛倒自性,所以自相也不要攀緣、妄想、執(zhí)著,世間、出世間的一切事物甚至我們的本覺佛性都不要攀緣、妄想、執(zhí)著,這樣的話我們才沒有生死把柄可抓,這樣才能使我們于一切法的系縛上解脫下來。
凡夫在迷,貪著世間,攀緣、妄想、執(zhí)著世間的一切事物,所以在世間一切事物上建立無邊的生死。聲聞緣覺不悟自心,不能通達(dá)實相,所以貪著、攀緣、妄想、執(zhí)著出世間的一切事物,法執(zhí)不破,所以不能出離變易生死。菩薩貪著本覺佛性,所以不能出離法愛,不能斷除最后的生相無明,進(jìn)入妙覺,究竟成佛。我們要想成佛,首先得悟明心地,沒有生死把柄可抓。佛在《金剛經(jīng)》里說:"離一切相即名諸佛。"不是滅相,我們但不攀緣、妄想、執(zhí)著世間相、出世間相、本覺佛性自相,我們就會從一切法的系縛當(dāng)中,生死系縛當(dāng)中解脫下來,當(dāng)下覺悟,當(dāng)下解脫,當(dāng)下安樂,直趣菩提。
所以我們在一切時間、空間處所里,身心躁動不安,苦得不得了,被一切事物障礙、逼迫、系縛,就是因為我們不能夠悟明一心,通達(dá)實相,心還有放不下之處。哪一種事物我們看不破放不下,哪一種事物就反過來系縛、障礙、逼迫我們。除此以外,更沒有苦樂可言。這是最親切的了,不像外道說的神乎其神,都是系縛法,生死法,這是大覺世尊開示的真實覺道。我們現(xiàn)在不能開解,我們要想成佛,最后也得開解,也得悟明這個道理。不悟明這個道理,有放不下之處,哪一種事物放不下,哪一種事物就成為我們的生死障礙,這個大家要清楚。
這樣我們就會得大解脫,如果我們能這樣認(rèn)識的話,就沒有我們的攀緣處。攀緣世間,世間不是我們的本來佛;攀緣出世間,出世間也不是;攀緣我們的本覺佛性,起諸妄想,本覺佛性又失掉了,也不是。沒有攀緣處,沒有憎愛心,憎愛世間也沒有用,憎愛出世間也沒有用,憎愛本覺佛性也沒有用。沒有憎愛處,沒有取舍處,當(dāng)下歇息,方契妙道。契就是契合,妙道就是我們的本覺佛性、覺道,覺悟的道路。
跟大家說的直接一點(diǎn),了義教,佛這一種事物也是假名,佛無所執(zhí),佛者覺義,是指心覺悟凈化說的,如果說這一法是佛,我們妄想執(zhí)著去攀緣、貪著,舉體都是妄想,就不是佛了,因為你不是覺悟的人、凈化的人。通達(dá)實相,悟明一心,要徹底地摧毀打破一切生死疲勞,一斷一切斷,絲毫不留生死把柄。我們還有什么可以貪著、攀緣、妄想、執(zhí)著的呢?說我要成佛,這一念心舉體都是妄想,就不是我們的本來佛了。起念即失。佛不是說么,狂心頓歇,歇即菩提。妙道就是不可思議的覺道。
眾生都是貪著,比如說凡夫貪著世間,攀緣、妄想、執(zhí)著世間的一切事物,起貪嗔癡性; 聲聞緣覺不攀緣、妄想、執(zhí)著世間,貪著出世間,攀緣出世間的一切事物,法執(zhí)不破,也是癡,所以也起貪嗔癡性;菩薩不能斷除最后的生相無明,不能離本覺佛性自相,也起貪嗔癡性,是妄心。像世間凡夫貪著殺生,在虛妄相上起紛爭,互相斗亂危害,甚至互相殺伐。佛說,莫見長莫見短,這樣心地才能平衡。眾生在迷,與世間、出世間一切事物起諸妄想,貪嗔癡,殺生、偷盜、淫欲,長短是非,這些妄心一共有八萬四千。所以我們這本覺佛性,被八萬四千煩惱迷惑之心覆蓋和糾纏,糾纏就是系縛,起了這些妄心,就覆蓋了我們本覺佛性,所以使心地陰暗,愚癡暗昧,沒有一點(diǎn)光明智慧之性。心地為什么陰暗呢,就是因為八萬四千種心病覆蓋遮擋,就像今天太陽的體和光明本來在虛空住,沒離虛空,就因為烏云的遮擋,所以舉天黑暗,我們就不得太陽的照明。心地黑暗,無所明了,是謂無明。什么是無明呢,我們八萬四千種生死妄想都是無明,就是愚癡暗昧之性。
因為眾生在迷,生死道路走的太遠(yuǎn)了,不能迷途知返,所以我們大覺世尊大慈大悲,乘愿來到世間設(shè)立佛教,說八萬四千法門。眾生貪心是一種心病,對貪心,要"布施度慳貪",布施就是法藥。說我們學(xué)佛的人,眾生需要錢財物品,我們就給他錢財物品,需要佛法,我們就給他佛法,需要身命我們就給他身命,眾生所需的一切給予,無所顧惜。這就把貪心滅除了。貪心是無始劫來熏習(xí)的,積重難返,我們得采取方便辦法,就是佛說的法藥,治我們心病的,所以我們要廣行布施。慳貪是生死,我們還舍不得放舍慳貪,那能出離生死嗎。?們要廣行布施,錢財、物品、身命、佛法。所以菩薩道難行能行,無所顧惜。我們在利益眾生當(dāng)中放舍慳貪,把生死放舍了,就能達(dá)到自利,老把慳貪心不放,一切為了我,這個"我"是生死的體,走不出我的圈子,怎么能夠出離生死呢?
佛說一切法無我,生死也沒有我,涅槃也沒有我,唯是一心,生死本空勿需斷,佛是本具的,勿需求。但不攀緣、妄想、執(zhí)著生死,也不攀緣、妄想、執(zhí)著涅槃,不隨執(zhí)一邊,心無所住,就是中道了義。生死涅槃是為二,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就是不二,不二法門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我們的本覺佛性,唯一真實,更無虛妄,這是佛的境界。所以佛在《華嚴(yán)經(jīng)》里說:不為自己求安樂,但為眾生得離苦。教誡諸大菩薩,我們也得這樣發(fā)心。我是不存在的,眾生于無我當(dāng)中的一切法中妄計為我,不破除妄想執(zhí)著,想出離生死是不可能的。每天都是為了我,巧思設(shè)計使手段,希望一切好的境界現(xiàn)前,保留下來別失掉,這就是貪,貪就是生死。本來沒有什么好。唯是一心。希望壞的境界遠(yuǎn)離,別現(xiàn)前,嗔恨、拒絕,這本身就是生死。心隨執(zhí)一邊,不是住在好上,就是住在壞上。攀緣妄想執(zhí)著性,起貪嗔癡性。等悟明一心通達(dá)實相了以后,心就無所住著,這樣我們就會于一切法的系縛當(dāng)中解脫下來,得大自在,得大安樂,立竿見影,當(dāng)下見效。不是等待死后才去成佛,現(xiàn)在不覺悟,還迷悶?zāi)?臨終時八苦交煎,善惡業(yè)同時交現(xiàn),想出苦得樂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要及時覺悟,及時凈化,這是出處。
眾生有恨嗔心,這是心病,能釀成無邊的生死,三毒之一,所以佛說"慈悲度嗔恨",把一切眾生都作親友想,做諸佛菩薩想,不要和一切眾生對立,互相仇恨、危害,要舍己為人,拔眾生苦,給眾生樂,這是我們發(fā)心學(xué)佛的佛門弟子的責(zé)任,不要拿世間生死感情去對待、認(rèn)識,一會兒憎,一會兒愛,一會兒危害,所以我們要修慈悲心。他危害我們,我們不但不嗔恨,反而憐憫他,他造業(yè)將來受苦,我們還要采取種種方便開導(dǎo)他。他不聽,我們也不嗔恨,還要救度他。若能轉(zhuǎn)物即同如來,不要認(rèn)物為己,被物所轉(zhuǎn)。
愚癡也是心病,佛說"智慧度愚癡",愚癡之人不相信做惡得惡,做善得善,說人死如燈滅,了無所有,所以說不造白不造,不吃肉白不吃肉,邪知邪見。我們要深入經(jīng)藏,智慧如海,看到圣人是怎么說的,我們就能返迷為悟,發(fā)起我們本具的智慧之性,就能破除愚癡之心。佛說殺生者命短,我們要想福壽綿長,就不能危害無窮,橫殺無辜,我們就得像三世諸佛那樣,舍掉自己的身命去救度眾生。佛說不殺生,不殺生是法藥,我們本師金口宣揚(yáng)的真實諦理,真實可信,所以對于殺生這種因緣,我們身心最粗重的惡性造作,從今以后,心不想、口不說、身不造,不介入。我們不但不殺,而且還要救度,蒼蠅、蚊子也不殺,這樣我們就走出了生死的黑暗,趨向光明,就把殺這種心消除了。這是對治法。眾生引取無厭,非禮而取,偷盜。偷盜使人貧窮下賤,甚至墮落畜生道去償還,所以佛說:不偷盜,不偷盜是法藥,就能醫(yī)治我們的心病。最后八萬四千種心病都斷除了,但復(fù)本來性,更無一法新。所說我們修行成佛,就是清除生死垃圾的過程,斷除我們的無明妄想,生死習(xí)氣,就像我們不要的垃圾廢物一樣,垃圾清除了,這個地就干凈了。生死妄心斷除了,我們本覺佛性自然顯發(fā),佛的境界就現(xiàn)前了。更無一法新,佛是本具的,更沒有一法是新得!缎慕(jīng)》說:無智亦無得。所以我們發(fā)心學(xué)佛,不是讓我們得到點(diǎn)什么,但不染污即如如佛,人生無常,心要及時覺悟,縱然不能證圣,但我們不會釀成大的罪惡,大的生死災(zāi)難。
我們的本覺佛性、本來佛,是個什么道理呢?離世間相,離出世間相,離本覺佛性之相,然后才是我們的本來佛,本來面目,就是我們本覺佛性,它的道理就是實相的道理,離一切虛妄之相。這樣才沒有我們的攀緣處、憎愛處,當(dāng)下歇心,方契妙道,就會契入、證入我們的本心,當(dāng)下解脫,當(dāng)下安樂。我們再去攀緣、妄想、執(zhí)著,貪著世間、出世間,就感覺到?jīng)]力量了,沒有什么意思了,感覺是個麻煩事,是個障礙事,是個勞心的事情,所以,狂心不歇,自然而歇。
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種種苦追求,求不得苦。對于這個道理,心里認(rèn)可,愛樂隨順,是名真。我們信佛,不是信佛的莊嚴(yán)相好,信這個色相,虛妄之相,我們是對佛說的宇宙人生的真實諦理深信不疑,佛若不說出這一套完整的人生哲理,我們憑什么信佛呀?天魔鬼神也能變現(xiàn)佛的莊嚴(yán)相好,但他說出的都是邪知邪見,我們能相信嗎?不能相信。我們信的是佛說的這個道理,佛教已經(jīng)三千年之久了,佛法還這樣興盛,佛雖然已經(jīng)入涅槃了,但是常住三寶常住世間,佛菩薩形相雖然是土木金石,世間物質(zhì)做的,但是我們把佛請來以后就是真佛,還像釋迦牟尼佛在世一樣,恭敬、禮拜、贊嘆,絲毫未減,就是因為佛的德性所感。因為佛說出了真實的道理,是一條出苦得樂的道路,覺悟的道路,所以我們感恩戴德,所以對我們的本師念念不忘。我們信的是佛說的道理,不是說佛的依報是琉璃世界,色身是莊嚴(yán)相好。我們看到了佛的琉璃世界,佛的莊嚴(yán)相好了,可我們一無所知,什么也不明白,不還是眾生嗎?所以《楞嚴(yán)經(jīng)》里,阿難見佛,佛問他:你為什么出家?他說,我見佛的莊嚴(yán)相好,心生愛樂,所以我發(fā)心出家。佛說:此非汝心。就是說你這個心是無明妄想,是生死心,你發(fā)心出家是正確的,是應(yīng)該的,但是你發(fā)心的愿望和目的不真實,是為了貪著色身相好,琉璃世界,不是為了開佛知見,使自己開佛知見,使法界眾生開佛知見,出離生死,所以佛就把他呵斥了。
因為現(xiàn)在我們說的是大乘了義之教,不是人天法、聲聞法、緣覺法,《心經(jīng)》說,"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不屬于三界六道人天法,也不屬于三界外的聲聞緣覺法,《心經(jīng)》又說,"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把緣覺法給否定了。在我們清凈心體上,沒有無明和無明盡,也沒有什么老死和老死盡。所以悟明一心以后,就超越世間和出世間。另外佛說"無苦集滅道",也沒有聲聞法,十方世界唯是一心,更無他法。
雖然佛是本具的,但不許我們貪著、妄想、執(zhí)著,在本來佛上生種種虛妄心行,那本來佛就失掉了。今天我們穿五層衣服,外層的脫了,里層的脫了,最后把貼身的布衫也脫了,才露出我們色身的本體,才能見到我們的本來面目。佛也是這樣,我們的本來佛也是這樣。佛雖然是本具的,但佛不自佛,不許我們貪著,自然成佛道。
我上面給大家說的,給大家開示悟明本具之佛性,本具之佛性是個什么道理,就是實相道理,無一切虛妄之相,是謂實相。這樣的話,我們的本覺佛性才會全部顯發(fā),就像烏云散了,太陽的體性和光明就全部顯發(fā)了,普照天下一片光明。我們這本覺佛性是屬于心法,最高的精神世界,佛的境界,所以體是清凈本然,就是六祖大師說的,在這個清凈心體上,本來無一物。六祖大師不是做過偈子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個見性的偈子,五祖弘忍看到他徹悟,得見心地,把法衣交給他,因為他堪于勝任,做禪宗的祖師,能夠傳佛的心印,所以把重任交給他。當(dāng)時興盛一時,南能、北秀,他在嶺南弘揚(yáng)頓教,神秀在湖北弘揚(yáng)漸教。
我們這個心是清凈本然的,本來無一物的。六祖大師說"不思善,不思惡",善惡都莫思量,即可入清凈心體,這指心體說的,本覺佛性說的,這個清凈心體具足如來的智慧德相,是妙心,不是妄心。清凈本然是定,天然本定,性定,是超越眾定的,佛的上上禪定。用屬于慧,般若智慧之用,舉佛心的全體都是智慧之性,所以具足智慧光明妙用,具足六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徹底地斷除無明,超越業(yè)的限制,住在常寂光凈土,寂照無二,用則周遍法界,就像觀世音菩薩似的,證得清凈心體以后,從體發(fā)用,能夠周遍法界,去尋聲救苦,隨類應(yīng)現(xiàn),就像普門品說的,成就三十二應(yīng)、十四無畏、四種不可思議,應(yīng)以比丘身得度者,即現(xiàn)比丘身而為說法。自然成就,就是無作妙力,不用作意,不用生心。他是比丘根機(jī),自然現(xiàn)比丘身給他說比丘法,令他成就。設(shè)入大火,火不能燒,若有眾生臨危急難中一心稱名,即得解脫。菩薩有不可思議的神力,異方便,特殊的辦法,我們用心猜測不到的辦法,就能解除他的災(zāi)難,使他安全無恙,出苦得樂。這種神力周遍法界。所以我們的本覺佛性,在我們成佛以后,體用皆妙。
體就是本覺佛性,清凈心體,三德密藏,《法華經(jīng)》說: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這個本覺佛性,三德密藏--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這個實相的道理,唯有三世諸佛能夠豎徹如理之底,能夠通達(dá)明了,聲聞緣覺的智慧不可測度,所以體用皆妙。用我們這個虛妄心行竭盡我們的全部心力,也不能了達(dá)三德密藏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用我們的語言再表達(dá)也表達(dá)不了本覺佛性究竟是個什么樣的情況,就是說,三德密藏唯佛與佛乃能究盡。
佛,體用皆妙,用是不作妙力,比如說三世諸佛,觀世音菩薩,證得清凈法身、本覺佛性以后,能夠成就圓滿報身,就是自己的受用身,另外能成就千百億化身,有感即應(yīng),這叫應(yīng)身,那么這個三身是怎樣發(fā)揮作用,怎樣顯現(xiàn)的呢?我們凡夫不可測度,聲聞、緣覺也不能測度,所以稱為妙。體用皆妙。曠劫之事一念皆知,都在大圓鏡里顯現(xiàn),那么佛看十方世界的一切事物,就像看掌中果一樣。因為了無一物,沒有遠(yuǎn)近,法身遍一切處,十方下雨的頭數(shù)佛都一一分明,無所不知,無所不見,天堂、地獄、人間、極樂、苦海,就像知道自己一樣,所以佛的神力不可思議,沒有達(dá)不到之處。地獄是循因發(fā)現(xiàn),循業(yè)結(jié)果,我們想到地獄參觀不可能,但是佛以神通智慧之力就可以到地獄去,去給地獄眾生說種種法,能通達(dá)地獄眾生的語言,開發(fā)他的神識,讓他滅除妄想,地獄就沒啦,提起正念,善境界現(xiàn)前,就能升到天道,升到極樂世界。所以佛的體用皆妙不可思議,都是一心本具。雖然離一切相,但是我們的本心、本覺佛性不可思議,不但能變現(xiàn)有情,而且能變現(xiàn)無情,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隨類應(yīng)現(xiàn),能變現(xiàn)大海之水,不但能變現(xiàn)人,還能變現(xiàn)六道眾生的形狀,所以超越業(yè)力限制,從必然達(dá)到自由。就是因為能夠悟明自心,證得自心,所以成佛以后,無量光,無量壽。佛的心以慈悲為體,沒有一點(diǎn)危害,壽命無有窮盡,再也沒有生死輪回。
正因為我們眾生不通達(dá)、不悟明實相,不能通達(dá)一心,所以向外攝求,向鬼神學(xué),起惑造業(yè),墮落三途道,那樣學(xué)佛還不如不學(xué),不如在家好好種地,好好做工,自食其力,本份做一個老百姓,安安寧寧地度過這幾十年。佛在經(jīng)里說:末法時期,天魔鬼神外道熾盛世間,邪師說法,如恒河沙。心魔起了,所以外魔乘虛而入,附在我們身心,表達(dá)他的意思,讓我們頂仙看病,或者捉弄我們,最后精神失常,生活不能自理,這人就完啦。都是不能開發(fā)正信。我們通達(dá)實相悟明一心以后,就能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yuǎn)離顛倒夢想。生死也不可得,我們的本覺佛性沒有生死相,沒有涅槃相。對于生死這種事物,我們也不攀緣,也不妄想執(zhí)著,隨其自然,沒有主宰性,我們在生死這一因緣上也得解脫,如果貪生怕死,生死就成為我們的生死障礙,在生死這一法上又建立新的生死。通達(dá)這個法以后,一切無掛礙,"佛"尚不可得,那么去佛以還更是虛妄不實。我們對于這個道理能正面觀察,心里觀得越明白,客塵煩惱脫落得越利落。沒有什么貪著的,沒有什么可以妄想執(zhí)著的,都是生死疲勞,我們不為自己求安樂,但為眾生得離苦,我們就沒有生死可了,沒有涅槃可證,所以我們就能發(fā)心,走出自我的圈子,為如來,我們的本師承擔(dān)責(zé)任。自己要很好地依法修行,然后去覺悟無量眾生,這就是我們的出處。
世間的一切,這一切事物,《大智度論》說:都是誑惑人眼的,欺誑、迷惑小兒的,迷惑我們在迷的凡夫的,所以我們要識破、認(rèn)識,不要受騙上當(dāng)。不悟自心,學(xué)法無益,想要脫離生死沒有道路。所以祖師說,大事未明如喪考妣。不能得見心性就是大事未明,修行沒有道路,就像自己父母離開世間一樣,那么痛苦。所以必須究明,把佛說的真實道理究明,心開意解,心里沒有疑惑障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誰再說什么這個是佛,那個是菩薩,我們也就不會去相信。佛在自心啊,我們悟明了以后,還要依法修行,非修不證,我們得按著實相道理,以實相的理體發(fā)起般若智慧的照明,才能照見五蘊(yùn)皆空。在這般若智慧的光明之下,這些生死垃圾一掃而清,所以我們悟明以后,還要依法修行,然后證得。但是現(xiàn)在學(xué)佛的人千千萬萬,能坐下來很好學(xué)學(xué)佛的道理的人寥寥無幾,所以祖師說大事已明如喪考妣,說我們悟明了自心通達(dá)了實相,但是生死習(xí)氣還很嚴(yán)重,不能證得,所以還是如喪考妣。這樣的話,我們就有動力發(fā)起我們的真實修行,我們就能心安實相,內(nèi)照自性,不向外貪著,依法修行,這很重要。這必須悟明。
般若妙智以實相為體,體就是理體,般若妙智,智就是智慧,就是佛的智慧,是怎樣顯現(xiàn)的呢?從體起用,以實相為體。實相的道理,就是本覺佛性的道理,本覺佛性離一切相,沒有一切虛妄之相,這個實相是超越對待的,比如說善和惡是對待法,沒有善相,沒有惡相,是超越善惡的,所以才叫妙善,佛善。在我們的本覺佛性沒有順相,沒有逆相,是超越逆順的,所以暢通無阻,沒有罪相,也沒有福相,是超越罪福的,乃至超越一切對待,沒有佛相,沒有眾生相,在這里一真法界,佛和眾生都是假名,我們悟明的就是一心,所證的就是這個一心,更無其它。沒有對待,是超越對待的絕待,這個善惡、逆順、罪福、乃至佛和眾生都是因為眾生在迷,執(zhí)著這些,都是眾生于本來沒有善惡、逆順、罪福、佛和眾生的一真法界之中,妄想計度而建立善惡、逆順、罪福、佛和眾生這些虛妄之法。
現(xiàn)在我們發(fā)心學(xué)佛,要通達(dá)實相,悟明一心,要超越這些對待。般若是離相法門。佛說,離一切相,即名諸佛。不是滅相,面對現(xiàn)實我們了達(dá)體性空寂,就不攀緣,就不妄想執(zhí)著,就不貪著,有和沒有一樣,沒有和有一樣,善和惡一樣,惡和善一樣,本來平等,體性空寂。如果善有一個真實的自性,有它的實相,有它常恒不變的實體,永遠(yuǎn)是善,它就不會變的。惡也是如此,都是眾生妄想計度,虛妄顯現(xiàn)。眾生都是住相生心,住,就是心有所貪住,做好想,做壞想,憎愛取舍,所以都是在這些虛妄相上--善相、惡相、逆相、順相、罪福相上,佛和眾生相上起紛爭,紛爭就是引起我們心上的分別爭端,在這些事物上引起我們心上的紛爭,我們越妄想執(zhí)著,分別斗爭的程度越嚴(yán)重,我們心中就成了戰(zhàn)場了,所以紛繁之事擾亂心神,不得安寧,這就是業(yè)相,罪業(yè)之相。業(yè)相就是惑,妄心。妄心起了,就得動口去說,身體去造,惑業(yè)就發(fā)起業(yè)相,然后受生死果報。
惑業(yè)苦三,這三者,佛說"如惡叉聚",有惑就得有業(yè),有業(yè)就得受生死之報,惑業(yè)苦三,如惡叉聚,不相舍離。但是我們說善惡也好,逆順也好,罪福也好,佛和眾生也好,我們講這些事物都是講心。法就是心,心就是法,都是在這個善惡相上起紛爭,或者在逆相上起紛爭,做善想,貪著,想保留別失掉,這就是起心上的紛爭,但事物是無常的,是生滅無?蓧闹,這是一種我們的癡心妄想,能不能保留下來別失掉呢?那不可能。善境界、順境界因緣變化失掉了,又引起心上的紛爭,憂愁痛苦更嚴(yán)重啦,這是壞苦;蛘咴趷合嗌掀鸺姞,或者在順逆相上起紛爭,厭離、痛苦、憂愁、拒絕、嗔恨,所以不好的事現(xiàn)前了,我們厭離它,可并不是因為厭離它就離開了,所以循業(yè)發(fā)現(xiàn)。我們希望它離開,它偏不離開,這是求不得苦,引起心上的惑亂。我們要了達(dá)善惡逆順、罪和福、佛和眾生本空,體性空寂,無我我所,如同夢幻。佛在《金剛經(jīng)》上不說么,"如夢幻泡影",就像過往云煙一樣了不可得。所以我們但不攀緣、妄想、執(zhí)著,就解脫了這一切事物對我們的系縛,這些事物當(dāng)體即是我們所說的般若妙智,就能轉(zhuǎn)識成智,成就佛的智慧。經(jīng)上不說么,認(rèn)物為己,被物所轉(zhuǎn),若能轉(zhuǎn)物,即同如來。我們返迷為悟,我們不被物轉(zhuǎn)即是轉(zhuǎn)物。但不染污,我們就把它轉(zhuǎn)了。認(rèn)物為己就是心為物所役,役就是使役,心是主人,反而成為奴隸。所以我們通達(dá)般若實相以后,我們就能夠當(dāng)家作主,不被物所使役,就能超凡入圣。
都是住相生心,都是在虛妄相上起紛爭,互相之間的紛爭,嚴(yán)重了結(jié)成集團(tuán),互相殺伐,我們在虛妄相上起紛爭,起惑造業(yè),業(yè)有一種力量,牽引我們八識總報主到六道里頭受生。諸佛菩薩的愿力雖然弘深,智慧雖然廣大,神力不可思議,但是眾生循業(yè)受報的時候,諸佛菩薩阻擋不了。業(yè)力也不可思議,為什么有這么大的力量呢?能把我們八識、神識牽引到地獄里受刀山火海之苦,這是業(yè)的力量,沒有業(yè)的力量,我們想到地獄去參觀參觀那還不可能呢。循業(yè)發(fā)現(xiàn),業(yè)力由心造,所以臨終時極惡的,神識離開這個色身了,由業(yè)力的牽引,疾速就像磁石吸鐵、射箭一樣就到地獄、餓鬼、畜生道去受生了,佛都不能阻擋。佛只能把出苦得樂的道路指示給我們,讓我們自己去覺悟,去成辦,我們不覺悟不成辦,佛也沒有辦法。佛不是封的,佛若是封的,大家就不用坐在這里啦,都成佛了,沒有眾生了。
六祖說:不思善,不思惡。為什么呢?就是要超越對待,超越善惡的限制。我們不在善惡這兩種事物上起紛爭,有紛爭就有斗亂,有斗亂就有危害,有危害就有罪業(yè),有罪業(yè)就有生死,有生死就有眾苦的逼迫。佛在經(jīng)里說,住正道者,不分別是邪是正。是超越邪正的。眾生都是在這一切虛妄相上起紛爭,所以佛教我們--《金剛經(jīng)》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然后叫我們即相離相。金剛經(jīng)以實相為體,純談般若實相,般若妙智,所以我們得證得《金剛經(jīng)》和《心經(jīng)》的實相道理,才能夠成佛。不證得這個理體,成佛無有是處。就像我們世間似的,說我們要制造汽車,得汽車的受用、利益,我們首先得把汽車的道理學(xué)通,把它研究明白,我們學(xué)通以后,心里驟然明白。就像我們悟明了本具實相似的,然后我們才依理作意,按著汽車的道理,發(fā)起我們心上的智慧,然后去設(shè)計方案,制造圖紙,然后拿工廠造出來,依理造車。如果不通達(dá)汽車的原理,閉門造車,那是不可能的,再有錢也造不出來。佛也是這樣,佛雖然是本具的,但是我們不能悟明,不能修證,佛也不能現(xiàn)前。是依理成佛,成佛的道理我們還不知道,那怎么成佛呀?那不都是盲修瞎煉嘛,不要在相上起紛爭。我們明白這個實相道理,就要離一切相,不去種種攀緣、妄想、執(zhí)著,種種貪著,在這一切虛妄事緣上建立虛妄心行。這樣我們就能減損我們的生死習(xí)氣,最后把生死惑業(yè)斷除,發(fā)明本源心地。
本覺佛性為何稱為佛寶?寶是救濟(jì)義,眾生無始劫來輪回生死,這兩種生死,三界六道的分段生死,三界外的變易生死,是最逼迫人,最系縛人,最障礙人,最困惑人的兩種災(zāi)難、苦厄,所以我們皈依三寶。寶是救濟(jì)義,能夠使我們法界眾生息滅無邊的生死苦輪,出離生死的因乏和逼迫,究竟成佛,和三世諸佛一樣得出世的大富貴,無量壽,無量光,一切具足。我們的本覺佛性為什么稱為佛寶,因為它就像摩尼寶珠似的,能出生一切寶,出生一切佛的功德,就是心里自性本具如來的智慧德相,觀世音菩薩的一切功能利用,一切功德都是自性本具的,所以我們稱這個心是本覺妙心,不是妄心。妙是不可思議,能出生眾寶,雖然沒有一切相,沒有世間相、出世間相,但是我們證得本覺妙心以后,能隨類應(yīng)現(xiàn),為什么這樣呢?這個道理唯佛與佛乃能究盡,三德密藏,我們不能測度,佛能豎徹如理之底,徹就是透徹。如理,如就是平等,如理就是我們本覺佛性的實相道理,之底,底就像大海似的,一眼看到底,整個大海的本來面目都清清楚楚。佛能豎徹如理之底,這句話就是說,三德密藏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能徹底明了。我們成佛以后,我們也一切明了,也能豎徹如理之底。正因為佛能豎徹如理之底,所以佛才能在用上橫窮法界之邊。橫,就是十方世界;窮,沒有達(dá)不到的地方,法界就是十法界,人道、天道、阿修羅道、地獄道、惡鬼道、畜生道、聲聞、緣覺、菩薩、佛十法界的一切事物,之邊際。橫窮法界之邊,十方世界的一切事物無不通達(dá)明了,無所不知,無所不見,這是從用上說的。
從體上說,能豎徹如理之底,正因為能豎徹如理之底,能證得本覺佛性的實相道理,證得平等性理,所以才能夠從體起用,橫窮法界之邊。我們眾生就不行啦,眾生用這一念生滅心,用這個妄心。當(dāng)我在黑板寫字的時候,我只知道寫這個字,只能辨見這一個境界,所以大家在做什么想什么,十方世界的一切事物都不知道,我都迷悶,都不知道,了然無所知,就把我們這個不可思議的佛性妙用局限在這一個字上。所以我們這個心,雖然有力量和作用,但下劣,低下劣陋,不像佛的智慧,發(fā)明本覺佛性,本覺真心,又能周遍法界,同時到十方世界去設(shè)教,普度法界一切有情。般若妙智即佛的智慧,是從體起用,是以實相為體,體是理體,主質(zhì)義。就像水似的,水以濕為性,離開濕性,就不能稱為水,黑板是干燥的,所以我們不能稱黑板是水,離開濕性就沒有水,所以濕性就是水之體。佛在《金剛經(jīng)》里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證得本覺佛性,離一切相,無一切虛妄之相,證得清凈心體,佛以實相為體,從體起用,以這個理發(fā)起心智,就叫般若妙智。像觀世音菩薩似的,觀世音菩薩能周遍法界,利益眾生,完成一心的全體大用,就是般若智慧之用,成佛以后不是死水一潭,是體用皆妙。
現(xiàn)在我提一個問題,因為大家聽了,得悟明一心,通達(dá)實相,這是我們聽法的目的,聽了半天還不明白,這就不行了。佛說的都是誠實之語,真實可信,佛說法四十九年,從來未說一句廢話,一句閑話,一句危害話,說的都是真實道理,都是利益話。所以我們發(fā)心學(xué)佛要按著八正道,要說正語,用佛法指導(dǎo)我們的一念、一言、一行,說佛法語,說利益話,說時有益,不說無益,我們明白就要說,如果顧及這個、顧及那個,怕說不好,還是妄想,應(yīng)該沖破自我束縛,這樣能夠自我熏習(xí),溫故知新,能夠使眾生受利益。因為佛在經(jīng)里說,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佛法是真理,不是虛浮,我們說佛法要有分寸,不能粗枝大葉,籠統(tǒng),籠統(tǒng)會貽誤人的,一個字差了,或者模糊,他理解差了,就偏離了佛道,差一絲一毫他就偏離了佛道,就流入歧途了,所以必須得沒有一點(diǎn)疑誤。
學(xué)佛法就像造汽車似的,你對汽車原理有一點(diǎn)疑惑,就是障礙,你制造的汽車就開不走,因為它和汽車原理不相應(yīng),不相應(yīng)的那一絲一毫就成為汽車的障礙。佛法也是這樣,理性的東西,不允許有虛妄的,這個很重要啊,這個理透不過去,再講些知識,只能增益知見。世間相,就是三界六道稱為世間,三界六道的一切事物,包括我們精神世界方面和物質(zhì)世界方面的,這不都是世間相嗎?虛妄心行之相和具體物質(zhì)之相。因為我們本來佛,清凈心體上沒有這些事情,不要在這些事情上起紛爭,生種種妄心,障礙我們的本覺佛性。其實這個道理也很明了。
若像祖師參話頭,想見這個本來面目,那就難了,我們通過講教,講教義、教理讓大家層層深入,最后把本來面目和盤托出,讓大家認(rèn)識,所以這得悟明,悟明本覺佛性的實相道理。如果不悟明啊,還會心外取法,妄心,貪著這個,執(zhí)著那個,去求佛。佛不從求中得,起心向外去求佛,佛在經(jīng)里說:菩提尚且遙遠(yuǎn)。我們離菩提道越來越遠(yuǎn)了,就我們這一念求心,就把我們和本來佛之間隔得十萬八千里,對面不相逢啦。都是妄心隔礙,妄想歇了,就是本心,佛是由心做得,以實相為體。
所謂實相者,即眾生所具的本覺佛性是。本覺佛性是個什么道理呢?就是我上堂給大家講的,無一切虛妄之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如來者,即諸法如意。本覺佛性,即是眾生本來心,本來心沒有生滅,沒有垢凈,沒有增減,常恒沒有變易,無始劫前未生,盡未來際不滅,體用皆妙。就是本來之心,從根本以來就是這樣,不是上帝造的,也不是地上長的,不是誰使令他這樣,天然如此,這就叫本來面目。不像我們這個生滅心。體性空寂,眼睛看到黑板了,識生其中,這心當(dāng)體即空,了不可得。這個本來心就是我們的本覺佛性,金剛不壞,你看地獄眾生下了地獄,刀山火海,銅床鐵柱,下油鍋,大小二鬼拋空翻接,這樣折騰,本覺佛性也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金剛不壞,風(fēng)吹不了,火燒不了,刀還砍不了。
《圓覺經(jīng)》說眾生本來是佛,就指這本覺佛性說的,因為我們現(xiàn)在講的是大乘了義教,三世諸佛的通途,得成無上覺道的共由之路,是離相法門,和凈土法門不一樣,凈土法門是從有門入,有能念之心,有所念之佛,心境歷然,如果念到實相念佛,能念所念性空寂,就是我們本覺佛性,契入清凈心體才能得成無上覺道。我們講的離相法門大乘了義之教,不是聲聞法,不是緣覺法,也不是人天法,直趣寶所,不假次第,不用方便,頓悟、頓斷、頓證,就是頓悟法門,能夠識自本心,見自本性,通達(dá)實相,這個就是我們本來心,也就是眾生本來佛,也就是我們的平常心。
祖師說,什么是道呢?平常心是道。什么是平常心呢?心里無事就是平常心。佛法沒有什么奇特,不是什么轟轟烈烈的好事、壞事,沒有好壞之相,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佛法是純正之法,純凈化的,是正信佛教,就是要離一切虛妄之相,所以是平常心,平平常常,我們學(xué)佛法要達(dá)到心上的平衡,心上的平等。沒有什么這個那個,這個那個都是生死。好的事情現(xiàn)前也平常,壞的事情現(xiàn)前也平常,我們清凈心體上沒有什么好和壞。沒有好壞的時候也平常,本來平等。這樣安住就和自性相應(yīng),就是心安實相,安住自性,什么叫禪定呢?心安自性而不動就叫定,不在這一切事物上生心,就是禪定。
正因為它是眾生本來心、本來佛,我們就是證得這個本來心、本來佛。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百千萬億佛都是悟明本具之佛性,通達(dá)實相的道理,然后經(jīng)過修行證得。我們要想和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一樣,我們也得悟明自心,通達(dá)實相,依之修行,究竟證得。這是通途,共由之路。我們修凈土法門,現(xiàn)在不能悟明一心、通達(dá)實相,我們一心念佛,生到極樂世界,得三不退,借著這個方便,還得要繼續(xù)聞法修證,最后也得在極樂世界通達(dá)一心,悟明實相,然后才能一生補(bǔ)處,圓滿無上菩提,這是共由之路。就象我們上北京似的,我們坐飛機(jī)也好,坐輪船也好,坐火車也好,或者步行也好,必須經(jīng)過四平、鐵嶺、沈陽、山海關(guān),然后到通縣,不經(jīng)過這些,想到北京那也不可能的。
《彌陀經(jīng)》說,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演說五根、五利、七菩提分、八圣道分,說小乘藏教三十七道品,所以往生極樂是帶業(yè)往生,惑業(yè)沒有斷除,還沒有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到極樂世界還得繼續(xù)聞法修證,也得明心見性,然后才性成無上道。所以我們悟明了一心,通達(dá)了實相,了達(dá)了世間、出世間的一切事物都不是我們的本來佛,所以我們不去攀緣、妄想、執(zhí)著,世間、出世間一切事物就不能成為我們修凈土法門的障礙,就會給我們修凈土法門掃清道路,我們再修凈土法門就能暢通無阻,阿彌陀佛自然現(xiàn)前,自然念佛得一心。
不通達(dá)實相,不悟明一心,對于世間、出世間一切事物還有放不下之處,我們想修凈土法門,種種牽掛,種種障礙,佛也念不下去,所以祖師說么,禪凈雙修。禪是凈土之禪,凈土是禪之凈土,本來不二的,不要把它對立起來。佛說人天法,對于不想出離世間求人天福報的,想安住在世間的廣大眾生最為殊勝,因為他修了五戒十善,能使他避免三途,將來成就無上菩提之因。對于求聲聞緣覺小乘藏教的最為殊勝,所以佛在說小乘藏教的時候,贊嘆小乘藏教。說人天法的時候贊嘆人天法,贊嘆五戒十善,不僅是人天因,而且是將來得成無上菩提的臺階和基礎(chǔ)。佛說菩薩法的時候,贊嘆菩薩法。佛說一乘實相法的時候,贊嘆一乘實相法。就像世間似的,大學(xué)課程固然殊勝,但是我們不能說中學(xué)課程不殊勝啊,更不能說小學(xué)課程不殊勝,因為沒有小學(xué)和中學(xué)的文化基礎(chǔ),就不能學(xué)大學(xué)。所以因人施教,就像對病施藥似的,這皮膚長了個瘡就得用藥膏,上瘡藥,就不能用靈丹妙藥,靈丹妙藥在這里成為閑家具了,不好用,所以對這瘡也就不殊勝。佛說三藏十二部教典,每句話、每個字都殊勝,佛都贊嘆,不可思議。如果不是這樣的話,佛就不說三藏十二部教典了。我們是什么根基,適應(yīng)修哪個法門,我們就修哪個法門,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我認(rèn)為這個法門適合我修,我就說這個法門殊勝,反而貶低那個法門不殊勝,這就錯啦,這就把佛說的法對立起來了,佛沒這樣說,這樣說就不圓滿啦,隨執(zhí)一邊,自己的知見,貽誤眾生。就像吃飯似的,不可強(qiáng)求一致,他愿意吃饅頭,吃饅頭能吃飽,饅頭對他來說就殊勝,他吃不了饅頭專門能吃粥,粥對他就殊勝。他不能吃饅頭非讓他吃饅頭,他不能喝粥非讓他喝粥,那就不行啦。目的、愿望是一個,解除饑餓,滋養(yǎng)色身,不就是這個道理嘛,我們非得人為地把它對立起來,那就不相應(yīng)了,不圓滿了。佛說的法是圓滿的,無欠無缺的。所以我們悟明一心,通達(dá)實相以后,我們更沒有牽掛更沒有障礙,為我們一心修凈土法門掃清道路,再念起佛來,阿彌陀佛自然現(xiàn)前,念佛自然得一心。因為我們的本覺佛性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本覺妙心。
實相道理是佛說三藏十二部教典的法印,如果我們說法符合實相道理,是謂佛法,不符合實相道理,就不是大乘了義之教。
佛法是解脫法,不是系縛法。這個本來佛為三世諸佛所共證,三世諸佛所證無它,都是證得本具之佛性,究竟做佛。三世諸佛是這樣,我們當(dāng)然也應(yīng)當(dāng)是這樣,我們不能獨(dú)出心裁再開辟一個道路,那就不是了。都是證得這一個實相道理,成佛的道理。
離相法門,般若深教甚深難解,為什么是甚深難解呢?離一切相,我們抓不到一物。想抓一物,都是眾生的生死妄情,如果我們聽了這一法,還想抓一物,還是妄心。我們真的通達(dá)了,悟明了,我們的心自然老實了,,就不會輕易起動了,再起動就感覺是個麻煩事,是罪業(yè)事,是苦事,除非為了佛法因緣,為了普度眾生,我們廣行四攝六度,即相離相,就像《金剛經(jīng)》說的布施要離布施之相,這就是成佛之因。
如果我們悟明了一心,通達(dá)了實相,就不見有世間、出世間可得,用佛的智慧之眼一看世間、出世間,如虛空華本無所有,所以還去攀緣妄想執(zhí)著什么呢?這樣,狂心不歇自然而歇。這個妄心歇啦,我們自然安穩(wěn)快樂,我們本具的智慧就會油然而發(fā),就像世間說的: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我們妄心歇得越好,智慧之性越開發(fā),一切越明了,不見有世間和出世間。心里無事自然和自性相應(yīng),和實相相應(yīng)。
佛法是真實的道理,不是虛浮的戲論。像世間有的人談這個、談那個都是虛浮的戲論,像有的學(xué)氣功,什么宇宙功、自然功、中功、香功、萬法歸一功、*輪功、禪密功啦,都是妄想發(fā)明。凡夫不能設(shè)教,凡夫能設(shè)教,我也能設(shè)教,在座的各位也能設(shè)教,那不都是欺誑小兒嗎?假如說,這個人說我有神通,我成佛啦,我是菩薩。那么我們可以跟他說,說你既然是圣人啦,那么你就給我們表示表示吧,說你要能飛在空中,吐火吞水,做種種變化,那么我們就承認(rèn)你。他能不能啊?他不可能。有一些人妄想用心,成為一種生活手段。
佛法這樣廣大圓滿,真實不虛,依之修行,成佛有余,所以用不著在佛法之外再建立什么氣功了。氣功和佛的真實道理敵體相對,氣功是筋骨皮肉上的事情,用意念把氣運(yùn)到哪個部位,有抗衡力量,鐵布衫功夫,過去大家都知道,身體筋骨皮肉的硬功夫,氣功過去是練武練功的,現(xiàn)在和鬼神拉到一起,也不是真正的氣功。凡夫不能設(shè)教,這點(diǎn)大家要知道。另外我們佛門講清規(guī)戒律,在家居士奉行三皈五戒,蒼蠅、蚊子不能殺,斷除酒肉,依法修行,清凈士。可他們不講什么清規(guī)戒律,得著錢甚至吃肉喝酒,領(lǐng)著一幫男男女女,就這么混亂,所以這種罪業(yè)是大的,自誤誤人,以迷導(dǎo)迷,貽誤一大片,起惑造業(yè),將來墮落苦輪。
佛法是覺悟人心,凈化人心的。佛門還有一些法師,還有一些居士說佛法就是氣功,氣功就是佛法,我看有些佛教小冊子,東拉西扯,差的十萬八千里,顛倒。就是因為不學(xué)佛法,所以受騙上當(dāng)。佛法不是氣功。氣功,顧名思義,氣是筋骨皮肉,所說運(yùn)氣,意念功夫把氣運(yùn)到這個地方,有抗衡力量,刀槍不入,但這是無常的,一旦這個意念撤下來以后,這個血肉就和平常一樣了。它是強(qiáng)健筋骨的一種方便辦法,根本就不是佛法。佛法是覺悟人心,凈化人心的。
我們今天講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通達(dá)實相的道理,我們見到事情的本來面目,就不會妄想執(zhí)著,通達(dá)這個道理能破除一切邪知邪見,能摧毀一切生死疲勞。不通達(dá)這個道理,想要摧毀也不可能,沒有辦法,沒有力量。凡夫不能設(shè)教,未離居家五欲:財欲、色欲、名欲、飲食欲、睡眠欲,自己正在生死,還沒法出離,怎么能夠教化別人呢?這不是很明白、很簡單的道理嘛,但是有些眾生在迷,包括我們信徒,就受騙上當(dāng)。
三寶--佛、法、僧是眾生的福田,皈命依靠處,學(xué)處。在家居士不能成為眾生的福田,不能給人作法,也不能給人設(shè)教,也不能招收徒眾,但現(xiàn)在也有人稱自己為上師,金剛上師,什么菩薩、法師,所以佛說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恒河沙,混亂佛法,那么我們從佛慈悲的角度來說,這些人都是可憐憫者,可憐可憫,因為心里迷惑,所以走入岐徒,將來受大苦惱。佛所以設(shè)教,就是要降伏這些外道,讓他們歸順佛法,所以我們通達(dá)實相,悟明一心之后,要給眾生開佛知見,把實相的道理開示給他,讓他心開意解,放下邪知邪見,這樣我們就功德無量了,就把他給挽救了。
這個界限不能混淆,混淆起來佛法也是氣功,氣功也是佛法,佛法也是鬼神法,鬼神法也是佛法,那佛還設(shè)立佛教有什么用啊?
咱們講到這個,就是要破除我們的妄想執(zhí)著,破除我們的生死之見。因為我們眾生在迷,皈依佛門以后,不向佛學(xué),不很好地深入經(jīng)藏,甚至把佛忘了,向外道鬼神學(xué)。鬼神正在生死,舉體都是虛妄,沒有我們的學(xué)處。我們向他們學(xué),那不是把我們引入歧途招惹災(zāi)難,重新建立生死嗎?徒勞而無有益也。所以我們要向佛學(xué)。要悟明一心,通達(dá)實相,我們就可以親見佛的本來面目。阿彌陀佛。
- 上一篇:菩薩的因緣
- 下一篇:凈土法門與大乘了義教
- 湛然澄禪師:生死到來該如何預(yù)知時至?
- 仁德上人:到頭虛榮歌
- 憨山大師:唯在真心實行,為出生死之要
- 成剛法師:心在不停的生住異滅如同做夢
- 印光大師:想了脫生死大事應(yīng)當(dāng)以凈土五經(jīng)作為常課
- 成剛法師:思維生死無常的六個過患
- 印光大師:凈土法門是了生死的無上妙法
- 本源法師:跳出三界就沒有生死了?
- 夢參法師:學(xué)佛難在哪?難在了生死
- 弘恩法師:著境生心就是生死,不隨外境轉(zhuǎn)就能自在
- 正如法師:生死輪回好比是“被屠夫栓住的麋鹿”
- 正如法師:莫愛風(fēng)光無限好
- 能弘法師:人生大事只有一件,就是“了生死”
- 仁德上人:親身體驗過生與死,方能體會生死的無常
- 靜波法師:佛陀曾寒風(fēng)索衣
- 靜波法師:生命在一呼一吸之間
- 靜波法師: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 靜波法師: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 圣慧法師:人為何如此懼怕死亡?全因心中的貪念
- 靜波法師:生死的心就是解脫的因緣和根本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yán)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yán)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jìn)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dá)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yùn)?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xué)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dāng)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jì)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jì)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yuǎn)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jì)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jì)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hù)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jì)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dú)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jì)群法師:如何呵護(hù)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jì)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xué)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xué)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dá)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xué)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xué)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