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教育的機遇與挑戰(zhàn)
傳印
菲律賓大乘信愿寺住持
前言
有史以來,不論東西方,宗教信仰與人類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在科技資訊發(fā)展迅速,能源物資逐漸短缺,生態(tài)環(huán)境嚴重惡化,經濟商貿步向一體化的今日世界,佛教對今日世界出現的各種問題,應怎樣發(fā)揮其影響力,如何以其獨特的教義與修持方法,透過各種教育途徑,為今日人類所面臨的空前危機作出貢獻,這是我們當今佛教徒所面對的課題與挑戰(zhàn)。
佛教教育的特色
(一)佛教是宗教并超越宗教
佛教被稱為宗教,因佛教與一般宗教一樣有教義主張,有信奉物件,有教團組織,有崇拜修持儀式。
但是,佛教“緣起性空”的根本教義,否定萬能宇宙創(chuàng)造者的存在,否定神力命運主宰者的存在。認為,每個人可藉自覺、自修而改善人生,不是依賴神力,敬畏神力而得改善。佛教認為:透過內省覺悟與修行體驗互相印證,回圈推動而獲得學識智慧,在不斷學習、實踐中改善人生。
(二)佛教含哲學亦符合科學
佛教的教理博大精深,有關于宇宙緣起的本體論,業(yè)力輪回的生命論,行為因果自負的人生觀,促進生命凈化的各種理論及修持方法,是一門可以實踐、有益身心修養(yǎng)的哲學。
佛教的基本理論是合乎科學的,例如:無際無邊的宇宙觀,現象界萬物息息相關、相輔相成的因果觀,自然界不斷地成、住、壞、空變遷,動物界生、老、病、死的回圈現象,人類心理上、行為上的發(fā)展歷程的闡述,都與科學所論互相吻合?梢哉f:佛教是一門符合科學、可補科學不足的人文教育。
(三)佛教是知行并重、悲智雙運的自覺教育
人類文明進步是建立在知識的不斷探研和實踐經驗的相互結合。佛教的修學過程是:由信仰進而理解,由理解而加強信心,然后付諸實踐,在實踐體驗中獲得證悟。
佛教的信仰是建立在內心的反省、自覺,行為的自律,由內心良知的自覺,展現出端正善良的品德,由此締造出善良無爭,互惠有序的和諧社會。
佛教特別推崇中道主義,嚴防思想偏激、行為極端。講究信仰與理解并重、理論與實踐兼顧、情感(慈悲愛心)與理智(自覺自律)交融。以理性的態(tài)度探求智慧,不斷改善人生,創(chuàng)造文明。以感性的愛心做好人際關系,造就社會長遠的和諧。
宗教的使命
古代民智未開,原始宗教信仰產生于對自然界的恐懼及對生命界的迷惘。隨著人類文明的發(fā)展,教義漸漸充實,教化逐步擴大。高級的宗教都具備哲理思維,并且重視人格修養(yǎng)。
以佛教的角度來看,宗教具有下列數種功能:
1. 依自覺、內省探索真理,創(chuàng)造精神文明。
2. 建立正確的觀念,啟發(fā)人性善良的心胸,提升人格、品行的修養(yǎng)。
3. 藉宗教信仰增強生命力,克服困苦,渡過難關。
4. 讓過錯者、犯罪者獲得悔改重生機會。
5. 關心苦難者,對弱勢群體給予幫助。
6. 以心靈輔導,協(xié)助失意者恢復信心。
綜觀世界三大宗教在歷史上對人類的影響,西歐耶教曾經集宗教、政治、教育三大權力于一身,形成中古歐洲思想、學術、科學的黑暗時期,直至文藝復興,政教分離,文明發(fā)展才重現曙光。
佛教創(chuàng)始者釋迦牟尼,舍王位而出家修道,以少欲知足的環(huán)保生活自修,以自覺、反省創(chuàng)造精神文明,以平等,慈悲發(fā)揮人性光輝。佛教以柔性的言教、身教感化世人,所以自創(chuàng)教以來,從未因宗教問題而發(fā)生戰(zhàn)爭。
本人覺得,宗教家應認清自己的崗位與責任,宗教家關心國家,但不參與政治。在政治、宗教、教育三系統(tǒng)中,我認為:佛教徒應本著佛教的精神,透過教育、文化、慈善、民俗活動等管道,善導時代思潮,扶正社會風氣,為締造和諧幸福的社會貢獻力量。
佛教教育的機遇
(一)思想開放、佛教再創(chuàng)光輝
宗教本身就是一種古老的文化,在文明的發(fā)展過程中,它具有引帶潮流求真理、做善事、重修養(yǎng)的積極進取一面,但是,也有它保守、固執(zhí)、消極的一面。所以,在文明的演進中應去蕪存精,留取精華,舍去糟粕,才能做好文化的傳承工作。
就佛教而言,它發(fā)源于印度,成熟并光大于中國,與中國的儒、道文化融合,形成了博大精深、內容豐富、自成體系的漢傳佛教。今日思想開放,學術空前自由,訊息通達無礙,在此百花齊放,千家爭鳴的大時代中,漢傳佛教與同根同源、因地理、民俗而發(fā)展互異的南傳、藏傳佛教,欣喜相逢,親切交流。若能結合南傳、藏傳佛教,憑籍佛教哲理的特色與佛法修持的宗教體驗,以嶄新的姿勢,迎接來自世界各地精彩多元的文化,彼此交流,互補長短,必能為世界文明的進展再上層樓。
(二)中國富強、漢傳佛教面向世界
歷來優(yōu)秀的文化或宗教,要有強大的國力作支持才能成為強勢文化,才能順利邁向世界推廣海外。
中國的崛起,對國際事務的影響日增。這對成熟于中國本土的漢傳佛教,可說是一個機遇。2006年和這次2008年在中國舉辦的世界佛教論壇,為世界各地佛教徒提供了寶貴的平臺,大家以坦誠、開放的心懷,透過交流,無論在教義的探討、教團的聯誼、播教的心得、對信徒的教育、對社會的服務方方面面,提供意見,交流經驗,建立聯系合作管道,希望匯集各地佛教精英的力量,為社會的和諧,為世界的和平作出貢獻。
(三)時代危機、奉獻輔助化導力量
當今社會變動轉型,環(huán)境染污嚴重,產生兩大危機:
。1)心理危機:從質樸單純的農業(yè)社會步向復雜多變的工業(yè)、商貿社會,在轉型過程中,遭遇到許多前所未有的困惑。緊張的都市生活、沉重的工作壓力、瞬息萬變的工貿商機與財經市場,存強汰弱,分秒必爭,令人焦慮不安,情緒失控。宗教的功用就是提供人類心靈的慰藉、思維矛盾的化解,情緒波動的舒緩。佛教對人生的煩惱及心靈的困惑,有其一套圓善的哲理及修持方法,運用佛教的哲理,推介佛教的修持方法以消除現代人的心理危機,是今日佛教徒的時代任務。
。2)環(huán)境危機:科學的進步給人類提供莫大的方便,物質的昌盛給人們帶來舒適的生活。但也給人類帶來難以挽救的環(huán)境污染和資源枯竭。面對這嚴峻的世紀危機,全人類值得深思反省,全世界的政治俊杰、科學精英都在為我們人類共同、唯一的家園環(huán)境惡化的問題,同心協(xié)力共謀對策。
少欲、知足、惜福是佛教的根本教義,佛教徒簡樸的生活極符合今日所提倡的環(huán)保精神。大乘佛教有“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的觀念。有情的動物世界與無情的自然世界,其本質是平等的,二者應互相尊重,和諧共存。
人類為了改善物質生活,毫無節(jié)制地向大自然肆意開取,伐木、采礦、鉆油……,結果嚴重破壞生態(tài),危害人類文明的長遠發(fā)展,對未來后代的禍害難以估價。
道家老子的摒除機智、崇尚自然的思想,有反科學的意味。這與佛教有情(動物生靈界)無情(物質自然界)本質平等的觀念,二者皆有控制物欲、返歸自然、重視生態(tài)平衡的理念。這種理念有助于今日環(huán)保的推行。
佛教教育的挑戰(zhàn)
既有機遇,必然要面對挑戰(zhàn)。悠久古老的佛教有上述各種機遇,將面臨下列各種挑戰(zhàn):
。ㄒ唬┧季S的改變:佛經對眾生三世(過去、現在、未來)業(yè)報輪回有詳盡的論述。但今日佛教、要注重現在的把握,現世人生的改善。雖保持傳統(tǒng)行儀,更注重實質行動。切實在人間依佛法修持,締造人間凈土。
(二)人才的吸取與培育:面對新時代,各行各業(yè)彭勃發(fā)展,佛教的傳布人才與管理人才,遠遠不足以應付社會迅速發(fā)展的需求。僧人的學養(yǎng)素質與佛教對社會的影響力是對等的,尤其在學術、文化、教育高層次的互動,更需要學有專長的人才。所以,培育人才與提高僧人的學養(yǎng)為當務之急。
(三)制度的建立與組織的加強:佛教向來注重主觀的內省,重視個體的自發(fā),所以客觀制度與組織的迠立相對薄弱。傳統(tǒng)的叢林制度僅適合僧人自修,難以發(fā)揮播教的力量。主動而有系統(tǒng)、有效率的傳教弘法工作,必須有完善的制度與健全的組織為后盾。制度的迠立與組織的加強是推行佛教教育的一大挑戰(zhàn)。
結語
清凈的世界、福樂的人生是佛教的理想。也是全人類所追求的目標?萍、工業(yè)發(fā)展既已成為人類歷史不可逆轉的必然趨勢,為珍惜地球有限的資源和保護自然生態(tài),如何有節(jié)制的開取能源、如何把污染破壞降至最低,各先進國家正密切關注,研討各項環(huán)保方案,分階段實施。社會各階層也群起響應。佛教徒不僅支持環(huán)保,更要主動地負起心靈環(huán)保的任務。佛教既擁有殊勝的教義,應運用各種教育途徑,把握機遇,面對挑戰(zhàn),發(fā)揮佛教濟世利民的宗教精神,為解救今日人類的危機作出實質的奉獻。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佛教不是消極避世,而是積極入世的
- 太虛大師:學佛者第一步需要對佛與佛教有種認識
- 界文法師:佛教的慈悲觀怎么理解?
- 妙江法師:“科學”、“貿易”、“單位”這些名詞都出自佛教
- 大安法師:佛教“牧!笔鞘裁匆馑?就是在修心
- 大安法師:佛教經典與道教經典可以同時誦嗎?
- 印光大師:佛教以孝為根本在大乘經中多有闡發(fā)顯明
- 宏海法師:佛教宗派是怎么形成的?
- 凈界法師:佛教天乘四空定之空無邊處定
- 覺真法師:佛教因果論的社會功能和倫理價值
- 界文法師:佛教是如何看待慈心禪的?
- 宏海法師:佛教為什么不殺生?戒殺是首善
- 印光大師:佛教往生的故事,佛力加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 覺真法師:佛教的平等思想,是科學而又偉大的
- 圣嚴法師:真的有世界末日的一天嗎?佛教有世界末日嗎?
- 明海法師:佛教為什么提倡吃素?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淺釋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與人生]妨礙善行,損耗錢財的六種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漢傳人物問答]學佛最終只是讓自己和眾生解脫嗎?
- [佛化家庭]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佛與人生]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學常識]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人物故事]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黑茶]認識黑茶,黑茶的分類與營養(yǎng)功效
- [禪宗思想]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宗門故事]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紅茶
- [佛理禪機]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生活故事]因為有禪,所以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