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決疑論》講記 六
《凈土決疑論》講記(六)
釋印光造論 釋傳印講記
4、析禪師“撥凈土”疑
(1)一番問答
、匐y宗師撥凈土
【論文】問:禪宗諸師,多撥凈土,此又何說?
此論假藉“上座”師之口,將佛教界中存在的諸問題,一一揭示出來,進(jìn)行析疑。
、诿髯趲熤敝赶蛏
【論文】答:禪宗諸師,唯傳佛心。所有言說,皆歸向上。汝參禪有年,尚不知此。則汝之所解,皆破壞禪宗之惡知見也。
“佛心”,即吾人現(xiàn)前一念心性之真如實性,禪師令人參而自得,故以種種言說為方便。所有言說,皆指歸“向上”,即是令人明心見性。不可以把禪師指歸“向上”的種種言說,當(dāng)作實法理解。要依指見月,而不可迷月為指。所以,論主批評這位“上座”師說:“你參禪都有那么長的時間了,你還不明白這個道理,可見你所理解的,都是破壞禪宗的惡知見。”
(2)二番問答
、匐y祖語可憑
【論文】問:博地凡夫,豈敢自任。諸祖誠言,斷可依憑。六祖謂:“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趙州云:“佛之一字,吾不喜聞。”又云:“老僧念佛一聲,漱口三日!倍U宗諸師,多有此等言句,則又何說?
“上座”曰:我是凡夫,固然不敢亂說,諸祖的話,決定是可靠的嘍!舉六祖大師所說《壇經(jīng)》中語言和趙州禪師的語言為問。
、谑咀嬲Z須參,分三段次:A、明機語不可訓(xùn)釋;B、依教義略明四土斷證;C、引祖錄痛言盲禪大害。
A、明機語不可訓(xùn)釋
【論文】答:“六祖直指向上,令人識取自心。汝當(dāng)作訓(xùn)文釋義,辨論修持法門。所謂認(rèn)驢鞍橋作阿爺下頷,幾許誤哉!”
驢鞍橋,古時的人行路或登山多用毛驢較騾馬為輕巧便捷,毛驢背上馱人的鞍子作圓形前高后低,學(xué)人對禪師的指示,錯認(rèn)消息。佛為三界導(dǎo)師、四生慈父,宗門禪語,喻為“阿爺”,此學(xué)人沒有見到佛性面孔,不能直下識取自心,譬喻為把毛驢背上圓陀陀的鞍橋當(dāng)成老爹爹的下巴頦了,所以“幾許誤哉!”
這句話的出處,當(dāng)然是出自大徹大悟的禪門古德之口。昔時,襄州谷隱山蘊聰慈照禪師,先參百丈恒和尚,次參首山省念禪師,大悟,嗣其法,為南岳系下第十世。上堂舉揚心要,有僧問:“如何是無縫塔?”師曰:“直下看!”僧又問:“如何是塔中人?”師曰:“退后!退后!”僧復(fù)問:“承古有言:‘只這如今誰動口?’意旨如何?”慈照禪師曰:“莫認(rèn)驢鞍橋作阿爺下頷。”(《五燈會元》第十一卷693頁,中華書局1994年版)古德功夫到家,直指人心,禪機峻捷,間不容發(fā)。學(xué)人且莫言未悟者,即使悟了未透徹,差一點點,也是不行的。
省庵詩曰:
莫執(zhí)《壇經(jīng)》排凈土(原注:《壇經(jīng)》云: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土?此意正勸人修善,不言無凈土,亦非謂西方實有造罪之人。當(dāng)以意逆志,不可以辭害意),祖機佛語并圓融。
因言薦理彰吾教,得意忘言顯本宗。
十善齊修焉造罪,群賢共會豈還蒙?
他方此土何來去,法界明明在眼中。
趙州大師,諱從諗,晚唐時人。為六祖慧能大師下第六代的祖師。其法系的傳承為:六祖→馬祖道一→南泉普愿→趙州從諗。因居住在趙州觀音院,故稱趙州大師。
趙州觀音院(亦稱東院、永安院、柏林寺),位于河北省西部趙縣。師行腳時,將游五臺山,有大德貽偈云:“何處青山不道場,何須策杖禮清涼。云中縱有金毛現(xiàn),正眼觀時非吉祥!睅焼:“作么生是正眼?”大德罔對(法眼代云:請上座領(lǐng)某甲卑情。同安顯代云:是上座眼)。師自此道化被于北地。唐(昭宗李曄)乾寧四年(897)寂,壽百廿歲,謚號真際大師。(《景德傳燈錄》卷十,《大正藏》51卷277頁)
省庵詩曰:
念佛若言真漱口(原注:趙州云:念佛一聲,漱口三日。今人便謂不必念佛,莫錯會好),誦經(jīng)應(yīng)不用開唇。
藥能醫(yī)病還成病,火本溫身反炙身。(原注:天臺云:般若如大火聚,四邊不可觸。觸則被燒,不觸則溫身熟食。古人一時遣著之語,今人執(zhí)之,作實法會,豈非被燒乎?)
佛見未生除甚么(原注:趙州云:佛之一字,吾不喜聞。古人真實證到這個田地,方開大口。今人口談禪理,心輕實行。尚未除惡見,何況善見!尚未起三乘見,何況佛見!尚未起佛見,云何而除佛見),凡情尚在斷何因?
勸君莫漫閑言語,只要今生出苦輪。
B、依教義略明四土斷證
【論文】汝須知西方之人,見思凈盡,進(jìn)破塵沙,及與無明。只有進(jìn)修,絕無造罪之事。謂彼求生何國者,若在此間,未斷見思,仗佛慈力,帶業(yè)往生之人,則生凡圣同居凈土。一生彼土,則見思二惑徹底消滅。喻如洪爐片雪,未至而化。德人覿面,鄙念全消。若是見思凈盡,則生方便有余凈土。分破無明,則生實報無障礙凈土。無明凈盡,福慧圓滿,則生常寂光凈土。在此土現(xiàn)證者如是,在彼土進(jìn)修者亦然。汝何過慮彼無生處,而自障障人,不肯求生。聞噎廢食,自喪性命。則天下癡人,莫汝若也。
論文舉出見思、塵沙和無明三惑,對初學(xué)者須稍作說明。
何謂見思惑?便是凡夫眾生的分別心曰見惑,憎愛心曰思惑。見思惑也叫作見修惑。見道時所斷的曰見惑,修道時所斷的曰修惑(思惑)。見道,即是證得初果(須陀洹),修道即是證得二(斯陀含)、三(阿那含)、四(阿羅漢)果的過程。
見思惑牽住眾生住于三界生死,不得脫離,所以又稱為“四住地煩惱”。即三界見惑為一住地,曰“見一切住地”,思惑分別為:欲界思惑為“欲愛住地”;色界思惑為“色愛住地”;無色界思惑為“有愛住地”。若更加根本無明,則為“五住地?zé)⿶馈薄?/p>
見思惑使眾生染污生死,無所覺知,所以又叫作“染污無知”。見思惑的特質(zhì)是取生死相,障涅槃空,所以又叫作“取相惑”。見思惑對于能障法身的根本無明而言,叫作“枝末無明”。障法身的根本無明乃是別教初地、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所能斷,叫作“別見思惑”,障了脫生死的枝末無明則是一切三乘圣人所斷的見思惑,叫作“通見思惑”。此惑若斷,便出三界,所以又叫作“界內(nèi)惑”。這樣,初學(xué)者對見思惑,可以有一個大概的認(rèn)識了。論文中“見思凈盡”,便是說凡得往生西方凈土者,就都了脫了三界內(nèi)的分段生死,證得“阿鞞跋致”(此云“不退轉(zhuǎn)”),永別三界,優(yōu)入圣域,證“位不退”,再也不會退回到凡夫輪轉(zhuǎn)生死的地位了。
塵沙惑:塵,即微塵;沙,如恒河沙。如是之惑,譬喻菩薩無知的事物之多。菩薩度眾生,要對機施教,喻如擅醫(yī)者,要有能夠知病、識藥、應(yīng)病與藥而無差錯的本領(lǐng)。菩薩已斷見思惑,從空出假,度化眾生,因其所證凈智差別,以非染污無知的“劣慧”為體性,所以有塵沙惑。
菩薩度眾生,總括起來,要做兩件事:一是對界內(nèi)眾生,要度化他了脫生死;二是對界外眾生,要度化他成就佛道。為了脫生死要教他斷見思惑,為成就佛道,要教他斷無明惑。前者為枝末無明的“通見思惑”,后者為根本無明的“別見思惑”。所以,菩薩的所謂塵沙惑,無非即是界內(nèi)外眾生的“通、別見思惑”而已。
塵沙惑,按界內(nèi)外,分為三品。界內(nèi)塵沙惑,為上品塵沙,別教菩薩到八、九、十住的地位,方能斷除。界外的中品塵沙,別教菩薩到十行的地位,方能斷除。界外的下品塵沙,別教菩薩到十回向的地位,方能斷除。
論文中“進(jìn)破塵沙”,即是說,西方凈土皆是大乘圣人,行菩薩道,位位增勝,不會有退步,是即證得了“行不退位”。
三惑之三,無明惑,是指根本無明惑,能障法身,使之不能證得常寂光、不能成佛的無明惑(無明緣行、行緣識等十二因緣的無明,為枝末無明,即界內(nèi)見思通惑的無明,如先已說)。這是界外三乘圣人所斷的別惑無明。謂聲聞、緣覺未斷此根本無明,沉滯真空,住方便有余凈土[1],別教初地以上、圓教初住以上菩薩,方能一分(fèn)一分地斷除,以余惑未盡,住實報無障礙凈土[2],是即論文所說的“進(jìn)破塵沙,及與無明”。菩薩至此,念念流注薩婆若海,證得“念不退”位,分證常寂光凈土,直至等覺。若無明凈盡,證究竟覺,即妙覺之佛,居究竟常寂光凈土。[3]
關(guān)于“帶業(yè)往生”,人們常常有誤解,爭論不休。今觀印光法師論文,對“帶業(yè)往生”說得再也明白不過了。這就是說:“凡夫眾生,若在此間,即在此五濁惡世的娑婆世界,沒有斷除見思惑——若斷除見思惑,便證阿羅漢果,有幾人能辦到?——仗自己的信愿之力,仗阿彌陀佛的慈悲愿力,帶“見思惑”之業(yè)而往生西方凡圣同居凈土[4]。請注意論文下文“一生彼土,則見思二惑徹底消滅。喻如洪爐片雪,未至而化。德人覿面,鄙念全消!辈⒉皇钦f“帶業(yè)往生”是往生到凈土以后,仍然在具足見思煩惱的狀態(tài)中生活著。具足惑業(yè)在西方凈土是絕不可能的。這是由于凈土莊嚴(yán)的本身決定了這一點,由阿彌陀佛的愿力決定了這一點。如四十八大愿的第十愿和第十一愿說:
設(shè)我得佛,國中人天,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設(shè)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卷上,《大正藏》第12卷第268頁上)
如是論文所明帶業(yè)往生以及斷惑修證、所生四土,均屬不可撼動的鐵的法則。一切經(jīng)論及西天東土諸祖所說,亦莫不皆然。茲謹(jǐn)錄凈宗第九祖蕅益大師《持名念佛歷九品·凈四土說》一則,以為決疑之確證。
蕅益大師說:
若欲速脫輪回之苦,莫如持名念佛,求生極樂世界。若欲決定得生極樂世界,又莫如以信為前導(dǎo),愿為后鞭。信得決,愿得切,雖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信不真,愿不猛,雖一心不亂,亦不得往生。
云何為信?一者信阿彌陀佛愿力,二者信釋迦文佛教語,三者信六方諸佛贊嘆。夫世間正人君子,便無妄語,況彌陀、釋迦、六方諸佛,豈有妄語!此而不信,真不可救。故須先生深信,勿起疑惑。
云何為愿?一切時中,厭惡娑婆生死之苦,欣慕凈土菩提之樂。隨有所作,若善若惡,善則回向求生,惡則懺愿求生,更無二志,是名為愿。
信愿既具,則念佛方為正行,改惡修善皆為助行。隨功力之淺深,以分九品四土,纖毫不濫。只須自己簡察,不必旁問他人。
謂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時心多散亂者,即是下品下生。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時散亂漸少者,即是下品中生。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時便不散亂者,即是下品上生。念到事一心不亂,不起貪瞋癡者,即是中三品生。念到事一心不亂,任運先斷見思、塵沙,亦能伏斷無明者,即上三品生。
故信愿持名念佛,能歷九品,的確不謬也。
又信愿持名,消伏業(yè)障,帶惑(業(yè))往生者,即是凡圣同居凈土。信愿持名,見思斷盡而往生者,即是方便有余凈土。信愿持名,豁破一分無明而往生者,即是實報莊嚴(yán)凈土。信愿持名,持到究竟之處,無明斷盡而往生者,即是常寂光凈土。故持名能凈四土,亦的確不謬也。
問曰:如何持名能斷無明?
答曰:所持之佛名,無論悟與不悟,無非一境三諦;能持之念心,無論達(dá)與不達(dá),無非一心三觀。只為眾生妄想執(zhí)著,情見分別,所以不契圓常。殊不知:能持者,即是“始覺”;而所持者,即是“本覺”。今直下持去,持外無佛,佛外無持,能所不二;則始覺合乎本覺,名“究竟覺”矣。
問曰:既始覺合本,則當(dāng)下即常寂光,如何亦說往生?
答曰:若達(dá)當(dāng)下即常寂光,又何妨說個往生。蓋往即非往,非往而往;生即無生,無生而生。文殊、善財之生西方者,此也。咄哉,男子!無錯思維。
(《靈峰宗論》卷四之二,莆田廣化寺版,341頁)
六祖大師語言,皆為發(fā)明心法,他并不去分析那些名相術(shù)語的概念。以凡屬心法,皆直表第一義諦,所以泯絕對立。今言東方、西方,便成對立,這在第一義諦的心法中,是沒有安立之處的。因此,六祖才有那么幾句話,是掃蕩參禪人的妄想情執(zhí)的。念佛漱口,也是掃蕩。實際上,六祖也好,趙州也好,他們的日用生涯已經(jīng)是一念無生,心契真如實相。這才是真實的、真正的念佛。這正是蕅益大師所謂“能所不二,始覺合乎本覺,名究竟覺”的境界,說往生、不往生都是閑言語了。
論主今則把理和事統(tǒng)一起來,開導(dǎo)這位上座,以希望他建立正知正見。修凈業(yè)者應(yīng)知:諸祖悟佛心宗,傳佛心印,凡有言說,莫不以“第一義諦”為宗,所以,六祖也好,趙州也好,徹悟自心的諸禪祖所言,固然毫無錯謬,只是未悟者錯會、誤解。就以《佛說阿彌陀經(jīng)》來說,本經(jīng)為修凈業(yè)者——包括天下叢林——根本經(jīng)典之一,每日必誦。本經(jīng)明確地教示修凈業(yè)人往生西方凈土具體的操作方法,亦即修行的要徑,是以“信、愿、持名為修行之宗要”(見《彌陀要解·玄義》)。信,即信自他、因果、事理之六信,愿,即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這須以行來滿所愿而證所信,“行,則執(zhí)持名號,一心不亂!
雖然,凈土法門廣大如法界,究竟若虛空,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即使行人執(zhí)持名號未能到得一心不亂地步,亦可憑仗自己的信愿之力——當(dāng)然,與阿彌陀佛的慈愿之力分不開——也能往生(凈土法門殊勝處亦正在此,如后陳蕅益大師文),然而,若依經(jīng)義、祖意,仍是以“一心不亂”為功夫到家,為往生的保障,亦為凈土法門的極則,這一點也與一切法門相同。
一心不亂,縱有“事一心”和“理一心”在程度上不同的差別,歸根結(jié)底,即念佛三昧,亦不離乎此。即是說,若以“一心不亂”為標(biāo)準(zhǔn),來理解禪宗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的祖師大德所說的有關(guān)念佛求往生的一些開示或機語,則矛盾自解,則知其語言邏輯皆無不是依第一義諦——一心不亂念佛三昧為宗旨的。
凈宗第八祖蓮池大師有《念佛人惟一心不亂》法語一則,很好地說明了這一問題,敬錄如次。
或問:“妙喜云‘愚人終日掐數(shù)珠求凈業(yè)\’,念佛果愚人所為乎?”噫!予昔曾辯之矣。妙喜但言愚人終日掐數(shù)珠求凈業(yè),不言愚人終日一心不亂求凈業(yè)也。
又問:“古德偈云:‘成佛人希念佛多,念來歲久卻成魔;君今欲得易成佛,無念之心不較多!療o念念佛,奈何以有念念佛?”曰:此為散心念佛而不觀心者勸發(fā)語也,不曰歲久而一心不亂者成魔也。未曾念佛,先憂有念,是猶饑人欲飯,先憂飽脹而不食者矣!
又問:“六祖云:‘東方人造惡(罪),念佛求生西方!庵己稳?”曰:六祖言惡人念佛求生,不曰善人念佛一心不亂者求生也。且惡人必不念佛;其有念佛者,偽也,非真念也。喻如惡人修十善求天堂,惡人必不修十善;其有修十善者,偽也,非真修也。曾未有善人一心念佛而不生西方者也。(作者按:《壇經(jīng)》中六祖說得很明白:“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绷娌o否認(rèn)西方凈土)
又問:“古德云:‘舍穢取凈,是生死業(yè)。’奈何舍娑婆求極樂?”曰:彼言舍穢取凈者為生死業(yè),不言一心不亂取凈土者為生死業(yè)也。子(汝)未舍穢,先憂取凈,與前之憂“有念”同矣!
又問:“禪宗云:‘佛之一字,吾不喜聞!衷:‘佛來也殺,魔來也殺!瘎t何為念佛?”噫!彼言佛之一字吾不喜聞,不言一心不亂四字吾不喜聞也。彼言佛來也殺,魔來也殺,不言一心不亂來亦殺也。
夫歸元無二,方便多門,是故歸家是一,舟車各行;以舟笑車,以車笑舟,俱成戲論。此理自明,無煩贅語矣。又問:“近有人言:吾不念佛;良由內(nèi)有能念之心,外有所念之佛,能所未忘,焉得名道?”噫!彼蓋以獨守空靜為道乎?內(nèi)有能靜之心,外有所靜之境,不亦能所宛然乎?曷不曰:“一心不亂,則誰能誰所、何內(nèi)何外也?”吾與爾既修凈土,只愁不到一心不亂田地;若一心不亂,任他千種譏、萬種謗,當(dāng)巍巍不動如泰山耳!更何疑哉!
(蓮池大師《竹窗三筆》,臺北佛陀教育基金會1994版,229頁)
本師釋迦世尊,悲憫蒼生沉淪生死,無問自說,開啟信愿持名念佛往生凈土一門,是迥出通途教道的行門,被稱作特別法門,為徑路修行的易行道。其特殊的勝異之處,即在于凡夫在還沒有斷除見思惑業(yè)的情況下,憑仗深信切愿,能夠往生凈土,以了脫生死。
如蕅益大師說:
嘗觀凈土之為勝異,正不在寂光、實報方便,而在同居。蓋(上)三土斷惑乃生,惟同居直以信愿相導(dǎo),感應(yīng)道交,五濁之習(xí)稍輕,三界之苦斯脫。而又即此西方極樂(凡圣同居凈土),豎徹方便、實報、寂光,故下愚皆可登其閾,上智終莫逾其閫。三根普資,四悉咸備。正法住世,諸祖已共弘揚。末運迷津,四依能無獨贊!乃世之駕言“直指“者,以西方(凈土法門)為鈍置。學(xué)語大乘者,以凈土為退休。
不思: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楞嚴(yán)經(jīng)·大勢至章》),安有如是曲徑?妙華盛祴,遍供億方(《阿彌陀經(jīng)》),安有如是小乘?且即悟直指,是名見性成佛,何故拒彌陀于自性之外?即乘大愿,必須嚴(yán)凈佛國,何故簡極樂于剎海之中?
夫聲聞權(quán)教,不聞他方佛名。四果神力,僅周三千界內(nèi)。彼(西方凈土)十萬遐方,尊特善逝(白毫如五須彌,紺目如四大海的阿彌陀佛),非勝進(jìn)大士,勇猛丈夫,孰能親近承事?甫育蓮臺,便階跋致(證位不退)。較矢心參究,期克三生,已悟心宗,猶曰“生生不退,佛階可期”(《溈山警策文》)者,難易遲速,皎然可知。
六方調(diào)御(諸佛),同口贊揚;遍吉(普賢)文殊,誠心勸發(fā)。豈欺我哉!
(《靈峰寺凈業(yè)緣起》,《靈峰宗論》卷六之一,莆田版,447頁)
論文說“在此土現(xiàn)證者如是,在彼土進(jìn)修亦然”。其意即為佛法斷惑證真的通途教道是一,只是因人的證悟有所不同。有的大根機、上上根的人,在此娑婆便能斷惑證真,如西天東土歷代祖師、諸宗高德,其數(shù)亦伙。無論在娑婆,或在凈土,其修證的歷程,皆無不是由“理即佛”(一切眾生皆具佛性)而“名字即佛”(大徹大悟、大開圓解),進(jìn)而由“觀行即佛”(藏通二教資糧位、別教十信位、圓教五品弟子位)、“相似即佛”(藏通二教加行位、別教住行向之三十位,圓教十信位)、“分證即佛”(藏通二教名見道位、通教之十地、等覺位、圓教之住行向地并等覺共四十一位)、“究竟即佛”(藏通教佛斷見思并習(xí)氣、別教佛與圓教的第二行位相齊,圓教佛斷無明四十二品),這一通途常軌的法則,都是一致的,千圣莫易。不同的是,由于此方(娑婆)與西方(極樂)境緣的勝劣,不可同日而語,進(jìn)道的遲速,則有日劫相倍的差別罷了。論主剖心相誡,切切不可不肯求生西方凈土作自喪性命的癡人。(待 續(xù))
【注 釋】
[1] 方便有余凈土。天臺《觀經(jīng)疏》云:修方便道,斷四住惑,故曰方便;無明未盡,故曰有余。蕅益《梵網(wǎng)玄義》云:出三界外三乘圣眾修方便道(五停心觀、四念處別相念、總相念、煖、頂、忍、世第一法)之所游居。但離分段,未免變易。但盡見思,未除別惑(根本無明),故曰有余。謂有九(種)人生于此土:藏教二人:聲聞、緣覺;通教三人:聲聞、緣覺及六地以上菩薩;別教三人:十住、十行及十回向;圓教一人,即是十信也。
[2] 實報無障礙凈土!惰缶W(wǎng)玄義》解曰:由于全性起修,稱性所感,真實果報。色心自在,塵剎互含。地上(別教初地以上、圓教初住以上)大士之所游居。身能現(xiàn)土,土亦現(xiàn)身,不違法性勝妙莊嚴(yán)。具如《華嚴(yán)》所明法界安立海也。
[3] 常寂光凈土。《梵網(wǎng)玄義》解曰:常即法身,寂即解脫,光即般若。又三德皆常,性無遷故;三德皆寂,離塵勞故;三德皆光,極明凈故。如此三法,不縱不橫,名秘密藏,乃清凈法身所游居處。約智名身,約理名土;身土一如,非為二相。此無各各別異之致,而實周遍于別異界中;以別異世界,離此別無安立處故。
[4] 據(jù)蕅益《梵網(wǎng)玄義》,就一般“凡圣同居土”而言,則三界九地、二十五有,本是凡夫有漏善、不善、不動業(yè)之所招感,而圣人亦復(fù)同居。其同居者,有二種圣:一實圣;二權(quán)圣。實圣者,謂此圣人原是凡夫,因修道力,證三乘圣果,是為實圣。權(quán)圣者,謂權(quán)巧方便而示現(xiàn),謂此圣人,或是常寂光土的佛,或是實報無障礙土的菩薩,由大悲愿力,哀愍眾生,示生此界,非是業(yè)牽。有此兩種圣人,于凡夫同處,故名凡圣同居土,如吾人現(xiàn)居娑婆世界便是。不過,有凈穢的分別,吾人所居者為五濁穢土,往生西方凡圣同居者為極樂凈土。
- 上一篇:《凈土決疑論》講記 七
- 下一篇:《凈土決疑論》講記 五
- 傳印長老:時代處末法 心中有正法
- 傳印長老:人間佛教的生活禪模式
- 傳印長老:佛法是心法
- 印光法師小傳
- 慧遠(yuǎn)大師的理念及其現(xiàn)代意義
- 佛教教育要趕時代,不能視而不見
- 世界眾多,分四大種類
- 天臺宗六即佛義
- 佛教的社會責(zé)任
- 佛教教育的機遇與挑戰(zhàn)
- 在生活禪夏令營二十屆紀(jì)念大會上的講話
- 在佛教生命觀研討會開幕式上的講話
- 傳印長老在第三屆世界佛教論壇開幕式上的致辭
- 響應(yīng)時代召喚,推進(jìn)佛教教育
- 江南好——中國佛學(xué)院學(xué)僧頌
- 釋尊因地為雪山大士舍全身求半偈因緣——佛經(jīng)故事新譯
- 《佛教倫理》——序二
- 印光法師悟道年時考
- 廬山僧團的理念及其現(xiàn)代意義
- 傳印法師詩抄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yuǎn)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jìn),專注于目標(biāo),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yuǎn)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