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jīng)

《心經(jīng)》可以指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佛經(jīng)中字數(shù)最少的一部經(jīng)典著作,因其字數(shù)最少、含義最深、傳奇最多、影響最大,所以古往今來無數(shù)藝術(shù)家都傾注極大精力和虔誠之心,把《心經(jīng)》創(chuàng)作成為異彩紛呈的藝術(shù)品。自由自在的菩薩用般若智慧言傳身教眾生,依靠自心的心靈智慧,從煩惱生死的這一邊到..[詳情]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講記(講于基隆海會寺)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講記

  目次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講記序

  懸談

  甲一、解經(jīng)題(分二)

  乙一、經(jīng)題

  乙二、人題

  甲二、釋經(jīng)文(分二) 乙一、顯了般若 乙二、秘密般若

  乙一、顯了般若(分二)

  丙一、略標綱要(分四)

  丁一、能觀人

  丁二、所行行

  丁三、觀行境

  丙二、廣陳實義(分五)

  丁一、拂外疑

  丁二、顯法體(分二)

  戊一、總顯

  戊二、別顯

  丁三、明所離(分四)

  戊一、法相開合門

  戊二、緣起逆順門

  戊三、染凈因果

  戊四、境智能所門

  丁四、辨所得(分二)

  戊一、結(jié)前起后

  戊二、正明所得(分二)

  己一、明菩薩得涅槃斷果

  己二、明諸佛得菩提智果

  丁五、結(jié)嘆勝能

  乙二秘密般若(分二)

  丙一、結(jié)前起后

  丙二、正說咒語

  附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科判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講記序

  般若心經(jīng)漢譯,藏經(jīng)中有七本,以玄奘大師譯本流通最廣,亦最簡要。經(jīng)文二百六十字,先賢以為六百卷般若妙義,盡攝其中。然含義越豐,解之越不易。不得其解,而徒口誦,其欲觀行,以證實相,不亦難乎。是以自古已來,此經(jīng)注釋,多不勝舉。惟以古注消文尚簡,釋義各有偏重,后世學(xué)者,不有人說,猶不能解也。

  基隆海會寺道源長老,多年講說諸大乘經(jīng),度人無數(shù)。至民紀六十六年,講此經(jīng)于海會寺能仁佛學(xué)院,七十一年再講于桃園正覺蓮社。長老弟子施旺坤居士筆記成書,今將鐫印流通。余與施居士堂女弟麗花居士為同門友。以是幸獲拜讀于付鐫之前,并應(yīng)囑為一序。

  余憶昔者長老曾講《觀無量壽佛經(jīng)》,先業(yè)師雪廬老人為序贊之,謂為乘愿再來之人,故能深入淺出,微密顯章,不同智疏禮鈔,必精臺教后能讀也。余于是一再讀之,唯是業(yè)師之贊嘆,而自不敢贊一辭。

  今者讀此講記,其見古注畧者,此則詳之;古注深微者,此則淺顯之。講以觀照之慧,記有文字之慧,顯密般若之義,發(fā)無余蘊矣。甚者,華嚴普賢愿歸極樂,馬鳴起信結(jié)勸念佛。長老于此,亦以念佛法門為勸導(dǎo),符合經(jīng)論,有如是者,實為再來人也。

  余聞之,大乘諸法,須修三僧劫方能成佛。若修凈業(yè),往生極樂世界,一生即得補處。是為當生成就之特別法門,世尊說為難信之法。難信能信,必由經(jīng)論之講說,循循然以勸之。由是以觀,此經(jīng)講記甚難得也。有緣讀之者,當作難遇想。

  民國九十七年歲次戊子中秋節(jié)優(yōu)婆塞徐醒民敬識于臺中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講記(二○一一年修訂版)

  —道源長老民國六十六年六月講于基隆海會寺—

  施旺坤 敬記

  懸談

  今年為什么要講《心經(jīng)》?每年夏天要講哪一部經(jīng)很費思量,因為要講的經(jīng),必須讓大家好了解,本寺創(chuàng)辦二十多年來,道源已講過很多經(jīng),可是未講過《心經(jīng)》,為什么不講《心經(jīng)》呢?因為《心經(jīng)》好念不好懂,無論出家、在家弟子,早晚課都要念,甚至都會背誦,因為《心經(jīng)》只有二百六十字,經(jīng)文短,念起來很順口,可是不大好懂,講了聽不懂也是問題,所以一直到今年才開講。既然《心經(jīng)》不好懂,今年講就會好懂嗎?因為今年本寺開辦能仁佛學(xué)院,有數(shù)十位學(xué)生來此研究佛理,所以才決定講《心經(jīng)》。又本寺諸位大德聽經(jīng)已有幾十年,對于佛教的名相差不多了解,聽《心經(jīng)》當不致太困難。剛才講《心經(jīng)》好念不好懂,雖然不好懂也要懂啊!你只要留心聽,不要起退心,多聽幾次就懂了。如果不好懂就不聽,永遠不會懂啊!這次我們預(yù)定七天講圓滿,希望大家不要錯過機會,這是我們今年講《心經(jīng)》的因緣。

  現(xiàn)在開始講經(jīng),先講經(jīng)的題目,再講經(jīng)文。全經(jīng)分為兩大科:

  甲一、解經(jīng)題 甲二、釋經(jīng)文

  甲一、解經(jīng)題(分二) 乙一、經(jīng)題 乙二、人題

  乙一、經(jīng)題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

  這是本經(jīng)的經(jīng)題!赴闳簟,本來念「班若」,但是在《心經(jīng)》要念「撥惹」,因為這是印度的梵音翻譯過來的,可能有人會懷疑,為何不找兩個字音相同的字呢?因為《心經(jīng)》是唐朝翻譯的,唐朝的京都在陜西長安,長安的語言就是官話,等于現(xiàn)在的國語,「般若」兩字在當時就讀「撥惹」。

  「般若」,翻譯成中國話叫智慧,但是不翻為智慧,這是譯經(jīng)的規(guī)矩,在五種不翻里面,屬于生善不翻。五種不翻的規(guī)矩是玄奘大師訂的:一、「秘密不翻」,如陀羅尼大悲咒、往生咒、楞嚴咒等。為什么不翻呢?因為真言咒語不需了解,只要按音聲受持,就有不可思議的感應(yīng),如翻譯過來,反而起分別心,使感應(yīng)打了折扣。二、「含多義不翻」,印度的梵文名詞,里面所含的義理很多,故不翻。如薄伽梵,含六種義理,在中文里,沒有一個適當?shù)拿~可以翻譯。又如佛陀耶,中國話叫覺者,但不翻為覺者,因為它含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之意,覺者不能涵蓋三覺之意,故仍保留佛陀耶梵音。三、「此方無不翻」,如印度閻浮樹,我們中國沒有這種樹,所以保留梵音。四、「順古不翻」,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句名相從漢明帝時,印度迦葉摩騰、竺法蘭兩位高僧,到中國翻譯《四十二章經(jīng)》時就不翻,鳩摩羅什法師,在他所譯的經(jīng),也不翻此句,因此玄奘大師也順古例不翻。五、「生善不翻」,如般若,中國話可譯為智慧,為什么不翻呢?因為世間學(xué)問,也有智慧這個名詞,社會上所謂聰明智慧,是世智辯聰,和般若智慧是兩回事,為令眾生生起善法,所以不翻譯。

  梵語般若翻成中國話,應(yīng)該叫真智妙慧,區(qū)別和世間的智慧不一樣。真智妙慧是我們?nèi)巳吮揪叩闹腔?不是從外面修來的。佛教講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當作佛,佛性成佛不增,在凡不減,成了佛,我們的佛性本來具足,無欠無缺,沒有增加一點點,在眾生份上,我們雖然流轉(zhuǎn)生死,佛性也不會減少。佛性為什么流轉(zhuǎn)生死不會變動呢?因為佛性是真法不會變動,虛妄之法才會被三際所轉(zhuǎn)、四相所遷。三際是過去世、現(xiàn)在世、未來世,一切法都被時間轉(zhuǎn)動。四相是生、住、異、滅,也就是成、住、壞、空。在有情份上,比如人有生、老、病、死,一個人生出來是生相,暫時在世間是住相,但是住不常住,不斷在變化,即是異相,變成老人,最后滅了,為什么呢?因為人是虛妄之法,有生必有滅。在無情份上,小至一個器具,大至山河大地,都是成、住、壞、空,因為是因緣和合的虛妄之法,都被四相所遷。

  我們?nèi)巳吮揪叩姆鹦?具足有般若智慧,在智慧上講,叫般若;在本體上講,叫佛性。名字不同,法是一個,這個法就叫真法、妙法。我們初聽佛法的人會起疑惑:既然人人本具佛性,怎么我們現(xiàn)在還在當凡夫呢?要知道:眾生從無始以來,一念妄動,生起無明,由根本無明生起枝末無明貪、瞋、癡等煩惱,于是起惑、造業(yè)、受報,在六道生死輪回不息。造了善業(yè),轉(zhuǎn)到三善道;造了惡業(yè),轉(zhuǎn)到三惡道,這就是為什么還當凡夫的緣故。所以我們要多了解佛理,才能依法修行用功,成佛才有希望,不然人人本具佛性,我們沒有作佛,還是當眾生。這里還要注意,我們修行用功,不是修佛性,不是修般若智慧,眾生佛性無欠無缺,般若智慧本具,現(xiàn)現(xiàn)成成,用不著修。修行是要斷煩惱,只要把無明煩惱破除,人人本具的佛性、般若智慧,統(tǒng)統(tǒng)現(xiàn)前,我們就成了佛。古人說個比方,修行用功好像磨鏡子,古早的鏡子是銅做的,時間久了會生銹,本有的光明就蓋覆不彰顯。要現(xiàn)出鏡子本來具有的光明,必須把鏡子的銹磨掉,磨得干干凈凈,鏡子的本體就現(xiàn)出光明。鏡子的本體,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鏡子的光明,就是人人本具的般若智慧。般若智慧不是修出來的,鏡子的光明也不是磨出來的,那是鏡子本具的。不然,換成磚頭,任你怎么磨,也現(xiàn)不出光明。因為鏡子本具光明,才能磨出光明,所以修行用功,斷煩惱、破無明,佛性自然顯現(xiàn)。這是講梵語般若,翻成中國話叫智慧,不翻是為令我們生起善根,尊重般若智慧。

  《心經(jīng)》上講的般若,含多意不翻,具足三種般若的意思。

  一、文字般若,「文字」就是經(jīng)的文字,經(jīng)文的文字與世間文字不一樣,世間文字沒有含攝般若智慧,佛經(jīng)上的文字含有般若智慧。

  二、觀照般若,「觀」是心里觀想,修行觀想,就是能觀的智慧。過去我們不覺,現(xiàn)在依著文字般若指導(dǎo),作觀想修行,內(nèi)心之中起了智慧,開始覺悟,叫始覺智。依著經(jīng)上的方法修觀照,叫觀照般若。

  三、實相般若,「實相」是人人本具的佛性,《金剛經(jīng)》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為令眾生了解,說有個相,實際都是虛妄的。實相是佛性的理體,是真理之體,真理之體是無相之相,才是真實之相,所以叫做實相般若。

  能觀照的是般若智慧,所觀照的是實相理體。能觀照的智慧,叫觀照般若;所觀照的理體,叫實相般若,能觀照的智慧與所觀照的理體,完全合而為一的時候,即究竟成佛。能觀照的智慧與所觀照的理體,尚未完全合一,還沒成佛,稱為菩薩。我們怎么能當菩薩呢?要先依著文字般若,了解佛理,要多研究文字般若,因為文字般若所表現(xiàn)的,就是觀照般若、實相般若。

  「波羅蜜多」是梵語,翻成中國話為「彼岸到」,順著中國人說話的語氣叫「到彼岸」,到彼岸是形容詞,我們眾生在流轉(zhuǎn)生死,等于在苦海的此岸,超過煩惱苦海,證得涅槃成了佛,即到彼岸,所以「般若波羅蜜多」合起來解釋,就是「智慧到彼岸」。

  這是料揀不是凡夫外道,及二乘的智慧,因為凡夫外道,及二乘的智慧不能到彼岸。這是大乘菩薩到彼岸的智慧,故稱「般若波羅蜜多」,到彼岸就證得大涅槃,就是成佛。我們既然是佛弟子,目的在成佛,要有到彼岸的智慧,才能到彼岸。我們沒有學(xué)般若經(jīng),不知道什么是到彼岸的智慧?現(xiàn)在有因緣學(xué)到《心經(jīng)》,知道到彼岸的智慧,這是我們前生前世種的大善根,不然你不能遇到《心經(jīng)》。這是成佛的經(jīng),要慶幸自己有善根,一定要發(fā)心聽,聽了依著經(jīng)文起觀照修行,將來才有到彼岸的一天。

  「心」字是比喻,如人的心臟。世尊說法四十九年,般若經(jīng)說了廿二年之久,玄奘大師全部翻譯過來,是六百卷《大般若經(jīng)》,有廿萬個偈頌,是最大的一部佛經(jīng)!缎慕(jīng)》共二百六十字,是廿萬個偈頌的經(jīng)心,等于人體的五臟六腑,以心臟為主一樣。把這部《心經(jīng)》研究清楚,六百卷《大般若經(jīng)》的要義就懂了。

  「經(jīng)」字梵語「修多羅」,華言「契經(jīng)」,契者合也,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中國人好簡略,單翻「經(jīng)」字。把全部經(jīng)題合起來解釋,「般若波羅蜜多」是「法」,「心」是「喻」,叫法喻立題!赴闳舨_蜜多心」是別題,別于其他經(jīng)。「經(jīng)」是通題,通于一切經(jīng)。

  以上「乙一、經(jīng)題」講完,下面講「乙二、人題」。

  乙二、人題

  唐三藏玄奘法師奉詔譯

  「唐」,指唐朝唐太宗的時候!溉亍,是經(jīng)藏、律藏、論藏!覆亍棺钟泻刂,把經(jīng)、律、論分別歸為一類叫藏,總而言之,三藏含攝一切經(jīng)、律、論,也就是一切佛法都在里面!阜◣煛,「法」指佛法,有法則、規(guī)矩的意思,這個法不是世間的規(guī)矩,是令眾生成佛的法則。「師」是模范、師范。法師就是以法自師,以法師人。大乘佛弟子,為自利利他,先要學(xué)佛法,以佛法作為自己師父,名以法自師。學(xué)成之后要宏揚佛法,教化眾生,名以法師人。以一切佛法作為眾生的師父,令眾生來學(xué)佛法,稱為法師。以法自師,是自利;以法師人,是利他。大乘佛弟子要自利利他,二利具足,所以稱為法師。

  「三藏法師」,是最尊敬的稱呼,過去不可隨便稱法師,必須講經(jīng)說法的師父,才能稱為法師。普通受過比丘戒,沒有講經(jīng)說法的師父,稱某某師,就很貼切。要是對佛教貢獻比較多,特別尊重,稱某師父。過去稱出家人的法名,僅稱下面一字,如稱道源為源師父,后來大家對于道理不太研究,都稱上面一字,稱道師父。普通稱為道源師,已算貼切了,因為沒有講經(jīng)說法,不能稱為法師。要講經(jīng)說法,才能稱為道源法師。年歲高,才稱為道源老法師。在大陸上大和尚、老和尚不能亂稱呼,必須在十方叢林做過住持,才能稱為大和尚;必須在十方叢林退居之后,才能稱為老和尚。在大陸上要被稱為三藏法師很不簡單,通經(jīng)藏的法師,稱經(jīng)師;通律藏的法師,稱律師;通論藏的法師,稱論師。過去對此稱呼極為嚴格,如民國的弘一,因為專弘戒律,大家都恭稱他為弘一律師。被稱為大師,表示比法師還恭敬。貫通經(jīng)藏、律藏、論藏,就稱三藏法師。中國人稱三藏法師的,只有玄奘大師,極為稀有難得!其他都是西域來的高僧,如鳩摩羅什法師等。「三藏法師」是通名,「玄奘法師」是別名,「譯」是翻譯梵文為華文!阜钤t譯」,是奉皇帝的命令翻譯。

  玄奘大師是了不起的劃時代高僧,在他之前《心經(jīng)》的譯本稱為舊譯,他的譯本稱為新譯。更了不起的,他是創(chuàng)立唯識法相宗的開宗祖師,這里對于他的歷史多講幾句,好讓我們仰慕效法他為法忘軀的精神。玄奘大師是河南省偃師縣人,俗家姓陳,兄長捷,先出家于洛陽凈土寺,玄奘師十一歲亦入凈土寺出家,當時要出家必須經(jīng)政府考試,玄奘師文章斐然,年幼即被錄取,蒙主考官特別約見,視其相貌莊嚴,特別歡喜。在當沙彌時,是一個好學(xué)的童子,勤聽經(jīng)論,親近很多大德。廿一歲受具足戒以后,繼續(xù)遍訪善知識,學(xué)習(xí)經(jīng)論,兼學(xué)戒律,也講經(jīng)說法。當時,宏揚相宗與性宗的法師,各講一番道理,不能融會貫通,他聽了起疑惑:為什么都是世尊所說的佛理,卻不能融會貫通?因為那時候翻譯過來的經(jīng)典不多,他遍研經(jīng)典不能解決疑惑,于是決定去印度求法,他在唐太宗貞觀三年八月出發(fā),沿途受到很多艱難困苦,簡單介紹一下,使大家知道佛法很難聞到,都是過去大德用生命換來的。

  玄奘法師想去印度求法,當時不許人民出境,他說服邊境把關(guān)的人,一道一道關(guān)口都放他走。當?shù)厝烁嬖V他要到印度,必須經(jīng)過一望無際的沙漠,第一個困難,沒有水喝。第二個困難,沙漠起風(fēng)時,沙塵飛揚,分不清方向,走不出沙漠,一定會喪失生命。因為被他求法的熱忱感動,當?shù)厝藶槌删退蠓ǖ男脑?送他一匹識途老馬,又為他準備一個皮袋裝水,告訴他水喝完時,半路上有個野馬泉,再灌一袋就可走出沙漠。于是他就啟程進入沙漠,走了一段路,想喝水,把皮袋解開,一不小心,把整袋水倒到沙地里,沒水喝,干糧吃不下去,還是繼續(xù)往前走。經(jīng)過五天四夜,一滴水沒喝,人馬皆支持不了,倒了下去。他心里想:自己死不足惜,但是要去印度求佛法,利益眾生,怎么可以死呢?于是一心念《心經(jīng)》,禱告觀世音菩薩。他當時所念的是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心經(jīng)》,到了夜晚,忽然熱滾滾的沙漠,起了涼風(fēng),吹到身上,覺得很舒服,人馬都能站起來,繼續(xù)前進。馬認識路,找到了野馬泉,如遇到甘露,喝了水又灌上一袋,終于渡過沙漠。此外,沿途還遇到許多難關(guān),光是強盜就碰上三次,一次比一次厲害。第一次,只把他的衣物搶走。第二次,不但把東西搶去,還要殺死他。第三次,強盜看他相貌堂堂,想把他殺掉當祭品,他心想這次非死不可,就一心念彌勒菩薩圣號,求生彌勒內(nèi)院。正在一心念彌勒菩薩圣號的時候,好像作夢一樣,夢見彌勒菩薩坐在法座上說法,還有很多菩薩圍繞著,玄奘法師一見趕快頂禮,這個時候,土匪正拿起刀要殺他,天空忽然變色,狂風(fēng)大作,掣電打雷,飛沙走石,土匪看到這種情形害怕起來,趕緊把他的繩子解開,向他求懺悔,請求饒命。

  玄奘法師到印度取經(jīng),沿途遭遇到很多魔難,以上所說的都是逆境的魔。他還遇到順境的魔,經(jīng)過西域高昌國時,高昌國王跟他特別有緣,硬把他留下,請他的母親作證明,跟玄奘結(jié)拜為兄弟,不讓他去印度。玄奘法師沒有法子,就絕食三天不吃飯,高昌國王才答應(yīng)讓他去印度。

  他從貞觀三年出發(fā),到貞觀七年,走了四年之久,才到達印度,親近了很多大德,還到那爛陀寺親近最有名的戒賢論師,學(xué)習(xí)《瑜伽師地論》。當時那爛陀寺有比丘一萬多人,玄奘法師名列前十名,聲名遠揚,有一個大國的國王戒日王,為他開大法會,請各國的大法師及外道頭,來參加辯論大會,以玄奘法師為大會論主,他宣示「制惡見論」,立大乘義,破諸異見,十八天竟沒有人敢來論難,于是轟動全印度。玄奘法師在貞觀十九年返國,帶回梵文經(jīng)本六百七十五部,唐太宗很歡喜,就請他翻譯,共譯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六十五歲圓寂,欲知詳情,請參閱玄奘法師著的《大唐西域記》。前面講到,《心經(jīng)》是六百卷《大般若經(jīng)》的經(jīng)心,此經(jīng)為玄奘法師到印度將梵本攜回,又千辛萬苦翻成中文。民國太虛大師就是看《大般若經(jīng)》開了智慧,看一遍需時三個月,大家要是能發(fā)心看一遍,說不定也能得大智慧,以上把「乙二、人題」講完。

  下面開始講解經(jīng)文,這部《心經(jīng)》,前面有一段經(jīng)文,后面有一段咒語,等于有顯教、有密宗,是顯密圓通的一部經(jīng)典。

  全部《心經(jīng)》分成兩大科,第一大科是顯了般若,第二大科是秘密般若。下面依賢首國師的解釋,先解釋第一大科「顯了般若」,「謂顯了明說,令生慧解,滅煩惱障!埂缎慕(jīng)》前面的經(jīng)文,完全是「顯了明說」,經(jīng)文很顯明,道理都說得很明白!噶钌劢狻,「解」是解悟、開悟。能夠讓讀經(jīng)的人生起智慧解悟、開悟。依著經(jīng)文解釋,隨文作觀想,就是觀照般若的功夫,能啟發(fā)本具的智慧,能夠大開圓解、大徹大悟!笢鐭⿶勒稀,眾生有煩惱是個障礙,能礙善法、障圣道。有煩惱不先滅除,想修善法,修不成,想修佛道被障礙,修行難以成就,這是因為被煩惱障礙住的緣故。我們依著顯了般若的道理,隨文作觀,生起智慧解悟,就能把煩惱障滅除。

  第二大科是秘密咒語,屬于「秘密般若」,「令誦生福,滅罪業(yè)障。」咒語不必解釋,只要誦持秘密咒語,便能生起福報,福報生起來,能滅罪業(yè)障。眾生因為造了罪業(yè),能障礙善法、障圣道。你想修善法、修佛道,修不成功,因為被自己的罪業(yè)障礙了。罪與福是相對的,有了罪就沒有福,有了福就沒有罪,誦秘密咒語,福報生起來,能滅罪業(yè)障。第二大科「秘密般若」,能令眾生得生福滅罪的利益。

  「為滅二障,成二嚴故!拱选缎慕(jīng)》兩大科,顯了及秘密般若合起來講,「為滅二障」,二障是煩惱障、罪業(yè)障,能得到滅除煩惱障、罪業(yè)障的利益!赋啥䥽拦省,二嚴是福報與智慧,能成就福報與智慧的利益。

  釋迦牟尼成佛,現(xiàn)出來是相好莊嚴之相,分開來講,有三十二種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總括來說,就是具足福報相與智慧相。佛的相好莊嚴,對我們來說太高了,我們凡夫得不到究竟圓滿的佛相。但是我們可以觀察一般人,有的人經(jīng)常研究佛教的經(jīng)典,面貌會轉(zhuǎn)變成智慧相,大家看到都會覺得他有智慧。他要是多行布施,上供三寶,下救眾生,天天做修福的事,他的相貌會轉(zhuǎn)變成福報相。但是他不是佛,因為成佛,按大乘的階級,要經(jīng)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五十二個位子。成了佛,;二嚴,圓滿具足,叫兩足尊,即智慧具足,福報也具足。剛才講的人是現(xiàn)身轉(zhuǎn),有的人此生并未見他研究教典,但具有智慧相。有的人未見他多行布施,上供三寶,下救眾生,但他有福報相,那都是前生前世修行帶來的。

  剛才為什么先講今生的修行;勰?因為前生前世是否帶來;,已無濟于事,佛法不是定命論,而是因緣論。定命論是社會上算命、批八字之類的學(xué)說,你今生應(yīng)該窮困潦倒,或升官發(fā)財,他只算今生,算不到前生,對今生也沒有轉(zhuǎn)變的方法,定命論把你定死了。相反的,佛教不主張算命,你如果受了菩薩戒,要特別注意:算命、算卦,犯菩薩戒。佛教講因緣論,你前生是否修福、修慧,我們不知道,但是我們今生一定要修福修慧,今生修福報、修智慧的因緣,命運就轉(zhuǎn)變了。你本來沒有智慧,變成有智慧的人;你本來沒有福報,變成有福報的人。

  成佛是從你發(fā)心那一天成起,你今天發(fā)菩提心要成佛,今天就成起。你發(fā)菩提心,得行菩薩道,一方面求智慧,一方面求福報,;垭p修。你發(fā)成佛的心,你的身體相貌,就轉(zhuǎn)變成;壑,佛教是腳踏實地的哲學(xué),不是空談,你依著佛說的道理去做,現(xiàn)在就成佛,有何憑據(jù)?現(xiàn)在你的相貌就轉(zhuǎn)變成;壑。你的智慧越大,相貌上越看得出,你的智慧大;你的福報越大,相貌上越看得出,你是有大福報的人。頓超的根機,一下子就轉(zhuǎn)變了。不是頓超的根機,慢慢地轉(zhuǎn)變,到成佛那天,智慧福報圓滿具足,就是兩足尊了。

  ;鄱䥽乐,是福報智慧表現(xiàn)出來的相,不是化妝打扮出來的,F(xiàn)代人要相貌好看,就要化妝,先從臉孔化起,畫眼睛、修眉毛、抹粉、抹胭脂口紅,再卷燙頭發(fā)變花樣,身上穿名牌衣服,變得很好看,但這是世俗之相。修道的人一看,太俗氣了,并不好看!要怎樣才好看呢?你得修福、修慧,修出來的智慧相、福報相,不必化妝,不必穿好的衣服,任運自然好看,這是一種道相,別人看見你的相貌有智慧、有福氣。所以「未成佛道,先結(jié)人緣!刮覀円衅兴_道度眾生,先不要和眾生結(jié)冤家,還要結(jié)好緣。一方面學(xué)般若智慧,講給眾生聽,跟眾生結(jié)智慧緣;一方面行布施,上供三寶,下救眾生,跟眾生結(jié)福報之緣。你和眾生結(jié)智慧緣、福報緣,眾生看見你就生歡喜心,你的相貌不是變莊嚴了嗎?

  這是全部《心經(jīng)》兩大科的大意,前面顯了般若,能使我們開智慧,滅煩惱障。后面的秘密般若,能令我們生福報,滅罪業(yè)障!缎慕(jīng)》是六百卷《大般若經(jīng)》的經(jīng)心,里面的名相不熟,才不好懂。世尊說般若經(jīng),是在成佛廿年之后,前面說了十二年阿含經(jīng),屬于小乘法,這些弟子都修到阿羅漢或辟支佛。接著說了八年方等經(jīng),弟子們都證到權(quán)教菩薩位,名相早就聽熟,再講般若經(jīng)時,他們聽起來很容易。我們現(xiàn)在學(xué)佛沒有幾年,所以難懂。這部《心經(jīng)》所談的最高道理,就是空一切相,和《金剛經(jīng)》講的一樣,你沒有腳踏實地從煩惱障、罪業(yè)障下手用功,盡聽空一切相的道理,結(jié)果不得實益,還得一種狂慧,覺得什么法都空,人也空、法也空,但是吃飯、穿衣、睡覺都沒空,這樣學(xué)佛就走錯路了。

  前面「顯了般若」,是滅煩惱障,因此我們先要認識什么是煩惱?它怎么會障礙我們不容易修善法、證圣果?煩惱是昏煩惱亂之法,能令我們身體不安,心里也不安。煩惱分二大科,一、十纏,二、十使,纏是纏縛,使是驅(qū)使,我們眾生沒有學(xué)佛法,執(zhí)著一個我,我是主宰之意,自己能夠作主宰才叫我。我們凡夫可憐,自己一點作不了主,因為十纏像繩子一樣,把我們纏縛起來。十使像趕馬的鞭子,驅(qū)使著我們,叫我們走哪里,我們就要走哪里,所以凡夫叫可憐愍者。

  先講十纏:

  一、無慚,二、無愧,慚愧合起來一個詞,分開來是兩個。慚是恥己,愧是羞人,合起來叫羞恥之心。自己做了犯戒的事,心里覺得羞恥,是「有慚」。自己做了犯戒的事,心里不覺得羞恥,是「無慚」。見到別人覺得不好意思,臉上感覺發(fā)紅,這是「有愧」。犯戒犯習(xí)慣,見了人沒有慚心,臉不發(fā)紅,這是「無愧」。

  愧字比慚字惡性重,譬如中國佛弟子持戒,第一要吃素,他不能吃素,很想吃眾生肉,去偷買一塊肉吃,吃了自己覺得羞恥,這叫「有慚」。可是過了幾天,他還想吃肉,又去偷買一塊肉吃,吃了三次以后不難過了,這叫「無慚」。剛吃一塊肉就有人來,人家并沒有看見他吃肉,他自己很難為情,想到人家看到了,臉上發(fā)熱,叫「有愧」。等到他吃肉吃習(xí)慣,天天吃肉,被人家看見,他覺得反正已經(jīng)吃了,管他的,見人也不覺得羞恥,叫「無愧」,這樣簡直無可救藥!

  三、嫉,是嫉妒,不耐他榮。他自己不做好事,見不得別人做好事,看到別人做好事,心里就起了嫉妒心。

  四、慳吝,慳吝比貪心輕一點,他不貪圖別人的東西,但是自己的財物,不肯施舍人家,布施是善法,他不肯做。

  五、悔,這不是懺悔的悔,是做了善法以后,心里生了后悔。譬如行布施,大家提議今天要放生,他也隨喜出錢放生,可是事后他后悔花了錢,以后不再做善事,心里生了障礙。

  六、睡眠,睡眠是人的果報法,人不睡眠不行,人如果活一百年,至少睡掉三十年,實在劃不來,但是人不僅不睡不行,還要貪睡。世間一般人不說,修行人也考究床鋪、毛毯、床單等,越考究越貪睡,一睡叫不起來,這樣還能用功修行嗎?所以睡眠也是一種纏煩惱。

  七、掉舉,是喜歡輕動,包括心掉舉、身體掉舉。心里面老打妄想,東想西想。身體歡喜走動,到處走來走去。譬如坐禪,人坐著心里在想,不叫它想,還是要想,心不能靜下來。人住在山上,沒有事就下山走動走動,身體、心里都不能安定。

  八、昏沉,等于輕睡眠,不是睡在床上。大家在聽經(jīng)或打坐用功,他在那兒打瞌睡,聽經(jīng)不行,參禪也用不上功。

  九、瞋恚,脾氣不好,喜歡發(fā)脾氣。

  十、覆,是覆藏,犯了過失覆藏起來,犯了戒不發(fā)露懺悔。佛訂的戒規(guī),我們不犯就清凈,但是凡夫犯了戒,要趕快求懺悔,說出來犯什么戒,叫還復(fù)清凈。他不說出來,覆藏起來,罪過一天一天加重,這是纏覆煩惱。

  次講十使,是馭使眾生的十個煩惱,分為五鈍使、五利使。鈍是很遲鈍,五鈍使是慢慢生出來,但是要斷也不容易,要慢慢斷。五利使生起來很快,很銳利,要斷也很快,一下子就能斷掉。

  先說五鈍使,就是:貪、瞋、癡、慢、疑,這五個根本煩惱。一、貪心,二、瞋恨心,三、愚癡心,這三個根本煩惱,大家比較熟悉不必講。四、慢,我慢心,一般凡夫眾生,本身既沒有智慧,又沒有福報,可是有個我慢。你教佛法,他不愛聽、不接受。五、疑,就是猶疑不決,對什么道理都不能決斷。疑和信相對待,疑者不信,信者不疑。來學(xué)佛法要先發(fā)信心,他疑煩惱偏重,對佛法的信心不堅固,雖然聽了佛法,還是不肯完全相信。要修行用功,乃至發(fā)菩提心,行菩薩道,都猶疑不決,不能自利利他,被疑煩惱障礙了。

  再講五利使,也叫五種不正見:

  一、身見,「見」當「執(zhí)著」講。他認為這個是對的,實際上是錯的,這是他的執(zhí)著,先執(zhí)著他的身體是我,這是凡夫的第一個不正見,要叫身體吃好的、穿好的、住好的,一切都要考究。他不曉得身體這臭皮囊,活幾十年遲早要壞掉,這是凡夫起的身見。

  二、邊見,邊是偏到一邊,不是落到常見,就落于斷見。譬如人死了,他認為就斷滅沒有了,人死了變成鬼或中陰身,有誰看見?這是斷見。或說人死了,永遠轉(zhuǎn)世為人,佛教講的六道輪回,他不相信,這是常見,斷見、常見都屬于邊見。

  三、邪見,五利使其實都是屬于不正見,不正就是邪,為什么要特別列出邪見呢?因為邪見最厲害,撥無因果,他不相信造善因,得善果;造惡因,得惡果,不相信有因果存在,這叫大邪見。

  四、見取見,上面的「見」,是見了一部份道理,「取」是取著,他見了一部分道理,起了一種執(zhí)著,認為他見的是全部的道理,這叫以偏概全。下面的「見」,是他起了這種知見,他認為什么道理都了解了,這叫見取見。這是社會上有學(xué)問的人,或?qū)W哲學(xué)、佛學(xué)常犯的毛病。

  五、戒禁取見,其他的外道宗教都訂有戒律,認為他們的戒律最完善,他取著了,再起知見,就是戒禁取見。例如基督教訂的戒律,可以吃眾生肉,而眾生的血不能喝,他認為這個道理最對。又像回教不準吃豬肉,而牛肉、羊肉可以大吃特吃。

  以上講的十纏、十使,都屬于煩惱,能礙善法、障圣道,所以叫煩惱障。你把《心經(jīng)》研究懂了,依著經(jīng)文作真空觀想,就能開智慧,智慧一開,就能把煩惱障滅掉。

  什么叫做罪業(yè)障呢?「罪」者,指五逆重罪:一、弒父,二、弒母,三、弒阿羅漢。弒就是殺,殺害長輩父母,殺害圣人阿羅漢,都是重罪。四、破和合僧,出家人的僧團,能住持并宏揚佛法,破壞和合僧團,是重罪。五、惡心出佛身血,佛在世時,提婆達多要害佛,從山上推下一塊大石頭,要把佛打死,被護法神擋開,結(jié)果一塊碎石頭碰到佛,佛的腳趾頭出血,這是惡心出佛身血。佛滅度后惡心破壞佛像,也是出佛身血,這些罪過都很重,叫五逆重罪。

  「業(yè)」者,指十惡業(yè):身三、口四、意三。

  身三者,身體上三種惡業(yè):殺、盜、淫。即殺生害命、偷盜財物、邪淫男女,這三種都是屬于身體上造的惡業(yè)。

  口四者,口業(yè),也叫語業(yè),說話造的四種惡業(yè)。一、妄言,就是說謊話。二、綺語,說些不正當?shù)脑挕H、兩?講些挑撥是非的話。四、惡口,說傷人、罵人的話。

  意三者:動貪、瞋、癡的念。

  以上合起來叫五逆十惡。

  十種惡業(yè)中,意業(yè)三種是惑,屬于煩惱障。前面講,念顯教經(jīng)文,依著經(jīng)文作觀想,可以生智慧,能滅除煩惱障。身口七支,屬于罪業(yè)障。念秘密真言,可以滅除罪業(yè)障,就是已經(jīng)在行為上造成罪業(yè),依著顯教的觀想滅除不掉,真言咒語有不可思議的力量,你念《心經(jīng)》后面的咒語,可以把造的罪業(yè)滅掉。

  下面解釋經(jīng)文,開始分科。

  甲二、釋經(jīng)文(分二) 乙一、顯了般若 乙二、秘密般若

  乙一、顯了般若(分二) 丙一、略標綱要 丙二、廣陳實義

  丙一、略標綱要(分四) 丁一、能觀人 丁二、所行行

  丁三、觀行境 丁四、明觀益

  前面講過全部《心經(jīng)》分為兩大科,第一大科顯了般若(前面經(jīng)文),第二大科秘密般若(后面咒語)。先講第一大科顯了般若,再分兩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故潜、「略標綱要」,「略」是簡略,「標」是標舉,「綱」是大綱,「要」是宗要。把全部《心經(jīng)》最要緊的道理標舉出來,把這幾句經(jīng)文解釋清楚,《心經(jīng)》的道理就了解了。

  「略標綱要」下再分四小科,丁一、能觀人,即「觀自在菩薩」,是能修觀行的人。丁二、所行行,即「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是觀自在菩薩所修的行門。丁三、觀行境,即「照見五蘊皆空」,是觀自在菩薩所觀行的境界。丁四、明觀益,即「度一切苦厄」,明觀行的利益。觀自在菩薩修的觀行,結(jié)果得到度一切苦厄的利益。以上是觀自在菩薩能觀、所行、觀行境、利益眾生的功德。

  玄奘法師翻譯的《心經(jīng)》沒有序分,沒有流通分,只有正宗分。《心經(jīng)》還有很多種譯本,有序分,也有流通分。這部《心經(jīng)》是釋迦牟尼佛說的,或是觀自在菩薩說的呢?《心經(jīng)》是觀自在菩薩說的,可是在法會之中,釋迦牟尼佛在法座上,這是觀自在菩薩自己用功的經(jīng)驗,說出來給舍利子聽,請釋迦牟尼佛證明他說得沒有錯。

  丁一、能觀人

  觀自在菩薩,

  「觀自在」三字,依賢首國師的解釋:「謂于理事無閡之境,觀達自在,故立此名。」「觀」是觀照,「達」是通達。這一位菩薩,為什么取德號叫「觀自在」?外面的境界,不出理事兩個境界,我們用功不是偏于理,就是偏于事,理事自生障礙。觀自在菩薩修行用功,得到甚深般若智慧的時候,對于理事無礙的境界,能夠觀照通達自在,所以叫觀自在!赣钟^機往救,自在無閡,故以為名焉!褂钟幸环N解釋,觀自在菩薩能觀照眾生的根機,前往受苦難眾生的所在,去救度眾生,不生一點障礙,所以叫觀自在。

  為什么要這樣解釋觀自在的德號呢?因為就悲智二輪解釋,「前釋就智,后釋就悲!骨懊嬉环N,是就觀自在菩薩得到甚深的智慧解釋,觀照通達理事無礙之境,而得自在。后面一種,是就觀世音菩薩的悲心解釋,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表現(xiàn)在救度眾生的苦難上,他能觀機往救,自在無礙。把觀自在菩薩悲智兩種解釋明白,也就等于全部大乘佛法都了解。

  佛法分大乘法、小乘法。小乘法,只能自度,不能度人,如現(xiàn)在的腳踏車,只能自己騎,不能載很多人。大乘佛法,既能自度,也能度人,有如火車,可以自己搭乘,還可以運載百千人。小乘佛法,比如小車子,只有一個智慧輪,沒有慈悲輪。大乘佛法,比如大車子,有悲智二輪,也叫悲智雙運,慈悲、智慧,兩個輪子一起運轉(zhuǎn),既能自度,也能度人。

  要如何學(xué)大乘佛法呢?先發(fā)菩提心,梵語「菩提」翻成中國話叫覺道,這不是外道的道,也不是小乘的道,是發(fā)成佛道的心。大家都是佛弟子,將來目的是要成佛,要先學(xué)佛發(fā)心。我們發(fā)了菩提心,得行菩薩道,要悲智雙運,一方面求智慧,一方面行慈悲。佛教把凡夫圣人分成十法界,凡夫有六個法界,三善道:天道、人道、阿修羅道。三惡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三善道、三惡道,合起來是六凡法界。佛教講的圣人,必須超出三界,脫出輪回,有四個法界,小乘:聲聞、緣覺,大乘:佛、菩薩,合起來四圣六凡,十法界。

  四圣六凡十法界,再分為三個道,凡夫是偏到一邊的道輪,落到六道凡夫道上,流轉(zhuǎn)生死。二乘圣人也是偏到一邊的道輪,要了生死、出三界,但是不發(fā)慈悲心度眾生。中間的大道,是佛菩薩走的中道。不學(xué)佛法的眾生,永遠在六道凡夫道上,走不出去。我們學(xué)佛學(xué)錯了,不是走六凡的偏道,就是走二乘的偏道,走不到中道上,永遠不能成佛。大乘的車子有悲智二輪,比喻大乘佛法,一方面要求智慧,一方面要發(fā)悲心。再舉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德號作解釋,本師的德號,華言叫能仁寂默,能仁即慈悲,能慈悲一切眾生。寂默即智慧,就是不著相。釋迦牟尼佛的德號,即是悲智雙運;觀自在菩薩的德號,也是悲智雙運。大乘菩薩是因位,成佛是果位,因果一定相應(yīng),所以了解「觀自在」三字的意義,就了解大乘佛法的道理。

  「菩薩」二字,是梵語「菩提薩埵」的略稱,「菩提」翻為「覺」,「薩埵」翻為有情,叫「覺有情」,就是上求覺道,下化有情。他是佛的大乘弟子,還沒成佛,要往上求佛的覺道。小乘弟子只能自利,不能利人,大乘弟子要救度一切眾生,所以叫下化有情。佛法到現(xiàn)在,因為沒有人講解,所以越來越衰敗,大家不了解菩薩,把它鬼神化,以為菩薩不是神即是鬼,所以一般人把城隍老爺、土地公也叫菩薩,這是大大的錯誤,那是鬼神,怎能稱菩薩?

  道源出家早,參訪的比較多,在大陸上十方叢林之中,住幾百人的大寺院,對于上了歲數(shù)的出家人,彼此互稱為老菩薩,那是最尊敬、貼切的稱呼。到了臺灣沒有大寺院,也聽不見這個稱呼了,現(xiàn)在突然有人稱你為老菩薩,你會覺得奇怪,不曉得怎么回事?菩薩,就是要發(fā)菩提心,行菩薩道。我們大乘佛弟子,今天發(fā)心,今天就是菩薩,但不是觀世音菩薩,是剛開始發(fā)菩提心,要行菩薩道,所以稱得上是菩薩,不過是初發(fā)心的菩薩。你要行菩薩道,修行用功,慢慢地位越來越高,大乘菩薩的階級有五十一位,連佛位共五十二位,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佛)。觀自在菩薩,是等覺位的菩薩,與佛只差一等。

  這位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玄奘法師以前的譯本,都翻譯為觀世音菩薩,玄奘法師把它翻譯為觀自在菩薩。

  觀世音按自利利他解釋,觀是觀照,能觀照的智慧,來觀照世間的音聲,叫觀世音。他觀照世間的音聲,與凡夫眾生的觀照不同,凡夫耳朵往外聽音聲,所以外面的音聲,變成一種聲塵。塵者染污之義,你被聲塵所染污,聽到好聽的音聲,就動了貪心;聽到不好聽的音聲,就動了瞋恨心,我們凡夫聽音聲,本來沒有事,卻起煩惱,就是不會起觀照。而觀世音菩薩會起觀照,他聽到世間的音聲,不往外聽,他會返過來聞,聞到自己的自性,大徹大悟,證得耳根圓通。再按利他解釋,「觀」是觀照,「世」是世間眾生,「音」是音聲。因此「觀世音」,是世間眾生念觀世音菩薩圣號,求他救苦的音聲。任何一個眾生遇到苦難,念觀世音菩薩的圣號,觀世音菩薩即時觀照,就能救苦救難,所以稱為觀世音。他能返聞聞自性,得到自利,就是智輪。他能觀察世間眾生念他的名號,尋聲救苦,就是悲輪。智輪的解釋,請參考《楞嚴經(jīng)》第二十五圓通《耳根圓通章》。悲輪的解釋,請參考《妙法蓮華經(jīng)》第二十五品《普門品》,完全是講他的果德,所以能尋聲救苦,救三災(zāi)、七難,應(yīng)二求,乃至現(xiàn)三十二應(yīng)身。為什么他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呢?《楞嚴經(jīng)》是就他的因行上講,因為他能返聞聞自性,而證得耳根圓通,得到十四種無畏。他自己入火、入水無畏,才能救度眾生。所以把《耳根圓通章》與《普門品》對照看,對觀世音菩薩的因行、果德,就能知道得更清楚。

  講到觀世音菩薩的相貌,觀世音菩薩現(xiàn)的是菩薩相,就是頭戴花冠,身佩瓔珞。觀世音菩薩戴的花冠,上面有阿彌陀佛的像,就是要報阿彌陀佛的恩,發(fā)愿在成佛以前頂戴恭敬供養(yǎng)。再講到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要看《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羅尼經(jīng)》,我們平常念的《大悲咒》,即出自這部經(jīng)。觀世音菩薩想要救度苦惱眾生,他最初在觀世音如來那里學(xué)《大悲咒》,要把《大悲咒》傳給眾生,使眾生所求都能滿愿。他一發(fā)心,釋迦佛在座即贊成,當觀世音菩薩誦出《大悲咒》時,他的身體立即變成千手千眼,千眼照見,千手護持。因為要普度一切眾生,雙眼不夠,要千眼;雙手不夠,要千手,這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典故。

  現(xiàn)在看到的觀世音菩薩都是女像,到底觀世音菩薩是男像,或是女像呢?觀世音菩薩是菩薩像,說男的女的都不對。但是我國一般供的觀音,不論銅鑄或木雕的,都是女相,這是因為唐朝吳道子畫了一尊白衣觀音,畫得很莊嚴,又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的感應(yīng)很多,多數(shù)是看見一位老太婆。于是后來流行白衣觀音,因此就變成女相。還有一種原因,藝術(shù)家不論畫像或雕刻,都要表現(xiàn)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所以就畫出女相來。太虛大師要糾正這個錯誤,在武昌佛學(xué)院,作了一首贊頌觀世音菩薩的四句偈,頭一句是「勇猛丈夫觀世音」,贊頌觀世音菩薩是勇猛丈夫,后面三句已記不得,所以來臺創(chuàng)海會寺,道源依著《楞嚴經(jīng)》和《普門品》配成一首偈:「勇猛丈夫觀世音,悲心妙相無等倫,三十二應(yīng)六法界,十四無畏度眾生!官潎@觀世音菩薩悲心廣大,相好莊嚴不可思議的功德。

  還要明白:觀世音菩薩老早成佛,叫「正法明如來」,是果后行因,倒駕慈航,示現(xiàn)為等覺菩薩,所謂:「過去正法明如來,現(xiàn)前觀世音菩薩。」

  以上將「丁一、能觀人」講完。

  丁二、所行行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丁二、所行行」,「行行」二字,上面的「行(音念形)是動詞,是修行的意思。下面的「行(音念恨)」是名詞,是行門、法門的意思!杆行小,是觀自在菩薩所修的行門!感猩畎闳舨_蜜多時」,「行」是修行,修什么行門呢?「般若波羅蜜多」,叫智慧到彼岸,既不是凡夫的智慧,也不是小乘的智慧,是到達彼岸的大智慧。上面加「深」字,揀別這是大乘的深般若,不是二乘的淺般若。因為二乘的淺般若,只能斷除三界以內(nèi)的煩惱,了脫分段生死;不能斷除三界以外的煩惱,了脫變易生死。下面的「時」字,就是下句經(jīng)文「照見五蘊皆空」那個時候。

  丁三、觀行境

  照見五蘊皆空,

  「照見五蘊皆空」,是觀行境,即修觀行得到的真空境界。

  先講「五蘊」這個名詞,三界以內(nèi)諸法,分成三科: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第一科五蘊,能把五蘊照空,十二處、十八界都照空了。五蘊也叫五陰!柑N」是積聚的意思,把五個法積聚起來,叫五蘊。陰是蓋覆的意思,我們?nèi)巳擞凶孕?為什么顯不出來呢?因為被五蘊法,把自性蓋覆了。

  五蘊法,一、色蘊,色者「質(zhì)礙」為義,有體質(zhì)、有阻礙的法,都叫色法。此不指男女之色,是指眼睛所對的境界,包括很廣,內(nèi)而根身,外而世界,都叫色法。內(nèi)而根身,在我們眾生份上講,身體屬于內(nèi)根身,就是五根身:眼、耳、鼻、舌、身,都叫色法。外而世界,山河大地,我們現(xiàn)在住的地球,乃至日月星辰等器世界,都屬于色法。為什么修行要照見五蘊皆空?第一個色蘊,我們凡夫執(zhí)著這個身體就是我,執(zhí)著外面山河大地為我所,是我所有的。

  平常的人貪欲心小一點,我所的范圍小,我們辛辛苦苦買了兩間房子,這兩間房子就是我所有的。你福報大一點,買了一棟大的樓房,你的我所放大了,這棟大的樓房就是我所有的。你福報再大,買了三棟大樓房,自己住一棟,其余二棟租出去,可是三棟大樓房還是我所有的。福報更大當了國王,這個國家以內(nèi)都是我所有的。眾生的貪欲心沒有限度,所以煩惱沒完沒了。做了國王還不夠,還要貪別人的國家,別國的國王也是凡夫,怎肯把國家給你呢?于是國與國之間發(fā)生戰(zhàn)爭,擴大到其他國家,就變成世界大戰(zhàn),打死無數(shù)人,都是我在作怪。內(nèi)有一個身體叫我,外面身外之物叫我所有,貪欲心越來越大,把整個地球都給他,還是不夠,F(xiàn)在科技可以到月球去,將來月球也是我所有的,這樣永遠不能太平,作怪的毛病都在于我。

  內(nèi)而五根身,是一個我;外而世界,是我所。小乘圣人要破我執(zhí),也叫人我執(zhí),就是觀察身體是由四大:地、水、火、風(fēng),四種因素組合成的假相。一、地大,屬堅硬之性,如身體的骨頭。二、水大,屬濕潤之性,如身體的血液、水份。三、火大,屬熱燥之性,如身體上有暖氣。四、風(fēng)大,屬流動之性,如呼吸。這四大合起來的假相,就是我們的身體,因為你執(zhí)著一個身體,才有我所,把我觀空,沒有我,哪還有我所呢?我空了,我所也空了。

  光有身體,不能成為我,一定得有知覺的心,現(xiàn)在說知覺的心就是腦,是身體的一部分。佛經(jīng)上講的心,無形無相,但是一定有本體,才能起作用,所以有四個作用:受、想、行、識,才知道有一個心。

  二、受蘊,以「領(lǐng)納」為義,他能領(lǐng)受、納受外面境界。比方遇到外面的境界很順心,就感到快樂;外面的境界不順心,就感到痛苦。受苦受樂,都是心的知覺作用。

  三、想蘊,以「審思取像」為義。就是平常講的思想,把事情的相貌,想出一個樣子之后,就放不下。遇到喜歡的人,能把他的相貌想出來。遇到討厭的人,也能把他的樣子想出來。想起喜歡的人,就起貪心,越想貪心越大。想起討厭的人,就動瞋恨心,越想越動瞋恨。

  四、行蘊,以「造作」為義,就是發(fā)動行為,或造善事,或造惡事。你要做善事或惡事,心里面先有計劃,打主意要怎么做。

  五、識蘊,以「了別」為義,就是什么事情他都能明了分別,分別得很清楚。

  色 色法

  受

  五蘊想 心法

  行

  識

  五蘊是有為法的第一科,是對迷心法重的眾生說的。因為對于色法不太迷的眾生,說一個色蘊他就了解了。對于心法迷的眾生,佛就廣開來說有受、想、行、識四個心法。「識」屬于心王,「受、想、行」是心所,詳細的說,有八個心王、五十一個心所,將來講《百法明門論》、《八識規(guī)矩頌》再詳細解釋。

  小乘人要觀察我空,先觀察色蘊,把地、水、火、風(fēng)四大分開來,沒有一個身體,身體就空了?墒抢锩孢有知覺的心,有受、想、行、識四種作用,但若是有心,應(yīng)該有四個心,既然沒有四個心,心當體就是空的。小乘圣人觀察五蘊和合起來的我,是空的,證得我空,叫人空,也叫人我空,只證得淺的般若智慧。大乘圣人不但觀察我空,也觀察到法空,證得深的般若智慧。《心經(jīng)》屬于大乘法門,照見五蘊皆空,不但把五蘊和合的假我觀空,連五蘊也觀空。古人有個譬喻:眾生起我執(zhí),等于五根線合成一條繩子,眾生執(zhí)著習(xí)慣,認為這條繩子是真實的,你把繩子一分開,是五根線,繩子的相空了,就證得我空。佛向大乘弟子說,不但繩子是空的,連那五根線也是空的。你再把線分解開,都是些纖維,沒有本體自性,當體是空的。大乘照見五蘊皆空,連那五根線都照空。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不但把五蘊和合的假我照空,連五蘊都照空了!刚铡故怯没毓夥嫡盏挠^照,「見」是自己心里見到,不是眼睛往外見到的。這是深般若的功夫,自己回光返照照五蘊,照到功夫純熟的時候,忽然間,一念相應(yīng)智慧現(xiàn)前,能觀照的智慧、所觀照的理體,能所不二的時候,就照見五蘊皆空。因為一念相應(yīng)的智慧不現(xiàn)前,還有能觀照的智慧,和所觀照的五蘊,有能、有所,還不究竟。要用功到一念相應(yīng)慧現(xiàn)前的時候,忽然間大徹大悟,才能證明五蘊本來是空的。

  上根利智的人,聽到這里,隨文作觀,當下就會證得。要是漸次根機,依著《心經(jīng)》所說的道理,五蘊本來空,我為什么空不掉?天天用功觀照,先觀照粗妄念不起,再觀照細微的妄念也不起,一旦本具的般若智慧現(xiàn)前,一剎那之間,息能、所,叫「照見五蘊皆空」。

  諸位大德用功修觀照功夫,無論你用哪一門功夫,比如打坐修數(shù)息觀,有能觀照的智慧,有所觀照的鼻息,還是有能、有所。你觀照成熟的時候,能、所不起,心里清清凈凈,就照見五蘊皆空。無論用哪一個法門,都能達到照見五蘊皆空。你最初用功,會打妄想,你數(shù)著鼻息,不要打妄想。妄想不打的時候,可要注意,剛不打妄想,瞌睡來了。睡眠容易觀照,昏沈不容易觀照。你以為自己用功得很好,坐了一小時都沒打妄想,不曉得昏沈了一小時。所以用功,切不可落入昏沈!一定要多學(xué)教理,由解起行,昏沈有重輕之分,重的昏沈和睡覺一樣,一點功都不能用,坐在那里自己不能作主,頭會低下來,嘴會流口水,身體搖來搖去。重的昏沈,容易觀照,自己心生慚愧。最要命的是輕昏沈,身體坐得端端正正,可是功夫提不起來,修數(shù)息觀,十個數(shù)數(shù)不來;參話頭,話頭提不起來;念阿彌陀佛,佛號念不起來。人家看見你在用功,以為是一種輕安境界,實際落于輕昏沈,怎么叫輕安?不懂教理的人還錯解,自害害人。以上將「丁三、觀行境」講完。

  丁四、明觀益

  度一切苦厄。

  「丁四、明觀益」,說明觀行的利益。觀世音菩薩,修深般若波羅蜜多的觀行,修到成功的時候,照見五蘊皆空,得了什么利益?「度一切苦厄!埂付取故嵌让,「一切」是所有的,「苦」是痛苦,「厄」是災(zāi)厄、災(zāi)難。就是眾生的一切痛苦、災(zāi)難,都度脫了。

  人生來有八種苦,其中四種苦是平等的,人人都有,就是生、老、病、死。不分老、幼、貴、賤,不論中國人、外國人,只要是人,都有平等苦。

  一、生苦,父母生我們出來受種種苦。二、老苦,生出來慢慢長大成人,變成老人,人老了六根暗鈍,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清楚,走路走不動,老態(tài)龍鐘,老苦現(xiàn)前。三、病苦,生病真是苦啊!四、死苦,人人都怕死,結(jié)果無法避免。

  還有四種苦,叫差別苦,因為各人的果報不一樣,或多或少,苦有差別。五、愛別離苦,你所愛的人,不是生離就是死別,所愛的人別離的時候,感覺很痛苦。六、怨憎會苦,怨是怨家,和你結(jié)冤仇的人,憎是憎惡,你所討厭的人,偏偏和你聚會在一起的痛苦。七、求不得苦,所求的都不能滿愿也是苦。八、五蘊熾盛苦,色、受、想、行、識,像火燒一樣,使得身心不安。

  以上合起來叫人生八苦,在三界以內(nèi)有六道眾生,在這一道死了,生到那一道;在那一道死了,生到這一道,死此生彼,彼死生此,輪回不已,叫六道輪回之苦。人生八苦,比較六道輪回之苦,還算是輕的,六道輪回之苦,永遠不得休息,才叫大苦。生死之苦是在三界以內(nèi)才有輪回,叫分段生死苦,分是分限,段是段落,三界以內(nèi)的眾生,壽命都有分限。比如有的眾生朝生暮死,人的壽命長者不過百年,乃至天上眾生,活到八萬大劫,還是有分限。身體都有段落,如人是六尺之軀,螞蟻才一、二分,生到天上,天人身體有幾十由旬,大小雖然不一,但是都有段落。三界以內(nèi)的六道凡夫,有分段生死苦;三界以外的三乘圣人,有變易生死苦,就是還沒成佛,在用功進步的時候,身心有變化遷易的痛苦。要是成佛,這二種生死苦全都了脫。這里講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是大乘深般若,照見了五蘊皆空,不但五蘊和合的假我照空,連五蘊也照空。我也空,法也空,這個時候得到了利益,度一切苦厄,不但三界以內(nèi)的分段生死度脫,三界以外的變易生死也度脫。

  以上把「丙一、略標綱要」,「丁一、能觀人」,至「丁四、明觀益」全部講完。下面講解「丙二、廣陳實義」

  丙二、廣陳實義(分五) 丁一、拂外疑 丁二、顯法體 丁三、明所離

  丁四、辨所得 丁五、結(jié)嘆勝能

  丁一、拂外疑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fù)如是。

  「丙二、廣陳實義」分五科,「廣」就是多,「陳」就是說,「實義」就是真實的義理,多講講真實的義理。「丁一、拂外疑」,本小科是對二乘人說的,把二乘人的疑惑拂除。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fù)如是!惯@是觀世音菩薩在說法,請釋迦世尊作證,叫一聲當機者「舍利子!」舍利子就是《阿彌陀經(jīng)》的舍利弗,舍利弗的「弗」,翻成中國話叫「子」,舍利是梵語,子是華言。為什么這位尊者取這個名字呢?因為舍利是他母親的名字,翻成中國話叫鹙,鹙鳥的眼睛最美麗,舍利子母親的眼睛像鹙鳥那么美麗。外國人和中國人觀念不同,中國人尊敬父母,不敢稱其名字,外國人把父母的名字,冠在自己名字上面,表示恭敬,他是舍利的兒子,因此叫舍利子。舍利子在佛十大弟子之中,智慧第一,因為要講大乘真空的道理,智慧不夠,不能了解,所以請智慧第一的舍利子來做當機者,實際是大眾的代表,《心經(jīng)》是無問自說,舍利子并沒有請問。

  叫一聲「舍利子!」我跟你講,怎樣能照見五蘊皆空呢?下面是解釋照見五蘊皆空!干划惪,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惯@四句是把色蘊照空。先要明白《心經(jīng)》上的「色」、「空」是怎樣解釋?這個色叫幻色,是變幻出來,不是真實有的。《心經(jīng)》上講的空叫真空,這一點一定要記清楚,向下解釋才不會錯誤。

  「色不異空」,色是幻色,空是真空,因為一切色法都從緣生,沒有本體自性,叫幻生。既然一切色法都是變幻出來的,當體就是真空,叫色不異空。譬如一張桌子,眾生把它當作是真實的。按智慧來觀照,它是眾緣生出來,當體就是空的。怎么會生出一張桌子?得有木材,可是光有木材,不能成為桌子,得有木匠來做。還要有施工的工具,加上時間、空間施工,才能成為一張桌子。所以這是眾緣生出來的桌子。把眾緣分析開來,桌子沒有本體自性,可是眼睛看見的確有一張桌子,這個有等于變幻出來的。既然色法如幻,和空沒有差別,所以色不異空。這是講身外之法,一張桌子,容易看見。

  眾生的身體是「地、水、火、風(fēng)」四大合成,心是「受、想、行、識」四個法合成。內(nèi)「心」四個法,外「身體」四個法,內(nèi)外八個法合成,只要一觀照,哪里有本體?當體就是空的。所以我也空,我所也空,內(nèi)而根身,外而世界,一切色法,不異于空。

  進一步解釋「空不異色」,這個「空」是真空,真空是理體,不礙一切眾緣生出來的幻色,叫空不異色。

  上二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說「不異」,下二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拐f「相即」!覆划悺,色法與空法,彼此不異,不異就是相似,色法相似于空法,空法也相似于色法,但是色法、空法還是兩個法。下面兩句沒有兩個法,只是一個法,「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股词腔蒙,幻色沒有本體自性,當體就是真空,既然幻色即是真空,那么真空也即是幻色。

  說個譬喻,前面兩句,如水起波浪,「波不異水,水不異波」,但還有波、水兩個法。再進一步說,「波即是水,水即是波!埂讣础咕褪恰妇汀。波就是水,水就是波,色法如此,你把色蘊觀空了!甘芟胄凶R亦復(fù)如是」,受想行識也和色蘊的觀照方法一樣,就是「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瓜、行、識也這么配就對了,叫「亦復(fù)如是」。

  以上把經(jīng)文消通了,本科「拂外疑」,拂除二乘人的疑惑,舍利子是二乘人,他聽了照見五蘊皆空的道理,就是把五蘊分開,另外有一個空,空在五蘊外。就是二乘人灰心泯智的時候,放三昧火把身體燒掉,色滅了以后才空,叫色滅空。大乘《心經(jīng)》講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不是把五蘊分開,另外有一個空,空不在五蘊之外,是活著的時候,色法即是空的,不是色滅了才空。

  《心經(jīng)》最重要的道理就在「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惯@四句懂了,下面經(jīng)文就好懂。這是屬于佛教的哲學(xué),初聽的人當然不太了解,你留心聽就可以聽懂,我們現(xiàn)在佛教衰弱,就是沒有人講佛經(jīng)的道理。佛弟子,無論出家、在家弟子,大家學(xué)佛,除了求平安以外,不會修行,尤其神佛不分,認為拜佛求平安,拜神也是求平安,所以天公廟、仙公廟都拜,這樣把佛教徒與神教徒混淆不清,所以要多聽佛法,了解佛理。知道生死是大苦,要發(fā)了生死的心,單自己了生死是小乘弟子。大乘弟子要發(fā)菩提心,度一切眾生了生死。你不明白佛理,了生死的心發(fā)不起來,菩提心也發(fā)不起來。

  「丙二、廣陳實義」,這一科就是要多說五蘊皆空的道理,五蘊法要先把色蘊空掉。我們眾生執(zhí)著色法,執(zhí)著得厲害,打開眼睛就看見色法,以為色法是實實在在的,不曉得眾生看見的境界,都是病眼見空花。我們眼睛看見實實在在有人人物物、山河大地一切色法,不曉得是由妄心生出來的妄識,等于眼睛生了病,看見空中有花一樣,可是好眼睛的人∣∣佛菩薩,看見空中并沒有花。

  前面講過,我們眼睛所看見的色法,是水上生起的波浪,波浪不異于水,叫「色不異空」。反過來講,水也不異于波浪,叫「空不異色」。現(xiàn)在加個譬喻,等于病眼見空花,眼睛有毛病,看見空中有花,但是好眼睛的人,看見空中沒有花。你硬執(zhí)著看見空中有花,就是病眼所看見的色,這里觀自在菩薩告訴你,你所見的「色」不異于「空」,和空沒有兩樣。反過來說,「空」也不異于你所見的「色」,你所見的是虛幻之色。「不異」是有兩個法在,有一個色,有一個空。再進一步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鼓阊劬σ娀蒙,就是空;反過來說,空也是你所見的幻色,色與空是一個法,沒有兩個法。

  色即變化出來的幻色,初聽佛法當然很難懂這個道理,為什么要講這么難懂的道理呢?因為不懂,眾生要受一切苦厄,把幻色當作真實的色,把眼睛所見的人人物物,當成真實的,就要生煩惱。我們平常所講的貪、瞋、癡,都叫煩惱,比如你把一個人當作真的,看到這個人很好看,動了貪心,就起無量煩惱。相反的,你看見這個人不順眼,生起瞋恨煩惱,就引起很多煩惱。起煩惱,要造業(yè),造了業(yè),要受報,受的都是苦厄的報,今生受了,來生還得受,受苦無窮。哪來這些苦呢?造業(yè)來的。因為你把一切色法當成真的,才起煩惱。你要是把一切法,都觀成真空的理體,還會起貪心、動瞋恨嗎?因為不講,大家不了解道理,無法度一切苦厄,永遠在生死苦海中受苦無窮。

  「受想行識亦復(fù)如是」,你把色蘊空掉后,還有心里面受、想、行、識四個蘊。受蘊,是受苦受樂的心。想蘊,是思想取像的功能,事情已經(jīng)過去了,你還能想出樣子來。行蘊,是造作,你在打主意、生計劃,事情還沒來,你就在行。識蘊,就是了別,什么事你都明了分別,知道得很清楚。

  這四個蘊合起來,就是一個妄想心,妄想心沒有本體自性,每一蘊都和前面色蘊一樣!甘懿划惪,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鼓酥劣凇缸R不異空,空不異識;識即是空,空即是識。」受、想、行、識這些妄念,當體就是真空的理體。我們眼睛看見外面的色境、色塵,也叫色蘊,能引生煩惱,實際毛病不在眼睛上,是在眼識上,這個識即受、想、行、識的識,由識這個心王和前五根、前五識起的作用。識能明了分別,所以眼睛才起了分別,這個色好看,那個色不好看,眼睛起了眼識,由同時意識和它起了作用,眼識就生煩惱。心里四個作用受、想、行、識都起分別,所分別的都是一些虛妄不實的境界。因為能分別的心不實在,所分別的法,哪里會真實呢?所看見的外面境界,都不是真實的,你認為好看的、不好看的,都是你的妄想心打出來的,實實在在外面的境界,眼睛所見的色法,無所謂美丑。譬如兩個人很有緣交朋友,你看見她長得很美,她看見你長得很美,為什么彼此覺得對方長得很美?是你的妄想分別。世間法是不久長的,有一天兩個人感情交惡,變成冤家,本來覺得對方長得很美,忽然間變丑了,互相覺得對方長得很難看。過去感情好的時候,恨不得多看幾眼,自從變成冤家,最好不要見到對方,為什么感覺不同?因為你的心里起了分別,看物也是一樣。最愛美的莫過于女人,過去有一段時期,女人的裙子,流行越短越美,鞋子的鞋跟,越細越美,要細得像鐵釘那樣才算美。忽然間心變了,人心不是常住真心,會打妄想,不想再看時就變了。后來女人流行穿長褲,越長越美,長得拖在地上,把鞋子都蓋起來才算美。鞋跟細的變不美了,換成大厚跟,有幾斤重,拖不動才算美。由此可見,外面的境界本來沒有美丑,都是妄想心分別出來的?芍堋⑾、行、識都不實在,不實在就不異于空,就容易把它觀空,所以「受想行識亦復(fù)如是」。

  以上把「丁一、拂外疑」這一小科講完。

  丁二、顯法體(分二) 戊一、總顯 戊二、別顯

  戊一、總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這一句是總顯法體,法體就是真空法的理體。「諸法」就是一切法,包括前面的五蘊法:色、受、想、行、識,是世間法,以及下面說的三乘法,是出世間法!缚障唷,是很重要的名詞,《心經(jīng)》上所講的空是真空,諸法當體就是空,不是把諸法去掉才空,F(xiàn)在講堂看見的人人物物,當體就是諸法空相。「空相」,是諸法的真空實相,真空,不是沒有了的空;實相,真實之相是理體,不是虛妄之相,也不是生滅之相,諸法的真空實相,就是諸法的理體。

  戊二、別顯

  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上面「諸法空相」是總顯,上根利智的人,體會眼睛所看見人人物物諸法,當體就是真空實相,就能開悟。中下根機的人,下面別顯,再分別解釋法體。

  「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谷齻對、六個不。先講一切法「不生不滅」,就是真空實相。眾生看見有生有滅,心里也想到有生有滅。你就可以觀想,我們眼睛看見的,眼睛不能釋懷;我們心里想到的,心里不能釋懷。我們的心是妄想心,眼睛發(fā)出來的眼識,也是虛妄的眼識,所以不能用我們的眼識作標準,也不能用我們的心作標準,我們的心絕對不可相信。證得阿羅漢,雖然見到真空之理,還不能翻出妙有。最低限度要證得初地菩薩位以上,才能相信我們的心,F(xiàn)在我們只能相信圣言量,圣是佛菩薩,量是標準,就是以佛菩薩說的話作標準,絕不可相信自己的心。因為我們的心是妄想心,念念生滅,不是真實的心,凡夫看見心外一切諸法有生有滅,它是虛妄生滅。前面講過,好像病眼見空花,眼睛有毛病,看見虛空中生花,看見虛空中的花滅。看見花生花滅,是由你的病眼生出來的,虛空之中,根本沒有花生,也沒有花滅。虛空就譬喻真空,病眼就比喻我們的妄想心。妄想心分別一切法,有生滅相,在真空理體上,根本沒有花生、花滅之相。你看見有生有滅,是眼睛有毛病,看見的一切人人物物,乃至山河大地,這些法都是凡夫執(zhí)著出來的。因為一切法從緣生,沒有本體自性,所以生即無生,滅即無滅。生的時候,虛妄而生;滅的時候,虛妄而滅,一切法并沒有真實生滅。

  譬如講經(jīng)法會,當體就是空的,本來不生,本來不滅,它是由因緣而生,由因緣而滅。因為講經(jīng)法會,必須有六種緣才能成就,除了要有講經(jīng)的法師,還必須有聽眾、講堂、桌椅、經(jīng)本等眾緣而成。講經(jīng)法會是虛妄而生,叫緣聚則生;等到講經(jīng)圓滿,緣散則滅,叫幻生幻滅,像變戲法變出來的,緣聚則生,叫如幻有;緣散則滅,叫畢竟空。在《心經(jīng)》上叫幻色,叫真空,你這樣隨文作觀想,一切法本來不生不滅,就不會生煩惱。

  再舉個例子:最近報載一位父親去世,留下一棟三層樓的房子,他有兩個兒子要分三層樓,分不清楚就吵架,弟弟持刀殺死哥哥,父親尸骨未寒,兄弟一個死,一個坐牢去了,殺人罪,不是判死刑,就是無期徒刑,這下子那棟房子歸給誰?你說冤枉不冤枉呢?為什么這樣愚癡?因為他們觀不空,不曉得那棟樓是因緣生法,早晚要壞,把它當成真實的,動了貪瞋癡,鑄成大錯。

  由這個例子,我們要警覺:一切事情都把它當空的,還生什么貪心、瞋恨心呢?佛教講真理,不是硬要你把它觀空。本來不生不滅,緣生如幻而生,緣滅如幻而滅,一切境界都是這樣。在真空理體上,本來不生不滅。

  在印度有一種幻術(shù),能從無變有,比如現(xiàn)在沒有狗,他能變一只狗,很漂亮,會搖頭搖尾,見人很親熱,叫如幻有。等幻術(shù)收回,這只可愛的小狗沒有了,叫如幻滅。根本就沒有狗生出來,怎么有狗滅掉?一切法隨時要這樣觀想,就容易悟到真空理體。

  上面講「不生不滅」,是凡夫法。接著講「不垢不凈」,是二乘圣人之法,二乘人要了生死、出三界,因為三界以內(nèi)生死之法,都是染污之法,他把三界以內(nèi)的煩惱斷掉,了脫生死,超出三界以外,得了清凈法,這是二乘人的執(zhí)著。二乘人起了法執(zhí),他不曉得我空了,法也是空的,在真空理體上,根本沒有垢、沒有凈。比如鏡子現(xiàn)像,這里有一面很大的玻璃鏡子,人來照人,物來照物。打掃便所的人,手里端著便盆經(jīng)過鏡子,照得清清楚楚,大小便都是染垢的。等便所打掃清凈,打掃便所的人洗澡更衣,整理得干干凈凈。這時候再經(jīng)過鏡子,鏡子照的是干干凈凈的人。這就是有垢有凈,可是在鏡子的本體上,從來沒有垢,也沒有凈。二乘圣人破了我執(zhí),沒破法執(zhí),他把三界看作像大牢獄,生死看作冤家對頭,把三界生死之法,當作真實的,所以急急忙忙了生死、出三界,不發(fā)菩提心度眾生,就落到小乘偏空涅槃上。因為他認定三界以內(nèi)的法,都是染污法,超出三界之外,才是清凈法。說染污法、清凈法,還是對待的虛妄之法,在真空理體上,從來沒有染垢,也沒有清凈。

  再講「不增不減」,這句是對三乘教的菩薩說的。三乘教的菩薩,他知道我也空、法也空,但是他對于佛果這個相的障礙,不能盡除。成了佛,一切障礙都斷盡,一切功德都圓滿。在佛的果位上,障礙斷盡,真空理體,沒有減少一點;功德圓滿,真空理體,也沒有增加一點。成了佛,只是圓滿證得真空理體,這個真空理體在你有障礙的時候,它沒有減少;在你做功德的時候,它也沒有增加,所以叫「不增不減」。

  上一科把真空的法體顯出來,「諸法空相」沒有個樣子,「空相」是對著「有相」的法說的,作三對六不來解釋,所以「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咕褪钦婵諏嵪嗟睦眢w。

  以上「丁二、顯法體」講完,接著講「丁三、明所離」,諸法都得遠離,分為四小科。

  丁三、明所離(分四) 戊一、法相開合門 戊二、緣起逆順門

  戊三、染凈因果門 戊四、境智能所門

  戊一、法相開合門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戊一、法相開合門」,先離開凡夫法,不是你聽到真空實相,聽懂就算了,聽懂了你還要離得開。離不開,《心經(jīng)》是《心經(jīng)》,我們是我們。《心經(jīng)》上是諸法空相現(xiàn)前,我們的空相沒有現(xiàn)前,因為要離的諸法你沒有離開,應(yīng)該有所離,先離開凡夫法。

  凡夫法,是三界以內(nèi)的有為法,一共分三科。第一科是五蘊,把一切法分成五種:色、受、想、行、識,色法只有一種,心法分成四種。對于迷「心」法重的眾生,說五蘊。要是有一類眾生,他對于心法不太迷,迷「色」法迷得厲害,佛就給他說十二處。十二處是: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心法受、想、行、識四個,合到十二處有意、法二個。「色法」一個,再廣開成十個。實際上詳細地分,法塵里有一半是色法,就是有十個半是色法,一個半是心法。

  對于「色法、心法」都迷的人,再給他說十八界,把心法開成八個,色法開成十個,說六根、六塵、六識。三界之內(nèi)的法,詳細分起來,法相多得不得了,叫諸法,合起來不出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眼

  耳

  六根鼻

  舌色法(十個半)

  身

  意

  十二處色

  聲

  香

  六塵味心法(一個半)

  觸

  法

  「是故空中無色」,以是之故,因為一切法本來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之故,所以在真空實相之中,沒有色法。「無受想行識」,也沒有受、想、行、識四個法,就是沒有五蘊,五蘊本來空的。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這是對迷「色法」重的眾生,講空十二處。內(nèi)六根:眼、耳、鼻、舌、身,其實合起來就是一個「色」!敢狻故鞘、想、行、識,合起來是一個「心」。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塵是外面的境界,能染污自性,叫塵境,色、聲、香、味、觸這五個塵境屬于「色」法,「法塵」屬于心法,詳細分,還有一半屬于色法,F(xiàn)在不詳細分,「意」、「法」二個是心法,前面的五根、五塵,十個是色法。十二處,處是處所,內(nèi)六根、外六塵接觸起來能生六識,是生識之處所。在凡夫份上,內(nèi)六根、外六塵,在真空實相之中,本來「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所以沒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沒有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沒有十二處,空十二處。

  再空十八界,「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乃至」是超略之詞,十八界是十二處:內(nèi)六根、外六塵,中間再生起來六個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經(jīng)文上把它超略過去,真空實相之中,根本沒有眼界,乃至于也沒有意識界,就是連十八界都空掉。

  合起來就是沒有五蘊,也沒有十二處、十八界。三界以內(nèi)的有為凡夫法,在真空實相之中,根本都沒有。

  以上把「戊一、法相開合門」講完。

  眼

  耳

  六根鼻

  舌

  身

  意色法(十個半)

  色

  聲

  十八界六塵香

  味

  觸

  法

  眼

  耳

  六識鼻心法(七個半)

  舌

  身

  意

  戊二、緣起逆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