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故事300篇(196-200)
196、《宋稗類鈔》中載有這樣一件事:宋朝有個名叫蘇掖的常州人,官至州縣監(jiān)察官。他家中十分有錢,但卻非常吝嗇,常常在置辦田產(chǎn)或房產(chǎn)時,不肯付足對方應得的錢。有時候,為了少付一分錢,他會與人爭得面紅耳赤。他還最會趁別人困窘危急之時,壓低對方急于出售的房產(chǎn)、地產(chǎn)及其他物品的價格,從而牟取暴利。有一次,他準備買下一戶破產(chǎn)人家的別墅。竭力壓低房價,為此與對方爭執(zhí)不休。他兒子在旁看不下去了,忍不住發(fā)話道:“爸爸,您還是多給人家一點錢吧!說不定將來哪一天,我們兒孫輩會出于無奈而賣掉這座別墅,希望那時也有人給個好價錢。”蘇掖聽兒子這么一說,又吃驚,又羞愧,從此開始有所醒悟了。
一個優(yōu)秀的領導人總是會為自己的集體每分必爭,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有時候后退一步給對手一個機會對自己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廣東某集團和杭州某集團是國內(nèi)飲料市場一對有名的競爭對手,在杭州集團遭遇困境的時候廣東這個廠家并沒有像大家通常的做法那樣給予狠狠一擊,而是給予對手喘息之機,最后兩家企業(yè)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把共同的市場做大,都得到了好處。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競爭對手之所以成為你的競爭對手,肯定有你無可替代的優(yōu)勢,如果把這種優(yōu)勢轉(zhuǎn)化為對自己有利的一股力量,何樂而不為?利弊的權(quán)衡是一門高深的學問,也是一門藝術?紤]得失不僅僅只是眼前,要考慮到以后的生存和發(fā)展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留三分余地給別人,就是留三分余地給自己。
197、春秋時期齊國國君齊襄公被殺。襄公有兩個兄弟,一個叫公子糾,當時在魯國(都城在今山東曲阜);一個叫公子小白,當時在莒(jǔ)國(都城在今樹東莒縣)。兩個人身邊都有個師傅,公子糾的師傅叫管仲,公子小白的師傅叫鮑叔牙。兩個公子聽到齊襄公被殺的消息,都急著要回齊國爭奪君位。
在公子小白回齊國的路上,管仲早就派好人馬攔截他。管仲拈弓搭箭,對準小白射去。只見小白大叫一聲,倒在車里。
管仲以為小白已經(jīng)死了,就不慌不忙護送公子糾回到齊國去。怎知公子小白是詐死,等到公子糾和管仲進入齊國國境,小白和鮑叔牙早已抄小道搶先回到了國都臨淄,小白當上了齊國國君,即齊桓公。
齊桓公即位以后,即發(fā)令要殺公子糾,并把管仲送回齊國辦罪。
管仲被關在囚車里送到齊國。鮑叔牙立即向齊桓公推薦管仲。
齊桓公氣憤地說:“管仲拿箭射我,要我的命,我還能用他嗎?”
鮑叔牙說:“那回他是公子糾的師傅,他用箭射您,正是他對公子糾的忠心。論本領,他比我強得多。主公如果要干一番大事業(yè),管仲可是個用得著的人。”
齊桓公也是個豁達大度的人,聽了鮑叔牙的話,不但不辦管仲的罪,還立刻任命他為相,讓他管理國政。
管仲幫著齊桓公整頓內(nèi)政,開發(fā)富源,大開鐵礦,多制農(nóng)具,后來齊國就越來越富強了。
領導用人需要雅量,因為你用人的時候,不是看誰跟你有過節(jié),誰跟你關系最好,而是看誰最有能力,誰才是你最需要的人才。古有齊桓公用管仲,李世民用魏征,這些優(yōu)秀的領導者大膽起用“仇人”,結(jié)果“仇人”幫他們締造了盛世江山。
人與人相處,都難免有沖撞、過節(jié)、恩怨,最重要的是忘記過去,不計前嫌。如果老板與下屬鬧了點別扭,就尋機報仇,給他小鞋穿,要好好收拾他。其實,你不是在給你下屬難堪,而是在自己給自己制造麻煩。你打擊了你的下屬,最終受傷害的還不是公司?
一個企業(yè)領導,能做到像齊桓公這般不計個人恩怨,是企業(yè)發(fā)展的又一個契機。
你打我一拳,我必定想方設法踩你兩腳,但是,踩過之后呢?對你有什么好處?
198、上古時代,黃帝帶領了六位隨從到貝茨山見大傀,在半途上迷路了。他們巧遇一位放牛的牧童。
黃帝上前問道:“小孩,貝茨山要往哪個方向走,你知道嗎?”
牧童說:“知道呀!”于是便指點他們路向。
黃帝又問:“你知道大傀住哪里嗎?”
他說:“知道啊!”
黃帝吃了一驚,便隨口問道:“看你年紀小小,好像什么事你都知道不少啊!”接著又問道:“你知道如何治國平天下嗎?”
那牧童說:“知道,就像我放牧的方法一樣,只要把牛的劣性去除了,那一切就平定了呀!治天下不也是一樣嗎?”
黃帝聽后,非常佩服:真是后生可畏,原以為他什么都不懂,卻沒想到這小孩從日常生活中得來的道理,就能理解治國平天下的方法。
在公司,有許多領導或者“老前輩”,總喜歡倚老賣老,開口閉口:“以我十幾年的經(jīng)驗……”,來否定新人的創(chuàng)見,以為后輩太嫩,社會閱歷不多,絕對要對他們服從。其實,領導或“老前輩”的經(jīng)驗值得后輩學習,但年輕一代的新見解、新創(chuàng)見,不也是值得領導或“老前輩”研究及重視的嗎?正所謂:活到老,學到老。兩代人的思想交流,一定可以惠及大家。
一個人的工作也許有完成的一天,但一個人的教育卻沒有終止。
199、元朝大畫家何澄根據(jù)劉義慶《世說新語》中記載的故事繪制了一副《陶母剪發(fā)圖》。畫的意思是說:晉國有一個叫陶侃的貧困青年,有一天,他的朋友陸逵來拜訪他,因為沒有錢買酒招待他,陶侃的母親在倉促之間,便把她的頭發(fā)剪下來去賣錢換酒。
這幅畫被年僅八歲的岳柱看到了,便毫不客氣地指出了畫中矯情悖理之處:陶侃的母親手上戴著金手鐲,卻要剪下頭發(fā)去換取酒食,這是不合情理的。因為金首飾很值錢,完全可以用它去換酒,何必匆匆忙忙把頭發(fā)剪了去換酒招待客人呢?
作為一個孩子,他根本不去考慮《陶母剪發(fā)圖》所宣揚的魏晉名士風度,而是根據(jù)自己對生活、對人事有限的直觀認識,去理解畫面的意思,所以他的詰問一針見血,切中問題的要害。
成年人總是以為自己看過經(jīng)歷過的事情太多了,總是在強調(diào)一種成熟,中國自古就有“嘴上無毛,辦事不牢”這樣的訓誡。其實有時候社會新鮮人獨特的視角正是久經(jīng)沙場的老將們所不及的地方。因為單純所以直接,于是他們所提的方案可能就最有效。一個成熟的管理者是不會正面否定年青下屬的新創(chuàng)意新想法的,這一次也許不能用,但是下一次就可以發(fā)揮重要作用了呢?
自以為是的主管常輕視成員的創(chuàng)意,從而關閉成功的大門。
200、管理學中有個木桶原理:一個木桶由許多塊木板組成,如果組成木桶的這些木板長短不一,那么這個木桶的最大容量不取決于長的木板,而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
一個企業(yè)好比一個大木桶,除非這個企業(yè)人浮于事,否則每一個員工都是組成這個大木桶的不可缺少的一塊木板。這個企業(yè)的最大競爭力往往不只取決于某幾個人的超群和突出,更取決于它的整體狀況,取決于它是否存在某些突出的薄弱環(huán)節(jié)。
而員工則好比是木桶的桶底,這個桶底是由員工的人文素養(yǎng)及他所掌握的各項專業(yè)知識和技能構(gòu)成的。如果桶底不是堅固無缺的,那么當木桶的容量隨著木板的加長而增大到一定程度時,桶底便開始泄露,嚴重的情況下桶底會開裂甚至會脫落而令木桶整個崩潰。
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人力資源優(yōu)勢正在替代傳統(tǒng)的物質(zhì)資源優(yōu)勢,“以人為本”已逐漸成為企業(yè)的共識,人文因素對企業(yè)的經(jīng)營管理和整體競爭力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企業(yè)員工,特別是企業(yè)中高層的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越來越需要具備必要的人文素養(yǎng)。可由于我國文理分科以及應試教育的缺陷,經(jīng)我國教育體制培養(yǎng)出來的大多數(shù)人的桶底是薄弱的。傳統(tǒng)學歷教育沒有給我們造就一個好的桶底,那么企業(yè)就很有必要在企業(yè)員工培訓時補上這一課。
企業(yè)的“木桶”容量要增大,員工的培訓就必不可少。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能讓團隊不間斷地學習,就是一個好的領導者。
長遠來看,唯一能持久的競爭優(yōu)勢,就是你的組織有能力比對手學習得更快。沒有一種外力能搶走你這個優(yōu)勢。任何人想模仿你,在他們模仿中,你又超越他一大步了。
- 上一篇:哲理故事300篇(191-195)
- 下一篇:哲理故事300篇(201-205)
- 哲理故事300篇(296-300)
- 哲理故事300篇(291-295)
- 哲理故事300篇(286-290)
- 哲理故事300篇(281-285)
- 哲理故事300篇(276-280)
- 哲理故事300篇(271-275)
- 哲理故事300篇(266-270)
- 哲理故事300篇(261-265)
- 哲理故事300篇(256-260)
- 哲理故事300篇(251-255)
- 哲理故事300篇(246-250)
- 哲理故事300篇(241-245)
- 哲理故事300篇(236-240)
- 哲理故事300篇(231-235)
- 哲理故事300篇(226-230)
- 哲理故事300篇(221-225)
- 哲理故事300篇(216-220)
- 哲理故事300篇(211-215)
- 哲理故事300篇(206-210)
- 哲理故事300篇(201-205)
- 第一節(jié) 愚人食鹽喻
- 第一回 拜眾童子
- 1.為步行而行
- 第二節(jié) 愚人集牛乳喻
- 第二回 拜文殊師利
- 第三節(jié) 以梨打破頭喻
- 第三回 拜德云比丘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一)
- 第一回 溯源流書生說法 警癡頑菩薩化身
- 第五節(jié) 渴見水喻
- 第四節(jié) 婦詐稱死喻
- 第四回 拜海云比丘
- 第五回 拜善住比丘
- 第一節(jié) 千金小姐!萬金和尚!
- 第一卷:法戒錄 總勸
- 前言
- 第八節(jié) 山羌偷官庫衣喻
- 第六節(jié)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 第六回 拜彌伽
- 第九回 拜休舍優(yōu)婆夷
- 第七回 拜解脫長者
- 第七節(jié) 認人為兄喻
- 第八回 拜海幢比丘
- 第五十三回 拜普賢菩薩
- 摩登伽女與阿難(二)
- 第十節(jié) 三重樓喻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三)
- 第十回 拜毗目瞿沙
- 第一節(jié) 序說
- 第十一回 拜勝熱婆羅門
- 第十五節(jié) 醫(yī)與王女藥令卒長大喻
- 第十二回 拜慈航童女
- 第九節(jié) 嘆父德行喻
- 第一章 我的生命被顛覆了
- 第三章 一兩個鐘頭走完一生(2)
- 第十五回 拜具足優(yōu)婆夷
- 2.牧牛
- 第十三回 拜善見比丘
- 第十四回 拜自在主童子
- 哲理故事300篇(1-5)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diào)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xiàn)自己的魅力、體現(xiàn)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盲人摸象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來對待
- 借花獻佛的由來,釋迦牟尼前身以花供養(yǎng)燃燈佛
- 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
- 以平等心面對蕓蕓眾生,是菩薩的道德
- 梁武帝與佛教有什么關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個寺?
- 佛陀度化慳貪長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問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別人的好并懂得回報
- 盲人打燈籠,即與人方便,也與己方便
- 禪師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棄天性
- 從惜?锤F三代還是富三代
- 大乘心難發(fā),不愿再發(fā)大乘心的舍利弗
- 聽經(jīng)的蛤蟆,命終后脫離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宮
- 學佛貴在實行,堅持不懈地去修一個法門,終會成功
- 熟悉經(jīng)藏的比丘與精進修道的比丘
- 佛教歷史上與水陸法會有因緣的高僧
- 借事磨練,善用其心,讓心走出煩惱的牢獄
- 薄拘羅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卻都毫發(fā)無損
- 馬鳴菩薩抵億金的故事
- 人活著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樂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師圓寂日,德行與精神常存我們心間
- 釋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與歌利王的故事
- 舍棄對五欲的貪著,成功飛出籠子的鴿王
- 寺廟為什么喜歡種銀杏?佛珠變銀杏的故事
- 鳩摩羅什是誰?東晉高僧鳩摩羅什的一生
- 短暫的快樂與長久的快樂,你選擇哪個?
- 三年不吃飯的出家人
- 急性子與慢性子,人與人要學會理解和忍耐
- 因果報應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佛學故事
- 百喻經(jīng)故事全集譯注
- 阿彌陀佛的故事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民間故事
- 地藏經(jīng)感應
- 金剛經(jīng)感應事跡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jīng)故事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佛咒感應
- 智慧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地藏經(jīng)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地藏王菩薩的故事
- 大悲咒感應事跡
- 楞嚴經(jīng)故事
- 觀世音菩薩傳
-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
- 感恩的小故事
- 玉琳國師
- 禪理故事
- 《欲海回狂》白話解
- 動物寓言故事
- 藥師佛感應錄
- 因果日記
- 心經(jīng)感應事跡
- 百業(yè)經(jīng)故事集
- 改變命運的方法
- 禪宗開悟
- 觀音心咒感應錄
- 放下就是快樂
- 念佛感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