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經序分義 卷第二 2
言「梵」者,即是色界梵王等也。
言「護世」者,即是四天王也。
言「諸天」者,即是色、欲界等天眾,既見天王來向佛邊,彼諸天眾亦從王來,聞法供養(yǎng)。
時韋提希,見佛世尊;自絕瓔珞,舉身投地,號泣向佛。白言:世尊!我宿何罪,生此惡子?世尊復有何等因緣,與提婆達多,共為眷屬?
四、從「時韋提希見世尊」下至「與提婆共為眷屬」以來,正明夫人舉頭見佛,口言傷嘆,怨結情深也。
言「自絕瓔珞」者,此明夫人身莊瓔珞,猶愛未除;忽見如來,羞慚自絕。
問曰:云何自絕也?
答曰:夫人乃是貴中之貴,尊中之尊;身四威儀,多人供給;所著衣服,皆使傍人。今既見佛,恥愧情深;不依鉤帶,頓自掣卻,故云「自絕」也。
言「舉身投地」者,此明夫人內心感結,怨苦難堪,是以從坐踴身而立,從立踴身投地。此乃嘆恨處深,更不事禮拜威儀也。
言「號泣向佛」者,此明夫人婉轉佛前,悶絕號哭。
言「白佛」以下,此明夫人婉轉涕哭,量久少惺,始正身威儀,合掌白佛:我自一生以來,未曾造其大罪;未審宿業(yè)因緣,有何殃咎,而與此兒,共為母子?此明夫人,既自障深,不識宿因;今被兒害,謂是橫來;愿佛慈悲,示我徑路。
言「世尊復有何等因緣」以下,此明夫人,向佛陳訴:我是凡夫,罪惑不盡,有斯惡報,是事甘心。世尊曠劫行道,正、習俱亡,眾智朗然,果圓號佛。未審有何因緣,乃與提婆共為眷屬?此意有二:
一明夫人致怨于子,忽于父母,狂起逆心。
二明又恨提婆,教我阇世,造斯惡計。若不因提婆者,我兒終無此意也。為此因緣,故致斯問。
又夫人問佛云「與提婆眷屬」者,即有其二:一者在家眷屬,二者出家眷屬。
言在家者,佛之伯叔,有其四人:佛者,即是白凈王兒。
金毗者,白飯王兒。提婆者,斛飯王兒。釋魔男者,是甘露飯王兒。
此名在家外眷屬也。
言出家眷屬者:與佛作弟子,故名內眷屬也。
上來雖有四句不同,廣明厭苦緣竟。
五就欣凈緣中,即有其八。
唯愿世尊,為我廣說無憂惱處。我當往生,不樂閻浮提濁惡世也。
一、從「唯愿世尊,為我廣說」下至「濁惡世也」以來,正明夫人通請所求,別標苦界。此明夫人遇自身苦,覺世非常;六道同然,無有安心之地。此聞佛說凈土無生,愿舍穢身,證彼無為之樂。
此濁惡處,地獄、餓鬼、畜生盈滿,多不善聚。愿我未來,不聞惡聲,不見惡人。
二、從「此濁惡處」下至「不見惡人」以來,正明夫人舉出所厭之境。此明閻浮總惡,未有一處可貪;但以幻惑愚夫,飲斯長苦。
言「此濁惡處」者,正明苦界也;又明器世間,亦是眾生依報處,亦名眾生所依處也。
言「地獄」等以下,三品惡果最重也。
言「盈滿」者,此三苦聚,非直獨指閻浮,娑婆亦皆遍有,故言「盈滿」。
言「多不善聚」者,此明三界、六道不同,種類恒沙,隨心差別。《經》云:「業(yè)能莊識,世世處處各趣,隨緣受果報,對面不相知」。
言「愿我未來」以下,此明夫人真心徹到,厭苦娑婆,欣樂無為,永歸常樂。但無為之境,不可輕爾即階;苦惱娑婆,無由輒然得離。自非發(fā)金剛之志,永絕生死之元;若不親從慈尊,何能免斯長嘆。
然「愿我未來不聞惡聲惡人」者,此明如阇王、調達,殺父破僧,及惡聲等,愿亦不聞不見。但阇王既是親生之子,上于父母起于殺心,何況疏人而不相害。是故夫人不簡親疏,總皆頓舍。
今向世尊,五體投地,求哀懺悔。
三、從「今向世尊」下至「懺悔」以來,正明夫人,凈土妙處,非善不生;恐有余愆,障不得往。是以求哀,更須懺悔。
唯愿佛日,教我觀于清凈業(yè)處。
四、從「唯愿佛日」下至「清凈業(yè)處」以來,正明夫人通請去行。此明夫人,上即通請生處,今亦通請得生之行。
言「佛日」者,法、喻雙標也。譬如日出,眾闇盡除;佛智輝光,無明之夜日朗。
言「教我觀于清凈」以下,正明既能厭穢欣凈,若為安心注想,得生清凈處也。
爾時世尊,放眉間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無量世界。還住佛頂,化為金臺,如須彌山。十方諸佛凈妙國土,皆于中現。
或有國土,七寶合成;
復有國土,純是蓮華;
復有國土,如自在天宮;
復有國土,如玻璃鏡;
十方國土,皆于中現。
有如是等,無量諸佛國土,嚴顯可觀,令韋提希見。
五、從「爾時世尊放眉間光」下至「令韋提見」以來,正明世尊廣現凈土,酬前通請。此明世尊以見夫人廣求凈土。如來即放眉間光,照十方國。以光攝國,還來頂上,化作金臺,如須彌山。如之言似,似須彌山。此山腰細上闊,所有佛國,并于中現。種種不同,莊嚴有異。佛神力故,了了分明。加備韋提,盡皆得見。
問曰:韋提上請為我廣說無憂之處,佛今何故不為廣說,乃為金臺普現者,有何意也?
答曰:此彰如來意密也。然韋提發(fā)言致請,即是廣開凈土之門。
若為之總說,恐彼不見,心猶致惑。是以一一顯現,對彼眼前,信彼所須,隨心自選。
時韋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諸佛土,雖復清凈,皆有光明。
六、從「時韋提白佛」下至「皆有光明」以來,正明夫人總領所現,感荷佛恩。此明夫人總見十方佛國,并悉精華;欲比極樂莊嚴,全非比況。故云「我今樂生安樂國」也。
問曰:十方諸佛,斷惑無殊,行畢果圓,亦應無二;何以一種凈土,即有斯優(yōu)劣也?
答曰:佛是法王,神通自在;優(yōu)之與劣,非凡惑所知。隱、顯隨機,望存化益,或可故隱彼為優(yōu),獨顯西方為勝。
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
七、從「我今樂生彌陀」以下,正明夫人別選所求。此明彌陀本國四十八愿,愿愿皆發(fā)增上勝因。依因起于勝行,依行感于勝果,依果感成勝報,依報感成極樂,依樂顯通悲化,依于悲化,顯開智慧之門。然悲心無盡,智亦無窮。悲、智雙行,即廣開甘露,因茲法潤,普攝群生也。諸余經典,勸處彌多;眾圣齊心,皆同指贊。有此因緣,致使如來密遣夫人別選也。
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八、從「唯愿世尊」以下,正明夫人請求別行。此明韋提既選得生處,還修別行,勵己注心,必望往益。
言「教我思惟」者,即是定前方便,思想憶念彼國依正二報、四種莊嚴也。
言「教我正受」者,此明因前思想漸漸微細,覺想俱亡,唯有定心,與前境合,名為正受。此中略已料簡,至下觀門,更當廣辯。應知。
上來雖有八句不同,廣明欣凈緣竟。
六、就散善顯行緣中,即有其五。
爾時世尊,即便微笑;有五色光,從佛口出;一一光照頻婆娑羅王頂。
爾時大王,雖在幽閉,心眼無障。遙見世尊,頭面作禮。自然增進,成阿那含。
一、從「爾時世尊,即便微笑」下至「成阿那含」以來,正明光益父王。此明如來以見夫人愿生極樂,更請得生之行,稱佛本心,又顯彌陀愿意。因斯二請,廣開凈土之門;非直韋提得去,有識聞之皆往。有斯益故,所以如來微笑也。
言「有五色光,從佛口出」者,此明一切諸佛,心口常威儀法爾。凡所出光,必有利益。
言「一一光照頻婆頂」者,正明口光不照余方,唯照王頂。然佛光隨身出處,必皆有益。佛足下放光,即照益地獄道。若光從膝出,照益畜生道。若光從陰藏出,照益鬼神道。若光從臍出,照益修羅道。光從心出,照益于人道。
若光從口出,照益二乘之人。若光從眉間出,照益大乘人。今明此光從口出,直照王頂者,即授其小果。若光從眉間出,即從佛頂入者,即授菩薩記也。如斯義者,廣多無量,不可具述。
言「爾時大王,雖在幽閉」以下,正明父王蒙光照頂,心眼得開,障隔雖多,自然相見。斯乃因光見佛,非意所期。致敬歸依,即超證第三之果。
爾時世尊,告韋提希:汝今知不?阿彌陀佛,去此不遠。汝當系念,諦觀彼國,凈業(yè)成者。我今為汝,廣說眾譬。
二、從「爾時世尊」下至「廣說眾譬」以來,正明答前夫人別選所求之行。此明如來從上耆阇沒,王宮出,訖至此文,世尊默然而坐,總未言說。但中間夫人懺悔、請問、放光、現國等,乃是阿難從佛王宮見此因緣,事了還山,傳向耆阇大眾,說如上事,始有此文;亦非是無時佛語也。應知。
言「爾時世尊告韋提」以下,正明告命許說也。
言「阿彌陀佛不遠」者,正明標境以住心,即有其三:
(一)、明分齊不遠,從此超過十萬億剎,即是彌陀之國。
(二)、明道里雖遙,去時一念即到。
(三)、明韋提等,及未來有緣眾生,注心觀念,定境相應,行人自然常見。有斯三義,故云不遠也。
言「汝當系念」以下,正明凡惑障深,心多散動。若不頓舍攀緣,凈境無由得現。此即正教安心住行,若依此法,名為凈業(yè)成也。
言「我今為汝」以下,此明機緣未具,不可偏說定門;佛更觀機,自開三福之行。
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欲修凈業(yè)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
三、從「亦令未來世」下至「極樂國土」以來,正明舉機勸修得益。此明夫人所請,利益彌深,及未來回心皆到。
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
一者、孝養(yǎng)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yè)。
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如此三事,名為凈業(yè)。
四、從「欲生彼國者」下至「名為凈業(yè)」以來,正明勸修三福之行。此明一切眾生,機有二種:一者定,二者散。若依定行,即攝生不盡;是以如來方便,顯開三福,以應散動根機。
言「欲生彼國」者,標指所歸也。
言「當修三福」者,總標行門也。
云何名三:一者孝養(yǎng)父母,即有其四:
一、言「孝養(yǎng)父母」者:此明一切凡夫,皆藉緣而生。云何藉緣?
或有化生,或有濕生,或有卵生,或有胎生。此四生中,各各復有四生,如經廣說。但是相因而生,即有父母。既有父母,即有大恩。若無父者,能生之因即闕;若無母者,所生之緣即乖。若二人俱無,即失托生之地。要須父母緣具,方有受身之處。既欲受身,以自業(yè)識為內因,以父母精血為外緣;因緣和合,故有此身。以斯義故,父母恩重。母懷胎已,經于十月,行住坐臥,常生苦惱,復憂產時死難。若生已,經于三年,恒常眠屎臥尿,床被衣服,皆亦不凈。及其長大,愛婦親兒,于父母處,反生憎疾。不行恩孝者,即與畜生無異也。
又父母者,世間福田之極也。佛者,即是出世福田之極也。
然佛在世時,遇值時年饑儉,人皆餓死,白骨縱橫;諸比丘等,乞食難得。于時世尊,待比丘等去后,獨自入城乞食。從旦至中,門門喚乞,無與食者。佛還空缽而歸,明日復去,又還不得。后日復去,又亦不得。忽有一比丘,道逢見佛,顏色異常,似有饑相。即問佛言:世尊!今已食竟也?佛言比丘!我經三日以來,乞食不得一匙,我今饑虛,無力能共汝語。比丘聞佛語已,悲淚不能自勝。即自念言:佛是無上福田,眾生覆護。我此三衣賣卻,買取一缽飯,奉上于佛,今正是時也。作是念已,即買得缽飯,急將上佛。佛知而故問言:比丘!時年饑儉,人皆餓死;汝今何處,得此一缽純色飯來?比丘如前具白世尊。佛又言:比丘!三衣者,即是三世諸佛之幢相。此衣因緣,極尊、極重、極恩,汝今易得此飯與我者,大領汝好心,我不消此飯也。
比丘重白佛言:佛是三界福田,圣中之極,尚言不消者;除佛以外,誰能消也?佛言:比丘!汝有父母已不?答言:有。汝將供養(yǎng)父母去。比丘言:佛尚云不消,我父母豈能消也?佛言:得消,何以故?父母能生汝身,于汝有大重恩,為此得消。佛又問:比丘!汝父母有信佛心不?比丘言:都無信心。佛言:今有信心,見汝與飯,大生歡喜,因此即發(fā)信心。先教受三歸依,即能消此食也。時比丘既受佛教,愍仰而去。以此義故,大須孝養(yǎng)父母。
又佛母摩耶生佛,經七日已即死,生忉利天。佛后成道,至四月十五日,即向忉利天,一夏為母說法,為報十月懷胎之恩。佛尚自收恩孝養(yǎng)父母,何況凡夫而不孝養(yǎng)。
故知父母恩深極重也。
「奉事師長」者:此明教示禮節(jié),學識成德,因行無虧,乃至成佛,此猶師之善友力也。此之大恩,最須敬重。然父母及師長者,名為敬上行也。
言「慈心不殺」者:此明一切眾生,皆以命為本;若見惡緣,怖走藏避者,但為護命也。《經》(北本涅槃經卷十、南本涅槃經卷十)云:「一切諸眾生,無不愛壽命。勿殺勿行杖,恕己可為喻。」即為證也。
言「修十善業(yè)」者:此明十惡之中,殺業(yè)最惡,故列之在初。十善之中,長命最善,故以之相對也。以下九惡九善者,至下九品中,次應廣述。此明世善,又名慈下行也。
二、言「受持三歸」者:此明世善輕微,感報不具;戒德巍巍,能感菩提之果。但眾生歸信,從淺至深。先受三歸,后教眾戒。
言「具足眾戒」者:然戒有多種,或三歸戒,或五戒、八戒、十善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沙彌戒,或菩薩三聚戒、十無盡戒等,故名具足眾戒也。又一一戒品中,亦有少分戒、多分戒、全分戒也。
言「不犯威儀」者:此明身口意業(yè),行住坐臥,能與一切戒,作方便威儀也。若輕重粗細,皆能護持,犯即悔過,故云「不犯威儀」。此名戒善也。
三、言「發(fā)菩提心」者:此明眾生欣心趣大,不可淺發(fā)小因。自非廣發(fā)弘心,何能得與菩提相會。
唯愿我身,身同虛空,心齊法界,盡眾生性。我以身業(yè),恭敬供養(yǎng)禮拜,迎送來去,運度令盡。
又我以口業(yè),贊嘆說法,皆受我化,言下得道者令盡。
又我以意業(yè),入定觀察,分身法界,應機而度,無一不盡。我發(fā)此愿,運運增長。猶如虛空,無處不遍。行流無盡,徹窮后際。身無疲倦,心無厭足。
又言「菩提」者,即是佛果之名。
又言「心」者,即是眾生能求之心,故云「發(fā)菩提心」也。
四、言「深信因果」者,即有其二:一明世間苦樂因果。若作苦因,即感苦果;若作樂因,即感樂果。如似以印印泥,印壞文成,不得疑也。
言「讀誦大乘」者:此明經教,喻之如鏡。數讀數尋,開發(fā)智慧。若智慧眼開,即能厭苦欣樂涅槃等也。
言「勸進行者」:此明苦法如毒,惡法如刀,流轉三有,損害眾生。今既善如明鏡,法如甘露。鏡即照正道以歸真,甘露即注法雨而無竭。欲使含靈受潤,等會法流。為此因緣,故須相勸。
言「如此三事」以下,總結成上行也。
佛告韋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種業(yè),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凈業(yè)正因。
五、從「佛告韋提」下至「正因」以來,明其引圣勵凡。但能決定注心,必往無疑。
上來雖有五句不同,廣明散善顯行緣竟。
七就定善示觀緣中,即有其七。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如來今者,為未來世一切眾生,為煩惱賊之所害者,說清凈業(yè)。
一、從「佛告阿難」下至「清凈業(yè)」以來,正明敕聽許說。此明韋提前請愿生極樂,又請得生之行,如來已許。今就此文,正欲開顯正受之方便。此乃因緣極要,利益處深;曠劫希聞,如今始說。為斯義故,致使如來總命二人。
言「告阿難」者,我今欲開說凈土之門,汝好傳持,莫令遺失。
言「告韋提」者,汝是請法之人,我今欲說,汝好審聽,思量諦受,莫令錯失。
言「為未來世一切眾生」者,但如來臨化,偏為常沒眾生,今既等布慈云,望欲普沾來潤。
言「為煩惱賊害」者,此明凡夫障重,妄愛迷深。不謂三惡火坑,闇在人之足下,隨緣起行,擬作進道資糧。何其六賊知聞,競來侵奪。
今既失此法財,何得無憂苦也。
言「說清凈業(yè)」者,此明如來以見眾生罪故,為說懺悔之方,欲令相續(xù)斷除,畢竟永令清凈。
又言「清凈」者,依下觀門,專心念佛,注想西方,念念罪除,故清凈也。
善哉韋提希!快問此事。
二、從「善哉」以下,正明夫人問當圣意。
阿難!汝當受持,廣為多眾,宣說佛語。
三、從「阿難汝當受持」下至「宣說佛語」以來,正明勸持勸說,此法深要,好須流布。此明如來前則總告,令安心聽受;此文則別敕阿難,受持勿忘,廣多人處,為說流行。
言「佛語」者,此明如來曠劫已除口過,隨有言說,一切聞者,自然生信。
如來今者,教韋提希,及未來世一切眾生,觀于西方,極樂世界。以佛力故,當得見彼,清凈國土,如執(zhí)明鏡,自見面像。見彼國土,極妙樂事,心歡喜故,應時即得,無生法忍。
四、從「如來今者」下至「得無生忍」以來,正明勸修得益之相。此明如來欲為夫人及未來等,顯觀方便,注想西方,舍厭娑婆,貪欣極樂。
言「以佛力故」以下,此明眾生業(yè)障,觸目生盲,指掌謂遠他方,隔竹簀即踰之千里。豈況凡夫分外,諸佛境內窺心;自非圣力冥加,彼國何由得睹。
言「如執(zhí)明鏡,自見面像」以下,此明夫人及眾生等,入觀住心,凝神不舍,心境相應,悉皆顯現。當境現時,如似鏡中,見物無異也。
言「心歡喜故得忍」者,此明阿彌陀佛國,清凈光明,忽現眼前,何勝踴躍。因茲喜故,即得無生之忍。亦名喜忍,亦名悟忍,亦名信忍。
此乃玄談,未標得處。欲令夫人等,悕心此益,勇猛專精,心想見時,方應悟忍。此多是十信中忍,非解行以上忍也。
佛告韋提希: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遠觀。
諸佛如來,有異方便,令汝得見。
五、從「佛告韋提」下至「令汝得見」以來,正明夫人是凡非圣。由非圣故,仰惟圣力冥加,彼國雖遙得睹。此明如來恐眾生置惑,謂言夫人是圣非凡,由起疑故,即自生怯弱。然韋提現是菩薩,假示凡身;我等罪人,無由比及。為斷此疑,故言汝是凡夫也。
言「心想羸劣」者,由是凡故,曾無大志也。
言「未得天眼」者,此明夫人肉眼,所見遠近,不足為言。
況凈土彌遙,云何可見。
言「諸佛如來,有異方便」以下,此明若依心所見國土莊嚴者,非汝凡能,普悉歸功于佛也。
時韋提希白佛言:世尊!如我今者,以佛力故,見彼國土。
六、從「時韋提白佛」下至「見彼國土」以來,明其夫人重牒前恩,欲生起后問之意。此明夫人領解佛意,如上光臺所見,謂是己能向見;世尊開示,始知是佛方便之恩。若爾者,佛今在世,眾生蒙念,可使得見西方;佛若涅槃,不蒙加備者,云何得見也?
若佛滅后,諸眾生等,濁惡不善,五苦所逼;云何當見,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七、從「若佛滅后」下至「極樂世界」以來,正明夫人悲心為物,同己往生,永逝娑婆,長游安樂。此明如來期心運度,徹窮后際而未休。但以世代時移,群情淺促。故使如來減永生之壽,泯長劫以類人年,攝憍慢以示無常,化剛強同歸于磨滅;故云「若佛滅后」也。
言「諸眾生」者,此明如來息化,眾生無處歸依;蠢蠢周慞,縱橫走于六道。
言「濁惡不善」者,此明五濁也:一者劫濁,二者眾生濁,三者見濁,四者煩惱濁,五者命濁。
言劫濁者,然劫實非是濁,當劫減時,諸惡加增也。
言眾生濁者,劫若初成,眾生純善;劫若末時,眾生十惡彌盛也。
言見濁者,自身眾惡,總變?yōu)樯?他上無非,見為不是也。
言煩惱濁者,當今劫末眾生,惡性難親,隨對六根,貪瞋競起也。
言命濁者,由前見、惱二濁,多行殺害,無慈恩養(yǎng)。既行斷命之苦因,欲受長年之果者,何由可得也。
然濁者,體非為善。今略指五濁義竟。
言「五苦所逼」者:八苦中,取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苦,此名五苦也。更加三苦,即成八苦。一者五陰盛苦,二者求不得苦,三者怨憎會苦,總名八苦也。此五濁、五苦、八苦等,通六道受,未有無者,常逼惱之。若不受此苦者,即非凡數攝也。
言「云何當見」以下,此明夫人舉出苦機。此等罪業(yè)極深,又不見佛,不蒙加備,云何見于彼國也。
上來雖有七句不同,廣明定善示觀緣竟。
初明證信序,次明化前序,后明發(fā)起序。
上來雖有三序不同,總明序分竟。
- 上一篇:觀經玄義分 卷第一
- 下一篇:觀經序分義 卷第二 1
- 佛說無量壽經上卷
- 佛說無量壽經下卷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
- 華嚴經要解(1)
- 心經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一)
- 阿彌陀經白話文(一)
- 大方廣圓覺經講義-圓瑛大師(一)
- 觀經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一)
- 大般涅槃經卷上(一)
-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愿品講義(一)
- 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黃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彌陀經白話文(二)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二)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
- 善導大師全集-觀經四帖疏(上)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一)
- 阿彌陀經白話文(三)
- 心經的理論和實踐-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 卷上
- 心經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二)
- 阿彌陀經白話文(注解)
- 阿彌陀經白話文(四)
-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一】
-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一
- 凈土十要(第一) 阿彌陀經要解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五)
- 地藏菩薩本愿經導讀(作七安心)
- 悲華經卷第一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三)
- 萬善同歸集(一)
- 普賢菩薩行愿品白話解釋(一)
- 《凈修捷要》報恩談
- 華嚴經要解(2)
- 拜佛與醫(yī)學 第一講
- 心經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三)
- 復李德明居士書四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四)
- 與妙真大師書七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是指哪三經?主要內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果不認因
- 曹操投胎轉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
- 阿彌陀經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 大般涅槃經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表解
- 《悲華經》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導讀
- 大佛頂首楞嚴經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的理論和實踐
- 當代往生紀實
- 拜佛與醫(yī)學
- 往生紀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