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凈土宗 > 凈土旨歸 >

大乘起信論

《大乘起信論》(梵文 Mahāyāna ?raddhotpada ?āstra),大乘佛教重要論書,相傳為古印度馬鳴著,南朝梁真諦譯,一卷;唐代實叉難陀重譯,作2卷;以真諦譯本較流行。 又略稱《起信論》,是大乘佛教的概論之作,全文篇幅不長,只有一萬一千字左右,但它結(jié)構(gòu)嚴謹、析理清晰,是對隋唐佛教影響最大...[詳情]

《大乘起信論》經(jīng)典(十二)

  《大乘起信論》經(jīng)典(十二)

  原典

  已說解釋分,次說修行信心分。是中依未入正定眾生(1),故說修行信心。

  何等信心?云何修行?

  略說信心有四種。云何為四?

  一者信根本(2),所謂樂念真如法故。

  二者信佛有無量功德,常念親近,供養(yǎng)恭敬,發(fā)起善根,愿求一切智(3)故。

  三者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諸波羅密故。

  四者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樂親近諸菩薩眾,求學如實行故。

  注釋

  (1)未入正定眾生:法藏疏本作未入正定聚眾生!顿Y》、《磧》、《普》、《南》、《徑》、《清》等本亦有「聚」字。

  (2)信根本:信仰真如,法藏《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下云:「信根本者,真如之法,諸佛所師,眾行之源,故云根本!

  (3)一切智:指根本無分別智。

  譯文

  2修行五門

  修行大乘佛法有五種方法,可以成就上述的四信。哪五種呢?一是施門(布施法),二是戒門(戒律法),三是忍門(忍辱法),四是進門(精進法),五是止觀門(止觀法)。

  怎樣修行布施法呢?

  如果見到一切來向自己求取財物的人,應根據(jù)自己的能力,盡力予以布施,以便舍棄自己怪貪之心,令他人歡喜。如果見到他人為厄難、恐怖所逼迫,應盡自己所能,令其無畏。如果有的眾生來求佛法,應根據(jù)自己的理解,盡量以方便巧說加以解釋。不應該貪求世間的名利與受人的恭維,只求自利利他,并將自己所修的功德回向菩提之道。

  怎樣修行戒律法?

  所謂不殺、不盜、不淫、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言、不綺語,遠離一切貪欲、嫉護、欺詐、虛偽、憤怒與邪見。如果出家修行的人,為了折伏煩惱,還應遠離煩囂之地,常住寂靜之處,修習少欲、知足、頭陀等苦行。即使犯有微小的過失,也要心生畏懼,慚愧改悔,不能輕視如來所制定的戒律。應當維護佛教的聲譽,不使眾生妄作譏嫌而生起罪過。

  怎樣修習忍辱法?

  所謂應該忍受他人相加於自己的種種惱害,不懷報復之心。也應當對於利、衰、 毀、譽、稱、譏、苦、樂等,淡然處之,不動於心。

  怎樣修習精進法?

  所謂對於一切向善之事,不生懈怠退墮之情,立志堅定,遠離一切怯弱之心。應當想到,自己從過去長久的時間以來,一直虛受一切身心大苦,沒有得到任何利益。所以應該勤奮修習一切功德,自利利他之行,遠離一切苦惱。再次,若有的人雖然修習信心,由於其前世,有眾多的罪惡業(yè)障,為邪魔諸鬼所惱亂:或為世間種種事務所纏縛:或為病痛所惱苦。有這樣眾多的業(yè)障,所以應當勇猛精進,晝夜六時,禮拜諸佛,誠心懺悔自己的過失,勸請諸佛常住世間,隨之生歡喜之心,以自己的功德回向菩提之道,時常如此,沒有中斷。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切業(yè)障,使善根不斷增長。

  原典

  修行有五門,能成此信蘭石何為五?一者施門,二者戒門,三者忍門,四者進(1)門。

  五者止觀門(2)。

  云何修行施門?

  若見一切來求索者,所有財物隨力施與。以自舍慳、貪,令彼歡喜。若見厄難、恐怖危逼,隨己堪任,施與無畏。若有眾生來求法者,隨己能解,方便為說。不應貪求名利恭敬,唯念自利利他,回向菩提故。

  云何修行戒門?

  所謂不殺、不盜、不淫、不兩舌(3)、不惡口(4)、不妄言、不綺語(5),遠離貪、嫉、

  欺詐、諂曲(6)、瞠恚、邪見(7)。若出家者,為折伏煩惱故,亦應遠離憤鬧,常處寂靜,修習少欲、知足、頭陀等行(8)。乃至小罪,心生怖畏,慚愧改悔,不得輕於如來所制禁戒,當護譏嫌,不令眾生妄起過罪故。

  云何修行忍門?

  所謂應忍他人之惱,心不懷報,亦當忍於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等法故。

  云何修行進門(9)?

  所謂於諸善事,心不懈退,立志堅強,遠離怯弱。當念過去久遠已來,虛受一切身心大苦,無有利益。是故應勤修諸功德,自利利他,迷離眾苦。復次,若人雖(10)修行信心,以從先世(11)來,多有重罪惡業(yè)障故,為邪魔諸鬼之所惱亂;或為世間事務種種牽纏;或為病苦所惱。有如是等眾多障礙,是故應當勇猛精勤,晝夜六時(12),禮拜諸佛,誠心懺悔,勸請隨喜,迥向菩提,常不休廢,得免諸障,善根增長故。

  注釋

  (1)「進」,《石》本作「精進」。

  (2)止觀門:《起信論》將六度的後兩度禪定智慧合為止觀門,是其特色。

  (3)不兩舌:攝律儀戒之一,即不搬弄是非,使人們之間互相爭斗。

  (4)不惡口:攝律儀戒之一,即不以惡言惡語詛罵他人。

  (5)不綺語:攝律儀戒之一,即不說花言巧語。

  (6)諂曲:簡稱諂,指矯揉造作,掩飾自己過錯的思想與活動。

  (7)邪見:悉指五種錯誤的見解,即我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

  (8)頭陀等行:梵文Dhuta,意為抖擻,指除去塵垢、煩惱的一種佛教苦行。

  (9)「進門」,《金》本作「精進門」。

  (10)「雖」,《石》本作「雖復」。

  (11)「世」宇下,《石》、《資》、《磧》、《普》、《徑》、《南》、《清》本均有「已」

  (12)晝夜六時:晝夜各分三個時間段。即晝時的晨、中、暮;夜時的初、中、後。

  譯文

  怎樣修習止觀法呢?

  所謂的「止」,是說止息一切境界之相,隨順正止的禪定進行觀察。所謂的「觀」,是指分辨因緣和合而起的生滅之相,隨順正觀即禪觀進行觀察。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