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逐層突破的觀空法 ──小空經(jīng)的觀法
第四十八、逐層突破的觀空法 ──小空經(jīng)的觀法
有一次,佛陀住在憍薩羅國首都舍衛(wèi)城的鹿母講堂。
這天,尊者阿難在傍晚結束禪坐,來見佛陀,問佛陀說:
「世尊!記得有一次,您在釋迦族人的那竭羅迦城教導我說:『阿難!我常安住于空觀之中。』世尊!不知道我有沒有聽錯或記錯呢?」
「阿難!你沒聽錯,也沒記錯。我從過去以來,常安住于空觀之中。阿難!譬如在這鹿母講堂之中,空無象、馬、牛、羊、谷米、金銀、奴婢、男女之聚集,而呈現(xiàn)不空的,只有比丘眾。這樣,阿難!這里沒有的,就是空,而還留有的,則知道這還是有的。阿難!這就是真實、不顛倒、純凈的空觀。
就像一位比丘,不想村落的種種,不想人群的種種,只念著遠離塵囂的無事森林,他以自信、穩(wěn)固、堅定之心,進入了森林想的觀想中,他知道,此時在他的念頭中,空于村落想,空于人群想,而不空于僅有的森林想,他不會有來自村落與人群之想的任何干擾,有的只是觀想森林的干擾。這樣,他將不存在的村落想與人群想視之為空,還留有的森林觀想,則知道那還是有的。阿難!這就是真實、不顛倒、純凈的空觀。
再來,阿難!比丘不想人群的種種,不想無事的森林 ,只念著平整的大地,他以自信、穩(wěn)固、堅定之心,進入了大地想的觀想中,他知道,此時在他的念頭中,空于人群想,空于森林想,而不空于僅有的大地想,他不會有來自人群與森林之想的任何干擾,有的只是觀想大地的干擾。這樣,他將不存在的人群想與森林想視之為空,還留有的大地觀想,則知道那還是有的。阿難!這就是真實、不顛倒、純凈的空觀。
再來,阿難!比丘不想無事的森林,不想大地,只念著空無邊處,他以自信、穩(wěn)固、堅定之心,進入了空無邊處的觀想中,他知道,此時在他的念頭中,空于森林想,空于大地想,而不空于僅有的空無邊處想,他不會有來自森林與大地之想的任何干擾,有的只是觀想空無邊處的干擾。這樣,他將不存在的森林想與大地想視之為空,還留有的空無邊處觀想,則知道那還是有的。阿難!這就是真實、不顛倒、純凈的空觀。
再來,阿難!比丘不想大地,不想空無邊處,只念著識無邊處,他以自信、穩(wěn)固、堅定之心,進入了識無邊處的觀想中,他知道,此時在他的念頭中,空于大地想,空于空無邊處想,而不空于僅有的識無邊處想,他不會有來自大地與空無邊處之想的任何干擾,有的只是觀想識無邊處的干擾。這樣,他將不存在的大地想與空無邊處想視之為空,還留有的識無邊處觀想,則知道那還是有的。阿難!這就是真實、不顛倒、純凈的空觀。
再來,阿難!比丘不想空無邊處,不想識無邊處,只念著無所有處,他以自信、穩(wěn)固、堅定之心,進入了無所有處的觀想中,他知道,此時在他的念頭中,空于空無邊處想,空于識無邊處想,而不空于僅有的無所有處想,他不會有來自空無邊處與識無邊處之想的任何干擾,有的只是觀想無所有處的干擾。這樣,他將不存在的空無邊處想與識無邊處想視之為空,還留有的無所有處觀想,則知道那還是有的。阿難!這就是真實、不顛倒、純凈的空觀。
再來,阿難!比丘不想識無邊處,不想無所有處,只念著非想非非想處,他以自信、穩(wěn)固、堅定之心,進入了非想非非想處的觀想中,他知道,此時在他的念頭中,空于識無邊處想,空于無所有處想,而不空于僅有的非想非非想處想,他不會有來自識無邊處與無所有處之想的任何干擾,有的只是觀想非想非非想處的干擾。這樣,他將不存在的識無邊處想與無所有處想視之為空,還留有的非想非非想處觀想,則知道那還是有的。阿難!這就是真實、不顛倒、純凈的空觀。
再來,阿難!比丘不想無所有處,不想非想非非想處,只念著無想心定,他以自信、穩(wěn)固、堅定之心,進入了無想心定中,他知道,此時在他的念頭中,空于無所有處想,空于非想非非想處想,而不空于僅有的無想心定,他不會有來自無所有處與非想非非想處之想的任何干擾,有的只是還與依于身體的六根相聯(lián)系著,以及還活著的生命。這樣,他將不存在的無所有處想與非想非非想處想視之為空,還留有生理的六根與生命,則知道那還是有的。阿難!這就是真實、不顛倒、純凈的空觀。
這時,他這樣想:此無想心定是有為的,是觀想的產(chǎn)物,是無常的滅盡之法,所以,這不是我應該樂著、期求與安住的。當他有這樣的知見時,他的心就能從貪欲的煩惱、生命的煩惱、無明的煩惱中解脫出來,然后得證:我的生死已到了盡頭,清凈的修行已經(jīng)確立,該作的都已完成,自己知道不會再有下一生了。
這樣,他知道自己已空于貪欲、生命、無明煩惱之想,而不空于僅有的生理六根與生命;他不會有來自貪欲、生命、無明的煩惱干擾,有的只是因生理六根與生命的干擾。他將不存在的貪欲、生命、無明煩惱視之為空,還留有生理的六根與生命,則知道那還是有的。阿難!這就是真實、不顛倒、純凈的空觀。」
按語:
一、本則故事取材自《中阿含第一九○小空經(jīng)》、《中部第一二一空小經(jīng)》。
二、鹿母講堂,《中阿含第一九○小空經(jīng)》作「鹿子母」堂,也稱為「東園講堂」!嘎鼓浮够颉嘎棺幽浮,是一位在家女佛弟子的名字,又叫「毗舍佉」。她原為鴦伽國的富家女,常行布施。后來嫁到舍衛(wèi)城來,更捐出她的嫁妝,興建規(guī)模宏大的講堂,「佛不僅聽許之,且令目犍連監(jiān)督工事,經(jīng)九月而成,稱之為東園精舍」(參考《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第四○七九頁)。
三、小空經(jīng)(或稱為空小經(jīng))的觀法,是以較輕微、較少干擾的觀想,取代較粗重、較大干擾的觀想。如故事中,森林較之村落與人群,前者顯然是比后者平靜的,所以就以前者來取代后者。之后,再以更專注的地遍處之觀想,來取代森林想,然后依次是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中阿含第一九○小空經(jīng)》缺這一部分,可能與非想非非想處的定力太深,起不了觀慧的說法有關)、無想心定逐層取代,最后在無想心定處契入無常、緣起,得到突破而解脫。
四、從地遍處的觀想到無想心定,都是禪定的修習法門,最后契入解脫的,是無常、緣起(無我)的體悟,而不是導入禪定的觀想,也不是定力,當然,也非只有從無想心定才能觀無常與緣起而得解脫。(參看故事第二〈佛陀的修學歷程〉按語六)
五、以較輕微、較少干擾的觀想,取代較粗重、較大干擾的觀想,這種方式是一個很實用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上也可應用,并不限于禪定的進階修習。例如,上班時處理許多繁擾的事,若下了班還受其余勢影響,可以藉由傾聽一段柔和的音樂,來取代上班繁擾的心境。等心境平和些了,讀得下佛法的書了,在讀書時,先前柔和的音樂,相對來說,又顯得粗重而必須停止了。這樣,層層取代,心境就容易得到止靜。心境的改變是如此,一個不良慣習的改正,也可以是如此。
- 第一節(jié) 愚人食鹽喻
- 第一回 拜眾童子
- 1.為步行而行
- 第二節(jié) 愚人集牛乳喻
- 第二回 拜文殊師利
- 第三節(jié) 以梨打破頭喻
- 第三回 拜德云比丘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一)
- 第一回 溯源流書生說法 警癡頑菩薩化身
- 第五節(jié) 渴見水喻
- 第四節(jié) 婦詐稱死喻
- 第四回 拜海云比丘
- 第五回 拜善住比丘
- 第一節(jié) 千金小姐!萬金和尚!
- 第一卷:法戒錄 總勸
- 前言
- 第八節(jié) 山羌偷官庫衣喻
- 第六節(jié)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 第六回 拜彌伽
- 第九回 拜休舍優(yōu)婆夷
- 第七回 拜解脫長者
- 第七節(jié) 認人為兄喻
- 第八回 拜海幢比丘
- 第五十三回 拜普賢菩薩
- 摩登伽女與阿難(二)
- 第十節(jié) 三重樓喻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三)
- 第十回 拜毗目瞿沙
- 第一節(jié) 序說
- 第十一回 拜勝熱婆羅門
- 第十五節(jié) 醫(yī)與王女藥令卒長大喻
- 第十二回 拜慈航童女
- 第九節(jié) 嘆父德行喻
- 第一章 我的生命被顛覆了
- 第三章 一兩個鐘頭走完一生(2)
- 第十五回 拜具足優(yōu)婆夷
- 2.牧牛
- 第十三回 拜善見比丘
- 第十四回 拜自在主童子
- 哲理故事300篇(1-5)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xiàn)自己的魅力、體現(xiàn)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盲人摸象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來對待
- 借花獻佛的由來,釋迦牟尼前身以花供養(yǎng)燃燈佛
- 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
- 以平等心面對蕓蕓眾生,是菩薩的道德
- 梁武帝與佛教有什么關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個寺?
- 佛陀度化慳貪長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問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別人的好并懂得回報
- 盲人打燈籠,即與人方便,也與己方便
- 禪師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棄天性
- 從惜?锤F三代還是富三代
- 大乘心難發(fā),不愿再發(fā)大乘心的舍利弗
- 聽經(jīng)的蛤蟆,命終后脫離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宮
- 學佛貴在實行,堅持不懈地去修一個法門,終會成功
- 熟悉經(jīng)藏的比丘與精進修道的比丘
- 佛教歷史上與水陸法會有因緣的高僧
- 借事磨練,善用其心,讓心走出煩惱的牢獄
- 薄拘羅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卻都毫發(fā)無損
- 馬鳴菩薩抵億金的故事
- 人活著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樂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師圓寂日,德行與精神常存我們心間
- 釋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與歌利王的故事
- 舍棄對五欲的貪著,成功飛出籠子的鴿王
- 寺廟為什么喜歡種銀杏?佛珠變銀杏的故事
- 鳩摩羅什是誰?東晉高僧鳩摩羅什的一生
- 短暫的快樂與長久的快樂,你選擇哪個?
- 三年不吃飯的出家人
- 急性子與慢性子,人與人要學會理解和忍耐
- 因果報應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佛學故事
- 百喻經(jīng)故事全集譯注
- 阿彌陀佛的故事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民間故事
- 地藏經(jīng)感應
- 金剛經(jīng)感應事跡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jīng)故事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佛咒感應
- 智慧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地藏經(jīng)故事
- 心經(jīng)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地藏王菩薩的故事
- 大悲咒感應事跡
- 楞嚴經(jīng)故事
- 觀世音菩薩傳
- 480位禪宗大德悟道因緣
- 感恩的小故事
- 玉琳國師
- 禪理故事
- 《欲;乜瘛钒自捊
- 動物寓言故事
- 藥師佛感應錄
- 因果日記
- 心經(jīng)感應事跡
- 百業(yè)經(jīng)故事集
- 改變命運的方法
- 禪宗開悟
- 觀音心咒感應錄
- 放下就是快樂
- 念佛感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