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jīng)
《金剛經(jīng)》是佛教重要經(jīng)典。根據(jù)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jīng)》,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督饎偨(jīng)》傳入中國后,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最為流行..[詳情]
《金剛經(jīng)》系列開示 51
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jīng)系列開示
何謂持戒修福?如來究竟清凈是何境界?
昨天講到:“莫作是說!如來滅后后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佛制止須菩提“莫作是說”,此處“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其意思很廣。說廣說狹都可以,當知是人,就是持戒修福的人!安挥谝环鸲鹑奈宸鸲N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怎么理解呢?在此世間聞這部經(jīng)的人,一定是無量劫來修諸善根的,并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是一個求福的人,是一個修慧的人。無量壽經(jīng)中講:“清凈有戒者,方能聞此法、不能持戒者不能聞此法;清凈有戒者,方能聞此法!鼻鍍羰無我的意思,這個戒一定是跟般若相應(yīng)的,佛陀講的這個清凈和我們眾生體會的是完全二個樣子,我們的清凈是眼耳鼻舌身意感官上的清凈,佛陀不動眼耳鼻舌身意識了,與眾生同為一體,法報化三身四智已經(jīng)現(xiàn)前;他的識已經(jīng)轉(zhuǎn)為了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都已經(jīng)現(xiàn)前,佛陀的清凈與如來本性是相應(yīng)的,絕對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清凈;清凈有戒者,方能聞此法。佛陀在菩薩戒里面講了很多這樣的話,無量壽經(jīng)里面也講了很多這樣的話;你看一念生凈信者,如來實知實見啊,持戒修福者聞此章句,這部經(jīng)典只有持戒修福者才能聞得到;證明這個聞絕對不是聽到;你看聞此章句,章者其中的四句偈等,四句偈等即可能夠開啟我們的般若智慧。就能知道持戒修福者,聞此章句即能生信。眾生聽了這些話,心中有住就會生懷疑,懷疑的根本在于對持戒修福不感興趣故;就像你本來就是我的爸爸,說我是你的兒子,我自然就會信;如果你本身就不孝已經(jīng)忘祖了,說你是兒子,你就不會接受,還會說我不是你的兒子。
持戒為何要勇猛?眾生持戒修福與我持戒修福的關(guān)系,過去持戒修福與現(xiàn)在持戒修福的關(guān)系?
受戒時一定要發(fā)勇猛心去持戒,一切戒當不毀犯;以后會不會犯不知道,但受戒之時一定要發(fā)出這種勇猛之心,要非常的清凈。如果受戒時你不勇猛還有這樣犯犯那樣犯犯的念頭時,你就不要去受戒了,這個里面是非常微妙的體。當時佛陀講受戒體的時候是非常圓滿的,是從他心地里面出來的,所以持戒修福者聞般若,就是信。我們心中是不是戒律圓滿了呢?我們的戒律沒有圓滿,福德沒有圓滿,是不是聞般若經(jīng)得不到呢?不是這樣的話。佛陀的圓滿是建立在一切處的圓滿,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不圓滿的那個體,跟佛陀的圓滿是相應(yīng)的,還是在圓滿體里面。如果我們沒有會到佛意,我們總認為我們現(xiàn)在不圓滿,佛陀才圓滿,那么我持戒還是沒有用。佛陀講的戒律圓滿的時候,那是一念于法界,法界于一念;一時于法界,法界于一時;多與少他是不二的;所以我們現(xiàn)在聞到這部經(jīng)典呢我們持戒修福必然與佛陀的圓滿相應(yīng);我們一定要信這一點。金剛經(jīng)其實也是講信門;并不是我們講的行門;你看地藏經(jīng)一念獲得怎樣的福田,一念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為什么這個一念很重要呢?這一念跟佛心是無二無別的,但是我們除了這一念外,還有一些雜念在里面。雖然我們離佛陀一念圓滿的程度很遠很遠,但是我們還是知道,還是在排斥這些雜念;知道這一念如金子般的功德;對它生起無上的信心。就像你雖然不孝,但還是知道哪個是你的父母,你的父母在哪個地方;心中對父母升起無上的信心;無論你走到哪里,父母都還是在你心中;所以對你現(xiàn)前微淺的一念升起無上的信心;生起佛的信心。為什么呢因為佛陀般若與持戒之間是通達的。所以我們應(yīng)該生起圓滿的體;也就是我們怎么樣讓我們的一念變成一片,這一念變成究竟,就是跟佛相應(yīng);這一念與我們本性的圓滿相應(yīng),知道這一念就是我們的圓滿心,這一念就是佛的心,而這一念通達于般若之意;一個是跟我們自性相應(yīng),一個是跟般若相應(yīng),一個是跟佛相應(yīng)。所以你對這一念生起信心的時候呢,很多不好的東西在你心里邊雖然有,但不承認他是真實的,所以我們就有一個明亮的眼睛;我們有一個智慧在等待,不然呢,你這個智慧失去了,就什么都沒有了。
聞此章句,以何為實?持戒修福的體是什么?
聞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這個持戒修福的人,一佛二佛三四五佛乃至于無量劫前在佛前種植善根,不管你是遠還是近,你現(xiàn)在在持戒修福,累積善根,或者你久遠劫來累積善根;般若之義不是非要很遠,佛陀的近和遠是沒有差別的;只要你把妄識去掉了就沒有遠近之說;如果沒有有住妄識在那個地方,再遠也是近,如果你有妄的話再近也是遠!耙环鹬燎Х鸪鍪馈,如果你會到此的話,遠近是沒有距離的。這就告訴我們,不管是釋迦牟尼佛時代持戒修福,還是我們現(xiàn)在持戒修福是沒有差別的;你聞到般若會義的話,此人本身已經(jīng)不可思議了。我們不知道過去因果的關(guān)系啊,聞到這部金剛經(jīng)你就應(yīng)該尊重,不管你是剛剛學佛,還者是過去無量劫的持戒修福的善根,你聞到這部金剛經(jīng),遠與近你都應(yīng)該升起信心。你不應(yīng)該說我過去好像沒有吧好像不多吧,生出如此眾多懷疑迷惑的心理。一般人不通達法義就會從感情上通達了,佛難道能騙我們嗎?你應(yīng)該明白般若,善根,持戒福慧都是一體不二的;從我們自性上面講你要悟到,佛陀所講是對于未知之人(沒有通達般若之人)而講次第安一下他們的心,“啊,原來我看到這部金剛經(jīng),是無量劫前于無量佛前種植善根所至啊”,因為你不通達于般若,思想又沒有證悟,佛陀用這句話來安你的心。第二種通達于般若的人,理解這個是沒有障礙了;聞此章句能生信心,你就知道了,原來般若就是持戒修福啊,二者是合一的,不可以把持戒修福分開來。我們眾生往往是分開來說,變成法執(zhí)和我執(zhí)了;我是一個,法是另一個,對法生出另外一種執(zhí)著了。你把這個般若經(jīng)放在手上的時候你悟道一個什么東西呢?你就知道他是體相不二,這個文字,般若之意,與我們相上的持戒修福,應(yīng)該是沒有任何區(qū)別的;如果有區(qū)別的話,為什么持戒修福能與般若相應(yīng)呢?相應(yīng)就是它們之間有關(guān)系。打個比方:屋里的電和光的關(guān)系:電是看不見的,但是內(nèi)在存在著,我們無法感知他內(nèi)在的存在,只能通過他發(fā)出的光來感知電的存在,光電其實是表述的一個東西,是不二的。持戒修福與般若也是如此,般若很抽象難以感受,不好把握,但持戒修福其實就是般若,二者是一不是二。
般若能示現(xiàn)一切法,持戒修福都是佛法,一執(zhí)著了就變成非法;執(zhí)著相不了體故。我問你你眼睛看到的各種光,各種明暗變化,哪個東西跟電有關(guān)系呢?如果執(zhí)著相你就麻煩了。原來這些相這些變化把我們心給照出來了,所以我們在持戒修福的時候,都是與阿彌陀佛的般若相應(yīng)的。原來你這個持戒與修福都是來自于般若啊。所以這個般若是盡現(xiàn)在過去未來。他講的不是一佛二佛三四五佛出世,是無量劫前在佛面前種植善根,你想一下,是不是現(xiàn)在過去未來的心?你不要以為我現(xiàn)在才看到般若經(jīng),你哪一天不在般若里面呢?般若經(jīng)這本書就告訴我們實相,盡現(xiàn)在過去未來,F(xiàn)在之心不可得、過去之心不可得、未來之心不可得。一切法皆從般若中出,現(xiàn)在過去未來也從般若里面出來。沒有般若哪來的現(xiàn)在過去未來的法相呢?所以現(xiàn)在過去未來都在般若體里面,那么我們知道般若就是此相,此相就是般若;這個時候你就了解了我們生活在般若之中,就像龍樹菩薩到龍宮里面去看華嚴境界一樣,其實龍宮只是喻說就是華嚴境界,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那些色聲香味觸法,一切妙莊嚴都是其自性的寶藏顯現(xiàn)在那里,那個地方完全超言斷智了,沒有這個身體了,完全是一個法了。
持戒修福中如何做到一念無住心現(xiàn)前?
你要是知道過去現(xiàn)在未來都沒有離開般若之法的話,一念無住跟般若相應(yīng)無住心就現(xiàn)前,無住心現(xiàn)前,你現(xiàn)在過去未來剎那的一念就相應(yīng)了。原來別人的修福就是你的福,你修的福就是別人的福。因為都從般若里面出來嗎?所以別人持戒修福不就是你持戒修福嗎?都是般若體嗎?既然都是般若體,為什么我們不安住在般若體里面呢?非要住在這個相上面呢?你一念在般若體里面,整個大般若就變成法了,般若能生法故。除了佛法之外,沒有另外的般若可得;你不要以為般若之外,還能另外找本書出來。這個書只是一種暗示,知道吧;書是沒有相的,要是拿著書又變成一種執(zhí)著了;佛陀在般若里面給我們講法,你要懂得這個意思,你心就安了。
何以金剛經(jīng)“句句令我們解脫”?何謂真正的無事無修?
所以呢這部金剛經(jīng)可以說“句句令我們解脫”,每一句話都通達于法意,每一句話都是般若里面顯現(xiàn)出來的,如果你會到了,這是不可思議的。既然持戒修福才能具足般若的話,我們現(xiàn)在的持戒修福和過去的持戒修福是一體的,和一切眾生的持戒修福都是一體的,你聞到這個法的時候,你內(nèi)心中要開顯一種智慧;無住的智慧,沒有住了,你住在般若里面,都是法里面,現(xiàn)在過去未來本來如是啊,那你還修什么呢?這個時候你就真正的無事無修,得空無相無愿,不可思議境界就現(xiàn)前了。下面看還是持戒修福,我們干什么呢?還是持戒修福啊。什么叫持戒修福遍一切處啊?是般若啊,般若與一切眾生心相應(yīng)啊;持戒修福在你心中感應(yīng)的是無住體,在外面就是持戒修福之相,什么叫持戒相無住體啊?什么叫修福相?就是利益眾生利他相。你以為聞到般若就說我不修了不修了,我坐在房間里睡覺可不可以?那與修福怎么能相應(yīng)呢?那不是自私自利嗎,與持戒怎么相應(yīng)呢?又怎么能跟般若相應(yīng)呢?乃至持微淺之戒律,也比不持戒好啊。所以通達般若的人絕對是自利利他的。
持戒是持眾生的戒,修福是修眾生的福
經(jīng)里經(jīng)外暗合善根,不管是經(jīng)里所說還是經(jīng)外的善根都是合一的。不要我們看了經(jīng)典就把外面的給放棄了,看到外面的把經(jīng)里的給放棄了。無住之體,無處不自在,處處沒有住,沒有任何邊執(zhí)。佛陀在經(jīng)典里面從頭到尾一個是講持戒體,持戒是持眾生的戒,修福是修眾生的福;你看無始以來釋迦牟尼佛托缽吃飯不就是給眾生種福嗎?這個福佛陀愿意施,眾生愿意受;這個福是佛給的,那我們現(xiàn)在吃飯穿衣睡覺難道離開了佛嗎?我們這個福都是佛陀用托缽給我們托出來的;都是佛陀無量劫來把我們攝出來的;他大悲心無非令眾生求福、得福、得戒啊。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干什么呢?都是令眾生發(fā)菩提心、護持善根啊!令眾生持戒,能夠持五戒,菩薩戒,乃至于出家受比丘戒。這些戒從哪里來的呢?佛陀大威儀清凈體,他的攝受力令眾生持戒故。所以在外面走路他示現(xiàn)二種體,一個是佛一個就是戒。釋迦牟尼佛講法的目的,一是令眾生生善根,一是令眾生持戒。千經(jīng)萬論無非令眾生般若成就故,般若成就無非就是持戒修福啊。
果地善根回向,因地發(fā)起善根。
出家人要現(xiàn)清凈相,令眾生得戒;得戒是般若之體,諸佛是般若之相,此相是利益眾生的,此體是成佛的。寺廟安住在這個地方,令眾生得戒,令眾生得福啊,這個寺廟是何等的重要啊。大寺院的威德,大寺院的莊嚴相,非常重要,如果大家發(fā)菩提心,一定要護持大寺院。
我為什么發(fā)心講金剛經(jīng)?
我為什么發(fā)心講金剛經(jīng):因為我覺得大家很執(zhí)著啊,希望大家能有一種力量出來,讓大家心里面有一種強大的力量和功德出來,讓你們的福德和戒律在心中非常的廣大,非常的莊嚴,威德具足,生出種種強大的力量。你不要認為聽聽就算了,我發(fā)心來講,希望大家生起這種信心出來。從果地上講是佛陀會于眾生的善根,佛陀的行住坐臥吃飯穿衣睡覺都是會于眾生的善根,因地上發(fā)起你自性中的光明。我們在發(fā)這個戒光、威德之光的時候,五根五力都現(xiàn)前的時候,根就是你的自性,力就是摧毀力。把我們的根就是我們自性中的功德顯現(xiàn)出來,你內(nèi)心中根里面的寶藏出來了;你身上就會發(fā)光,就會出現(xiàn)種種的力量。光能照破黑暗,五蘊魔就會斷掉;五蘊魔斷我相就斷;我相斷所有法就滅。講來講去,三藏十二部經(jīng)典,不管是佛出世,還是阿彌陀佛再來,包括師父在你面前,寺廟在你面前,最后還是要發(fā)起你內(nèi)心中的本來的寶藏。你內(nèi)心中的寶藏不能開顯出來,你不聞不問;見了寺院也不拜;那怎么辦呢?內(nèi)在的智慧不能打開,因地上的善根不能發(fā)起。
我們應(yīng)該如何對眾生行不言之教?真實之教?
無量壽經(jīng)中講,菩薩荷擔如來家業(yè),為之眾生負于重擔,作眾生不請之友,就是說我們主動的跟眾生接觸。怎么令眾生種善根呢?主動,主動并不是找人家說法。我們要威嚴俱足,走在外面令眾生生清凈心,這種清凈自然跟眾生結(jié)緣。人家看到你,見到你,聞到你,聽到你還有你發(fā)出的種種殊勝之大愿,都能感召你內(nèi)心生出一種強大的力量。這是一種戒光和福德之光,具有強大的力量能夠感召眾生的善根爆發(fā)。我們在外面一定要注意威儀現(xiàn)清凈相,不要輕易罵別人,不要感召眾生的惡種增長。所以在涅槃經(jīng)里講,眾生皆具佛性,皆當作佛。任何一個眾生都是可以慈悲來感化的;如果你真正發(fā)了菩提心,跟般若相應(yīng)了,一定會有大慈悲心顯現(xiàn)。這里的大慈悲心并非老太婆的婦仁慈悲,是你的威德俱足、戒律俱足、福德俱足;然后你在外面走路就可以令眾生增長善根。如果你用世俗的情,那就沒有辦法了。但是一定要給眾生講戒,你不講戒,就一點辦法也沒有;你跟眾生講情再好都沒有用的,眾生反而墮入情見;所以跟眾生沒有必要講那么多。你就是講戒律或是講求福足矣,你就是直接的把這些威儀給預別人,行住坐臥時時刻刻都在加持于眾生。
無量的究竟意?
無量千萬億佛所:無量是什么意思呢?一般認為無量就是很久很久以前。無量就是不可思議,不可思不可議。不可思超越知見,不可議不可辯論;議是辯論之義,思是思維之義。你想一想,超越自己意識的思維,超越口頭上的辯論,口上不能說,思想不能思,那是什么?那是究竟圓滿的境界啊!無量劫是代表盡現(xiàn)在過去未來的一念心啊,是與般若相應(yīng)的一念,這一念盡未來際,這一念盡現(xiàn)在際,這一念盡過去際,是究竟的一念,通達的一念,重重無盡大同一體的一念。這一念與你的本心相應(yīng)了,你的心是無量的。你的心里面有無量諸佛,無量諸佛就在你的一念善根之中,這一念是好難深信的一念。只是你不聞般若之故啊。聞般若這一念只在當下會于本義而已啊;這一念的善根有無量諸佛所安住,色上講無量諸佛叫色莊嚴,聲香味觸法皆清凈莊嚴。大家看過經(jīng)典就知道,他方國土各有其莊嚴,如香積國土以香味莊嚴;飯也香,花也香,水也香,人也香,什么都是香的;一聞到香肚子就飽了,一聞到香智慧大開,一聞到香力量增長,一點點香往大地上一放,整個世界都是香的;簡直是不可思議香光莊嚴。色聲香味觸法都是佛陀莊嚴國土的根本。我們要是解脫了,我們就會看到,如果你成佛了佛佛相應(yīng)就知道了。你要知道你這一念持戒忍辱精進,或者色里面持戒,或者聲里面持戒,或者香里面持戒,或者味里面持戒,或者觸里面持戒,或者法里面持戒,色聲香味觸法里面都是有無量諸佛安住的地方啊,所以我們持受戒都和佛體相應(yīng)。
這一念里都有無量的諸佛,都是相應(yīng)的。證明要是跟般若相應(yīng)的話,眾生只要這一念足矣。“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凈信者,如來悉知悉見,如是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你對這一念為什么沒有信心還種種懷疑不斷呢?只為不聞般若故。你看法華經(jīng)中常不輕菩薩修無量劫見人就拜,見人就拜數(shù)劫啊。不是說成佛一剎那,枉修無量劫,只此一念信,與佛教相應(yīng)啊。如果不是我今天告訴你,你什么時候才知道這一念具足般若具足無上德呢?你自己搞一輩子,生生世世可能也搞不到,問題在哪里呢?問題在于信,沒有疑惑的真信;信什么呢?信你自己心中的一念,釋迦牟尼佛講般若并不在他人口中,是在你自己本來的這個體里面,所以聞到這個般若對自己要生起信心。我們不要自賤呢?我們要讓自己珍貴起來,發(fā)起我們因地,千經(jīng)萬論都是發(fā)起我們因地。你看“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边@句話通達于般若,是何等的珍貴啊!我現(xiàn)在講的時候內(nèi)心中都有無盡的法喜,希望大家從這個里面要能悟到,能悟進去。但是眾生無始以來啊,對這個般若為什么不認同呢?為什么不能當下承擔呢?他的原因在哪里呢?我執(zhí)故。你說除了這一念與諸佛心相應(yīng),與般若相應(yīng),與我們自性清凈的體相應(yīng)之外,你還能找出另一個法是這樣子的嗎?你再也找不到了。
為什么要叫我們修福求福呢?怕我們進入斷滅啊,眾生喜歡斷滅,人死了以后就沒有了,干么要去做佛事呢?干么要做善事呢?社會上不是說“人死如燈滅,干么要做好事呢?”眾生就是頑固的這種知見在哪個地方,自古以來這種習氣無比的堅固,它就不知道“火生從哪里生,火滅從哪里滅?”它本來就是不存在的一個東西嗎?我們總認為火生火滅,不看欏嚴經(jīng)就不知道,大家一定要去看看欏嚴經(jīng)。眾生有來有去,都是個妄執(zhí)在那個地方!皩幙芍陧殢浬,不可著于一念空”!我寧愿做一個凡夫成佛,也不做一個阿羅漢去而執(zhí)空,做一個凡夫我一告訴你,你信了馬上可以發(fā)起無上的菩提心,就可以解脫,可以頓開佛慧馬上進入,但阿羅漢住于空就麻煩了!靶〕比丘要生大乘善信!”
持戒是令無住于相,持戒是干什么呢?是怕我們執(zhí)著于相啊。我們犯戒的原因在哪里呢?就是著相啊;著相即犯戒。所以做福不要著相。為什么不著相為戒呢?因為戒是制止之意,制止一個自私自利的心,一個我的很執(zhí)著的心。這個福本來就是般若之體,這個福是令我們不著于空而已。不著于空那就是整個的福,不管是現(xiàn)在福過去福未來福,我們都是住在福里面,沒有福就沒有三千大千世界,沒有地球虛空,現(xiàn)在福不過是過去福的相續(xù)而已。福是無相的,我們執(zhí)著于福,有個我見在哪個地方,叫做識,識就是妄見。如果不了解福是個無相無住體,就變成我執(zhí);我要得到這個,我要得到那個大福,如是等等,無非我執(zhí)而已。真正的福是無住之福;如果你不執(zhí)的話,你就持戒了,戒就在你這個體里面。
戒在哪里?戒在福中,福在戒中;戒就是福,福就是戒;有戒就有福,有福就有戒;有福的地方只要你無住,戒就在那個地方了;如果你有住就犯戒了是不是?比如我殺生。殺生有戒嗎?我不殺生就沒有戒了,如果你殺生犯了戒,也沒有戒了。不管你殺還是不殺,你不殺沒有一個不弒戒的體。我們不殺生的戒在哪里?我們不殺生哪有戒的體呢?哪有戒相呢?我們殺了以后,又有戒在哪里呢?殺了以后你犯了戒了不就沒有戒了嗎?所以殺了沒有戒,我持了也沒有戒,所以持犯俱無,這個是不可思議的。所以你犯了戒你變成有住,你不犯戒就變成無住,就是這么個差別。所以你有住無住就是犯戒持戒。你無住之時就是沒有戒,沒有戒就無住,無住就是大福啊,所以戒無體故,戒是制止于你自己的妄見、我執(zhí)。
為什么講金剛光明寶戒呢?就是說,持一戒金剛光明寶戒。持戒是令我們不住故,只要你持戒,不住就容易。佛陀講了很多的戒條,這些戒條本身是無相的,只要你不住你就無相,你住了你就犯戒了。你犯戒了就有相,有相就有住。你無戒就無犯。在家是五戒,五戒不犯就可以了。菩薩戒是講心戒,心不犯就可以了。比丘戒是指身、口、意,身戒不犯就可以了。有的知道比丘戒持不了可以持菩薩戒。比如晚上不要走夜路,走夜路犯戒,那怎么辦呢?在菩薩戒里面,我為了利益眾生,不作夜想。比如跟女人講話超過七句就犯過失,那我跟你講佛法,生無我想,講一百句也沒有關(guān)系。
可見持戒有開遮之說,遮是跟菩薩道相應(yīng)的,遮是能止住過失,就是比丘本來要犯戒的,但是我為了要行菩薩道,為利益眾生故,可以把你這個開遮住你自己的過失,使你這個過失不生故。就像把種子放在石頭上面,它就不會發(fā)芽,你轉(zhuǎn)過來把心轉(zhuǎn)無生體,心轉(zhuǎn)掉就可以了。這個遮、止、開、犯要搞清楚,我們犯了沒有,我們在遮里面,還是在止里面?開緣是什么意思呢?開緣就是說你不開反而犯戒。比如我們現(xiàn)在穿的這個衣服,就是開,出家人在印度的時候不穿這個衣服,而我們現(xiàn)在穿這個衣服,這就是開。釋迦牟尼佛時的一些小戒都已經(jīng)沒有了。再比如我們?yōu)榱酥尾《嬎幘?這也叫開緣。一般就小戒開緣,大戒是絕對不會開緣的。根本戒殺盜淫妄不能開緣,重戒常戒都不會開緣,酒戒可以開緣。
菩薩戒可以通過懺悔,比如我為了給家里人做飯搞肉來吃,我不搞沒有辦法啊,就可以不斷的用菩薩的大愿力來遮。止是什么呢?止是制止,就是不做,這件事不能做我就不做。學戒的人一定要懂得開遮止犯,不然你講戒沒辦法講得圓滿。不知開遮止犯者,沒條件給人講,也沒有資格跟人家講戒律,因為你不知道戒重戒輕啊,你不知道該遮該止啊,你不知道眾生的根機啊,那你怎么跟人家講戒呢?所以呢,無住持戒是一種自利,無相修福是利他,自利是為止,修福是觀,是給與眾生的,是利他的。以此二門堵住非法之門。就是說,修福和持戒是一切大乘經(jīng)典的二門。這二者結(jié)合,福中有戒,戒中有福,福戒就是體相一如。持戒修福在你是心中安立了,此人為正觀,為真正跟般若相應(yīng)的體。除了此般若之外任何一個法門,如果跟止不相應(yīng),跟戒福不相應(yīng),都屬于是非法。
微淺之福何以入般若?如何于微淺之福上有徹底的安心?為何小小之門可入般若之門?
此門雖小能入般若故。我們持戒修福這一剎那就是無盡期,我們在此世界做這一點點小小的福,能生起巨大的善根,這種福報不可思議。我們現(xiàn)在都是苦惱的人,但是呢你對這種福生起徹底的安心。釋迦牟尼佛講的法,不管是此是彼,是大是小,它都能給我們安心的。你一旦聽到了這個般若之經(jīng),一旦知道了福戒就是當下,對福戒充滿恭敬和尊重,在戒上面有遮止,你就是一個大富貴的人。此門很小,但是不用你達到種種三昧的境界。佛陀講法會于大性、中性、小性三種根基。我們是小性的眾生,不是大性的根機。但是這里面也有大性的根機,有的人像飛機一樣在天上飛,你不讓他飛他很痛苦的,所以佛陀講這個大法給他。一般人就想找一點清靜而已,你就給個中等法給他。有的人只想得個人天福報,在此世界安住就可以了,所以就一個小法。小小之門可以進入般若,你五戒具足了,你求福的心已經(jīng)有了,你種菜啊、做事啊、燒飯啊,這不都是福嗎,里面都有戒啊,你不執(zhí)著了都是戒啊,持戒修福都已經(jīng)具足了,為什么不安心呢?只要跟般若相應(yīng),那你成佛的時間就已經(jīng)到了,你就等著成佛吧,為什么就是不安心,還有什么求呢?要不你就做菩薩、做大性之人,修寺廟去,你有什么很大的愿望嗎?
福戒單說不能入此般若之門,如果我要福不要戒,有的要戒不要福,有的看到般若說我不執(zhí)著就可以了,我也不要去修什么福報了,這也是錯誤的,不可以單說。自利利他要雙融,只管自利而不利他也是錯誤的。如果給人講法但是不如法行持,一邊講法,另一邊吃喝嫖賭,那就麻煩了。雖然給人講法也有一點福報,性罪還是很大的。所以不可以單說。
一念阿彌陀佛如何與遍光明相應(yīng)?與遍十方相應(yīng)?此一念何情形下與七地菩薩同?何情形下與八地菩薩同?
一行即是無量行,一戒就是無量戒,一福就是無量福,能了知般若之廣。我們念阿彌陀佛,一念與遍光明是相應(yīng)的,與遍十方是相應(yīng)的,遍十方又不離此一念。此小行大行會于般若是一念而已。為什么后面講,一念生凈信者,如來悉知悉見呢。可看出這一念與恒河沙劫周遍法界的一切功德都是相應(yīng)的。這一念不可思議之妙用。你有持戒修福,與般若一念相應(yīng),立即現(xiàn)前!氨椤本褪沁h行,七地菩薩才能夠遠行。就是說,你在此世界還沒有證到八地菩薩,你這一念就已經(jīng)遠行了。如果你經(jīng)過觀照實相現(xiàn)前,就是八地菩薩。就是不管你現(xiàn)在悟不悟到般若,你這一念一定是遠行的,這一念是無量的,與七地菩薩是相應(yīng)的。七地菩薩沒有全悟的話,他已經(jīng)遠行了。你悟到遠行就是七地菩薩。這個行為里面產(chǎn)生實相現(xiàn)前,就是八地菩薩;如果不信,但是遠行,有這一念去做,我不信什么一念遍十方,但是我去做,這一念一定在七地菩薩以下,你沒有證到七地菩薩,但是這一念體是已經(jīng)具足了,你就等著成佛吧,你就等著準備做八地菩薩。只要你持戒、修福,你就會聞到這個佛法般若智慧。從一地到七地菩薩其實就是一念過去的,如果你不聞到尊貴的般若法,只能一念一念的往上走,走到最后面等你的善根成熟,那就時間到了。
何人身上隱含無量德?以何心能聞般若而即入流?
眾生心中含有無量功德,但是大家都看不到,就象僧人在掃地德在其中;有人有無量德他可以顯現(xiàn)在外面,就像我修寺廟,好像常福不錯無量功德很大,看的到薩,其實不知道,那些不修寺廟的人,在看門的人,看大殿的人,他身上也具足無量德,但是沒有顯現(xiàn)出來。我們瞧不起他,我們看到的相,我們就敬佩他,我們對這些沒有顯現(xiàn)出來的人,我們往往就偏執(zhí),不知道他們內(nèi)心中含著很多的功德,所以我們對他不能生起信心。不能顯現(xiàn)出來的人就相當于一地菩薩,一旦他遇到般若的時候,馬上就證八地菩薩,就像釋迦牟尼佛當初一地菩薩的時候,聞五十三尊佛立即證八地菩薩,觀世音菩薩在一地菩薩聞大悲咒即證八地菩薩,反聞聞自性即開悟。四地菩薩才是阿羅漢,一地菩薩剛剛得到心里面的一種覺性而已,就是剛剛?cè)肓?剛剛趨向般若的體,就像持戒跟忍辱一樣,三皈體就已經(jīng)入流,持戒修福的那一剎那其實已經(jīng)在入流體,信般若的一剎那你已經(jīng)具足。有人聞般若立即入流,都是以這個心。如果沒有這個般若的話,那你入流也不能夠顯現(xiàn)出來。體上我們不可能有什么差距的,相上面我們是有一些區(qū)別。有人得到入流的時候,他內(nèi)心確實是很安靜的,降伏其心啊,要想得無住就要降伏其心!皯(yīng)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怎么如是住呢?無住啊,就是持戒、修福啊。從一地菩薩到七地菩薩的差別是怎么的呢?如果你沒有聞到五十三尊佛,也沒有聞到大悲咒,像觀音菩薩他不聞大悲咒永遠在一地菩薩慢慢到二地菩薩……但是他這個一地菩薩的德已經(jīng)具足了,含在那個地方,他不斷的去修不斷的去修,他修到二地、三地、四地、……七地菩薩,還是含在那個地方,就是能量已經(jīng)很大了,一旦聞到般若即得實相解脫。
你現(xiàn)實中感受到53佛的光明了嗎?你能現(xiàn)量體知自己的光明嗎?
所以我們平時持戒修福啊,無非是成就我們因地上的這個德。一直積累就像資糧一樣。如果你現(xiàn)在就能聞到般若那趨入的更快。你現(xiàn)在就已經(jīng)聞到了金剛般若了,你應(yīng)該趨入了吧?應(yīng)該像釋迦牟尼佛一樣,像觀世音菩薩一樣,觀音菩薩遇到阿彌陀佛,聞到大悲咒,就趨入八地菩薩,所以我們一定要遇到佛。我們大悲咒不知道念了多少遍,八十八佛不知道念了多少遍,我現(xiàn)在才知道一點影子,你們聞大悲咒還是不知道大悲咒是盡虛空遍法界的,就不知道五十三尊佛就是五十三種光明,每尊佛都有無量的光明,光光互照,所以五十三尊佛是互念的,這個世界根本沒有我人眾生,一下就證到八地菩薩。但是你把五十三尊佛在書上面念,確不知道普光佛是叫法身佛、普明佛是報身佛、普凈佛是化身佛,叫做佛法僧。你說普光佛在哪里?他是一個總持而已。所以釋迦牟尼佛講五十三尊佛其實就是講阿彌陀佛的光明,盡虛空遍法界,五十三尊佛常住世間,這個世間就是五十三尊佛光啊。我過去講過八十八佛,大家有時間再熏習一下。如果你每尊佛觀察到了,這個世界不就是大光明藏了嗎?佛陀在無量壽經(jīng)說,佛說阿彌陀佛的光,用一劫時間也說不盡,五十三尊光佛一個大劫八十個小劫四個中劫就是地球壞一次,佛也說不盡啊。
就像地臧菩薩菩薩一樣,釋迦牟尼佛也猜測不到地臧菩薩廣度眾生,已度、今度、未度,已成就、今成就、當成就,無盡的眾生,十方世界無盡的地臧菩薩變成一個地臧菩薩,這是什么境界啊?這是華嚴地藏境界。大悲心就是毗盧遮那佛的報身佛,盡虛空遍法界都是大悲心。如果你把佛法展開來以后,我們的心量就大了,智慧就出來了,清靜無染。量大了德就大了,福報無量。釋迦牟尼佛講的經(jīng)典不是講著好玩的,他是讓我們的心一下打開了,把你這個小小的邊執(zhí)、我執(zhí)、煩惱執(zhí)擯棄了。講光明的時候,你老是想著黑暗干什么呢?你在想著什么呢,為什么不想著這個地方大光明藏呢?老是回憶著過去那些過失煩惱的東西。過去所有的東西,你想一遍就犯一遍罪。殺盜淫妄這些東西,本來是沒有罪體可得,念念不忘記,這些東西本來是水里的月亮,為什么我們會相續(xù)的流轉(zhuǎn)下去?只要你無相了無住了,你立即解脫。水里月亮是無相的,無體性,為什么要住呢?是住到你心里面去了。怎么住到心里面去了呢?你不斷的回憶它不就住到心里面去了嗎?如果你不回憶的話當下不就斷了嗎?什么罪都沒有。所以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不要執(zhí)著,它當下就斷了。要滅罪,當斷其心,心斷了罪就滅了。如果你心不知道斷,你的罪就滅不掉。你老是想著過去、昨天、前天的事情,那你就昨天的罪全部留在意識里面去了,你的意識在鞏固鞏固,越來越堅固。識見相生執(zhí)故,就是說我們這個眼耳鼻舌身意看到相產(chǎn)生執(zhí)著,執(zhí)著以后慢慢執(zhí)著慢慢執(zhí)著變成形,形成就變成六道輪回的生死。地獄怎么出來的,你不斷的想著惡業(yè),本來惡業(yè)是空的,不斷的想不斷的想,你心中的一個惡業(yè)越來越堅固。它先只是一個幻化的,是一個無所謂的。然后不斷的想不斷的想慢慢就成形,在你心中已經(jīng)成形了,外面跟你沒有關(guān)系了,再想再想就變成鋼鐵一樣牢固,然后你死的時候鋼鐵一樣的火城就出來了,那個就叫做你的業(yè)報,并不是業(yè)報在外面,沒有人給你的業(yè)報。你就殺父殺母的話,如果你當下空,沒有現(xiàn)在未來可得,殺父母的罪都沒有。但是我們苦在哪里呢?我們就苦在不斷的想這個問題,不斷的想現(xiàn)在過去未來的事情,就是現(xiàn)在過去未來的果報不斷的在你的八識田中不斷的鞏固、不斷的堅固,然后成形。我們現(xiàn)在看這房子心就是走不過去,有空間的障礙,這就是我們的業(yè)報,堅固的執(zhí)著凝固了;有一天你不斷的修,放松了,你就可以過去了。像阿羅漢徹底的把這個世界空掉了,看似在這個地方,一剎那時間就過去了。我們走在地下非常堅硬;佛陀走在這個地上就像走在棉花上一樣,是很軟的,因為他心中沒有執(zhí)著,外面就是軟的。比如你見那個人不喜歡,你就會生煩惱,為什么生煩惱呢?為什么抵觸那么大呢?你心中對他執(zhí)著了當然煩惱了。為什么你見那個人歡喜呢?因為你沒有什么執(zhí)著,你生善想,當然就很舒服了。你對人越恨,執(zhí)著越大,抵抗力就越大。就像我們走在地上一樣,你覺得地上很堅硬,并不是地上硬啊,是你心硬啊,你的心太硬了,執(zhí)著太重了,所以走在地上都非常痛苦。
每見到人皆能生福德想即是最大的福德?
所以我們要知道我們這個堅固的體從哪里來,從煩惱中生出來,從你執(zhí)著中來。為什么阿羅漢離地二寸,佛陀走路離地二寸,就像走在空氣上面,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我們從因地上就應(yīng)該知道,我們要修行,放下我們堅固的執(zhí)著,過去事不要再想,未來事不要去攀,不要對某一個眾生有不好的知見,也沒有好的知見,不生善想不生惡想,要生無相想生無住想。就像我的福德一樣,我見到你就是我本身的福德,生福德想,一切平等就是福德想,不平等就不叫福德了,就變成我執(zhí),建立我相,就有生滅相。
如來為何來此世間,如何對小小福生出真正極大的信心?
如來為什么要來這個世間呢?為了令眾生持戒修福故,開顯眾生心中自性的寶藏。為什么釋迦牟尼佛要說在無量佛前種諸善根?是因為眾生心中非常怯懦,總認為自己是小福啊,不能夠生起大的信心,為了鼓動這些人。佛陀知道這個世界無有定法啊,沒有一個真正的快樂的體,所以釋迦牟尼佛要統(tǒng)攝眾生,要讓所有的眾生成佛,要讓所有的眾生得般若智慧,他贊美我們,令我們生起信心。他其實是看到我們現(xiàn)在的苦,不管是大長者,還是皇帝,乃至于天上的眾生,乃至于大菩薩,佛陀看到的都是苦。因為善還有善,善上有善,菩薩還有度不盡的眾生,還有成不完的佛,佛看到菩薩也是苦啊。
此世界小苦何以能得無量無上之樂?何以對山河大地、兄弟姐妹、般若之法感受不到其尊貴?有感受不到尊貴而得大受用的嗎?
釋迦牟尼佛對彌勒菩薩說,他說慈氏啊,在此世界受點小苦將來受無上之樂!為什么釋迦牟尼佛說小苦呢,證明在佛陀的眼里菩薩也苦,也在眾生界,他也有一分無明沒有破啊。就像極樂世界邊地疑城用金子做手銬,也苦啊。就像我們現(xiàn)在在山河大地里面,這么大的功德在我們心中,為什么我們心就不安呢?這個功德我們不認識啊,雖然是金子在我們心中我們也不覺得尊貴啊。般若能生佛法,大家哪里感覺到尊貴呢?山河大地就是菩薩的功德,又有誰在這里安心了呢?我們眾生都有父母兄弟姐妹,又有幾個人感覺到尊貴呢?現(xiàn)在有很多善知識在面前,又有誰感覺到尊貴呢?那不就是一個我執(zhí)在作怪嗎?所以,不能夠會于法,內(nèi)心中非常怯懦。釋迦牟尼佛鼓動他們持戒修福,為令眾生不墮空有二法,鼓動十方所有的菩薩、發(fā)菩提心的人,都應(yīng)當來聞這個般若。對我們五濁惡世的眾生這樣說,對他方世界的菩薩也無有差別。大家要知道這山望著那山高的道理,這個世上沒有一個真正的富貴者,也沒有一個真正的貧窮者。所謂貧窮的人,看著很多人更苦,所謂貴者,人上還有人。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在羨慕別人。別人的妻子永遠比自己的妻子漂亮,為什么呢?不了解別人的心就很漂亮,如果了解了她的心她就不漂亮了。人跟人之間都是這樣的,了解了她以后就不漂亮了。不了解他,那個乞丐你都愿意照顧他,豬狗都摸摸,但是對家里的父母就不尊重,難道父母連豬狗都不如嗎?你不了解他的心你就覺得他好啊,太了解他了反而不好。所以講,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我的煩惱經(jīng)----我對煩惱的證悟:一煩惱即一切煩惱,一念覺即永覺
人在這個世界上要緊緊記住,煩惱現(xiàn)前的時候,一定要解決,千萬不要跑,你跑不掉的,因為一個人的煩惱就代表他一輩子的煩惱,一個地方的煩惱代表一切處的煩惱,你把我這個話永遠記住。就是說,你在這個地方的煩惱沒有解決,你到別的地方一樣有煩惱,這個世界是一樣的,任何一個地方都是一樣的。我跑了這么多地方,我過去小的時候,在農(nóng)村沒有出過門,我就不知道外面是什么樣子的,以為外面的人不一樣,以為外面的人是好的,所以一天到晚想出來,跑出來以后才知道外面的人跟我們家里面的人是一樣的。后來我就心里想,國外的人跟中國人肯定是不一樣的,有錢的地方像廣東那邊的人肯定是都有智慧、都慈悲、都清靜,所以呢他就有福報有錢,后來我跟他們接觸以后,才知道原來他們的煩惱跟我們一模一樣,原來世間上走到任何地方都是一模一樣的。我常常告訴別人,你現(xiàn)在有煩惱,你千萬不要跑,把它解決以后再跑,你要想跑,先把它解決掉,解決以后你心清靜了,你再走。
一念善付出其少成就何大?平等心的一念具有何功擁有何福?如何由此一念小善成就摩訶般若?
佛菩薩叫我們修行,怕我們進入到苦里面去,無非是讓我們解脫故。因為這部經(jīng)典是直達于佛,為令一切眾生開顯自性佛,聞到般若金剛受持持戒修福就通達相應(yīng),令我們大小一切眾生都同等解脫,不是對某一個眾生來講的。經(jīng)上講,為大乘者說,為最上乘者說,證明這部經(jīng)典是大經(jīng)。但是對所有的人又是那么簡單,前面講此二門雖小能令入般若之門,就是說,小小的這一念善根,可以成就我們的大善故,證明說它的要求并不大,但是這部經(jīng)典的功德大,成就力非常高,并且這一念與我們的自性相應(yīng)故。要求非常小,就是付出的少得到的多,所以我們不要把這個尊貴的法給隨意舍去了。令眾生聞此章句,自滅而求之,眾生心里面那個信心就出來了,生起善信,現(xiàn)生中可以斷除無量無邊劫的罪啊,令我們生起大乘的善信。我們的這個般若智慧的體是不可思議的,令不持者持,令不修者修,唯般若此法能入故。因為不持戒的人能知道持戒有無量的益處啊,對戒馬上就生起信心,因為持戒就是般若啊,此般若就是戒啊,無住之體啊。不修福的人知道此福大故,能度無量眾生故,這一念無住功德,這一念無住福德,無住平等之心能生無量福。只要你生起這個心出來,你就是不可思議的人。大乘經(jīng)典甚深廣義,只為般若而成就。所有釋迦牟尼佛講的大乘經(jīng)典,般若之前說,般若之后說,大說小說,廣義狹義,都是為了成就般若,就是“摩訶般若波羅蜜”,都是為了成就我們現(xiàn)前的這個金剛心。所以你可以看出般若何等的重要,所以不要把般若經(jīng)給舍去了。南無阿彌陀佛!
- 上一篇:《金剛經(jīng)》系列開示 50
- 下一篇:《金剛經(jīng)》系列開示 52
- 就讓我們慢慢地堅持下去……
- 念佛要持戒嗎
- 我們修行不是一件很苦的事情
- 用心來感受世界,你就會慈悲喜舍
- 西方凈土法門唯是念佛,唯阿彌陀念
- 真誠是與佛性相應(yīng)的
- 聞信阿彌陀佛即見如來實相
- 西方凈土法門唯是念佛
- 金剛經(jīng)的智慧不生煩惱降伏其心
- 讀誦《金剛經(jīng)》好處很多很多
- 為什么阿彌陀佛亦稱不斷光佛?
- 為什么阿彌陀佛亦稱難思光佛?
- 為什么阿彌陀佛亦稱智慧光佛?
- 為什么阿彌陀佛亦稱無礙光佛?
- 為什么阿彌陀佛亦稱無邊光佛?
- 為什么阿彌陀佛亦稱無對光佛?
- 為什么阿彌陀佛亦稱炎王光佛?
- 為什么阿彌陀佛亦稱清凈光佛?
- 為什么阿彌陀佛亦稱歡喜光佛?
- “一切法皆是佛法”這句話怎么理解?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