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金剛經(jīng)》到《無量壽經(jīng)》(五)
第六講
今天咱們就拿《無量壽經(jīng)》中的一個最主要的問題來作討論,這個問題就是我們所共同贊嘆、學(xué)習(xí)的阿彌陀佛的大愿。
一切法門中,凈土法門是最容易的了,別的修行法門都是難行道,只有凈土法門是易行道,修行起來容易成功!稛o量壽經(jīng)》是凈土法門中的第一經(jīng),原因就在于其中講述了阿彌陀佛是怎樣發(fā)愿成佛的。他發(fā)的愿不是普通的愿,是大愿,而且是大愿中的王!是最尊、最高、最殊勝的!今天我們討論的就是:大愿王怎么發(fā)的愿?四十八大愿的內(nèi)容是什么?凈土宗為什么這么殊勝?......
凈土宗之所以是易行道,就在于大愿王有極為殊勝的大愿。首先我們就來介紹這個從出家到發(fā)愿的緣起。上一講說了,阿難看到釋尊放殊勝的光明,多少年來他跟佛在一起作侍者,參加過多少次法會,也見過殊勝的景象,而在這個時候佛現(xiàn)這光明,是多么的殊勝,是他從來也沒有見過的。這也表明凈土法門的殊勝便在于此。阿難是傳佛心印的人,是集結(jié)經(jīng)藏的人,智慧非同一般。他就想到,今天放這樣的光,是不是世尊在念佛呀?于是就向佛提問:今天這么樣的殊勝,這么大的光明,您念的是什么佛呀?這一問太好了!釋迦佛就告訴說了,因?yàn)榘㈦y你的這一問,當(dāng)來一切含靈,皆因汝問而得度脫故。所謂‘當(dāng)來’就是指自問話起開始。從此所有有靈性的眾生都因?yàn)槟氵@一問,而能夠得以度脫。由于這一問的因緣,佛才說出了凈土這個殊勝法門。
法門無量,沒有一個不是好的。而我們特別對于凈土法門,不能有足夠的重視,所以我曾對佛學(xué)院的同學(xué)們講過:‘諸位出家人,你們在座有五十人,我不敢奢望你將來都學(xué)凈土,但是我就希望你們?nèi)魏我晃徊灰p視凈土、毀謗凈土!這是我開凈土課所作的最低的要求了。’我之所以這樣說,就是因?yàn)橛性S多人輕視凈土宗,而并不能知道,只有阿難的這一問,佛這一說,當(dāng)來的含靈都因此而得度脫。這個重要性就在于此。
下面我們結(jié)合經(jīng)文來討論:
‘過去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shù)劫,有佛出世,名世間自在王如來,’不可說、不可數(shù)的無盡數(shù)之劫以前,有一尊佛在世,這尊佛的名號叫‘世間自在王如來’。
這個佛的名號很有深意!表明我們這個凈土法門是世間自在,也最契合我們現(xiàn)在這個機(jī)緣。佛法出世間,不離世間法。如果所有的佛教徒都是去入深山、住山洞、不生產(chǎn)、不勞動、不學(xué)習(xí)……那么佛教也就不能存在了!而我們這個凈土法門是‘世間自在’,而且是‘世間自在王’,最自在不過了!你干什么都行,做什么工作都可以,當(dāng)科學(xué)家、文學(xué)家、藝術(shù)家、甚至當(dāng)軍事家,沒有一件事情妨礙你修凈土法門的。只要你有信愿,通過‘十念’就可以成功。‘世間自在王如來’,這個佛的名號具有很深的意思。
‘在世教授四十二劫,時為諸天及世人民說經(jīng)講道。有大國主名世饒王,聞佛說法,歡喜開解,尋發(fā)無上真正道意。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號曰法藏。’那時世間自在王佛(如來)正在住世說法,當(dāng)時有一大國王名號世饒王,他治理國家國富民安,人民富足安康。他聽見佛說法,就因開解佛義而非常歡喜。于是,國王發(fā)起無上菩提心,并棄國捐王,出家作沙門。作了沙門后,取法號為‘法藏’。我們常稱的這位‘法藏比丘’就是阿彌陀佛。在世間王佛那里發(fā)了心,出家了以后,他便‘修菩薩道,高才勇哲,與世超異;信解明記,悉皆第一。……發(fā)廣大愿 。’他的修行超于世間,一切都是第一。這時他就發(fā)起了大愿,就愿自己完全學(xué)習(xí)佛,愿得到佛的智慧、佛的戒定、佛的清凈……總之,能跟佛一樣去救度一切眾生。
‘我若證得無上菩提,成正覺已,所居佛剎,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yán),無有地獄、餓鬼、禽獸、蜎飛蠕動之類。所有一切眾生,以及焰摩羅界,三惡道中,來生我剎,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fù)更墮惡趣,得是愿,乃作佛,不得是愿,不取無上正覺。’一旦自己證得無上智慧,如佛一樣的清凈,如佛一樣的普度眾生。就愿自己有一個廣大的處所,就像杜甫的詩中所言:‘愿得廣廈千萬間’一樣,當(dāng)然,法藏的這個愿要比得廣廈千萬間大得多!他愿有一個極樂世界,殊勝的國土,讓輪回于六道諸趣的眾生,不僅僅是含識(思想意識)上得歡顏,而且還要讓六趣中的一切處于苦惱中的眾生,都到我這里來,都生我佛剎,受到無上的安樂,清凈修行,最終成佛。這個愿就是后面所講到的‘四十八大愿’。用現(xiàn)代話講,不過是‘四十八愿’的一個總原則。
‘我作佛時,光明無量,普照十方,絕勝諸佛……’法藏比丘發(fā)的大愿,愿這個佛國要殊勝得勝過一切佛國,所以才稱他為‘大愿之王’,道理就在于此。于是世間王佛(如來)就把這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種種的佛國,其中有的純粹是凈土,有的就像咱們這個娑婆世界差不多,也有的就是污土,因?yàn)橹挥腥龕旱?所有的國土都給法藏比丘看。那就需要很長時間了,經(jīng)過了千億歲,后來法藏比丘集這‘四十八愿’用了五個小劫的時間,經(jīng)歷了千億歲。之后他又到佛前向佛說,說什么呢?用現(xiàn)代的話講就是:通過這五小劫的時間的觀看與總結(jié),我的愿已經(jīng)具體化了。所謂具體化的愿,就是下面所要講的‘四十八愿’。
我們都知道有‘四十八愿’,在沒講之前,我想談一個問題:我剛從南方回來的時候,正趕上抗戰(zhàn)日本人投降,那時,就聽到有一些老居士們講:‘有個夏某人,他怎么把這佛的四十八愿改成了二十四愿了?’對此,梅光羲老居士曾在大經(jīng)全集本(夏會本)的序中講到了這個問題。大家對這個問題有大的誤解,其中有兩點(diǎn)錯解:
一、夏(蓮居)老并沒有放棄‘四十八愿’而改成‘二十四愿’,其實(shí)早有古人就有放棄‘四十八愿’而改成‘二十四愿’的。為什么呢?因?yàn)檫@部經(jīng)有五種譯本,其中兩種譯本是‘四十八愿’;另有一種譯本是‘三十六愿’;另還有兩種譯本是‘二十四愿’。此外,有一部《后出阿彌陀佛偈經(jīng)》也是‘二十四愿’。因此,說有‘二十四愿’的經(jīng)本共有三種。對這些大家都少有所知,所以一聽說‘二十四愿’就認(rèn)為是荒謬的,而不知道‘二十四愿’出現(xiàn)于多種譯本中。‘四十八愿’只出現(xiàn)于魏譯本和唐譯本中。宋譯本是‘三十六愿’。所以,在不研究不考證的情況下,有些人說話沒有根據(jù),沒有調(diào)查就沒有發(fā)言權(quán),你沒有發(fā)言權(quán)而發(fā)言,那就要犯錯誤了。所以,對‘二十四愿’大有疑議的人犯的就是這個錯誤!六種譯本中,三本是‘二十四愿’;二種是‘四十八愿’;一種是‘三十六愿’。再會集時如何來用呢?先師夏老居士認(rèn)識我的舅父梅老居士,這兩位被尊稱‘南梅北夏’的人物,再加上他們共同的老師——慧明老法師(即住廣濟(jì)茅棚的慧明法師),他們?nèi)环磸?fù)推敲得很哪!不是隨便定的。老法師是開悟的人,已經(jīng)圓寂了,另兩位‘南梅北夏’都是大居士,他們一起研究定酌,于是這部新的會集本《無量壽經(jīng)》成為二十四章,但依然保留了‘四十八愿’。每一章節(jié)中各有幾愿,但加起來最后還是這‘四十八愿’。所以既合了‘二十四’又合了‘四十八’,于是也跟各種古譯本契合了!
由此也可以看出,《無量壽經(jīng)》會集本是極為必要的!僅是在有幾個愿上就有這么大的差別,是‘二十四’還是‘四十八’?再加上‘三十六愿’那差別就又多了!要知道,魏譯本中的所謂‘四十八愿’,其實(shí)不夠‘四十八愿’,因?yàn)橛兄馗驳牡胤。而所謂的‘二十四愿’其實(shí)也不僅僅只有二十四個愿,其中一個愿中還包含一兩個愿。以魏譯本為例,其中就有重覆的地方。比如魏譯本笫二十八愿:‘若我成佛,國中眾生,讀誦經(jīng)典,教授演說,若不得勝辯才者,不取正覺。’意思是說:我要是成了佛,國中菩薩,受持、演說、誦經(jīng),如若有不得到智慧者,我不得正覺。諸菩薩有我國土都能得到智慧辯才。下面是第二十九愿:‘若我成佛,國中菩薩有不成就無邊辯才者,不取正覺。’比較前后這兩愿,前者是‘勝辯才者’后者是‘無邊辯才者’。只是后者中前者稍微擴(kuò)充了一點(diǎn)而已。所以這樣分成兩個愿,就使得‘四十八愿’不足四十八了。另外,在古譯本中,只有吳譯本中有‘國無女人,蓮花化生’愿。都知道極樂世界沒有女人了,都變成了三十二丈夫相了,而且不需要女人,都是蓮花化生,都是蓮花化身,是‘清虛之身,無極之體’。這個愿出自哪?只有吳譯本中有。因此,從這些問題中可以看出來,我們想要把各種譯本中的精華都了解了,就必須要把這幾種譯本都看過才成!在新的夏會本上,既有‘二十四’也有‘四十八’,不僅避免了重覆,而且對各譯本沒有的重要的愿作以相互補(bǔ)充,‘國無女人愿’就是一個例子。因此說,公認(rèn)這部夏會本是匯集了九種本之后的一個善本,是有道理的!
關(guān)于譯本的出入處,屬《無量壽經(jīng)》最大,其他經(jīng)典在譯本上也存在出入,這是什么原因呢?因?yàn)榉g者每個人的譯筆不同,而且古印度文,都是貝葉文,都是零散的一篇一篇的,沒有裝訂成冊。有可能翻譯時,有的人依據(jù)的經(jīng)文少了一篇或因樹葉殘破,丟了一塊……各種原因都有可能存在。另外,經(jīng)文由人輾轉(zhuǎn)抄寫,也是造成各種譯本不同的原因之一。但是盡管有這些原因,也不至于像《無量壽經(jīng)》這樣有這么大的出處,這也同時表明了此經(jīng)的特殊性。說明釋迦牟尼佛說這部經(jīng)肯定不只一次!這次說法,弟子作了記錄,阿難回憶起來第二次又說,如此,每次說此經(jīng)的物件不同,這就可能大有出處了。
怎么證明佛不只一次講過此經(jīng)呢?唐譯本的《大寶積經(jīng)無量壽如來會》就是一個說明,此出自于《大寶積經(jīng)》中的一段。這就說明在佛說《大寶積經(jīng)》的時候又說了一遍《無量壽經(jīng)》。只不過在說《大寶積經(jīng)》時,沒有提到咱們這個世界的‘五惡、五痛、五燒’罷了。因?yàn)檎f《大寶積經(jīng)》時是個大法會,‘無量壽如來會’只是其中一部分,所以沒有全說。
因?yàn)椤稛o量壽經(jīng)》是凈土第一經(jīng),所以佛很重視,而多次說,再有人多次譯,這其中便有很大的差別了!把各種譯本匯集起來的原因也在于此。這就是我對有些人犯的第一個錯誤認(rèn)識給予的解答。
第二個問題:我們所說的‘四十八愿’,實(shí)際上還是‘四十八愿’,因?yàn)檎嬲?lsquo;四十八愿’,只不過夏會本中,把四十八愿分為二十四段,所以出現(xiàn)‘二十四’的原因。而且比之任何一本都完整。
在海外,有人反對‘帶業(yè)往生’,這個人寫了許多文章,并引起了很大的爭論。他說:‘經(jīng)中沒有出現(xiàn)帶業(yè)往生的字樣,因此帶業(yè)往生是錯誤的!’這個人不是修凈土宗的,當(dāng)他看到有許多人修了凈土宗,而不跟他修密宗了,所以他才問:‘為什么大家修凈土呢?’有的人說:‘我們不可能一生成就,所以修凈土可以帶業(yè)往生。’于是他當(dāng)然要破‘帶業(yè)往生’,目的就在于此!因?yàn)樗麑懥嗽S多文章,著了許多書,流傳影響得很大,所以這里提出來作為第二個問題來討論。
這‘四十八愿’,我們把其中最殊勝的愿挑出來和大家一起研究。根據(jù)善導(dǎo)大師的說法,‘四十八愿’中,我們挑出五愿:1、定成正覺愿,2、光明無量愿,3、壽命無量愿,4、諸佛稱嘆愿,5十念必生愿。善導(dǎo)大師認(rèn)為這五愿是愿中的精華,因此我們在談到了‘帶業(yè)往生’之后,就談這五愿。我在拙作 《大經(jīng)解》中都作了解釋,這里就不多談了。
那么,怎么證明可以‘帶業(yè)往生’呢?在夏老的會本《無量壽經(jīng)》,其中〈發(fā)大誓愿第六品〉第一條國無惡道愿、第二條不墮惡趣愿,就把這個問題說得很清楚了!‘我若證得無上菩提,成正覺已,所居佛剎,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yán),無有地獄、餓鬼、禽獸、蜎飛蠕動之類。所有一切眾生,以及焰摩羅界,三惡道中,來生我剎,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fù)更墮惡趣,得是愿,乃作佛,不得是愿,不取無上正覺。’既然來了之后,他就不會再墮落到惡趣里去了,那么就是說,各種眾生都可以來,極樂國土中根本沒有地獄、餓鬼、禽獸、蜎飛蠕動之類,沒有三惡道。正如《阿彌陀經(jīng)》所說:尚無惡趣之名,何況有實(shí)。所以,不像我們現(xiàn)在這個世界,蒼蠅、蚊子什么都有。特別是畜牲、餓鬼、地獄,極樂世界是沒有的!而且眾生一旦生到極樂世界,他就不會再墮落回去。這是什么意思呢?為什么不再回?是佛要發(fā)個愿不再回呢?還是他根本就沒有業(yè)了呢?佛雖沒有說,但他根本還是有業(yè)。這在《觀經(jīng)》中有所說明。在《觀經(jīng)》中說:罪惡之中,五逆十惡,臨終地獄都現(xiàn)了,但只要你能念十句‘阿彌陀佛’,每一念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也就因此而得往生。
那么這個往生后,到底徹底消業(yè)了沒有呢?是消了不少的業(yè),但還是沒有消完啊!對此,蕅益大師講過:每一句佛號,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可是無論你早上念佛、中午念佛、晚上也念佛,這樣念上一百年,無量劫以來的業(yè),也只消得如手指蓋內(nèi)的土那么少呀!所以光有‘十念’是消不完所有的業(yè)的!而臨終能‘十念’可以消八十億劫的重罪業(yè),那完全是感佛愿力加被的結(jié)果!佛接引你,盡管你還有很多業(yè)帶著。否則,由這些惡業(yè)牽引你還是要墮惡趣的!就是由于佛的愿力才使你得以往生的。話又說回來了,如果我們罪業(yè)全消完了,根本也就沒有再墮惡趣的可能性了,那么法藏比丘也就無需再發(fā)這個愿了!為什么還要發(fā)這個愿呢?道理就在于此!通過蕅益大師的話,也是一個很好的證明啊!
我們再看第二十一愿:悔過得生愿。‘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系念我國,發(fā)菩提心,堅固不退,植眾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極樂,無不遂者。若有宿惡,聞我名字,即自悔過,為道作善,便持經(jīng)戒,愿生我剎,命中不復(fù)更三惡道,即生我國。若不爾者,不取正覺。’通過這一‘悔過得生愿’,我們就看得更清楚了!如果一個人宿惡有很多罪業(yè),但‘聞我名字,即自悔過’聽到我的名字就悔過了,改悔了,于是‘為道作善,便持經(jīng)戒,愿生我剎’其中這個‘愿’很重要!說明你光持經(jīng)、持戒,這只能使你將來命終之時可以生天或生到別的道上去,而唯有‘愿生我剎’才可以‘不復(fù)更三惡道’。既使你有多大的罪業(yè),命終之時也無需再經(jīng)三惡道了。也就是說,你只要肯悔過、肯念佛號、愿生凈土,你就可以生到極樂世界了,而不需要再經(jīng)三惡道了,因?yàn)槟愕倪@些罪業(yè),由于佛的愿力超過了你的業(yè)力,所以可以往生,等到了極樂世界后繼續(xù)修行,繼續(xù)做功德,繼續(xù)消宿業(yè),所欠的債加倍奉還了,也就了清了。
在這個愿中,佛并沒有說:你必須修到把業(yè)都消了才可以往生。所以,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眾生要往生,就只有這個法子最容易!我們是帶著罪業(yè)往生的,帶惑往生的。如若非要等斷了見惑、思惑業(yè),那就證了‘阿羅漢果’了,也就不再是易行道,而是難行道了。極樂世界也就不會再有‘凡圣同居土’了。而等你見惑、思惑都斷了,證得阿羅漢,而發(fā)大乘心往生的話,生到的是‘方便有余土’。所以我們現(xiàn)在修行凈土法門,一般往生后,生到的是‘凡圣同居土’。這一點(diǎn)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就是帶業(yè)往生,帶惑往生,見思惑都還沒有斷!所以我們才稱凡夫。對此,蕅益大師說過:是凡夫,可是不退轉(zhuǎn)。由于不退轉(zhuǎn),所以跟‘阿鞞跋致’、跟大菩薩一樣,甚至等于‘一生補(bǔ)處’,而實(shí)際還是凡夫。而十方世界沒有這種情況,這是特例,這種特例就是由于阿彌陀佛大愿所形成的,是大愿的結(jié)果。因而是不可思議的!
下面正式接著談善導(dǎo)大師關(guān)于阿彌陀佛大愿核心的這五大愿:
一、第十二愿:定成正覺愿。‘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遠(yuǎn)離分別,諸根寂靜,若不決定成等正覺、證大涅槃者,不取正覺。’定成正覺,就是所有眾生,生到我的國土之后,他就遠(yuǎn)離分別了。說起‘分別’來,我們這些凡夫都是在虛妄分別之中。我在《凈土資糧》里就曾舉了例子:把金子打制成盆、碗、瓶子、寶塔……,于是你開始分別了,這是盆、這是碗、這是塔……,如果都拿到火爐中一化,哪里還有這些東西呀!全一樣,都是金子。這些分別是你虛妄分別出來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后,就離開了這些分別。人之所以成為眾生,之所以有十界、六道,都是因?yàn)樘撏謩e的結(jié)果!‘不如實(shí)知真如法一故’真如法是一(不是二),你不如實(shí)于真如法上安住,你就會起分別心,有了分別就成為了凡夫!也就是迷惑顛倒。要想成佛,當(dāng)然要舍離這些分別,除去這些分別之后,諸根才能得以寂靜。‘諸根’就是指眼、鼻、耳、舌、身、意這六根。這一切諸根都寂靜了。‘寂’是離開煩惱的意思,‘靜’是沒有苦患的意思。、現(xiàn)在有些人錯解了‘寂靜’二字的含義,認(rèn)為越清靜,環(huán)境沒有聲音才叫‘寂靜’,那是《新華字典》的解釋,不是佛教的解釋。這不生分別,諸根寂靜,就決定你成等正覺、證大涅槃,乃至決定成佛!‘涅槃’也是佛的一種稱謂,‘大涅槃’是佛果的稱謂。因?yàn)?lsquo;涅槃’分為小乘的涅槃、大乘的涅槃兩種!顿t首心經(jīng)略疏》曰:‘德無不備稱圓,障無不盡名寂。’一切德行具備了稱‘圓’;一切障礙(理障、事障)消除了稱‘寂’。所以‘圓寂’、‘涅槃’的含義就是萬德具備,諸障俱空。
大乘涅槃不同于小乘的涅槃。大乘涅槃具足‘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而小乘涅槃只具備‘解脫德’,他雖解脫了,但并沒有證‘法身’,還沒有證得‘無上智慧’,因而只有一德。大涅槃是‘常、樂、我、凈’,而小乘涅槃只有‘常、樂、凈’而沒有證得法身的‘真我’。因?yàn)樗沒有恢復(fù)就已經(jīng)寂滅了。
知道了什么是‘圓寂’,什么是‘涅槃’,還要了解什么是生死。
生死分為兩種:一分段生死,二變異生死。證得阿羅漢果,只能離開了‘分段生死’,雖然出于生死,但還是像一般凡夫一樣,還是要一段一段地了生死。而只有到了菩薩果位,才有‘變異生死’。從初地菩薩到二地菩薩也叫‘生死’。從初地死后入二地就是‘變異生死’。跟咱們一般凡夫的生死完全不一樣!小乘的涅槃還達(dá)不到這一步。所以,我們說要證大涅槃,就是要成佛,這也是佛的一個本愿!
生到極樂國土,所有的人都在內(nèi),不管你帶業(yè)不帶業(yè),不管你帶業(yè)多少、帶惑多少,雖然有程度的不同,但一步步的,最終各個將來能夠徹底遠(yuǎn)離分別,諸根都能徹底寂靜,最后都能證大涅槃,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沒有一個例外的!所以,我們看,彌陀‘四十八愿’,愿愿都是為了眾生,頭一愿就是愿一切眾生都生到極樂去,這個極樂國沒有三惡道,你不必再受苦了。這念念為眾生成佛呀!不是為了得一種安樂、得一種享受,而是究竟的覺悟。念念為正覺,為菩提,這才是法藏比丘初發(fā)此廣大殊勝、利益徹底究竟的大愿。是最容易的法,讓眾生最苦的罪都避免了,不再入三惡道、再不退轉(zhuǎn)了、永遠(yuǎn)不退轉(zhuǎn)了,而且個個來后個個成佛!這個愿是善導(dǎo)大師所指出的,五個愿中的核心
二、第十三愿:光明無量愿。‘我作佛時,光明無量,普照十方,絕勝諸佛,勝于日月之明千萬億倍。’我要是成了佛,我的光明是無量無邊的,普照十方,‘十方’包括東西南北四方,以及四角、上下共為十方。這一切的地方,我光明都能夠普照得到,沒有一處不照到的!‘絕勝諸佛’就是說,我一定要超過一切佛的光明。對此話,大家一定要小心領(lǐng)會,不要錯解!不小心可就變成‘修羅’(六道之一)了。為什么呢?逞強(qiáng)好勝是‘修羅’的特點(diǎn)。佛說這話可不是這個意思。佛是愿意這個光明能夠有更大的饒益性,使眾生更能夠受真實(shí)之利,而給眾生利益更大,這個愿望要勝于諸佛。所以這不是逞強(qiáng)好勝的意思,而是表明阿彌陀佛的悲愿更大!對此,后面‘光明遍照品’中便有說明。經(jīng)中說,諸佛的光明是有大有小的、有遠(yuǎn)有近的,而只有這阿彌陀佛號無量光。為什么會這樣呢?佛與佛是平等的,法與法也是平等的。為什么光有不同呢?就是因?yàn)樵谝虻刈髌兴_的時候,每位所發(fā)的愿有大小不同,因而最后成就所發(fā)之愿后,這個愿力也就有大小的不同了,所現(xiàn)的光明當(dāng)然也大小不同了,原因就在于此。所以阿彌陀佛稱為大愿王,就是因?yàn)榉ú乇惹鹪谝虻匕l(fā)愿最大,一旦成佛后當(dāng)然光明也就最為無量了!
日本有古大德寫有一本《甄解》,其中說明這個光明無量、壽命無量,‘為真正的報身佛的功德。’又說此光壽無量二愿是‘方便法身大悲之本。’也就是法身行方便,是佛大慈大悲的根本。所以發(fā)愿要達(dá)到光明無量、壽命無量,這完全不同于‘修羅’的好勝。
因?yàn)闊o量壽命豎窮三際,佛身常住,所以眾生才有所依靠;無量之光橫遍十方,可以照到一切處而無遺漏,且德用遍周,功德達(dá)到任何一方,所以能使眾生當(dāng)即便可因加持力而離開苦惱得以安樂。我們能有今天,其實(shí)都是在阿彌陀佛光明普照攝受之下,才得以這樣(地球因有光方顯此地球世界)。所謂‘無量光’就是無量無量的世界,無量的世界都被攝受教化無盡。所謂‘攝受’,就是說像吸鐵石一樣,而我們就是這被吸的鐵。所謂‘教化’,就是說我們雖然是鐵了,但還在愚癡沉迷之中,佛要把我們這些無量無盡的眾生叫醒。要想叫醒,就必須‘無量光’,這樣才能夠去攝化無盡,德用遍周。這是佛的用心之處!我們?nèi)绻恢婪鹑绾问鈩、如何光明無量,而不知道他為什么發(fā)這個愿,是因?yàn)槲覀儧]有體會到佛的用心。只有體會了佛的用心,我們才知道感恩啊!才知道在心上用功啊!
日本還有一位法師,他曾著有《望西樓》一書,他的名子也叫‘望西’,就是老望著西邊。法師說:‘橫攝十方虛空無邊,故國土亦無邊。國土無邊故眾生亦無邊。眾生無邊,故大慈亦無邊。大慈無邊,故光明亦無邊。光明無邊,故攝取亦無邊。以要言之,欲益無邊,故光無邊。’意思是說,佛所攝受的虛空是沒有邊的,所以國土也就沒有邊,國土中的眾生也沒有邊了,由于眾生無邊,你要大慈大悲也就沒有邊,所以光明也就沒有邊。這個‘光明’,我們就可以體會為‘慈心’的意思。佛發(fā)出光也就是要攝受我們,給我們利益也是無邊的?傊,想要利益無邊的大眾,就要光明無邊。
最近我接到過一封來信,來信人說:“我們這里有許多的黑教,我不信,他們就用什么東西來降服于我,我應(yīng)該怎么辦?’其實(shí)念佛的人怕什么呢?有什么可怕的呢?還有人來信說,他身邊有個外道,總要對付他……這說明這些人信心不足,你要是真正念佛,那就真如《十往生經(jīng)》上所說的,阿彌陀佛從極樂世界派二十五位菩薩隨時隨地都在護(hù)持你,所以你根本用不著再念一個什么咒,以求得一個咒的方法來對付那些邪道的外侵,否則就是多事了。
所謂‘光明無邊、攝受無邊’,總結(jié)起來說,就是為了利益無邊的眾生,所以功德才無邊。這就是法藏比丘發(fā)此大愿的根本所在!因而也就是要勝于諸佛千萬億倍。
三、第十五愿:壽命無量愿。‘我作佛時,壽命無量,國中聲聞天人無數(shù),壽命亦皆無量。’我作佛時壽命無量,這與釋迦牟尼佛不一樣,阿彌陀佛是不涅槃的,所以壽命無量。國中有無數(shù)的聲聞,所謂‘聲聞’就是斷了思惑,但這里所指的‘聲聞’不是真正的就小乘而言的聲聞,因?yàn)榘l(fā)小乘心不能往生極樂世界。對此,《往生論》有所論證,正所謂‘小乘種不生’。所以這里指的都是大乘,達(dá)到了斷思惑的水平。所謂‘天人’,指的也不是六道之天人道,而是泛指凡人生到極樂世界,我們這樣的人,就是所謂的‘天人’。‘聲聞’、‘天人’無數(shù),并且往生后,跟佛的壽命一樣,也是無量的。這一點(diǎn)非常非常的重要!佛的壽命無量,才能使我們能永久的有所依止。在地球,我們這個世界是做不到的,如能有佛長久住世該有多好啊!而現(xiàn)在我們這個世界已經(jīng)到了‘末法時代’,連‘像法時代’都已經(jīng)不是了,佛法將來還要有滅的時候。而西方極樂世界則永遠(yuǎn)是保持‘正法’。佛永遠(yuǎn)在世,人民壽命因而也就無量!日本高僧澄憲有云:‘人民壽命無量,凈土第一德也。’壽命無量,這是第一德。你去了之后,就會壽命無量,就沒有什么‘死’可言的了,你只有證‘大涅槃’,而沒有‘死’了,因而壽命是第一德!又云:‘修行佛道者,死魔為恐,生死間隔,退緣根本也……。’修行佛道的人,‘分段生死’這個現(xiàn)像是退轉(zhuǎn)的根本。今生雖好,但來生可就保不準(zhǔn)了!歷史上的‘三車和尚’就是很好的例子:
‘三車和尚’生前與玄奘大師約好了,轉(zhuǎn)世后他是要出家的,可等他轉(zhuǎn)世投胎到了富貴的官宦人家后,他卻今非昔比了,花天酒地的他根本就不想出家了,還是玄奘大師讓皇帝下令逼著他才出了家,等他出家之后,他還跟玄奘大師提出條件說:‘皇帝有圣旨我才不得不出家,可是你得允許我一件事,就是要一車的美女陪著我,我還離不開美廚,我若每天沒有燕窩、魚肉,我就活不下去……’我們看就是這樣的人一轉(zhuǎn)世后,前生的事也都忘記了。他當(dāng)年在雪山修行,一‘定’就是多少劫,等遇到了玄奘大師才出了定,并答應(yīng)大師:‘等你從印度回來,到皇宮里去找我,我定會跟你出家……’結(jié)果一轉(zhuǎn)世就全忘記了。于是玄奘大師答應(yīng)了他的要求。所以稱為‘三車和尚’,就是一車是美女、一車是廚房,再一車是經(jīng)書。后來他遇到了文殊菩薩,經(jīng)過教化才使他把那兩車不要了。這其間經(jīng)過了多少的挫折,要知道他生前是很有修行的呀!有很深的定力,他能自在地轉(zhuǎn)世,但來生還落得如此,所以對這個‘退緣’,有的人說:‘修行就是今生為來世修。’而來生你很不保險呀!大家都經(jīng)歷過‘文化大革命’,可要問你一些經(jīng)歷過的事,你不見得想得起來,甚至全忘了。這輩子的事還有記不清的,連自己的事都有時忘得一干二凈,你還能等到下輩子還記憶起來,這很困難的!所以,生死間隔是退緣的根本。
既然到了極樂世界,又見了佛、又聞了法、又有圣眾、又有善友、又有快樂、又無諸苦……,可是壽命很短,那就像沒有底的杯子,是沒有用的!無論怎樣,必須得有壽命才成,因而這‘壽命無量’是凈土第一德!壽命無量,我們才能徹底地成就,因?yàn)闆]有使你退轉(zhuǎn)的緣!到了極樂世界,你不必為生活等等問題而苦惱,而處處都能使你精進(jìn)。而且,佛的壽命無量、你的壽命也無量,這就保障了你遲早定能成佛!
四、第十七愿:諸佛稱嘆愿。‘我作佛時,十方諸佛,無量剎中無數(shù)諸佛,若不共稱我名,說我功德國土之善者,不取正覺。’十方世界無量剎中,無量諸佛,都在稱嘆我阿彌陀佛這個名號,都在稱嘆我極樂國土的莊嚴(yán)殊勝,如若不是這樣,那我便不能成為佛。前面提到的望西和尚對此解釋說:‘六八愿中,此愿最要。’所謂‘六八愿’,就是指‘四十八愿’。他說這個愿最重要!為什么這么說呢?要是沒有這個愿,那么我們今天還能知道有凈土、有西方極樂世界嗎?就不知道了呀!正是因?yàn)橛辛诉@個愿,所以釋迦牟尼佛才給我們講了《阿彌陀經(jīng)》、《無量壽經(jīng)》,不然,十萬億國土的事情,我們怎么會知道呢!就是阿羅漢也不可能知道呀!只佛說我們才知道,而佛為什么說呢?就是因?yàn)榉ú乇惹甬?dāng)年發(fā)了這個愿。
所以,《阿彌陀經(jīng)》里也說,六方佛都贊嘆,都于他的國土,出廣長舌相,說誠實(shí)言,贊嘆這個極樂世界,也贊嘆阿彌陀佛的功德,也贊嘆釋迦牟尼佛。‘六方佛贊嘆’,實(shí)際上是‘十方佛贊嘆’,這是鳩摩羅什大師翻譯時簡化了一點(diǎn)。玄奘大師翻譯的《稱贊凈土攝受經(jīng)》里是‘十方’。其實(shí)‘十方’、‘六方’都是一樣的意思,都表示所有的空間。總之,我們之所以得聞這個凈土法門,今天都知道這本《無量壽經(jīng)》,就是這個愿的效果。
所以釋迦牟尼佛在這個世界上一而再,再而三地講這部《無量壽經(jīng)》。日本的大德寫有一本專門注疏《無量壽經(jīng)》的書,名為《會疏》,其中對于‘稱我名者’,解釋說:‘稱我名者,此有三義:(1)諸佛稱揚(yáng)彼佛德號;(2)諸佛咨嗟稱名之人。如彼小經(jīng)誠證護(hù)念稱名之人;(3)諸佛亦咨嗟,亦自稱彼佛名。‘第一個意思是:十方的佛各個都在稱贊阿彌陀佛的名號功德,萬德莊嚴(yán)。第二個意思是:十方的佛稱贊念佛的人,如果咱們念佛,也會被稱贊的。因?yàn)槲覀兡苣罘鸷懿蝗菀籽?咱們國家有十二億人,其中信佛的有多少?而且肯修凈土法門的人又有多少?既使有信凈土法門的人,而真正能落實(shí)的有多少?大多是有名無實(shí),根本不懂得持名念佛,真正能持名念佛的人不多!如果你能真正地持名,十方諸佛都會贊嘆你的,而且包括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都來護(hù)持你,’共同護(hù)念’。第三個意思:十方諸佛也都在念阿彌陀佛!也在持名念佛,所以十方稱贊。
為什么十方諸佛都來贊嘆佛名呢?就是要讓十方的眾生都能得度。由此也可看出阿彌陀佛的無量功德來。諸佛都在贊嘆阿彌陀佛,諸佛都在勸各方的眾生,讓大家都到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去。這就跟其他宗教不一樣了,其他教都是宣傳‘我這好,其他的地方你不要去,你要到我這來才好,其他地方都不好,就我這好’,這樣宣傳的人,還是凡夫眾生呀!凡是佛就不是這樣,比如釋迦牟尼佛,我們這個世界就是釋迦牟尼佛教化的國土,但他就不說:‘你們都在我這呆著,當(dāng)我的教徒,老老實(shí)實(shí)地只給我禮拜、燒香……’不是這樣吧!而是讓大家都到極樂世界去,不僅釋迦牟尼佛,而且是十方諸佛都在共同地勸大家去。由此我們對于凈土宗,不管你信不信,都應(yīng)當(dāng)有一個正確的對待,我們不能和這些經(jīng)論上所講的不一致!佛教經(jīng)典很多,信這本經(jīng)或那本經(jīng)都可以,但是不能去違反,十方諸佛都在贊嘆凈土法門,我們?nèi)绻恍艃敉?而是信禪宗或密宗或其他宗,這都可以,比如密宗一派中的‘紅教’,要是信了‘紅教’,那就肯定要信凈土宗,因?yàn)楦鶕?jù)教義,你不能輕視其他法門,這是與經(jīng)義不合的,是違反佛的旨意的,是不如法的。
五、第十八愿:十念必生愿。‘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十方的眾生聽到‘阿彌陀佛’這句佛號,能夠以至誠心相信,并且歡樂心喜,以一切的善根,一心一意地,至純地、相繼地在回向,愿到極樂世界去,乃至你只有十句‘南無阿彌陀佛’,如果不能因此而往生到極樂世界去,那我法藏比丘就永遠(yuǎn)不成佛了。言外之義,你這樣去做,一定能往生!但是也有例外,那就是‘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者。‘五逆’指: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犯有這五逆,罪惡可就大了!不僅五逆,還加上誹謗佛法,這就往生不了極樂世界了!
以上粗略地解釋。如果再說得更細(xì)致一點(diǎn):‘至心’,就是最真誠、最真實(shí)地至了極點(diǎn),‘心’,就是我們的自心,也就是心的‘種、識’。‘信’,就是真正地相信。‘樂’,就是歡喜。‘至心信樂’,就是拿一個真實(shí)的、真誠的、圓滿的、愿意的、歡喜的、慶幸的心,來信這個極樂世界的存在,而且愿意去。‘善根’,就是身、口、意三業(yè)所做的善。這個善是堅固不拔的。你做到了這個善,它就會產(chǎn)生力量,產(chǎn)生結(jié)果、果實(shí)。這個結(jié)果分二點(diǎn):一是你做這一切善事,這個善能生出一個根,有了根就會使你不動搖,所以稱‘善根’;二是你做這一切善,有了根必然會結(jié)出眾善果來。‘心心’,就是純一的心。兩個心擱在一塊就非常純一了,而別無他心!也就是凈念相續(xù),心心相續(xù),一心接一心地只有一念。‘回向’,‘回’就是回轉(zhuǎn),‘向’就是趨向。正如曇鸞大師著《往生論注》所說:‘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眾生,共見阿彌陀如來,生安樂國。’把自己的功德回向到眾生那去,回向極樂世界去,讓眾生和自己一起往生極樂世界。‘乃至十念’,其中‘十念’就是十句阿彌陀佛圣號!豆{注》曰:‘十遍稱名也’。望西大師說:‘經(jīng)十念頃,專稱佛號,為十念也。此言念者,謂稱阿彌陀佛。’由此可見兩者所說意思相同。
也許有人會疑問:經(jīng)文中的‘十念’,何以就是指念阿彌陀佛圣號?這種解釋有根據(jù)嗎?我們可以用經(jīng)典來證明,這個‘十念’就是指念‘阿彌陀佛’。宋朝譯本《無量壽經(jīng)》中說得很清楚:‘所有眾生,求生我剎,念吾名號……’這其中當(dāng)然是指念佛洪名。又《般舟三昧經(jīng)》云:‘爾時,阿彌陀佛語是菩薩言,欲來生我國者,常念我名,莫有休息,如是得來生我國土。’又《觀經(jīng)》言,如果下品地獄相現(xiàn),叫他觀想觀不成了,這個時候就讓他‘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由以上諸經(jīng)義可見,所謂‘十念’,實(shí)際就是指稱念‘阿彌陀佛’。特別是《觀經(jīng)》對此說得更清楚不過了!把‘十念’解釋為完全是念佛號,這是有經(jīng)典依據(jù)的!队^經(jīng)》中有‘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無量壽經(jīng)》中也說‘至心信樂’,都有‘至心’二字,我們怎么念才算是‘至心’呢?又如何能‘具足十念’呢?對此,鳩摩羅什大師有個最極精要的譬喻:譬如有人,在曠野中遇上了強(qiáng)盜惡賤,揮戈拔劍來殺他,這個人趕緊跑,前面見到一條渡河。若不渡河,自己的腦袋就會保不住了。這時跑的人心里會怎樣想呢?就想著我怎么過這條河——我是到了河邊穿著衣服過呢,還是脫了衣服過,我穿著衣服過,伏水不方便,我要是脫衣過河,強(qiáng)盜追上來該怎么辦……這時,這個跑的人心里沒有功夫再想別的了,而只會想著自己如何過河的事。絕對想不起來:人家讓我買彩電,我買不買等等其他的事。
舉這個例子,很簡單也很生動親切。我們念起佛號來也是如此,念佛時沒有其他事可想,就像被強(qiáng)盜所追而只想著如何渡河一樣,我就只想著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沒有別的,這樣能念十句,就是十念。實(shí)際我們真要做到這樣才成,萬緣放下一念單提,到了這時,萬緣都放下了,就等于過河了。什么功名富貴、什么這個那個、什么是非人我……這一切都沒有,才是萬緣放下!萬緣放下,就包括一切緣,就好像這個過河的人,沒有別的法了就是要過河一樣,要一念單提。所謂‘一念’不是指‘我們要過河’,及‘我們要往生極樂世界’,而是指‘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
怎樣才能做到萬緣放下呢?正如《金剛經(jīng)》所云:‘如夢幻泡影。’把一切放下,不能只是等到臨終的時候,我才一切放下,要養(yǎng)成于平時,才能用之于臨時。平時就應(yīng)當(dāng)多多看破、多多放下。也多多想想這個譬喻。所謂‘至心念佛’,什么是至心?萬緣放下就是至心。
下面講關(guān)于不能往生的兩種情況:
所謂‘五逆’: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既犯‘五逆’又誹謗正法的人,才不能往生。只是犯‘五逆’而不誹謗正法,這樣的人可以往生。對此,《觀經(jīng)》有所證明。單是誹謗正法,而不犯‘五逆’者,不能往生,這話在《往生論注》中有所提到。但是善導(dǎo)大師在《觀經(jīng)疏》另有一種見解,他認(rèn)為:‘五逆’加上謗法的人,如果他于臨終之時,真的能懺悔,真的能好好念佛,佛還是攝受的!锻撟ⅰ放c《觀經(jīng)疏》之說,并不矛盾!墩撟ⅰ分f,說明謗法罪業(yè)深重,因而令人慎莫謗法;至于《觀經(jīng)疏》則正顯彌陀悲愿無盡。果真能臨終念佛、懺悔發(fā)心,這太難得了,所以佛慈憫,仍然攝受。
善導(dǎo)大師,日本人最為尊崇至極。認(rèn)為阿彌陀佛是凈土第一祖師,第二祖師就是善導(dǎo)大師了。善導(dǎo)大師專弘《無量壽經(jīng)》,而且特別贊成這第十八愿。他說:‘一一愿言,引第十八愿。’意思是說:一切的愿,都出自這第十八愿。日本人所著《甄解》一書也說:‘四十八愿雖廣,悉歸第十八愿。……由此愿故,使眾生生無三惡趣之土,不更惡趣。具相好,現(xiàn)神通,而得滅度,入光壽海故。是以此愿,特為最勝矣!’因?yàn)檫@個愿,眾生才能生到?jīng)]有三惡道的國土去,才能不再墮三惡道 ,雖然你還帶著業(yè)呢,但你照樣可以三十二相好、照樣可以有種種神通、照樣可以成佛、照樣可以入無量光無量壽的智慧海中。這是為什么?就是因?yàn)橛羞@第十八愿。
所以,丁福寶所著《箋注》中也說:‘故知四十八愿之中,以此念佛往生之愿,而為本愿中之王也。’念佛為什么能有這么大的功效?這么大的力量?用密宗的話講,名號是萬德所成就,因?yàn)槿f德所成就,才成了這句名號。名號之中含萬德。同時,根據(jù)密宗大圓滿的道理,‘聲’、‘字’都屬于‘實(shí)相’。所以,念的既是佛號,也是萬德。也就是既具萬德的同時,又在念實(shí)相。
這一講重點(diǎn)講的是‘五大愿’,就講到此。(第六講完)
- 凈土三經(jīng)是指哪三經(jīng)?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 為什么要求往生?
- 我們?yōu)槭裁匆笸?/a>
- 阿彌陀經(jīng)宗要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義疏
- 谷響集
- 黃念祖善知識事跡簡介
- 《凈土資糧》-信愿持名(后語)
- 《凈土資糧》-信愿持名(妙果)
- 《凈土資糧》-信愿持名(持名)
- 《凈土資糧》-信愿持名(發(fā)愿)
- 《凈土資糧》-信愿持名(生信)
- 《凈土資糧》-信愿持名(明宗)
- 《凈土資糧》-信愿持名(引言)
- 《凈土資糧》-關(guān)于結(jié)七與圣號讀音的書示
- 《凈土資糧》-念佛七起香開示
- 《凈土資糧》-初刊說明
- 《谷響集》-答信摘抄(答D居士下)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上卷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下卷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一)
- 華嚴(yán)經(jīng)要解(1)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jì)群法師(一)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一)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圓瑛大師(一)
- 觀經(jīng)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一)
- 大般涅槃經(jīng)卷上(一)
- 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一)
- 大乘無量壽經(jīng)白話解—黃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二)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二)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
- 善導(dǎo)大師全集-觀經(jīng)四帖疏(上)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一)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三)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shí)踐-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yán)成佛經(jīng) 卷上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jì)群法師(二)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注解)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四)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卷一【一】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卷第一
- 凈土十要(第一) 阿彌陀經(jīng)要解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五)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dǎo)讀(作七安心)
- 悲華經(jīng)卷第一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三)
- 萬善同歸集(一)
- 普賢菩薩行愿品白話解釋(一)
- 《凈修捷要》報恩談
- 華嚴(yán)經(jīng)要解(2)
- 拜佛與醫(yī)學(xué) 第一講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jì)群法師(三)
- 復(fù)李德明居士書四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四)
- 與妙真大師書七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jīng)是指哪三經(jīng)?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shí)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jì)實(shí)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rèn)果不認(rèn)因
- 曹操投胎轉(zhuǎn)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zhǔn)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jì)實(shí),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nèi)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shí)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xùn)》: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yùn)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yīng)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shí)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shù)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xué)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jīng)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記
- 大般涅槃經(jīng)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
- 《悲華經(jīng)》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dǎo)讀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shí)踐
- 當(dāng)代往生紀(jì)實(shí)
- 拜佛與醫(yī)學(xué)
- 往生紀(jì)實(shí)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yán)成佛經(jīng)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jīng)》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jīng)》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guān)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