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凈土宗 > 凈土旨歸 >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三之三(四)

  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三之三(四)

  答,三性元非定三,亦非定一。言遍計依他入圓成實者,只達遍計本空,依他如幻,即是圓成實性,非別有也。若存圓成實見,還是遍計,亦須破盡。若知三性即三無性,則遍計依他本無可破。無可破,所以具明凈分三性,須破盡,所以復明三無性也。更以喻明。達繩即麻,則依他非實,遍計安有。謂繩是蛇,則麻性不改,恐怖妄生。迷時全麻是蛇,蛇繩麻皆迷情。悟時全蛇是麻,麻繩蛇皆悟境。儻謂麻即繩,麻非繩,麻亦繩亦非繩,麻非繩非非繩,又謂繩即蛇,繩非蛇,繩亦蛇亦非蛇,繩非蛇非非蛇,乃至展轉(zhuǎn)互作四句,皆成遍計。若不起性計,深知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之理,以四悉檀因緣,巧說種種四句,則三性三無性二義并成。故知非破非立,而論破立,破立同時,破立不二。

  問,三因圓具,方稱圓修。請示現(xiàn)前一念,何為正緣了,及一一位中因相差別,令不生上慢退屈也。

  答,性具三因,止現(xiàn)前惑業(yè)苦三而已;蠹戳艘蚍N子,業(yè)即緣因種子,苦即正因佛性也。若就行人點三因者,能觀觀即了因佛性,所觀境即緣因佛性。若能若所,若心若法,唯一實諦,即正因佛性。了知此三,依此修習,是名字位相。此觀力深,圓伏五住,是觀行位相。六根清凈,是相似位相。八相成道,三身圓顯,是分證位相。盡無明源,窮覺海邊底,是究竟位相。知一念圓具三因,安生退屈。知道力非可浪階,安生上慢。思之修之。

  問,正觀心時,豎窮橫遍,微塵剎土,一念圓具,如是觀察,契具字法門否。設(shè)起異見,以四運四性推之。設(shè)不遍起異見,止如上念念現(xiàn)前邪,或有他法邪。

  答,只是虛解,未實現(xiàn)前,還將二種觀道,善巧進修,別無他術(shù)。的於一塵中見法界性相始終,方成妙觀。

  問,正觀心時,眼見色如鏡照像,耳聞聲如空中風,乃至意識覓能緣者了無蹤跡。正恁麼時,如何又有時如無事人,有時如知事人,有時如有事人,有時如疑事人,盤結(jié)在心,如何併除。

  答,見色如鏡像,聞聲若空風,能緣無蹤跡,皆色陰未破境界。須推此覓能緣者,阿誰能覓。不暫時忘卻四運工夫,即了義正修。如無事時,四運推破,不可坐在無事甲里,如知事有事疑事時,推此知者有者疑者,如此則盤結(jié)自除。不必畏其盤結(jié),立意并除也。

  問,推揀時,心不可得,何有三觀。境不可得,何有三諦。心境總不可得,何有能所。如是契了義否。

  答,心境不可得,為竟斷滅邪。若竟斷滅,只今誰問此法。若不斷滅,心不可得,真是一心三觀。境不可得,真是一境三諦。若總不可得,能所融絕,真是心境不二;⑾鹫唔炘,境為妙假觀為空,境觀雙忘即是中。忘照何曾有先後,一心圓絕了無蹤。唯忘故照,唯照故忘。果然一名不落,則萬別千差名義俱彰矣。

  問,根身器界,達之唯一心建立。此心有邪,無邪,亦有亦無邪,非有無邪。若在當人密悟,就悟處有淺深邪,正否邪。

  答,根身器界,無論達與不達,從來只是唯心。非心建立法,非法從心立。若有能建所建,不名唯心,以心外無法,故名唯心。唯心則唯色唯香等義,一切俱成。此妙心法,離四句,絕百非,唯以妙悟領(lǐng)之,悉檀說之,的的可於四門入道。但不落四句,而圓照四句,即為正為深。儻離四句,又第五不可說句中,即為邪為淺。

  問,集要釋一體三寶云,現(xiàn)在一念,本具三諦。在迷不覺,是為法寶,能覺三諦之智,是為佛寶,諦智和合,是為僧寶。夫眾生念念趣境,不了自心,觸處相違,無能覺智及和合義,豈唯具法寶邪。

  答,眾生趣境,果有心外之境可趣邪,果離覺體外有能趣之妄念邪。即彼能趣妄覺,所趣妄法,果可分別令各在一處邪。若念念趣外,終無外法可趣,亦無離覺體之念,亦無二處可分,則理即三寶煥然。

  問,介爾之心,本無邊畔去來,亦非斷滅。今念念間策善不敢違,思惡不敢匿,每向三尊前,求哀悔過。如是用心,契正修否。

  答,能策能思之心,與所策所思之善惡,有邊畔去來可得否。若達善惡之性,即是實性,無形像邊畔動靜去來始終生滅,則必修善日增,修惡日損。而增損了不可得,即是正修行路。若見有善可增,有惡可損,成於偏小。若不見有,任其善惡,成於魔外。審之。

  問,持經(jīng)時,如何即字字句句,當體不思議境。

  答,字句法性,本不可思議,更問如何成思議矣。若平日觀心得力,正持經(jīng)念佛,不與觀心違,此真如實觀之門。未達者,須用唯心識觀,四運四性推此字句之性。若知其當體即空,舉體即假,亦復即中,則思議心息矣。

  問,煩惱菩提,生死涅槃,為約迷約悟,約性約修。

精彩推薦